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与呐喊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重点作品分析:1、《狂人日记》(1918年4月)(1)写作背景与目的: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深切感受;1918年3月钱玄同的上门劝驾;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2)狂人形象:披着狂人外衣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借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艺术载体;(3)主题: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呼吁“救救孩子”;(4)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借鉴其日记体形式,但立意更高,果戈理的终点恰是鲁迅的起点。
(5)对西方小说手法(如意识流)的借鉴;日记体、第一人称的运用;2、现代小说经典之作——《阿Q正传》(1921年)《阿Q正传》成因:《晨报》“开心话”栏目的设立与孙伏园上门索稿;族中人物行为提供了某些原始素材;“阿Q影像”的由来已久——对国民性的思考;阿Q形象:首先是一个不觉悟的农民典型;其次是一个当时中国国民性劣根性的缩影,浓缩了各个层次国民共有的弱点;再次,阿Q形象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是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典型。
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愚昧、麻木、无知、无赖、浅薄、欺软怕硬、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
“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2)精神的麻木和惊人的健忘;(3)受辱后向更弱者泄愤;阿Q精神的产生: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又有着久远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1)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2)披着喜剧外衣的真正悲剧;(3)轻讽意味;3、《伤逝》(1925年10月)(1)《伤逝》的写作背景(2)子君、涓生形象及其意义;(3)艺术特色:采用独特的“手记”形式,以涓生的第一人称和独语式抒情语言方式,强化了小说低沉、舒缓、忧伤的情感基调;小说具有鲁迅小说少见的浓郁的抒情风格,语言追求诗化,一些抒情语句的反复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将情感层层推进;《呐喊》《彷徨》的文学史价值: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对联
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对联1. “狂人在呐喊,彷徨何去处”。
-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玩游戏,突然我大喊:“哎呀,我该往哪里跑呀!”这就好像狂人在呐喊,而我在彷徨,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方向,就如同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迷茫一样。
2. “呐喊唤希望,彷徨心迷茫”。
- 我考试没考好,心里好难过,我不禁喊着:“我该怎么办呀!”这不正是在呐喊吗,而内心又充满了彷徨,真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就像在黑暗中摸索。
3. “彷徨于路口,呐喊求指引”。
- 站在十字路口,我纠结着该走哪条路,着急地喊着:“谁来告诉我呀!”这不就是在彷徨中呐喊,渴望得到指引,如同我们面对选择时的纠结。
4. “呐喊冲云霄,彷徨原地绕”。
- 我和朋友们比赛跑步,我一边跑一边喊:“冲呀!”可有时候又会彷徨,不知道怎么才能跑得更快,就像在原地打转一样。
5. “心中有呐喊,眼中见彷徨”。
- 看到别人都有好多才艺,我心里喊着:“我也要学!”可又彷徨着从哪里开始,这不就是心里有想法但又迷茫的样子吗。
6. “彷徨寻方向,呐喊展力量”。
- 在黑暗的房间里,我有点害怕,喊着:“我要出去!”同时也在彷徨地寻找着门的方向,这呐喊不就是展现想要突破困境的力量吗。
7. “呐喊破迷雾,彷徨陷困境”。
- 遇到难题我大喊:“我一定要解决它!”但又会彷徨,感觉像陷在困境里出不来,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8. “彷徨不知措,呐喊寻勇气”。
- 要上台表演了,我紧张地彷徨着,嘴里喃喃着:“怎么办呀!”然后我大喊一声给自己打气,这不就是在呐喊中寻找勇气吗。
9. “呐喊驱恐惧,彷徨思前路”。
- 晚上一个人走夜路很害怕,我大声喊着给自己壮胆,同时也在彷徨思考着前面的路该怎么走,真的很纠结呀。
10. “彷徨心焦急,呐喊唤决心”。
- 面对一堆作业我好焦急,喊着:“快点做完呀!”这时的彷徨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始,而呐喊就是唤起自己赶紧行动的决心。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卩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它收录了写于 1918—— 1922 年的十四篇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1923 年 8 月,由新潮社初版时,除上述十四篇外,还收有一篇《不周山》。
1926 年 lO 月《呐喊》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新书局出版, 1930 年 1 月北新版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不周山》 (《不周山》后来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集中)。
以后各版都只收录十四篇作品。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 1924 —— 1925 年创作的小说十一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1926 年 8 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这两部小说集“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对《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或教材,做类似上述的概括和评价,是不错的。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和侧重点不同,对《日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作出不完全相同的概括。
从鲁迅的小说与我国现代革命的关系看,可以概括为中国现代革命的一面镜子,或者是中国现代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从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看,可以说鲁迅的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和《彷徨》,作家鲁迅和茅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本小说。
