道德与法制学科特点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特点分析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8年第30期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特点分析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游彩秀(漳州八中福建漳州363000)【摘要】通过对新教材的特点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新教材,有利于教学的贯彻实施,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教材特点教学建议核心素养【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思想品德学科中考结果评价对其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以漳州地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76-02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部编道德与法治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进行深层思考,尤其要积极探索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七年级上册教材特点(一)教材的新1.教材内容新:新增了现行课标之外对学生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新内容。
比如:第五课第二框《网上交往新时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在网上交友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的常态。
学生需要学会辩证认识网上交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并能够用慎重的态度对待虚拟世界的交往等。
2.教学设计新:(1)课题设计,主旨突出,表达活泼,易于接受。
(2)栏目设计,形式多样,各具功能。
(3)版式、标识、装帧等方面的新。
3.教学资源新:(1)重视人类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教材的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
(2)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比如:课本P116《路德育是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现代学校来说,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学生,而且对促进学校的发展也起着重要意义。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 -完整获奖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
已经出版的七年级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不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
在“少年有梦”中,将少年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找到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引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教材按照落实、落细、落小的原则,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教材强调综合性,注重学习的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不强调各自学科本身的严密逻辑与自成体系,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更加重视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重视运用知识来感受、解释、理解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处理和解决生活和生命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探讨“行己有耻”一目时,教材先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出发,揭示“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然后引导学生明白“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帮助他们树立底线意识,不违背道德和法律,将心理、道德、法律有机融合在一起。
此外,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学习与行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进行整合。
教材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材料和问题,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话题,改变了以往简单告知的方式,用问题创设了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呈现,思维得以展开,情感得以表达,从而逐步走向道德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简介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简介自2016年秋季以来,从品德课程的更名到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我有幸与广大一线教师一起,亲历了中小学德育课程发展史上一次具有现实和深远影响的变革。
此次变革意味着课程内涵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更意味着课程根本性质的一次具有时代特征的提升。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学科特色。
一、时代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鲜明特色。
时代日新月异,学生也在不断成长。
在教学中,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学生的发展变化开展教学。
比如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正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
通过让学生收听收看相关新闻报道和专题节目,进一步了解我国7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进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在教学“少年有梦”一框题时充分利用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少年立志,此后走上了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人生之路,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近百年以来屡战屡败落后挨打的局面,启发教育学生少年时代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确立人生志向的重要性。
同时我把三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励志诗歌和老师自己在国庆节前夕创作的庆国庆诗词也推荐给学生阅读背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性、实践性,知情意行相统一是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新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体科学设计。
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他们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认识自己》一课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告诉学生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学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要想真正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反思总结,听取父母和老师、同学的意见。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考查特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考查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点广泛且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包含了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公民责任、社会公德等多个知识领域。
考查内容涉及到政治、法律、伦理、社会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
2. 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要求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对于道德理念、社会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
考题形式多样,既有选择题、填空题等基础知识考查,也有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实践能力考查。
3. 现实问题导向: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考查内容和题目常常与现实生活问题紧密相关。
题目中可能会涉及到道德伦理的选择、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的应用等,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能够对相关情况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
4. 考查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考查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能够通过分析和评价不同观点、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和原则。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辨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从中提取出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总体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考查特点包括知识点广泛且深入、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要求高、现实问题导向以及考查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
这些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素养,让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问题。
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2. 政治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涉及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 科学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科学性,它以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为基础,对道德和法治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对道德和法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4. 理论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理论性,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形成对道德和法治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5. 实践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实践性,它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技能和方法,将理论
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总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是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互融合,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新教材特点及使用的几点思考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新教材特点及使用的几点思考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山师实验学校266200道德与法治老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使命。
《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一、教材编写以“学”为主线,“教”隐含在学习活动之中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
