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复习资料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空气和生命 复习课件 (共30张PPT)
物质
甲乙丙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
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的质
量/g
16 x 5 24
D.x的值为28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8+32+5+4)-(16+5+24)=4;乙质量减 少,是反应物,甲、丁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丙质量 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甲、丁两物质反应前后 质量变化之比为(16-8) g∶(24-4) g=2∶5。
典例1 如图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 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由此实验可推测氮气难溶于水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换成细铁丝 D.红磷量不足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变式] 下列方法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是____①__③____。 ①加入足量的红磷 ②反应结束立即打开弹簧夹 ③红磷点燃后迅速放入集气瓶中100443.2 g
x
14040=3.2x g x=1.408 g
答:这些贝壳最多可制得为 1.408 g 二氧化碳。
考点五 光合作用
考点分析:通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探究题的方式,以实验过程 图、图表等形式考查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及实验过程的改进等。
典例5 2019·嘉兴模拟 把等量的天竺葵和紫罗兰的新鲜叶片放 在无色透明的封闭容器中,并将它们置于不同颜色的光照条件下 (其他条件均适宜并相同)。经过8小时后,测量容器中氧气的增加 量,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本章考法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本章考法
考点建构 考点透视
考点建构
物理性质:通常为 无 色 无 味的气体,密度 比空气 略 , 大 溶于水
性 质
浙江版科学八下第三章按章节知识点详细总结
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1节 空气与氧气第1课时 空气1.空气的主要成分为__氮气__、__氧气__,除此之外还有__二氧化碳__、__水蒸气__、__稀有气体__及其他气体和杂质。
2.最先确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家是__拉瓦锡__,他认为空气是由__氧气__和__氮气__组成的。
3.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1)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变浑浊:__二氧化碳__。
(2)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__氧气__。
(3)盛冰水的杯子从冰箱里拿出,放在常温空气中,外壁会变潮湿:__水蒸气__。
第2课时 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无色、__无__味,呈__气__态。
(2)__不易__(选填“易”或“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__略大__。
(4)在-183°C 时会液化成__淡蓝__色的液体,在-218°C 时会__凝固__成雪花状的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__复燃__。
(2)与硫反应:其文字表达式是__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__;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淡蓝色__的火焰,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发出__蓝紫色__的火焰,生成一种具有__刺激性__气味的__气__体。
(3)与铁反应:其文字表达式是__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__;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__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__,生成一种__黑__色__固__体,在集气瓶里预先铺一层细沙或装少量水的原因是__防止燃烧出现高温熔融物滴在瓶底,导致瓶底受热不均而破裂__。
3.氧化物是指由__两__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__氧元素__的化合物,如__二氧化硫(SO 2)__、四氧化三铁(Fe 3O 4)__。
第3课时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利用高锰酸钾(KMnO 4)制取氧气。
操作:①__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②__试管中装入高锰酸钾,在试管口放入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棉花盖住导管口__,③__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__,④__点燃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__,⑤__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收集气体__,⑥__收集完成,将导管从水中移出__,⑦熄灭酒精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要点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要点1.气体的检验:O2:带火星的木条。
CO2:澄清的石灰水。
水蒸气:硫酸铜粉末。
2.重要实验及现象: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水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红磷在氧气(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P2O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瓶底铺一层细沙或盛少量的水),生成黑色固体(Fe3O4);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4.氧气的物理性质①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氧气);③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1.429克/升,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④1标准气压下,—183℃液化为淡蓝色的液体,—218℃时凝固成雪花状蓝色固体。
