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张仲景治疗痹证思想初探
![张仲景治疗痹证思想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2c68b8e0856a561252d36f5d.png)
重要 因素 。
张 仲景《 寒杂 病论 》 伤 在继 承汉 以前 医学成就 的
基 础上 , 发展 了 中医学 的理论 , 大大 提高 了 中医学辨
论 述 , 治 疗特 色主要 为善 用汗法 、 法 , 用麻 黄 、 其 温 善 附子 , 重视顾 护脾 胃。 [ 键词 ] 关 张仲 景 ; 痹证 ; 寒 杂病论 伤
[ 中图分 类号 - 2 2 [ I 2 R 文献标 志码] A
[ OI1 . 9 9 ji n 1 0 —2 9 2 1 . 3 0 3 D ] 0 3 6 /.s . 0 02 1 . 0 2 0 . 0 s
2 证 型 分 类
1 提 出痹证 内因外 因说 仲景 认 为痹 证 发 病病 因病机 颇 多 , 因有 外感 外
风寒 湿邪 , 冒雨涉水 、 居潮湿 之地 、 出取冷 等 ; 如 久 汗
内因有肝 肾不 足 、 骨虚 弱 、 筋 阴血 不足 、 气虚 湿盛 等 。 《 伤寒 论 ・辨 太 阳病 脉 证 并 治 》 : 伤寒 八 九 日 “
W e st h t / x e a . h c e u c bi e tp:/ u b o a tm. d . n
E- i a x bb 1 3 c r mal h b j @ 6 . o n
安徽 中医学 院学报 第 3 卷 第 3 2 1 年 6 J U N LO 1 期 02 月 O R A FA H T M C L E E V 1 1 o 3 u. 02 N UI C O L G o 3 N . Jn 2 1 .
[ btatc e g Wui rp sdi C n i x o io nC l ah g ncD sae “t a h l sp rii A src] h n j p o o e n” o c eE p s ino odP to e i i ss h t af u ef e s t e — cs
经方在痹证治疗中的研究应用PPT
![经方在痹证治疗中的研究应用PPT](https://img.taocdn.com/s3/m/d493911e69dc5022abea0012.png)
2。《汉书。律历志》:”二十四铢为两,十 六两为斤。”据汉光和大司农铜权认知:东 汉一斤合今230克,一两合今15.625克。
3。《临床中药学》:”东汉一两折合市制 0.4455两,折合13.92克,一斤约合222.72克。
(八)搜风剔络---虫类药方
使用搜风剔络虫类药为主的方剂,治疗风湿 日久,病邪壅滞经络关节,气血壅遏,痰瘀交 组的痹证,该类方称虫类药方。
下瘀血汤:方中大黄荡逐瘀血,桃仁活血化 瘀, 蟅虫逐瘀破结,用蜜为丸,是缓其性;酒 煎引入血分。本方虽用于治疗瘀血内结,经 水不利,但也可用于瘀血内结之痹证。
二、痹证经方的分类与比较
经方法度严,配伍妙,用药精,疗效宏,现将临 床常採用治痹经方归纳为八大类。
(一) 开腠发汗---麻黄类方 本类方剂主用麻黄,以辛温发汗,宣痹止痛,
故又称麻黄类方。
1. 常用麻黄类方比较
麻黄汤:麻黄为君药伍桂枝,麻黄得桂枝杏 仁之助,增强了发散宣肺能力。表实无汗,发 热恶寒,身痛,可酌用之。
3.辨病性
《伤寒杂病论》首篇即引经云:勿令”虚虚 实实”应”补不足,损有馀”,示人辨别虚实 寒热病理性质的重要性。同是风湿在表,表 实之麻黄加朮汤,表阳虚之桂枝附子汤,表裡 阳虚之甘草附子汤,风湿病的寒热错杂之桂 枝芍药知母汤证,寒湿凝滞经脉的乌头汤证, 虚多邪少之血痹黄耆桂枝五物汤证,虚甚之 虚劳病小建中汤证,肾气丸证等。
2. 临床应用体会
(1) 热痹治疗常以寒热并用,石膏知母清 热效好但易胃痛腹泻。
(2) 适用指征 局部、全身与理化检查/寒热错杂证是类风
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最常见证型。
(四) 袪湿舒筋---防己类方
用疏风袪湿舒筋作用的方药治疗风湿痹证, 因防己为本类方主要药物,故又称防己类方。
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痹证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痹证护理中的应用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30aa7a084868762caaed599.png)
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痹证护理中的应用体会作者:张改云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22期【摘要】目的探讨仲景“治未病”理念在痹证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自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痹证患者456例,依据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进行辨证施护,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结果 456例痹证患者在“治未病”辨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较好地控制疾病复发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结论临床痹证患者的护理中,我们体验了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在临床护理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痹证护理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不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1]。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中医科自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痹证患者456例,其中,行痹47例,痛痹146例,着痹45例,热痹218例,痹症的分型及临床特点参照中医内科学[2]。
