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与《彷徨》

合集下载

呐喊 与彷徨

呐喊 与彷徨

? 2、《孔乙己》
? 通过孔乙己这个备受科举制度毒 害和摧残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 形象塑造,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 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
3、《药》 华小拴愚昧而可悲地死与夏瑜壮烈而 寂寞地死从不同层次对辛亥革命前后 社会阶级结构作立体性的透视,从而 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 因。华、夏的隐喻。
? 鲁迅通过两大系列多种人物形象(麻木 愚味的苦难中的民众与虽觉醒仍最终难 逃消沉沉沦或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的 描写,揭示社会了病态和不幸,表达了 深广的忧愤。
? 三、表现的深切 ? 1、创作目的:揭出病苦,以引起
疗救的注意。
?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 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
?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 ? 短篇小说格局的借鉴与创造
? 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白话章 回体与文言笔记体,《呐喊》与《彷徨》 则以现代白话小说样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都可以从鲁迅小说中 找到发端,包括冷客观写实体、辛辣的社会 讽刺体、诗意的主观抒情体、讽刺的历史演 义体(故事新编)。
? 7、《在酒楼上》
? 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退潮,五四新 文化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当年的战士 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许多 人在无所适从中导向颓唐,吕纬甫正是 这种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8、《孤独者》 魏连殳:曾经孤独地奋斗过,被当时 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 找不到,社会的黑暗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在绝望中折断脊骨,“躬行我先前 年憎恶的,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 前所崇仰的,所主张的一切了”。
? 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系列 ? 两大系列,多种形态。 ? 系列之一-农民:辛苦麻木,逆来顺受; ? 系列之一-知识分子:曾经奋斗,痛苦挣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

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重点作品分析:1、《狂人日记》(1918年4月)(1)写作背景与目的: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深切感受;1918年3月钱玄同的上门劝驾;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2)狂人形象:披着狂人外衣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借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艺术载体;(3)主题: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呼吁“救救孩子”;(4)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借鉴其日记体形式,但立意更高,果戈理的终点恰是鲁迅的起点。

(5)对西方小说手法(如意识流)的借鉴;日记体、第一人称的运用;2、现代小说经典之作——《阿Q正传》(1921年)《阿Q正传》成因:《晨报》“开心话”栏目的设立与孙伏园上门索稿;族中人物行为提供了某些原始素材;“阿Q影像”的由来已久——对国民性的思考;阿Q形象:首先是一个不觉悟的农民典型;其次是一个当时中国国民性劣根性的缩影,浓缩了各个层次国民共有的弱点;再次,阿Q形象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是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典型。

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愚昧、麻木、无知、无赖、浅薄、欺软怕硬、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

“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2)精神的麻木和惊人的健忘;(3)受辱后向更弱者泄愤;阿Q精神的产生: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又有着久远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1)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2)披着喜剧外衣的真正悲剧;(3)轻讽意味;3、《伤逝》(1925年10月)(1)《伤逝》的写作背景(2)子君、涓生形象及其意义;(3)艺术特色:采用独特的“手记”形式,以涓生的第一人称和独语式抒情语言方式,强化了小说低沉、舒缓、忧伤的情感基调;小说具有鲁迅小说少见的浓郁的抒情风格,语言追求诗化,一些抒情语句的反复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将情感层层推进;《呐喊》《彷徨》的文学史价值: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引言《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代表作,其情感表达的思想鲜明突出。

作品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恨情仇,对于下层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表达尤为深刻。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先生内心的“呐喊”,他希望通过这种“呐喊”唤醒人民被封建思想束缚的灵魂,从而不断地激励人民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专制背景下,鲁迅的文章也被赋予了革命的色彩,通过小说的思想表达与情感宣泄从而不断地改变人民“吃人”与“被吃”的命运,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爱憎的情感表达也引起众多爱国志士的共鸣,从而不断地促进着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达情感1.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出的悲愤情绪。

不同的题材往往反映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背景,鲁迅的文章从现实的社会背景出发,描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状况,选用的悲剧性题材更加引人深思。