氧气的化学性质 (助燃性)5.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式及装置图1)分解双氧水(图1) 2)加热高锰酸钾(图2)3)加热氯酸钾(图2 )6.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7.燃烧的三个条件:①有可燃物 ②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 可燃物与助燃剂(氧气)充分接触8.氧化、燃烧、自燃和爆炸的区别与联系9.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0.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11.空气质量的检测等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配套练习】( )1.霓虹灯是利用A 氧气B 不同颜色的玻璃C 稀有气体D 二氧化碳气2.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1).瓶中装一部分水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要装过量的红磷?3).红磷在瓶中熄灭后,将瓶内温度冷却到室温,瓶内气压会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不待瓶内温度降到室温就打开止水阀,进入瓶内的水将____1/5。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5).红磷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与氧气1、说说检验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方法??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参见书本P71页图3-2)(1)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生成物是体(固或液),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或不变或增大)(2)等反应结束后,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的现象是,集气瓶内水位最终约上升剩下容积的。
(3)此实验说明:。
(4)此实验中,会导致测得的结果偏大的因素有:;会导致测得的结果偏小的因素有:。
3、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的;现代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空气中还有氦、氩、氙等这些,此外还有少量的、,及其它杂质。
大量实验测定表明,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大约是:。
4、空气中各成分有重要的利用,请选择。
属于利用氧气的是,属于利用氮气的是,属于利用二氧化碳的是,属于利用稀有气体的是①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②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③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的致冷剂;④是工业制汽水的一种原料之一;⑤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⑥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⑦供给生呼吸;⑧燃料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5、氧气的物理性质主要有:①常温下色味态;②(易或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法收集氧气);③氧气的密度为,密度比空气密度(所以也可以采用法收集氧气)(空气的密度为);④液化时呈色,凝固成状蓝色固体。
6、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说说上述一些实验中的注意事项??7、氧气的制取:请写出实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
其中MnO2只起改变反应速度的作用,而本身的和在反应前后都,这种物质叫做催化剂。
8、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实验中,结合书本图3—16思考:①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的目的是什么?③何时开始收集氧气?9、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是:。
①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②加固体药品;③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④当气泡连续出现后收集氧气;⑤先移出导管,再灭酒精灯。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1-2节复习
八下第三章1-2节复习考点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1.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占78%,氧气占,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占0.04%,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注意含量是分数而不是分数。
稀有气体用途:;氮气的用途:;CO2的用途:光合作用的原料;固态CO2(俗称干冰)可作制冷剂,用于冷藏、人工降雨等;还可用于灭火。
2.区分某种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
考点二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①实验原理:红磷(P)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②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冒出大量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以看见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③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注意事项:(1)设计实验时,首先反应物必须是,且反应生成固体小颗粒(体积忽略不计),不能有生成,所以不用碳,硫等物质;其次为确保氧气消耗完全,应使红磷;后才能打开弹簧夹注意:可用金属铁、铝代替,但不可用金属没代替磷。
(2)误差分析A.红磷不足,会使进水量B.胶塞未塞紧,会使进水量C.未冷却至室温,会使进水量D.如果选择的物质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与其他物质反应,会使进水量E.红磷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会使瓶内部分气体逸出,进水量F.反应时,止水夹没有夹紧,气体受热膨胀从导管逸出,会使进水量2.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于水。
化学性质:具有助燃性(不可燃烧)、氧化性①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的气体。
②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在空气中,发出火焰,在氧气中,发出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气味的气体注意事项:a.硫的不要太多,防止生成物对空气造成污染b.实验应在中进行,或在瓶底部盛放溶液,以吸收生成的气体.③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在空气中,铁丝只能发出红热现象,不能燃烧;在氧气中铁丝,,放出大量的热,有产生。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 本章复习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3)你认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何意义?
