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312590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a.png)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
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金匮要略》钟即有具体描述:“狐感之为病……依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目赤如鸠眼”;恰构成本病三联征。
论述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
同时《金匮要略》还记载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
嗣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
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论。
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
”对其病因病机作了初步探讨。
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口腔、眼、生殖器为主要病变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
本病有时还常累及关节、大血管、肺、肾、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时受损。
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常易被口腔、皮肤、眼各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
其病因迄今未明,且现代西医学尚无理想控制病情的药物。
近代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63年,文章详细地介绍了60余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及临床体会,在继承前入经验的基础上又自拟“治惑丸”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医务界的关注。
在60-70年代之间,一般以个案类文章为主。
80年代以来,资料不断增多,其中有多达158例的大样本病例报道,不少医者结合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见智见仁,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来大多以湿毒蕴火立论,亦有持脏腑虚报论者,现代,还有医者认为气滞血瘀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而导致本病。
对于辨证分型,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实践,已初具雏型,大体划分为湿热、阴虚、阳虚三类。
在治疗方面除沿用经验方外,还新创了不少治疗方案,以专方、单方治疗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外用药的运用,其治疗方式和药物应用上均较前丰富。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中医内科白塞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白塞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0427e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f.png)
白塞病白塞病是以反复发作的口腔、生殖器溃疡和眼炎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疾病,又称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与中医学”狐惑病”相似。
本病外因主要是感受淫邪毒气,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
病机主要是湿热毒邪蕴滞,湿热毒邪内蕴营分,外客于肌肤,或循经上蒸、下注,则发为本病。
【诊断】1口腔黏膜的再发性阿弗他性溃疡。
2 .皮肤症状可有结节性红斑、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针刺过敏反应或毛囊炎样瘗疮样皮疹。
3 .眼部症状有虹膜睫状体炎或视网膜脉络膜炎。
4.外阴部溃疡。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辨证主要是辨病之虚实,一般病程较短,局部肿痛明显,溃疡数目较多者,多为实;而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肿痛不甚,溃疡数目不甚多,但难以愈合者,多属虚。
治疗当以清热除湿,泻火解毒为原则。
气郁化火者,佐以理气解郁;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阴虚及阳,虚阳上扰者,又当温阳散火;病久不愈者,还应参入活血行瘀之品。
1 .肝脾湿热起病急,病程短,口腔黏膜及外阴溃疡,灼热疼痛,或下肢皮肤红斑结节,或伴有畏寒发热,心烦口干,胸闷纳呆,妇女带下黄稠,小漫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方药举例:甘草泻心汤加减。
黄苓IOg,黄连5g,干姜3g,制半夏、党参各10g,生甘草5g,大枣5枚。
加减:若胸闷、纳呆,舌苔厚腻,加蕾香、佩兰各10g。
食少、便澹,加白术、茯苓各10g,赤小豆12go2 .气郁化火反复发生口腔及外阴溃疡,皮肤出现结节红斑,胸胁胀满,眼红目赤,心烦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疏利气机。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丸加减。
龙胆草5g,桅子、黄苓各IOg,川木通6g,车前子(包煎)10g,柴胡6g,当归10g,生地黄12g,生甘草5g。
加减:若胸胁胀闷明显,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调,加香附、枳壳各IOg0气滞血瘀,皮疹紫暗,舌暗脉涩,加桃仁、红花各10g。
从疮疡辨治白塞氏病
![从疮疡辨治白塞氏病](https://img.taocdn.com/s3/m/bb9c33ab284ac850ad024260.png)
本人从事 中医风湿病临床 十余载 , 诊治 了大量 的白塞氏病
溃疡 、 皮肤病 变为常见症状 的一种原 因未 明的 , 眼、 以血管 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全身 自身免疫性 疾病 , 又称 眼、 生 口、
殖器综 合症 ( clr r —gnt y do e , oua —oa ei l n rm ) 还可 累及 关 l as
食臭 , 面乍 赤、 其 乍黑 、 白。蚀 于上部 则声 喝, 草 泻心 乍 甘 汤主之 。 “ ” 蚀于下部则 咽干 , 苦参 汤洗之 。 蚀 于肛者 , … 雄 黄熏之。 脓 已成 者 , ” 赤小豆 当归散主之 。不但 描述 了症状 也 提出了治 疗 的方 法 和方 剂 , 以此 为纲 , 人 多 有 疗效 。 后
