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导学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导学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导学案一、导入你知道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是哪里吗?没错,就是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今天我们将进修关于这两个奇奥而又奇奥的地方。

二、目标1. 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掌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动植物资源。

3. 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环境问题及珍爱措施。

三、导入问题1. 你知道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吗?2.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条件有何不同?3.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有哪些?四、进修内容1.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内,主要包括北极洲、格陵兰岛等地。

气候寒冷干燥,冰雪覆盖大部分地区。

- 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内,主要包括南极洲。

气候极其寒冷,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常年冰封。

2.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动植物资源- 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丰富,有北极熊、海豹、北极狐等。

植物资源相对较少,主要是低矮的苔藓植物。

- 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企鹅、海豹、鲸鱼等。

植物资源更为稀少,主要是靠海藻为生。

3.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环境问题及珍爱措施- 北极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影响动植物生存。

珍爱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珍爱野生动物等。

- 南极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威胁海洋生物。

珍爱措施包括建立海洋珍爱区,限制捕捞数量等。

五、拓展延伸1. 你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珍爱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环境?2. 你希望有机缘去北极或南极地区探险吗?为什么?六、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以及环境问题和珍爱措施。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地球资源,共同珍爱我们的地球故里。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2 湘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2 湘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2 (新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地理下册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2 (新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地理下册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2 (新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基本信息课题7.5.2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年级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了解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2.掌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代表性动物;3.了解人类进行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历史过程,理解在极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4.知道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位置等.教学重难点1 .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代表性动物。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明确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2。

掌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代表性动物;3.了解人类进行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历史过程,理解在极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的储量相当可观.北冰洋战略地位突出,有不少重要国际航线经过北极上空。

材料2:南极洲面积约1405万千米2,98%的陆地为冰雪覆盖,冰层厚度达2000余米。

如果不扣除冰层,南极洲平均海拔2 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洲。

在南极大陆上约有800种植物,主要是地衣、苔藓和淡水藻类。

南极洲已发现220多种矿物,煤炭资源储量丰富,面向印度洋的查尔斯王子山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大陆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目前,南极洲没有定居人口。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环境。

2. 使学生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

2. 难点:两极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两极地区的风貌。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具体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如北极熊保护、南极科研站建设等。

3. 准备小组讨论题目,如两极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特点、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

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的具体案例,如北极熊保护、南极科研站建设等。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两极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展开讨论。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作业中展现的知识掌握和思考深度。

七、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两极地区的纪录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安排学生参观地理展览或相关科普活动,拓宽视野。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谈判。

八、课程反思1. 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反馈如何。

2. 评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考虑改进措施。

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年级地理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了解北极和南极地区代表性的动物。

(3)了解人类进行极地探险的历史进程,理解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4)知道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极地的科学考察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极地科考实例,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两极地区独特的野生动物》。

从视频中我们知道,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生活着独特的野生动物,除此之外,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理风貌也吸引了无数探险者和科学考察队。

早在15-16世纪,就有航海家开始了北极探险之旅,南极大陆发现后,前往南极的探险者也络绎不绝。

两极地区都有哪些独特之处吸引着众多人前往呢?过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极地区独特的野生动物和极地考察、探险。

二、新课学习(二)独特的野生动物活动1:1.说一说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各有哪些代表性的动物?(学生回答)明确: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有北极熊、北极狐、海豹、海象等;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有企鹅、海豹、磷虾、鲸等。

介绍:北极熊素称“冰海霸王”,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北极狐生活在北极冰原地带,善于在冰面上奔跑。

海象,身躯肥大,常常聚集在北极冰原上。

海豹,广泛生活在南、北极地区,擅长游泳和潜水。

企鹅,属游禽,不会飞,为南极洲的代表动物。

磷虾,广泛分布在南极海域,是鲸、海豹、企鹅等的主要食物。

2.极地动物一般都有哪些特点?它们怎样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呢?(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极地动物一般都能耐严寒;它们依靠厚厚的皮毛和皮下脂肪来抵御严寒。

3.谈谈你对下列行为的看法。

(学生发言)为了确保极地科考队员的人身安全,对所遇到的北极熊予以猎杀。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并分析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2)利用资料卡、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3)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2.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1. 导入新课:(1)展示北极熊和企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2)提问:你们知道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浏览教材,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小组讨论: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如何开发利用?3. 课堂讲解:(1)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讲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讲解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4. 互动环节:(1)小组竞赛:让学生分组回答关于两极地区的问题,赢者奖励;(2)学生代表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两极地区的认识和看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及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精神。

