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6)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6)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是最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一个研究现象。
A.家庭B.单位C.学校D.社区2.幼儿期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发展表现在( )的形成。
A.自我意识B.自我评价能力C.社会性别D.逻辑思维能力3.镜中自我是( )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A.库利B.弗洛伊德C.马斯洛D.米德4.( )提出了“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A.涂尔于B.弗洛伊德C.霍华德·贝克D.罗伯特-默顿5.( )指的是与作为男人或作为女人相关联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等因素,也就是与作为一个男人或作为一个女人相关联的社会角色。
A.职业角色B.舞台角色C.性角色D.性别角色6.( )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
A.身体意象B.人生观C.身体差别D.爱情观7.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 )。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8.一般而言,婴儿期指的是( )这段发育和生长时期。
A.从母体分娩出直到第四周B.从O岁到2岁C.从O岁到6岁D.从3岁到6岁9.中年期的生理变化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 )。
A.发育成熟B.精力旺盛C.更年期、D.衰老10.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 )指的是长时间、大规模的变化。
A.社会运动B.社会动荡C.社会变迁D.社会转型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霍曼斯B.布劳C.埃默森D.马斯洛12.“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目标可以解析为( )。
A.强化性别意识B.注重性别分析C.维护性别公正D.推动性别发展13.罗伯特·啥维格斯特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他将成年期的发展分为( )。
A.青春期B.成年早期.C.中年期D.老年期14.学界普遍认为,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别主要体现在( )。
鄂尔多斯市电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形考任务一-100分
鄂尔多斯市电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形考任务一- 100 分
题1:社会性别一是纳入决策主流包含了一个非常根本的概念:()。
A.生理性别
B.功能性别
C.社会性别
D.心理性别
C
题2:以下属于社会工作间接工作方法的是()。
A.个案工作
B.小组工作
C.社区工作
D.社会工作行政
D
题3: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
A.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
B.人类成长只影响自然环境
C.人类成长只影响社会环境
D.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没有影响
A
题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是发现了()。
A.无意识
B.心理结构
C.心理情欲发展阶段
D. 自我
A。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社会工作实务(初级)找答案(三)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社会工作实务(初级)找答案(三)1、单选曾多次荣立一等功的战斗英雄汪某,因公负伤造成高位截肢。
现在只能终日躺在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病床上,情绪日渐低落,行为退缩,“生命无意义感”越来越严重。
为协助汪(江南博哥)某找到当下生命的意义,下列工作方法中最有效的是()。
A.疏导汪某的消极情绪B.矫正汪某的退缩行为C.以过去的经历来建构其生命的意义D.为汪某提供医疗照顾正确答案:C2、单选老杨第一次跟着老乡来到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由予包工头携款逃走,老杨没有拿工资并已身无分文,于是来到救助站寻求帮助.此时社会工作人员从专业角度提供的合适帮助应是()。
A.帮助他一起分析面临的情况B.对他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劝他接受事实C.自己为他买返乡车票,把他送回家D.按照他提供的线索,追寻包工头为他讨还工资正确答案:D3、单选随着经济转轨以及“单位制”的衰落,()基本承担了政府交办的、与社区居众相关的福利和公益的提供职能。
A.街道办事处B.村委会C.社区组织D.民政部门正确答案:C4、单选王女士的丈夫有发婚外情,常不回家,但又不想离婚。
王女士十分痛苦,前来求助。
社会工作者合适的处理是()。
A.感受王女士的痛苦,陪同她一起哭泣B.告知现代社会婚外情现象很普遍,不用太担心C.讲某妇女离婚后生活更幸福的故事,引导王女士向她学习D.倾听王女士诉说痛苦感觉,给予情感支持正确答案:D5、单选医务社会工作是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下列社会工作服务中,不属于医务社会工作内容的是()。
A.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评估B.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C.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情绪疏导D.对绝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正确答案:B6、单选矫正对象面临困难重重的生活压力,为其提供()的条件,既是基本人权的体现,也是对其实施矫正计划的前提。
A.基本生存B.教育发展C.劳动就业D.再社会化正确答案:A7、单选社会工作者小东的第一个个案辅导对象是王奶奶。
国开《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考任务2辅导资料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考任务2说明:形考任务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
A.自我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O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8.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的制度性隙碍8.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意识6.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O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8.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一一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A.《社区与社会》B.《小城镇研究》C.《人文区位学》D.《中镇》9.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
