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_

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_

INDUSTRY OF CHINA52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九三学社中央2002年,一位韩国记者写了一本《以新中国的速度前进》的书,书中说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只管开发这座工厂里的技术就可以了”“只要我们保持高一档次的技术优势,中国就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市场”。

几年前,德国一个州的机械行业协会委托某研究机构对中国的机械行业进行了调查。

调查报告称:被调查的中国企业研发水平与欧洲相比落后一到两代;大多数企业认为西方企业的技术优势无法突破;企业往往没有研发中心,甚至认为没有必要技术创新。

结论是:“中国企业在近期内不会成为竞争对手”。

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大量的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亟待研究,而单个企业或无力承担、或无心承担重大技术研发,行业技术创新主体缺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科研院所转制后,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主体缺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行业研究机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但同时也暴露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一些问题。

1999年,我国对原行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进行了改革,或转制为企业,或进入国资委,采用企业化管理的方式,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评价手段,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同时形成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缺失的局面。

这些转制科研院所迫于资产增值保值的压力,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行业标准制订、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公益性工作。

二是缺乏对转制科研院所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长期稳定支持。

重大技术创新,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长期的积累。

但目前转制科研院所承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主要是通过项目竞标参与,项目完成后,研究活动就中止了,研究团队也散了;竞标参与新的项目后,研究团队又不得不改变研究方向,没有形成国家持续稳定的技术创新支持机制。

这种状况使得转制科研院所很难在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也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研人才,并导致科研条件建设投入不足。

浅析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浅析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浅析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内容摘要:共性技术概念有很强的政策性,其内涵受到一个国家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常见的定义是从共性技术研究所处的研发阶段、影响范围和涵盖范围三个方面进行。

共性技术的特征决定了共性技术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技术的资助方式和组织形式。

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竞争前技术和应用研究等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共性技术内涵评判标准共性技术(在环保、卫生和国防等公益领域也存在共性技术,可称为公益共性技术。

本报告只研究以竞争为目的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问题。

)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称谓为“Generic Technology”。

“Generic”意为“非特有的,一般的,普通的,通用的”,也有“非商标的,非专利的”的含义(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717页。

)。

可见,在字面意思上,“Generic Technology”指“非仅用于特殊用途的非专有的通用技术”。

为了避免在称谓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本报告仍将其译为“共性技术”。

尽管有国际通用的称谓,而且许多国家也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也没有“Generic Technology”一词(有人认为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规定的产业研究(Industrial research)指的就是共性技术研究。

见李国杰:“‘扩胸’与‘收腹’:对中科院计算所现状的分析与反思”;中国科学院站论坛。

)。

关于共性技术含义的探讨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共性技术的定义更多来自对政策实践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分析。

虽然Tassey(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经济学家,是对共性技术的政策问题进行较早研究的学者之一。

)等人将共性技术概念纳入基础设施范畴进行了界定,但各国政府对具有共性特征的技术研究的资助远远超过了Tassey定义的范围。

因此只有从各国政策实践中总结,才能更好地揭示共性技术的内涵。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修订说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应用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因其研究难度大、周期长,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问题,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工信部科〔2011〕320号),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发布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年)》(工信部科〔2013〕335号)。

指南的发布,在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指南的指导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与热点,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共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205项,其中,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48项、原材料工业42项、装备制造业49项、消费品工业27项、电子信息与通信业39项。

目录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二、原材料工业 (20)三、装备制造业 (42)四、消费品工业 (66)五、电子信息与通信业 (78)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1.铝电解添加KAlF4高效节能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新型干法四氟铝酸钾(KAlF4)绿色环保合成技术、铝电解添加KAlF4高效节能技术、新型Na3AlF6-KAlF4-AlF3电解质体系应用安全稳定性技术。

2.废旧铅蓄电池循环回收利用方面技术及其高性能铅酸电池制造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废旧铅酸电池铅膏湿法直接回收电池级氧化铅新工艺技术,实现铅膏中锑、铁、铜、锌、钡等有价金属杂质的高效分离和废铅膏脱硫过程硫酸钠的循环免蒸发结晶,以及脱硫母液的循环回用。

