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内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 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 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 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 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 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 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 看得很。 看得很。 ——叶圣陶 叶圣陶
肖复兴拿着叶老修改的 作文,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 看着,看着,他又仿佛听到 了叶老先生语重心长地对他 说 “__________________。”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 的面, 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 受到他的认真、 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 温暖,如春风拂面。 温暖,如春风拂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
——肖复兴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能理解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词语的意思。 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一篇 推荐 愣住 眼帘 删掉 动词 规范 燥热 握手 融洽 黄昏 客厅 模模糊糊
余晖
楷模
默读课文1——5自然段, 自然段, 默读课文 自然段 想一想,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 想一想,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 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什么?又是从哪 些地方具体感受到的? 些地方具体感受到的?在课文中 划一划。 划一划。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 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 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 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 事上深受感动, 这则短短的评语, 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 的信心。 的信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大纲
当时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 。
故事情节概述
主人公与爬山虎的初遇
主人公在自家的阳台上偶然发现了一 片绿绿的爬山虎,它们生机勃勃,充 满了生命力。
主人公与爬山虎的互动
主人公开始关注这些爬山虎,他喜欢 站在阳台上观察它们,思考人生。
主人公与爬山虎的分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因为家庭原 因要离开这个小城镇,他告别了爬山 虎,开始了新的生活。
06
CATALOGUE
结论与反思
结论总结
文章主题
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名少年通过观察爬山虎的生长过程,领悟到植物生长的不易,并联想到人生的成长,从而对 生活产生了珍惜时间、努力奋斗的积极态度。
结论
文章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珍惜时间、珍惜生命,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结论通过少年与爬 山虎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作品介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的一部中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城 市儿童在暑假中的成长经历,反映了现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 响,以及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02
CATALOGUE
故事背景与情节
故事背景
时间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 开放的初期。
地点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镇,主人公的 家庭和爬山虎的住宅区紧密相连。
文化价值
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 化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具有历史和文化研究的 价值。
社会意义分析
生态意识
作品强调了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 题,树立生态意识。
生命态度
作品通过描绘爬山虎的生命过程,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启 示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珍惜生命。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
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与比喻手法,使文 章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朴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 修辞手法,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
05
课文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
儒家思想的影响
课文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价值观,如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勤奋学习等。
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 环境。
作者思想表达
作者通过描写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 点,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喜爱 之情。
VS
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遵循 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 生。
对现实的意义和启示
启示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 地球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部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 的童年故事。
《绿野仙踪》
一部富有想象力的童话,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 野。
THANKS
感谢观看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6年,当时作者已经年过半百,回忆起自己40多 年前在北京读中学时,叶圣陶先生给他批改作文的往事,感 慨万千。
课文内容概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作文并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的故事,表达了 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在写作 上的影响。
传统文化意象的运用
作者运用了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象的元素,如爬山虎、小院子等,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地域文化元素的呈现
北京地域文化的描绘
课文中通过对北京的地貌、气候、建筑等元 素的描绘,表现了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方风情的展示
作者通过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地方 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郁的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word文档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主要内容
主题: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 介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和作品背景1.1 作者简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部由知名作家鲁迅所著的散文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我国现代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而闻名,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作品背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鲁迅先生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散文作品。
该作品写于民国时期的上海,当时我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的心灵深处充斥着无尽的苦痛和不安。
2. 分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主要内容2.1 描写自然景观作品的开篇,鲁迅先生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片绿叶在他眼中仿佛有了生命,它像是一道绿色的屏障,将城市的喧嚣和忙碌隔离在外,给读者带来一丝清新的感觉。
2.2 探讨人性与社会现实鲁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引出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作品中,他以自然景观对照人的内心和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生的觉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2.3 展现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鲁迅在作品中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尽管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社会的黑暗,作品中的主人公仍然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抵抗着困难,不放弃希望,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意义和价值3.1 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助于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以及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
3.2 启迪内心,传递正能量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重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启迪内心,传递正能量,鼓舞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努力积极生活。
3.3 窥见作家的心灵世界通过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也有机会更深入地窥见鲁迅先生的心灵世界,进一步了解他对人性、社会现实以及理想和信念的思考,这对于认识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思想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怀念圣陶先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
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
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
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