患者 , 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甚佳 , 到《 匮》 述虽好 , 体会 金 论
但是不能覆盖 全部 , 笔者 辨 证思路 稍 有不 同 , 疮疡 病辨 从 证, 疗效亦佳 , 可作为补充 , 愿与 同道 商讨 。
1 辨 证 分 型
节、 心血管 、 消化道 、 神经 系统 、 、 肺 肾等多 系统 、 多器官 , 其 病 因可能 与病毒或结 核感染 有关 , L H A—B 1阳性有一医学院学报
J GCT CM
No 6 Vo _ 0 . l3
20 08年 1 1月
N v mb 2 0 oe r 0 8
・27 ・
多尿 、 消瘦减 轻 : 头 昏、 ③ 疲乏无力 、 心慌 、 气短 、 出汗 消失 。
无变化 : 血糖无 明显变化 , 多饮 、 多食 、 尿、 多 消瘦改变 不 明 显 , 昏、 慌、 短 减 轻。恶 化 : 糖 上 升 , 述 病 情 头 心 气 血 上 加重 。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4ff3677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8.png)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泄火利湿法治愈狐惑病(白塞病)病案:徐某,男,24岁。
初诊:1964年10月1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0月1日咽痛,吞咽不利,并有恶寒发热头痛,相继咽及口腔溃疡,口角流涎,阴囊有黄色脓头及溃破两处,说话含糊,难以进食,视力模糊。
在本乡医院治疗十余日未效,故收入住院治疗。
入院后西医诊为白塞病,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乏效,转邀中医会诊。
诊查:全身状况较差,发热,咽痛;双蛾赤肿,表面白膜不易拭去;口腔溃疡,颌下结核为蚕豆大;两鼻翼外侧及上唇散见脓泡,各如豌豆大;下唇糜烂,皮肤潮润,有脓泡疹散在;阴囊前皮肤有如铜钱大溃疡面;脉象弦数,苔薄腻,诊为狐惑病。
辨证:心火亢盛,湿毒内蕴,心火蚀于咽喉,湿毒腐于阴器,变生狐惑。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祛湿。
处方:双花15g 连翘15g 花粉15g 大贝10g 马勃10g 桔梗10g 板蓝根30g 防风10g 竹叶10g 滑石15g 生地黄20g 川黄连10g1水煎服。
另用:大黄20g、苏叶15g,煎煮取汁浸纱布湿敷患处,继以锡类散、冰硼散混合外扑。
二诊:服方3剂,不见起色,湿毒火邪有炽盛之势。
仍依前法,加重其剂,以抑其势。
前方去板蓝根,加犀角粉3g、赤芍15g、丹皮10g。
三诊:前方进服10剂,病势大挫,体温降至正常,咽痛平;口腔及阴部溃疡逐日向愈,脓泡干瘪;惟见舌质微红,口干少津;有毒热耗阴、津液竭伤之象。
原方加减,去防风、竹叶、滑石、桔梗,加石斛15g、元参20g。
送服珠黄散1瓶。
服上方二十余剂后出院以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白塞病是西医学病名,与中医之狐惑病极为相似。
此例病人,上部舌糜及口腔溃疡,下部阴囊溃烂渗水,均因心火亢盛、湿毒内蕴所致。
拟以清热解毒、泄火祛湿之法,初服轻剂,药不胜病,以后加重其剂,且内外并举,药证相符,随获佳效而治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355-356,周子芳医案。
白塞氏病新治疗方法
![白塞氏病新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b626d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2.png)
白塞氏病新治疗方法
白塞氏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口腔疾病,目前尚无完全根治的治疗方法。
然而,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得到研究和应用,以帮助控制和缓解疾病症状。
1.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并具有镇痛和消炎的作用。
一些研究已经开始使用干细胞治疗白塞氏病,结果显示有些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
2. 免疫调节剂:白塞氏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有关,因此免疫调节剂被使用在治疗白塞氏病上。
例如,一种叫做环孢素的药物被用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
3.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类可以干预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一些研究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做可可酰胺酶抑制剂(janus kinase inhibitor)的生物制剂治疗白塞氏病,初步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以缓解疾病症状。
尽管这些新的治疗方法显示了一定的潜力,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白塞氏病患者来说,及早就诊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是至关重要的,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学术经验总结
![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学术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41c0f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b.png)
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学术经验总结李正富;吴德鸿;何兆春;王新昌;范永升【摘要】[目的]总结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学术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医案,从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治疗要领等方面,全面总结范永升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的学术经验,并列举医案1例予以佐证.[结果]范永升教授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肝肾;正气虚弱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风寒湿热等病邪是疾病发生的外在因素,痰瘀为病理产物;间质性肺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少阳三焦衰弱,因此临证必须紧抓少阳三焦衰弱这个根本病机.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扶正主要从益气健脾和补益肝肾入手;祛邪则根据风寒湿热以及痰瘀等的夹杂灵活运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以及通络等治法.