研发回收氧化铅的清洁提纯过程和不同晶型控制技术,回收氧化铅制备高性能铅酸蓄电池的关键技术及装备。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马名杰共性技术(在环保、卫生和国防等公益领域也存在共性技术,可称为公益共性技术。

本报告只研究以竞争为目的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问题。

)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称谓为“Generic Technology”。

“Generic”意为“非特有的,一般的,普通的,通用的”,也有“非商标的,非专利的”的含义(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717页。

)。

可见,在字面意思上,“Generic Technology”指“非仅用于特殊用途的非专有的通用技术”。

为了避免在称谓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本报告仍将其译为“共性技术”。

尽管有国际通用的称谓,而且许多国家也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也没有“Generic Technology”一词(有人认为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规定的产业研究<Industrial research>指的就是共性技术研究。

见李国杰:“‘扩胸’与‘收腹’:对中科院计算所现状的分析与反思”;中国科学院网站论坛。

)。

共性技术的概念由于共性技术概念具有多样性和很强的政策性,因此本报告将从各国给定的定义和各国政策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共性技术的概念。

此外,为了能给出一个较准确全面的定义,还要分析共性技术的特征。

(一)不同国家给出的定义国际上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共性技术给出了多种定义。

常见的是分别从共性技术研究所处的研发阶段、影响范围(外部性)和涵盖范围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从研发阶段出发的定义。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Tassey给出的共性技术研究的概念。

Tassey认为,共性技术研究是技术研究开发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证明有潜在市场应用价值的一种产品或过程的概念,从而能在进入后续的应用性更强的研发前降低大量的技术风险。

共性技术研究阶段的任务是概念证明,该阶段始于基础研究成果,止于实验室原型。

护理技能操作共性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护理技能操作共性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护理技能操作共性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措施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护理工作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护理技能操作作为护理工作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然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理技能操作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影响了护理服务质量。

本文将对护理技能操作共性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护理技能操作共性问题原因分析1. 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护理操作的质量。

部分护理人员基础理论不扎实,操作技能不熟练,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错误。

2. 缺乏实践经验和培训: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实践经验,对一些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不足。

同时,部分护理人员未接受充分的培训,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不熟悉。

3. 沟通不畅: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不足,未能充分解释操作的意义和过程,导致患者不配合甚至产生误解。

4. 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护理记录不规范、不完整,影响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和后续治疗的安排。

5. 管理不到位:医院管理层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工作压力大,导致护理操作质量下降。

二、整改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医院应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素质。

2. 增加实践机会: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学习,使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提高技能水平。

3. 提升沟通能力:护理人员应学会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充分解释护理操作的意义和过程,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加强护理人员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沟通能力。

4. 规范护理记录: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护理记录,确保记录的完整、准确、及时。

医院管理层应加强对护理记录的检查和指导,提高护理记录质量。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三种路径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三种路径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三种路径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三种路径对于TD-SCDMA产业化过程中展现出的通信业某些研发环节的缺失,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教授表示,科技研发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

同时,在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之间往往还有一个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环节。

目前,基础研究可以依靠大学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产品开发可以依靠企业,应用研究则视具体情况既有大学研究所也有企业参与。

而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在科研院所转制改革前主要依靠各个行业的研究院所。

随着科研院所转制改革,相当多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如何推进?在科研体制改革前和院所转制过程中,各个产业的研究院所转变成为市场主体,他们面临着在市场中生存和盈利的压力,这时,行业中的企业变成了他们的竞争对手,他们很自然地不愿意将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无偿向这些企业开放。

据薛澜介绍,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解决这一问题有三种方式,其中后两种都依赖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一般来说,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可以依靠市场的力量,主要指研发的上下游延伸。

例如,当看到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真空地带,本行业的领先企业,就会把研发活动从产品开发上移到共性技术的研发。

此外,一些基础研发水平较高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也可能向下延伸到共性技术开发。

但由于共性技术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能否弥补共性技术开发的不足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实力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能力。

其次,对于一些重要的产业共性技术,如果风险比较高,则可能会出现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都不愿涉足的情况。

这时,一种解决办法就是由政府出资进行相关研发补贴,从而降低研发风险。

例如可以设立相关研究项目,通过项目评审招标,来引导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进行研发,专利权归中标企业所有,但政府可以在项目招标过程中对相关项目成果进行技术扩散的要求。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推行的“先进技术开发计划(AdvancedTechnologyProgram)”就属于这种,总体来说比较成功。