四、作业布置1. 绘制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2. 编写一篇关于两极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文;3. 调查了解我国在两极地区的科研活动,分享给同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问:
煤是深埋在地下的古代植 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 形成的。 形成的。现在人们在冰雪 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 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 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煤→茂密的森林 茂密的森林 →湿热的环境 曾处在 湿热的环境→曾处在 湿热的环境 纬度较低的地区。 纬度较低的地区。现在 的位置是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的结 的位置是大陆漂移的结 果。
多狂风
南极洲的降水几乎全部是 雪,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 是地球上降水最少的大陆。南 极洲高原地区的降水量与非洲 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故有人 称南极洲为“白色沙漠”。
降水稀少
总结:两极地区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总结:两极地区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合作探究答案点拨
1、南极地区酷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南极地区酷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五、极地科考
1、1985年,中国在乔治王岛建立了第一个南极科 学考察站——长城站 • 2、1989年,中国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了第二 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 • 3、2009年,我国在南极大陆建立第三个考察 站——昆仑站 • 3、2004年,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 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 斯瓦尔巴群岛 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长城站
.
昆仑站
.
.
中山站
北极地区
0 0(千米 千米) 千米
.N
合作探究:为什么我国在南极建 考察站都选择在2月份?
• 这是因为南半球的季节和我们北半球的 季节正好是相反的,我们北半球的7月是 7 夏季,而南半球的7月则是冬季;我们北 半球的2月是冬季,而南半球的2月正好 是夏季。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2月正好 是它的夏季,气温相对高一些,处于极 昼期,所以我们这两个考察站建立的时 间都是在2月。

南极和北极绘本中班教案

南极和北极绘本中班教案

南极和北极绘本中班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分2课时讲授,第1课时讲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位置、范围、气候特征,第2课时讲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科学考察。

对于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北极和南极的对比来学习。

对于极地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科学考察站等内容,比较容易,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材料进行自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2.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3.掌握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1.通过认识极地地区的丰富资源,认识极地的科学考察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2.通过极地科考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

培养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2.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3.南极的自然资源概况。

(二)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课堂导入)教师播关于两极地区景观的视频,让学生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学生回答:南极、北极。

教师:对!这里就是神秘的极地地区,我们的地球有两个极。

(展示地球五带图片)今天,我们就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讲授新课)板书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一、位置、范围读图教材P。

58图2-29和P59图2-31要求学生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小结板书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了解地区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_7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了解地区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_7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案教学内容: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学期第七章第五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

2.学会在极地投影图中判别方向,认识极地在空中交通上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现状,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生态和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1.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在北半球图上认识北冰洋周围的大洲,能够根据地球运动的方向判断大洲的位置;在南半球图上认识南极洲周围的海洋,根据地球运动的方向判断大洋名称;能够准确判断两个不同位置的方向。

教学过程:一、时事链接,引入课题(2分钟)据新华社电,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获悉,2016年将推进“雪龙探极”、“蛟龙探海”重大工程。

确保“科技兴海”战略深入实施。

为推进“雪龙探极”科考工程,国家海洋局计划于2016年组建航空队,初步构成极地区域的海-陆-空观测平台。

建立适用于极地环境的空间、遥感、冰雪和海洋探测技术及装备支撑体系,建立长期、系统和网络化的极地综合观测与应用服务系统。

此外,国家海洋局还将组织完成第7次北极科考,力争首次中俄联合北冰洋考察。

问:我国为什么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今天就让我们进入两极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事资料导入,如同戏曲的序幕,抓住听众。

用短短数语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巧妙交待,这样可以达到在学习之初就从情感上感染学生的目的。

二、课前预习,探求新知(10分钟)学习提示:1.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60—67页,把握本节基础知识,注意做到读、写、指、划,并记录自己的疑问。

2.小组内互相检查、提问,将答案进行展示。

初中地理两极教案

初中地理两极教案

初中地理两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讨论法(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极地区的独特景观,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什么了解?两极地区有哪些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气候条件。

2. 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气候条件。

三、课堂讲解1.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

2. 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 讲解如何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关于两极地区的练习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经验。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两极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优秀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优秀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58-64页,冰雪世界南极洲和北冰洋的位置、X围、特点、动物等,以及因纽特人。

