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蹩頞②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孟子》有删减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疾首蹙頞(cùè):疾首,头痛;蹙頞,愁貌病容。

7.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不夺不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弃B. 今王田猎于此田:打猎乐乐乐:喜欢,欣赏C. 及寡人之身及:等到入以事其父兄事:侍奉D. 坚甲利兵甲:甲兵之士谁与王敌敌:匹敌8.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项是()A. 南辱于楚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B. 王之好乐甚王之不王C. 臣请为王言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D. 何以利吾国臣以神遇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见梁惠王阐述了治国看重仁义而轻视利益的观点,这与《论语》所说“放于利而行,多怨”的思想是一致的。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出以事其长上/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宋之地方五百里C.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愿比死者一洒之/愿借子杀之1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寡人耻之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C.宋何罪之有D.吾既已言之王矣14.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

(4分)(1)如之何则可?(2)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15.本文中孟子用什么方法劝说梁惠王?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政治主张?(4分)16.《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篇1:《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明确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8.C(2分)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篇2:《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6~8题。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尊敬,敬重。

C.刑于寡妻刑:惩罚,管教。

D.度,然后知长短度:用尺子去量。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异乎三子者之撰B.为长者折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D.物皆然,心为甚// 然则王之所大欲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

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D.孟子以“独何与”这样的发问,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

6.(3分)C 7.(3分)D 8.(3分)D二、诗文默写。

(8分)9.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选作其中4题)(8分,每空1分)①群臣吏民,,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侯生曰:“将在外,,。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④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⑤谨庠序之教,,。

《孟子 梁惠王上》《荀子》《魏书 赵柔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孟子 梁惠王上》《荀子》《魏书 赵柔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

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

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材料三:赵柔,字元顺,金城人也。

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

沮渠牧犍时,为金部郎。

世祖平凉州,内徙京师。

高宗践阼,拜为著作郎。

后以历效有绩,出为河内太守,甚著仁惠。

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缣,柔呼主还之。

后有人与柔铧数百枚者,柔与子善明鬻之于市。

有从柔买,索绢二十匹。

有商人知其贱,与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

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也。

”遂与之。

缙绅之流,闻而敬服焉。

——《魏书·赵柔传》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苟为后义A而先利B不夺C不餍D未有仁E而遗其亲者也F未有义而后G其君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与“王何必曰利”中的“利”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

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tǐng):木棒。

③耨(nòu):锄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也叫“庶民”。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训练(一)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训练(一)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训练(一)《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阅读及训练(一)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1)(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答案:1、(1)D (“善于推销自己”有误。

)(2)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

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里孟子强调君王要善于将自己的一切好的行为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参考译文】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给兄弟好影响,凭这治家和安邦。

”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梁惠王阅读答案

梁惠王阅读答案

梁惠王阅读答案梁惠王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惠王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梁惠王阅读答案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

2.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已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A2.A3.(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3)如果轻视义重视利益,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梁惠王上》阅读答案及译文

《梁惠王上》阅读答案及译文

《梁惠王上》阅读答案及译文《梁惠王上》阅读答案及译文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梁惠王上》【注释】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的死难者洗恨雪耻。

③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

(2分)(2)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3)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梁惠王的.疑惑,孟子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问题。

B.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

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才属于农业生产。

C.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不过,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文化知识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二位的,德育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D.孟子认为,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

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

因为,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4)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者无敌”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1)孟子反对为了满足国君开拓疆土和报仇雪耻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战争,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救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

(2分)(2)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减轻刑罚,二是少收赋税,三是深耕细作,及时除草。

《孟子-梁惠王上》与苏轼《孟轲论》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孟子-梁惠王上》与苏轼《孟轲论》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孟子-梁惠王上》与苏轼《孟轲论》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于《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乙是故《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

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

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

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

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且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

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是皆穿窬之类也。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 梁惠王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 梁惠王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郁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材料二: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太早之望云宽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中“之”的意思不同。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

(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

(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8)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0)领:即脖子。

(11)由:通“犹”。

【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2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2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22.(1)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手心转动小球一样了。

(2)所以推行恩德足以保住四海疆土,不推行恩德的话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参考译文:“孝敬我家里的长辈,并把这孝敬推广到别人家的长辈;呵护我家里的儿女,并把这呵护推广到别人家的儿女。

