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放疗 靶区 勾画 课件】乳腺癌术后放疗

【放疗 靶区 勾画 课件】乳腺癌术后放疗

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照射——随机研究结果
总生存率
外 象 限

内乳放疗





内乳放疗


Int J Radiation Oncol Biol Phys 86(5):860-866, 2013
乳腺癌术后内乳预防照射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2003-2007,3089例早期LN+乳腺癌术后,前瞻性基于人群的队 列研究 右乳癌行内乳照射,左乳癌未行内乳照射,中位随访8.9年
-
改良根治术后常规放疗技术
胸壁:电子线或X线切线 (垫bolus) 锁骨上下:X线/或混合射线
引流口?
CT定位 锁骨上胸壁放疗——体位和中心标记 肩背垫15度斜板使胸壁平坦
CT定位 锁骨上胸壁放疗——体位和中心标记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部位
内侧组:91%,外侧组:75%,颈静脉角:66%
景灏等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5;93(2):268-76
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照射(TOMO)
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照射
IMRT
TOMO
乳腺癌保乳术后 放疗技术和靶区勾画
保乳术后放疗范围
腋窝淋巴结 4个阳性:全乳+锁骨上区 内乳 腋窝淋巴结1-3个阳性:全乳 锁骨上区 内乳 腋窝淋巴结阴性:全乳 SLN1-2个阳性,低危患者:全乳放疗
高危患者:全乳+腋窝 锁骨上区放疗
①CT定位,剂量评估,降低心肺剂量 ②预防剂量46-50Gy/23-25f,常规分割 ③锁骨上腋窝区域,处方剂量深度取决于病人的解剖 ④借助于内乳动静脉确定内乳区域 ⑤新辅助化疗病人的放疗指征和照射部位取决于化疗前的临床分

乳腺癌放疗靶区勾画课件

乳腺癌放疗靶区勾画课件
Tumor-promoting inflammation and avoiding immune destruction: (CCR1, NFATC2IP),
Cell-cell interaction and EMT: (TRPV6, OBSL1, MMP15),
Resistance to apoptosis (C16ORF7, DTX2 (Notch)) Altered metabolism: (ENSA)
25
25
锁骨上淋巴结CTV
上界
下界
前界
后界
外侧界
内侧界
环状软骨下缘 头臂静脉与腋 胸锁乳突肌 静脉交汇处或 锁骨头下缘
18
18
靶区勾画总体原则
胸壁CTV: —在CT参考临床胸壁的范围 —包含对于解剖边界的共识 —包括术后瘢痕(对于瘢痕超出典型的胸壁边界的少
数病例可能不适用)
2/10/2021
CRTOG
乳腺癌放疗靶区勾画
19
19
靶区勾画总体原则
区域淋巴结CTV: —淋巴结靶区勾画将依据具体的临床病例而定 —包含对于解剖边界的共识 —腋窝三站淋巴结分界首尾重叠 —“腋窝顶点”被认为是腋窝淋巴结Ⅲ组
EBioMedicine 2016; 5: 74-81
10
NCCN 2017, V2
2/10/2021
乳腺癌放疗靶区勾画
11
NCCN 2017, V2
2/10/2021
乳腺癌放疗靶区勾画
12
放疗原则
个体化放疗计划和实施,基于CT的治疗计 划勾画靶区和有风险的邻近器官的体积。
2/10/2021
乳腺癌放疗靶区勾画
2/10/2021
乳腺癌放疗靶区勾画

乳腺癌的靶区勾画课PPT培训课件

乳腺癌的靶区勾画课PPT培训课件

外侧锁骨上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24
- 64 -
锁骨下
上界:三角肌下缘 下界:喙突下缘 腹侧界:胸大肌,皮肤 背侧界:锁骨,锁骨下肌
外界:喙突、胸小肌、喙肱肌的内缘
内界:皮肤,胸大肌的锁骨起点
25
- 65 -
Radiology 2001;221:333-339.
甲状腺 颈内A.V.
前斜角肌
内乳
16
- 56 -
内侧锁骨上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前斜角肌
内乳
17
- 57 -
内侧锁骨上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18
- 58 -
内侧锁骨上
颈内/锁骨下V.结合部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19
- 59 -
外侧锁骨上
上界:肩胛舌骨肌上缘 下界:颈外静脉/颈横血管下缘 腹侧界:锁骨、皮肤 背侧界:肩胛舌骨肌/肩胛提肌/中斜角肌的腹侧
外界:肋骨,斜方肌
内界:胸锁乳突肌和前斜角肌外缘
20
- 60 -
Radiology 2001;221:333-339.
外侧锁骨上
腋窝Ⅱ组
胸小肌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38
- 78 -
腋窝Ⅱ组
胸小肌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乳腺癌术后靶区勾画ppt

