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背景: 战国时期,产国大臣邹忌通过自身经历领悟到君王可能受到的蒙蔽,于是决走劝谏产王广开言路。
劝谏内容: 邹忌先是通过与妻子、妾室及客人的对话,发现他们因为各自的原因而对自己有所偏祖,从而意识到产王可能也受到了类似的蒙蔽他于是入宫向齐王进谏,指出齐王身边的种种蒙蔽现象,并建议齐王广开言路,接受各方面的意见。
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并下令悬赏求谏,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力日强,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2.魏征直谏唐太宗。
背景: 唐朝初期,魏征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劝谏内容:魏征多次在朝堂上与唐太宗争论,甚至让唐太宗感到难堪。
但魏征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为唐太宗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关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述强调君王应广泛听取备方意见。
结果:唐太宗虽然有时对魏征的直言感到不悦但最终还是能够虚心接受。
他称赞魏征为自己的“明镜”,并在魏征去世后深感痛惜,认为失去了一个难得的谏臣。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进谏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通过改良政治,齐国逐渐走上富强的道路。
2. 魏征谏唐太宗:唐朝初期,魏征曾多次进谏唐太宗李世民,劝他以民为本,减少赋税,轻徭薄役,从而巩固统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采纳了魏征的很多建议,使得唐朝逐渐走向繁荣。
3. 郑和谏明成祖:明朝时期,郑和曾向明成祖朱棣提出减少海禁、发展海外贸易等建议。
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明朝的海洋时代。
这些进谏成功的例子表明,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
敢于直谏的人物的故事
敢于直谏的人物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著名的故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齐王最后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 魏征直谏唐太宗:唐太宗有一次在上朝的时候与魏征争论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但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唐太宗非常生气,向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抱怨魏征。
长孙皇后却认为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正是因为唐太宗是英明的君主。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冷静下来,并深感魏征的直谏对国家有益。
后来,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他说魏征就像他的一面镜子,魏征一死,他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这两个故事都展现了敢于直谏的人物的勇气和智慧,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惧个人安危,直言进谏,最终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我国历史关于进谏和纳谏的事例
1、邹忌讽刺齐王纳谏《邹忌讽刺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的策士邹忌向君主劝谏、广开言论、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由邹忌这样自觉明,善于思考,塑造了劝谏贤人的形象。
同时,齐威王知道了错误后可以改变,提出谏言的明君的形象和消除弊端,提出了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重大决心。
请告诉我们,站在上面的人要广开道路,多用语言,虚心接受批评,积极改正才能成功。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国象征贞观十一年(637)对唐太宗的奏文,意在戒除太宗的居安,戒除奢侈,节俭节约,积德。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的第二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形势,历史被称为“贞观之治”。
“十思”是上奏文的主要内容,是十条应该深入思考的状况。
“疏”是“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3、触龙叫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有名篇。
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秦国趁着赵国政权更替的机会,大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的三个城市。
赵国处于危急状态,向齐国请求援助。
齐国一定要以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执意不肯,使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本文讲述的是在强敌的压迫下,赵太后在拒绝谏言的危险状况下,用柔克刚触摸龙,用“爱子计之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格,以兵换国的危险他赞扬了触龙注重国家利益的品质和思想工作的优秀才能。
4、褒良返陛下笏推荐的故事还笏,典故名,典出《古唐书》卷80的《嘉遂良列传》。
唐朝的高宗建立武则天后,奉行良说,皇帝不听。
遂良去了笏殿阶,流着血说“陛下,我把笏还给你!”,然后主张原则放弃官职。
之后也表示问候、退社。
5、海瑞上奏嘉靖明嘉靖皇帝,想进入仙人界,祈祷长生不老。
他受到道士王金、申世恩、花非花的欺诈,在仙人街巷建了一座灵坛,供养女婆婆而不是献花的“灵芝仙草”。
为了建设灵坛,劳动部主事率顾造和道士率众锦衣卫强制拆除民房,引起了人民的不安。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明辨是非,改正错误。
