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反思
《课桌有多长》听课反思
《课桌有多长》听课反思
韩老师讲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这节课韩老师以教参为主,课堂设计环环相扣,让学生切身感受1厘米,2厘米,5厘米等,以及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1厘米等。
韩老师把这节课的难点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会不会估,二是学生会不会实际进行测量。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在自学探究环节中,韩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出1厘米的长度,逐步找出2厘米、3厘米、5厘米等等,并且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长度与两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通过韩老师引导,孩子们知道了大数减小数就是他们的长度,并指导孩子们正确的测量方法。
通过孩子们的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巩固孩子所探究的新知识。
在讨论解疑环节中,韩老师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充分尊重。
在反馈总结环节中,韩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层层递进,更好的测验了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韩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韩老师这节课非常成功,非常值得我好好学习。
想起去年我在给学生讲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上虽然也依据教参进行安排,但各环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留固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及做练习。
在重要的“估一估”这一环节留的时间少,没能充分的让学生感受1厘米的长度。
通过韩老师这节课我学习到,教学设计的合理安排,一节课的重难点要突出。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听名师讲课。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桌有多长》的进行思考[名师]
《课桌有多长》的进行思考
《厘米的认识》
在教学中学生暴露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在测量时,把被测量物体的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被测量物体的右端对准10,从0到10共有11个数,所以被测量物体的长度就是11厘米;
题二:在测量时,把被测量物体的左端和1对齐,不是和0对齐,被测量物体的右端对着11,所以是11厘米。
出现上面的问题是教师在备课中所没有预料到的。
问题的出现是值得我们教师高兴的一件事,首先说明孩子们不但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孩子,理解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值得借鉴的素材。
思考一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个问题?
学生出现只数点而不数段的原因主要是对1厘米的长度——“段”的概念不清晰,并且与学生多年来学习的计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计数时总是从数“1”开始,而不是从“0”开始,所以学生认为在测量时被测量物体的左端应该和1对齐。
思考二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两个问题的分析,需要我们重新理解和把握教材,我们认识到厘米的认识不等于尺子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一起来深刻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同时让学生经历尺子形成的过程。
1厘米的小棒
测量:照片的长边
好处:测量的标准一致了
问题:容易滚动
办法:粘起来
主要思路如下:
学生在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中,有体验(测量标准的一致、小棒的滚动、小棒的不滚动、不容易看出测量结果等)、有探索(如何让小棒“听话”、如何容易看出测量的结果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一一认识厘米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的度量意识的培养有两大突破点:
1.基于生活,寻找度量需求。
教材编排“课桌有多长”的活动,意在让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但是,为什么要测量课桌的长度,探究的动机如何激活?结论的得出方式值得探究。
因此,我以“定制课桌”为由,开启探究之旅,在操作、交流中引发认知冲突:“同样的课桌长边,为什么数量不相同?”,让度量有了需求,让统一单位的度量意识水到渠成。
2,丰富体验,形成度量表象。
度量单位表象的清晰建立,是学生度量意识的一个重要指标。
课堂上,学生在“观察一比划一调整一记忆”的反复操作中,在熟悉的事物和好玩的游戏中, 让抽象的长度单位“厘米”,变得可看、可触、可感,让度量的标准由模糊逐渐清晰。
立足教材,适度延伸,把认知的眼光放长一点,不仅会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而且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
但也存着很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L当测量物体时,学生量出6厘米多8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给予指导,这是以后我们会学到的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如果加上这样的话,学生或许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2.语言还是不够规范。
3.本节课重点之一也是量物体的长度再过度到量线段的长度,量这一过程有
从0刻度开始量和非0刻度开始量的方法,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给孩子们思考,
练习的验证也只是引导孩子们找出从0刻度量的用处,如果再设计一个非0刻度的也让学生操作,他们对这个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4.由于时间没有回归到课前的问题。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每一次教学都为教师提供了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课桌有多长”,旨在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运用以及测量的基本技能。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活动的反思。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准确地读出测量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实际测量时,对于厘米和毫米的区分存在困难。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单位概念。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测量和讨论。
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度不高,有的学生依赖于其他组员,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测量过程中。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加明确的小组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再者,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直尺作为测量工具。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直尺的使用还不够熟练,不能准确地进行零刻度对齐和读数。
这提示我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直尺使用技巧的指导,可以通过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此外,课堂氛围的营造也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反思的一点。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
我认为,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情境或者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最后,关于教学评价的方式,我在课后通过作业和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
从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测量任务,但对于测量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测量原理的讲解,并通过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与备课思考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这之前,学生对长度概念已有了初步体验和直观认识,如一年级学习长短的比较,会用“长、短、一样长、长得多”来描述物体的长度,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学会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并学会用“有几个什么那么长”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有多长。
本节课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备课时,我的脑子里一直重复出现的问题就时“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我就开始翻找课程标准和重温这次教材解读的视频,课程标准上是这样介绍的: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基础。
课本第一个问题就是对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的认识。
于是这个地方我决定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表达意见。
第二个问题认识尺子。
在认识尺子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这个度量单位“厘米”意义的理解和对“厘米有多长”的直观感知,这里就需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感知。
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是采取量一量,画一画的方式来丰富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我决定这一模块重点放在测量物体的长度上,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之后,量一条线的长度和画一条线的难度就不会太大。
二、教学特色与意图说明1.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几个活动,“认一认,摸一摸,比一比,闭眼回想,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2.放手让学生探索,发展学生主动精神。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内容:《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材分析:本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厘米”则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米、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
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
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