范教授临证重视扶助正气、强调适时祛邪以及不忘宣利肺气,所列举医案充分佐证了范教授临床灵活应用扶正祛邪的这一治疗原则.[结论]范永升教授运用中医审因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益参考,其学术经验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3)004【总页数】4页(P315-318)【关键词】范永升;全国名中医;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痹证;肺痿;少阳三焦;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作者】李正富;吴德鸿;何兆春;王新昌;范永升【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0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0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0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05;浙江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8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其中肺间质病变是最常见的肺部病变,见于约30%的患者[1]。
中医辨证治疗白塞病举隅
![中医辨证治疗白塞病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08305b03866fb84ae45c8d5f.png)
【 Ab s t r a c t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B e h e e t d i s e a s e i s a c o n g e n i t a l d e i f c i e n c y ,
k i d n e y Yi n d e ic f i e n c y , d e i f c i e n c y o f l i v e r a n d k i d n e y , c o mb i n e d wi t h a c q u i r e d d y s t r o p h y , a n d s u f f e r h o t a n d h u mi d g a s o r
【 Ke y wo r d s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D i a 1 e c t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 B e h c e t d i s e a s e ; E x a mp i e
Ex a mp l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d i a l e c t i c a l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Be h c e t di s e a s e
中国当代
中 医 中药 ・
中医辨证治疗 白塞病 举隅
彭希 亮 倪 文 琼 4 5 0 0 0 7 郑 州大 学附 属郑 州 中心 医院皮 肤科 , 郑州
白塞病的治疗心得我是如何克服病情的
![白塞病的治疗心得我是如何克服病情的](https://img.taocdn.com/s3/m/4add65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3.png)
白塞病的治疗心得我是如何克服病情的白塞病的治疗心得:我是如何克服病情的白塞病(Behçet'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部炎症为特征。
本文将分享我个人在白塞病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其他患者更好地应对和克服病情。
一、积极寻求医生帮助在面对白塞病的诊断时,及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我首先就诊于一位内科医生,他根据我的症状和体征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并将我转诊给了风湿病专科医生。
专科医生对我的病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检查,确立了白塞病的诊断,并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二、正确使用药物治疗白塞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而药物的正确使用对于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我个人经历的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通过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我逐渐观察到了病情的好转。
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定期复诊也是必要的,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告知病情的变化,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三、合理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白塞病的治疗不仅依赖于药物,也需要患者自身的积极参与和调整生活方式。
在饮食方面,避免摄入过多的辛辣食物、酒精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均衡的膳食结构有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
此外,注意减少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积极采取放松的方式,如瑜伽、冥想等,有助于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
良好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也是维持体力和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
四、加强个人防护白塞病患者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感染,因此加强个人防护措施也是重要的防治策略之一。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频繁通风等,有助于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降低感染的风险。
同时,避免与有传染性疾病的人接触,主动戴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有助于减少外界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侵袭。
五、寻求社会支持白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可能会伴随身体和心理上的困难,因此寻求社会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范永升教授治疗风寒湿痹经验
