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白族源流

合集下载

从洱海图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

从洱海图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

从洱海图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田怀清【期刊名称】《东南文化》【年(卷),期】1993(000)002【摘要】<正>南诏中兴二年(唐昭宗乾宁五年,公元898年),信博士内掌侍酋望忍爽臣张顺、巍山主掌内书金卷赞卫理昌忍爽臣王奉宗等人,根据《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国史》等古籍,绘制了《南诏图传》及文字卷呈送南诏宫室。

洱海图是参照当时的《西洱河记》一书画成的。

该图虽然绘制在《南诏图传》的末尾,但它是整个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诏图传》成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国内外一些研究《南诏图传》的专家学者,还没有对洱海图引起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事。

笔者根据历史文献,民族学调查资料和民俗学调查资料,以及考古学资料,撰写此文,对洱海图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专家。

一、唐、宋时期的洱海图概说为了研究的方便,首先将唐代张顺、王奉宗等人绘制的《南诏图传》中的洱海图介绍如下:(图一) 西洱河(即大理洱海)中画有雌雄二蛇,【总页数】10页(P103-112)【作者】田怀清【作者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馆员【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5【相关文献】1.南方丝绸之路阿吒力教研究——以南诏大理国时期为中心 [J], 张泽洪;廖玲2.从考古遗迹看南诏大理国史 [J], 李公3.论南诏大理国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特点 [J], 朱安女4.从碑刻铭文看南诏大理国文化的兼容性与和谐性 [J], 成瑶;张锡禄;朱香;杨泽洲;张立志5.从白族家谱看南诏大理国洱海地区的白蛮大姓——兼驳“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论” [J], 张锡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族_一个值得研究的民族

白族_一个值得研究的民族

2006年第5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5,2006第33卷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V ol.33(总第168期)(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 o.168白族———一个值得研究的民族赵怀仁(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云南大理 650092)〔摘 要〕 白族是一个知道感恩,有所敬畏,追求和谐,世代传承的民族。

深入研究这一民族,对于发掘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白族;民族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C955“25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28575(2006)0520048203〔收稿日期〕2006204220〔作者简介〕赵怀仁(1954-),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6年3月26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金墩乡迎邑村的村民一大早就扶老携幼,从各自的家中汇聚到村西头的菩提寺去“谢火龙”。

原来与村中的菩提寺紧邻的一家村民失火,烧毁了三间正房,几乎殃及菩提寺,所幸菩提寺只被救火的村民踩坏了几片瓦,几乎完好无损,所以村民约定今天去“谢火龙”。

村巷里,人们大多提着一升米,上面放个鸡蛋,有的抬着煮好的鸡和猪头等“三牲”前去贡献。

菩提寺里供奉的究竟是什么神灵呢?随便问一位村民,都能很清楚地告诉你供的是古时候开辟鹤庆坝子的“祖师”。

还说祖师开辟鹤庆前,来到西边朝霞山顶,是他们村的人首先迎接祖师下山,所以村名叫“迎邑”。

祖师开辟出鹤庆坝子后,北边有个村子的村民前来庆贺,所以那个村子名叫“贺邑”,后来叫顺口了,改叫成“和邑”村。

村民传说中的祖师,即赞陀崛多,是古印度摩伽陀国僧人,他于南诏劝丰佑保和年间(825年)到大理传播密教,被尊为国师。

独具特色的云南壮剧

独具特色的云南壮剧

独具特色的云南壮剧
何朴清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0)001
【摘要】云南壮剧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山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云南壮剧形成的基础;处于云南通往内地交通要道上的文山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商贾云集,商业文化繁盛,为云南壮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云南壮剧包含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各分支都拥有各具自身特色的腔调、剧目、音乐和表演程序.从形成至今,云南壮剧的发展几起几落,既有兴旺发达的辉煌,也有遭受摧残的辛酸.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多年中,由于年青人外出打工、老艺人大多去世、资金紧缺等原因,云南壮剧的继承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没能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山州旅游开发中起到应有作用,各相关领导和部门对此应该给予切实关注.
【总页数】8页(P19-26)
【作者】何朴清
【作者单位】文山州文化局,云南,文山,6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6.74
【相关文献】
1.云南壮剧音乐在不断探索中传承和发展r——云南壮剧音乐初探(之十五) [J], 许六军
2.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二次文献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保护研究(之二) [J], 李萍
3.云南壮剧音乐中[壮剧皮黄]的音乐形态——云南壮剧音乐初探(之九) [J], 许六军
4.云南壮剧器乐曲牌
——云南壮剧音乐初探之十七 [J], 许六军
5.云南壮剧乐器——云南壮剧音乐初探之十六 [J], 许六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族简介资料