依据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进行辨证施护,指导患者不仅从思想上正确对待疾病,而且在生活起居、饮食、服药、康复锻炼等方面指导患者,有利于痹症患者病情的全面转归和康复。
1 未病先防,摄生为先,及早干预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曾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3]。
强调疾病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得,起居和饮食的调节对疾病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
痹证常因起居不慎,复感外邪而反复发作,季节时令变化对痹证患者影响很大。
要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采取有效的保暖、防寒、防湿措施,防止病情复发。
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如鱼、虾、瘦肉等高蛋白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根据患者情况配合气功和体育锻炼,促使筋脉疏通,增加气血运行,有利于肢体功能的维持和恢复。
《金匮要略》痹病论治
![《金匮要略》痹病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8dd7fb51804d2b160a4ec00b.png)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 , 痛不可触 , 关节不可屈伸。 ②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 , 故重用川乌 , 配以麻黄 , 温经散寒化湿止 痛是其要点。 ③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景重要论 治思想之一。该方配以芍药、甘草 , 并用蜜煎乌头 , 旨在发挥 乌头治疗作用的同时防止其毒副反应。乌头有毒,白蜜甘缓, 能解乌头之毒,故二药同煎,使邪去而不伤正。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 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 黄庶虫丸主之。 提要:痹病缓解期里虚血瘀的证治 分析:虚极羸瘦——久病形体消瘦 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瘀血内停 腹满不能饮食——瘀滞气机 治法:补虚化瘀 方药:大黄庶虫丸主之。 芍药、地黄——养血活血 大黄、庶虫、桃仁、 水蛭、虻虫、蛴螬、干漆 活血化瘀 杏仁——理气 黄芩——清郁热 甘草、白蜜——益气
分析:
身烦疼——寒主收引,寒邪为病痛势剧烈 寒湿在表——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 治法:微汗祛湿 方药: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发汗散寒 白术:除湿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 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 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甘姜苓术汤主之。”
1、肝肾不足,寒湿内侵
• 寸口脈沈而弱,沈即主骨,弱即主筋,沈即爲腎, 弱即爲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 故曰歷節。 • 分析:
内因 沉—里—肾—骨 弱—肝—血—筋 肝肾不足为本 寒湿内侵,伤及 血脉,浸淫筋骨, 历节痛
汗出入水中
外因 (触冒风雨 坐卧湿地等) 寒湿诱因为标
2、胃有蕴热,外感风湿
二、痹病病因病机
• 《素问· 痹论》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痹”, 张仲景进一步认识到痹证的形成除与外邪有关外, 更为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 • 内因:“寸口脉沉而弱”、“少阴脉浮而弱”、 “盛人脉涩小” • 外因:“汗出入水中”、“风血相搏”、“饮酒 汗出当风” • 发病:以肝肾阴阳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等 为诱因。
张仲景治痹方中桂枝的配伍应用特点探析
![张仲景治痹方中桂枝的配伍应用特点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fea45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2.png)
张仲景治痹方中桂枝的配伍应用特点探析第 1653 期作者 / 梁裕琪袁立霞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编辑 / 许红红⊙ 校对 / 钱秀华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
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