他们在探讨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两个时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洞察,尤其是两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了新时代的到来,也独具鲜明的特点。
从《呐喊》讲起,主人公单身汉身边困扰着无比地压力,他面临着春蚕革命的残害,精神上的解放,就像把这些压力释放出来,以让人民能够重新获得自由,斗争的口号就是“呐喊”,他的表现就是勇敢的,用智慧的思维义无反顾地奔走在改革的浪潮中。
主人公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因为他的性格有着好奇心、追求自由的放任主义,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茅盾的《彷徨》也描写了非常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主人公出生在一个非常家境贫苦但名声却很响亮的家庭,被迫进行“天马行空”的思考,“彷徨”就是他最完美的状态。
他自负而洒脱,用一种空灵而淡漠的眼光看待世界问题,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束缚,也不畏惧任何困难,他深切地关注着时代的变化,总能用最诙谐的方式把现实中的问题解决出来。
《呐喊》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在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象的变化,表现出了新的生活态度,从而丰富了文学发展的版图。
从人物形象上看,可以勇敢地说:新生活的精神已经到来!
- 1 -。
鲁迅的《呐喊》、《彷徨》
于1922-1926) ; B组:《非攻》、《理水》、《采薇》、 《出关》与《起死》(写于1934年-1935 年) 。 其它分类研究方法。
第三节、《故事新编》
3.《故事新编》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
和风格特点 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 活,这是《故事新编》又一个重要的艺术 特色。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 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 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呐喊》、《彷徨》
1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 见的现象。” 《呐喊》( 收 1918 年- 1922 年小说 14 篇 ): 阿Q 正传 狂人日记 药 风波 故乡 明天 孔乙己 社戏 白光 鸭的喜剧 一件小事 端午节 兔和猫 头发的故事 《彷徨》( 收 1924 - 1925 年小说 11 篇): 伤逝 孤独者 在酒楼上 祝福 离婚 示众 长明灯 高老夫子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弟兄
第一节、鲁迅创作概述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 怒和痛苦。他一度沉默,埋头抄古书,校 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 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了辛 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下,鲁迅从长期沉默和思索中走出,拿起 文学武器,以新的姿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和新文学的建设之中。
第二节、《呐喊》和《彷徨》
2 、《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 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 在的统一性。
第二节、《呐喊》、《彷徨》
3. 《狂人日记》主旨、与外国 文学关系、创作方法: A、《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 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 动的描写,揭露了从家族到社会 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 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表现了现代人的最初的觉醒意识。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解析: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主题为:揭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扩展:
一、《呐喊》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二、《彷徨》
小说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
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两部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两部小说以其深刻揭露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心的扭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本文将结合《呐喊》与《彷徨》,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探索其中所包含的国民痛与历史痛。
一、《呐喊》中的国民痛史《呐喊》是鲁迅创作于1918年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包括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风筝》、《药》、《明天》等篇章。
这些篇章均以其对中国旧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剖析而著称,成为鲁迅文学的代表作品。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中国旧社会的揭露和对人性的观察,表现了一代人的心灵困境和国民的痛苦。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失意之人,因为自己的贫困和失败而抑郁不已,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而《风筝》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则是一个被家族教化和社会压迫得失去了自我,最终沦为了一个庸俗的商人。
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鲁迅对中国旧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国民痛苦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在《呐喊》中,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展示了国民的痛与历史的痛。