白族简介资料

05
白族的传统艺术与手工艺
白族绘画与雕塑的艺术特点
白族绘画的特点
• 白族绘画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绘画注重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白族雕塑的特点
• 白族雕塑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雕塑注重形象的表现和材料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立 体感
白08族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 白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 提高 • 白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白族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调整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 建立健全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提高保护水平 • 加强对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推动传承工作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 • 通过教育、培训、传承基地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传播等,拓宽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白族的历史发展
• 唐朝时期,白族建立了南诏国,统一了云南地区 • 宋朝时期,大理国取代了南诏国,白族文化进一步发展 • 元朝时期,白族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白族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 融合
白族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白族文化的特点
• 白族文化融合了汉族、藏族、彝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 白族文化注重家庭、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 白族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白族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白族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白族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大理等地。

白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白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服饰风俗等方面的特点。

下面将重点介绍白族的典型人物和相关事迹。

一、白族的典型人物1.张炳炜:张炳炜是白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出生于云南大理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但他却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杰出的文化工作者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

他曾任云南省文联主席、云南大理州委书记等职务,为白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依力托:依力托是白族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将领。

他生活在清代末年,当时云南地区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由于白族地区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太平军的势力蔓延到了这里。

依力托积极响应太平军的号召,率领白族群众投身到了太平天国的战斗中。

他一方面组织军队抵御清军的进攻,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白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曲延寿:曲延寿是白族的一位传统医学家。

他生活在白族地区的明朝时期,熟悉白族传统医药知识,尤其擅长草药治疗。

曲延寿以其高超的医术和热心帮助患者的精神,在当地乡亲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还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后人,为白族地区培养了一批具备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人才。

4.阿干达·阿依曼:阿干达·阿依曼是白族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生活在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白族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阿干达·阿依曼以自己纯朴直观的表达方式,描绘了白族地区的风景、生活和人情。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涉及诗歌、散文、戏剧等,对白族地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白族的典型事迹1.保护环境:白族人民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实践。

他们崇尚自然,重视生态平衡,努力保护白族地区宝贵的生态资源。

例如,他们积极参与河流的治理和草地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努力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2.传统文化保护:白族人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白族姓氏堂号撷萃(下)

白族姓氏堂号撷萃(下)

2011.03DALI CULTURE王姓,同时。

王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种。

后来衍化为三支王姓。

其中一支是周,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因为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

还有一支出自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无忌之孙卑子逃往秦山,后,当时人们因为其出身于王族,称其为“王”为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

舜的后裔伪满被周,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

其裔孙田和取,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秦灭以,但齐人仍称其为“王家”,后人就以“王”。

比干是商王太丁的次子,为子姓,因为苦。

因此比干本为王族,子孙改姓为王。

典出宋代兵部侍郎王佑。

他手植三,子孙必有当宰相的人,后来子孙中果然“三槐王氏”,子孙因此而修建三“三槐堂”。

王安石,宋朝抚州临川人,字介。

仁宗嘉中上万言书,主张变法。

神,实行新法,兴农田、水利、青、保马、方田诸法,为旧党所反对。

熙宁●宋炳龙白族姓氏堂号撷萃︵下︶2011.03DALI CULTURE九年罢相。

晚年退居江宁,闭门不言政,元丰中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王安石博学多才,于诸经皆有著作,文章诗词皆主张文学“务为有补于世”。

所作诗文险峭奇拔政论尤为简洁有力,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史》有传)。

堂号:书圣世家、兰亭风韵。

两个典故都出于王羲之。

王羲之,晋朝琅琊人,居会稽山阴。

字逸少。

司徒王导从子。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习惯称他为王右军,从卫夫人学书,得见诸名家书法。

备精诸体,草、隶、正、行皆能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正行书以《乐毅转》、《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兰亭序》,草书以《姨母帖》、《初月帖》、《忧悬帖》、《丧乱贴》最著名。

