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居类型及格局
白族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a5a8554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f.png)
白族住屋形式一、白族住屋形式的概述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等地。
白族住屋形式独特而有特色,代表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
本文将对白族住屋形式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探讨。
二、传统白族住屋形式1.木结构房屋–传统白族住屋大多采用木结构,以实木作为主要建材,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这种房屋的建筑风格朴实而典雅,由于采用了木材,散发出浓厚的自然气息。
2.坡屋顶–传统白族住屋的屋顶大多采用坡屋顶设计,具有较好的排水能力。
–坡屋顶的设计能够有效抵御风雨的侵袭,保护房屋结构的完整性。
3.三合院–白族住屋的布局主要采用三合院形式,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同时又形成了一个整体。
–三合院布局合理,使得每个房间都能够充分利用光线和空气,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三、现代白族住屋形式的变化1.新材料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白族住屋形式逐渐引入了一些新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增强了房屋的结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使得白族住屋更加安全。
2.设计风格的变化–在现代白族住屋的设计中,一些传统元素逐渐被融入到了现代建筑设计中。
–这种变化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特色,又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3.空间利用的改进–现代白族住屋注重空间利用的合理性,更加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功能性。
–极大地提高了居住空间的利用率,使得家居生活更加便利。
四、白族住屋形式的文化意义1.历史传承–白族住屋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白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智慧的传承。
–这种传统经久不衰,代代相传,成为白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2.文化交流–白族住屋形式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白族住屋成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3.生态环保–白族住屋采用自然材料,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生态环保意识在现代社会更加重要,对保护地球家园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白族住屋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大理白族民居——三方一照壁
![大理白族民居——三方一照壁](https://img.taocdn.com/s3/m/ac6d72baec3a87c24028c49a.png)
白族一切建筑, 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
“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 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 口彩画
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各种几何 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 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谢谢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 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 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其建筑形 式也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建筑格局:如丽 江等地也多见这样的建筑形式。大理石头 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 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 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 是建房取材的特点。
照壁
• 照壁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式样有独脚照 壁和“三滴水”照壁两种。独脚照壁又称 “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 “三滴水”照壁壁面分成三段,左右两边 稍矮,大小对称,中间段较高,的民居空间布局称为“六合同春”,加之楼上的 走廊,又把各幢房子全部连通,称为“走马串角楼”
三坊一照壁
大理民居为防劲凤,多坐西朝 东。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 房一坊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 居住;两侧厢房二坊由下辈居 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 角屋”两间 ,也是二层,但进 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 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 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通 常,一边的漏角屋楼上楼下作 卧室或书房,也有作杂物储藏 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厨房, 高为二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 烟。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7b9a6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e.png)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一、建筑特点1.结构简洁:云南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简洁明了,常见的有单层或两层的独立房屋,采用木结构或石结构。
屋顶多采用坡屋顶或平券屋顶,屋脊多为直角形,屋顶外面有石板覆盖。
2.布局合理:白族传统民居的布局通常遵循“三进”、“四合院”的原则,即有前进、中进、后进,各进之间通道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以保障家庭生活的私密性。
3.外观简洁:白族传统民居外观线条简洁,墙体多采用石砌或黏土砖砌,外墙没有过多的装饰,保持纯洁质朴的特点。
