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成就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德成就一切
圣经:玛15:21-28节:客纳罕妇人的的信德
21 耶稣离开那里,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带去了。
22 看,有一个客纳罕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说:「主,达味之子,可怜我罢!我的女儿被魔纠缠的好苦啊!」
23耶稣却一句话也不回答她。他的门徒就上前求他说:「打发她走罢!因为她在我们后面不停地喊叫。」
24 耶稣回答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
25 那妇人却前来叩拜他说:「主,援助我罢!」
26 耶稣回答说:「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
27 但她说:「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屑。」
28 耶稣回答她说:「啊!妇人,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愿望的,给你成就罢!」从那时刻起,她的女儿就痊愈了。
耶稣离开那里,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带去了。提洛和漆冬是非犹太人的地区,耶稣来到这里也使外教人也有得沾救恩的机会。
「客纳罕妇人……」「客纳罕」即现今的巴力斯坦圣地,在以色列人未占领此地时的称呼。当以色列人定居巴力斯坦后,犹太人称其他一切居圣地的非以色列民族为客纳罕人,即外部人。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蒙选民族中的一员,而是属于外邦人。
「主,达味之子,可怜我罢!我的女儿被魔纠缠的好苦啊!」这是一个被急迫的需求和强烈的母爱所催动的呼喊。她的女儿正在受到可怕的折磨,母亲因此向耶稣求援。她可能听到有人谈及耶稣,他对
病人的悲悯,奇迹式的治愈病患。所以她带着深厚的信心,本着一片赤心向耶稣呼求。
一位外邦妇人怎么称耶稣为达味之子呢?无疑是从犹太人听来的。耶稣按血统是「达味的后裔」,因此称为「达味之子」即一位像达味一样有能力的人,妇人与耶稣接触后,便上前「叩拜祂」,相信祂来自天上的身份。
耶稣却一句话也不回答她。他的门徒就上前求他说:「打发她走罢!因为她在我们后面不停地喊叫。」
但是这一次耶稣的态度出乎意料。他似乎不理会这强烈的祈求,连一句话也不跟她说。似乎不想给予帮助,不愿为一个遭受如此巨大苦难的母亲施展他行奇迹的能力。
门徒们便靠近他,请他为这女人做点什么。他们对他说:「满足她吧!你看她在后面喊个不停。」促使门徒们的介入不全是因同情那母亲,更多的是为免受喊叫声的打扰,当然那叫声被许多人听到了,并吸引了一小撮在场的犹太人注意。
耶稣,谦和、温良,他不想超越范围,不愿采取主动介入,因为不是他的职务工作中所预定的。这是他的谦卑,是他对天主父的服从。尽管同情,耶稣不愿奇迹般的介入。
所以「耶稣回答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族的亡羊」(24) 看起来是答复门徒的请求,事实上却是针对妇女而说的,耶稣清楚地拒绝她的请求。这句听起来相当刺耳的话,在那里耶稣指出,祂的派遣是针对以色列家的。耶稣就是降生于以色列家族的救世主。可
惜,他们大部份却没有接受神,反而待之如上主的敌人,槟弃祂,拒绝他的救赎。他们正如迷失了的羔羊,极需要主耶稣的照顾。耶稣救世的方法是先施恩于以色列,然后施恩于全人类。
妇人听到耶稣已在开始说话,内心已经获得了一线希望,信德逐渐增长。这个妇女更加不气馁,不失望,并且更靠近他,匍匐在他面前,向他呼求,再次叩求耶稣:「主啊!求你帮助我吧!」现在,耶稣对于她来说不单是一位可能帮助者,更是她唯一的盼望。因此,她称耶稣为「主」。