世称“书圣”(《晋书》有传)。

堂号:船山世家。

典出王夫之。

王夫之,清朝衡阳人。

字而农,号齐。

明朝崇祯十五年举人。

明朝亡,应南明桂王之招,令人去寻找他,他隐居在衡阳石船山,筑土室居住,杜门不仕。

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

通天文、历数、经、史等,他的诗文自成一家,平生所著作甚多。

同治初,后人刊刻为《王船山遗书》,凡七十种三百二十四卷。

赵娟 明清移民

赵娟  明清移民

明朝移民故事篇赵娟民族学 Y2014101001汉民族是云南各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自战国楚将庄桥开滇起,就以不同方式从不同的地方逐步迁徙入滇。

入滇汉民带进的中原文化与云南固有的民族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相互交融形成了今天的滇文化。

滇文化的特点在于其民族性,也就是各民族的个性与共性兼而有之。

入滇汉民移民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期为秦汉时期、唐宋元三代;高潮期为明代汉民入滇;尾声期就是明代以后的移民。

本篇主讲明朝时期的移民故事传说。

1、沐英大军沐英(1345-1392),字文英,安徽定远人,回族。

父早逝,随母避乱。

母去世成为孤儿,朱元璋收为义子。

沐英少年机敏,剖决立断,马后称其才,朱元璋爱之。

18岁授帐前都尉,升大都督府佥事进府同知;洪武九年,以副将征西蕃,功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劵;洪武十四年,以右副将军从征云南而留镇云南。

洪武二十二年(1389)沐英入朝而“携江南、江西二百五十余万人民入滇”沐英是洪武间百万汉民入滇的策划者、组织者、安置者,他镇滇期间垦荒百余万亩。

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十七日,沐英卒于云南,享年四十七岁,追赠黔宁王,谥昭靖,还葬南京观音山。

归葬时,省城军民蛮众举号者数万人,百姓巷哭。

《滇南野史》说,朱元璋遣使赐刀、绳、药酒,沐英预知,早在南城外建小鼓楼,乃自尽,人称小鼓楼为尽忠楼。

2、宋氏杨玉芸以罪充军《滇史》中所说“及询所犯,不过秋粮违限、造鱼鳞图册违式等类而已。

”《云南民族史》云:“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

”宋氏杨玉芸的丈夫宋玉堂是浙江衢州人,中进士后官拜四川阆州知州,因守廉惩治腐败而被诬陷坐牢,在无法抗争的情况下绝食死在狱中。

他的妻子杨玉芸悲痛欲绝,带着幼小的儿子阿宝回到衢州。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官方抄了他的家又逼死了公婆,这更是一个惊天霹雳的人祸。

正在她哭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朝廷传书要她和儿子、姑姑到南京领圣旨,她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只好“伶仃三口到京师”。

白族散杂居地区文化的变迁

白族散杂居地区文化的变迁

时事观察News watch56白族散杂居地区文化的变迁文/张丽剑■桑植白族的源流白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人口上百万的一个大民族。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白族总人口为1858063人。

其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此外,白族在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属白族散杂居地区。

湖南省的白族主要集中于张家界市,其白族人口有10.42万,占全省白族人口的82.93%,聚居于桑植县的7个白族乡。

即芙蓉桥白族乡、洪家关白族乡、马合口白族乡、刘家坪白族乡、瑞塔铺白族乡、走马坪白族乡、麦地坪白族乡。

主要有谷、王、钟、熊、李五个姓氏。

桑植白族并非当地的土著民族,而是南宋末期宝祐年间,从云南大理辗转而来,迄今700余年。

据考,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死,其侄蒙哥继承汗位后,于宝祐六年(1258年)三路大军南下侵宋:蒙哥亲率主力攻四川;皇弟忽必烈南下攻打湖北;大将兀良合台从云南经广西,直捣南宋后方的潭州(今长沙)。

三路大军预期第二年正月会师鄂州。

由于云南的蒙古军伤亡很大,加之要留一部分兵力镇守云南,为了弥补兵源的缺乏,兀良合台在大理白族地区大量佥发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口(以白族为主),由大理段福率领从征,组建了一支两万多人的“爨僰军”(亦称为寸白军)。

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兀良合台不再得到重用,于是“爨僰军”一部分军士辗转回到了大理,而其中一部分军士则未能回到大理。