乳腺癌术后靶区勾画ppt

臂丛神经
臂丛神经损伤
照射区域
淋巴结 手术区域
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RIBP) LENT-SOMA分级
腋窝Ⅰ组
胸大肌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背阔肌 腋窝Ⅲ组
喙肱肌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腋窝Ⅰ组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喙肱肌背阔肌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腋窝Ⅰ组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背阔肌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腋窝Ⅰ组
胸小肌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背阔肌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Radiology 2001;221:333-339.
外侧锁骨上
胸锁乳突肌
肩胛舌骨肌
前斜角肌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外侧锁骨上
颈横血管
肩胛提肌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外侧锁骨上
颈横血管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常规锁骨上下野——剂量分布
常规锁骨上下野——剂量分布
常规锁骨上下野——剂量分布
常规胸壁野——剂量分布
常规胸壁野——剂量分布
常规胸壁野——剂量分布
常规胸壁野——剂量分布
常规胸壁野——剂量分布
常规胸壁野——剂量分布
常规胸壁野——剂量分布
医科院肿瘤医院2000-2004 328例改良根治术后(83%高危,17%中危) 常规放疗:5年LRR 5.9%
腋窝Ⅲ组
颈内/锁骨下V.结合部 腋V. 腋A.
腋窝Ⅰ组 腋窝Ⅱ组 腋窝Ⅲ组 内侧锁骨上 外侧锁骨上 锁骨下 内乳

《靶区勾画》课件

《靶区勾画》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病变的性质、大小、形态等 因素,初步确定靶区的范围。
靶区勾画方法
01
02
03
手工勾画
根据医生经验和影像学特 征,使用鼠标或触控笔在 图像上手动勾画出靶区。
自动勾画
利用计算机算法和图像处 理技术,自动识别肿瘤或 病变区域,并进行勾画。
半自动勾画
结合手工和自动勾画的特 点,先由计算机初步识别 和勾画,再由医生进行手 动调整。
案治疗中的重要步骤,需要考虑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扩散程 度等因素。
详细描述
肺癌靶区勾画需要考虑肺癌的原发灶、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可能的病灶转移路径 。在勾画过程中,需要使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确定肿瘤的边界和周 围组织的关系,以确保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性和一致性。
03
个性化治疗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肿瘤形态、大小和位置等,进行
个性化的靶区勾画,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靶区勾画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如MRI、CT和PET等影像设备越来越精确,为靶区勾画提 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图像分割和标注
新型的图像分割和标注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勾画肿瘤靶区。这些技 术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完成部分或全部勾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靶区勾画的目的和意义
确保肿瘤得到足够剂 量的照射,同时减少 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 伤。
为个体化放疗提供依 据,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和生存质量。
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和 有效性,降低并发症 的发生率。
靶区勾画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04
基于医学影像