A.机遇B.赋权C.优势D.生态10.在对正式结构组织的研究中,()是一种核心研究对象。
A.科层制B.公司制C.首长负责制D.非政府组织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晏阳初B.梁漱溟C.费孝通D.吴文藻2.“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目标可以解析为:()。
A.强化性别意识B.注重性别分析C.维护性别公正D.推动性别发展3.美国社会学家伊恩•罗伯逊将学校的主要功能归纳如下:()。
A.传播文化C.发展自我4.以下各项中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有:()。
A.愚公移山B.南方人细腻,北方人豪放C.沙尘暴令“北雁南飞”D.精卫填海5.男性歧视的主要表现有:()。
女性学教学大纲
女性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文件中指出,应该把性别研究作为一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一—2010)》“妇女与教育”这一部分也明确指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考察,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女性学》是湖南女子大学的必修课程,它是•门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别教育的重要课程。
女性学是一个以女性为对象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领域,它是一种融多学科、多层面、多领域、多视角,融历史、现实和未来于一体的一门新兴学科,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而言都有很大的挑战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突出女性学对以往的男性为中心所构建起来的“知识”大厦进行比较全面梳理的特点,并在两性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创关注妇女和两性关系的思考空间,而不是简单地将妇女/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以平等、尊重、赋权为原则,创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持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的师生关系。
在女性学的课堂里,学生的经验、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见解都被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开发出来, 并与参与者■起分享,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内在的自觉,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接受了女性学知识的传递, 并达到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三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女性学所涉及的学科分布面广,与现实生活乂息息相关,因此许多图片、影视资料、歌曲、新闻报道、网页、甚至连征婚广告都可以应用于女性学的教学实践中。
如:《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一一媒体中的性别》和《举手投足之间的性别规范一一习俗中的性别》等。
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五类
在中考庆功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春华秋实,桃李飘香!××××级中考的硝烟已经散尽,蓦然回首,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收获的竞然是累累硕果。
在此,请允许我以一个普通教员的身份,感谢明通镇党委政府一直以来对我校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学校领导对××级的保驾护航!感谢所有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信任和理解!自1958年建校起,老一辈通中人就在植林庄园、石梯子河畔的沟沟坎坎,用他们的朴实和坚韧谱写了通中精神,那就是艰苦踏实的奋斗精神,教书育人的人本精神,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扎实奉献的敬业精神。
半个世纪以来,几代通中人始终秉承老一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办学路上苦苦求索,于是通中有了“城二中”的美誉,有了一次又一次中考夺冠的辉煌;于是通中有了今天全新的面貌,有了在通中这片沃土中飞出去的只只金凤凰!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通中人才会在各种困难中走得自信而踏实。
去年秋季开学初的全县教师大调动,使我们××级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我校调走的20多名教师中,大部分是××级的中坚力量,有的班级走得只剩一个老师守学生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动荡,家长在忧虑,社会在质疑。
这时候,通中人用永不放弃的精神做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年长一点的挑起了更多的重担,虽有无奈,但依然执着;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承担了三年级的教学任务,虽有迷茫,但不缺乏坚韧。
寒来暑往,多少盏星夜灯火,多少颗黎明星辰,××级的老师们硬是用坚持和勤奋换来了今天的累累硕果。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通中人见证辉煌时要庆祝成绩,通中人心潮激荡时更要放飞理想。
当新一届学生的接力棒沉甸甸地落在我们手中之时,我们虽感骄傲,同时也忐忑在怀,因为我们深深体味到了责任、使命的重量。
从此岸到彼岸,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我们是永远的长跑者,“百铜争流,不进则退”是我们的原则,“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我们的气魄,“深深扎根,倔强地向上”是我们的品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谯悴”是我们的铮铮誓言。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特点五: 强调男性和女性应享有基本人权框架下的
所有平等权利
• 在对平等的权利基础的认识上,强调男性和女 性应享有基本人权框架下的所有平等权利。即 妇女和女童的权利是所有人权和根本自由中不 可剥夺的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性别平等意味 着女性和男性在基本人权框架下享有所有的平 等权利。
• 如果把社会性别问题看成是单纯的妇女问题, 妇女组织的问题,或某一部分人、某一个具体 领域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性别问题妇女化。
特点二:
强调把性别问题纳入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宏观 决策的主流
• 在实现性别平等的途径上,强调把性别问题纳 入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宏观决策的主流。即把 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社会发展战略、贯穿社会 发展全过程,国家和政府通过改变或改革社会 政策、制度、法律、文化和社会环境,使妇女 和男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受益。