二、装饰特点1.装饰花纹: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花纹丰富多样,通常以寓意吉祥如瑞云、阳光、树叶等,同时还会运用一些动植物的形象,比如葡萄、花朵等,这些花纹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彩绘壁画:白族传统民居内部墙壁经常布满彩绘壁画,壁画的主题往往与白族的宗教信仰有关,如白族民居常见的有八卦、孔雀、龙凤、花鸟等,这些壁画极富艺术性和装饰性,为民居增添了色彩和韵味。
3.雕刻工艺:白族传统民居的家具和装饰物常常采用雕刻工艺进行装饰,如木雕、石雕等。
这些雕刻工艺精湛,常用来装饰门窗、梁柱、墙壁等部位,使整个房屋更加华丽独特。
4.织物装饰:白族传统民居装饰中,织物也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常被用来装饰床上四周的帐幔、窗帘、靠垫等,以及地板的地毯等。
织物的图案多是以民族花纹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三、风格特点1.浓厚的地方特色: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装饰元素和风格通常与白族的风俗习惯、信仰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白族的独特文化。
2.质朴、自然的风格:白族传统民居装饰风格注重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繁杂装饰,彰显了白族人民淳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统一3.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白族传统民居装饰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又满足了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
4.丰富多样的装饰方式:白族传统民居装饰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彩绘壁画、雕刻工艺等传统技艺,也有织物装饰、摆设物等,凸显了白族装饰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大理建筑风格介绍
![云南大理建筑风格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d0ebf7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e.png)
云南大理建筑风格介绍一、白族传统建筑大理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那肯定得说白族传统建筑啦。
白族建筑就像白族人民一样,有着独特的魅力。
你看那白族的民居,大多数都是三坊一照壁或者四合五天井的格局。
啥叫三坊一照壁呢?就是由三个房子和一个照壁围起来的院子。
照壁可不仅仅是一堵墙哦,它可是有着精美的装饰的。
上面会画着各种漂亮的图案,可能是山水,可能是花鸟鱼虫,就像是一幅展开的画卷。
而且白族建筑的颜色搭配也很讲究呢,白色为主色调,再加上一些青瓦,木梁上还会有雕刻,雕的可能是一些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或者吉祥的图案,感觉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白族的文化和历史。
二、宗教建筑大理的宗教建筑也很有看头。
像崇圣寺三塔,那可是大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三塔高高耸立在那里,就像三个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
塔的造型很独特,线条流畅,从远处看就特别壮观。
寺庙建筑呢,也是充满了浓浓的宗教氛围。
建筑结构严谨,内部的佛像、壁画等都非常精美。
这些宗教建筑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大理当地的特色和宗教文化的元素,比如说在建筑的装饰上可能会有一些宗教符号或者经文的雕刻,让人一走进就感觉心灵都被净化了。
三、现代建筑与传统的融合现在大理也有很多现代建筑,不过这些现代建筑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建筑风格。
很多新的建筑在设计的时候都会借鉴白族建筑的元素。
比如有些酒店或者民宿,它们的外观可能会采用白族建筑的青瓦白墙的风格,但是内部的设施却是现代的,这种融合既保留了大理的传统韵味,又满足了现代人对舒适生活的需求。
再比如说一些公共建筑,在建筑的线条或者装饰细节上会融入白族传统建筑的木雕、石雕等工艺,让现代建筑看起来更加有文化底蕴。
四、建筑材料的特色大理建筑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当地的石材和木材用得比较多。
石材坚实耐用,用来做建筑的基础或者雕刻一些装饰品。
木材呢,尤其是那种带有纹理的木材,用来做梁、柱或者门窗的框架。
这些材料都是取自当地,既方便又能体现出大理建筑的本土特色。
而且用这些材料建出来的房子,冬暖夏凉,特别适合大理的气候。
大理人总结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特征
![大理人总结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e5b3b65561252d380eb6ec7.png)
门 楼
白族民居的门楼富于装饰 ,这也是白族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 。通常采取内 地殿阁的造型 ,飞檐串角 ,并以泥塑 、木雕 、彩画 、石刻 、大理石屏 、 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 ,既显得玲珑剔透 , 又不失稳重大方 的整体风格 。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 ,砖瓦结构部分也显得错落有致 , 精 巧严谨 , 给人以一种均衡对称 、和谐优美的感觉 。
井干式
在唐王朝和宋王朝的扶持下 ,这里曾有过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地方政权 , 这就是历史上的“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个时期的民居建筑的使 用功能日趋完善 ,建筑技术有较大的发展 。唐朝南诏国时期 ,都城阳 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已是“巷陌皆垒石为之 ,高丈余 ,连延里不 断”(《蛮书》)。而宫殿式和宾馆式住宅 ,更是富丽堂皇 。公元 856 年 , 南诏王在城内建了一座称为“五华楼”的宏伟宾馆 。古籍《读史 方舆纪要》卷一百一十七载 :“五华楼 , 在(大理)府治西 。唐大中十 年 , 南诏王所建 , 以会西南夷十六国君长 。楼方五里 , 高百尺 ,上可 容万人 。” 清代白族民居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在 汉建筑与土著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 过程中产生异变 , 形成 了“三 坊 一 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独院或 向纵深发展多院组合的独具民族风 格和地方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 。白 族村落也有较大发展 ,已形成融商业 、 经济 、文化 、仓储 、居住等多功能 的聚居区 。
杨品相宅
杨品相宅位于喜洲镇城北村西大道南侧,喜洲人杨品相于1947年所建。杨 家大院占地面积近1841平方米,建筑面积1621平方米。院落为白族典型 “三坊一照壁“院落,分南北两院,每坊为三开间楼房,各坊通过走廊相 通,外墙、内墙、望板、照壁、门楼均有彩画装饰。照壁匀称精美,大门 精雕细刻,院内配有石板夹卵石的拼花地面。1953年土改中杨宅被没收公 有,现由大理市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管理。
白族住宅_??????