乳腺癌靶区勾画

乳腺癌靶区勾画

淋巴引流区勾画 delineation of lymphatic draining area
各区域勾画边界描述
内乳淋巴结定位
局 部 区 域 淋 巴 结 区 勾 画 图
DRR
பைடு நூலகம்
乳房切除术后胸壁靶区勾画
保乳术后全乳腺靶区勾画
• 全乳腺靶区的勾画是以乳腺组织为基础并参照定位时触诊 标记的乳腺边界,同时考虑原发肿瘤的部位和腋淋巴结转 移情况 • 目前临床上勾画全乳腺靶区时多以定位时参照常规放疗时 照射野各界的解剖标记勾画,如下界为乳腺皱褶下2cm等 • 如果ALN(+),全乳靶区的后界要在胸壁与肺的交界处, 如果ALN(-),则后界可以在乳腺后缘即胸壁与乳腺交 界面 • 保乳治疗者多位早期患者,考虑剂量建成区,常规将前界 画在皮下5mm,但对ALN(+)≥4个者,皮肤表面应加填 充物而将靶区前界画在皮肤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外照射的靶区确定与勾画 • 根治术后靶区确定与勾画
与靶区确定相关的局部/区域淋巴引流
lymphatic draining related with definition of irradiated target
乳腺淋巴结分组
• 区域分组
– 腋淋巴结群 – 胸骨旁淋巴及群 – 锁骨上淋巴结群
– 胸小肌深面组(Level II)
– 胸小肌内侧组(Level III)
乳腺淋巴结分组
• 胸骨旁淋巴结:又称 内乳淋巴结。位于胸 骨两旁,沿胸廓内动 静脉排列,分布于1-6 肋间,主要位于1-3肋 间
乳腺淋巴引流
• 自乳腺和乳晕到腋窝、 锁骨上和上胸骨旁淋 巴结
• 自胸壁、皮下、骨膜 下到腋窝、锁骨上和 上胸骨旁淋巴结
Noguchi et al,1991,1992
内乳淋巴结转移与腋淋巴结转移
• 腋淋巴结阴性者—内乳淋巴结转移 12.9%(4/31)
• 腋淋巴结阳性者—内乳淋巴结转移 36.7%(11/30)
– ALN1-3个:2/5 – ALN4-10个:5/14 – ALN>10个:4/11
Yu JM,Li G, L JB,2005
• 自肋骨下后直肌鞘到 膈肌、胸骨旁、内乳 及纵隔淋巴结
与靶区确定相关的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
locoregional lymphatic metastases relative to definition of irradiated target
原发肿瘤部位与区域淋巴结转移
原发肿瘤部位与腋淋巴结转移
乳腺淋巴结分组
• 解剖学分组
– 胸肌淋巴结-前群(平均1.7 个)
– 外侧淋巴结-外侧群(平均 10.7个)
– 肩胛下淋巴结-后群(平均 5.8个)
– 中央淋巴结-中央群(平均 12.1个)
– 锁骨下淋巴结-尖群(平均 3.5个)
乳腺淋巴结分组
• 腋淋巴结临床分组
– 胸小肌外侧组(Level I)
乳腺癌放射治疗靶区 确定与勾画
李建彬 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内容提要
• 与靶区确定相关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概述 • 哨位淋巴结与腋淋巴结转移及放疗靶区确定 • 与根治术后靶区确定相关的局部/区域复发概述 • 保乳术后适形调强放疗靶区勾画
– 全乳靶区勾画 – 锁骨上靶区勾画 – 腋窝靶区勾画 – 内乳区靶区勾画
– 多因素分析:组织学为小叶癌、淋巴管包绕性累及(LVSI)、SLN转移 数的增加、转移SLN大小的增加。具备这些因素的患者,低位腋清扫 (LI+LII)ALN ≥4个者占40%,而不具备者ALN ≥4个的风险仅为2%
内乳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部位及 腋淋巴结状态
Veronesi,1954,1976,1981
内乳淋巴结转移
• 腋淋巴结阴性的T1/T2 患者,无论原发肿瘤 的部位,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均<10%
• 扩大根治术发现内乳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 20%左右,但实际上临床上出现明显内乳 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仅为4%左右。
Yu JM,Li G, Li JB,2005
锁骨上淋巴结预测单因素分析
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预测多因素分析
SUCCESS
THANK YOU
2019/5/21
哨位淋巴结转移状态与腋淋巴结转移
relationship between SLN metastasis and ALN metastasis
• 临床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并不能代 表内乳淋巴结的实际转移率和复发率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腋淋巴结状态
• ALN(-):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3.8%(1/26) • ALN(+):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25%(5/20)
– LI+LII(+)/LIII(-):0%(0/9) – LI+LII+LIII(+):45%(5/11)
原发肿瘤部位腋淋巴结转移
原发肿瘤大小与腋淋巴结转移
原发肿瘤大小与腋淋巴结转移率
不同原发肿瘤大小所对应腋淋巴结水平转移发生率
腋淋巴结转移水平
T1
T2
LI
263(64.8%)
182(46.2%)
LI+LII
68(16.7%)
107(27.1%)
LI+LII+LIII
67(16.5%)
102(25.9%)
跳跃
8(2.0%)
3(0.8%)
总数
406(100%)
394(100%)
T3 10(25.6%) 12(30.8%) 17(43.6%) 0 39(100%)
• Veronesi(1990)报道根治性腋淋巴结清扫1446例
– 仅LI转移54.2% – LI+LII转移22.3% – LI+LII+LIII转移22.3% – 跳跃转移率(定义为无低位转移时孤立发生高位转移):LII 1.2%,LIII
0.1%
原发肿瘤大小与腋淋巴结转移率
LI+LII 转移时原发肿瘤大小与 LIII 转移发生风险关系
原发肿瘤大小
LIII 转移发生风险(%)
<2cm
35.2%
3.1-5cm
53.8%
>5cm
74.7%
总数
45.7%
• 对LI+LII转移者,LIII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大小相 关
– 原发肿瘤>2cm者,LIII转移发生率>35%
腋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
腋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
腋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
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SLN阳性对ALN转移数的预测
• 224例SLN1-3(+)乳癌患者接受全腋清扫,ALN≥4个(SLN+non-SLN) 者42例,与此密切相关因素包括:
– 单因素分析: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为小叶癌、淋巴管包绕性累及 (LVSI)、SLN转移数的增加、SLN非转移数的减少、转移SLN大小的 增加
– 原发肿瘤>5cm者,LIII转移发生率>70%
Haagensen 1971;Handley 1975;Noguchi 1991
原发肿瘤大小与腋淋巴结转移数
• 腋淋巴结1-3个转移
– T1:30.1% – T2:29.9% – T3:18.0%
• 腋淋巴结≥4个转移
– T1:18.5% – T2:39.8% – T3:60.0%
内乳区淋巴结转移部位与几率
• 内乳区淋巴结转移80-85%发生于第1-3肋间, 15-20%发生于第4-6肋间
• 第1肋间内乳淋巴结受累的几率为91%、第 2肋间81%、第3肋间48%、第4肋间10%
• 腋淋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转移时内乳区淋巴结转移的几率 明显增加,但腋淋巴结阴性时内乳区淋巴 结转移的几率也能达到5-10%,这与T分期 及部位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