• 这种社会性别角色定型往往是不自觉的。例如, “常回家看看”。
社会性别角色实际上在不断变化
• 社会性别角色虽然被社会定型强化了,然而它 能够并且确实发生变化,而且比人们关于男人 或女人应该干什么或不应该干什么的观念变化 得更快。
• 例如:中国苏南地区农村的劳动分工;西班牙 妇女事务局的变化。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 而不是由于性别、城乡、年龄、生产力发展水 平等限制,男性或女性只能享有一定范围内的、 有等级差异的权利。
特点六: 强调导致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是
社会性别机制
• 在对性别歧视原因的认识上,强调导致性别不 平等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及与其相 适应的社会性别机制,同时注重政治、经济、 文化、阶级、种族、民族、年龄或残疾等对性 别差异的复杂作用。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2、从国际上看:
在国际:西方争取妇女权力的斗争, 经历了200多年后,到20世纪中叶有了 积极的回应。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 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也不简单等 于妇女发展。”
(1)1945年诞生之日起,联合国 就将提高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视为 自己神圣的职责。《联合国宪章》明确 指出“基本人权的信念,男女权利平等 的信念”。在《世界人权宣言》中,进 一步阐明了:“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 中所确立的一切权利与自由,不分种族、 肤色、性别、语言和宗教。”
毛泽东同志指出: “全国妇女起来之日, 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妇女是一支 伟大的人力资源”。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事业需要妇 女群众,妇女解放也只有在革命和建设的 胜利过程中才能逐步实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把男女平等作为 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 央领导集体,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实 现男女两性的平等协调发展奠定了牢固的 思想基础,提供了理论创新的指导方向。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 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当代 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有以下几个观点:
• 第一个观点是妇女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妇 女被压迫现象是伴随私有制产生而产生,也 必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 • 第二个观点是妇女与男子同是历史的创造者, 应与男子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同等的权 利与地位。她们担负了人类繁衍的伟大的使 命,对人类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与 全国妇联领导班子成员座谈 的时候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 要充分认识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妇女 工作的重大意义,要牢固树立马克 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 的基本国策,通过扎实有力的工作 来促进妇女工作的发展。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的提出。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习题及部分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四次任务的具体内容: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 )。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 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意识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 A )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 B )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D )。
社会性别主流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所谓主流,即“干流”、“事情发展的主要方面”(现代汉语词典)。
在社会生活领域,一般指正统思想,发展方向,社会主导,行为规范。
“性别观点纳入主流”:“这是一种战略,将妇女和男子的关注事项和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所有领域的政策和方针的设计、落实、监测和评估,使男女都能平等受益,中止不平等现象。
最终目标是实现两性平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97)。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把社会性别平等作为基本的价值观(玛琳在国际乐施日惹会议?会上的发言),从组织上、制度上、纲领上以性别视角开展工作,并把性别问题深入到所有工作人员的头脑、心里和专业行为中。
所谓“组织上”指组织本身和它物质的外表及内部结构。
“制度上”指组织的网络、它在其它组织和机构中的地位,以及和它们的关联。
所谓“纲领上(可操作的)是指组织活动,通常指它所执行的项目/纲领(乐施会文件)。
这一界定,强调社会性别主流化必须从实施者的组织、制度和纲领等方面着手,是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标社会性别问题不是一半男人一半女人的问题,是男女关系的变革问题;社会性别主流化不是把男人包括进来这么简单、更不是让“糟糕的主流”接受社会性别,而是要改变权利关系”(02.3印尼日惹会议记录)。
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把妇女及其他弱势、边缘群体等纳入社会机制运作的主航道,是改变现有权力关系的政治活动。
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改变的不仅是性别角色分工,而且包括基本的价值观;不仅要改变某些现象,更要改变权利关系;社会性别主流化不仅是达到男女平等的技巧、策略,而是要达到两性权利\\权力结构的根本变化,即在政策、决策、纲领、组织、项目等多层面上改变男女两性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
不能满足于让原来处于主流的人具有性别意识,而是要改变主流的结构,让妇女、妇女组织进入决策和管理的主流。