![范永升教授治疗风寒湿痹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67b7c668caaedd3383c4d339.png)
型, 即寒 、 痹 。吴 鞠 通 在 《 病 条 辨 》 热 温 中指 出 , 证 本
“ 大抵 不 外 寒 热 两 端 , 实 并 治 ” 其 中 又 以寒 者 多 虚 , 见, 以下就侍 诊 中所 学整 理 如下 , 以飨 同道 。
1 病 因病 机
“ 为 气 结 在 经 , 则 血 伤 入 络 ” “ 久 痛 久 则 入 初 久 ,病
Jin i est f TC ,Ha gz o C ia( 1 0 3 a g Unv riy o M n h u, h n 3 0 5 )
Ab ta t Pr e s r Fa o s n o i e so i i ft ie s nd p t ge e i fwi & c & w e ne st sr c : of s o n Y ng he g c nsd r rg o he ds a ea a ho n sso n ol n t s ypeo r hr l i st t fa t a g ai he a ~ t c fwi & c d we ne se i d o qid fce yand t pe n f ii O t a s r a d c m i g p o r ce t i n t e i i a k o n ol— t s v l ue t e iinc he s le alng t r n po t, n be o n r t a t d sassi hem rd ~ a Pr es o n Yon he r a sbo h a f s a in nd r otc us s a e s r s i he dfe e e fwi & c & w e ne s e n、 of s r Fa gs ng t e t t m nie t to a o a eofdie s t e sng t if r nc so n ol t s ~ v i r m o n blod s a i nd d e gi ha nesw hiee i i tng pa h e a m pha ie ta p ung a r nso m ig un to i, e vig o t ssa r d ng c n l l lm na i t og n, nd e sz r ns or ’ nd t a f r n f c in o he s l e nd so a h. ft p e n a t m c Ke r : rhr m y yna; n c d;Fa o s n y wo ds a t o od i wi d—ol n Y ng he g
范永升教授辨治痹证验案举隅
![范永升教授辨治痹证验案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516025c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b.png)
范永升教授辨治痹证验案举隅陈秀芳;范永升【摘要】@@ 范永升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治风湿病.兹举其治痹验案三则,以飨同道.【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1(021)007【总页数】3页(P450-451,455)【关键词】痹证;验案;范永升【作者】陈秀芳;范永升【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杭州,311201;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范永升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治风湿病。
兹举其治痹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1 痛风——风湿热痹型何某某,男,74岁,因全身关节反复红肿热痛十余年,于2010年1月13日初诊。
患者十余年前进食海鲜后,凌晨突发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难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痛风,经秋水仙碱及抗炎治疗后缓解。
此后上述症状常反复发作,逐渐发展到全身关节疼痛不适。
最近痛风每月发作几次,苦不堪言,需使用激素控制。
就诊时患者全身关节疼痛,尤以凌晨为甚,伴灼热感,日轻夜重,耳轮、跖趾、指间、掌指、肘关节等处可见痛风石,血尿酸达585μmol/L,肢端时有麻木,形体消瘦,乏力纳差,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涩。
中医诊断:痹证——风湿热痹,西医诊断: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治拟清热利湿,祛瘀通络,药用四妙丸加味:黄柏9g,苍术、川牛膝、生米仁各10g,片姜黄 9g,车前草 12g,土茯苓 40g,山慈菇 15g,泽泻 30g,蕲蛇 9g,独活 15g,川芎 20g,炒白芍 30g,炙甘草12g,佛手片、桃仁各10g,共14剂。
复诊时患者诉疼痛大减,夜间已能安眠,减泽泻,加忍冬藤30g,仍宗上法治疗,14剂。
三诊时患者全身关节红肿热痛已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夜寐亦安,查血尿酸已降至372μmol/L。
后继续利湿化浊祛瘀治疗半年,病情稳定。
按: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导致尿酸生成过多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胡永盛辨治白塞病1例
![胡永盛辨治白塞病1例](https://img.taocdn.com/s3/m/f0d53a59fc4ffe473268ab00.png)
池穴乃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其中阳维脉起于“诸阳会”,联络诸阳经以通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人体一身之阳气。
供血穴位于风池下1.5寸,平下口唇处,穴如其名,针刺此穴能够有效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电针增加了针刺对穴位及其所属经脉的刺激强度,促使人体一身阳气的升发、运行,调节患者身体阴盛阳衰的状态,以求阴平阳秘。
阴陵泉、足三里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入为合。
”意为合穴是脉气自四肢末端到达的地方,此处脉气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
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笔者针刺阴陵泉、足三里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本的目的。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一络通两经,《玉龙歌》曰:“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可以治疗有形之痰,还可以治疗无形之痰。
笔者认为患者日间不能自制的嗜睡与痰浊蒙蔽清窍有关,而“丰隆”古有“云”“雷”之意,人脑昏头痛,就像头顶阴云,所以笔者认为针刺丰隆穴不仅能够健脾和胃,还可以涤痰降浊,开窍醒神,对于减轻患者白天过度嗜睡有很好的作用。
