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规划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2.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3.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4.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1、区域发展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科学的定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了区域资源的观念2.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3.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4.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5.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五、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六、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2.经济学的分析法3.数学的模拟法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分类1)按自然资源的物质组成划分,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五大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1.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4)方案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5)评估与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实施与监测:将规划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综合分析,了解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特征、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再结合相关政策和规划原则,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势、气候、土壤等;了解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经济状况;了解该区域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分布、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了解该区域的社会需求,包括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在进行区域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确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例如,如果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如果该区域靠近重要交通枢纽,可以发展物流中心、商贸等相关产业。

其次,需要考虑区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时,要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确保各区域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例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合理距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此外,还需要考虑规划的可持续性。

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可以引入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最后,为了实施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一些与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的内容。

首先,需要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区域分析整理

区域分析整理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划分:依据概念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2)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依据特性划分(1)整体性(2)结构性(3)动态性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是国家和地区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对自然量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可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然资源承载⼒:在⼀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的基本⽣存和发展的⽀撑能⼒。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态环境质量:⽣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态环境因⼦的组合体对⼈类的⽣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分析及其规划

区域分析及其规划

区域分析及其规划首先,区域分析是指对地理区域内各要素和因素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潜力。

区域分析的基本任务是识别区域内的发展矛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分析。

区域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是通过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描述和归纳,来分析区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而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对具体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来定量评估区域内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并进行模拟和预测。

区域分析的步骤一般包括:问题提出、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问题解释、规划目标确定和方案选择等。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明确研究范围和边界。

其次,通过对可利用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获得对区域的全面、准确的认识。

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对区域内的问题进行诊断和评估。

接下来,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规划目标和方向。

最后,通过评估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选择最佳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是基于区域分析的结果,对区域内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交通网络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区域内各要素的良性发展和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必须考虑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并进行综合平衡和合理安排。

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

即要追求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生态保护。

另外,要注重参与和沟通,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并通过有效的实施和监测来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区域分析及其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深入分析和科学规划,可以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因此,加强区域分析及其规划研究,提高规划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 运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制定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实验过程
• 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学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数据,为实验做好准备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 运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制定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基本理论和技术
• 提高解决区域发展与规划问题的能力
• 熟悉实验数据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 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实验数据与方法
实验数据
• 提供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
• 提供某区域发展规划的文本和图表资料
实验方法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01
发展趋势一:信息化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效
率和准确性
• 利用GIS、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可视
化程度
02
发展趋势二:智能化
•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智能化水平
• 利用专家系统、知识图谱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科学性
03
发展趋势三:跨学科融合
SMART CREATE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CREATE TOGETHER
0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定义与内涵
区域分析
• 是一种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过程的方法
• 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为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通过区域分析,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区域规划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内容区域规划,又称作地区规划、区域发展或区域发展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制定的指导当地空间发展的一系列策略性文件。

它是地方政府为了解决特定时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存在的问题,解决特定城乡功能空间布局、人口合理分布、高效利用地理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的一种手段。

区域规划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首先,它包括资源识别,即确定区域内可开发资源,以及可能存在的环境约束。

其次,它包括发展战略和实施措施,确定区域规划的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措施,在现实情况和资源限制下谋求区域发展的最佳状态。

最后,它还包括预测和评价研究,即探讨实施本规划后,区域发展的情况,以及可能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此外,区域规划还将政策、经济、技术、自然以及其他因素互相结合,运用多种空间模式和计算技术,研究区域发展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和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策略。

在使用范围上,区域规划可分为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

城市规划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某个城市内,根据该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发展状态和发展潜力,根据它的不同发展水平,对它的发展方向、发展层次和发展方法进行设计重新调整,以实现城市更好发展的目标。

乡村规划是指根据乡村自身的客观条件,挖掘乡村潜在经济价值,以期实现乡村振兴的大局和目标,考虑到当地自然、经济、人口、历史和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对乡村空间布局、人口流动性、经济发展模式、科技立法、社会建设等制定指导性的规划文件。