由于当时四川与贵州还未打通,不少军士流落在长江两岸。

谷均万、王朋凯、钟千一等桑植白族的始祖就带领一部分白族士兵流落在桑植县。

在桑植白族的民歌和拜祖词里,亦透露出桑植白族的先祖就是大理白族的信息。

“一拜祖先来路远,二拜祖先劳百端,三拜祖先创业苦,四拜祖先荣耀显,家住云南喜洲睑,苍山脚下有家园,大宋义士人皆晓,天山逸民历代传。

”桑植白族的文化变迁语言白族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对于这一观点学者们没有太多的分歧,而对于白语的语支则分歧较大。

关于白族本主崇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白族本主崇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白族本主崇拜的调查与思考
秋浦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1988(000)003
【摘要】本文揭示了白族本主崇拜的丰富内涵,分析其特征,阐明其研究价值。

作者认为,剔除宗教迷雾,把本主崇拜看作是白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储存库,可以从中领略到白族风采的若干侧面,可以发现白族人民内心世界许多闪光的东西。

【总页数】8页(P46-53)
【作者】秋浦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本主崇拜·人神共娱·音声和谐——从云南白族本主信仰仪式看大本曲与吹吹腔的音乐行为 [J], 丁慧
2.从白族本主神祗分类看本主崇拜心理的发生 [J], 何永福
3.白族本主崇拜对白族习惯法影响初探 [J], 桑爱英
4.白族本主崇拜对白族习惯法影响初探 [J], 桑爱英;
5.白族本主崇拜研究述评──兼谈本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J], 李东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探析

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探析

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探析一、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概述名家大姓,是指有名望有实力并有姓氏的家族。

白族“名家大姓”史料记载见于唐以来的诸史籍之中。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梁建芳《西洱河风土记》载:“其西洱河……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2〕。

唐咸通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云南志》载:“渠敛赵,本河东州也。

……大族有王、杨、李、赵四姓,皆白蛮也”〔3〕。

唐代文献记载了以“杨、李、赵、董、王”为代表的数十姓名家;《元史·地理四·云南诸路行中书省》载:“永昌州,……蒙氏改会同府,置五睑,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于此,以赵氏为府主……赵氏弱,王氏据之,及段氏兴,高氏专政”〔4〕。

元史记载了“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名家;明景泰间官修地理总志《寰宇通志》载:“临安府……南诏于此置通海郡都督府;大理段氏改为通海节度,寻改秀山郡,后复为通海郡。

…… 李、董、张、王、赵五姓互为郡主”〔5〕142-143 。

又载:“兰州,……唐为南诏之地,……后蒙阁罗凤尝徙善阐杨城堡张、杨、李、赵、何、周、任七姓戍守之”〔5〕162 。

明万历间李元阳《云南通志》载:“元江军民府,……唐时南诏蒙氏以属银生节度,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戌之……”〔6〕;明崇祯间顾炎武《肇域志》载:“北胜州,唐南诏异牟寻始开其地,……徙瀰河白蛮施、苏等一十八姓……以实其地”〔7〕。

明代方志记载了“苏、张、周、段、李、董、张、王、赵、张、杨、李、赵、何、周、任、施”等一十八姓名家;明杨慎《南诏野史》载:“哀牢有一妇,……生十女,九隆兄弟各娶之,立为十姓,曰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8〕。

“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十大姓名家,也是白族“九隆族之裔”的由来;1993年张旭《南诏西洱河蛮大姓及其子孙》一白族家谱有关南诏大理国“ 名家大姓”史料探析何俊伟(大理大学图书馆,云南大理 671003)[摘要]通过对唐以来诸史籍之白族“名家大姓”史料梳理,介绍白族家谱所载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并对其姓氏来源、取名习俗、职官、女性人物等内容进行探析,认为白族家谱所载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不仅可弥补南诏、大理国史料记载的不足,也为西南民族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对白族源流探究的认识

对白族源流探究的认识

对白族源流探究的认识周云白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给后世研究者带来很多别开生面的研究方向。

白族的族源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自上个世纪50年代,一场关于白族源流的“文化大讨论”揭开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序幕,论说纷纭,争论不休,但各家各持己见,难达统一。

在这场讨论中,有关白族源流问题的论述,有土著说、傣族说、氐羌族说等等。

显然,这场为了辨清族源问题的讨论也成为至今还在争论的伊始。

随后,又出现了马曜先生的“白族异源同流说”等。

1.土著说早在清乾隆年间,胡蔚的《南诏野史》就说,白民是“白国之后,即滇中之土著”。

而在现代的研究者中主张土著说的主要是杨堃、马曜等学者,他们认为白族源出汉代洱海区域的“昆明人”。

马曜先生在其文章《白族异源同流说》一文中也提到土著“洱滨人”的概念。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①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昆明族群随畜迁徙,应该是过着游牧生活,所以是游牧民族。