2.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以利害关系,说服秦国退兵,同时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
他委婉曲折的言辞,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3.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去世,赵太后执掌政权。
秦国趁机攻打赵国。
赵太后请求齐国出兵相助,齐国要求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为人质。
赵太后不肯,百官劝谏也不听。
这时,左师触龙来见赵太后。
他先以自己年老体衰的情态和赵太后拉家常,又以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推及太后疼爱自己的女儿,委婉曲折地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以上是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巧妙的方式向君主或长辈劝谏,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目的。
历史劝谏劝说事件
历史上的劝谏典故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触龙说赵太后赵孝成王元年,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太后不得不请求齐国增援。
齐王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不答应,触龙的谏说让赵太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3、贾诩阻止曹操废长立幼曹操很喜爱曹植,因此想废了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
征求贾翊意见时,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曹操听后,以后再也不提废曹丕的事了。
4、鲁肃劝孙权抗曹,深谙说服之道曹操领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多数大臣主张投降。
鲁肃力劝孙权与曹操决一死战。
鲁肃说:“有些话我不能当着张昭他们说,张昭可以投降,甚至臣可以投降,......我们投降之后还可以读书种地谋个一官半职,而主公您投降了,曹操会把您怎么样呢?曹操在朝廷用黄金打造了一个笼子,里面关了两只鸟(指天子和刘琮),您再去,是不是就太挤了?!”孙权最终采纳鲁肃的建议,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大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此三分天下,成就一代霸业。
5、狄仁杰劝武则天禅位李家从垂帘听政到独掌朝廷大权, 最终改唐为周作了女皇,武则天可谓机关算尽,一路走来辛苦异常。
晚年一度欲立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太子,狄仁杰劝到:陛下想过没有,是姑侄亲还是母子亲?如果让庐陵王接班,千秋万岁之后,你的牌位依然会安放在宗庙里,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祀;如果三思接班,自古以来哪有在宗祠里供奉姑母的做法?”武皇当即决定将皇位还给了儿子李显,又下诏改周为唐,还政李唐。
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
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篇一: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二,晏子进谏(成功):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篇二: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历史上有关进谏的故事1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 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 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 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 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进谏成功的例子
1.李斯纳谏秦王成功战国末期,秦王政发现韩国间谍利用为秦开掘水渠企图耗费秦的国力,遂下逐客之令,驱逐在秦任官的外国人。
当时任秦客卿的楚人李斯上书秦王,列举秦国历代任用外国人所取得的业绩,并陈说“逐客”的害处,篇中大量运用铺陈排比手法,辞采华丽,富有说服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
秦王阅罢,幡然醒悟,于是取消逐客令,复李斯官2.邹忌纳谏齐威王成功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晏子谏齐景公成功齐景公特别喜欢鸟。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
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进谏,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篇1:弦章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
”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篇2:汲黯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篇3:魏征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敢于直谏的人物的故事50字
敢于直谏的人物的故事50字
1、伍子胥自尽身死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当政时国力已出现衰象。
这时候,外族入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空虚。
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走上桀、纣的路子。
3、魏徵犯颜直谏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
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
4、曹刿直谏