这部小说集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中国文学进入现代主义的标志,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心的扭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呐喊》之后,鲁迅在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彷徨》。
这部小说以其对中国当时社会的深刻刻画和对于人性的深入探讨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在《彷徨》中,鲁迅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困惑和迷茫,表现了国民的痛与历史的痛。
小说中的主人公苏小姐和柳维深,一个被家庭和社会束缚,一个被爱情和生活挟制,都表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心灵困境和国民的苦难。
小说中还刻画了一系列的社会人物,他们或是个体的悲剧,或是集体的悲剧,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一副画卷。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呐喊》和《彷徨》是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作品,有人从字面上作品相之谈,以为《彷徨》显示了作者的更浓重一些的"悲观思想",或者另外有人从《彷徨》的卷头所引《离骚》的句子,认为这表示了作者思想"转变"的起点,故“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我看来,这两个见解,都成问题,我以为《呐喊》和《彷徨》里所表见的作者宇宙观并无一致,但是作者观察现实时所取的角度却显然有殊。
《呐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未能"彻底",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呐喊"的,所以《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大地的儿女"从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
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
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呐喊"。
《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鲁迅的主要作品及内容
鲁迅的主要作品及内容一、《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多篇小说。
这些小说主要反映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封建礼教的束缚、官僚制度的腐败等,同时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这些作品通过描写不同的人物命运,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二、《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同样收录了多篇小说。
这些小说与《呐喊》有所不同,更多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命运的无奈。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鲁迅展现了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脆弱。
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语言更加精炼,思想更加深刻。
三、《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它以日记体的形式,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和批判。
这篇小说在语言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创新,被认为是鲁迅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四、《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描绘阿Q这个普通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自私。
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无知、落后但又不失善良的人,他的种种遭遇反映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五、《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的另一篇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穷酸书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弊端,以及人们对权力和名利的追逐。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人性的虚伪和社会的冷漠。
六、《故乡》《故乡》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以作者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故乡的变迁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鲁迅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篇小说在情感和思想上都非常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随着文学新潮汹涌而来,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是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曾写过许多经典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可能是《呐喊》和《彷徨》。
这两部作品都以鲁迅先生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笔触书写而成,为后世读者描绘出深刻的社会黑暗和人性深沉。
本文将从叙事角度分析这两部作品,以深入探讨叙述视角的作用。
《呐喊》是鲁迅先生晚期创作的一部社会小说,记述了清末民初中国北方农村的沧桑变迁,其中叙述视角的使用显得尤为突出。
作者有意展示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各类人物形象,以直接的,令人俯视的方式叙述他们的苦难,表达出自己对人性的看法。
例如,作者在刻画了全乡最失败者、贫穷乡民宋江时,以“在比他更加贫穷的家中,宋江也是最底层的一层”的叙述方式,强调了宋江的贫穷,表达对穷苦的同情心。
《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主人公为青年宋平,他处于国家进步改革的边缘,感受着激烈的内心矛盾。
这部小说中,作者把叙述视角定位在宋平身上,书中大量宋平的内心活动,充分揭示了宋平内心世界的萧条,也使空虚没有营养的社会也在这种萧条中显露出来。
一如鲁迅先生笔下,宋平感受到了“被困在一个复杂而恐怖的世界里,他被无时无刻的紧张害怕折磨得几乎不能呼吸”的叙述,把时代的混乱与难以抑制的恐惧的表现的淋漓尽致,叙述视角的作用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表达出作者对这个时代的不满。