![白族住宅_??????](https://img.taocdn.com/s3/m/6dcd11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9.png)
白族住宅1. 简介白族住宅是指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白族人民所居住的住宅建筑。
白族是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白族住宅通常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独特,采用传统的斗拱结构和百瓦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 建筑风格2.1 传统斗拱结构白族住宅的主要特色之一是采用传统的斗拱结构。
斗拱是一种古老的建筑结构形式,由多个相交的木材构件组成,形成了一个弯曲的拱形。
这种结构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还能够使建筑更加美观。
白族住宅通常将斗拱作为主要的屋架结构,使建筑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2.2 百瓦顶白族住宅的屋顶形状多采用百瓦顶,也称为“银壳顶”或“银瓦顶”。
这种屋顶形式由多个瓦块互相交错覆盖而成,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曲线形状。
百瓦顶除了起到防雨、遮阳的作用外,还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度。
白族住宅采用百瓦顶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2.3 木屋结构白族住宅大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因此具有较为轻巧、灵活的特点。
木材既满足了建筑的承重需求,又具备了一定的保温和遮阳能力。
白族住宅的木屋结构往往采用卯榫结构,即利用榫头和榫眼相嵌,通过插合和钉连接来完成建筑的搭建。
这种结构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功能布局3.1 院落式布局白族住宅通常采用院落式的布局,在建筑周围围合成一个庭院。
庭院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交流和家庭活动的场所。
庭院内种植花草树木,形成一片清幽的绿色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3.2 分居布局白族住宅通常采用分居的布局形式,即建筑被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前半部分是客厅和公共活动区域,后半部分是卧室和私人空间。
这种布局形式体现了白族传统的社群关系和家庭观念,同时也便于居民的生活和家庭活动。
4. 装饰特色4.1 彩色壁画白族住宅的墙壁通常会绘制彩色壁画,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历史。
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70a6e71a844769eae009ed89.png)
多院落群体:根据地形,灵活自由的进行拼接扩展, 组合成为多院落的大型合院群体。
1.入口曲折变化。均以前导过渡空间保持合院住宅 的内部相对安静和私密,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性。
2.入口门楼的装饰丰富,形式多样,标志性强。
3.厅、廊的设置,使各房屋上下之间,内外之间的 交通联系十分方便,特别在雨天更加明显。
4.庭院中广植植物花卉,壁饰字画,使封闭的庭院空间充满生机 绿意。幽情雅趣,既保证了物质要求,又满足了精神生活方面 需求,足不出户便可接触自然,怡情悦性。
5、照壁是三合院的点睛之处。
பைடு நூலகம்
白族民居
覃翠烨 140407230
汉风坊院
汉风坊院是白族当地居民与汉族传统民居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民居 形式,所以称为汉风坊院。 主要形式有“三坊—照壁”和“四合五天井”,还有“六合同春”和多院 落群体。
三坊—照壁
四合五井天
由“三坊—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个院落 组成,便形成了“六合同春”
白族民居建筑
![白族民居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a0a579e3ba1aa8114531d965.png)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大理、洱源、鹤庆和剑川等聚居区的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居住民俗的集中体现。
白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或石木结构的三开间两层楼房。
整座民居的左、右、后三面都用一尺见方的石头砌成两米左右的墙基,其上用土基砌成墙体。
民居的屋面用筒板瓦覆盖,前面重檐, 形成前出廊的格局。
木结构部分,屋架四柱落地,在排间之间和楼板照面林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木林,称为〃穿林〃。
穿林是白族木匠的一项杰出创造,它把整幢房屋的排架连成一个整体, 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
木柱脚多设有柱石,以防潮湿。
在整幢民居中,双层重檐是主要的特点,科学实用。
楼上的屋檐下通常有一个平台,可以挂晒粮食,放置花木,同时可使阳光进入,适宜居住。
下层屋檐前伸,可以保护房屋的木结构部分不受雨淋,底下宽阔的台阶走廊则成为全家人的重要生活空间。
三开间的房屋中,中间为堂屋,装有六扇木雕格子门,平时只开两扇,有红白喜事才全部打开或取下。
堂屋内设有神龛,一般不住人,一般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
两侧房屋住人,楼上房间通常作储藏室,人口较多的家庭有时也住人。
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白族的建筑,喜欢依山势定主房,主房两边的房子叫耳房。
主房多数坐西朝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出来,最先照到屋脊上,优先享受太阳的光辉,统领整个院子。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二、白族民居大门一般的白族人家,通常就在上述的三开间主房前两侧,配上厨房、畜厩,围上围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也就是白族最常见的民居格局。
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d2f7ff03f12d2af90242e612.png)
白族民居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民族之一。
住宅建筑形式,典型者当推“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
“坊”是一栋三开间二层的房屋,一般坐西向东,以适应南北走向的点苍山的地形和常年的西风。
正房楼下形成走廊,底层廊下前墙为木质,上部用通风格子窗,下部在堂屋用六扇可拆卸的格子门,两边卧室开格子窗和单扇门,一般在卧室与堂屋间。
还另设直通门。
楼层前墙一般为一排木格条窗,楼梯通常在堂屋后部。