[答案]为生物提供有机物(或氧气)
解析 乙同学“将溶质质量分数为0.02%、0.04%、0.06%、0.08%的碘液 分别滴在各组叶片上”,他的猜测是碘液的浓度过大造成了“棕黑色”。 甲同学的实验还不能证明他的猜想,因为他提供的碘液的浓度不合适,所 以应该改为用合适浓度的碘液再进行实验。光合作用主要是合成有机物, 储存能量。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空
生物 结构和气体交换 肋间肌的收缩与舒张等
气 的呼
肺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与 吸和
生 命
呼吸 作用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和氧气转化为无机 物,并释放能量
动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需要光和叶 绿体,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例2 如图3-1 所示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 试管 。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2)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则发生和收集装
置分别选 B
、D
(填编号),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CaCO3+2HCl==== CaCl2+H2O+CO2↑。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空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气 与
自然界中的氧 循环和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生
温室效应
命
空气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
臭氧及可吸入颗粒物
空气污染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知识点一、土壤与植物(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
矿物质颗粒就像土壤的“骨架”,为植物提供支撑;腐殖质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形成的,能为植物提供养分;水和空气则存在于土壤的孔隙中。
(二)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砂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较大,通气性和透水性好,但保水性差;黏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较小,通气性和透水性差,但保水性好;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大小适中,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都比较均衡,是最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三)植物的根系植物的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直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像大豆、青菜等植物就是直根系;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像小麦、水稻等植物就是须根系。
根系在土壤中不仅能固定植物,还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四)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求量较大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
氮肥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磷肥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钾肥能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
二、植物与水(一)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差异。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二)水分的运输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导管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上下连接,形成了一条贯通的管道,能够将水分从根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三)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片上的气孔是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门户”。
蒸腾作用对植物有重要意义,它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还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增加大气湿度。
三、植物与空气(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八下3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一、土壤中有什么(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1、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充分地吸收着土壤里的各种养分;植物是土壤有机物积累的重要来源。
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对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改良具有积极意义。
2、动物:土壤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
土壤动物影响着土壤的结构和性状,土壤生物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
如蚯蚓这样个体较大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的结构、通气状况的改良能够起很大的作用。
像蝼蛄这样的土壤动物,有时候则可以对植物造成伤害,也可以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性状。
3、微生物:土壤中还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活动性强等特点。
它们使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养分,促成了养分的循环。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空气:土壤中的空气主要分布在土壤颗粒间的空隙里。
它基本上来自于大气。
但也有一部分气体是由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是微生物等进行生化反应的结果。
所以,土壤空气的成分和大气成分不完全相同。
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2、水分:(1)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水。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雨、降雪和灌溉。
(2)若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也可上升补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气中水蒸气遇冷也会凝结,直接转变成为土壤水分。
3、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贮存在土壤中。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土壤中的腐殖质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作用。
4、土壤矿物质:土壤中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矿物元素。
(三)土壤的形成从岩石到土壤,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和沙粒,最后形成含有砂粒、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复习考点归纳(学生版)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考点题型归纳思维导图:【空气组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C.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燃烧、炼钢、化工生产等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空气组成】“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N2、20%以上的O2、还有CO2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立刻熄灭C.可以利用燃烧铁丝的方法,测定“人造空气”中O2的含量D.“人造空气”若只含有O2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氧气的性质】1、现有①木炭②硫粉③红磷④镁带⑤铁丝,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2)产生大量白烟的是;(3)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的是;(4)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5)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6)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的是.【测定氧气体积】在按书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装置内的氧气低于一定含量时,红磷就不再与氧气反应,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有老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所示。
在一容器中倒人刚拆封的“暖宝宝”黑色粉末,再在上面放足量的白磷,迅速扣上烧杯,随后白磷自燃,利用这一装置可更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此同学们做出了以下两种猜想:猜想一:该粉末可能是木炭粉;猜想二:该粉末可能是铁粉。
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1)有同学认为猜想一肯定是错误的你认为的理由是;(2)实验证明加入的黑色粉末是铁粉。
加入铁粉后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原因是。
【测定氧气体积】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科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相连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第1节空气与氧气A.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红磷(P)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P2O5)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空气的各成分体积组成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体积分数可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含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等B.空气的利用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动植物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依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C. 氧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1) 无色、无味的气体2) 氧气不易溶于水3)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在压强1.01×105Pa 、—183℃时,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在—218℃时凝固成雪花状的蓝色固体2.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中的气体为氧气3. 