教材以源于学生生活的范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交流得到提升。
2.将活动“蓝本”植入教材,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是用游戏、做家务、交流、推荐好书、制作书签,实地观察、演一演等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
3.教材以多种栏目来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教材的栏目有:活动园、交流园、故事屋、阅读角、美文欣赏、知识窗、小贴士、相关链接。
除此之处,还有一些隐含的活动,如:“小小故事会”、“制作感谢卡”等。
4.以卡通儿童来激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活动,表达情感共鸣、进行总结提示。
例如:三年级卡通儿童共吐了113个泡,70个是激发学生思考的,36个是引导学生活动的,7个是进行总结和表达情感共鸣的。
5.注重对学生社会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材注重了对学生社会性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提供了搞调查的基本范式:调查对象、调查路径和方法、调查中注意的礼仪、如何填写调查报告等。
二、法治教育以融合式方式体现在新教材中1.前法律教育。
教材在中低段涉及了许多关于规则和规范的教育、基本文明素养的培养、基础性的道德教育内容。
这些可称之为“前法律教育”。
发生在儿童能够理解法律范畴之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教育,但这些教育有法律教育意义,能够为后续进行的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教育内容奠定基础。
2.融合式法律教育。
教材中很多法治教育点是融合到各个年段相关的主题教育之中的,采用分散嵌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3.直接的法律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材专门按法治教育的体系集中安排法治教育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版教材的特点分析
【德育创新】De yu chuang xin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构建了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融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的课程体系。
对比老版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上有很大变化。
一、价值观的引领,贯穿始终新教材重视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其线索是,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心价值观;螺旋递进,层层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最后学思并举,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七年级上册教材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融入其中。
例如,“少年有梦”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突出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中从敬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中隐含着对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讨论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我和其他生命关系时,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全篇传承古文精髓,表明价值立意。
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多处行文使用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古文句来表达我们的主题,表达我们的思想立意。
例如,谈到少年要立志,引用《格言联璧》中:“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接着,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地努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机结合,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精神气息,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的品德。
引用经典诗句,体验文化之美。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语言文字或抒情唯美,或富有哲理,或正气凛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一、教材简介《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教材,该教材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
教材内容涵盖了家庭、学校、社区、国家、民族、世界等多个方面,通过生动的故事、案例、活动等,引导小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融入社会。
二、教材特点1、综合性:本教材不是单纯的品德教育或法治教育,而是将两者有机融合,以道德教育为主线,法治教育为辅助,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践性:本教材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各种活动和实践体验,让小学生在做中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互动性:本教材设计了大量的互动环节,包括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4、时代性:本教材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及时更新内容,反映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引导小学生社会、生活。
三、教材解读1、品德教育:本教材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典型案例、故事等形式,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2、法治观念:本教材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案例分析,培养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让小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公民意识:本教材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包括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等。
通过各种活动和实践体验,让小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学会社会、服务社会。
4、世界眼光:本教材不仅国内的社会现实,也注重介绍国际形势和全球问题。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等,培养小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建议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小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形式,让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3、活动体验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让小学生在做中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特色与运用研究
20211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即是对当下法治教育需要的一种及时回应。
教材的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一线教师的一次巨大的挑战,教师需要具体切实的引领和指导。
但目前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缺少有针对性的教材使用建议。
因此,有必要立足于新教材的特点,开展如何使用新教材的研究,为小学一线教师更好地领会这次教材改革精神、厘清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差别和特点、灵活地把新教材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特色(一)教材理念特色1.法律保护成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教材的更名提高了法治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中的地位,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事业,更是强调了法治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价值,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突出体现了法律护成长的教材理念特色。
2.德润人心。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首先,新教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体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
例如,《我们的校园》《欢欢喜喜庆国庆》等;二是体现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目标。
例如,《这些是大家的》《课间十分钟》等;三是体现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目标。
例如,《拉拉手交朋友》《假期有收获》等。
另外,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在《父母多爱我》《爱心的传递者》等文本中。
(二)教材内容特色1.教材内容的丰富性。
“良好的法治教育内容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普及法治的理念和精髓,促进其思考相关社会议题,使其认识法律的意义及价值”。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思想品德的基础上新增法治教育内容,具有开创性意义。
新教材内容丰富,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教材侧重于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普及与自身安全相关的法律知识;高年级侧重于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加强学生的法治思维和信仰。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常规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常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旨在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其基本理念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研究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高质量的备课,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设计课时教学方案两项内容。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准备过程,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方式。
备课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设计课时教学方案两项内容。
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需要进行学校、班级情况分析,明确本学期学科教学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并确定教学内容和进度。
每学期必须安排至少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期教学计划要求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上交,并经教研组协商形成。
设计课时教学方案时,必须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方法和媒体、板书设计、作业或活动设计等六个方面。
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思路,对照《课程课标》的要求,紧扣本课主题词,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设计课时教学方案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是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情感态度。
三是注重实践教育。
教师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
四是注重评价反思。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进行高质量的备课,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教育、实践教育和评价反思,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剖析
2018,(15):26.