可行性技术分析报告

可行性技术分析报告

可行性技术分析报告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旨在建立一个用来自动化、高效、节省成本的车辆监控系统。

该系统将管理车辆的安全行驶路线、检测车辆状态并对重要参数进行监控,当发生特殊情况时可立即发出紧急警报。

这种监控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运
输过程的安全性和效率,为运输行业带来实际利益。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
1.运行环境
该车辆监控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车辆、硬件信号采集系统(如GPS和
陀螺仪)以及信息中心、流媒体服务器和应用客户端。

车辆监控系统的主
要组成部分需要满足一定的硬件要求,这些要求可能包括:
(1)车辆上安装的硬件,如GPS、陀螺仪及其他传感器;
(2)信息中心,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如NAS)和数据库等;
(3)流媒体服务器,用于实时传输车辆信息;
(4)应用客户端,用于控制和管理车辆信息。

2.数据通信
要实现车辆监控系统的有效管理,必须考虑数据的实时传输。

在车辆
监控系统中,主要使用的数据传输技术包括基于4G技术的数据传输与基
于无线局域网的数据传输。

工业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共性关键技术

工业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共性关键技术

工业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共性关键技术摘要: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科技工业联盟、英国工业2050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表明,各国均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作为国家战略目标。

通过信息化实现生产全自动化、个性化、柔性及系统优化,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分布式、柔性、定制化的生产制造模式。

作为“中国制造2025”中五大工程之一,智能制造工程将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作为重点攻关项目,这也是中国智能制造战略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之一。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工业智能的基础支撑,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管理等环节进行高效、精准决策、实时动态优化、敏捷灵活响应。

所谓工业互联网,并非互联网技术和工业制造领域的简单融合,而是在技术、内涵层面进行深度外延。

工业互联网技术既是实现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更是一种新业态,将重塑企业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

工业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将推动传统制造业进行新兴裂变和升级演化,推进核心硬件、基础软件、机理分析与算法等基础技术融合发展,逐步构建工业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技术产业体系。

关键词:工业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引言随着电子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由人力为主向机械机器为主的转变,各类高精尖智能设备的应用使智能制造成为了当前工业社会的发展主流方向,企业纷纷投身于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尝试,并在生产效率、质量、经济收益等方面逐步获得回报。

然而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仍在一些因素的限制下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其中,工业智能制造中的网络安全问题便是最为突出的一项。

1分析“5G+工业互联网”时代下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所面临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进入了“5G+工业互联网”时代。

创意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

创意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

“创意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课题申报指南一、项目概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重要依托、有利于科技与文化经济有机结合的创意产业,是当代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本项目的开展,为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奠定技术基础,提供可共享的创意产业开发环境,有效降低创意企业的创业成本,提高技术水准,培育和储备创意人才,对于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项目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结合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重点开展个性化服装服饰产品定制、创意产品快速成型等非媒体创意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推动个性化制造业的发展;开展网络环境下互动数字媒体、音视频产品创意支撑系统、数字化展览展示等数字媒体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推动影视文化、数字游戏、会展经济产业的发展;构建创意产业的公共知识服务平台,研究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支持全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项目实施年限2006年~2008年,总周期3年。

二、申请课题主要内容课题1、个性化服装服饰产品定制技术开发与应用1.研究内容建立全国个性化服装与制鞋产品定制、包装设计等共性技术的协同平台。

平台主要包括个性化服装与制鞋产品定制技术的开发、光学三维数字成像技术与应用系统、产品包装创意设计工作室、国际合作、个性化服装服饰产品定制技术服务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构建等。

(1)个性化服装与制鞋的光学三维数字成像仪器与应用系统开发与推广,三维人体扫描测量技术与应用系统开发与推广,人体或实物三维客观数据采集方式、手段与数字化处理技术及配套软、硬件。

(2)基于服装与制鞋的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辅助交互式制板、制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3)个性化创意设计及其支撑体系的建立。

包括:设计师、工程师人才信息库以及完成产品设计所需的各种工具与设施;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多维设计于一体的个性化服装服饰产品包装创意设计工作室。