硫、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1)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项目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得很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 ①硫的用量不要太多,防止生成物对空气造成污染②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或在瓶底部盛放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生成的气体 2) 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项目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想象 铁丝只能发出红热现象,不能燃烧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产生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 ①铁丝不能生锈②铁丝盘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③下端系火柴引燃④要等火柴将要熄灭时再伸入氧气中⑤集气瓶中预先保留少量的水,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D. 氧化物硫+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铁+ 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1.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 说明: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并不都是氧化物。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3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与氧气1、空气、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1)用红磷燃烧,是因为生成物是固体P2O5,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2)等反应结束后,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的现象是水倒吸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约占总容积的1/5(3)此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实验时,气体减少体积少于1/5有可能是因为○1红磷量不足○2装置漏气○3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3、空气的利用(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氧气的用途○1提供呼吸○2助燃(2)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氮气的用途○1填充灯泡,延长寿命○2食品包装防腐保鲜○3制化肥、炸药、染料等○4液态氮可作冷冻剂(汽化吸收大量热量)(3)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也称惰性气体稀有气体的用途○1保护气○2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3激光技术 4、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S+O 2=====点燃SO 2,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 2=====点燃Fe 3O 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3磷在氧气中燃烧 4P+5O 2=====点燃2P 2O 5,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5、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1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H 2O 2或加热高锰酸钾KMnO 4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2O2====2H2O +O2↑2KMnO4====K2MnO4+MnO2+O2↑2KClO3 =======2KCl +3O2↑○2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3在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它的作用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4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定:将药品装入试管中,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收:等气泡连续均匀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撤离导管熄:熄灭酒精灯○5氧气验满的方法: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经满了(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第3节化学方程式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C(2)分解反应:A→B+C2、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科学八下浙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
科学八下浙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
科学八下浙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物质构成的稳定性
1、物质平衡:物质平衡是物质的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组分的比例不变的情况下的状态。
2、物质的稳定性:物质的稳定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自身组成或结构不变的能力。
3、物质的构成单位:物质的构成单位是指物质由已知的原子构成,其主要构成单元就是原子。
二、物质的变化
1、物质变化:物质变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组成或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变化的两种形式:物质变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
3、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过程。
4、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仅仅改变形态或性质,但组成不变的变化过程。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复习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土壤由矿物质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些成分之间 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组合排列,就是土壤 的结构。
土壤主要是有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因此,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 的最重要的因素。土壤矿物质颗粒有粗有 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黏粒,介于两者 之间的叫粉砂粒。我们把土壤中矿物质颗 粒的大小及其组合比,也就是土壤的粗细, 砂粘状况叫做土壤的质地。 砂粒空隙大,通气性能和透水性能强, 但保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通气性能 和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粉砂粒介于 两者之间。
• 根吸收的水约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 去的。 • 蒸腾作用的可以在温度偏高的情况下有效地 降低叶片的温度。 • 是叶片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对水 的吸收和运输,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实验:
• 观察贴在叶上下表皮上的滤纸颜色的变化。 哪一张纸先变色?哪一张纸的颜色会深一 些?
一般情况下,贴在下表皮的滤纸先变色, 并且颜色也会深一些。
• 为什么这个实验要用氯化钴蓝色滤纸? • 氯化钴如果不含结晶水,呈蓝色;若含结 晶水,则呈红色。 • 向氯化钴蓝色滤纸呵气,水汽会使滤纸变 红色。
水汽蓝色ຫໍສະໝຸດ 红色从实验中可知:
• 水是从叶的上下表皮中散发出来的,而且, 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发 出来的水分。那么,水又是从上下表皮的 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类别 砂粒
所占体积 大
土壤空隙 大
空气和水的含量 多
粉砂粒 居中
黏粒 小
适中
小
适中少
土壤矿物质颗粒越大,土壤的空隙就越大, 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土壤的分类 土壤中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 根据它们所占的比例不同 砂土类土壤 土壤分为 壤土类土壤 黏土类土壤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总结复习练习导学案
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1、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土壤由、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和等称为土壤生物) 。
b5E2RGbCAP和构成。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随和和构成,此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p1EanqFDPw2、土壤中的水分是必需条件,土壤空气是和根源。
3、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要素作用下,能够风化成为愈来愈小的碎块。
土壤中的腐殖质的主要根源是生物的和。
DXDiTa9E3d第二节:各种各种的土壤1、土壤的构造: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这些成分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必定的土壤构造。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是影响土壤构造最重要的要素。
RTCrpUDGiT2、土壤矿物质颗粒越大,土壤的缝隙越大,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就越多。
土壤颗粒分类依照:依照颗粒的大小,可分为:;;5PCzVD7HxA。
砂粒缝隙越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强,但保水性越差。
黏粒缝隙小,通气性能和透水性差,保水性好。
粉砂粒介于两者之间。
jLBHrnAILg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
依据它们所占的比率不一样可将土壤分类土壤名称土壤的质地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
土壤颗粒较粗。
(松散,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粘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
土壤颗粒较细。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概等量。
(土壤质地较平均。
不太松散,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作。
)土壤黏性差,表示缝隙较大,因此比较松散,水易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肥性能差。
土壤黏性很强,表示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
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土壤:壤土类土壤,因为其、、、好。
xHAQX74J0X第三节:植物与土壤1 、根系:一株植物全部的根合在一同,叫做根系。
有显然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它的代表植物有。
没有显然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代表植物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
4、实验桌上起火时,应怎样扑救?