(如果一切施政措施都基于这一点),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手心转动小球一样了。

《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扩展到兄弟,进而推广到封邑和国家。

’就是说把这样的好想法扩展到其他方面就行了。

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展开,便足以保有天下;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于扩展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情足以扩展到动物,百姓却得不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知道短长。

什么东西都如此,人的心更是这样。

王考虑一下吧!难道说,动员全国军队,让将士冒着危险,去和别国结仇构怨,这样做您心里才痛快吗?”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文言文阅读《孟子与梁惠王》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孟子与梁惠王》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 对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B.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更减少C. 王好战,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D. 养生丧死无憾丧死:死亡,安葬11.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 ①⑦/②/③/④/⑤⑥B. ①③/②④/⑤⑥/⑦C. ①③/②/④⑥/⑤/⑦D. ①③/②④/⑤/⑥/⑦12.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方式不是好方法,从而告诉他要实行仁政。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梃:木棒。

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白称晋国。

③耨:锄草。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的结论。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孟子·梁惠王上》)1. 孔子“教之”、孟子“治礼义”的具体内容,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2.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孟的为政之道,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答案】1. (1). 谨痒序之教(2). 申之以孝悌之义2. 孔孟主张先让百姓物质丰富,安居乐业,然后进行教化,施行礼义。

联系现实生活来看也是如此,政治常识上说,物质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基础,是前提。

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也立足于先满足居民生活,只有温饱解决了,衣食无忧了,才有闲心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修养身心,向善向上,做一个遵法守法,孝亲敬长,友善邻里,讲求文明礼仪,有道德和懂教养的五讲四美的合格公民。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题干中孔子“教之”、孟子“治礼义”,是强调对百姓教化,联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故为“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如本题“概括孔孟的为政之道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民本”“治礼仪”,联系现实,然后组织语言,合理阐述自己的见解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平时注重积累,灵活运用。

要求考生了解孔孟思想、治国之道,扩充知识储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真题练习含答案[2024·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材料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连衡,以攻伐为贤,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梁惠王上阅读答案引导语:做完有关梁惠王上的阅读题后,相关的梁惠王上阅读答案哪里有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文章,欢送阅读!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叟(sǒu),不远千里而来B.万乘(shèng)之国C.千乘之国弑(shì)其君者D.未有仁而遗(wèi)其亲者也解析:遗(yí)。

答案:D2、以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王何必曰利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方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杀害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解析:“必”应理解为“一定”。

答案:A3、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不远千里而来/曲肱而枕之B、何以利吾身/故常无,欲以观其妙C、不为不多矣/乐亦在其中矣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吾其还也解析:选项D中的两个“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是一个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答案:D4、以下语句不能说明孟子“义利观”的是()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解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上下交征利”的情况下,大小诸侯与其卿大夫之间都可能发生祸乱。

答案:C5、以下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答复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梁惠王上阅读答案篇二:梁惠王上阅读答案篇三:梁惠王上阅读答案【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节选自《梁惠王上》【注释】①梃(tǐnɡ):棍棒。

②政:施行恶政。

③庖(p o):厨房。

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

⑤率:带领。

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②杀人以梃与刃以: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予观夫巴陵胜状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所欲有甚于生者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兽相食,且人恶之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5.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

甲文强调的是;乙文强调的是。

(2分)16.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12.(1)面刺:当面指责。

(2)以:用。

(各1分,共2分)13.d(2分)14.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所谓必须译出,战胜于朝廷必须译顺,少译、误译一点扣1分,共2分)15.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1分);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1分)。

(共2分)16.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1分),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1分),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共2分)参考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

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

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

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二: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相关阅读:篇四:梁惠王上阅读答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梁惠王上》对比阅读答案(2015襄阳市语文中考)★★★【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节选自《梁惠王上》【注释】①梃(tǐnɡ):棍棒。

②政:施行恶政。

③庖(p áo):厨房。

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

⑤率:带领。

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②杀人以梃与刃以: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所欲有甚于生者[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兽相食,且人恶之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5.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

甲文强调的是;乙文强调的是。

(2分) 16.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2分)12.(1)面刺:当面指责。

(2)以:用。

(各1分,共2分) 13.d(2分) 14.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所谓”必须译出,“战胜于朝廷”必须译顺,少译、误译一点扣1分,共2分) 15.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1分);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1分)。

(共2分) 16.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1分),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1分),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共2分)篇五: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浏览 18476 次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鼈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鼈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

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

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

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

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

(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

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

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

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

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