笔者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在针灸名家高维滨教授提出的电项针疗法基础上针对本病进行多针法联合治疗,重点是电项针与体针的结合,针法间的融合不仅精简了针刺腧穴,更增强了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的治疗时间选取在上午,笔者认为治疗时间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阴主静,阳主动,针刺治疗时间选在上午更易刺激人体阳气的增长,纠正本病患者机体阳衰阴胜的状态。
参考文献[1] 叶晨琳,孙莲雄,邹伟.针药并用治疗发作性睡病的临床总结[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33.[2] 高维滨,高金立,吕芳.神经疾病现代中医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16.第一作者:时国臣(1962—),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
白塞氏病治验2则
![白塞氏病治验2则](https://img.taocdn.com/s3/m/6f2717b6f121dd36a32d8208.png)
辨 证 治 疗 肺 癌 1 则黄 曼 妮3 梁某,男,76岁,退休职工,1995年9月30日初诊。
患者发热恶寒,咳嗽气促收住院治疗。
经CT 检查确诊为肺癌。
因肺气肿合并感染使用大量抗生素,病情加重,患者要求服中药,邀余诊治。
症见消瘦,面 无华,寒热往来,咯痰稀白带血,气促、动则喘甚,体倦纳差,舌淡、苔厚腻,脉浮大无力。
中医诊为痰饮。
属肺、脾、肾俱虚,复感外邪。
治以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拟杏苏散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紫苏叶、荆芥穗各10g,法半夏12g,陈皮8g,茯苓、苦杏仁、桔梗、防风、前胡各15g,甘草5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药后热退,无恶寒,余症如前,治以益气健脾,化痰止咳。
处方:陈皮、甘草各5g,法半夏、苦杏仁、白术各10g,紫苏子6g,白芥子8g,党参、山药、紫菀、茯苓各20g,7剂。
三诊:气促稍减,痰中仍带血,守二诊方加阿胶(烊)、鹿角胶(烊)各20g。
又服1个月,诸症改善,仅有微咳,间中痰中带血丝,动甚则微喘,舌红、苔白,脉弱。
药已对症,守方续进,仍拟健脾补肺固肾之法。
处方:阿胶(烊)、鹿角胶(烊)、炙黄芪、紫河车、山药、党参各20g,五味子、紫菀、黄精、茯苓各15g,法半夏10g,炙甘草5g。
隔日1剂,2年来未间断服此方。
偶见咳嗽时,则服中成药,诸如川贝片、桔梗片、牡荆丸、金水宝、血宝等,病情稳定。
面色红润,咳少,但痰中仍有血丝,纳佳,舌红、苔少,脉细弱。
1997年春能骑自行车来本门诊取药。
同年5月8日复查CT报告示:右肺不张,考虑中央型肺癌并左侧中量胸积液。
患者仍守上法上方,巩固疗效,病情稳定。
直至同年10月底,因突发心衰,急救无效而故。
按:本例西医确诊肺癌,属中医痰饮范畴。
患者初诊时体虚复感外邪,因过量用抗生素,致正气更虚。
急则治标,故以杏苏散、二陈汤疏散风寒,宣肺化痰,理气调中,使外邪得清,正气始复。
本病病机乃肺肾气虚,故症见咳嗽,动则气喘,咳甚脉络受损,则痰中带血;脾失健运,故痰多稀白;气血亏损,则舌淡,脉弱。
辨证分型治疗白塞病69例
![辨证分型治疗白塞病69例](https://img.taocdn.com/s3/m/ba680d1f52d380eb62946d0a.png)
注: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P <O . 0 5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白塞 病 6 9例
李 贵安 陈鸿 筠 陕西省 中西 医结合 医院( 西安 7 1 0 0 8 2 )
摘 要 目的 : 观 察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白塞 病 的 疗 效 。 方 法 : 根 据 中 医辨 证 将 白 塞 病 分 为 湿 热 蕴 结 证 、 脾
蒲花 汤湿 敷治疗 糖 尿病 足 湿 性 坏疽 创 面 , 在 坏 疽 感 染
表 1 治疗前 后疮 面情 况  ̄
[ S / mm , ( ±s ) ]
局部发 挥 清热解 毒 、 抗 炎 抑菌 、 改善 血 运 的 功效 , 与 传
统抗 生素 湿敷外 治 相 比 , 避 免 了细 菌耐 药 和 二 重感 染
1 4 .
[ 3 ] 聂秋 明 , 张庚扬. 中西 医结合 治疗糖 尿病 足坏 疽 3 O
例E J ] . 中 医外 科 杂 志 , 2 0 1 1 , ( 2 0 ) 1 : 1 4 — 1 5 .
注: 组 内治 疗 前 后 比较 , ▲P <0 . 0 5 ; 治疗 后 与对 照 组 比较 ,
虚 湿 滞证 、 气滞血瘀 证 、 阴虚 内热证 四型 , 分别采 用 清热利 湿 泻火解毒 之龙胆 泻肝 汤 、 健 脾 益
气除 湿解毒 之补 中益 气 汤、 活血 化瘀 解毒 疗疮之 桃 红四物 汤 、 滋补肝 肾清热解毒 之 知柏 地 黄
汤 加 减 口服 , 同时配合 三黄 汤 煎剂 外 用 治 疗 白塞 病 6 9例 。 结 果 : 总有 效 率 为 8 9 . 8 5 。 结
贝赫切特综合 征 ( B e h c e t ’ S d i s e a s e ) 又 叫 白塞 病 ( B D) , 此病 于 1 9 3 7年 由 土耳 其 ( B e h c e t ) 医 生 首 先 报 道, 故 以其 名字命 名 , 是 一 种 以 复发 性 口腔 溃 疡 、 外 阴
中药治疗320例白塞氏病临床观察
![中药治疗320例白塞氏病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d62f0b29482fb4daa58d4b7a.png)
中药治疗320例白塞氏病临床观察王荣史怀礼等北京市安伯纳科技有限公司百草济生中医馆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白塞氏病的疗效。
方法:对320例白塞氏病患者给予“白塞氏病专用方”治疗,疗程1-2个月。
结果:320例患者中231例临床治愈,64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总有效率97.8%。
疗效显著。
结论:“白塞氏病专用方”是治疗“白塞氏病”行而有效的方药,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药;白塞氏病;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73r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99(2206)11—031白塞氏病(Betch’s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并可累及全身各系统的疾病。
本病具有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的特点。
多见于青壮年。
其病因可能与感染、免疫失调、遗传、微量元素等因素有关[1]目前治疗该病无特异性方法,治疗常规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长期应用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
