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
2.反复诵读,理解句中疑难字词,鉴赏重点句子,理解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3.了解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感受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疑难字词及表达含蓄句子的理解。
【知识链接】1.关于屈原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
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重用,任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霸业,变革法度,励精图治,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的局面。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遭遇:政治蜜月——群小诬陷——怀王疏远——放逐洞庭——楚都陷落——殉国自沉)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佛朗索瓦·拉伯雷、古巴诗人何塞·马蒂)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2.关于楚辞一种诗体名称,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因其以屈原之《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体诗”。
楚辞特点:形式自由,句子、篇幅可长可短,打破了《诗经》四言的格式,多用“兮”字,便于抒情。
《楚辞》一本诗集名称,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的第二部诗歌专著。
西汉刘向编定,收录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诗人的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但不是他的个人专集,主要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诗经》则是现实主义)。
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导学案)
第5课离骚学习目标 1.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通过鉴赏《离骚》的精美诗句,理解诗人的品格。
1.字音辨识(1)修姱.()(2)攘诟..()(3)延伫.()(4)揽茝.() (5)谣诼.() (6)溘.死()(7)方圜.() (8)侘傺..()(9)忳.郁邑() (10)偭.规矩()答案(1)kuā(2)rǎnɡɡòu(3)zhù(4)chǎi(5)zhuó(6)kè(7)yuán(8)chàchì(9)tún (10)miǎn2.通假举要(1)偭规矩而改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忳郁邑.余侘傺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方圜.之能周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延伫乎吾将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进不入以离.尤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芳菲菲其弥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措”,措施(2)“邑”通“悒”,“郁悒”意为忧愁苦闷(3)通“圆”,圆凿(4)通“返”,返回(5)通“罹”,遭受(6)通“彰”,明显3.词语解释(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謇朝谇.而夕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九死其犹未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众女..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嫉余之蛾眉(5)谣诼..谓余以善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偭.规矩而改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竞周容以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夫孰异道..而相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忍尤.而攘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悔相道..之不察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及.行迷之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驰椒丘且焉止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退将复修吾初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掩面拭泪(2)谏诤;废弃,贬斥(3)纵然,即使(4)喻指许多小人;喻指高尚德行(5)造谣、诽谤(6)背向,引申为违背(7)法度、准则(8)突然、忽然(9)不同道(10)责骂(11)守、保持(12)观察、选择道路(13)趁着(14)停下来休息(15)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16)高耸的样子4.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离骚》导学案
课题:离骚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难点: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三、教与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文学常识《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_______”义;“骚”,“________”义。
“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
屈原(约前339 —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_____ ,字____ ,又自云名_____ ,字_____ 。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
“楚辞”是兴起于的一种诗歌样式,因其“”故可谓之楚辞,这种诗体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的色彩,《楚辞·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诗歌的源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姱()謇謇()谇()纕()茞()诼()侘傺()忳()偭()溘死()鸷()方圜()攘诟()朕()芰荷()裳()岌岌()3、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基点知识预习自测1、指出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圜之能周兮()进不入以离尤兮()芳菲菲其弥章()延伫乎吾将反()2、多义词辨析【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度】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固】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相】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反】忽反顾以游目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离骚》,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背诵诗歌。
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方法。
【学时安排】3学时【知识链接】1.屈原,名,字。
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屈原作品《》、《》、《》、《》、《渔父》、《招魂》等,其中《》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导学案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四、自主学习
1、注音
姱( ) 鞿( ) 謇( ) 谇( ) 纕( ) 茞( )诼() 偭( ) 忳( ) 侘傺( ) 溘死( ) 鸷( ) 方圜( )攘诟( ) 芰荷( )裳( )岌岌( )
2、指出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延伫乎吾将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探究一: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探究二:《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探究三:诗文中大量运用了“香草”、“美人”意象,体味诗人这样描写的用意。
课题:离骚
学 习 内 容
笔记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及有关楚辞的文学知识。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学习重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勾画重点文言知识,能初步翻译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然后对照课下注释修改完善并做好标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导学案设计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张元干《贺新郎》)
“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问。”
“天空呀,你回答的是什么?”“是永恒的沉默。”(泰戈尔《飞鸟集》)
是的,屈原就是那噪动不息的大海,他为那些“永恒的疑问”所折磨,所苦恼,他的《天问》永存天地之间,而成为“永恒的疑问”。而天空,对这些疑问,大概也只能抱以“永恒的沉默”。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结合所选部分,了解《离骚》及写作特点;