还介绍了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两极地区的位置、X围、气候特点等。

2.能通过分析地理景观图片和地图了解一个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能利用所学地理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问题,并能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挖掘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借助语文课本《伟大的悲剧》中南极探险内容的描述,讲述地理课本中南极洲部分知识,让学生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去感悟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过程。

引进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来体现地理科学的价值,并促进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

将语文课本中鲜活的情感内容充实到地理教学中,以地理知识的学习加深对语文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促进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伟大的悲剧》的感悟,培养科学精神和积极的人生观。

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及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2.引进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来体现地理科学的价值,并促进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科学考察四个方面。

难点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

教学突破1.通过学生阅读《伟大的悲剧》一文,感受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南极地区气候的变化。

2.通过利用地球仪和课件演示明确独特的地理位置。

3.通过设置企鹅母子的情景对话理解南极大陆气候的演变和大陆漂移的关系。

4.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南极气候寒冷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本中《伟大的悲剧》一课,并提出相关阅读要求。

探求课本中所体现出来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精神。

2.设计教学软件。

学生准备预习地理课本北极和南极地区一节,认真阅读语文课本中《伟大的悲剧》一课,要求学生能将南极洲的自然地理特点与语文课本中的相关描述相对应理解。

教学步骤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情况1.学生汇报预习情况2.位置、地形、面积授课2.根据教师提供资料和地球仪明确所学内容3.组织学生探究南极洲气候特点3.根据语文课本内容、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得出结论。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例文.doc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例文.doc

资源。

3、生物资源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险》。

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01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

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

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

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

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

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

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

(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过程设计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过程设计
号极 地科 学考察船 抵 达 中山站 。在与 萍 萍网上聊 天 时 ,
爸 爸 这 样 描 述 南极 地 区 … …
北 极 狐
1探 究 过程 .
( ) 据爸 爸 和萍 萍 的 网上 聊天 记 录归 纳 出南 极 1 根 地 区的气 候特 点 ?
海 豹
磷 虾
() “ 4 泰坦 尼 克号 ”是 与北极 浮冰 发生剧 烈 的碰 撞悲惨 地 沉没 。极地 冰川 本身就 是数 量 巨大 的固体 淡水
光 的反射 作 用强 ,获得 的热 量少 ,气温 低 。 ( 这些极 地动 物用 厚厚 的脂肪 和 皮毛御 寒 。
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 ,还包括南太
平 洋 、南大 西洋 和南 印度 洋的一 部分 。
( 4)若站在南极点 上 ,他的前后左右 都朝向北 方。若站在北极点上则都朝向南方。
( 小组交流 :观看相关视频 ,谈谈如何做才能 2) 减缓全球变暖导致的极地冰川融化现象?
2 探究 结 论 . ( )环 境 问题 1
( ) 1 北极 和南 极地 区 有没 有常 住居 民 ? ( 小 组 交流 :两 极地 区的 自然 环 境 这 么恶 劣 , 2) 是什 么 吸 引了那 么 多的科 学 家去那 里研 究 ? ( 指 图 、 中国北 极 科 考 站 ( 河 站 ) 中国 3) 兑出 黄 和 南极科 考 站 ( 长城 站 、中山站 和 昆仑 站 ) 的位 置 ;并观 察 在 这些极 地 科考 站 中哪些 存 在极 昼极 夜现 象 ?
确北极 和 南极地 区重要 的地理 名称 ,并 归纳概括 北极 和
南极 的位 置 范围。 以此培 养 学生的读 图分析 能力 ,使 学 生掌握 分析 区域 地理位 置 的基本 思路 。

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地理两极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3. 掌握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3. 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地图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学习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2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南极洲和北极地区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并进行比较分析。

3. 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2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包括极寒气候、极夜、极昼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两极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

4. 探索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3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包括极地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两极地区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总结所学知识,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拓展学生的眼界,介绍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措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两极地区的综合报告,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地形- 地理气候带- 地理生态带-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极寒气候- 极夜- 极昼- 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极地动植物-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理两极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教学过程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

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

(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

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

(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北极和南极教案

初中地理北极和南极教案

初中地理北极和南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极和南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2)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3)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和保护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北极和南极的地形、气候特点;(2)分析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搜集有关两极地区的探索和保护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北极和南极的地理位置北极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

北极以海洋为主,周围被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大陆所环绕;南极则以大陆为主,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环绕。

2. 地形特点北极地区地形以海洋为主,有丰富的油气、天然气等资源;南极地区地形以大陆为主,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