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
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
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
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
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
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
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
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
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
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
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
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
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教育文档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解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解读□郧西县杨自洪一、文学层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肖复兴,河北沧县人,《人民文学》副主编。
1978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
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课文通过两件事情追忆叶老:一件是15岁那年叶老为我精心修改作文,我为之深深感动;另一件是叶老请我到他家里作客,这次见面对我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似乎懂得了作家是怎么做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以此表现叶老具有海纳百川的学识和待人随和的品质,抒发自己对叶老的深深敬意和无限追思。
这篇课文很多地方是写修改文章的,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样命题呢?我深入钻研了课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叶老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受用,难以忘怀。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
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初到他家时看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其实,我觉得那绿绿的爬山虎象征的就是叶老先生。
显然这是学生所不解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作客在里院看到的。
这是真实的描写,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
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我的心被融化了,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如一片浓浓的湖水。
这是想象描写,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而成为我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
第三次是后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墙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
嘿,你知道不?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老院子,就在那儿,我看到了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哎呀呀,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本来是闲逛,无意中走进了那个院子。
一进去,哇,那满墙的爬山虎就闯进了我的视线。
那叶子绿得哟,就像刚被雨水洗过一样,亮晶晶的。
每一片叶子都好像在跟我打招呼,说:“嘿,快来看看我呀!” 我就站在那儿,傻傻地看着,心里想着,这爬山虎咋这么好看呢。
我凑近了去瞧,发现那些叶子长得可有意思了。
有的大大的,像一把小扇子;有的小小的,就像婴儿的手掌。
它们挨挨挤挤地凑在一起,就像一群好朋友在聊天。
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摸了摸,那叶子软软的,滑滑的,就像丝绸一样。
我还看到有几只小虫子在叶子上爬来爬去,嘿,它们肯定也觉得这爬山虎舒服得很呢。
再看看那些爬山虎的藤蔓,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条小蛇。
它们紧紧地抓着墙壁,好像生怕掉下去似的。
我想,这爬山虎可真厉害,这么高的墙都能爬上去。
我又想起了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跟这爬山虎比起来,我可真是差远了。
看着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我突然觉得心情特别好。
就好像所有的烦恼都被这绿色给赶跑了。
我在那儿站了好久好久,都舍不得离开。
后来,我回到家,脑子里还一直想着那片爬山虎。
我想,以后我要是遇到困难了,就想想那片爬山虎,那么努力地往上爬,我也不能轻易放弃呀。
哎呀,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可真是给我上了一课呢。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 爬山虎”为题?
因为在叶老家做客见到那片爬山 虎,叶老教导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怎样作文。时间过去近三十年了,但 当时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老,就 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 此为题。
叶圣陶简介 作家肖复兴简介
板书: 进入 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教育家。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 ,字圣陶。
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
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
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
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lù)里县立第五高等小学
任教,他称甪里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
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
• 你从哪些句子看出叶老先生人格的美?
•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 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
•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 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
• 我感到意外:像叶老先生那样的大作家, 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 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了 不少。
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
民进中央主席。
返回
作家肖复兴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 80余部。曾有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早恋》、 《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报告 文学《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 信》。近著有《音乐笔记》、《音乐的隔膜》、 《聆听与吟唱》、《浪漫的丧失》、《纸的生命》、 《遥远的含蓄》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 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 《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 学课本。
描写植物的课文
描写植物的课文
以下是一些描写植物的课文: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往上爬的。
《植物妈妈有办法》(郑春华):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三种植物——蒲公英、苍耳和豌豆是如何传播种子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肖复兴):这篇课文主要回忆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和写信,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我”的关怀和鼓励。
《祖父的园子》(萧红):这篇课文主要回忆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内容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jiàn),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
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
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
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
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
不少东西。
”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
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
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
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
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
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
呢?”删(shān)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cí),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
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
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
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
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
爱。
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
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
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
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
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
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
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
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qià),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
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
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hūn)的到来。
落日的余晖(huī)染红窗棂(líng),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
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yè)着,显得虎虎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