首先反映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现状。

这一悲剧在文章《狂人日记》中表现为封建礼教“吃人”的惨状。

文章中描绘的赵贵翁的眼色,小孩子们的窃窃私语,说“咬你几口”的女人,围着一哄而出的“青面獠牙”的人,他们用嘲笑和谩骂来对待一个疯子,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这种世俗的眼光和封建等级制度正是戕害人们的主要罪魁。

作者让一个疯子来说出文章的主旨正是作品意义的深刻所在,更让读者深思。

其次是对于劳动妇女的悲剧性体现。

在《祝福》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儿子阿毛也死了,但是因为受到贞操观的影响只能守寡而不能改嫁,还被夫家当作私有财产卖掉赚钱,这是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残害。

另外,鲁迅还从她们自身的思想对自己的约束寻找病根,发现她们受害的同时不断地建立起奴性的思想,仿佛只有不断地做工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当祥林嫂第一次在鲁镇做工的时候,因为她是一个寡妇,所以只有用更多的劳动才能换取别人对她的认可,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在祭祀当中被“祥林嫂,你放着吧!”这样的拒绝伤害,也证明了她终究在别人眼中是个不洁的人。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方法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方法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方法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代表作,其中抒发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痛恨和愤怒,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思。

这部作品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呐喊》中采用了抒情、寓言、比喻等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部代表作,其中抒发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痛恨和愤怒,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思。

这部作品采用了抒情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彷徨》中采用了叙事、讽刺、比喻等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创作《呐喊》和《彷徨》时,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方法。

他在《呐喊》中采用了诗歌式的写作方法,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而在《彷徨》中,他采用了小说式的写作方法,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鲁迅的《呐喊》、《彷徨》

鲁迅的《呐喊》、《彷徨》

于1922-1926) ; B组:《非攻》、《理水》、《采薇》、 《出关》与《起死》(写于1934年-1935 年) 。 其它分类研究方法。
第三节、《故事新编》
3.《故事新编》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
和风格特点 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 活,这是《故事新编》又一个重要的艺术 特色。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 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 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呐喊》、《彷徨》
1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 见的现象。” 《呐喊》( 收 1918 年- 1922 年小说 14 篇 ): 阿Q 正传 狂人日记 药 风波 故乡 明天 孔乙己 社戏 白光 鸭的喜剧 一件小事 端午节 兔和猫 头发的故事 《彷徨》( 收 1924 - 1925 年小说 11 篇): 伤逝 孤独者 在酒楼上 祝福 离婚 示众 长明灯 高老夫子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弟兄
第一节、鲁迅创作概述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 怒和痛苦。他一度沉默,埋头抄古书,校 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 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了辛 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下,鲁迅从长期沉默和思索中走出,拿起 文学武器,以新的姿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和新文学的建设之中。
第二节、《呐喊》和《彷徨》
2 、《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 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 在的统一性。
第二节、《呐喊》、《彷徨》
3. 《狂人日记》主旨、与外国 文学关系、创作方法: A、《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 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 动的描写,揭露了从家族到社会 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 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表现了现代人的最初的觉醒意识。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作为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新文学作家之一,莫言以充满忧虑、深刻的人性描写,讽刺性的笔触及强烈的表达力,在国内文学圈中获得广大的追捧。

《呐喊》,作为莫言的处女作,是以1980年代中国贫富悬殊的黑暗背景下,深情描写一个贫苦农民工的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张海,在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夹缝求生的苦情,但也发现了自身存在,以及在苦难中求得生存的必要,他没有任何解脱;他只能本能地咆哮,本能地挣扎。

尽管无法拒绝命运,他强大的自信还是唤起了他的激情、自尊与反抗。

他的反抗绝不是无所作为的逃避,它是一种坚持,是对自身命运,对成功及失败的斗争,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态度,如此地鲜明,又如此地深刻。