北京百草济生中医诊所与北京安士伯生物科技中心医师王荣、史怀礼等医生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以益气养阴、平衡免疫,清热凉血、利湿通络之法,创立了“白塞氏病专用方”,选取了2009年1月以来门诊白塞氏病患者320例,使用“白塞氏病专用方”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1.1一般资料本组320例,年龄26—65岁,平均您领38岁,均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多发性生殖器溃疡、眼炎等症状,所选择患者均为门诊患者,28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炎,316例伴有皮肤病变,242例针剌阳性反应,195例有其他系统症状。
320例均有不同程度使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病史。
1.2白塞氏病的诊断标准据1989年世界白塞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反复口腔溃疡:大于3次/年;(2)反复生殖器溃疡;(3)眼病变:眼色素膜炎,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炎;(4)皮肤病变:皮肤结节样红斑,假性毛囊炎,脓性丘疹,痤疮样皮疹(未用糖皮质激素而出现者);(5)针刺试验阳性。
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
![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91170782f90f76c660371a36.png)
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作者:沈俊晔,谢志军,范永升【关键词】名医经验;范永升;白塞氏病;狐惑病;甘草泻心汤白塞氏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 syndrome,BS),类似于中医学之“狐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多系统疾病。
因其以口腔和(或)外阴溃疡、眼部病变最为常见,故又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反复发作。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虽有疗效,但长期服用有明显不良反应,且易复发。
导师范永升教授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
笔者有幸从师并侍诊于左右,受益匪浅,今将范师诊治白塞氏病经验介绍于下,以飨同道。
1 通古博今,阐明病因病机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对其症状及治法、方药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古代医家认为狐惑的病因为伤寒之后,余热未尽,湿热邪毒内蕴所致。
范师融汇古今文献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与饮食辛辣肥甘、感受湿邪、情绪不遂等因素有关,而湿之为患在本病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
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其性重浊粘腻,来去徐缓,病势缠绵,一旦侵犯人体,深入脏腑,隐匿经隧,化为湿毒,则伺机作变,故其病缠绵反复。
而湿邪致病,又有内外之分。
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多因饮食不节,如恣食生冷、肥甘,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转输,停聚而生。
不论内湿与外湿,一旦存留体内,每逢阴虚津亏之人,其形瘦而内火易动,久必化热,或遇脏腑积热火盛者,湿亦从热化,成为湿热之证。
湿热之邪内蕴成毒,必然首犯中焦,困遏脾胃。
范永升“清热于内,散风于外”法治疗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经验
![范永升“清热于内,散风于外”法治疗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68b4ff17bb68a98271fefa63.png)
病好 发于生育年龄女性 , 皮肤损 害是其 最常见 的临床表 现 之一 。 对此 , 范永 升教授在 临床上 使用 “ 清热 于 内 , 散
风 于外 ” 法治疗 S L E 皮肤损害 , 疗 效显著 。
l 病 因 病 机
次就 诊 。 就 诊 时颜 面 、 手指 处 广泛 皮 疹 , 手指 多 处有 破
改善不 明显 , 范教授 考 虑到 当时天气寒 冷 , 风寒 袭于肌
表, 其 皮疹 为外寒 内热 引起 , 故 拟参 “ 清热 于 内 , 散风 于
血散瘀之 功 ; 连翘辛凉透 达 , 善治斑疹疮 疡等皮肤病变 ; 防风 味辛性 温 , 为治风之 要药 , 《 本草 经疏 》 谓其 : “ 治风
寒, 佐 以苦 甘 。 ” 此方 以犀角 ( 用水 牛角代 ) 咸寒 为君 , 功
发、 乏力 , 故加 金樱 子 、 制首 乌 、 怀 山药等药 。 二诊时皮疹
范永升教授“利湿清热法”治疗白塞综合征经验拾零
![范永升教授“利湿清热法”治疗白塞综合征经验拾零](https://img.taocdn.com/s3/m/250d691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9.png)
范永升教授“利湿清热法”治疗白塞综合征经验拾零
王银兰;金萌;赵婷;范永升(指导)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6)2
【摘要】[目的]总结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白塞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方法]通过跟师临证、整理医案及相关文献等,总结范永升教授治疗白塞综合征的主要思想和处方用药,并举临床验案两则加以佐证。
[结果]范永升教授认为白塞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内壅,治疗时应以利湿清热为大法,并需进一步分清湿热所在的位置。
根据湿热所犯部位不同,可分为脾胃湿热上犯、肝胆湿热化火及下焦湿热流连三种类型,灵活应用甘草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方药,疗效显著。
两则医案患者均表现出湿热内壅的症状,分别属于脾胃湿热上犯证、肝胆湿热化火证,以甘草泻心汤及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治疗,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结论]范永升教授把握白塞综合征湿热内壅的基本病机,灵活选用利湿清热方药,分病位治之,疗效显著,其经验可供参考借鉴。
【总页数】4页(P138-141)
【关键词】白塞综合征;利湿清热;病位;辨证论治;医案;名中医经验;范永升
【作者】王银兰;金萌;赵婷;范永升(指导)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1
【相关文献】
1.张琪教授用健脾补肾、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蛋白尿经验