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
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
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痹症是由于机体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受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或痰浊、瘀血内生,正邪交争,闭阻经络,导致营卫凝滞,气血运行阻滞,不能濡养筋脉关节,出现肌肉、关节、筋骨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变形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张仲景提出的“历节”“风湿”“血痹”等均属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强直性脊髓炎、增生性退行性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痹症的时候,详述了肝肾不足、阴阳亏虚、营卫不和而因虚致痹,以及发病后无力祛邪外出,病程缠绵不愈,渐则正虚痰瘀,相互阻于经隧,深入骨节筋脉,根深难除。
因此,张仲景在治疗各类痹症上,即秉承了《内经》的治痹思想,又不限于此。
他主取桂枝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行血之功效,擅用桂枝与不同药物组方配伍治疗痹症。
在此,本文将尝试对张仲景运用桂枝治疗痹症的方剂进行梳理,依照配伍作用的不同简述如下。
1桂枝君芍药调和营卫营卫之气皆属营养人体的物质,营气注于血脉脏腑,营养四肢经脉;卫气行于四肢、皮肉,温润和营养肌腠,抵抗外邪侵袭。
营属阴,卫属阳,二者如圆环一样没有端止,阴阳互通、阴生阳长,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营卫调和、循行有度则筋脉舒畅,气血充盈,通体条达,风寒湿邪便难以入内,痹症发病基础便难以形成。
若营卫二气受伤,失于调和,营气无以化血营养肢体;卫气不可温养分肉,充养皮肤,调节腠理,致使正气虚损,失去抵御痹邪的能力。
张仲景运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探析
![张仲景运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1ce2f7e009581b6bd9eb7c.png)
学术探讨张仲景运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探析谭川川 肖靓宜 张文兴(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摘要痹证是以肢体关节肌肉酸胀、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仲景擅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其中桂枝加葛根汤疏风解肌、散寒宣痹,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通阳行痹,白虎加桂枝汤清热通络、宣痹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可见,仲景认为痹证和太阳病关系密切,湿邪为本病重要病理因素,亦多责之营卫不和。
关键词痹证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白虎加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中图分类号R25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17)04-0010-02痹证是以肢体关节肌肉酸胀、麻木、重着、屈伸 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早在 《黄帝内经》中,古人对痹证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 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指出了痹证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侵袭机体,气血 瘀阻不通,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所致。
根据感受邪气 的轻重不同,古人又将痹证分为行痹(风痹)、痛痹 (寒痹)和着痹(湿痹)。
张仲景痹证的学术思想秉承 于《内经》,而不囿于《内经》。
他不仅首次提出了“湿 痹”“血痹”等病名,认识到痹证可兼“热”,并且擅用 桂枝组方治疗痹证,为中医临床治疗痹证奠定了坚 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实践依据[1]。
本文探讨仲景 运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的临床思路如下。
1桂枝加葛根汤:疏风解肌,散寒宣痹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 治》,文曰:“太阳病,项背强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适用于治疗太阳中风兼太 阳经气不舒之证。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从巅 顶下行到项部,再分左右沿脊柱两旁,到达腰部。
风 寒之邪人侵足太阳经,则经气不舒,津液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濡养,表现为“项背强 ”。