3. 气候特点北极和南极的气候都非常寒冷,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封状态。

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夏季时冰层会融化,形成海洋;南极地区气温较低,冰层较厚,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封状态。

4. 自然资源北极和南极地区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北极地区有丰富的油气、天然气等海洋资源;南极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

此外,两极地区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如鱼类、海豹、企鹅等。

5. 人类探索历程从19世纪开始,人类开始对两极地区进行探索。

许多探险家为了寻找新的航线、了解极地气候、寻找资源等目的,不畏艰险,勇敢地闯入极地。

如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分别于1911年和1912年首次到达南极点。

6. 保护措施由于两极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如《南极条约》规定,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禁止任何军事活动;北极地区各国也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共同保护北极环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极和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神秘的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案: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 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 培养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图导图练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极地区的特点。

3. 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1. 图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

2. 地图: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

3. 资料: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什么了解?两极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 让学生结合资料,总结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四、读图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两极地区的地图,找出重要的经纬线。

2. 引导学生利用经纬网,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两极地区环境。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强调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世界地理两极地区教案范文

世界地理两极地区教案范文

世界地理学上的两极地区是指位于地球两极地带的区域,南极洲和北极地区。

它们之间远隔万里,地理特点各具特色。

在教授地理学时,两极地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将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形成、接触世界和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本文将对世界地理两极地区教案进行一个优秀范例的分享。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行为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主要目的有:1.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物理地理特征,如气候、地貌、自然资源等。

2.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文化、历史、经济等。

3.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并积极探讨对环境的保护。

4.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视教学目标而定的,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具体内容包括:1. 先讲课程的地理基本概念,以及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2. 以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讲授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例如气候、地貌、生态特征等。

3. 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并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

4.讲解两极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例如历史、文化、经济等。

5. 通过小组与讨论方法,让学生就两极地区的保护策略进行互动探讨,尝试寻找合适的保护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1. 采用案例式的讲解方式,卡片式课堂讨论和配合PPT等多种教学形式。

2. 课堂上组织小组互动讲授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给学生自己找到更多相关资源。

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实验设备、课件及其他配套资料。

例如,可配备显微镜、空气净化器等相关设备,设计电子课件,提供网上学习资料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本教案的关键环节。

评价学生的基本标准有:1. 学生对两极地区的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否能自主探究相关情况?2.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小组互动讲授和讨论?是否能够多出意见,尝试与其他学生合作产生更多思维火花?3. 学生是否能够做出积极的贡献,对不同阶段的教学设计有积极的反馈?本教案虽没有很复杂的操作步骤或演示示范,但其根本在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手段,全方位评价学生表现,而不只是单纯地讲述知识还能更深入讨论课程内容,锤炼学生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及环节:
以极地科考为明线,以极地特殊气候为暗线,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应对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初步分析能力。

根据位置特征及相关资料,小
组合作讨论完成探究一:1、
两极地区的自然气候特征。

两地科考站图片对比,引出
问题:为什么南极更冷(展
示图文资料)
教师释疑:南北两极科
考站建立时间及原因
阅读教材,学生齐答。

过度:极地科考的历史
与我国极地科考的成
就。

概括科考发现,对我们
生活的影响。

保护两极地区自然环

课堂总结
课堂检测
课后作业
二、课标要求:
1.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三、对课标的理解:
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自然资源,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共编排了两个小标题,在“冰雪世界”中主要展开了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三方面问题,“极地科学考察”主要简介了中外两极探险和科考的概况。

其中“冰雪世界”是本节重点,也是理解其它知识的基础。

由于极地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导致气候寒冷,形成了大量北极浮冰和超厚南极冰盖,又由于环境恶劣,人迹罕至,使两极保存下最原始的自然环境,从而成为科学实验宝库。

本节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活动内容有一定深度,编写思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五、学情分析:
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储备了不少有关两极的知识。

(如:第二章:南北极点及相应纬度,南极洲的位置、轮廓、大小,北冰洋的位置、轮廓、大小;第三章:南北极人口密度小,因纽特人是黄种人;第四章:世界气温由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南北两极降水少,南北寒带的范围与极昼极夜现象,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降低,陆地吸热散热比海洋快,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形成,冰原带、苔原带的分布及特征);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四个大洲和四个国家的区域地理,学生积累了一些学习区域地理的经验和方法。

这些原有知识与经验将成为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石。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景法
八、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