(三)主流化的层次、内容和方法1层次:社会性别主流化包含相同层次:①地区层面:研究和实施一个地区应该做什么(如湄公河流域防止妇女拐卖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做的);②国家(政府)层面:政府应制定具有性别敏感的政策,促进性别主流化;从妇女的角度对政策、法律进行分析,与政府对话;利用国际条约、地区性会议推动政府行为;与主流决策者对话后要关注效果,要做政策和政策效果分析;③社区层面:化解社区(当地)中的性别议题(例如有的社区文化规定女人就可以搞家务劳动,无法出席公众活动、社区活动,如何发生改变这种情况?可以使男人容许妻子出席有关问题的讨论,让组织中的男性工作者接受女性工作人员;对基层妇女培训,让男人分担家务等)。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女性教育的变迁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2级社会学专业中国妇女史课程论文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女性教育的变迁姓名:周琳琳指导老师:吕美颐学号:020168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女性教育的变迁摘要:社会性别意识已被逐渐纳入社会主流意识,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女性教育的变迁过程反映出,性别文化对人的制约是全方位的,人对性别文化的建设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传统性别文化观念严重阻碍了女性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女性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文化女性教育一、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性别(gender)一词是用来取代“妇女”一词而被学术界普遍使用的。
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国际通行的性别研究理论和方法被引入中国,并迅速推广开来,在立法、公共政策设计和发展项目实施等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别意识。
将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分析领域是20世纪末的新生事物。
“性别”的最新用法,首先是由美国女权主义者们提出的,他们不同于生物决定论者们使用“性”或“性别差异”两词的意义,而是坚持认为性是区分社会地位的基础。
1975年纳塔利·戴维斯曾提出:“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研究男女两性各自的历史,只重视对第二性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目的在于解释历史上两性及性别群体的含义;我们有的目的还在于考察社会不同阶段中性别角色、性象征的发展变化,提示其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以保持其社会规范或如何促进其变化的。
”①(引自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
)可以说,社会性别(gender)一词的使用是为区别性(sex)这一生物学意义上的词,它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一词强调影响两性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即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社会性别通过社会制度和个人社会化过程得到传递和巩固。
从男性中心到男女两性中心--对_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_的批判性分析
“ 杜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很显然更加注 重的是对政策决策层的影响、 以及对政策执行层的 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杜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 主流”既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战略,相应地,我们可 以根据政策的制定、执行、监察和评估的完整运行过 程将 “ 杜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具体化为四项 策略: !"为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提供性别 意识的训练,加强他们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认知度。 从理论角度以及国际经验可以看出, 通过强化 决策层的性别意识来推动杜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是一 种相对来说比较有成效的方法,目前,国外以及许多 国家都己经开始对决策层进行杜会性别意识训练, 我国有些地方也在进行, 但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 之事,因为现实中的决策层大多是男性,传统的男性 中心主义会使他们对杜会性别意识产生强烈的抵触 情绪,所以, 深 入的 培 训、反复的 培 训、 持续 的 培 训、 多样化的培训、乃至强迫性的培训就成为必需,杜会 性别 培 训在这里更多地成为了一项杜会化 工 程, 它 需要的是杜会性的投入, 而不仅仅是女性的简单呼 吁。 计划生育在我国的推广过程就是一个鲜明例证, 决策层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高度重视, 甚至上升为基 本国策, 这大大刺激了各级领导和干部对计划生育 政策的推行与实施, 最终导致了计划生育政策内化 到了每一个杜会成员的内心深处, 成为广大杜会成 员生育行为选择的自觉规范。 #"训练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使用性 别分析工具, 使他们意识到妇女与男性的目的诉求 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差异性。
一、 理念分析
按照女权主义的解释,杜会性别也就是 GENDER, 主要对应于生物性别也就是 SEX,杜会性别的提出被 女权主义视为是妇女理论中的一次哥白尼式革命, 杜会性别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鲜明地指出,性别更 主要地不是源自于先天的生物遗传, 而是得自于后 天的杜会环境塑造,是杜会重构的结果。 因此,顺理 成章的结论就是,妇女尤其是现实杜会中的妇女主要 是后天杜会文化的塑造结果,妇女的不平等更主要地 是由于杜会和文化的不平等所造成的。 所以,改变妇 女现实中的不平等的根本途径主要在于改变现实杜 会的不平等。而杜会现实的改变最直接的途径在于对 杜会政策的改变。 遗憾的是,传统的杜会政策更多地 是一种性别的盲区,或者说,传统的杜会政策只是男 性霸权的自治区,是女性沉默和失声的伤心地。因此, 杜会政策的变革就成为了男女平等的焦点。 在目前这个男性色彩非常浓厚的杜会中, 广大 女性很难一下子进入决策中心, 作为一种替代性解 决方案,性别意识引入决策主流就成为必需。 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 “ 杜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实际上 是杜会性别理论的一种合理延伸,也可以说,是杜会 性别理论的一种现实化或具体化。 2. “ 杜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改良性质。
'95世妇会以来中国以公共政策促性别平等的新进展
影响 。
功举办 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这是我国促进性别 平 并 通过改变 政策 、 制度 、 法律 、 文化 和社会环境 , 消除性别歧 等、 和谐的历史 性里程碑 , 此后 l 6年来 , 中国认真 贯彻执 行 ’ 9 5世妇会通过的 E 京宣言》 行 动纲领》 重点加强 了对 性 和《 ,
关键词 :9 5世妇会; 性别平等; 策支持; 政 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 :D 4 . 4 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0 —59 2 1 )604 — 0 02 2 【0 10 .0 60 4
国家、 政府 是公共管理的主体 , 而公共政策是政 府进行公
共管理包括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主要手段。公 共政策