他常常落入绝望,然而,无论怎样,他又总能从中站起来,用他自己的方式咆哮,用他自己的力量,在苦难之中继续前行。

他最终成功地逃脱了深渊,正是他强大的复仇心驱动着他,让他拿出最后一丝信心,决定最终的发展。

彷徨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彷徨》被誉为“新文学的转折点”,尤其是国内曾被称为“改革开放前三部曲”,其中最重要的一部。

主人公欧阳棠,是一位年轻的广州白领,面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对未来的迷茫,他处处受到压抑与困惑,每天思考与流浪,徘徊而不知终点。

欧阳棠在生活中,犹如一只无处可归的流浪者,什么都无法把握,只以一种迷茫的心态从容地走在日常生活中,只希望有一个方向让他走下去。

然而,无论他怎样挣扎,他总是傻傻地彷徨不前,对他来说,出口都是死胡同。

欧阳棠处处受到压抑,他认识到了自己渺小的存在,也清楚地知晓自己的无能。

然而,在这种迷茫的彷徨中,他仍然会坚持自身的灵魂,面对自己的恐惧,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最后也无法达成,也不愿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尊严。

总结从《呐喊》和《彷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莫言文学叙事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描写。

他把苦难与痛苦内敛地融入作品中,以强烈的叙事力量记录下主人公的苦难内心,并展现出他们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复仇,呈现出情感真实深刻,文学品质高亢的代表性作品。

《呐喊》与《彷徨》

《呐喊》与《彷徨》

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 篇短篇小说辑为《彷徨》(祝福、在酒 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己 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一、重要作品概况 1、 《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 “吃人”本质做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总纲”
《呐喊》与《彷徨》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所作 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 (狂人 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 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不周山。后来再版时抽去《不 周山》), 由新潮社出版,为该社 “文艺丛书”之一;
❖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 ❖ 短篇小说格局的借鉴与创造
❖ 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白话章 回体与文言笔记体,《呐喊》与《彷徨》 则以现代白话小说样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都可以从鲁迅小说中 找到发端,包括冷客观写实体、辛辣的社会 讽刺体、诗意的主观抒情体、讽刺的历史演 义体(故事新编)。
❖“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 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 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 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 社会。”(《南腔北调集·我怎么 做起小说来》)
❖ 2、在看与被看的深度叙事结构中揭示民族心 理的负面因素(国民精神的弱点);
❖ 3、在离去-归来-离去的深度叙事结构中表达 对知识者群体精神命运的思考。
表现主义等)手法的大量运用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解析: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主题为:揭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扩展:
一、《呐喊》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二、《彷徨》
小说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

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两部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两部小说以其深刻揭露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心的扭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本文将结合《呐喊》与《彷徨》,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探索其中所包含的国民痛与历史痛。

一、《呐喊》中的国民痛史《呐喊》是鲁迅创作于1918年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包括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风筝》、《药》、《明天》等篇章。

这些篇章均以其对中国旧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剖析而著称,成为鲁迅文学的代表作品。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中国旧社会的揭露和对人性的观察,表现了一代人的心灵困境和国民的痛苦。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失意之人,因为自己的贫困和失败而抑郁不已,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而《风筝》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则是一个被家族教化和社会压迫得失去了自我,最终沦为了一个庸俗的商人。

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鲁迅对中国旧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国民痛苦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在《呐喊》中,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展示了国民的痛与历史的痛。

这部小说集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中国文学进入现代主义的标志,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心的扭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呐喊》之后,鲁迅在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彷徨》。

这部小说以其对中国当时社会的深刻刻画和对于人性的深入探讨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在《彷徨》中,鲁迅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困惑和迷茫,表现了国民的痛与历史的痛。

小说中的主人公苏小姐和柳维深,一个被家庭和社会束缚,一个被爱情和生活挟制,都表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心灵困境和国民的苦难。

小说中还刻画了一系列的社会人物,他们或是个体的悲剧,或是集体的悲剧,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一副画卷。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呐喊》和《彷徨》是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作品,有人从字面上作品相之谈,以为《彷徨》显示了作者的更浓重一些的"悲观思想",或者另外有人从《彷徨》的卷头所引《离骚》的句子,认为这表示了作者思想"转变"的起点,故“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我看来,这两个见解,都成问题,我以为《呐喊》和《彷徨》里所表见的作者宇宙观并无一致,但是作者观察现实时所取的角度却显然有殊。