产业共性知识点总结

产业共性知识点总结

产业共性知识点总结一、产业共性概述产业共性是指在多个行业、多个产业领域中都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经济规律、共性技术、共性管理等,它在不同行业之间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

产业共性知识是指在各行业领域中通用的、具有一般性质的知识,它不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还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对产业共性知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共性规律,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产业共性知识点总结1. 经济规律(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一个基本的经济规律,也是产业共性的重要内容。

在所有行业、产业中都存在着供求关系,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求大于供时,价格上涨。

了解供求关系对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价和销售策略等有很大的帮助。

(2)竞争规律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特征,所有行业、产业中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了解竞争规律有助于企业分析市场竞争格局,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和竞争政策。

(3)成本规律成本是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也是产业共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了解成本规律对企业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降低生产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技术知识(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产业共性知识中的一大重要方面,它在各行业、各产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企业要抓住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

(2)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是产业共性知识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各行业、各产业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了解生产技术,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

3. 管理知识(1)市场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产业共性知识中的重要内容。

企业要做好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必须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规律,对市场趋势和市场需求有清晰的认识,制定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综述

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综述
矩阵模型 。
( ) 业 共 性技 术 的 界 定和 识 别 三 产
关 键词 :产业 共性 技 术
发 组 织 形 式


理论 研 究 开
业 共性 技 术理 论 研 究
( ) 业 共性 技 术研 究溯 源和 概 一 产
国内学者将共性技术一般称之为产业
共 性 技 术 ,在 学 术研 究 上 不 作 区 分 。李 纪
基础 。
重要性角度将其分 类为关键共性技术 、 基
础 共 性 技 术 和 一 般 共 性 技 术 。 小 林 对 产 郭
业共性技术 的分类采用的三个维度分类方
法, 根据三个维 度分 类结果 , 借用 了系统
工程 方法论 中霍尔三 维结 构分析 方法构 建 了产业 共性 技术三 维分 类体 系和三维
究 两 个 方 面进 行 了综 述 。
的角度 进行 了分 类。李 纪珍分 别从 产业 共 性技 术 涉及 的层次 、共 性技术确 认 的 时间次 序 、产业 共性 技术 的创新 三个 角
度 进 行 了分 类 。 名 杰 从 产 业 共 术 的 马 胜技
在这 个定 义 中,共性 技术 及其 与之相 对 应的 “ 专有技术 ” 是就 它所服务 的范围来 说的 。 目前 国外关于共性技术 较为权威 的 定义主要 有两种: 一种是 美国国家标准与 技术研究 院 ( S ;另一种 是前布什政 NIT) 府 ( 9 0) e e a R gse 中对共性技 1 9 F d rl e i r t 术 的定义 。可见 , 共性技术 的关键在于其 具有广 阔的适用性 , 为多项 其他技术提供
技 术 的层 次 性 和 共 性 技 术 与 专 有技 术 的转 化 原 理 , 理论 上 揭 示 了 共 性 技 术 的本 质 从

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 邱明发展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的意义1发展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的意义轴承共性技术是指在轴承研发设计制造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轴承产业及轴承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

轴承共性技术通常在整个轴承产业技术链条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其发展对国家技术进步和轴承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轴承行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多数产品的研发仍然停留在经验设计上;轴承产品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投入力度低于主机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缺失,重要技术装备领域关键配套轴承的一些设计研发技术还未完全掌握;多数关键轴承处于技术模仿、技术跟踪阶段,轴承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达不到主机的要求。

归根到底,导致目前我国轴承行业落后的原因是轴承产品研发技术基础薄弱,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缺失,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弱化。

因此,为使我国轴承行业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要大力发展轴承设计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

亟需解决的几项轴承关键共性技术2亟需解决的几项轴承关键共性技术轴承设计方法技术2.1轴承设计方法技术(1)轴承设计理论轴承力学模型经历静力学分析模型、拟静力学分析模型、拟动力学分析模型及动力学分析模型等几个发展阶段。

