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发展动力共37页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开卷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开卷复习资料

—— 1
—— 2
- 15 - 31
37 怎样理解科学认识的特 点?
40 课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及科研选题的原则
, ,
38 结合实例论科学与哲学的 关系
1 2
39 科研的基本程序
--
---
—— ——
—— —— (1)
-2
3
4 - 16 - 31
41 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保证科 学观察的客观性?
,
42 数学方法及其特点
26
................ - 11 -
27
.... - 12 -
28
............ - 12 -
29
........ - 12 -
30
........................................................................ - 13 -
1
2 3
4
5


“”
3 “ ——

—— ”
” 4
1 “
2
” 3 4
“”
“”
“ ”“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 征?
1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 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 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1 ?
2
2
3 2
- 4 - 31
a.
b.
c.
4
1
2
3
4
2
A
B
5
1
2

1
A
B
C D
“”

1
" 2. 3.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 19世纪,在欧几里得空间和经典原子论基础之上 建立起来的经典自然科学,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解 释遭遇困难,特别是按传统思维无法加以描述的 黑体辐射、阴级射线、以太等,引发了19世纪末 物理学危机,动摇了在近代形成的经典自然科学 的基本观念,由此导致了解决这一危机的现代科 学革命,这就是本世纪初原子结构理论、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的创立。由此使人们认识到,经典自 然科学规律仅适用于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 物体的运动状态。
• 电力是由一次能源转换的二次能源,由于任何能 源都可以转化为电能,因此电力技术革命为人类 广泛合理利用各种能源开辟了道路。
-
• 20世纪中叶后,技术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这 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 在二战中出现的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技术在战 后很快转为民用。以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为特征 的信息技术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兴起, 这次技术革命的影响或作用几乎波及社会生产和 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以机器取代 人的脑力劳动,以广泛推行自动化和自动控制为 特征的革命。
-
• 经过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人们的思 想进一步得到,到19世纪末,近代自然科学的重 要学科-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学均 已形成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 是,将系统的观察、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 合,逐渐形成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系统的科学理 论,科学的社会功能逐渐显著,社会对科学的需 求不断加大。
-
• 当时的科学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一些哲人用 思辨的方法对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出现了不少唯 物的(非神灵)、充满辩证法的成果。在太阳系 结构、物质结构、几何学、生物学、历法、力学 等方面均有很多的成就。古代的科学,基本处于 现象的描述、思辨性解释的阶段,科学与哲学相 结合形成了自然哲学。

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形式

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形式
• 因而,技术选题必须要面向生产、面向实际、 面向社会。
29
4.成果比较
成果指称 成果形式 成果性质 成果效益
科 学
发现
论文、著作
公开
注重社会性 公益
技 术
发明
专利、产品
保密
注重经济性 追逐利润
30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 科学与技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自身 的性质和特点,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整个活动的两个阶段和环节。
• 通常使用科学语言如数据、公式或图形来表 示,其误差限制一定范围之内。数学给了我 们判断真伪、多少、概率大小的量化方法。 一个科学理论灵不灵,要用数据来说话。
• 科学不接受模棱两可的、有歧义的陈述。因 此,良好的符号系统有助于科学的进步。
14
• (4)可检验性。正因为科学具有精确性, 能够提供个别的、具体的命题,因此在可控 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 自然科学的渐进发展形式就是科学 进化的形式,它是指在原有科学规 范的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 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 正和深化等。
• 反科学:主要是对科学的否定性评价。 它反对把科学视为万能准则和最高准则, 在原则上有一定的合理性。
18
(二)技术的本质和特点
• 1.技术的含义 •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运用科学
知识,在改造、利用和保护、建设自然的 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 能体系的总和。
19
2.技术的本质
• 但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 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转 化、相互促进,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 (2)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互为动力。 • (3)科学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原始时代:天然工具、简单工具. 古代:手工工具,农耕工具.以手工工具为基 础的技术体系. 近代:工业文明,蒸汽机等等.以机械技术为 基础的技术体系.
17
现代: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 术体系, 其特点在于: ①技术科学化.对传统技术的改造、科学的 先导作用、科学迅速在技术得到实现. ②智能技术、人机对话. ③复合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电子技术的综合;甚至包括与社会技术例 如与管理技术的综合.
26
社会决定论,以及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
把技术视作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一个社会建 构。在这种观点看来,技术的产生、发展都受 到社会的制约,是社会价值最终决定了技术的 发展方向与路径。
27
把技术当作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技术是一种认知形式或程序活动。因此,应 该把技术同人类的另一些知识形态如科学联 系起来加以考察
48
技术(价值)中性论
技术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一种技 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的目 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 种善的或恶的力量。
It is a poor carpenter who blames his tools Guns don ' t kill people . People kill people
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代价
生物学意义的代价与毁灭 人文价值的损害与非人化
47
工具主义与实在主义
工具主义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 目的的手段的作用。 E. Mesthene :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 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 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 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 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篇科学技术观12章科技基本性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篇科学技术观12章科技基本性质
这些技术活动并非用于科学研究成果向技术和生产 领域的转化,而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需要。科 学的技术化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 设备日趋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成生产技术制造 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科技的基本性质
29
(2)技术的科学化
这是指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 的指导和作用。这表现在:
科技的基本性质
27
2、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趋势根源在于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的统一性,即为了更 深刻地认识世界,就必须更深刻地改造世界; 反之,为了更深刻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更深刻 地认识世界。
科技的基本性质
28
科学和技术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 (1)科学的技术化
这是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 的技术活动,如技术发明、技术开发和技术应 用的活动。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从任务看
科学主要解决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 问题,对于经济因素、资源条件、法律因素等较 少顾及。
技术直接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 问题,它不仅与某一门学科有关,而且往往要涉 及到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还要涉及到经济的、 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资源的、环境的、心 理的和生理的因素。
科技的基本性质
21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 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 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 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 转化和控制。这就决定了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 又有相互联系。
科技的基本性质
22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技的基本性质
25
(4)从结果和评价看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