到了隋唐,这个族群中发展较快、受汉文化较多的族群被称为“白蛮”,另一部分称“乌蛮”;直至南诏时期,两部分合二而为白族。

但是,在众多的考古发现中,如林超民先生在《白族形成问题新探》一文中对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考古资料做了深入分析中可以找到这样的佐证,如在剑川海门口遗址中发现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谷物等,已经能够很好的证明生活在洱海地区的古代族群已经以农业生产种植为主,打渔是肯定的,辅以采集和狩猎来增加食物,②因此说“昆明人”位洱海土著居民是值得商榷的。

反对土著说的方国瑜教授等,则认为,汉唐时洱海区域的主要居民是“昆明人”之说值得怀疑,而且昆明人的族属也尚待研究。

2.泰族说泰族说这一论述最新提出,反响很大。

引起了一系列的讨论。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拉考伯利发表《掸族的起源》,提出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③这一说法得到很多西方学者和泰国学者的认同,以此为始,中国很多学者对此也提出了新的看法,证明南诏是否是泰族建立亦或是其他民族建立的讨论一直持续到今天,显然我们不是要极力的宣称白族或是彝①《史记.西南夷列传》②林超民.《白族形成问题新探》③林超民.《白族形成问题新探》族建立了南诏国,而是对没有事实依据的论断的指正和诉求,在今天,已然已经不再有那么多的学者支持泰族说这一论述了。

大理白族财神信仰

大理白族财神信仰

大理白族财神信仰
张鹏朝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17(0)10
【摘要】财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位十分接地气的神灵,遍布在大江南北,无论是广大城镇、乡村,还是各地的商店、家庭里都能看到财神信仰。

在中国,民间财神的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主要有:赵公明及其陪祀利市仙官、进财童子,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公,五显,五通,五路等十余种,并且南方、北方不同地区还各有特色。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张鹏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
2.当代财神信仰复兴的文化理解
3.越南土地神、财神信仰及供奉成因分析
4.妈祖庙里的财神:现代民间信仰的内在结构研究——基于蓬莱北王绪村妈祖庙的调查
5.乡村针灸,重塑民间信仰空间--安徽太阳乡财神庙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赵金元;饶清翠;凡丽
【期刊名称】《中国发展》
【年(卷),期】2009(9)3
【摘要】包容性是白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包容性几乎表现在白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突出地表现在白族族源的多元性、白族文化源流的多源性、白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南诏大理国与唐宋的关系、白族的民族观及婚俗观和丧葬观等方面;白族文化包容性的主要成因是受中原文化和白族生息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利用白族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总页数】6页(P80-85)
【作者】赵金元;饶清翠;凡丽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学理澄明及其现实意义 [J], 冯海波
2.论"包容性增长"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现实意义 [J], 王领
3.从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创新:看西方包容性理论的发展演进 [J], 王潇
4.包容性增长理念及现实意义 [J], 范永忠;范龙昌
5.“一国两制”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J], 田恒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族古代金石文献的地域文化特点

白族古代金石文献的地域文化特点

白族古代金石文献的地域文化特点
朱安女
【期刊名称】《大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2)002
【摘要】云南大理是白族主要聚居区,地处滇西交通和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白族古代金石文献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一是尽情书写“苍洱境”淳美自然山水家园的地域本色;二是持续不断地吸收儒家文化,并以之为核心建构白族地域文化的有机结构;三是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创造白族地域文化持久的生命力.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朱安女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2
【相关文献】
1.金石学研究再添力作——赵振华先生《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评介 [J], 薛瑞泽;卜祥伟
2.中国古代笔记文献整理出版的特点及建议 [J], 王卫波
3.让古代灿烂文化重放光彩——《陕西省金石文献汇集》评介 [J], 王刚
4.古代青金石的开采和贸易:基于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二重证据的研究进展 [J], 赖舒琪;丘志力;杨炯;罗涵;郑昕雨;叶旭
5.论古代文献中汇聚灾害史料的专门区域与整理特点 [J], 张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陕西紫阳茶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陕西紫阳茶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 赵娟
作者机构: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出版物刊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29-13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紫阳茶;产业;发展
摘要:陕西紫阳茶产业作为贫困山区紫阳县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是立足于当地有力的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和品质优势发展起来的农民增收产业。