桂枝加葛根 汤是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葛根四两。
方中桂枝性味辛、甘而温,归于心、肺、膀胱经,有祛风解肌、调 和营卫之功,葛根辛、甘而平,一则能升阳发表、解 肌祛风,助桂枝汤发表解肌,二则可宣通经气,解经 脉气血之郁滞,三则生津液,起阴气,以缓解经脉之 拘急。
27金匮要略痹证证治特点
![27金匮要略痹证证治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6b024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1.png)
痹证常用药
通阳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破 血行血、疏逐搜剔
痹证常用药
抵当汤(丸)、大黄䗪虫 丸、下瘀血汤、 鳖甲煎丸等著名方剂, 在《金匮要略》中就多次使用虫类药用以 治疗疑难杂症,种类包括蜘蛛,䗪虫,虻 虫,水蛭,蜂巢,蜣螂,鼠妇,蛴螬
紫河车、海龙、海马、蛤蚧、 驴胶、鹿角胶、龟胶
虫、炮甲
《金匮要略》论痹证特点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病因
1.外感湿邪
《说文解字》:“痹,湿病也。”
病因
1.外感湿邪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湿痹”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 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王某,2017年5月16初诊。一身疼痛2年余。2年前出现一身痛 ,以髋关节、踝关节、手腕关节为主,隐痛难忍,遇寒加重,严重 者可出现关节肿胀,怕风,极易出汗,腰酸,手足心发热,大小便 可,饮食可。乏力,不能胜任体力劳动,走路不到500米就觉累。 曾到上海、广州、长沙等地检查,除了血沉稍高,余都正常。曾以 消炎药治疗,疗效不佳,医生建议吃激素,患者拒绝,遂来就诊。 现主要以止痛药维持,一天两粒,停止痛药则疼痛难以入睡。脉弦 细稍数,舌淡苔黄白相间。
治法
3.温阳法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法
4.益气行血法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 五物汤主之 。
治法
5.寒热同治法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
治法
6.清热通络止痛法 “温疟者,其脉如平,甚无寒但
解析仲景治痹症的特色对古今16家医家的处方用药影响(干货收藏)
![解析仲景治痹症的特色对古今16家医家的处方用药影响(干货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cfd7406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a.png)
解析仲景治痹症的特色对古今16家医家的处方用药影响(干货收藏)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解析仲景对痹证的分类及病因病机(干货收藏)仲景治痹特色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网摘一、对古代医家的影响1、孙思邈治痹的影响①重视营卫,善用麻黄孙思邈对于经方( 即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 的认识,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伤寒方中最重要者“ 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并说:“ 此之三方,乃疗伤寒不出之也。
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
' 据任应秋教授考证,他的“ 这个思想,可能是从辨脉法,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痛之说悟出。
风伤卫,桂枝证也,寒伤营,麻黄证也,营卫俱病,青龙证也。
后来成无己、方中行、喻嘉言等,竞发挥为三纲鼎立说,影响之深,可以概见。
②重视热毒,方用犀角汤在治疗上提出“ 热毒” 流入四肢历节肿痛者用犀角汤主之。
孙氏对痹的病机“ 迫切为沫” 之阐述虽未得公认,但犀角汤之应用被后世所重视。
是继仲景桂枝芍芍知母汤,乌头汤方证之后,又一个重要影响。
特别是对历节风的观察,孙思邈较仲景为细,提出:''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此是风之毒害者也。
” 痹病有骨节蹉跌者可能是当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表现。
③重视风邪致病,奠定理论基础“ 风之毒害者也'给后世治疗痹病用祛风解毒之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在痹证治疗史上推进了一步。
且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收集了很多的治痹方药及疗法,如汤,散,酒药,膏摩,针灸等。
并将寒痹、热痹形成的机制概括为:“ 夫痹,其阳气少而阴气多者,故令身寒从中出;其阳气多而阴气少者,则痹且热也'。
在痹证预后判断方面,提出“ 诸痹风胜者则易愈,在皮间亦易愈,在筋骨则难痊也,久痹入深,令荣卫涩,经络时疏,则不知痛',指出在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等转归。
2、王焘论痹的影响王焘,唐代著名医家,其著作《外台秘要》颇为后人推崇。
张仲景46个经方的应用指征、现代疾病,总结的太全了!
