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预应力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 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预应力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可统一称为: “加筋混凝土” • 国际上对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 我国对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1.2.1 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国际上对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1970年国际预应力协会(FIP)、欧洲混凝土委员会(CEB) Ⅰ级:全预应力—在全部荷载最不利组合下,混凝土不出现拉 应力; Ⅱ级:有限预应力—在全部荷载最不利组合作用下,混凝土允 许出现拉应力,但不超过其弯拉强度; 在长期持续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不出现拉应力; Ⅲ级:部分预应力—在全部荷载最不利组合作用下,混凝土允 许出现裂缝,但裂缝宽度不超过规定值; Ⅳ级:普通钢筋混凝土
按预应力度 大小划分:
全预应力: 部分预应力:
1
1 0
钢筋混凝土:
0
1.2.2 预应力度
• 以材料强度表达的预应力度
PPR
AP f PY
AP f PY As fY
⑴当配 AP和 AS时,1>PPR>0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⑵当仅配 AP 时,PPR=1 ⑶当仅配 As 时,PPR=0
注:⑴应根据结构功能要求、环境条件合理选择,以求得最佳方案。 ⑵上述划分不是质量等级的划分。
• 我国对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公路钢筋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以裂 缝控制等级划分: 一级—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
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下: ck pc 0 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
1.3.3 预应力应用领域
土木工程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房屋结构,道路交通,地下结构,港口码头 海洋工程,压力容器,水工结构,高耸结构 边坡工程,机场跑道,反应堆安全壳
1.3.4 预应力结构的发展及展望
模块锚具 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预应力混凝土得到了蓬勃发展 1950年成立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IP),四年召开一次大会
1.3.2 国内的发展简史
⑴ 1956年以前,学习试制阶段 PRC轨枕、屋架、屋面板、吊车梁等构件
⑵ 1957年~1964年,逐步推广阶段 召开2次经验交流会,编制了《预应力钢筋混 凝土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构件及图集, 主要是单层厂房构件
土收缩徐变而丧失 1908年美国的斯坦纳(C.R.Steiner):两次张拉以减小损失 1925年美国迪尔(R.H.Dill):提出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概念
1.3.1 国外的发展简史
⑵ 1928年以后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1928年法国弗雷西奈(F.Freyssinel):采用高强钢筋和高强混
凝土概念(以考虑预应力损失) 1938年德国霍友(E.Hoyer):研究成功先张法,一次生产多根 1939年法国弗雷西奈:弗式锚具(锚固钢丝)、双作用千斤顶 1940年比利时麦尼尔(G.Magnel):一次可张拉2根钢丝的麦式
第一章 概述
1.1预应力的概念
• 预应力是指为了改善结构或构件的使用性能而 在投入使用前施加的一种作用(力)
各种结构都可以施加预应力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钢结构 →预应力钢结构 预应力+砌体结构 →预应力砌体结构
1.1预应力的概念
• 普通钢筋混凝土抗裂能力低
混凝土极限拉应变 0.1 ~ 0.15103
全预应力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与PPR分别是两种不同极限状态下表示预应力的量纲
1.3 预应力发展简史
1.3.1 国外的发展简史
⑴ 1928年以前处于探索阶段 1886年美国杰克森(P.H.Jackson ):对混凝土板钢筋张拉专利 1888年德国陶林(W.Dohring): 用预应力钢丝浇入混凝土 1896年奥地利孟特尔(J.Mandl):预加应力抵消荷载应力概念 1900年德国柯南(M.Koenen):试验观察到预压应力由于混凝
⑶ 60年代起:大量采用中强、低强钢筋(冷拉钢筋 冷拔低碳钢丝)制作中、小型构件:
3-6m 空心板,12-18m 屋面大梁 18-36m 屋架,6-9m 槽板,6-12m 吊车梁 12-33m T形梁和双T形梁,V形折板,马鞍形壳板 少量预应力升板结构和框架结构
⑷ 80年代后:构件向整体结构发展; 中、小跨向大跨、多跨发展; 单、低层向多、高层发展; 各种类型结构大量使用。
允许带裂缝工作,
因与钢筋粘结可靠共同变形 ,故钢筋应力仅 20-30 N/mm2
若 s 250 N mm2 0.2 0.3mm →耐久性下降
不宜用于高湿度和高腐蚀性环境;
刚度下降,变形增大;
高强度钢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构件截面尺寸大,自重大,跨度受限,一般 10m
• 预应力混凝土可提高抗裂能力,减小裂缝宽度; 提高构件刚度,减小或消除使用荷载下的挠度; 卸载后的弹性恢复力好; 提高耐疲劳强度,降低了钢筋应力循环幅度; 充分利用高强度钢材,减轻结构自重; 可调整结构内力,减小应力峰值;
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下: ck pc ftk
在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下: cq pc 0
三级——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 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的
max 应满足:max
对应国际上的划分: 一级:全预应力混凝土 二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三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或者普通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作用可视为平衡外荷载的一种反向荷载(等效荷载)
• ACI定义: 预应力混凝土是根据需要人为地引入某一数值和分布的 内应力,用以部分或全部抵消外荷载应力的一种加筋混凝土。
• 进一步理解: 预应力混凝土是根据需要,人为地引入某一数值的反向荷载 用以部分或全部抵消使用荷载的一种加筋混凝土。
1.2 预应力混凝土分类与预应力度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 1986年,简称PPC建议: 全预应力、部分预应力和普通钢筋混凝土三类
1.2.2 预应力度
•
定义(受弯构件):
M0
M0 W