早期仅根据理想的运动状态和简单的运动关系建立静力学分析模型,很难准确预测和描述轴承运动状态。

拟静力学分析模型相对完善,可有效预测滚动体转速、轴承疲劳寿命、轴承变形和刚度等运动参数,可基本满足工程需要,但不能分析轴承瞬态不稳定现象,也不能完整描述轴承动态性能。

动力学分析模型不仅可有效分析轴承的载荷和转速随时间变化时的工作状态及滚动体和保持架的稳定性等,而且可更真实准确地描述轴承的动态和稳态运动,所以近些年动力学分析方法成为轴承设计理论的一项关键共性技术,拟动力学分析方法和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应该得到广大轴承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共性技术研发并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效率。

随着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的研究以适应国家对共性技术的需求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研究动态及评价国外学者多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和探讨共性技术产学研合作方式,他们认为产学研合作成功的标准是产学研各方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流动和扩散的能力。

如国外学者Elias(2000)认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跨组织的现象,其动机是共享知识,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一种好的跨组织模式来确保知识最大限度的共享。

因此,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作为一种典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对其组织模式的研究就显得相当重要。

国内学者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研究探讨产学研合作方式。

如孙福全等按照研发组织的持久性从弱到强,总结了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四种类型:项目组织、技术联盟、研发基地和国家共性技术研究机构。

马名杰认为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并提出政府支持共性技术可分为四大类:专项计划,设立非政府的专门组织,国家研究所(院)和促进合作研究。

薛捷,张振刚等提出了我国应鼓励发展“官产学研”合作组织来开发产业共性技术,要注重发挥企业在共性技术平台中的主体作用。

关韶峰,田新民,康力等提出要多层次培育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及服务主体,并提出了若干种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机构的模式。

吴桂生,李纪珍从产业间共性技术和产业内共性技术两个层次构建了我国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并给出了5种供给形式:政府牵头直接组织攻关,已有的国家工程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基地,大学或非营利机构,企业自主组成联合体,单个企业。

从行政生态理论角度看,行政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也就是说,特定的组织模式要依赖于特定的组织环境而存在,这可形象的称之为组织模式的适应性创新。

贵州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

贵州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

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项目组织单位: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二O一六年十月项目信息表编写说明1.本研究报告由项目组织单位组织编写。

2.编写要求:(1)总体目标完整、集中、明确、可考核,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2)研究任务和内容重点突出,课题设置合理,各课题之间关联度高;(3)技术路线清晰、技术关键点与创新点明确;(4)配套条件落实,明确与重大工程、基地建设及相关计划的衔接、配套;(5)管理措施具体,项目的管理方式及招投标等符合项目的特点;(6)经费预算根据充分,支出合理符合有关规定,配套经费落实,并另行编制《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一并报送科技厅。

(7)相关证明文件等附件齐全。

3.报告涉及到外文缩写要注明全称。

4.本报告文本采用A4幅面纸,4号仿宋体字打印,标题用4号黑体字打印,一式十份,由项目组织单位盖章后报科技厅。

目录一、项目摘要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需求分析1、项目的意义2、项目的必要性3、项目的需求分析三、项目的基础条件(一)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二)项目现有研究基础(三)项目团队情况(四)工程项目进展与经费落实情况(五)项目承担单位平台基础条件四、项目总体目标,实施年限,年度计划安排与阶段目标,具体考核指标(一)项目总体目标(二)实施年限(三)年度计划安排与阶段目标(四)具体考核指标1、技术考核指标2、科技产出指标五、项目研究内容,课题设置方案,考核指标及承担单位选择方式(一)项目研究内容(二)课题设置方案(三)课题考核指标(四)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六、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公益技术分析,技术难点和创新点,技术路线(一)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分析(二)技术难点和创新点(三)技术路线七、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和预期分析(一)国内外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状况(二)预期获得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种类、数量八、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筹措方案,配套资金落实措施(一)项目总投资预算表4 项目经费概算表单位:万元九、项目预期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与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分析,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一)项目预期成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二)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分析(三)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十、管理机制(一)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二)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参与程度与产学研联合机制(三)产学研联合机制(四)项目、人才、基地统筹计划十一、项目的风险(一)技术风险(二)管理风险十二、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十三、有关附件。