视, 使两性都能平等参与社会发展 和受益。
现在 ,社会性别主流化 ”已经纳入到联合国的性别发展 “ 指标 体系和人类发展统计指标 , 纳入国际社会 发展规划 , 已 它
成为国际社会 的共识 ,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全世界社会 发展模
别平等 的公共政策支持与推进 , 取得了多方 面的重大进展 , 为
性在就业 、 参政 、 收入 、 康 、 健 婚姻家庭等重要 方面境况下降 ,
公共政策违背了性别 公正的价值取 向,出现 了性别歧视和性 社会地位整体弱化 , 原有计划经济下不突出的性别矛盾上升 , 别盲点 ,限制了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政策资源 的权利和机 在某些领域甚至激化 ,严重地影 响我 国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 会, 对妇女发展产生了不公正 的负面影 响。 而公正性是社会主 义国家公共 政策规划 的首要价值和原则 ,对此人民群众的呼 持续发展, 成为新时期急需解决的重大公共 问题之一。 在人民
城市职业女性角色冲突问题及介入
城市职业女性角色冲突问题及介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每个人都是多种角色的集合体,多多少少会因角色问题而产生冲突,尤其是集妻子、母亲、女儿、儿媳和职员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职业女性。
职业女性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女性在社会上获得在时间、地点以及工作内容上有限制要求的工作,并根据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和一定社会地位。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进行。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从总体上看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来源可以概括为家庭和事业两方面。
一、从家庭方面来看在家庭方面职业女性面临着妻子、母亲、女儿和儿媳的多种角色冲突;家庭生活中“以夫为纲”的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贤妻良母”可以概括女性传统典范的特征。
虽然这种中国妇女理想形象观因历史和时期、地域不同而变,但其中妇女应对其丈夫家庭无私牺牲奉献和对家务的责任这些内容总的来说在当今中国仍显著存在。
对现代职业女性来说,她们无论是在闲暇时间分配上还是在消费观念上,更多的考虑是围绕着丈夫、孩子和整个家庭的运转,而不是自身的发展。
女性最大的骄傲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母亲的这种生理功能与教育和抚养孩子的职能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孩子一出生,母亲每天就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看着孩子的衣食住行,细心地呵护这个稚嫩的生命。
在孩子成长的漫长的过程中,真正与孩子亲密接触的是母亲,母亲每天都要在家中为孩子忙忙碌碌,在这些琐碎、繁杂的事情中日复一日的衰老。
对于一位在社会上没有职业的母亲而言,家庭和孩子就是她的全部,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和孩子中就是她的工作;而对于一位有职业的母亲来说,对孩子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工作。
当子女纷纷长大成人步入结婚殿堂时,女性就不仅是父母的女儿,还是公婆的儿媳,一对夫妇要肩负起赡养四位老人的义务。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照料最多的还是妻子。
妻子出于对丈夫的谅解和社会上对女性照顾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的认同,担起照料老年人责任。
性别观点纳入决策主流与妇女参政
过程完全遵循了男性价值体系框架 , 现了男性权威体系。第 体
三, 社会性别意识影 响了社会制度的安排 。当社会性别意识倾 向于男性统治世界时, 社会制度的安排便会限制女性的各项权 利, 而仅仅容许男性享有这些权利 , 如选举权度 的安排便会无视男女 两性的生理差异 , 不加区别地对待男女两性 ; 当社会性别意识认
会 制度 更加 有 利于 人 的全 面发 展和 社会 的 和谐发 展 。
体的利益当作了公众的普遍利益 。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一直宣 称“ 男主外女主内”将 女性纳入如家庭 、 , 生育等私人领域, 而将 男性纳入如政治、 、 学等公共领域, 共政策所涉及 的是 社交 科 公
* 收稿 日期 :O 5 1 —2 2O— 1 O
Nn 2 0 ( L8 S m No 2 ) 2 0 6 V0 u .8
性 l点 入 策 流 妇 参 另 纳 决 主 与 女 政 J 观
● 何 琼, 向 婷
(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 学院, 湖南 长沙 4 0 8 ) 1 0 1
摘
要: 将性 别观 点 纳入 决 策 主 流 是 第 四 次 世 界 妇 女 大 会 的 一项 决议 。通 过 分析 性 别 观 点 的 内 涵 以 及 将 性 别 观 点
作者简介: 何
琼 (9 1 , . 18 一) 女 湖南常德人 , 湖南 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 。
维普资讯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 0 6年第 2期( 8卷 第
总第 2 8期)
三、 将性别观点纳入 决策主流对 妇女 参政
维普资讯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Ju ̄ o or f , Mm ̄iA ,u u d a g clr i t , u t( y Se e2 i ) .i c h o cn F o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社会性别的理念与方法
它强调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决策过程,关注 性别不平等问题,并采取措施消除和防止性 别歧视。
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求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充 分考虑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需求和利益,促进 性别间的平等参与和贡献。
为什么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重要
促进性别平等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 途径,通过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所有政策和 方案,可以消除性别不平等现象,提高女性 地位和权利。
将社会性别平等理念纳入各级 各类教育和培训课程,提高公 众对社会性别平等的认识和理 解。
加强教师和培训者的社会性别 意识培训,提高其在教育和培 训中融入社会性别平等的能力。
鼓励学术界开展社会性别平等 研究,为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提 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0分考虑到性别的因素。
首先,在设计和实施数据收集方案时,需要 充分考虑到性别的因素,并确保所收集的数 据能够反映出不同性别的差异和特点。这包 括在调查问卷中设置适当的性别分类问题, 以及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取措施,确保不同 性别的代表性。
最后,需要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性别敏感度 纳入到整个数据管理和发布过程中。这包括 制定数据发布计划、制定数据共享政策、建 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并能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 可靠的依据。
