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论文《关于人类激励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现代激励理论的认识及其应用
2012XXXX XXX 计算机1206班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场合采取激励的方法处理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在寝室生活、教室学习还是社团活动都避免不了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小团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安慰以激发我们自身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其实激励问题最早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的,而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1】。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
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1.人类生存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1.1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它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需要还未满足到维持生存的程度时,其它的需求不会起到激励作用。
因此,生理上的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1.2安全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失去工作、丧失财产的需要,当人们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安全的需要就作为支配动机出现了。
1.3感情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爱的需要,即任何人都需要爱和被人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任何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的一员。
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就产生了感情的需要。
感情的需要比生理的需要细致。
1.4尊重的需要,除少数病态者外,社会上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社会地位稳定,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尊重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类。
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希望自己能胜任各种工作,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有地位、声望、能获得别人的高度评价。
1.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理想、包袱,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2】。
其实,从上述五个层次的人类生存需要就可以看出人类对于生存的需要是来自精神和物质等各个方面的,而只有通过制定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才能激发人的行动。
因此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职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激励中牵涉到的信息问题所决定的。
随着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令人振奋的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前沿。
2.激励客体和对象趋向集中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在以往的激励工作乃至当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励,往往着眼于对一般职工的奖惩和精神激励,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来说则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践。
其实,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相对来说是较为容易而次要的。
由于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存在和深化,每一职工的操作和工作越来越单一、明晰和有形,确定性的工作表现为工作方法、方式、工业流程的标准化。
这种细致的分工意味着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一系列准确、精密和具体的涵盖其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速度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对职工的奖惩方式和奖惩程度,合理地分配组织激励资源。
而相对来说,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其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其经营管理工作的直接成果主要是主意、指令、宗旨、目标、规范、制度,是软性的、无形的,同时其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投资倾向和决策正确性等内涉及变量和滞后显示变量囿于信息、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及时准确地用简单的考核指标来衡量。
其次,企业经营者的间接劳动成果(即企业表现)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归因。
其可察变量(如资本利润率、企业成长和增长速度、全员劳动生产量、产值、成本、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其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量是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其可察因素往往是多维因素非线性作用的结果。
这时偏倚、强调某一因素和特性会产生不适当的刺激作用,因此平衡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恰到好处的激励决定着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资源的合理导向和配置。
再次,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成果——企业表现,非但隐含着异常复杂的背景(如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而且还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制下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和行政指令的干涉而导致的激励不准确、不规范、不公平和证券市场投机行为等)。
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诱导日益成为现代激励理论的研究重点【3】。
3.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
因此,流行的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这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G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
这种理论以系统和动态的目光来看待激励,这主要包括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迈克尔·罗斯的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激励过程理论体系较之于激励内容理论体系从系统性和动态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说仍以对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
而人的心理需求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属于内涉变量;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再次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
因此,激励往往被认为是属于管理艺术和领导艺术的范畴,是一
种令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的工作。
激励,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
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职能(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职能。
因此,激励工作的真正科学性在于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为依据,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由于企业及其组织内部充斥着四通八达的、纵横交错的信息流和信息网络,同时又伴随着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传统的仅限于局部的、具体的、微观的激励方法、方式只能对有限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予以疏导和规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企业人员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激励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激励理论》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现代激励理论的应用》俞文钊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激励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姚凯李凯风陶学禹《经济学动态》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