共性技术研究

共性技术研究

同是转制院所,共性技术研究差别悬殊——一批院所长呼吁:分类管理,盘活共性技术自1999年260多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以来,共性技术就一直是转制院所纠结的一块“心病”,转制的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因其原本的各行业科研“国家队”身份,对此纠结之心尤甚。

院所的共性技术“心病”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科技实力乃至综合竞争力的可贵责任感。

其主要内涵是:转制之前,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都有国家级科研机构,作为本行业科研“国家队”,可以承担行业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工作;转制之后,院所作为企业,不仅都有各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经营指标,实现经济效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当务之急,而且其本质上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同处竞争对手地位。

这样,原来由他们担负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就会出现主体缺位,结果势必导致共性技术被削弱。

这种担忧究竟有没有成为事实?转制10年多来共性技术究竟有没有被削弱?大多数院所乃至政府职能部门对此问题的回答,转制之初是“有”,转制三五年后是“否”。

但记者近日采访部分转制院所发现,后转制时期的共性技术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情况更复杂。

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末,260多个中央级转制院所实现总收入比“十五”末翻了一番,达到1502亿元;实现利润142亿元,是“十五”末的4.37倍;上缴税金88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

可见,“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是近年来转制院所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这一派兴旺的大背景下,共性技术状况却因产业门类不同而呈现很大差异。

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为例。

“转制并没有影响我们对国家和行业的贡献”,据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总经理王金华介绍,由煤科总院和中煤国际于2008年4月实施战略重组而成立的中煤科工集团,承担行业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并未因转制而有所削弱,所不同的,“只是申报课题的渠道变了”——原来是等国家直接下发,现在是通过市场竞争。

他用三个“最”、三个“越”来概括中煤科工“十五”、“十一五”期间共性技术研发状况——得到的国家项目最多,到位的经费最多,出的成果最多;而且收到的效益越好,给国家做的贡献越大,对行业科技进步起的作用越显著。

上海电缆所:共性技术不可弃

上海电缆所:共性技术不可弃

三、检测服务是共性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发类研究机构的技术强项。

建议上海市成立一个经国家认证委授权的“认证中心”,使分散在各个研究所的认证点形成网络,增强认证能力,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四、通过深化改革,试点院所体制将有所变化,管理考核不能与一般企业同等对待。

本着管事、管人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其隶属关系。

建议实行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分类核算与考核,企业不再承担非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何文瑗表示,4点建议着眼于科研院所公共服务能力的切实提升,试点院所在被松绑的同时,有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创新体系继续探索就在上海市为提升转制院所共性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寻找解决路径的同时,相关国家部委也在积极进行探索。

2012年5月,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相继揭牌成立。

这是由原隶属机械工业部的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上海电缆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一校七所”)共同组建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在揭牌仪式上强调,要通过项目把“一校七所”有机联系在一起,把共性技术攻关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重点开展国家急需的共性技术研究,为科教兴国提供服务。

相关人士表示,“ ‘一校七所’创新联盟要建立共享机制,着眼于机械行业发展,解决其共性技术研究和服务缺失的问题。

‘一校七所’各自保留独立法人单位,不牵扯人事管理等行政事务。

”3个月后,上海第一所为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引领提供统筹、支撑、服务的平台——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

据悉,这个研究院以打造“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智库”和“最具创造力的联发平台”为己任,以构建上海产业共性技术体系核心为定位,旨在为上海创设一个不设围墙的创新机构,让用户、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其中完成技术研发和转化任务,打通创新全过程,拉伸产学研合作的纵深度。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表示,上海可以建立现代造船、清洁能源、机械化工、集成电路、信息平板显示、微电子装备等10个大型共性技术开发平台,把研发能力强的转制院所转型为现代研究院所,仍按企业化运行,但实行分类管理,支撑上海产业技术发展。

什么是行业共性

什么是行业共性

什么是行业共性行业共性是指在特定行业中,不同企业或组织之间共同面对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挑战或特点。

这些共性与该行业的特定性质、市场环境、技术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行业共性对于企业战略制定、市场竞争、创新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业共性的意义了解行业共性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洞察市场需求:通过了解行业共性,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和趋势。

这有助于企业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和服务提供方面更加精准地满足市场需求。

2.提升竞争力:行业共性涉及到行业内的各种竞争因素,例如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和品牌认知等。