社会参与度低
部分群体对性别平等问题缺乏认识和参与, 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1 加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并确保其有效执行,以保 障性别平等的权益。
2 促进性别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并确保其有效执行,以保 障性别平等的权益。
3 提高社会参与度
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并确保其有效执行,以保 障性别平等的权益。
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与社会性别意识
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与社会性别意识【摘要】:文章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来分析当代中国女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代女性虽然已从古代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中挣脱出来,但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始终没有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所以,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增强全社会的性别意识,促进女性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意识一、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可以说女性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高,但问题在于人们往往注重女性经济、教育、政治参与等社会政策方面的改善,而忽略了人们对男女两性平等观念认知上的提升。
虽然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思想表面上被摧毁,但其残余依然存在,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出现了以下几种偏差:(一)对男女两性的认识存在着思维定势。
伴随着中国漫长的父权封建制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形成,形成了一种可谓根深蒂固的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认为男女两性气质是不同的。
男性气质是理性的、逻辑的、阳刚的、独立的、主动的、富于攻击性的等等;而女性是感性的、非逻辑的、阴柔的、依附的、被动的、敏感的、爱好和平的、优雅的等等。
基于气质的不同,男性的个性应该是:坚毅、独立、自信、慷慨、大方、有责任感……而女性的个性应该是:温柔、顺从、体贴、耐心、依赖甚至是软弱和自私……并且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天生形成的。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都突出了女性柔美、吃苦耐脑、善解人意等传统”美德”。
这种传统的女性形象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无形中成为女性地位发展的一种导向。
(二)女性缺乏自尊自立意识,依赖心理严重。
当今社会中,尽管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成为社会的”半边天”,但是仍有相当一部份女性缺乏自尊自立意识,依赖心理颇为严重。
一是表现在对婚姻或丈夫的依赖上。
这种女性往往视结婚为生活的唯一出路。
一旦结婚,她们便放弃对自身事业的追求转而享受”夫贵妻荣”的待遇。
构建性别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途径
等方面的平等 , 在社会分工就业方 面的平 等……性别 和谐 表 达的是一种 新型 的两 性关 系状 态 , 它建 立 在性 别平 等基 础 上, 但超 越了性别平 等 , 现 了性别 公正 、 体 互补与合 作 ; 它尊 [ 收稿 日期 ]0 8—1 — 8 20 1 2 [ 目基金 ] 项 内蒙古工 业大学科研基金项 目 S 2 0 0 K 07 1资助项 目 [ 作者简介 ] 陈
此, 必须加 强立法、 法的力度 , 执 将性别平等意识 纳入社会 决策主流, 建立、 全保 护女性合 法权 益的社会保 障体 系. 健 实现 制度
创新 ; 高女性 参政议政 的机会和水平 , 提 构建先进 的, 别文化 , 育女性 自主理念 。 } 生 培
[ 键词 ]构建性别和谐社会 挑战 解决途径 关 [ 中图分 类号 ]D 1 文献标 识码 ]A[ 66[ 文章 编号 ]62 37(090 —08 0 17 —4320 )4 01— 3
构 建 性 别 和 谐 社 会 面 临 的 挑 战 及 其 解 决 途 径
陈 虹
( 内蒙古工 业大 学 人 文 与社会科 学 学院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0 5 ) 10 1
[ 摘 要 ]构建性别和谐社会会面临来自传统性别观念、 男权社会、 -自身以及世俗社会潜规则等多方面挑战,  ̄- k " 为
既然是 目标与过程 的统一 , 必然 又是绝 对和谐和相对 和谐 的
统一 。绝 对 和 谐 更 多 的 强 调 目标 层 面 , 就 人 类 历 史 的 某 一 而 阶段 来 说 , 又 是 具 体 的 、 对 的 。应 该 用 辩 证 的 、 它 相 发展 的 眼 光来 理解 性 别 和谐 的 内涵 。 对性 别 和谐 社 会 的理 解 应 注 意 把 握 好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20140311刘伯红老师-法治社会中的性别主流化
1、社会性别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 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理性别(sex)而产生 的一个概念。它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 运动中,80年代后被联合国采用,是90年代以来 国际社会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
什么是生理性别
• 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sex),是指男性和女性 在生理上的差异,简称性别。 • 女性和男性生理上的主要差别:1)各有不同的染 色体, 2)不同的第二性征, 3)产生不同的激素。 • 生理性别的特点:一般是不能改变的(如女人生 孩子)或很难改变的。
•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关于“对妇女 的歧视”定义:“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 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 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 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 其他方面的人权或基本自由。”
• 但是,“为加速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而采取的 临时特别措施”和“为保护生育而采取的特别措 施”不得视为歧视。
实质性平等(substantive equality)
• 实质性平等,即指结果的平等或事实上的平等。 它既考虑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生理上的和 社会文化上的),又肯定性别平等。它包括机会 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