窑 94 窑
育专册;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补充相关法治知识,因为考虑 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识字水平,直接阅读法律条文较有难度。 例如,在《上学路上》一课中,不仅传达了“红灯停,绿灯行”的 常识,还涉及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条文,即“红灯表示 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教育给学生这 则常识其实是法律,所以闯红灯是违法行为。当教学到“看到 红绿灯和交警都在指挥交通时,是看红绿灯,还是听交警指挥 呢?”这一内容时,可以普及给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 安全法》第 38 条: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 察的指挥通行。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做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 意识。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对于教师 的要求更高。教师应当自觉学习、多加积累法律常识,提高法 治敏感度,研究和更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思考:哪些是学生生 活里常常接触的法律?哪些是学生易于掌握的知识?怎样设计 课堂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 己,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主体突显个体认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逐步认识这个世界、与外界在建 立联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评价,还要学 着认识社会,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新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 秉着“由我及人”的人本逻辑,即从认识自我,到认识“你”,进 而认识“他”。将教材的重点放在了“促进学生注重养成自我品 德的同时注重自我的社会性发展”,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知识工 具主义以及人性功利主义,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特色,探索时间 线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关联,探索人物关系上我、你、他 的横向共在性。统编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将纵向的时间和横 向的人本放到一起,具体体现为教材的时空跨度有时间决定, 教材的关系属性由人本决定,而两者最终汇集到小学生的人 本上。人本的社会性程度对学生自我品德的形成过程而言,有 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作用。
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情及教学效果诊断表
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情及教学效果诊断表一、学情分析1. 学生整体表现通过观察和评估,六年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 学生对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的认知逐渐加深,能较好地理解和遵守基本道德准则。
- 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和解决困难时,表现出合作、互助和友善等良好品质。
- 学生对一些社会法律知识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进一步深化理解。
2. 学生差异分析在学生个体差异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以下情况:- 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或不规范表现,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 个别学生在社会法律知识掌握上相对薄弱,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教学效果分析1. 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
2. 教学资源教师针对不同主题和内容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图片、视频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3. 研究成绩通过测验和课堂表现的观察,大部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绩,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4. 教学满意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度较高,他们反映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法律意识。
三、教学改进建议1. 强化道德教育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道德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将道德准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深化社会法律知识的教学增加社会法律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提供更多案例和实际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规定,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3. 加强个性化辅导对于道德行为存在偏差或社会法律知识理解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结论根据对六年级学生道德与法治学情及教学效果的诊断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采取上述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编排特点
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编排特点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教育模式,具有独特的编排特点。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时,教育者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编排需要注重阶段性。
教育者在进行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成长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对于小学生,教育者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中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对于大学生,可以通过研讨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加深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其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编排需要注重整体性。
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过程。
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编排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思维、道德行为等多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法律遵守。
再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编排需要注重系统性。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编排时,需要将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系统地设计和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教育者可以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和意义。
最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编排需要注重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室内进行的理论教育,更应该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实践教育。
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编排时,应该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的编排特点主要体现在阶段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四个方面。
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编排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设计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
101神州教育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宋玉珊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至关重要,而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改版后如何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值得我们思考。
通过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新教材以不同主题的栏目为载体,结合现实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拓展延伸,突出了教学过程,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与学生的主动性。
本文仔细讨论了新教材的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特点;教学策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道德与法治》教材提供了价值观上的理论支撑,而课程以此为中心,将生活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综合,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与丰富程度。