4.能够背诵全诗。
【学时】3课时
【学习过程】
活动一:书声琅琅
1.朗读至少三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力争背诵全文。
2.标画出诗歌中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和有疑问的地方。
活动二:知识积累
1、背景资料参见《导学与训练》第7页。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翻译划线的句子,补写出上下句。
我读出了,因为
2、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写作特点显著,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离骚》的写作特点。
活动五:质疑问难
1、对于这篇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写出来并和同学交流。
活动六:拓展延伸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个大“箭垛”,让我们人人都可以在他那里射中心中所想;或者,如我曾经比喻的,是一个大大的“滚雪球”,当他在时光的坡道上滚过一代又一代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着上自己的东西:既是对屈原的新发现,也是价值的增值。是的,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纪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学案设计
《离骚》导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2、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CAI配音朗读及纪录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策略1、课堂中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屈原(约前339 —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人教版必修2《离骚》导学案
《離騷》導學案(一)【使用說明】1.在充分預習、熟讀文本基礎上,認真研讀學案;2.限時獨立完成,規範書寫。
【學習目標】1.掌握有關《離騷》和楚辭的文學知識;2.瞭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3.疏通文本字、詞,指導學生準確、通順、帶感情的朗讀文本。
【預習目標】1.搜集關於屈原的相關材料,初步瞭解屈原及其作品、主要思想;2.借助工具書和文本注釋,能讀通文本。
【知識鏈接】1.屈原生平屈原,戰國末期人,傑出的政治家和詩人。
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
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
這在他的作品裏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他的代表作《》,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主義傑作2.“楚辭”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
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
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於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
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
”除此之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
2023年《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
2023年《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3.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学法指导】运用诵读法,读读背背,理解难字读音、难字词义和感情丰富的句子。
【学问链接】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与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备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怜悯。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家乡而就远。
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也许有九年之久。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于是,他又渐渐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行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最终,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吸取民间文学特殊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殊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进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品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3.骚体诗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word导学案
5《离骚》导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及艺术手法;2.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美政理想。
二、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美政”的政治理想,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国富兵强。
战国时代,连年混战。
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难。
屈原立志报国,劝怀王任贤用能,深得怀王信任。
怀王11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
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贵族,嫉恨屈原,进谗言,怀王疏远屈原。
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
张仪使楚,将价值连城的白璧献予怀王宠姬郑袖。
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
屈原痛斥奸臣滑使,力劝怀王持守盟约。
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
怀王大怒,率兵十万,进攻秦国。
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屈原上言,子兰靳尚等罗织罪名,屈原被革职放逐。
屈原走了。
从怀王27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
楚国事日颓。
秦王来信,约怀王到秦的武关商谈盟约。
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3年病死。
骨架运回楚国。
屈原进言顷襄王,力主联络诸国,共同抗秦。
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永不北返。
屈原遭遇国家忧患,苦痛愤怨,写下《离骚》。
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身跳下汨罗江。
百姓爱戴屈原,每年5月初5,摇着龙船,拜祭屈原。
屈原是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的主要作品25篇,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含《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9篇含:《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和《远游》《卜居》《渔父》,据《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5 离骚 屈原导学案(2)
《离骚》导学案主备人:信阳一高 2017年11月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相关艺术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鉴赏《屈子行吟图》: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描画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意境,。
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
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强化了屈原庄重、傲岸的神态和精神气质。
二、解题解释:“离骚”,离忧也。
离,犹罹也。
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风骚”:“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三、诵读——感知诗韵学生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特点: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作用:“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导学案及答案
第5课《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自学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2、《楚辞》与《离骚》:“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离骚》《九歌》《天问》、宋玉《九辨》等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5离骚屈原导学案(4)