(25)终于使耶稣开口对她说话。耶稣用了一个图像性的语言,直接而清楚地拒绝了妇人的请求:「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这个图像的意义是清楚的:儿女指「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玛十6),饼则代表天主的恩宠。犹太人对外邦人惯用的,「狗」常被用来做侮辱「外邦人」的代名词(玛七6),耶稣加上「小」字,改变了其意思,指的是家畜,但在意义上却并不十分恶毒,表示耶稣减轻了这称呼的侮辱性。则「儿女」和「小狗」之间的对立性虽然仍是十分清楚,耶稣拒绝妇人的要求,明显是在试探她,考验她的信德。
「可是小狗也可吃到主人枱上掉下来的碎屑哩!」(27)
机智而带着不屈不挠信心的妇人,听出耶稣弦外之音,一听到耶稣的回答,信心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巧妙的回答了耶稣的话,从她的切望祈求中,我们能够领会到妇人不能,且决不会接受耶稣否定的答复,因为她完全相信只有耶稣一人才能帮助她。她十分机智的把这个图像转用在对自己有利的方面,祈求耶稣至少给他一点点
面包的碎屑。这个祈求透显出一个严肃的课题:客纳罕妇女承认犹太人在救恩上的优先地位,但也请求耶稣的仁慈怜悯。耶稣一听那妇人这样谦逊而充满倚恃的话。他仁慈的圣心再也不能忍受了,不但使那妇人获得所求——女儿痊愈,而且还特别赞扬了她的信德。
「妇人,你的信德真大……」(25)
耶稣多次感慨人没有信心,至于称赞人的信德则不多,耶稣不能不欣赏那妇人的智慧与信德。以色列人总把别人排斥在外面,但那客纳罕妇人却谦逊地承认无资格当子女,但求天主怜悯,天主一点点的恩宠,也使她受用不尽,难怪耶稣称赞她信德大。
福音记载的只有这妇人和葛法翁的百夫长(8:5-13),他们都是外邦人。既然“天国的子民”——犹太人——不愿信奉耶稣的教义,天主叫那些善心的外邦人,成了他的义子。主耶稣盛赞客纳罕妇人的信德,为的是提醒我们应向她学习:学习她那种不屈不挠,永不灰心的精神;学习她内心充满热诚和盼望,只视耶稣是她唯一的盼望,唯一的喜乐,唯一的救主。
耶稣再度被表达成富于仁慈怜悯的上主仆人。一切民族,不论犹太人或外邦人,都可以把希望寄托于祂的身上(玛十二21)。对犹太基督徒而言这个故事是一个教导,对外方基督徒而言,则更是一个许诺(玛八11)。生活在复活事件影响之下的基督徒,都应由这个故事得到鼓励,坚强地在信仰内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欣赏这位外邦妇人的爱心。她如此疼爱自己的女
儿,以至愿意忍受任何难堪的对待,以求取女儿的痊愈,正如依撒意亚先知书所描写的:「妇女岂能忘掉自己的乳婴?初为人母的,岂能忘掉亲生的儿子?」(依四九15)
其次,我们也可欣赏这位外邦妇女的恒心。耶稣听了这位妇人的哀求,先不作答,然后又表示拒绝,但因为这位妇人不断哀求,终于俯允了她的所求。
我们的弱点往往是,在隔阂或障碍之间,以气愤、失望与悲哀放弃我们的目的比坚持承受由隔阂而来的挑战容易一百倍。想一想,这位可怜的妇人被冷漠地推到一边,被视作绝对不属于他们,甚至无法接近的另类人,这一切是因为她的出生、种族、信仰和性别。设想这位妇人是我,深知文化与宗教间的这些隔阂,我能有勇气前来向这位他方人士求援吗?即使我鼓起勇气向他求援了,我又能承受几次如此冷漠和拒绝?大概我不会在他冷漠的拒绝和他徒弟们的驱赶后再坚持,我会无助地放弃,只好允许这些隔阂永远存在于我的内心,存在于我和我的愿望之间,存在与他们与我之间,并在心头涌上浓浓气愤言语:「这个传闻中发显奇迹,治病救人,怜悯众生的耶稣也不过如此!」然而这位客纳罕妇人却没有这样做,更没有这样想。尽管许多隔阂置于她与耶稣之间,她坚持不懈;尽管许多障碍介于她和她对女儿的治愈之信心之间,他不顾一切阻碍;在她眼里没有这些所谓的界限,她只相信她所称呼的这位「主,达味之子」,这位犹太人的默西亚是她女儿痊愈的希望。她的智慧,她的信德,还有她的坚持不懈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