屋顶外形,屋脊有生起,两端鼻子缓缓翘起,屋面呈凹曲状,曲线柔和优美。
外墙很少开窗,其山尖檐下,画作黑白彩绘。
在正房对面的一面围墙,做成照壁,其形式为独脚壁和三叠水照壁两种。
照壁本身各段的高度比例,随院子的宽窄有所变化,其中以照壁总宽度等于三间正房的面阔者,体量最为适当。
除照壁外,白族民居建筑的另一个特色,表现在对于大门的装饰。
大门一般可分为有厦门楼和无厦大门两大类。
有厦门楼一般是三间牌楼形制,其中分为“出角”和“平头”两种。
“出角”指有尖长的翼角翘起,檐下有斗拱装饰,极为精致华贵。
“平头”有厦门楼的装饰则较简单,大多数为一般民居采用。
“三坊一照壁”之所以成为白族喜爱的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归纳起来优点在于:正房习惯向东,而在正对正房的视线前方,有一座较房屋稍低的照壁,提供了较为开阔的天空视野,东升的太阳,可比四合院较早地射入正房和院落中,从而获得更多的阳光。
此外,照壁白墙的反射,有利于改善室内光线不足的问题。
“三坊一照壁”所占地基的宽度,比一般四合院为小,因而更适应于点苍山麓的斜坡地形;而对于习惯于正房廊上活动作息的白族人民来说,视野范围内有一座美丽的照壁,给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与此相适应的民居建筑建筑布局“四合五天井”,由四“坊”房屋构成,与通常所见的四合院不同的是,除正中间一个大院外,四角还各有一个小院,称作漏角天井,故而组成大小五个院子。
各坊房屋,一般都为三间两层,漏角天井中都有耳房,其一为厨房。
大门的位置,仍在住宅的东北角,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入口的小院,再在厢房的山墙上,与二门通达厢廊,其他地方的建筑方法,除无照壁外,与“三坊一照壁”相同。
白族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白族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9933d5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4.png)
白族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白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而闻名。
以下是白族民居的一些建筑特色:
1.布局方式:白族民居通常采用“三坊一照壁”的布局方式,即三座房屋加上一个照壁
围成一个院落,主房位于中间,两侧是厢房。
这种布局方式注重对称和平衡,给人以稳重、端庄的感觉。
2.建筑材料:白族民居主要采用土、木、石等自然材料建造,尤其是土墙和石头的使
用非常普遍。
这种就地取材的方式既降低了建筑成本,又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3.外观造型:白族民居的外观造型简洁明快,多采用直线和几何形状,给人以质朴、
大方的感觉。
同时,在细节处理上非常考究,如门楼、窗花等部位的雕刻和装饰都十分精美。
4.内部结构:白族民居的内部结构也很有特色,通常采用“间”作为基本的单元,根据
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进行组合。
同时,在房屋内部也常常设置天井、廊道等空间,增强了室内通风和采光效果。
5.装饰艺术:白族民居的装饰艺术也是一大特色,尤其在木雕、石雕、彩绘等方面非
常出色。
在民居内部,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门、窗、隔扇等,以及石雕的柱础、门框等。
此外,在墙壁和天井上也有精美的彩绘和图案。
总之,白族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审美观。
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a25e25136edb6f1aff001f68.png)
白 族 民 居 --门窗
• 白族民居的窗子多采 用雕空式格子窗,在 窗子背面贴上一层纸 • 也用小条窗和“美女 框”式玻璃窗
白族民居典型格局
• 四合五天井 对于有两进的房子, 后面一进的四周全 部是房屋,四间屋 围成一个大的天井, 四角还各有一个小 天井,加起来就有 五个天井。
白 族 民 居 -- 石 墙
• 表现出白族民居就地 取材的特点,且有利 于抗风,防震 • 历史悠久:唐樊绰蛮书 记载“巷街皆垒石为 之,高丈余,连延数 里不断” • 一般有条石墙和鹅卵 石墙两种
点睛之笔——照壁
• 又名风水壁,是白族 民居非常关键的组成 部分,三坊一照壁民 居,很大程度是依靠 照壁而“活”起来 • 多用墨黑色与白色底 色映称,朴素淡雅
白 族 民 居 -- 照 壁 类 型
分一 段字 ,平 , 顶 壁 为 面 庑 殿等 高 式 , 不 •
白 族 民 居 -- 照 壁 类 型
• 白族民居门窗进一步 体现了白族民居重装 饰这一特色 • 以云木、红椿、楸木、 等名贵木材,雕上金 鸡宝贵、喜上眉梢等 民间吉祥图案,多为 透雕或圆雕。
白 族 民 居 -- 门窗
• 民居中门有单扇门,双 合门,格子门等。堂屋 的门面多为六扇活动的 雕花格子门
白 族 民 居 --门窗
• 格子门上的花纹图案, 可从单层到五层不等。 • 有植物,动物甚至人 物故事图案,且各类 图案往往结合在一起, 直接或暗喻着人们的 美好理想
白 族 民 居 --墙画
• 白族民居中,在山尖部 位都设计了寓意吉祥如 意的象征性符号 • 采用图饰的方式,画上 抽象性图画,如“和合 如意”“翘盼福音”
白 族 民 居 --墙画
诗框色房 词内,屋 ,绘以外 古山黑檐 朴水线下 典风画的 雅景出墙 ,档面 或脚常 题线刷 书,成 画档白
白族建筑特色
![白族建筑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865d5c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6.png)
白族建筑特色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白族建筑的特色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材料白族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和石头作为主要材料。
这些天然材料给白族建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质感和风格。
木材被用于建造房屋的骨架和梁柱,石头则被用来砌筑墙体和地面。
这些材料既具有强大的抗压性,又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有着更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二、建筑形式白族建筑以“三坡一堆四合院”为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特色。
三坡屋顶是白族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即屋顶两侧呈斜坡,中间呈弧形,兼具美观和排水的功能。
一堆是指建筑物前的院落,可以用来种植花草树木,也可以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合院则是由四幢建筑围合而成的中庭式建筑群,常用于家庭住宅或者公共场所。
三、装饰元素白族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丰富多样的装饰元素。
白族人民善于用彩绘、雕刻和刺绣等技艺将建筑装饰的图案、花纹和文字融入建筑中。
这些装饰元素既美化了建筑的外观,也传递着白族人民的文化和信仰。