2.范永升教授祛湿通络法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3.梁冰教授运用清热利湿凉血祛瘀法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经验
4.赵振昌教授运用清热利湿,软坚散结法治疗痛风的经验
5.范永升治疗肠白塞综合征验案一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
![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dab46d1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9.png)
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
沈俊晔;谢志军;范永升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09(16)9
【摘要】@@ 白塞氏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 syndrome,BS),类似于中医学之"狐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多系统疾病.因其以口腔和(或)外阴溃疡、眼部病变最为常见,故又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反复发作.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虽有疗效,但长期服用有明显不良反应,且易复发.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沈俊晔;谢志军;范永升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
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917.21
【相关文献】
1.范永升教授辨治痹证验案举隅
2.范永升教授辨治狼疮性肾炎蛋白尿经验
3.范永升教授辨治荨麻疹经验
4.范忠泽辨治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经验
5.吴坚辨治白塞氏病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范永升治类风湿间质性肺炎经验
![范永升治类风湿间质性肺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247ffc3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d.png)
范永升治类风湿间质性肺炎经验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其中肺间质病变是类风湿关节炎引发的最常见肺部病变,见于约30%的患者。
类风湿关节炎可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病”或“尪痹”等范畴。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隶属于“肺痹”或“肺痿”范畴。
本病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
全国名中医范永升在应用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提高了有效性,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多年,现将范永升诊治本病的学术经验做一整理,以飨同道。
辨证论治风寒湿痹,肺失宣降四肢关节疼痛较重,晨僵时间较长,或关节游走性疼痛,或关节肿大,皮温不高,或关节重着,畏寒怕冷,无汗,或见雷诺现象,活动后气短,干咳,舌淡红,苔白,脉紧或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宣利肺气。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合三拗汤加减。
黄芪,桂枝,炒白芍,制川乌,炙麻黄,炙甘草,干姜,大枣,杏仁,威灵仙,豨莶草,桔梗,地龙等。
伴关节游走性疼痛加防风、羌活、独活祛风除湿;伴关节肿大、重着加汉防己、白术、木瓜等除湿健脾;伴雷诺现象加当归、片姜黄、细辛等温经通脉。
风湿热痹,肺失宣降四肢关节肿大,皮温升高,甚至红肿热痛,汗出而喘,咳痰黏稠,或阵发性剧咳,或发热,或胸闷气短,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浮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通络,宣利肺气。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桂枝,炙麻黄,杏仁,威灵仙,豨莶草,忍冬藤,桔梗,地龙等。
上肢关节加桑枝、秦艽等,下肢关节加黄柏、川牛膝、木瓜等祛风清热除湿;关节肿痛较重,加雷公藤解毒消肿;伴往来寒热、口苦,加柴胡、黄芩、姜半夏和解少阳;伴咳痰黏稠、胸闷,加黄芩、瓜蒌皮、炙百部等化痰宣肺;若苔白腻,加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若舌苔黄腻,加黄芩滑石汤清热利湿。
肝肾不足,肺失宣降腰膝酸软无力,或肢节屈伸不利,或见畸形,或麻木不仁,体倦,畏寒喜温,干咳,或咳吐浊唾涎沫,或伴有口干、眼干,舌淡红,苔薄白或苔少,脉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
作者:沈俊晔,谢志军,范永升
【关键词】名医经验;范永升;白塞氏病;狐惑病;甘草泻心汤白塞氏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 syndrome,BS),类似于中医学之“狐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多系统疾病。
因其以口腔和(或)外阴溃疡、眼部病变最为常见,故又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反复发作。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虽有疗效,但长期服用有明显不良反应,且易复发。
导师范永升教授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
笔者有幸从师并侍诊于左右,受益匪浅,今将范师诊治白塞氏病经验介绍于下,以飨同道。
1 通古博今,阐明病因病机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对其症状及治法、方药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古代医家认为狐惑的病因为伤寒之后,余热未尽,湿热邪毒内蕴所致。
范师融汇古今文献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与饮食辛辣肥甘、感受湿邪、情绪不遂等因素有关,而湿之为患在本病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
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其性
重浊粘腻,来去徐缓,病势缠绵,一旦侵犯人体,深入脏腑,隐匿经隧,化为湿毒,则伺机作变,故其病缠绵反复。
而湿邪致病,又有内外之分。
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多因饮食不节,如恣食生冷、肥甘,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转输,停聚而生。