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
5、比干劝谏不成反被杀
商朝前期继承制度是嫡子兄死弟继制,经盘庚迁殷后,改为父死嫡子继位制,盖因比干和微子、箕子三人由于是庶出并,故没有继承权。
6、东方朔
汉武帝喜欢游戏, 为政之暇, 常出谜语, 让侍从猜测。
东方朔每猜必中, 应答如流, 很快得到宠幸。
而东方朔则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 屡屡向汉武帝谏诤国政。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引言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虚心纳谏一直被视为领导者必备的品质。
从古代的皇帝到现代的领导者,虚心纳谏的故事屡见不鲜。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讲述几个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人物介绍1.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位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变革,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而著称。
3. 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开创了秦朝。
故事情节1. 唐太宗与魏征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等贤臣,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魏征以敢于直谏著称,多次犯颜直谏,即使在朝堂上也不留情面。
然而,唐太宗始终能够虚心听取魏征的建议,采纳了许多有益的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 齐威王与邹忌战国时期,齐威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得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邹忌还向齐威王提出了“臣民”的观点,强调要重视民生,关注百姓的利益。
齐威王虚心采纳了这些建议,使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3. 秦始皇与李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如何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难题。
他召集了众多大臣进行讨论,但意见纷纭,难以决断。
最后,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统一法律、货币和度量衡等,使秦朝的统治得以巩固。
启示与结论从以上几个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虚心纳谏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
领导者应该具备虚怀若谷的心态,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尤其是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
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2. 善于纳谏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历史上的成功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能够从谏如流,知人善任。
通过采纳他人的建议,他们能够集思广益,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3. 虚心纳谏要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历史上还有哪些忠臣进谏的故事
历史上还有哪些忠臣进谏的故事一,危如累卵(成功):春秋时代,晋灵公贪图享乐,派大臣屠岸给他造一座九层的琼台,他怕有劝阻,下令说:“谁敢进谏一律杀头!” 大臣荀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
晋灵公为了防止荀息劝阻,命武士弯弓搭箭,只要荀息一开口劝谏,便立刻把他射死。
荀息见到晋灵公后,故作轻松地对晋灵公说:“我今天来拜见大王,并不敢向你规劝什么,只是来给你表演一个特技。
我能够把12颗棋子垒起来,再把9个鸡蛋垒上去而不会倒坍。
” 晋灵公听了,便叫荀息表演。
荀息先把12颗棋子垒起来,再把鸡蛋一个个加上去。
晋灵公见了,在一旁大叫“危险”,荀息慢条斯理的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 晋灵公问他更危险的是什么,荀息说:“大王,弥造九层高台,弄得国内已没男人耕地,国库空虚,一旦外敌人侵,国家危在旦夕,难道不更危险吗?”晋灵公听了,这才醒悟过来,立刻下令停止了九层高台的工程。
二,晏子进谏(成功):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三,比干进谏(失败)纣王亲近奸佞,排斥忠良,残害百姓,变成天怒人怨的暴君。
他的哥哥微子劝他他不听,只好离开他,他另一个叔父箕子批评他,他就把箕子囚禁起来。
从此无人敢再劝谏,有人干脆投奔周武王去了。
古代纳谏的故事
古代纳谏的故事
以下是 6 条关于古代纳谏的故事:
1. 唐太宗和魏征啊,那可是历史上的一对经典搭档!你知道吗,魏征那可是直言不讳啊,常常当着唐太宗的面指出他的问题。
有一次唐太宗正在玩鸟,看到魏征来了,吓得赶紧把鸟藏在袖子里,结果鸟被闷死了!唐太宗虽然生气,但最后还是听取了魏征的建议,这才成就了贞观之治呀!
2. 齐威王和邹忌也是很牛的呀!邹忌用自己和徐公比美的故事来劝齐威王广开言路。
他说:“我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我的妻子、小妾和客人却都说我美,这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目的呀!大王您不也是这样吗,周围的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说真话呀!”哇,齐威王一听恍然大悟,于是积极纳谏,齐国变得更强大了呢!
3. 晏婴这个小个子可厉害着呢!他经常向齐景公进谏。
有回齐景公因为一件小事要杀一个人,晏婴赶紧阻拦,说:“您这样做可不对呀,难道人命就这么不值钱吗?”好在齐景公最后听了进去,不然不知道会有多少无辜的人遭殃呀!
4.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啊,那可是个有魄力的君主!他想推行胡服骑射,很多人反对,但是他的大臣肥义却坚定地支持他。
肥义对他说:“大王您既然有这么好的想法,就大胆去做呀,不要怕别人反对!”结果赵国因此变得强大了起来,这不是纳谏的功劳吗?