精品文档《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 了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3. 疏通文本字、词,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带感情的朗读文本诵全文。
【学习难点】1. 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2. 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达标训练】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知识链接】1. 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_______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_______ 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______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_______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____ 主义杰作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5 离骚(已审阅)
《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1、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高中语文第五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
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另外还有: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末期楚国人。
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3年,他与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一起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出生在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之间的宽谷中的秭归县城,恰逢时代动荡、社会变革的战国中期。
他自幼喜欢读书。
在书中,他感叹历史的更迭,他感动伯夷叔齐志节的高尚,他感慨周公旦“舍生取义”的豪情,书中的思想铸造了他的灵魂。
同时,书也让他名满天下。
三十岁左右楚怀王将其召入宫中,授予他左徒一职,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
在改革初期,深得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楚国的政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他改革之初,便遭到了靳尚、子兰等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寻隙离间屈原与怀王的关系,怀王不察,遂疏屈原。
屈原被放流到汉北。
后怀王在军事上与外交上均遭惨败后,又起用屈原,让他出使齐,进行和谈,恢复邦交。
而昏庸怀王不听屈原劝阻,又绝齐亲秦,结果客死他乡。
公元前298年,顷襄王立,重用令尹子兰,打击迫害屈原,将他流放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国家的危亡,人民的苦难,使诗人悲愤万分,后来在这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结束了光辉的一生,时年62岁。
在其一生中,他以出众的才华和对人民的热爱,把自己的遭际和楚国的盛衰捆绑在一起,创作了《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等诗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导学案】必修2 第5课《离骚》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五)内容: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学习掌握有关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提高初步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3.掌握两种艺术手法:抒情和比喻。
4.感知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二、学习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
2.识作者(1)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与怀王同祖。
他学识渊博,善于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因此,他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2)永放光芒的诗人。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3)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3.知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此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重点难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3.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4.欣赏诗中的比兴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学习内容】课前预习: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在文学史上,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走近作者: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诵读课文:1、第一遍,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
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4、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知识积累1、注音修姱()謇朝谇()()蕙纕()揽茞()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延伫()攘诟()()兰皋()芰荷()岌岌()2、通假字⑴偭规矩而改错⑵忳郁邑余侘傺兮⑶何方圜之能周兮⑷进不入以离尤兮⑸芳菲菲其弥章⑹延伫乎吾将反3、一词多义【善】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度】⑴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⑵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固】⑴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⑵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⑶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相】⑴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⑵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反】⑴忽反顾以游目兮。
(屈原《离骚》)⑵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贾谊《过秦论》)⑶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鸿门宴》)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焉】⑴驰椒丘且焉止息⑵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修】⑴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⑵退将复修吾初服⑶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4、古今异义⑴【工巧】古义:今义:⑵【改错】古义:今义:⑶【流亡】古义:今义:⑷【以为】古义:今义:⑸【穷困】古义:今义:⑹【陆离】古义:今义:5、翻译并体会特殊句式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⑵步余马于兰皋兮。
⑶不吾知其亦已兮。
⑷谣诼谓余以善淫。
⑸既替余以蕙纕兮。
赏析课文:1、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再读课文,朗读时还要把握文章的主旨,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一部分: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
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
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分析特色: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
(重点分析“比”),本文中“比”的运用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灵修”,神圣,喻指君王。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有哪些?3、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4、了解“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作为诗歌的象征手法,《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生动。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它是楚辞中最典型的象征性意象。
之后,人们常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
文章翻译: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
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