不论内湿与外湿,一旦存留体内,每逢阴虚津亏之人,其形瘦而内火易动,久必化热,或遇脏腑积热火盛者,湿亦从热化,成为湿热之证。
湿热之邪内蕴成毒,必然首犯中焦,困遏脾胃。
因脾为阴土,属后天之本,喜燥恶湿,湿盛则困脾,胃喜润恶燥,热盛则伤胃,湿热蕴遏交蒸,土壅木郁,势必导致肝之疏泄失司,热毒瘀郁于肝,湿毒内蕴脾胃,表现“肝热脾湿”之候,久则肝脾两伤,或病及诸脏。
因此,本病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湿热毒邪内蕴脾胃,浸渍肝经,或内伤七情,肝郁失达,以致肝热脾湿相互为患,循经上蒸,则见口腔、咽部生疮,溃烂不愈,甚则目赤如鸠眼;或流注关节经络,则关节肿痛;循经下注二阴,则见生殖器、尿道口、肛周等处糜烂。
又因其缠绵反复,日久又变证繁多,病势深入,而现阴虚、血瘀、血热甚或动血等变证。
2 把握病机,辨证施治
2.1 巧用经方,泄中焦湿热
范师对本病善用甘草泻心汤加减化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此方治疗“狐惑病”,是为“泻心下之火”,即胃火。
白塞氏病乃湿热蕴结成毒于中焦,湿热毒邪循经熏蒸所致,因此,拟甘草泻心汤为主方对证治疗白塞氏病泄中焦热毒,取效甚验。
范师认为,此方应重用生甘草,甘草生用偏凉能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药性,解百药毒,与寒药同用
可缓其寒,使之泄而不峻;《伤寒方论》中论甘草泻心汤:“甘草能调中,且生用能去虚热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机能。
用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除其热;干姜、半夏辛燥化湿;大枣甘温益气以补其虚。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和中解毒之功。
2.2 化裁经方,灵活用药
苦参乃仲景治狐惑病蚀于下部的熏洗方药,一般畏其味苦难服,嫌其峻烈,而多外用少入煎剂。
但毒疮恶癞非此莫除,其清热燥湿之功与黄芩、黄连相似,但其味苦更甚,性燥愈烈,力达诸窍,较之芩、连更胜一筹。
范师认为如认证准确,内服亦佳,对于湿热毒邪尤重的患者,在泻心汤基础上加入苦参,收效甚捷,诚为治狐惑之要药也。
蚤休味苦,性微寒,为治蛇毒常用药[1]。
其解毒消肿力强,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化脓性球菌的抑制优于黄连。
皂角刺味辛,性温,功用消肿排脓、祛风杀虫,用于痈疽疮毒及皮癣,范师用其燥湿排脓[1]。
佛手味辛、苦,性温,功能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其有效成分佛手多糖对多环节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
蒲公英味苦,性寒,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为治乳痈要药。
蒲公英有广泛的抑菌作用,尚有利胆、保肝、抗内毒素作用,体外试验提示其有激发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
青蒿味苦,性寒,功用清虚热、截疟。
有抗炎作用,青蒿素、青蒿琥酯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对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1]。
《神农本草经》谓积雪草“味苦,性寒,主大热、浸淫……”其主要成分积雪草总苷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
增殖,对上皮细胞有激活作用;对结缔组织的基质和纤维成分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改善血液循环及免疫功能[1]。
范师以经方甘草泻心汤为基础加以上药物,构成其治疗白塞氏病的基本方。
2.3 随症加减,相得益彰
白塞氏病临床表现多样,且病情缠绵反复,日久常有阴血虚滞之象。
范师在临床上针对兼症灵活加减,以变应变:①目睛红赤干涩甚者,酌加谷精草、木贼草疏风清热,以清目睛热毒。
②兼有关节痛,热象明显者加威灵仙、豨莶草、秦艽;偏寒者加姜黄、桂枝;肾虚明显者加杜仲、牛膝、续断;上肢颈部关节痛加桑枝、桂枝、羌活、姜黄、葛根等;下肢关节痛加独活、牛膝等。
③久病者常见失眠,尤其是西医治疗以激素为主,日久常表现为阴虚火旺而失眠。
此时可加北秫米、淮小麦、夜交藤等。
《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以北秫米、半夏调阴阳、和胃安神;淮小麦养心气、护心阴而安神;夜交藤既养心安神又能养血通络。
④久病气阴两虚,营血循行不利者,加黄精、鸡血藤、当归、黄芪补气生血;枸杞子、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养阴活血。
⑤治疗过程中总以顾护中焦为要,常以佛手片、淮小麦、生麦芽理气和胃,亦能减轻激素等西药的胃肠反应;而有腹满胀者更加厚朴花理气化滞。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3岁,2007年6月初诊。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余,逐渐加重。
会阴部溃疡,时有低热,曾于某医院作皮肤针刺试验(+),诊为“白塞氏病”,经治疗未能有效控制,来诊时口服强的松维持治疗。
查:
患者口腔内可见数个白色不规则溃疡点,会阴部溃疡,眼部涩痛,白细胞3.8×109/L,伴有心烦易怒,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证属湿热郁阻中焦。
治拟清热利湿,佐以解毒。
处方:甘草15 g,黄芩12 g,黄连5 g,干姜5 g,大枣15 g,姜半夏9 g,苦参15 g,皂角刺10 g,佛手10 g,蚤休15 g,积雪草12 g,蒲公英30 g,金银花10 g,赤小豆10 g,全当归10 g,黄芪30 g,青蒿30 g,白术15 g,桃仁10 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14剂,口腔溃疡明显好转,会阴部溃疡消失,偶有前阴烧灼感,仍有口干、眼部涩痛,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
守原方再进7剂。
三诊:患者服上方2个月后,口腔溃疡全部愈合,前阴烧灼感消失,口干、眼部涩痛感消失,红细胞偏低,舌质黯红,苔薄,脉细。
拟养血清解,原方去佛手,加鸡血藤、仙鹤草各30 g,再服14剂,以巩固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将强的松逐渐减量至单纯服中药治疗。
随访1年无复发,实验室各项检查正常。
4 结语
范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湿热为患,蕴结成毒,阻遏中焦,伤及肝脾,故在治疗中侧重清解中焦湿热,且患者通常有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史,久则耗伤阴血,故在清解中焦湿热的同时,要随证酌情加入益阴养血之品;此外,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且病情易反复,故取效后不可因诸症暂时消退而停药。
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日常生活的调摄,禁食辛辣之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4-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