5. 孙权和大臣们的故事也很精彩呀!有一次大臣张昭劝他不要。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劝说意指用言语打动,出自《汉书·疏广传》。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1:楚庄王,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
据载生年不祥,卒于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年龄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中原五霸之一。
郢都即今江陵纪南城,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远足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伍举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叫,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叫,叫将惊人!”但数月之后,庄王依然依旧,享乐愈甚。
大夫苏从又进谏。
庄王抽出宝剑,要杀苏从。
苏从无所畏惧,坚持劝谏。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
这就是“一叫惊人”的来历,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2: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
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
”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
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
”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掉了酒宴。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徵也深深明白这一点。
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
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
臣子劝诫的故事_历史故事
臣子劝诫的故事在古时候是很注重礼仪的,更加是朝堂之上,君臣之间的更是保持着尊卑的关系,但是也有这么些贤臣良士直言进谏,让君主让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臣子劝诫的故事。
臣子劝诫的故事1:门庭若市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
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
“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
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
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
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臣子劝诫的故事2:凡伯劝诫周厉王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括钱财,发动,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
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故事一:管仲进谏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在位,他因性格豪放、谋略过人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桓公在治国方面却常常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策。
有一天,桓公正在宴会上尽情享受,他邀请了许多美女陪同饮宴。
这引起了国内的轩然大波,许多臣子为桓公的行为感到不快,但却没有人敢直言进谏。
就在这时,一个聪明机智的管仲站了出来。
虽然他很清楚这次进谏的危险,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桓公的面前说:“臣愿进谏,请国君三思。
”桓公一愣,他不敢相信管仲敢如此直言不讳。
管仲继续说:“虽然陛下具有非凡的英明才智,但这样放纵酒色,不仅是对自己的悖德行为,也会导致朝政失序,国家动荡。
君臣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忠诚共事,陛下的行为让人无法相信你的统治能力和决策能力。
”桓公听罢,满脸不悦,但却没有因此发火,反而微笑着说:“管仲之言极是,我当真谢谢你的提醒。
今后我会检讨自己的行为,力求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管仲的勇敢进谏不仅使得桓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让其他臣子看到了一个正直勇敢的表率。
从此以后,桓公治国更加稳定,国力不断增强。
故事二:范雎说服吴王战国时期,吴国的国君闔廬因为对商贾的依赖而不重视农耕生产,结果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国力日渐衰退。
吴国的大臣范雎看到这种局面,决定向吴王进谏。
范雎带着一套精心准备的方案,来到了吴王面前。
他首先指出了吴国现在的困境,并且指出,国家的命运不应该完全交给商贾来决定,而应该更加注重农耕和军事实力的发展。
“商贾虽然能够为国家带来财富,但是农耕和军事发展才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保障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全,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范雎郑重地对吴王说。
吴王历来重财轻民,但这次范雎的进谏却让他动摇了。
他经过深思熟虑,认识到范雎所说的是对的,所以决定改变政策,重视农耕和军事发展。
几年之后,吴国农耕生产蓬勃发展,国家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吴王对范雎的进谏也表示了感谢和敬意,他对范雎说:“范大人说得对,正是因为有你这样主张改革的智谋之士,所以我们才能够有今天的吴国。
古代劝谏的故事
古代劝谏的故事1.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可是个超有意思的故事啊!邹忌这家伙那可是相当有脑子。
他照镜子觉得自己挺帅,就问老婆自己和城北徐公谁帅,老婆说他帅呗。
然后又问妾和客人,也都这么说。
结果徐公一来,哎呀妈呀,人家那才叫帅呢!邹忌就用这事儿去劝齐王,咱不能光听身边人的好话呀,得多听听老百姓的真话呀!这不就是用身边小事来类比治国的道理嘛,妙不妙?2. 触龙说赵太后,哇塞,当时赵国情况危急啊。
触龙这老头儿慢慢悠悠地去见赵太后,先是聊些家长里短的,然后才说到正题,说您得让长安君为国家做点事儿呀,不然以后没地位呀。
这老头儿多会劝人,不直接说,而是迂回着来,像不像咱平常劝人别直接怼呀?3. 魏征谏太宗,那魏征可真是直言不讳啊!唐太宗要做啥不对的,他立马就说。
有一次唐太宗玩鸟,魏征来了,唐太宗赶紧把鸟藏袖子里,结果鸟憋死了。
你说魏征厉害不厉害呀?唐太宗虽然有时候生气,但还是很听他的话。
这就好比朋友之间,真心为你好才会直说呀!4. 晏婴谏齐景公,景公这家伙有时候挺荒唐。
晏婴就劝他呀,不能这么胡来呀。
有一次景公要建豪华宫殿,晏婴就说,咱老百姓还过苦日子呢,您这样不合适呀。