了解行业共性可以帮助企业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促进创新发展:行业共性反映了行业内的创新趋势和发展方向。

企业通过了解行业共性,可以及时捕捉到创新机会,从而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保持竞争优势。

4.提高管理水平:行业共性通常涉及到行业内的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等。

了解行业共性有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规避风险,有效运营。

行业共性的特点行业共性具有以下特点:1.普遍性:行业共性是指在特定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同问题或特点。

虽然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但行业共性是整个行业的普遍规律。

2.稳定性:行业共性相对稳定,不会随着短期因素的变化而迅速发生变化。

企业可以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来把握行业共性的变化趋势。

3.动态性:行业共性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随着市场环境、技术进步和政策法规的变化,行业共性会发生相应变化。

企业需要及时关注和适应行业共性的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4.多样性:行业共性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通常涉及到行业的多个方面,例如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竞争格局等。

企业需要全面了解并应对不同的行业共性。

行业共性的研究方法了解行业共性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收集、阅读和分析相关的行业报告、研究论文和市场调研报告等文献资料,了解行业共性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分析、关键技术、公益技术分析、技术难点和
创新点,技术路线(初稿)
时间:2006-12-11 来源:作者:
(一)行业共性技术分析、关键技术、公益技术分析
项目涉及的研究内容大多数属于行业共性技术和公益技术的范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城市水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着我国城市水业改革的方向。

主要相关政策涉及市场开放、投融资体制改革、水价改革、企业改制与产权转让、资产管理、特许经营、监管、再生水以及技术政策等方面。

这为下一步支撑体系的建立完善提供的基础。

饮用水安全方面的研究正逐渐由浅入深、从单一技术研究到成套集成化、从常规处理到深度处理、从解决一般化共性问题到针对特殊典型饮用水安全问题,研究因地制宜的经济低耗高效处理技术。

本项目在饮用水源修复方面,发展了国外一些扬水筒曝气技术或活性区抑藻技术,通过增加溶解氧等措施抑制水库缺氧环境,控制藻类和磷、铁锰等。

在典型污染水质处理技术方面,发展了一些化学预氧化技术,强化给水处理;在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强化上,分别采用高效混凝剂、新型混凝剂投加控制技术、气浮、强化过滤、活性炭吸附、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安全氯化消毒等技术,并进行了系统的集成化研究。

特别是针对南方地区的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水质和北方地区的河流水质开展了综合技术集成化研究工作。

对于藻类去除、藻毒素控制与去除等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

在城市污水、污泥高效低耗处理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果,形成一批先进有效、比较成熟的单项技术,部分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为高效低耗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为城市污水、污泥高效低耗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和集成应用提供条件、新成果与新手段。

以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为核心,结合城市雨污水管理与工程设施建设、城市蓝线规划与绿线规划的制订和实施,重点开展城市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水量水质优化调配技术、水体水质改善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生态重建与修复技术、雨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景观与生
态环境建设技术、城市湿地公园与野生动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综合集成,结合地区差别、城市规模、环境特征,选择一批城市。

(二)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城市水质水量的实时监测、动态模拟和在线优化调控技术;
●城市水环境应急安全监测技术;
●城市初期降雨径流与雨污溢流污水的快速、高效处理技术;
●排水和溢流雨污水的实时调控技术;
●水环境生态系统恢复与稳定化技术;
●水体底栖生态稳定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
●城市雨水净化和利用的优化集成;
●城市水环境质量不同尺度监控数据的耦合与解析;
●饮用水源修复与预警技术;
●膜分离饮用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工程示范;
●高级氧化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高效安全水处理药剂、材料研究与开发;
●水厂回收水安全利用与污泥处理处置;
●城镇管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
●供水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
●突发性事件应急技术及预案;
●村镇安全供水关键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技术;
●城市污水强化除磷脱氮技术;
●城市污水过程高性能固液分离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工艺技术;
●城市污水及再生水消毒技术;
●城市污水系统安全防护技术;
●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运行技术;
●水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背景下的监管体系建立;
●自来水水价的形成机制和水处理费的收费研究;
●污水管网配套建设与运营投融资机制;
●污泥处理处置和再生水设施建设与运营投融资机制;
●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