比如,他们常常使用象征吉祥和幸福的图案和颜色来装饰建筑,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四、民居布局白族传统建筑的布局通常采用分户式或者对角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建造。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居住空间,并且与其他家庭保持一定的距离,增加了私密性和亲密性。
民居的布局通常是围合式的,建筑围合成一个中心庭院,起到隔绝外界噪音和保护隐私的作用。
庭院被用来种植花草树木,形成自然的环境氛围。
五、文化传承白族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表达,更是白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建筑的设计和装饰,白族人民将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传递给后代。
他们注重家庭和睦、和谐相处,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这些都体现在建筑的细节中。
白族建筑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象征。
总结白族建筑以其独特的材料、形式、装饰元素和布局,展现了白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白族的建筑有啥风格?白族人的住宅是啥样的
![白族的建筑有啥风格?白族人的住宅是啥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30477af2d5bbfd0a795673b6.png)
白族的建筑有啥风格?白族人的住宅是啥样的>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
平房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排架”(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
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料板为隔,山墙到顶,屋面挑出,有防止邻居火灾波及作用。
在“排架”间和楼板照面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枋,当地叫做“穿枋”,是白族木工一项很出色的创造。
“穿枋”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联成一个整体。
与照面枋、檐口挂枋和落地枋相互作用之后,刚度很大,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
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日数既多,风力又强,尤其下关一带,每秒钟最大风速可达四十米左右。
在与自然作斗争中,白族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他们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
白族建筑的照壁比较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一般是层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着互相屏障的作用,由于从房屋坐向,平面组合到主面处理,都为避风步步筑防,所以不为劲风所烦扰。
门楼装饰的种类通常包括泥塑、木雕、彩云、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一座中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玲挑剔透、雄浑稳重和美观大方的综合艺术的建筑。
白族这种门楼,不仅造型富于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的布局结构上也独具风格。
如在花坊、照壁、天花板以及门窗上均雕有人物、花卉、山水和鸟兽,组成双凤朝阳、二龙抢宝、百鸟朝凤等图案。
门楼各部位系用凿榫卯眼相接,一般不使用铁钉,却又连接得十分牢固。
花栉和斗拱.的布局与安装,纵横交错,支承挑檐,结构精巧严谨,造形简洁大方。
远远望去,给人一种既均衡对称又美观和谐的感觉。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https://img.taocdn.com/s3/m/8b66d46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6.png)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START OF SPRING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白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遗产,是闪耀在云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这里浓缩了白族文化和民俗的精华。
白族民居主要为两种,其一是三坊一照壁,其二是四合五天井。
三坊一照壁就是指建三排房子、一面照壁,围成类似于北方四合院的形式。
三排房子一般位于南、西、北侧,照壁位于东侧,因为大理地区白族民居大多是坐西朝东,而不是坐南朝北。
房子一般为两层,有时正坊(西侧的那排房子)可为三层。
每排房子一般是三开间。
如果条件不许可,也可建两排房子,但不能面对面,只能建成曲尺形(L形)的布局。
四合五天井就是指建四排房子,与北方的四合院相似,但每排房子之间不相连,这样就在四排房子中间形成了一个大天井,每两排房子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小天井,共四个小天井,故称“五天井”。
以前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房子的内部结构是很简单的,就是一排三开间房子,上下两层而已。
START OF SPRING 严家大院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严家大院,它位于喜洲古镇最繁华的四方街富春里1号,大院始建于清朝光绪32年(公元1907年),占地2478平方米,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是喜洲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白族建筑。
SPRING走进这个深宅大院,便看到有着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飞舞着秀丽字画的照壁,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
严家大院里有一个演出的小礼堂,主要是进行三道茶表演。
'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就如同我们的人生般,先苦后甜然后再仔细体会。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勤劳智慧的白族人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着苦尽甘来的幸福生活。
值班编辑:李涵曦图片:新哥文字:网络(侵删)。
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e63819eb81c758f5f61f67eb.png)