他这是以百姓的苦来让景公警醒,这招够绝吧?5. 虞世南谏太宗,唐太宗有个大臣虞世南,那也是个会劝谏的主儿。
太宗写了首宫体诗,美滋滋地给虞世南看,虞世南说这诗不好,太艳俗了。
太宗也不生气,哈哈一笑。
这说明啥,好的君臣关系就是这样互相成就的呀!6. 吕蒙正谏太宗,有一次太宗夸京城繁荣,吕蒙正就说,城外还有很多人挨饿呢。
这不是给太宗泼冷水嘛,但也是实话呀。
这就好像有人在你高兴的时候给你提个醒,让你别得意忘形,多重要呀!我觉得这些古代劝谏的故事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呀,它们告诉我们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要有智慧地去劝说别人,这样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呀!。
历史上纳谏的事例
纳谏,是指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纳谏的事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说齐威王广纳不同意见,齐威王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进谏,使得齐国国力日益强盛。
2. 唐太宗纳谏: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鼓励群臣进谏,听取不同意见,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3. 魏徵直谏:魏徵是唐朝著名的谏臣,他多次直言不讳地指出唐太宗的错误,唐太宗虽然有时会生气,但最终还是能够接受他的建议,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这些事例表明,纳谏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它可以帮助君主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进谏成功的例子
进谏成功的例子【篇一:进谏成功的例子】古代进谏篇1:弦章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
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 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篇2:汲黯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 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效法尧舜,如何? 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 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篇3:魏征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 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
”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
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
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
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
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
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
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
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
卒于任中.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
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
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
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康熙一朝虽然名臣众多,但大臣之间派系林立,党争严重。
其中,保和殿大学士索额
图和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两人形成了各自的利益网络,相互倾轧,疯
狂贪腐。
迫于两人的权势,官场上下敢怒不敢言。
后来,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密奏说,
天下的官位都已经被明珠卖完了。
康熙问身边的大臣,为什么没有人参劾明珠,得到的答
复是:“人谁不怕死?”
当时,陈廷敬尚未晋升文渊阁大学士衔,官位不及二人,一直独善其身,没有加入任
何一方。
马甫平说:“史料上没有记载陈廷敬是否参与了扳倒明珠的行动,但通过他的言
行可以揣摩他在其中的态度。
陈廷敬在明珠倒台之前给康熙讲书时,有一次讲《君子小人
章》,提到君子光明磊落,从不伪装,而小人善于掩饰,滴水不漏,一旦得宠,容易成为不倒翁。
按当时的形势,他的话有可能暗指明珠。
”1688年,在康熙的暗中支持下,有人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明珠遭到罢黜。
陈廷敬感到了康熙对明珠的不满,在一次讲书时,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向康熙讲起《君子小人章》。
讲书结束后,康熙单独留下陈廷敬,对他说:“你讲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用心。
不妨说说,你心中的小人是谁?”陈廷敬顾左右而言他,但提到明珠时,故意以大臣们私下称呼的“明相国”代指。
康熙听完大怒,表示清朝从来没有相国一职。
看到时机成熟,陈廷敬提出明珠揽权太重,包括王继文在内众多官员的贪腐都和明珠的包庇有关。
他列出了明珠私自修改奏折、卖官鬻爵等多项罪状。
在弹劾明珠的奏折中,陈廷敬列出了从明珠手里买官的有哪些人,提出一并罢免这些人,以减轻查办明珠可能遇到的阻力。
康熙同意了他的办法,将明珠的心腹、戚友、党羽一并剪除,一代权臣明珠也应声倒下。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邹忌,《史记》作驺忌子,齐人。
田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个公子小白,是田氏代齐之后的齐国君主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齐宣王。
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
他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
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
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力渐强。
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大度颇有君子风范.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 此外,邹忌还以相貌著称,品德也十分的受人夸赞。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
胜于朝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