![张仲景46个经方的应用指征、现代疾病,总结的太全了!](https://img.taocdn.com/s3/m/036e75e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0.png)
张仲景46个经方的应用指征、现代疾病,总结的太全了!导读:这篇文章总结了张仲景用三味药的方子,每个方介绍了主要的应用指征,并现代应用在哪些疾病当中。
要言不烦,值得收藏学习。
1、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
用于心中痞,诸逆心悬痛,也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
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
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旋覆花,葱,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炙甘草,炮附子。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麻黄,甘草,炮附子。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葱白,干姜,生附子(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
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炮附子。
太少两感证。
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大医张仲景名方:乌头汤,挖出寒湿,既补又通,可调理关节炎
![大医张仲景名方:乌头汤,挖出寒湿,既补又通,可调理关节炎](https://img.taocdn.com/s3/m/313a88c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60.png)
大医张仲景名方:乌头汤,挖出寒湿,既补又通,可调理关节炎以和为贵不止是人际关系准则,健康的身体更不可缺少。
但风寒暑湿燥这些邪气,就像一个社会里总要跳出来的坏人,要么单干,要么群体作案,破坏人体的和气。
寒湿协同作案的对象常常是阳虚者,作案的地点不一,脾胃,关节,腰椎,肩周,甚至面部都可能被其盯上。
人体正常津液过量,就成了湿,尤其关节部位,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构成,这个囊和腔,就像洼地,多余的湿气容易流到这里集聚,时间久了就像一口不流动的池塘,容易滋生细菌,形成关节炎。
若这些湿气与寒结为同盟,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这些湿气便有了凝固形态,阻挡气血运行,若再气虚不能运血,便可导致关节疼痛剧烈,屈伸活动不利。
由于寒湿致病常常离不了风邪扇风,故而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骨质增生症、坐骨神经炎,脚气疼痛这些与风寒湿有关的病症都可发生,甚至还可导致面部经络痹阻,引起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等。
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
具有补气养血,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之功。
主治寒湿痹阻关节证。
以骨节冷痛,屈伸不利,舌苔白润,脉沉弦或沉紧为辨证。
组成: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川乌。
1、寒湿是阴邪,需用阳来化。
麻黄通阳,黄芪升阳。
麻黄去根节的茎发汗,根节敛汗。
本方是麻黄茎。
其生长在西北寒凉干燥之地,味苦应燥,性温耐寒。
丛生的茎辛香,直立往上而通阳。
且茎中空有节,如人四肢骨节,可疗骨节病变。
中空,力气便易用在表面,故能入肺宣通阳气,除恶寒而祛风,使水湿从毛窍外散。
同时,中空之形,亦能宣畅气机,通调水道,将水湿从膀胱利出去。
黄芪辛散温通,既能入肺固皮毛,又能入脾固肌肉,且能升清脾阳,益气固表,需要发汗就助人发汗,需要止汗就让汗站住别跑。
汗为津液,所以黄芪上能升清,下能利水退肿。
麻黄与黄芪一个通阳,一个升阳,且均入肺通利肺气,通调水道,共同除湿,宣通痹阻。
2、湿因何而生?当然是脾胃,主管运化的脾一旦运化不力,积滞之水谷精华难以进入下一站,便成为湿气这个病态物质东游西荡。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b86ca13528ea81c759f578cd.png)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寸口微涩,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或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浮弱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失精家,少阴脉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者,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天雄散亦主之。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三两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右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匙,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脉大者,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也。
其脉小沉迟者,病脱气,疾行则喘渴;手足逆寒者,亦劳之为病也。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建中汤方即前方小建中加黄芪一两半。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
张仲景治痹症(关节炎)七法(转)
![张仲景治痹症(关节炎)七法(转)](https://img.taocdn.com/s3/m/ae55520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c.png)