且新教材更为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学习形式方面实现了一定的创新,在当前应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中难能可贵。
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特点梳理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普及法治知识,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依法维权,另一方面建立学生内心法律底线,防止其不知法而犯法;其二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的起到了主义的教育作用,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都很好了诠释了当代青年有担当、有梦想、有抱负且风华正茂的模样,将其贯穿教材始终也更体现了新时代国家对于人才的道德要求。
教材同时融入了爱国、历史使命感等主题,凸显了在思想道德上的引领作用。
例如:“自信”、“交友”、“梦想”等主题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融入“我与国旗合个影”、“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相关知识,对促进学生向上向善,奋发向上,不负韶华也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2.教材结合时事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时事热点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为背景与载体,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剖析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剖析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理念和特点,为教学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依据2016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文件,从2016年9月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次教材名称变更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一要求。
由于课程名称的改变,目前本教材编写的依据除了上述两个课程标准外,还有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此大纲为本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的编写提供了依据。
一、教材蕴含的新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尊重童年生活独立价值。
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童年是人生之中具有独立价值的时期,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存在价值,因此,童年生活不仅仅是为成年生活作准备的阶段。
为了落实尊重儿童的理念,本教材力求呈现一个儿童的生活世界,建构一种儿童文化,让教材富有童心和童趣。
第二个理念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这一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材预设的德育目的是引导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儿童的生活是多样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在多样的可能生活中选择一种更有价值、更具意义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来涵养他们的德性。
我们可以把德育教材和教师比作“蜡烛”,以此来点亮儿童的生活世界,让他们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或者熟视无睹的,但却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可能生活,并引导他们尝试过这种生活。
其二,教材的内容以生活为逻辑进行整合。
在德育理论中,存在着“大德育”和“小德育”的争论,但是回到儿童的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各种教育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
其三,教材预设了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三个教学环节。
以往的德育教材预设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习知识(通过故事解决“德目”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遵守它)、巩固知识(通过练习,从正面和反面进一步巩固“德目”)、考核知识(通过考试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德目”)三个部分。
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方案
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方案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涉及到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方面。
而法治则是一种社会管理方式,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的权益。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色在于它们共同关注人类行为的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但又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道德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范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的内心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道德学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我约束和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
在道德学的研究中,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意识是重要概念。
道德学家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包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道德判断的依据、道德行为的动机等。
通过研究道德学,人们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法治学是研究法律规范和法律运行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适用。
法治学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法律的有效实施。
在法治学的研究中,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是核心概念。
法治学家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包括:法律的本质和特点、法律的效力和适用、法律的实施和监督等。
通过研究法治学,人们可以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色在于它们的互补性和相辅相成性。
道德作为人的内在规范,为法治提供了道德基础和伦理支持。
而法治作为一种外部规范和制约,为道德提供了实施和保障的手段。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研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的培养和弘扬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而法治的实施和完善可以保障公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研究不仅关乎个体的品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提升,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们共同关注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但又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
道德与法治 学科体系
道德与法治学科体系道德与法治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两个关键的学科体系。
道德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集合,是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
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规范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体系。
道德与法治密切相关,相互依存。
道德和法治都是社会规范的来源。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准则,是人们根据其价值观念和社会经验形成的一种规范行为的准则。
它通过道德规范来要求人们在道德和伦理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而法治是一种外在的准则,是通过立法和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
法律是国家权威机关制定并实施的行为规范,通过法律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道德和法治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道德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这样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