通过对《呐喊》和《彷徨》的叙述视角的分析,我们能够窥见鲁迅先生丰富的社会观念。
他以敏锐的视角把握了历史脉络,并以微观的叙述视角展现出社会现实中被压抑的一面。
他用丰富和深入的语言铺陈了穷苦和萧条,把人民的忧患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运用叙述视角,不仅抒发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展现了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深刻的追求。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它们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表述一个社会转型期激变的社会现实,探究人们在新社会制度下追求自由的渴望,以及不同观念之间的碰撞等内容。
这两部小说都以叙述视角进行描写,也就是说,作者将自己投入更加深入,以更加细腻的语言对人物的痛苦命运进行描绘。
从叙述视角来看,“呐喊”用袁景睿的内心世界作为主视角,以袁景睿的思想活动来反映外部生活变化的社会价值取向。
“彷徨”则以蒋大夫的精神世界构成主要视角,从而反映出蒋大夫在新社会体制下对自由性与权利实现的渴望。
“呐喊”主要通过袁景睿的精神变化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变迁,他在新社会的到来下,从一个靠传统思想维持的镇守者转变为一个勇敢的新时代的倡导者,他的内心世界被社会变革的火焰推动着,一路走来,他的精神世界也在时间的滚动中不断完善,历经痛苦的心理变化进而实现思想的成熟。
同时,“彷徨”则以克苏鲁主义的思想主导,蒋大夫以自己痛苦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他逐渐放弃自我,大胆地勇敢地投身到社会改革之中,彷徨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蒋大夫以自己无法逃脱的心苦为象征,领略改革新社会的动能。
由此可见,在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都以叙述视角表达了时代浪潮变迁的内在震撼,以人们对新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追求为核心,不断探索生活的本源。
就叙述视角来说,这两部小
说都融合了客观事件与主观思想,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新老矛盾交织的时代洪流之中,最终实现的社会改革的希望。
《呐喊》《彷徨》的散文美
《呐喊》《彷徨》的散文美《呐喊》和《彷徨》的美在于它们深刻揭示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洞见。
首先,从艺术特色上看,《呐喊》和《彷徨》具有以下美点:1. 人物塑造:鲁迅在小说中创造了众多具有深广社会历史内涵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阿Q、闰土、孔乙己、魏连殳、吕纬甫、狂人、祥林嫂、子君等,这些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内心世界丰富深邃。
鲁迅通过“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和白描手法,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特征进行描写,展现出人物的灵魂。
2. 艺术多姿多彩:《呐喊》和《彷徨》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在冷静的叙事中隐寓着浓烈的感情,善于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细节真实传神。
同时,这两部小说也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浙东地区的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的描写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3. 结构形式新颖丰富:《呐喊》和《彷徨》的结构形式非常丰富,体式多样,如日记体、手记体、戏剧体、对话体、随笔体、速写等。
特别是《呐喊》,茅盾曾评价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这些新颖的结构形式为小说增添了艺术魅力。
4. 独特的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形成简练、生动、峭拔的语言特点。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小说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从主题和思想深度上看,《呐喊》和《彷徨》的美在于它们揭示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洞见。
鲁迅在小说中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此外,《呐喊》和《彷徨》还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两部小说是鲁迅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的重要文献。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描写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民众的冷漠,表达对革 命者的同情和对革命失败的悲哀。
社会现实反思
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不仁,引发对 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03
《彷徨》:探索知识分子 的道路与命运
《祝福》
揭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
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鲁迅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 朽。
01
02
03
科举制度批判
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 人的毒害和摧残。
社会冷漠与嘲笑
描绘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漠 和嘲笑,反映人性的麻木 和冷酷。
悲剧人生
展现孔乙己在贫困潦倒中 挣扎求生的悲剧命运,表 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批 判。
《药》:反映民众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
民众愚昧批判
通过老栓一家买人血馒头的情节,揭示民众的愚 昧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
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鲁迅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 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勇敢地追求真理和进步
。
Hale Waihona Puke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与启示
