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哭小弟》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哭小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简介宗璞人生和创作经历,以及家学情况。
2、探讨分析《哭小弟》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探讨分析。
2、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一、作者简介
宗璞(1 9 2 8 —),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后就学于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 9 4 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 年发表成名作《红豆》。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小说《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1988
年出版,第二卷《东藏记》也于2001年出版,后面还有第三卷《西征记》,写滇西大战。最后是《北归记》。
二.课文分析
1、写作背景
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结束十年浩劫以后,科教兴国的呼声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
可是,八十年代初,一批批五十岁上下的知识分子过早夭亡的消息却时有所闻。于是,“人到中年”、“关心中年知识分子”的话题开始引人注目。追溯中年知识分子过早天亡的根源,原因有诸多方面:“十年浩劫”的摧残与折磨、超负荷的工作重担、艰苦的生活条件、“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无暇顾及,造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场面。
作家宗璞在小弟去世后,怎么也不相信这个事实,同时又联想到一些中年知识分子的英年早逝,强忍痛悲,写下了这篇浸透泪水的悼念散文。
2、层次结构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至第四节,作者痛惜正当盛年的小弟已经去世。
第二部分为第五节至第十四节,回忆小弟的童年、工作、治病、在京疗养以及他的经历与全家的盼望。
第三部分为第十五节至第二十一节,写小弟之死所引起的悲痛,父亲的挽联,小弟的奋不顾身及为人。
第四部分为第二十二节至末尾,作者从小弟之死,想起了类似的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从而“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并希望这类事越来越少。
3、内容述评
(1)为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痛惜”,呼吁应该关心中年知识分子
八十年代初,在社会上,在单位里,中年知识分子承上启下,挑着大梁。然而,在极左思潮的惯性影响下,相当一批中年知识分子政治上不被信任,生活上困难重重,工作中则是超负荷运转。有志献身事业的中年知识分子又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爱护自己,以致中年知识分子问题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人民群众所议论的中心之一。
文章透过小弟的早夭,沉痛地揭示出其中的原因。对他们,作者哀痛至极:“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
文章为“关心中年知识分子”发出了强烈的呼声。
(2)成功地刻画出以小弟为代表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小弟冯钟越,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足迹遍布东北、成都、陕西等地;任航空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三机部科技委员会委员、623所党委委员,曾提出多种飞机型号研究。
小弟每逢大型试验,都事先检查到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块胶布。他还多才多艺。
小弟胃痛得大汗淋漓,只是挺一会儿;手术后休养期间,还在看科研论文,做翻译。
小弟不只是生活艰苦,过于劳累,还要担惊受怕;心里还塞满想不通的事……
文章从小弟的经历、工作、生病以及内心世界等几个侧面,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3)倾诉对小弟的怀念追思
小弟去世,作者心痛如绞。年仅相差三岁的姐弟俩情同手足,小弟却先撒手人间,怎不使姐姐悲痛不已?在对小弟形象的描述中,无处不浸透着作者的深深的痛悼。
文章中抄录父亲写的挽联,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既进一步刻划了小弟的形象,又表达了老人的哀伤之情。
4.艺术特色
(1)以“哭”字为中心点的放射性结构
文章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哭”字,使“哭”字成为行文的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出发,写回忆、写惜别、写追念、写沉思。
文章连续出现“小弟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他去了”、“永远地离去了”等语句,以此作为段落的过渡、层次的转换,又紧紧扣住一个“哭”字。于是,文章产生了一哭三叹,痛惜之至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这种结构避免了写法的单调刻板,既严谨又富于变化。放射性的结构方法又避免了单线式的顺叙结构容易产生的一览无余的不足。
文章末尾一句“小弟,我不哭!”使全文沉痛的情绪为之一转,使读者在突兀中产生遐想。因为类似小弟这样的事例何止二个、三个?同时,小弟也不会喜欢姐姐老是流泪。因此,这个“不哭”正是全文中心“哭”的延伸。
(2)记事、抒情、议论溶为一体
文章是“哭小弟”的,但正是在“哭”的过程中,描叙出了小弟的形象,同时,又生发出关心中年知识分子这样一个话题。一般来说,抒情容易写空,记事容易过实,议论容易抽象。本文能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发挥了三者的长处,避免了三者的短处,这真是相得益彰。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这儿,记事、抒情、议论的融合已经到了难以分辨的地步。
(3)细节刻画,侧面烘托,成功地塑造小弟形象一篇文章能感人至深往往离不开细节。小弟动了手术;卧床不起,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资料;小时候在昆明时冬天里不怕生冻疮,用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