pc
消压弯矩M0 的含义:
M ck
M ck W
ck
故 Mck M0 时,
边缘混凝土拉应力为零 → 1
预应力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可统一称为: “加筋混凝土” • 国际上对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 我国对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1.2.1 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国际上对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1970年国际预应力协会(FIP)、欧洲混凝土委员会(CEB) Ⅰ级:全预应力—在全部荷载最不利组合下,混凝土不出现拉 应力; Ⅱ级:有限预应力—在全部荷载最不利组合作用下,混凝土允 许出现拉应力,但不超过其弯拉强度; 在长期持续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不出现拉应力; Ⅲ级:部分预应力—在全部荷载最不利组合作用下,混凝土允 许出现裂缝,但裂缝宽度不超过规定值; Ⅳ级:普通钢筋混凝土
按预应力度 大小划分:
全预应力: 部分预应力:
1
1 0
钢筋混凝土:
0
1.2.2 预应力度
• 以材料强度表达的预应力度
PPR
AP f PY
AP f PY As fY
⑴当配 AP和 AS时,1>PPR>0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⑵当仅配 AP 时,PPR=1 ⑶当仅配 As 时,PPR=0
注:⑴应根据结构功能要求、环境条件合理选择,以求得最佳方案。 ⑵上述划分不是质量等级的划分。
• 我国对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公路钢筋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以裂 缝控制等级划分: 一级—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
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下: ck pc 0 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
1.3.3 预应力应用领域
土木工程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房屋结构,道路交通,地下结构,港口码头 海洋工程,压力容器,水工结构,高耸结构 边坡工程,机场跑道,反应堆安全壳
1.3.4 预应力结构的发展及展望
模块锚具 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预应力混凝土得到了蓬勃发展 1950年成立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IP),四年召开一次大会
1.3.2 国内的发展简史
⑴ 1956年以前,学习试制阶段 PRC轨枕、屋架、屋面板、吊车梁等构件
⑵ 1957年~1964年,逐步推广阶段 召开2次经验交流会,编制了《预应力钢筋混 凝土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构件及图集, 主要是单层厂房构件
土收缩徐变而丧失 1908年美国的斯坦纳(C.R.Steiner):两次张拉以减小损失 1925年美国迪尔(R.H.Dill):提出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概念
1.3.1 国外的发展简史
⑵ 1928年以后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1928年法国弗雷西奈(F.Freyssinel):采用高强钢筋和高强混
凝土概念(以考虑预应力损失) 1938年德国霍友(E.Hoyer):研究成功先张法,一次生产多根 1939年法国弗雷西奈:弗式锚具(锚固钢丝)、双作用千斤顶 1940年比利时麦尼尔(G.Magnel):一次可张拉2根钢丝的麦式
第一章 概述
1.1预应力的概念
• 预应力是指为了改善结构或构件的使用性能而 在投入使用前施加的一种作用(力)
各种结构都可以施加预应力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钢结构 →预应力钢结构 预应力+砌体结构 →预应力砌体结构
1.1预应力的概念
• 普通钢筋混凝土抗裂能力低
混凝土极限拉应变 0.1 ~ 0.15103
全预应力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与PPR分别是两种不同极限状态下表示预应力的量纲
1.3 预应力发展简史
1.3.1 国外的发展简史
⑴ 1928年以前处于探索阶段 1886年美国杰克森(P.H.Jackson ):对混凝土板钢筋张拉专利 1888年德国陶林(W.Dohring): 用预应力钢丝浇入混凝土 1896年奥地利孟特尔(J.Mandl):预加应力抵消荷载应力概念 1900年德国柯南(M.Koenen):试验观察到预压应力由于混凝
⑶ 60年代起:大量采用中强、低强钢筋(冷拉钢筋 冷拔低碳钢丝)制作中、小型构件:
3-6m 空心板,12-18m 屋面大梁 18-36m 屋架,6-9m 槽板,6-12m 吊车梁 12-33m T形梁和双T形梁,V形折板,马鞍形壳板 少量预应力升板结构和框架结构
⑷ 80年代后:构件向整体结构发展; 中、小跨向大跨、多跨发展; 单、低层向多、高层发展; 各种类型结构大量使用。
允许带裂缝工作,
因与钢筋粘结可靠共同变形 ,故钢筋应力仅 20-30 N/mm2
若 s 250 N mm2 0.2 0.3mm →耐久性下降
不宜用于高湿度和高腐蚀性环境;
刚度下降,变形增大;
高强度钢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构件截面尺寸大,自重大,跨度受限,一般 10m
• 预应力混凝土可提高抗裂能力,减小裂缝宽度; 提高构件刚度,减小或消除使用荷载下的挠度; 卸载后的弹性恢复力好; 提高耐疲劳强度,降低了钢筋应力循环幅度; 充分利用高强度钢材,减轻结构自重; 可调整结构内力,减小应力峰值;
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下: ck pc ftk
在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下: cq pc 0
三级——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 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的
max 应满足:max
对应国际上的划分: 一级:全预应力混凝土 二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三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或者普通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作用可视为平衡外荷载的一种反向荷载(等效荷载)
• ACI定义: 预应力混凝土是根据需要人为地引入某一数值和分布的 内应力,用以部分或全部抵消外荷载应力的一种加筋混凝土。
• 进一步理解: 预应力混凝土是根据需要,人为地引入某一数值的反向荷载 用以部分或全部抵消使用荷载的一种加筋混凝土。
1.2 预应力混凝土分类与预应力度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 1986年,简称PPC建议: 全预应力、部分预应力和普通钢筋混凝土三类
1.2.2 预应力度
•
定义(受弯构件):
M0
M0 W
pc
消压弯矩M0 的含义:
M ck
M ck W
ck
故 Mck M0 时,
边缘混凝土拉应力为零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