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大理、洱源、鹤庆和剑川等聚居区的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居住民俗的集中体现。
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白族的建筑,喜欢依山势定主房,主房两边的房子叫耳房。
主房多数坐西朝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出来,最先照到屋脊上,优先享受太阳的光辉,统领整个院子。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一般的白族人家,通常就在上述的三开间主房前两侧,配上厨房、畜厩,围上围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也就是白族最常见的民居格局。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还有最有代表性的民居结构如“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都较为完整,建筑艺术也较高。
在大理坝子,“三坊一照壁”最为常见,并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成为白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形式。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幢三开间房屋和一个照壁加围墙组成的院落。
中间为正房,两侧为耳房,正房对面的北侧留出大门,正中立一堵照壁,故有“三坊一照壁”的称谓。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结构的民居建筑,比“三坊一照壁”更为庞大复杂。
所谓“四合五天井”,是以四幢楼房为主组成的院落,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另建一座小耳房和一个小天井,加上中间的一个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故名。
“六合同春”则是两个院落前后相连,每幢楼房之间,以及楼上楼下,都有走廊全部连通,因此又有“走马转角楼”之名。
大理人总结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特征
![大理人总结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e5b3b65561252d380eb6ec7.png)
大理特殊的环境因素——多风
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日数既多,风力又强,尤其下关一带, 每秒钟最大风速可达四十米左右。在与自然作斗争中,白族劳动人民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对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他们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 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白族建筑的照 壁比较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一般是层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着互 相屏障的作用,由于从房屋坐向,平面组合到主面处理,都为避风步步筑 防,所以不为劲风所烦扰。
其他门楼
白族民居多为两层楼房 ,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屋顶。前面重檐 , 形成前 出廊的格局 。下檐俗称“厦台”, 楼板延伸檐下 , 又称“厦库”。墙脚、 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 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山墙 屋角习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木雕艺术也广泛用于格子门、横 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
杨品相宅
杨品相宅位于喜洲镇城北村西大道南侧,喜洲人杨品相于1947年所建。杨 家大院占地面积近1841平方米,建筑面积1621平方米。院落为白族典型 “三坊一照壁“院落,分南北两院,每坊为三开间楼房,各坊通过走廊相 通,外墙、内墙、望板、照壁、门楼均有彩画装饰。照壁匀称精美,大门 精雕细刻,院内配有石板夹卵石的拼花地面。1953年土改中杨宅被没收公 有,现由大理市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管理。
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 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白族民居多数以家庭为单 位 , 自成院落 , 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 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形式。 “一正两耳”的形式是指,一间正房加上其两边各自一间较小的
大理建筑特色介绍
![大理建筑特色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70f245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a.png)
大理建筑特色介绍
大理建筑具有“五多”的特色,即:多层、多面、多坡、多巷、多阁。
其建筑风格以白族民居建筑为主体,结合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形成了以白族民居建筑为主体,其它民族建筑为特色的大理民族建筑风格。
白族民居是大理地区最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民居类型之一。
白族民居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特点,且极富地方特色。
大理地区白族民居多为二层楼式砖木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从平面上看,大理地区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以一至三层为主,其中一层为堂屋(或称客厅),堂屋与卧室、厨房等生活空间相分离。
二层主要作为卧室、厨房等辅助空间使用,也有少数人家用作储藏室和客房。
三层主要用于存放粮食、农具、杂物等物品。
此外,大理地区白族民居在其建筑风格上还有一定的特色:
一是对屋顶进行了美化和装饰。
屋顶的处理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正脊两端装饰有象征吉祥的瑞兽(如狮子、貔貅
— 1 —
等);二是正脊两端装饰有龙柱;三是正脊两端装饰有精美的脊兽(如狮子、麒麟等)。