张仲景治痹症(关节炎)七法(转)张仲景治痹症(关节炎)七法 (转)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
汉代医家张仲景对痹有“诸肢节疼痛,身体赢,脚肿如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等描述,张氏治痹,辨证立法精当,处方用药独具匠心,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笔者试将仲景论治本病归纳为七法,浅析如下。
1疏风解表除湿法本法适用于RA初期风湿偏重型。
症见晨起手指微僵,全身关节游走疼痛,以小关节为甚,伴发热,微恶风寒。
检查:RF阴性或阳性,血沉多增快。
中医诊为风寒湿痹,寒湿伤表,用麻黄加术汤以表里分消。
若见身重疼痛,身热不畅,午后为甚等湿热之象者,选用麻杏苡甘汤;若湿与风合,袭于肌表,兼肺脾气虚者,宜用防己黄芪汤,以祛风固表除湿;若以关节肿胀,肢体麻木、沉重,阴天加重为辨证要点,可合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近代医家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加入寻骨风、雷公藤等药,疗效更佳。
2温经散寒止痛法本法适用于RA寒湿偏胜型。
症见手足趾关节肿痛较剧,甚或变形,活动障碍,遇寒加重,得热痛减,伴见恶寒乏力,小便清长。
RF阳性,血沉和血清粘蛋白正常或升高。
X线摄片示:关节腔狭窄,骨质疏松或局灶性破坏。
主方用乌头汤类。
若兼见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者,当用甘草附子汤表里双解之;若风湿相搏,既伤肌腠关节,又损脏腑气血,当用桂枝附子汤或白术附子汤。
前者主治风重于湿之证,后者主治湿重于风之证。
此三方均用附子,但主症不同,附子用量、配伍亦各有别,乃仲景用药的特点。
后世医家根据痹疼痛部位不同,选用不同的通络引经药,如痛在上肢、肩、肘者加羌活、桑枝、片姜黄;痛在下肢、腰、膝者,加独活、木瓜、秦艽、牛膝;痛在全身关节筋脉者,酌加青风藤、千年健、伸筋草、威灵仙、路路通等。
3清热凉血和络法本法适用于RA之活动期。
症见关节红肿灼痛,甚则不能转侧,遇冷痛减,伴发热,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检查:RF多阳性,血沉显著增快,白细胞、血清粘蛋白升高。
张仲景治痹五法
![张仲景治痹五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51a7a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e.png)
张仲景治痹五法
张艳艳;姜萍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4(34)7
【摘要】张仲景认为痹证的病因是外感、内伤,即感受风寒湿邪为发病的外在因素,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其治疗痹证的方法有:祛风解表、透邪于外法;散寒除湿、通经活络法;清热燥湿、化痰逐瘀法;调和营卫、宣痹通阳法;补血荣筋、扶正祛邪法。
【总页数】2页(P1211-1212)
【关键词】痹证;祛风解表;透邪于外法;散寒除湿;通经活络法;清热燥湿;化痰逐瘀法;调和营卫;宣痹通阳法;补血荣筋;扶正祛邪法;张仲景
【作者】张艳艳;姜萍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张仲景治痹方中桂枝的配伍应用特点探析 [J], 梁裕琪;袁立霞
2.“调心治痹法”治痹心得 [J], 王昊;阎小萍
3.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之五 [J], 林家坤
4.清热疏通治热痹拈痹宣痹两效方——刘志明热痹治验 [J], 李晓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三焦膜原论治痹证探讨
![从三焦膜原论治痹证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6652c7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17.png)
从三焦膜原论治痹证探讨痹证是中医学的一种疾病范畴,它包括了关节痹、筋骨痹等。
而在现代的中医学中,痹证的治疗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根据《素问·金匮真言论》,三焦膜原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它为我们治疗痹证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三焦膜原论。
三焦膜原论是由张仲景创立的一种理论,它主要阐述了人体的三焦腑与脏腑的关系,以及通过调节三焦膜原来调理脏腑,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内经》中,三焦膜原的定位非常重要,它涉及到腑、脏、经络和气血等多个方面。
而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三焦膜原的理论来进行辩证论治。
我们来谈谈三焦膜原论治痹证的思路。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对痹证进行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的分类,痹证可以分为寒痹、湿痹、热痹等不同类型,这些类型的不同在病因、病机、病情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对痹证进行细致的辨证论治。
我们来谈谈三焦膜原论对痹证治疗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痹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
而在中医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焦膜原来对痹证进行治疗,从而达到调理脏腑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三焦膜原论治痹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痹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焦膜原论治痹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它为我们治疗痹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三焦膜原论治痹证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希望我们可以在三焦膜原论治痹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文章段落之间的链接词】。