(1)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并把人排斥于自然界之外,割裂其固有联系。

(2)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抹杀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特质的多样性。

(3)用量的差异说明一切物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的规模规定其质,忽视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

它主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因果规律,提倡“关于自然界的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其结果:“还是没有摆脱神学的自然观”。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它主张“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 “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它以后被康德“星云假说” 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自然辩证法题库一.名词解释:65个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1.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1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英国百科全书:“科学是按自然界的顺序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对它们 的意义的认识”。
2、德国百科全书:“科学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总和……或者在整体 上的描述、有计划的发展及研究”。
3、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通过揭示现象之中的规律所取得的全部知 识,以及作为这些知识基础的认识论”。
4、日本百科辞海:“所谓科学,是具备客观性和真理性的既具体又普 遍的有体系的学术上的认识。即科学是学问达到最高程度的部类”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 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 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 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二)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3)库恩历史主义:“求”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7、默顿提出科学精神的四条规范(即四种气质):
普遍性(Universalism) 公有性(Communis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 Scepticism)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 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 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也 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八)技术异化 马恩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 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 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直接生产力。
(2)体制目标不同 科学的体制目标是“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技术的体制目标是利用知识来谋利(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 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属于实践范畴, 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3)可预见性不同 科学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
(2)表现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 发的周期缩短
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
科学技术化,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 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 应用研究。
技术科学化,是指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日益受到科 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 包含两层含义: ① 已有的技术上升为技术科学 ② 技术进步以科学为先导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周 期缩短
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显示出一定的片面性。其共同点 是科技决定论,把当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单纯地归咎于科学技术。科 学技术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是看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如何使 用它。“双重效应”说主张科学技术的价值总是两面的,既能造福 于社会,也能破坏社会的健康发展。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 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 只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这种双重效应,对科学技术加以合理利 用,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有效控制其负面效 应,才能使科技真正成为造福于人类的利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等。
基本观点:前科学→常规科学→ 危机→ 科学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
物理学晴朗天空中的两朵乌云
190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新年庆祝会上,著名物 理学家开尔文勋爵作了展望新世纪的发言:
“科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完成,后辈的物理学 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发展动力39页PPT

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发展动力39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谢谢!来自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发展动力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技术创新的概念、过程和机制(ppt 67页)

技术创新的概念、过程和机制(ppt 67页)
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化转化;或者把它看成是 企业家为获取商业利益,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新的 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
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的综合过程;管 理学家着重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把它定义为:由选择发明、投入
资本、建立组织、指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若干种行 为综合的结果;从创新时序过程的角度把它看成是:从认识技 术的商业潜力到将其转化成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从进 化论角度把它看成是“一种进化过程”。(p236-237)
社会整合机制
所谓技术创新的社会整合主要是指作为 社会分化之结果的技术创新行动如何通 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形成与原有社会系 统中之结构特征、关系网络和规范体系 之间的适应与协调。
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p243)
可以归结为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等因 素。前者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后 者具体包括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 力、辩识市场机会能力、研究与开发能 力、生产与营销能力和对创新资源的投 入与产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以及社会 的支持能力等。
第三,高技术创新的周期比一般技术创新 周期要短得多,因此,在研究与开发、 规模生产和销售等阶段,都要求创新者 有更高的素质,才能及时作出对策;
第四,高技术创新扩散效率高,因此,需 要创新者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素质的 同时,还要有知识产权意识,以便保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高技术产业化机制的内容(p249-250)
下面分别从哲学、认识论、技术认识论 和价值观 的角度阐述技术 创新的本质。(p238)
三、技术创新的分类和特点
企业技术创新包括多种类型。例如:
根据技术创新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 产品创新 和工艺创新 ;
(p239)