— 2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喜洲白族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喜洲白族建筑群](https://img.taocdn.com/s3/m/fc39813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7.png)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喜洲白族建筑群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建于清至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洲古镇入口处的正义门,国保碑立于此处。
喜洲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重要的白族聚居地。
这里有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
白族民居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表瓦人字大层顶,二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向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下灰。
喜洲民居建筑群重点保护单位有杨品相宅、严家院、董家院、赵府建等,既保持了白族民居传统,又结合西式建筑手法。
古镇的另一处入口严家大院是古镇里最重要的,也是唯一一处开放的古建筑。
只看到这一处分项国保标志。
严家院位于四方街富春里1号,为民族资本家严子珍1919年建造。
由自北而南的两院“四合五天井”和一院“三坊一照壁”组成,院落以“走马转角楼”连成一个整体,楼上楼下均有回廊,串联所有的房间。
1953年土改中严宅被没收充公。
白族院落里都有的照壁二楼回廊客房闺房楼下设展厅,展品足以彰显严家的富足。
佛堂宗堂大院的小角落也不乏精致,旁边不起眼的小门是金库。
地下金库也是少不了的。
再往后走,便可看到一座西洋风格的小门。
严家还有一座小洋楼,看介绍建于1938年,比其他建筑晚了近二十年。
景区休息室,看上去也够精彩。
董家大院现在是宾馆了,门前有大理历史建筑标牌,没有文保碑。
在里面溜了一圈,太幽静了,没什么人,当然也没看到什么可看的。
在宾馆旁边却有一座古朴的老宅,门旁有标牌:董仁民宅。
董家院由民族资本家董澄农所建,董仁民为董澄农之子。
大理标志性的白族门楼门楼内空间不大,侧面还有一道西式小门。
院内有人居住,不便打扰,看看旁边的小巷。
一处不起眼的老宅,标牌:大理第一批历史建筑,尹辅成院。
董兴明宅喜洲的大街小巷处处不乏精彩。
九壇神越靠近四方街,商业气息就越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石(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
在民居建筑的物质材料选择上,多就地取材,采用周围的石头、砖瓦、木材等等,无论是土木结构,还是砖瓦结构,都追求一种典雅、实用、简朴的建筑风格。
据记载,古代大理南诏国的民居建筑为“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指的就是当地建房取材的特点。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正是沿袭南诏时的建筑方式。
大理白族民间俗语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恰好是千百年来,白族人适应环境,善于总结的真实写照。
大理点苍山出产的大理石便是大理的建材特产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质作用,自古以来就因晶莹细腻的石质和绚丽多姿的天然画面而蜚声海内外。
大理石最早名为“点苍石”、“苍山玉”,又因多用来制作砚台、笔架、笔筒、镇纸等书房用品,故人们又称之为“文石”,至清代才统称“大理石”。
大理石上天然美丽的花纹给白族民居增添了无数韵味,民间百姓也为上天赐予的这份礼物而发挥了各自的想象。
传说王母身边有一个专门织五彩云锦的仙女,叫玉女。
一只领略过苍山洱海风光的凤凰飞到天宫里,把绮丽的风光讲给玉女听,玉女听得入了迷,她多想亲眼看一看那不曾见过的人间仙境呀。
机灵的凤凰给玉女出了个主意:“你只要对王母说,你要把苍山洱海的景色描摹下来带回天宫,作为织造云霞的图纸,她一定会答应你去的。
”果然,王母答应了玉女的要求。
于是,玉女驾着一片白云,由凤凰引路来到了苍山中和峰上。
每天不是伴着洱海的碧波描摹苍山十九峰俏丽的山峦,就是披着苍山上的彩云俯视洱海中的点点白帆。
这天清晨,玉女和凤凰来到应乐峰下的隐仙溪旁梳洗,却看到一群面黄肌瘦、衣着褴褛的人在一锤一凿地开挖石头。
玉女呆住了,说:“凤凰,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地方,还有人在受苦呢?”“玉女啊,这些人都是因为交不起国王的租税,只能采石过日子呢。
”玉女和凤凰正说着,却看见一个采石的年轻小伙子晕倒了。
她们上前扶起小伙子,原来小伙子叫白郎,自小没了母亲,后母教唆父亲把他赶出家门,他只好到苍山上采石度日,又累又饿,就晕倒了。
玉女见白郎是个勤勤恳恳的好小伙子,就鼓起勇气,说愿意和白郎一起过日子,白郎喜出望外。
他们成了亲,一起在应乐峰上开采石头。
玉女走过的地方,普通的石头都变成了精美的彩色玉石。
玉女让白郎招呼乡亲们一起都来挖,于是大家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再也不怕交不起税,吃不上饭了。
天上一日,人间便是一年。
王母见玉女三天过去仍迟迟不归,好生恼火。
多嘴的喜鹊把玉女和白郎成亲的事告诉了王母,王母立即派仙鹤童子把玉女押送回来。
玉女本来想用五年的时间把苍山上的石头都点化为美玉,但她的心愿已经无法完成。
她舍不得苍山洱海,更舍不得白郎。
当仙鹤童子押送玉女回天宫的时候,痛不欲生的白郎紧紧抓住她的五彩腰带不放。
仙鹤押着玉女越飞越高,玉女的腰带断了,飘落在苍山上,五彩的腰带一眨眼就变成了苍山上五彩斑斓的彩花大理石,她留下的未完成的画稿,则变成了水墨画般的大理石和纯净的汉白玉,世世代代造福大理的白族儿女。
白族住宅一般为独立封闭式的建筑,通常是以家庭为主,自成院落,院落的空间布局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以便更好的接近大自然。
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使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整洁质朴大方。
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极其耀人眼目。
山墙屋角经常用水墨图案装饰,显得典雅大方。
在此基础上,各个家庭根据需要,稍微变通,形成了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民居建筑,包括住宅建筑门的大小和房间的数量也不等,庭院组合也是多种多样。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来决定。
“一正两耳”的形式是指,一间正房加上其两边各自一间较小的耳房。
“两房一耳”是指两幢楼房互相垂直,在垂直交叉处有一间较小的耳房作为连接,两房当中,又将坐西朝东的房子当作主房,与主房相对的一面砌一瓦顶飞檐的粉墙,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内墙面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或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又或者用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由于这堵墙面朝东方,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最先照耀在这堵墙壁上,白族人认为这给全家带来了幸福与吉祥,于是人们将这堵墙称为“照壁”,也称为“风水壁”。