仲景治“痹”谈
![仲景治“痹”谈](https://img.taocdn.com/s3/m/5ab54b5783c4bb4cf7ecd185.png)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60期159投稿邮箱:sjzxyx88@·中医中药·仲景治“痹”谈马海侠(解放军210医院 403临床部,辽宁 大连 116021)0 引言《伤寒杂病论》所论述“湿家”、“风湿”、“湿病”、“历节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皮肤、肌肉、关节肿胀、疼痛,甚关节变形,其所描述的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风湿类疾病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其所论述的内容及相关方证,对现在风湿类疾病临床诊治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结合张仲景治痹的原文及方药入手,来谈一谈仲景治痹的思想方法、用药特点[1]。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了痹证治疗大法和众多方剂,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而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而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提出发汗治风湿大法,应以“微微似欲出汗”为原则,不可大汗、过汗,否则痹病必不解。
对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湿痹,仲景则进一步提出:“但当利其小便。
”是利尿法,后世将其扩大发展成“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书中治疗风湿痹病常用方剂:桂枝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乌头汤、乌头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汤、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白虎加桂枝汤、防己黄芪汤、五苓散、木防己汤、真武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大黄哲虫丸等。
常用药:麻黄、桂枝、石膏、知母、防己、黄芪、芍药、白术、附子、川乌、干姜、甘草等。
分析其治法:发汗、散寒除湿、清热、扶正等病因疗法,理气和络等病机治法[2]。
但仲师治痹,不是各法单用,往往根据病人具体的病情,将多法有机结合运用,试析如下。
1 发汗达邪,推崇麻黄痹证初起,常因外感风、寒、湿邪,进而困遏肌表,阳气内郁,痹而不通,出现关节疼痛、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等,治易开发腠理,宣散肌表发汗法,使风寒湿邪外散,气血畅行,痹痛乃止。
张仲景论治痹证
![张仲景论治痹证](https://img.taocdn.com/s3/m/fad5ed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f.png)
张仲景论治痹证杨荣英【摘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痹证的分期、分型及辨证论治作了详尽的论述.痹证之治有发汗祛湿、轻清宣化、固表除湿诸法.【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0(023)006【总页数】2页(P1-2)【关键词】张仲景;论治;痹证【作者】杨荣英【作者单位】安阳市解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痹证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甚或关节肿大、强直等为主证。
患者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致使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注于经络,留滞关节,气血痹阻而发生。
张仲景对痹证的论治,主要见于《金匮要略》一书中的《痉湿谒篇》《中风历节篇》《血痹虚劳篇》。
笔者学习仲师关于痹证的论述,深感辨证精确,立法恰当,处方灵活,现就其论治浅述于后。
《痉湿谒篇》云:“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1]29。
“烦痛”指因身体疼痛而烦忧不宁状,为寒湿留滞肌肤,阳气被遏所致,麻黄加术汤发汗以散寒,白术以祛湿,麻黄加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而术得麻黄,并行表里之湿。
二药合用既发汗散寒祛湿又不致过汗。
此正符合仲景“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汗出者,风湿俱去”[1]28的治疗原则。
发汗祛湿法适应于痹证初期,身体疼烦,恶寒发热无汗,临证凡见痹证之初表实无汗的皆可用之,但慎无过用,以免伤阴伤阳。
“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1]30(《痉湿谒病》)。
此证为风湿俱盛壅塞经表,病人全身俱痛,湿邪渐趋化热,日晡阳明湿土当令,正邪相争,故发热日晡时分加剧。
风湿既然在表,仍当微汗而解,方中麻黄解表发汗、宣肺化湿,甘草既缓急止痛又缓麻黄之峻,因病情轻缓,勿令汗之太过,更用苡仁利湿兼治湿郁所化之热。
复以杏仁宣肺利气,使之气化湿亦化。
全方药量轻药力缓,取其轻清宣化,解散在表之风湿。
手麻脚麻脸麻?张仲景经典名方主治“血痹”,用这个方子都说好
![手麻脚麻脸麻?张仲景经典名方主治“血痹”,用这个方子都说好](https://img.taocdn.com/s3/m/d473801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d.png)