5、炒菜时,油锅起火怎么办?
火警电话119
火太大,我救不了了,怎么办?
第二十四页,共78页。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分解反应
2、质量守恒定律
3、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
第二十五页,共78页。
碳+氧气 点 燃 二氧化碳 硫+氧气 点 燃 二氧化硫 磷+氧气 点 燃 五氧化二磷 铁+氧气 点 燃 四氧化三铁
(2)反应表达式:
铁+氧气 点 燃 四氧化三铁
思考:在Fe与O2气反应实验中,为什么要预先在
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铺上一薄层细沙?
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第九页,共78页。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5、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1)实验现象:
火焰明亮,发出白光,瓶壁有水雾,生成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反应表达式:
对比实验,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氧化锰能改变反应速率
以上试管中的同种药品的用量保所需要的时间
对比实验——所有无关变量必须一致,否则就失去了比较价值。
如果我们将试管3充分加热后的剩余物加水溶解、过滤、烘干后得到 的物质再进行检测,这种物质仍然是二氧化锰,而且它的质量和反应 前相等。
4、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最终产量
5、催化剂必须与某个具体的反应结合起来,否则无意义
6、催化剂不能决定反应的能否进行
7、同一反应可采用多种催化剂
第十四页,共78页。
二、制取原理
1、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
三、制取装置
发生装置
第十五页,共78页。
收集装置
氧气实验室制法(固固加热型)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本文档将对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该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机械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运动的描述与图象表征。
机械运动的描述
-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 物体运动的描述: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 参考系: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
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物体沿直线方向的运动速度恒定。
-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
- 特点:物体沿直线方向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
-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速度)/ 时间。
运动的描述与图象表征
- 速度时间图象: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用来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 加速度时间图象: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加速度,用来描述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 加速度速度图象:横轴为速度,纵轴为加速度,用来描述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以上是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
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
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
3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
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4 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5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颗粒的分类:沙粒、粉沙粒、黏粒。
7 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沙粒多,黏粒少。
土壤颗粒细)、黏土类土壤(沙粒、黏粒多。
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
土壤质地较均匀)。
8 沙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旱。
)、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
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的功能
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与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树,大豆)。
没有明显区分的叫作须根系。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4 根(器官)――根尖(部位)——根毛区(区域)吸水
5 根由根毛区(吸水)、伸长区(细胞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根的细胞数不断增加,细胞核大)、根冠(保护作用,利于根不断生长)。
6 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7 植物跟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会因为是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8 N—叶青菜P---果实西红柿K—茎马铃薯,番薯
9 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
1 茎可分为直立茎(树)、攀缘茎(变形的叶或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爬山虎、丝瓜、葡萄)、匍匐茎(西瓜、草莓)、缠绕茎(常春藤、牵牛花)。
2 茎的横切结构(由外向内)外树皮(死亡的细胞)――韧皮部(筛管:输送有机物,自上而下)――形成层(最活跃的地方)――木质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髓
3 水稻、小麦、竹因没有形成层而不能加粗。
1 蒸腾作用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2、促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3、促
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 根吸收的水约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撒发的。
(下表皮散发的多于上表皮)
3 湿度小,气温高,光照强蒸腾作用强.
5 植物体内水的运输途径根毛----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中的导管。
1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
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3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一带)和盐渍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都影响土壤的开发和利用。
叶细胞液浓度>茎细胞液浓度>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