• 实质性平等强调有必要创造一种支持性的环境 (即通过提供有利条件或采取积极行动),让女 性行使并享受权利(结果的平等)。 • 当前,国际社会致力于促进实质平等并通过责任 方法和行动方法实现平等。
什么是社会性别
• 社会性别(gender)是指人们所认识到的男性与 女性之间存在的社会差异和社会关系。即指在一 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 特征、角色、活动、责任等。 • 例如:赵树理讲的故事。
社会性别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省委党校李胜茹在全县妇女干部培训班上的课件2005年11月什么是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兴起的世界思潮,它已经成为全球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联合国的性别发展指标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各国性别平等政策及平等机制的建立。
它于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会议上提出,是【北京行动纲领】中多次出现的关键性词语。
在这次会议的欢迎仪式上,江泽民总书记在欢迎词中首次提出: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社会性别意识与主流化。
社会性别意识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并尊重所有的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不分种族、性别和年龄、阶层。
它将不同的阶层、种族和性别看作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旦剥夺了某个阶层和性别的权利,从长远来看就是剥夺了其它阶层和性别的权利。
它倡导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免除压迫的平等关系。
社会性别意识的内涵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重新审视和反思现存的两性关系和性别规范,清理和消除两性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壁垒和障碍,扩大男人女人的选择性,促使男女两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它完全不同于传统上的性别等级关系:把一些人看作高贵的,把另外一些人看作低贱的,把某个性别看作尊贵的,把另一性别看作卑微的,通过剥夺一部分人的权利来使另一部分人增进自己的利益和资源。
它具有思考的品质:既不盲目地接纳一切现存的性别规范,也不一概排斥一切传统的性别规范,而是放在是否促进男女两性共同发展的尺度上来衡量,凡是有碍于人的发展的就丢弃,凡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就保留。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减缓我国日益加重的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的稳定因素。
贫富差距的测量一般采用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单位,它将社会各种收入分为五等分,最高的等分和最低等分之比为基尼系数。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0.4通常作为国际上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十分脆弱,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向,1978年为0.16,1988年为0.382,1996年为0.42,1998年为0.46。
中国20年来从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迅速走向两极分化,超过了美国0.41、英国0.3、法国0.327等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
贫困人口的增加,大多数人处于社会结构的下层,社会就会成为高风险社会,几个偶发事件就容易导致大乱。
而在贫困阶层中妇女占到70%,由于妇女所担负的传统角色,所从事的大量低薪或无薪的劳动,收入水平要大大低于男性。
据2001年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的数据表明,城镇女性的收入是男性的70%,农村妇女的收入仅是男性收入的59%。
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收入增加与降低,将意味着贫富差距是加剧还是减缓。
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意义将是巨大的。
2,有利于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
自杀率是代表一个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世界银行疾病负担研究,1990年的中国自杀是第五个最重要的卫生问题,自杀对人造成的损害大于传染病、癌症及心脏病。
我国的自杀死亡人口在全世界自杀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惊人的。
1990年我国总自杀死亡率高达30.3/10万人,其他所有国家平均数仅为10.7/10万人。
数字显示,自杀率还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他国家的平均自杀率男性高于女性,世界上男性的自杀率为17.2%,高于女性3.6个百分点。
我国恰恰相反,女性的自杀率18.4%高于男性5.7个百分点。
女性的自杀死亡率相当惊人,我国为33.5/10万人,而其他所有国家平均数仅为7.1/10万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村妇女自杀死亡率为最,不仅远远高出城市妇女,也远远高出城市及农村男性,从1990年到1994年,平均每年高达17万人之多。
在中国社会中,自杀被视为一种没有退路下逃脱痛苦的方法,是承受压力走向崩溃的结果。
从性别角度可以看到,中国的女性群体承受着比男性群体更大的压力,从性别与阶层的角度来看,农村妇女群体承受的压力最甚,改变痛苦的退路最小。
3,有利于减少性别比例失调,增进社会秩序。
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一直存在着强烈的性别偏好,这种性别偏好在计划生育之前,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生育一直到生了儿子获得满足。
而在实施计划生育之后,常常会出现“你死我活”的局面,有了女儿就不能再要儿子,于是为了要男孩,就把女婴丢弃掉。
大量女婴的溺杀,使女性的出生权利从生命的开始就被剥夺,还使得自然界原本平衡的性别比例出现了失衡,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调查中,男性人口是65355万人,女性为61228万人,男性比女性多4123万人。
有的县性别比例失调相当严重,高达100:130,按照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将有相当数量的男性到了适婚年龄不能结婚。
它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性骚扰、性犯罪、性暴力,影响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4,有利于提高执政者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应当看到,作为执政者和执政党面临的社会问题非常复杂,可以说是空前的问题和空前的挑战,有些问题比如腐败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有些问题如农民负担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妇女问题、性别比例失调问题,一般难以对社会形成直接的破坏力,却是社会发展的巨大隐忧。