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紫阳茶产业依然是产业滞后,规模小,生产、经营水平低,市场营销能力薄弱,从而,紫阳茶产业在未来市场中的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所以,研究紫阳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其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说与记忆:白族本主文本叙述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说与记忆:白族本主文本叙述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说与记忆:白族本主文本叙述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宋婧;陆云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0)2
【摘要】白族本主民间信仰通过塑造共同历史记忆,形成他民族人物崇拜的隐性信仰符号形态传递给各民族群众,将多元文化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地方文化对中华民族
共同体文化的认同范式,让地方各民族民众在接受历史记忆的同时主动敞开胸怀拥
抱世界,最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多元融汇局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地方经验。

从白族本主文化中深入挖掘民族共有、文化互联、命运相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并存策略审视
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地方文化,分析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将有力地促进新时代平
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发展。

【总页数】10页(P131-140)
【作者】宋婧;陆云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法学院;大理大学;云南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传说文本与历史记忆: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白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历史变迁
2.聚焦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推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综述3.神话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为例4.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5.民族文化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以大理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文化意蕴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文化意蕴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a Buddhist Monk and
a Taoist Priest"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作者: 赵娟[1]
作者机构: [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云南昆明650034
出版物刊名: 学术探索
页码: 77-8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一僧一道”;佛道融合;中国文化
摘要:�红楼梦》中“一僧一道”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理解与体悟。

“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与尘世之间示现的形象变幻,旨在告诫世人要破除对脏与洁、丑与美的执着;“一僧一道”同时登场,折射了中国文化史上佛、道二教融合互补的文化态
势;“一僧一道”之使命乃是对红楼诸人物的度化指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娟民族学Y2014101001
白族源流之一——乌蛮源流考
南诏后期、大理国前期,“白蛮”是白族的民族称谓,这一称谓与白族形成前的“白蛮”有明显分别。

即:“白蛮”是白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同于白族;南诏后期、大理国前期,“白蛮”则成为白族特定时期的民族称谓。

也就是说,自南诏后期以来出现的“白蛮”和“乌蛮”也不等同于白族形成前的“白蛮”和“彝族”。

乌蛮是白族的源流之一,其在西南边疆民族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上承氏羌系统的昆明、史等民族, 下启现代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各民族,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民族群体。

有关乌蛮的记载始见于《北史·周法尚传》“浦州乌蛮反, 诏法尚便道讨击破之。

”1
林超民先生认为,隋唐时期洱海地区的“白蛮”部落群体是由“昆明之属”中原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部族与汉族移民融合而成的;而受汉文化影响较小,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社会文化特征的以游牧为主的那部分“昆明之属”,则被称为“乌蛮”,他们以畜牧经济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夏处高山,冬入深谷”的生活。

由“昆明族”分化成的“白蛮”、“乌蛮”在历史上都有从事农业生产的记录,若以农业生产之有无标准来区分“古代洱海人”与“昆明人”的族源则明显论据不足。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白蛮”即后来的白族,而“乌蛮”则为后来的彝语支诸民族,尤指彝族,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白蛮”、“乌蛮”只是普通名词,而并不是种属称谓。

方国瑜先生在《云南民族史讲义》中明确指出:“住在洱海区域不同的部族,何以樊绰分别为乌蛮、白蛮?首先要说:乌蛮、白蛮是普通名词;并且是相对的称呼,而不是固定的特别名词;就是说,不能以乌蛮、白蛮为种属的专门名称,只是作者以区别不同部族的。


隋唐时期的“白蛮”、“乌蛮”并不与现今的白族和彝族一一对应,“白蛮”、“乌蛮”不是种属名称;其次,《蛮书》提到的“白蛮”汉姓非常多,如张寻求、伊辅酋、伊宽求、段子英等,“乌蛮”则有杨秉忠、杨阿觸、杨酋盛等。

南诏“德化碑”中也出现了许多汉姓。

现今彝族汉姓较少,而白族则几乎都是汉姓,从大理国以来杨姓就一直是大理地区白族的大姓,而南诏时期乌蛮多为杨姓则与“白蛮”即白族,“乌蛮”即彝族的观点明显不符;最后,从宗教信仰角度来看,南诏时期“白蛮”、“乌蛮”有相同的原始宗教信仰,白蛮、乌蛮显然不能与现今白族、彝族一一对应。