《呐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未能"彻底",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呐喊"的,所以《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大地的儿女"从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

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

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呐喊"。

《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随着文学新潮汹涌而来,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是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曾写过许多经典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可能是《呐喊》和《彷徨》。

这两部作品都以鲁迅先生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笔触书写而成,为后世读者描绘出深刻的社会黑暗和人性深沉。

本文将从叙事角度分析这两部作品,以深入探讨叙述视角的作用。

《呐喊》是鲁迅先生晚期创作的一部社会小说,记述了清末民初中国北方农村的沧桑变迁,其中叙述视角的使用显得尤为突出。

作者有意展示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各类人物形象,以直接的,令人俯视的方式叙述他们的苦难,表达出自己对人性的看法。

例如,作者在刻画了全乡最失败者、贫穷乡民宋江时,以“在比他更加贫穷的家中,宋江也是最底层的一层”的叙述方式,强调了宋江的贫穷,表达对穷苦的同情心。

《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主人公为青年宋平,他处于国家进步改革的边缘,感受着激烈的内心矛盾。

这部小说中,作者把叙述视角定位在宋平身上,书中大量宋平的内心活动,充分揭示了宋平内心世界的萧条,也使空虚没有营养的社会也在这种萧条中显露出来。

一如鲁迅先生笔下,宋平感受到了“被困在一个复杂而恐怖的世界里,他被无时无刻的紧张害怕折磨得几乎不能呼吸”的叙述,把时代的混乱与难以抑制的恐惧的表现的淋漓尽致,叙述视角的作用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表达出作者对这个时代的不满。

通过对《呐喊》和《彷徨》的叙述视角的分析,我们能够窥见鲁迅先生丰富的社会观念。

他以敏锐的视角把握了历史脉络,并以微观的叙述视角展现出社会现实中被压抑的一面。

他用丰富和深入的语言铺陈了穷苦和萧条,把人民的忧患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运用叙述视角,不仅抒发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展现了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深刻的追求。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

《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知识分子形象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一、《呐喊》与《彷徨》中的反封建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

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

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

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

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

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

知识文库 第19期140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宋佳程前言:鲁迅作为那个时代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一直是现代学者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中心。

在鲁迅的两个代表作《呐喊》和《彷徨》中对作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探索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感悟,通过比对二者的差异性来对两个作品的本身进行思考,为作者在其中所经历的心灵历险进行合理的阐述,从而实现对作者更加深刻的研究。

1 《呐喊》到《彷徨》的心理发展历程 1923年,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其内容描述的时间段从辛亥革命开始,五四运动结束,在融入作者心理感悟的基础上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剖析,通过小说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鲁迅内心的渴望。

结合鲁迅那些年梦想的变化轨迹,无论是学医还是从文,最后的重点都落在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上。

少却了年轻时的一腔热血,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沧桑,《呐喊》反映出来的心理是复杂的,借由时代的种种因素,并不能完全展现作者真实的自己,对于一些社会弊端的暴露还处于压抑的阶段,怀疑、失望和寂寞成为了心灵上的主旋律。

几年后,《彷徨》的出版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心理有所变化,结合当时作者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变故,可以看出《彷徨》时期的鲁迅从激烈的呐喊中退了出来,更加注重自我的展现。

在无所适从中陷入了彷徨的情绪中,对生命意义的感触更加深刻,从启蒙的寂寞转变为对启蒙本身的怀疑和绝望,表明了作者的心理发展历程。

2 《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 2.1 封面设计的差异《呐喊》与《彷徨》封面设计的差异性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折射,也是属于两本小说集的不同,通过对封面设计的思考和探究,来对二者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了解。

《呐喊》的封面大范围的使用了红色,这种红色是热烈的红,代表了一种振奋的心态,对隶书书写的呐喊二字起到衬托的作用,烘托了紧张、饱满和激昂的气氛,也与《呐喊》所想表现的激烈情绪相互照应。