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引领社 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自身的努 力和奋斗,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出路
鲁迅在作品中描绘了知识分子的困境 和迷茫,同时也为他们指出了出路, 即坚持真理、勇于斗争、与人民群众 相结合。
03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鲁迅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人 性的弱点和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和批判。
《呐喊》与《彷徨》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呐喊》的文学价值
《彷徨》的文学价值
《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简答1.《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一)鲁迅从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和角度观察中国的社会现实,他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存在于广大民众中的思想弱点,即“愚弱的国民性”。
(二)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十分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
(三)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特别表现在注重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
(四)鲁迅小说在题材上有重大开拓,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现代文学创作领域。
2.《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答:(一)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达到共性而个性统一,能从他们的性格中看出某种负责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1)鲁迅总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
(2)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着的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出来。
(二)鲁迅的小说把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这方面采取的是十分严谨的态度。
(三)鲁迅的小说把清醒,冷静的客观描写和烈火般的激情结合着,在表面的冷峻之下,包藏着也时时流露着作家内心的激情。
3.阿Q的形象:1)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3)阿Q的基本特征就是自我意识的严重缺失。
4)“精神胜利法”则是他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
4.叶圣陶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1)由于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他写的最多的也最成功的还是学校里的教员学生,以及教育界的种种弊端。
2)叶圣陶是以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权色生活著称的,他笔下的小市民的无聊庸俗的习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和尖锐的抨击讽刺。
3)反应农村劳苦大众的贫苦生活和他们无力反抗压迫的现实的苦难命运。
4)1925年五卅运动后,叶圣陶开始有意识地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些觉醒了的投入现实革命斗争的人物形象。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呐喊》和《彷徨》都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所写的作品,两者的叙述视角也有一定的共性。
首先,两部作品均是内省式叙事,在叙述视角上,作者把主观体验及其见解正确地作为主要视角,把读者置于作者自身的体会之中,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反思苦难的命运,从而进行引发思考。
例如,在《彷徨》中,六小龄童望着“帷幔中似乎有一个模糊的脸孔”,使人深感心痛,然而他却被无尽的沉默所扼紧。
此外,在《呐喊》中,以拘束形式将读者拉进主角谢晔的夜晚梦境,用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其中的情境,加之鲁迅生动的叙述,使人感受到极大的心灵刺激,从而启发深远的思考。
此外,在叙述视角上,两部作品也反映了鲁迅对新文化和天真烂漫青年的关注。
他不仅把叙述视角定格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而且把贫穷和苦难的景象给表现出来,例如,在《呐喊》中,作者描绘出谢晔生活的艰辛和他深切的感受,叙述了谢晔惊醒时处在的苦难之中,从而呼唤人们关注年轻一代的生活艰辛的情况。
在《彷徨》中,作者以外公的视角描绘了贫穷凄凉的景象,而六小龄童蝴蝶般坚强的性格又充满着希望,呼唤人们对青年和新文化态度的启发。
总之,《呐喊》和《彷徨》这两部作品中,鲁迅以内省式叙事、关乎青年态度的
叙述视角,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界伟大的文学家,其代表作中,《呐喊》和《彷徨》受到许多
读者的喜欢与追捧。
这两部作品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以"嘲讽式的思考"自觉抵抗于极其严
重的"意识形态局限",表达了大量的反抗精神与时代气息。
首先,在《呐喊》中,鲁迅以另类的视角表达了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精神是以"嘲讽"
的思考方式背弃传统价值观念,追求另一种价值世界的内心表达。
姚立夏实验了许多较为
封建的经典框架,但是得不到期望的满足,反而只会让他感到空虚和收获一片悲壮。
可以说,《呐喊》展示出了一种叛逆及其精神勇气,旨在表达鲁迅自身反抗意识形态局限的感受。
其次,《彷徨》也通过"嘲讽式思考",强调了其反抗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窦娥,在小
说的前两章就已经清晰地表现了其强烈的反抗意识,即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模式的抗拒。
尤其是窦娥与老荆的戏剧式冲突,以及涉及到的社会现象,表现了鲁迅对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是片中重要的反抗比例。
最后,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嘲讽式思考",体现了反抗精神,来反映当时许多现实社会
现象。
鲁迅在这两部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局限的情况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既给新的思想带来了激励,也为改变社会状况提供了参考。
谈《呐喊》,《彷徨》的环境描写
谈《呐喊》,《彷徨》的环境描写