那么针对乌蛮,有以下三点讨论:
第一, 乌蛮作为一个民族群体名称出现的时间问题。

《隋书·周法尚传》记载“悯州乌蛮反, 攻陷州城, 诏令法尚便道击之。

军将至, 贼弃州城, 散居谷间, 法尚捕不能得。

于是遣使慰谕, 假以官号, 伪班师, 日行二十里, 军再舍, 潜遣人规之, 知其首领尽归栅, 聚饮相贺。

法尚选步骑数千人, 袭击破之, 获其渠帅数千人, 虏男女口万余。

”2从表面上看,《隋书》是唐初写成的, 而作者魏征(580—643)是跨越了几个历史时代的人, 能看到南北朝时期诸多的文献资料, 他是从这些文献
1《北史》卷76《周法尚传》
2《隋书》卷65《周法尚传》
中知道乌蛮的, 并将其写人相关文献之中。

因此, 可以认为在南北朝时期, 乌蛮已经被汉族史家作为一个族称记人史籍。

第二, 乌蛮是否只分布在拢州。

崔州, 南梁武帝大同三年置, 宋属大理, 故治在今四川省西昌市。

从《隋书》的记载来看, 似乎只有褂州才有乌蛮。

但事实并非如此,乌蛮应是西南地区分布较广、人数较多的民族群体, 史家只记载了与汉民族政权接触较多,且势力强大者, 而乌蛮的其他部分则由于齐梁之际, 囊氏占宁州, 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各地保境不通, 所以没有被认识。

故到了强大而统一的唐代, 对乌蛮的认识和记载便全面且详细了起来。

第三, 乌蛮何以称之为乌蛮。

其实乌蛮是一个他称, 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色彩,是汉民族史家对有尚黑文化习俗并有共源关系的某一民族群体的称呼。

再来看隋唐时期乌蛮的分布情况。

第一, 西部的乌蛮, 主要分布在《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说的“西至桐师以东, 北至叶榆”这一广大地区, 为今天的楚雄州西部、大理市及保山市, 以历史上所谓的六诏(或八诏)为主, 故《云南志》卷3载“六诏并乌蛮, 又称八诏。

”3
第二, 北部的乌蛮, 主要分布在雅碧江以东、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并一直延伸到滇东北、黔西, 即从今四川西昌向东一直到云南昭通和贵州毕节。

这些乌蛮便是汉晋时期分布在越衡郡和朱提郡的昆明、史之后。

《新唐书》载:“乌蛮与南诏世为婚姻, 其种分为七部落:一曰阿芋部, 居曲、靖州故地;二日阿孟;三日夔山;四日暴蛮;五曰卢鹿蛮, 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

”4综合各种史料来看, 乌蛮的阿芋部分布在今昭通、鲁甸等地;阿孟部分布在今云南镇雄境内;夔山部在今云南大关、彝良境内;卢鹿部分布在今云南会泽、巧家、东川等地;磨弥敛部在今云南宣威;勿邓则分布在今四川凉山州从雅碧江到滇东北一线的广大地区。

这些地区总体上与汉晋时期的越禽郡、朱提郡和昆明的分布区是重合的。

第三, 东部乌蛮基本上就是南诏统一之前的“东囊乌蛮”, 主要分布在今楚雄州东部、滇中红河州、文山州的部分地区。

5
从而可以看出,乌蛮是囊括了上一个历史时期有共源关系的昆明、雯等的民族群体, 到南北朝时被汉族历史学家或政府官员概括为一个具有尚黑文化习俗的民
族群体, 故被称为乌蛮。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民族群体在文献之中虽然没有说他们是“乌蛮之后”或“乌蛮种类”, 但仍可以从其生产、生活习俗中明确他们还是“乌蛮种类”。

例如寻传蛮、裸形蛮、丰巴蛮、两林蛮、锅锉蛮等。

从乌蛮自身的分化与发展角度看, 乌蛮到底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民族族称, 还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民族泛称的问题, 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即乌蛮直接发展为彝族说和乌蛮发展形成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说。

3(唐)樊绰撰、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93页。

4《新唐书》卷222《南蛮传下》
5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 第25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