黑色代表着黑暗,在封面的设计中使用少量的黑色可以显示出那个时代的压抑,充分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呐喊》《彷徨》考试要点

《呐喊》《彷徨》考试要点

1《呐喊》《彷徨》的简况:《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2两部小说集的基本内容(主题):体现“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的伦理思想,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击退辛亥革命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古逆流,唤醒民众,解放国民精神,推动社会的革新进化。

3两部小说集大致体现的内容是:(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3)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4试论鲁迅《呐喊》、《彷徨》小说集所体现的叙事特征。

答案:(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

鲁迅首先以非全知叙事的巧妙运用,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艺术。

限制叙事既可用第三人称、亦可用第一人物。

如《白光》、《高老夫子》、《孔乙己》和《伤逝》叙事抒情相结合。

纯客观叙事,含而不露,具有高速针砭之效。

如《肥皂》、《示众》等。

全知叙事使叙述者能自如转换时空,自由进入人的内心世界。

如《阿Q正传》。

(2)叙事视角的选择转换,为创作主旨服务。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

《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

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

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界伟大的文学家,其代表作中,《呐喊》和《彷徨》受到许多
读者的喜欢与追捧。

这两部作品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以"嘲讽式的思考"自觉抵抗于极其严
重的"意识形态局限",表达了大量的反抗精神与时代气息。

首先,在《呐喊》中,鲁迅以另类的视角表达了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精神是以"嘲讽"
的思考方式背弃传统价值观念,追求另一种价值世界的内心表达。

姚立夏实验了许多较为
封建的经典框架,但是得不到期望的满足,反而只会让他感到空虚和收获一片悲壮。

可以说,《呐喊》展示出了一种叛逆及其精神勇气,旨在表达鲁迅自身反抗意识形态局限的感受。

其次,《彷徨》也通过"嘲讽式思考",强调了其反抗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窦娥,在小
说的前两章就已经清晰地表现了其强烈的反抗意识,即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模式的抗拒。

尤其是窦娥与老荆的戏剧式冲突,以及涉及到的社会现象,表现了鲁迅对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是片中重要的反抗比例。

最后,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嘲讽式思考",体现了反抗精神,来反映当时许多现实社会
现象。

鲁迅在这两部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局限的情况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既给新的思想带来了激励,也为改变社会状况提供了参考。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2.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1899年梁启超在其《国民十大元气论》中说: “不禁太息痛恨我中华奴隶之根何其多也”, 认为“此根不破,虽有国不得谓之有人,虽 有人不得谓之有国”《积弱溯源论》中罗列 出种种国民弊端:虚伪、怯懦、愚昧、奴性 等,还愤而谴责“官吏之可责者固其深,而 我国民之可责者亦复不浅”。
一八九九年 一月 再至南京,改入矿路学堂念书。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1.生平简介
一九0二年至 一九0九年留学 日本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 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 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1.生平简介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 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 万国公墓。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2.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谈中国国民性问题,必须回溯到十九世纪 末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著作《中国人 的性格》,即鲁迅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立此 存照(三)》中提到的希望有人翻译出来的 “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
先入东京的弘文学 院学习日语。与弘文学 院的同学许寿裳经常讨 论中国国民性的病因及 其解救办法。并经常去 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参 加反清的革命者的演讲 会。
一九0四年入仙台医学专 科学校学习医学。
一九0六年 三月 从仙台医学专科学 校退学,返回东京,一 面学习德语,一面阅读 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1.生平简介
一八九四年 冬天 父亲吐血病倒。既身为长子,便挑起了生 活的重担,除读书外,还要出入当铺和药房,领 略冷眼和侮蔑。