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香四溢,怡静幽雅。
“三房一照壁”的意思为,整个院落有三幢楼房,一幢坐西朝东的正房加上两侧的两幢配楼,主房对面依然有照壁,中心是天井,恰好形成一个四合院的布局。
而“四合五天井”则是四幢楼房,每幢楼相交处都有一间小耳房和天井,加上院心的大天井,便是“五天井”,少了一面照壁。
此外,一家两院相连的民居空间布局称为“六合同春”,加之楼上的走廊,又把各幢房子全部连通,称为“走马串角楼”。
两种建筑形式的屋面均用筒板瓦覆盖,前面重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
“排架”(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
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间用木板为隔,山墙到顶,屋面挑出的部分(建筑上叫“悬山”)较山墙直出屋面的那部分(建筑上叫“硬山”)为多。
“硬山”构造有防止邻居火灾波及的作用。
在“排架”间和楼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木头,当地叫做“穿枋”,它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联成一个整体,与照面枋、檐口挂枋和落地桥相互作用,增强了白族民居的抗震能力。
白族民居坐西朝东的走向是其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首先,大理所处的山谷坝子是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所形成,山脉为南北走向,依山傍水则房屋必然为东西走向;其次,云南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次数不但多而且风力很强,尤其以下关一带最为出名,最大风速可达12级(即每秒钟风速在40米左右)。
这种劲风,即使在我国内陆也极为罕见,下关由此被称为“风城”。
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白族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付常年多是偏西的大风,他们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一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
对于从其他方向吹来的风,就由四合院或“三房一照壁”的平面组合形式来解决。
白族建筑的照壁比较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一般是层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到互为屏障的作用。
由于从房屋坐向,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都为避风步步筑防,所以并不为劲风所烦扰。
白族民居建筑中的照壁一般分为“独脚照壁”和“三滴水照壁“两种。
“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不分段,壁顶为民殿式、为官宦之家选用。
“三滴水照壁”指将横长且平整的壁面分成三段,左右两边对称,中间一段较宽且高出两边,形似牌坊,当地百姓多采用这种。
照壁的长度等于院子的长度,中段的高度与耳房檐口相对,左右两段的高度与耳房下重檐的“封火墙”等齐,这种修建方式非常有效阻挡了大理强劲的西风。
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重视装饰,庑殿式青瓦白墙,四角出檐上翘,檐口墙上饰以彩画、书法等,彩画以墨彩为主色调,多为松、竹、梅、兰以及山水等图案,照壁中间配有题字。
照壁题字非常讲究意境和内容,是最富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之一,它内容涵盖广阔,文化底蕴十足,诗情画意浓厚,种类题材繁多,浓缩了大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闪烁着大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的神韵。
民居向外的三面檐口都用薄块青石封闭得严严实实,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均用沙土、红泥石灰粘合得整整齐齐,墙面全用石灰粉刷,山墙屋角用水墨、石青、石兰三种图案为基调,或用泥塑浮雕来装饰,显得典雅大方。
民居大门入口做成有厦出角式大门,门上屋檐翼角翘起,檐下做成层层出挑的斗拱,并施彩绘,造型十分华美。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装饰。
木雕艺术也广泛用于民居建筑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部分,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这些都是情趣盎然并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图案作品。
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白族木雕源远流长,技艺精湛,白族民间故事《雕龙记》,形象地表现了白族木匠的高超手艺。
从前,剑川有位木匠杨师傅,他技艺高超,不仅能盖“四合五天井”的大瓦房,还能建庄重肃穆的大牌坊,雕龙刻凤,栩栩如生。
这一年,他带着独生儿子七斤到保山给人家盖房子,清明前夕,他和儿子赶回剑川祭祖。
路过大理漏一村龙潭附近,走累了,便停下来休息。
龙潭里住着一条脾气暴躁的母猪龙,它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都要掀起狂风暴雨,驾着洪水直奔洱海,引得滔天巨浪淹没良田、冲毁屋舍。
附近的老百姓被它折腾得苦不堪言。
母猪龙还有一个怪癖,就是见不得铜铁器具,谁要是拿了铜瓢铁碗到潭里取水喝,就被它拖到潭里吃掉。
正午时分,杨师傅父子俩口干舌燥,小七斤便拎起煮饭用的铜罗锅到龙潭取水喝,眨眼间就被母猪龙拖下水去了。
等杨师傅赶到,潭边只留下七斤的一只草鞋。
父子俩千山万水出远门,快到家门口时儿子却不幸遇难,杨师傅抱着草鞋一直哭到日落西山。
他一夜未眠,咬着牙关下了决心,一定要为儿子报仇,为百姓除害。
第二天,杨师傅就从苍山上砍了一棵千年古松,准备雕刻木龙,再用“木经”为它开光,把它变成真龙,打败母猪龙。
杨师傅的主意得到了村民们一致的赞同,他们供应他饮食,帮他建房砍柴,只求他能制服母猪龙。
有一对叫阿宝、阿凤的小兄妹,也跟着杨师傅一起干活。
六月二十四日到了,杨师傅把雕好的木龙浑身涂满白色,就像披了银甲一般。
到了午时三刻,杨师傅咬开中指,为木龙点上五官。
他默默祈祷,请求祖师爷鲁班帮助自己战胜母猪龙。
当太阳西下的时候,大家把木龙抬到了龙潭边,杨师傅叫人在龙潭四周插上火把,自己开始念“木经”,把木龙送入龙潭中。
只听得晴空里响了两声炸雷,两朵云从潭里冲上天空,白云在先,黑云紧逼其后。
接着狂风暴雨,两条龙便在半空里打斗起来。
大家敲锣打鼓,为白龙助威。
白龙身小力弱,渐渐招架不住。
穷凶极恶的黑龙一把抓住白龙,把它撕成几截丢在苍山上。
白龙虽然战败了,但大家并不灰心。
乡亲们支持杨师傅继续雕龙,等到来年再战孽龙。
这时,杨师傅碰上了老相识铁匠赵师傅,赵师傅说,白龙斗不赢,是因为没有装上铁甲、铁牙和铁爪,他愿意为白龙装甲。
杨师傅恍然大悟,更增添了制服母猪龙的信心。
第二年的六月二十四,新木龙雕成了。
它浑身披着银光闪闪的铁甲,威武雄壮。
大龙旁边还有八条小龙,都出自阿宝和阿凤的手艺。
黄昏时分,乡亲们抬着九条龙来到了龙潭边,杨师傅念起“木经”,把九条木龙缓缓送入了龙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