教材创设了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的必要性。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自主观察中认识新知,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新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比如说,用尺子可以画直线,也可以用来测量,有了这方面粗浅的生活经验,并且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从教材的学习安排,学生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
然而,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在头脑中要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由知到识,包括对测量的理解,怎样测量还是比较困难的。
可见,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能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知识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另外二年级的学生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测量单位厘米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2课桌有多长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地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分析原因: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有的用书测量,有的用笔测量,还有的用手测量,所以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那该怎样测量呢,我们来听听智慧爷爷怎么说吧!适时用课件出示智慧爷爷的话: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
2认识测量工具和厘米。
(1)介绍尺子。
测量物体的长短一般都用尺子。
尺子有很多种(课件出示常用的尺子:三角尺、米尺、圈尺等,简单介绍各种尺子的名称、用途),我们手中拿的是直尺,课件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2)认识直尺。
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完整介绍:直尺上标有许多刻度线,0表示开始,每一大格表示1厘米,每一大格之间有10个小格。
尺子上的“cm”表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小结: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写作cm。
(3)认识1厘米。
师:从刻度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能比划1厘米的长度吗?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指甲宽约1厘米,图钉长约1厘米。
师:在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生:从1到2,从5到6……小结:直尺上两个相邻数字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数一数,从0到2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到8之间呢?猜一猜,从数字2到5之间,6到8之间,0到6之间分别是多少厘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比一比,4厘米有多长?5厘米有多长?3量铅笔。
(1)自己动手测量自己写字的铅笔有多长,量完后请一学生上台展示,大家教师出示尺子,学生观察汇报,发现尺子的特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二、教学目标:1、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四、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谜语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测量“课桌有多长”。
(引进课题)二、自主探索,讲授新知师:同学们,要想知道课桌有多长,我们得先知道课桌得长在哪儿?师:红线经过的地方就是课桌的长。
师:你能想到用什么工具测量出它的长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师顺势提问: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所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设计意图:让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导生体会到测量同一物体时应先统一测量标准作为长度单位。
师: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尺子。
说到尺子, 尺子的种类就有很多。
(介绍尺子的种类,丰富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从而引出直尺的测量工具)活动一:看一看师:请你仔细观察,在尺子上你能发现有哪些秘密呢?(引导生观察交流,老师借机补充与小结)活动二:找一找师:尺子上有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通过在尺子上找一找,让生领悟:每相邻的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用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捏一捏1厘米的小棒等操作活动,让生感知1厘米的长度,从而将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化。
师:尺子上有1厘米,生活中哪里藏着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活动三:说一说师:认识了1厘米,那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生发现从刻度0开始量,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长)从刻度1到刻度4之间有儿个1厘米?是几厘米?活动四:量一量、画一画师:认识了测量工具一-尺子,我们就要学会用它来测量我们所要测量的物体。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及反思:《课桌有多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XXX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P51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
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喜欢上数学,热爱数学。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发展目标: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初步体会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喜欢上数学,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尺子的认识,厘米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体会统一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学会用尺子测量和画线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微课,并完成研究任务单二、课堂反馈,交流,研究新知1.学生观看微课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2.老师介绍尺子、厘米的概念,并让学生用小棒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例如图钉的长度等。
4.学生学会如何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在课件演示中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5.老师让学生判断其他同学测量的长度是否正确,并引导学生分析判断的理由。
6.老师提出尺子断了、没有刻度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长度。
7.学生在完成微课后,老师布置测量两个身边物体的任务,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不是整厘米数的物体长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了研究数学的乐趣,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含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含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以及我的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6页,主要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
2. 学会用尺子和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尺子和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行单位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直尺、课桌、椅子、书本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和一把直尺,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椅子、书本等物体,引导学生发现长度不同的物体。
2. 讲解厘米的概念:讲解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厘米的长度。
3. 操作实践: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物体,用尺子和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白纸上。
4. 分享与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讨论不同组测量结果的差异。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和直尺测量自己的手指、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白纸上。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用尺子和直尺测量家里的某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厘米1厘米 = 10毫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用尺子和直尺测量家里的某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根据学生的测量结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概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今天的课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操作,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2厘米、5厘米。
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
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
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此时,我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和提示,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接着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再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
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
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上完课,我反思发现,有些情况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有时教师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
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选择长、宽、高等词语对物体进行描述。
2.能够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标准长度单位(厘米)表示。
3.能够理解课桌长宽高的概念,并能够用标准长度单位描述。