鲁迅的作品《呐喊》和《彷徨》包括那些

鲁迅的作品《呐喊》和《彷徨》包括那些

鲁迅的作品《呐喊》和《彷徨》包括那些呐喊和彷徨本来就是两本小说集。

呐喊包括的内容有《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呐喊和彷徨本来就是两本小说集呐喊包括的内容有《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还有疑问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主义等)手法的大量运用
六、《呐喊》《彷徨》的文学史意义 1、以现代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同中国古
代近代小说划下了界限;
2、标志着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成熟;
3、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传统。
4、《风波》 以1917年张勋扶植溥仪复辟为背景, 以质实老到的文笔描绘这起短命的政 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戏剧性 的风波。
5、《祝福》
为《彷徨》首篇。 祥林嫂的精神悲剧;
“我” 的悲剧。
6、《伤逝》 被称作是一首悼亡诗。以男主人公的 手记方式写成。由涓生在失败的现实 中痛苦地追忆有过的追求及其破灭的
鲁迅通过两大系列多种人物形象(麻木
愚味的苦难中的民众与虽觉醒仍最终难 逃消沉沉沦或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的 描写,揭示社会了病态和不幸,表达了
深广的忧愤。
三、表现的深切 1、创作目的:揭出病苦,以引起
疗救的注意。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
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 自序》)
2、《孔乙己》 通过孔乙己这个备受科举制度毒
害和摧残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 形象塑造,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
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
3、《药》 华小拴愚昧而可悲地死与夏瑜壮烈而 寂寞地死从不同层次对辛亥革命前后 社会阶级结构作立体性的透视,从而 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 因。华、夏的隐喻。
经历,从一个侧面展示五四新青年的
生活和心灵历程。

7、《在酒楼上》
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退潮,五四新
文化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当年的战士 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许多 人在无所适从中导向颓唐,吕纬甫正是 这种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8、《孤独者》 魏连殳:曾经孤独地奋斗过,被当时 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 找不到,社会的黑暗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在绝望中折断脊骨,“躬行我先前 年憎恶的,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 前所崇仰的,所主张的一切了”。
讽刺体、诗意的主观抒情体、讽刺的历史演
义体(故事新编)。

作者不曾为任何单一的艺术格局所粘住不能 自拔,而是变化万千,无一雷同。从艺术技 巧方面也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
五、以我为主,兼纳他派:确立了现代
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潮
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多元共存的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的主导特征 2、浪漫主义精神的始终贯穿 3、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分析、
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系列 两大系列,多种形态。 系列之一-农民:辛苦麻木,逆来顺受; 系列之一-知识分子:曾经奋斗,痛苦挣
扎。

多种形态: 1、觉醒者(反抗者):梦醒了无路可走,孤独寂 寞; 2、受害者:不幸,愚昧,麻木,被损害与被侮辱; 3、权势者;虚伪,冷酷,陈腐; 4、庸众(看客):冷漠,愚昧,无意中害人; 5、道德家:虚伪,可笑; 6、纯真者:人性美,天真纯洁。
对知识者群体精神命运的思考。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 短篇小说格局的借鉴与创造

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白话章
回体与文言笔记体,《呐喊》与《彷徨》
则以现代白话小说样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都可以从鲁迅小说中
找到发端,包括冷客观写实体、辛辣的社会
9、《肥皂》 由四铭的外部表现(主要是语言、 行动)穿过表层心理意识、直潜 意识心理的深层意识结构做无情 的挖掘。 “由外而内的透视法”。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法。
10、《离婚》 是鲁迅自己所喜欢的小说,是作者亲 自选进《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的四篇小说之一(狂人日记、药、肥 皂)。小说写的是爱姑离婚事件,却 真实地写出一出社会悲剧和文化心理 悲剧来。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所作 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 (狂人 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 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不周山。后来再版时抽去《不 周山》), 由新潮社出版,为该社 “文艺丛书”之一;
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 篇短篇小说辑为《彷徨》(祝福、在酒 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己 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一、重要作品概况 1、 《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 “吃人”本质做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总纲”
“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 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 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 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 社会。”(《南腔北调集· 我怎么 做起小说来》)

2、在看与被看的深度叙事结构中揭示民族心 理的负面因素(国民精神的弱点);

3、在离去-归来-离去的深度叙事结构中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