区域规划的目的有三大方面:一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通过调整城乡空间布局状况,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和社会的要求;二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区域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良性发展;三是环境友好,根据资源承载量和环境恢复时间,制定区域环境保护政策,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区域规划是实现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实现服务于区域发展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一)新区域观的背景1、知识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 :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

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的空间、与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研究。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被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7、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8、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9、区域差异: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的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的现象。

10、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哦更丰富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1、适度人口:是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12、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量。

13、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全部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整理资料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客观性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经济背景,主要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水平、社会、资源和环境)(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的社会经济状况肥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指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目的——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对象——各自然资源的质量构成因素内容: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2量的评价;目的—-确定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的保证程度内容:绝对数量-—确定优势资源相对数量-—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服务年限、人均占量○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名词解释: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界限、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确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的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时空内涵、社会经济内涵、可持续内涵。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征: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1. 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2.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3.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 劳动地域分工: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

区域 规划

区域 规划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作的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或区内规划。

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2、战略性3、地域性4、政策性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波士顿矩阵方法Ⅰ类产业(成长型行业):特点是目前所占比重低于5%,但增长速度高于平均速度,其中有些产业具有增长潜力,是潜在的、未来的主导产业,但也有一些产业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规模较小,未来也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

Ⅱ类产业(发展型行业):指当前产值比重超过5%,且增长速度高于平均增长速度的产业,它们属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导产业。

Ⅲ类产业(成熟型行业):这类产业当前比重超过5%,但近年来的增长已低于平均速度,属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导产业,其中某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创新,可能会加快增长速度,而有些产业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将逐步退出。

Ⅳ类产业(停滞型行业):指比重低于5%,且增长速度低于平均增长的部门,属低增长或衰退产业,一般属于调整改造对象,若一产业持续属于衰退类,则应淘汰,以保持整个区域工业经济的增长力。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1)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均质区域:是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区域。

3、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域所组成。

4、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5、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区域基本属性:(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7、衡量适用技术的标准:(1)环境友好标准(2)社会和谐标准(3)经济发展标准8、技术进步类型:(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2)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3)中性技术进步9、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综合价值。

10、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产出活动成果的指标11、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亦称区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12、劳动地域分区: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

13、区域空间经济结构: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4、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规划,以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对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详细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其基本情况和问题所在。

而区域规划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以解决该区域所面临的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区域分析是为了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需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状况、经济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交通设施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和问题所在。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该区域的发展潜力和存在的矛盾。

其次,区域规划是为了解决区域存在的问题,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需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向。

比如,如果该区域存在资源环境矛盾,则需要制定相应的环保规划措施,以保护和治理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如果该区域经济落后,需要提出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最后,区域规划还需要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和整合。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需要考虑到该区域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和依赖关系,确保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

同时,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对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区域的深入研究和规划,可以帮助解决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与相关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形成多方合力,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

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
根据我国区域规划开展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大类 城市地区区域规划 工矿地区区域规划 农业地区区域规划 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区域规划 大中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
第二大类 省域规划 市域规划或地区级规划 县域规划或县级市规划
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两大类比较 优点:第一大类规划的对象,是以区域形成的基本因素为 基础的地域单元,集中反映了该地域类型发展及其布局的 实质和特征。第二大类,以整个地区的综合发展规划为基 础,欲解决整个地区的生产力综合配置问题。与现行行政 管理体制一致,易于实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缺点:第一类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全一致,实施协调 上有较大难度。第二类涉及的各项内容往往受现行行政区 的局限,最好是从大到小进行。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一)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
1.目的性 2.前瞻性 3.动态性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
2.战略性
3.地域性 4. 政策性
三、区域规划的地位
1、是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计划在地区层次上的 继续和空间部署的具体化
2、城市发 区域规划类型
二、细分内容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综合评估 (二)区域工业规划布局 (三)区域农业规划布局 (四)区域人口与城镇体系的规划布局 (五)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布局 (六)区域电力系统规划布局 (七)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布局 (八)区域空间管制分析
第四节 区域规划的任务、编制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区域规划的任务
第 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 区域规划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规划类型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体系 第四节 区域规划的任务、编制依据 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 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 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第一章绪论1、区域概念: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有四点:(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有两点:一是整体性,使区域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研究对象:区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或区域系统。