《呐喊》和《彷徨》都是鲁迅先生的著作,其中环境描写更是精彩绝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呐喊》讲述的是一个小孩康拔拔在家乡的海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环境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和谐与祥和的氛围。
小孩在海边,树林里,沙滩上等环境中,总能听到鸟叫,蝉鸣,海浪轰鸣,随处可见清澈的海水,可爱的海豚,可爱的海鸥,还有那清新的海风,带着一种淡淡的清香。
除此之外,在鲁迅先生的文字笔下,仿佛还有一股温暖的家的气息,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以上这两本书,都是鲁迅先生最出色的作品,他精彩的环境描写,使读者无不感到触动,仿佛置身于书中,一切都能够如实感受到。
只有这样的环境描写,才能将作品的主题更加的深刻的表现出来,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所在。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 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 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 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 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狂人 日记》)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 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 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先入东京的弘文学 院学习日语。与弘文学 院的同学许寿裳经常讨 论中国国民性的病因及 其解救办法。并经常去 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参 加反清的革命者的演讲 会。
1.生平简介
▪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 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 民权保障同盟。从1927 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 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 的杂文,收辑在《而已 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 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 文》、《且介亭杂文二 编》、《且介亭杂文末 编》、《集外集》和 《集外集拾遗》等专集 中。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1.生平简介
▪ 一九一八年 四月二日 作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交《新青 年》发表。 冬 作短篇小说《孔乙己》。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 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 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 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 们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彷徨与呐喊
青春易碎,经不起拾掇。
——题记
彷徨篇
每当细细冥想,心头诸多事儿总是难得抹去。
顿时有些哽咽。
还不是,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当然有道不尽的辛酸抹不尽的泪。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与其斤斤计较过去的得与失,不如趁着此刻的大好年华拼上一把。
阔别那个熟悉的养育我的地方,踏上远远的求学路。
我是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
当然会有很多歆羡的目光。
殊不知此刻的我却有显犹豫。
十年寒窗,虽然有个不错的结局。
却要面对的高昂的费用和大多数人的质疑。
我彷徨了!脑海中千千万万个思绪相互碰撞。
几番周转,还是决定了。
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去面对陌生的人,去做从来没做过的事。
这是怎样的一番挑战,我有些来自大山深处的那种怯弱。
有人说大学其实就是和梦想有关。
孕育梦想,实现梦想或者毁灭梦想。
任何人都不愿意做最后者。
对,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梦想,特别是来自大山的孩子们。
那可是经不起梦想的破灭的。
我小心的呵护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
就那样如预期的接触着人和事和与学习相关的东西。
就这样我又彷徨了!我是可能不了解五湖四海的兄弟们,我是可能不了解人情世故,我可能更是不了解爱情与友情的区别,我可能是不知道大学该学些什么。
慢慢的要与整个世界都格格不入了。
我可怜的人儿,不如丢掉那些所谓的青涩,不如放弃那些所谓的尊严,不如暂时搁下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
可是,这不是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所有的气魄,不是大学时代中的我们的妥协,更不是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有的态度。
呐喊篇
青春,这朵娇艳的花儿。
如果不精心呵护就枯萎了。
问谁又舍得这朵一辈子只开一次的花儿匆匆谢过呢?好想一如既往的在篮球场上打个天昏地暗,好想一如既往的飞奔在操场上,好想每天都精力充沛。
呐喊吧!骚年。
我们是有梦想的人。
我们还有那么多的渴望!
大学时光也一如白驹过隙,飞逝匆匆。
逝去的日子,我是收获了些什么?不必再声讨自责自己。
有人说青春的时光有的是用来浪费的。
呵呵!没有迷茫又哪里来的清晰呢?过去的过去全当乐观面对泰然处之。
渐渐的我开始懂得专业上的东西,这可是以后的饭碗。
全神贯注的听讲,认真的完成作业。
是否从迷茫中已经快要找到那份清晰。
该玩玩,该做做。
愈来愈看的清是是非非。
然后,就开始认识到自己,开始认识到最初的梦想了。
这才是应该有的大学吧。
学术的殿堂,孕育梦想的地方。
偶尔下下决心,不那么远那么大。
于是就切实的去完成了。
偶尔泡泡图书馆,给自己的思想加加油,理想润润道。
偶尔呆呆的忘着题,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
期待着大学应有的生活,伴着度过青春。
我们或许都想听到内心的声音,不想走上迷途。
那么,给自己一份自信,呐喊吧!没关系,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沿途上的大雾蒙蔽了你的双眼而已。
青春果真经不起拾掇。
不要到该说“青春再见”的时候了,才后悔错过那么多的机会而追悔莫及。
我们其实都清楚着自己的梦想,那么就要敢于面的路途上的坎坷。
话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所以,不要再有所疑惑。
我们的青春路上要充满激情和理想。
我们的青春路要愈来愈好,愈来愈长。
挥鞭从此启程,路上天气正好,天上太阳正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