犹如50年代后期出台的人口政策,在短期内难以看出不良后果,却是80年代以来成为执政党推进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巨大而难以消除的障碍。
其实,作为一个由各个阶层和各种群体构成的社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是正常的现象,问题在于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这里至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掩盖矛盾和压制矛盾,矛盾不断积累,最终导致矛盾的激化,这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执政者。
一种是正视矛盾和问题,从长计议,化解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的持续和协调发展。
后者显示出执政者的水平和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对于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会显示出执政者的远见卓识,以及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意识。
我国性别平等的状况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如何评估中国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水平和状况?这是性别问题能否提升为公共政策问题的前提条件。
我们面临着两种迥然不同的评估结论:一种是中国妇女地位太高了,没有问题。
这种看法是用某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的参政比例就业比例作为参照系,凡是高于它们的指标就是地位高的标志。
1994年中国的女人大代表是21%,而美国只有10.3%,日本只有6.7%,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390美元,而日本与美国均超过了两万多美元,中国妇女地位已经超前了。
这里的基本假设是经济发展与妇女地位是正比关系,经济发展程度高,妇女地位就高,经济发展程度低,妇女地位就低。
既然,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妇女地位已经超过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还有什么必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呢?从历史来看,应当说我国妇女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在世界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正如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在促进妇女权益,鼓励她们参与政府、投入经济和社会改革诸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于一个具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和人均收入很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十分了不起的。
过去50年间,中国妇女的识字率已经翻了一番多达到1992年的70%;而预期寿命比男人增加的更为迅速,从1970年的平均60岁到1991的平均70岁;妇女的入学率也比男子增加的更快,从1979年到1988年期间平均每年递增5%;到1990年,妇女已在总劳动力中占有45%的份额,比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要高;在官方机构中妇女数额达到30%左右。
……另一种结论是中国妇女地位依然有许多问题。
这种看法是将女性与男性在教育、就业和参政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男女两性无论在公共资源、社会权利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不平等,需要公共政策予以关注并提升到政策层面来解决。
后一种方法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考察不同国家性别平等指数的方法。
1995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设立两项测定男女不平等的指标,一项是性别发展指标(GDI),这是对人文发展指标的调整,分性别测定健康知识收入情况;一是性别权能测量(GED),即分性别测定就业、在专业和管理岗位上的份额及议会席位上的份额。
(加方框:人类发展指标测量一个国家在人类基本能力方面的平均成就,包括三个方面:1、预期寿命,表示人们是否过着长久健康的生活,请注意这里不是考察医疗技术的水平,而是考察医疗技术如何保障人们很好地得到医疗方面的服务。
2、成人识字率和总入学率,测量人类所受教育的情况,即国家使用多少财富提高国民教育程度,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前两项指标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公正程度。
3、人均收入,测量人们是否过着象样的生活。
应当说,人文发展指标不是对社会财富的度量,也不是对幸福的度量,而是对人们获取的基本权能的度量。
如果人们具备了以上三种基本选择便可能得到其他机会的选择。
•人类发展的内容和指标的确定,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是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遵循这一模式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就会付出较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收益。
)这里是1994年衡量性别发展指标的几组数据:收入比例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小学中学大学总入学率性别发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展指数瑞典41.6 58.4 81.1 75.4 99 99 79.3 76.7 0.919芬兰40.6 59.4 79.6 71.4 99 99 100 90.6 0.918中国31.2 78.8 70.4 66.7 70 88.2 70 88.2 0.578伊朗14.9 85.1 68 67 55 74.5 61.3 73.6 0.611日本33.5 66.5 82.5 76.4 99 99 87.5 83.5 0.896蒙古38.5 61.5 65 62.3 74.8 87.4 62.9 56.2 0.596由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从教育程度来看,在经济发达国家,男女之间的教育差别已经消失,甚至出现了总入学率女性高于男性的现象,在日本、瑞典和芬兰总入学率女性均高于男性。
由此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一般说来,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程度就越高,两性之间的教育差距就越小。
此外,还与这些国家所采取的教育政策相关,国际的趋势是:国家向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一份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从而杜绝了教育上由于家庭投资而带来的性别差别。
在经济发达国家女性就业上的困难,导致女性的学习时间高于男性。
在发展中国家整个教育程度要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女性的教育程度又低于男性,有着十分突出的性别差异。
中国在教育资源上,女性低于男性18个百分点,蒙古低于男性13.4个百分点,伊朗女性低于男性11.7个百分点,中国在教育上的性别差距比起蒙古和伊朗都要高出4-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