4.能够解决简单长度问题,并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表示。
二、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2.教具:计时器、尺子、 PPT。
3.学生:本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物体的长、宽、高等基本概念,同时知道了标准长度单位。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PPT 展示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并带领学生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课桌有多长。
问题:这是一个课桌,粗细不一的笔可以垂直地放在上面,那你知道这个课桌有多长吗?2. 讲解(10分钟)1.课桌的长、宽、高:通过 PPT、实物等进行讲解,用标准长度单位表示:长80 厘米,宽 60 厘米,高 70 厘米。
2.测量课桌长度:教师拿出尺子,带领学生进行测量,并让学生回答课桌的长度。
3.比较长度:将课桌的长度和其他物体进行比较,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它的长度。
3.操作(15 分钟)1.游戏 1:摸一摸——让学生探究用手怎样去感受长度,能不能用手的长度去表示课桌的长度,家里的孩子可以让家长配合参与。
2.游戏 2:测量比大小——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物品,并对它们进行测量,再用标准长度单位表示。
3.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谁还记得我们刚才和小伙伴们玩的游戏是什么?2)你在测量物品时,除了测量长度,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3)如果你的尺子的刻度没有对准物品的一端,你能得到正确的长度吗?为什么?4. 拓展(10分钟)1.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一些特殊的物品,来学习测量长度。
2.看一段视频,学习更多有关物品长度的知识。
5.纠错(5分钟)针对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强调和补充,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并改正错误。
四、小结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得到长、宽、高等词语对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标准长度单位(厘米)表示去描述课桌的长宽高以及进行长度的问题解决等。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课桌有多长》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二课《课桌有多长 》。本节课主要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 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 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 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 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 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先 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 “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 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 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 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 长度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以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 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 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 “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 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 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 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第二课时内容。
一年级上册〃比长短〃和上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
而本课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一一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
学习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一一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实践感知。
师:同学们,请你动手量一量,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告诉大家,你的课桌有多长?二、巧妙设疑,引发思考。
师:课前,同学们都动手量了量课桌的长度。
我们的课桌到底有多长呢?谁来分享一下你的结果?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呢?小结: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便于应用和交流,人们还设计了我们平时经常用的测量工具,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尺子)三、交流讨论,学习新知。
1.认识尺子。
师:听到大家的声音毛毛虫聪聪连忙赶来,想请教大家。
尺子上都有什么呢?①许多数: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②刻度线:尺子上有这样的小竖线,它们叫做刻度线。
这些刻度线都一样吗?它们的排列又有什么特点呢?③格子:每两个短的刻度线之间是一小格,每两条长的刻度线之间是一大格。
一大格中有几个小格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一大格里面有10小格。
④厘米(cm):尺子上的"cm",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cm〃就是〃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北师在版二年级数学上册2课桌有多长教案与反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涵亚学校陈冠宇
2 课桌有多长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再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最后找一找身边有哪些长度是1厘米的物品。
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素材积累】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醉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摘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摘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摘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一、强化操作,重感悟本节课创设了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用自己的方法“量一量”课桌长,在尺子上“找一找”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1㎝米的方法,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建立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强调实践,重探索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
当学生已建立起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4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鼓励猜想,促建构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来伟大的发现。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建构。
教学1厘米时,让学生知道尺子0—1的长度是1厘米,从而猜猜1—2有多长?2—3有多长?几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提升到0—2有多长?0—5呢?4—7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建构1厘米、几厘米的表象。
四、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在本课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
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要加强。
2、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但如何把操作、语言表达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操作的实效性?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时 课桌有多长教案与反思金品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教材第51页)二、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估测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尺子、铅笔、文具袋(含图钉、方格纸、小方块)。
学生准备:尺子、铅笔。
一、情境引入师:学校要添置一批新课桌,工人叔叔需要知道我们课桌的长度。
你能利用身边不同的物品量一量,再把测量结果告诉他们吗?(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测量)师:同样长的课桌边,同学们有不同的测量方法,那么工人叔叔以谁的测量结果为准呢?(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二、学习新课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问题1情境图)师:想一想,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教师引导:看一看,两个小朋友分别是用什么工具测量课桌长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学生汇报:①小女孩用“拃”量,量得课桌有6拃长。
②小男孩用铅笔量,量得课桌有4支铅笔长。
③他们的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一样。
师:测量课桌长的结果不同,是因为选取的测量标准不一样。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我们怎样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呢?如果去一一验证,这样不是很麻烦吗?(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
2.认识测量工具——尺子。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先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和不同的数,使学生对尺子的认识更深刻)教师明确:尺子上的“cm”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它通常用字母“cm”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西安市新城区西光实验小学王文婷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
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
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
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点代替。
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