技术的本质与发展

技术的本质与发展

• 卡普进而把技术视为文化、道德和知 识的进步及人类“自我拯救”的手段。
– 因为,人类内在的进步意识导致技术进 步,工具和机器等技术产物都是人类在 现实世界中的能力的外化 (exteriorization),它们扩展、强化了 人体器官的各种技能,增强了人类控制 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 现代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也提 出:
• 1981年,F.拉普在《技术哲学导论》一书 中强调:
– “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 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
– “工程师和技术史学家的科学倾向,使他们把 技术过程和技术系统看成是可以按其制造原理 和功能结构进行严格分析的孤立现象。他们大 都忽视通过自身的力量创造这些人造物的人, 忽视驱使人的动机,尤其忽视技术对社会、文 化和智力活动的影响。”
法国学术界
•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D.Diderot)在他主编的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业详解辞典》 (1751-1780年)中,首次把“技术”列为百科全 书的条目,将技术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 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 • • 1954年,法国技术哲学家J.埃吕尔(Jacgues Ellul)所 著的《技术社会》一书把技术定义为:“在一切 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具有绝对有效性 的各种方法的整体。”
半坡歌舞
技术的文化本质
• 技术不是外在于文化的,它本身也正是社 会发展中文化作用的要素。技术的文化本 质显示在两个方面:
– 物质的层面,例如甲骨和甲骨文、石头和石器、 粘土和陶器、铀矿和原子弹等等,这些事物不 像自然那样是“自己”形成的,而是由人制作 出来的。因此,说技术是文化,是说技术符合 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在技术上凝结着人类物质 创造的成果。

技术名词解释(技术)

技术名词解释(技术)

技术名词解释(技术)一、技术的概念1.希腊语 12.我国古代 13.于光远4.课程计划中用语5.技术概念的变迁6.在原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中7.新的通用技术课课程计划中8.从语源上看9.马克思10.广义的技术定义11.狭义的技术定义12.兼顾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的定义13.技术二、技术的本质1.技术的本质2.技术的特征3.技术属性4.新的技术观三、技术方法1.技术的方法2.技术方法3.技术创造一般程序4.技术设计法5.广义的技术设计构成6.技术试验7.技术试验方法8.技术四化四、其他1.工艺2.技术知识3. 技术成果与科学成果的联系与区别4.基本技术5.知识产权6.技能7.技术能力8.技巧9.技术原理10.技术经验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2.第一次技术革命13.第二次技术革命14.第三次技术革命15.新技术革命16.通用技术17.基础技术18.主体技术19.潜在技术20.现实技术21.无形技术22.有形技术23.技术分类24.技术硬件25.技术软件26.辩证唯物主义技术观2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28.技术成果29.中学阶段技术的基础30.建筑技术31.技术的起源32.工程技术33.产业技术34.工业技术35.技术文化36.技术美学37.技术素养38.技术的非容忍性影响39.劳动40.劳动教育41.技术教育42.家政一、技术的概念技术有不同的理解技术是一个有多种定义的名词,有几十种,而且含义各不相同。

一个技术工作者可以不知道技术的定义而照样做好他的技术工作,但对一个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是不清楚技术的含义就没法工作。

这是因为,对技术含义的理解会影响到技术教育的理念、目标的确定。

实际上,这次高中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正是建立在对技术概念的认识深化的基础之上。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技术定义:1.希腊语:表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等。

2.我国古代:泛指“百工”。

指个人的技能、技艺、手艺,并且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方法、配方和某些特定的工具。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1页
技术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
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 工艺。
对技术下一个明确定义是很难做到 的。技术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但最 熟悉的东西也往往是最熟视无睹的东西。
人类借以改造与
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 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 物质装置、技艺与知 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至理
致用
特征比较
科学的特点
技术的本质特征
客观真理性; 普遍性; 系统性; 逻辑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有益性与有害性; 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无价值判断
有价值判断
成果比较
成果指称 成果形式 成果性质 成果效益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科 学
发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是什么?1科学发展展现从分化到综合整体趋势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统一3科学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结果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过程?5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演化过程6科学发展是继承和创新统一1科学发展展现从分化到综合整体化趋势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两种形式:一个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和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和综合材料科学,另一个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运动形式科学。

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统一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演进时指出,“正象多种不一样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多种不一样社会经济形态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忽然出现、相互截然分开。

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萌芽。

”同时她指出,“在这里,起作用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物质可能性——不管是工艺条件,还是和其相适应企业经济结构——全部是在前一个形式范围内发明出来。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结果科学发展外部动力首先表现在社会生产需要推进了科学研究结果应用,其次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发明了进行研究、观察、试验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试验水平提升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争论和和科学试验发展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深入完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过程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含有综合性质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和创新相互更迭、含有动态结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基础特征是动态模式,就是从历史见解出发,把科学现象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历史过程,所以是富有历史性动态科学发展过程。

首先,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确立统一范式,多种理论、学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原始阶段。

然后,常规科学阶段是指确立和发展范式阶段。

科学研究因为有了共同遵照范式,解题研究工作便可深入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7-8页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生命都来源于自然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答: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的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特征: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

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6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种相关关系:(1)在不同的环境和边界条件下,同一结构产生不同的功能(2)同一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系统的结构去实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什么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趋势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3科学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5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的演化过程6科学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

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

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

”同时他指出,“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模式,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是富有历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

首先,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各种理论、学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