5、区域科学研究的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3)对存在于区域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6、区域研究的三大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主要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

8、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常用实际考察法、统计图表法、地图和遥感技术法等;(2)经济学的分析法: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边际分析、实物分析、价值分析、结构分析等;(3)数学的模拟法:数理统计(回归分析、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随机过程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图论)。

9、区域规划:我国规划体系分三级三类,三类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三级指国家、省(区、市)级、市(县)级规划。

区域规划的一般定义是指对一定地域围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我国的区域规划特指跨行政区的空间发展协调规划。

国外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2)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地区规划;(3)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规划。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0、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分析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其特性如下:(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希缺性;(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域差异;(3)整体性(关联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1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3、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原则:(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才能避免盲目性;(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方法:(1)量的评价:服务年限和远景需求量;(2)质的评价: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地域组合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

14、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多种理论依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地相关理论(互为联系、互为影响和制约)、环境的整体性理论(环境的相关性、一地破坏、四邻甚至全球受害)、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代际公平、同代地区、国家之间的公平、人类的未来前景),环境的外部性问题(排污需付费)。

环境保护的利益激励,排碳指标转让、征收环境税、地区转移支付,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等。

第三章区域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5、区域经济社会背景包括区域经济和文化背景、历史基础、人口与劳动力、政策与制度等方面。

a16、区域经济基础对区域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区域文化通过人们的观念和精神状态影响经济活动和行为方式,有的直接影响产业的存在和发展。

17、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18、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1)区域人口数量分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3)人口质量分析:人口的身体素质、人口文化技术构成、人口的思想素质;(4)劳动力供应分析: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者、老年就业者、求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人口、军队服役人口、其它人口。

(5)人口的分布分析:人口密度、人口比重。

19、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

适度人口指与一定时期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人口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利用本地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适度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出发点: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研究适度人口应注意:(1)因地而异;(2)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3)因经济生产力的技术水平而异;(4)因时间而异。

20、政策和制度对区域发展有着直接的制约或促进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主要是政策和制度改革的成果。

第四章区域技术支持分析21.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2.现代社会技术进步突飞猛进,国际技术进步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标志。

23、区域技术进步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24、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先进,利用围越广,经济价值越能充分体现;(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25、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

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

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26、技术转让或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羸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27、技术转移或转让分类:(1)按方式与途径:无偿转让(不需付出报酬)、有偿转让(需要支付转让费用)。

(2)类别:简单的技术转移、吸收型、垂直、水平。

28、影响技术转让和转移的因素: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基础设施障碍、文化障碍、时序障碍。

29、技术选择标准:高产出、社会极限生产、高积累、时间系列。

30、中间技术:发展中国家宜采用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同时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

31、衡量技术是否为适用技术的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

32、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第五章区域整体评价33、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国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和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国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34、联合国规定不发达国家的三项标准:(1)每人平均国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2)制造业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10%;(3)识字人数占全国人数的比重低于20%。

35、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区域分析时,既要考虑总量指标,也要考虑相对量(人均)指标,总量指标反映了一个区域的整体实力,相对量指标则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个体平均水平。

36、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UNRISD的指标体系:(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2)人口中在2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3)人均每天动物蛋白质消费;(4)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5)职业教育入学人数;(6)每千人报纸发行份数;(7)每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8)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9)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0)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11)人均电力消费;(12)人均钢材消费;(13)人均能源消费;(14)制造业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