而法治则是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的存在和执行,能够保证人们的权益得到保护,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道德和法治在个体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德规范可以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遵守道德规范,个体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信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法治则为个体提供了法律保障,让个体在法律框架下享有权利和自由。
法治的存在能够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使其在社会中得到公平对待。
然而,道德和法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准则,是个体内心的声音,是个体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
而法治是一种外在的准则,是国家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
道德更注重个体内心的道德修养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法治更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科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体系。
道德和法治在社会规范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存在和执行,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综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教学建议等作出了详细阐述。
在此,结合优秀课例来体悟这门课程的价值追求,揣摩和把握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以让更多的老师从中获益,让我们的课堂走向和谐高效。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是幵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是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幵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
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规律
课程标准中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学生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为基础”。
一方面指出品德的主要源泉是儿童已有的生活逻辑和现实生活,明确了品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应该是一个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辩证过程,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彼此交融中达到教育臻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认知体系。
所以在教学和学习中应遵循以下规律:
(一)注重生活性,使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品德与生活携手并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马路不是游戏场》,教师联系当地交通情况,用
一张真实的照片:本校几名学生在一条马路上玩滑板车的情景,导入新课,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知识闯关结束后,又回到了这张照片:如果你是小交警, 你怎样劝告他们,让他们离幵这里?这就把学生又带回这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进行角色体验。
学生在调查、交流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交通事故的危
害性和严重后果,明白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这些教学内容都来自学生真实的生活,而只有源于他们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体现了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幵发利用,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标准中提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幵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
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幵发与利用。
叶圣陶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这些论述都充分告诉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幵发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不仅要包括课本内容,还要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时代气息。
如《家乡的美景》一课,引入了由牟平区政府统一制作的、牟平境内移动、联通手机用户必用的手机彩铃《山海岛泉河》,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并向全世界循环播放的牟平宣传片《蓝色牟平,一见钟情》,歌曲《养马岛之恋》,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起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教师突破了教材局限,根据教学需要和自身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本地具体情况,合理幵发利用了多样的、幵放的课程资源,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全面有效落实。
(三)注重活动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
活动,是本课程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教和学共同的媒介。
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们要根据教育主题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了亲身体验,发展了个性思维和能力,促进了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
如《你真棒》一课,为了让学生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
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郭老师设计了“说优点、猜同学”、“夸同桌”、“学榜样、我成长”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儿童用积极的眼光去观察和寻找周围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提高认识他人的水平和能力,并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真实体验,达到知行统一。
(四)注重活动的延续性,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儿童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节课是不行的,课堂上
所获得的道德认知和行动欲望,还必须靠课后幵展行之有效的活动来巩固。
品德课非常注重课后拓展活动的设计,以实现课外践行和课内认知的有机结合,体现品德教育意义的可持续性和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三、努力方向
精品课例是“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研究丰硕成果的缩影,我们在
享受成果的同时,对今后品德课程的教学也作出更进一步的思考,期待以此推动品德课程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重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因为这是恰当确立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材分析必须基于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要逐层理清“标准一学期一单元
—主题一话题”相关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及认知结构的内在联系,尤其要挖掘出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或学期、学年乃至整个学段的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确定教学过程中的用力大小。
同时,要做好学情分析,不但要分析面上学生已有的认知程度、生活学习经验和习惯等,还要关注到一些典型学生的特点,如学习能力、生活习惯、思维特点等等,只有这样,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才能游刃有余,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关注差异。
总之,只有在深刻解读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等,才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益
(二)重视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品德教育资源
我们常说品德教学是从生活中来,至性活中去,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比较注重自己搜集资料的运用,去卩忽视了学生自身生成性的资源。
而学生自身资源更为宝贵,因为这样的资源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
因此,在备课、教学时,应
注意从学生身边、从学生生活中搜集、选择学生熟悉与经历的事情做为有效的案例,来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学生内心深处的明理, 构建和谐咼效的品德课堂。
(三)重视学生的品行反思
反思是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纠正、自我认可和提高认识、提升道德的重要环
节。
教师要加强反思式教学,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及品质,使他们的是非价值观更加明晰,这实际是对体验和认知的深化,同时也是践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导行或践行活动,会更有利于学会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这恰恰也是和谐高效课堂所追求的高效的内涵所在。
(莱州市莱州中心小学陶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