手麻脚麻脸麻?张仲景经典名方主治“血痹”,用这个方子都说好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平常会觉得手麻脚麻的?有的人发麻之后休息一下就好了,而有的人休息之后还是会发麻。
而且手脚也经常没力气?在《金匮要略》里就有这方面的记载:“血痹阴阳俱微...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中医里的理解就是,麻木叫做“血痹”,“痹”,麻痹的意思,中医认为,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通常来讲,很难将麻和木完全区分开来,往往麻木并存,所以四肢麻木,其实就是气血不足。
再简单点的理解就是我们的气血亏虚了,就像水龙头出水少了,不一定是水管堵住了,可能是水压变低,水闸流出的水变少了。
对于这种有气血亏虚造成的手脚麻木,我们如果一味地去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其实会对我们的气血造成一种耗散,导致我们的气血越来越亏虚。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补气养血,把我们的血管变得充盈起来,这样我们才有充足的血液流到我们的四肢末梢,我们才不会手麻脚麻。
这个方子是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黄芪,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在本经里面: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黄芪可以甘温益气,可能有人不太清楚,明明是血虚导致的手脚麻木,我们为什么还要大量地使用补气益气的药物呢?因为中医有句话,叫做“气为血之帅”,意思就是,气可以带动血的运行,如果我们只补了血,气还是虚的,我们的血液就不会被带着运行到全身,甚至还会造成瘀血。
而且在中医里,血属阴,气属阳,阴阳是互为根本,可以互相化生的,所以在补血的同时,再用一些补气的药,可以达到一个以气养血的作用,提高补血的效率。
然后是桂枝和生姜。
气血亏虚,就会导致我们的血脉内生虚寒。
基于《伤寒杂病论》探究张仲景应用乌头治疗痹证的减毒增效方法
![基于《伤寒杂病论》探究张仲景应用乌头治疗痹证的减毒增效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a53f8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3.png)
基于《伤寒杂病论》探究张仲景应用乌头治疗痹证的减毒增效
方法
杨征征;王海隆;高扬;李书娇;王西西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24(37)3
【摘要】结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乌头的规律及现代研究,得出张仲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乌头减毒增效:1)加蜂蜜先煎以去其毒:之后乌头再与蜂蜜按照
1∶2~3(g∶mL)的比例混合后煎,煎煮时间是乌头用量总和的2~3倍;2)注重比例,佐制以减其毒:乌头与白芍按照2∶3比例配伍使用,毒性最小,疗效最佳,同时应根据体质差异适当增加或减少白芍用量;3)临床应用乌头应法遵仲景,有方有守。
【总页数】4页(P108-111)
【作者】杨征征;王海隆;高扬;李书娇;王西西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贵州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3
【相关文献】
1.乌头类中药炮制配伍减毒增效研究进展
2.乌头类中药炮制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
3.有毒中药乌头增效减毒配伍方法探讨
4.增效减毒口服液对恶性肿瘤患者放疗
增效减毒作用的实验研究5.基于网络毒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究准噶尔乌头炮制减毒的作用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仲景这一妙方,益气温经利水,让你告别大肚腩、手脚麻木和疼痛
![张仲景这一妙方,益气温经利水,让你告别大肚腩、手脚麻木和疼痛](https://img.taocdn.com/s3/m/26c5776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7.png)
张仲景这一妙方,益气温经利水,让你告别大肚腩、手脚麻木和疼痛气和血是人体最基本的两种能量单元。
气引导血在身体内运动循行,气又起到温煦人体和抵御外邪的作用;血如同自然界的江河湖泊,起着滋养生命和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同时血也是气在体内运行的承载体。
所以才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一说法。
气血两虚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一旦人体气血亏损后,流通在体内和体表的气血都会整体亏损。
人体体表流通的气血起着滋养肌肤和抵御外邪的功能,如果气血亏虚了,气血不足以滋养皮肤脉络,人体很容易出现手脚麻木或刺痛、皮肤长各种疙瘩的现象。
如果体内气血亏虚了,血行不畅,水湿等废物就会在人体内积累,导致腹部松软如水囊,出现大肚腩。
仲景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解针对这种症状,医圣张仲景发明了一个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收录在他的著作《金匮要略》中。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五味很平常的中药组成。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补益卫气,是为君药,可以升举人体的阳气,并加强从内向外宣发的力量。
依靠这种力量,来调动人体气血达于体表,促进肌肉生长,升举中气止泻,治疗皮肤痈脓。
方中桂枝温阳助卫,通利血脉,与黄芪相配伍,助卫和营,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是为臣药。
当人体津血的宣发和流动机制出现异常时,桂枝可以将体内的津血带动到体表,来加强体表系统津血的供应和循环,加强津血对体表系统的滋养,同时加强体表的防御能力。
方中芍药养血补血,敛阴和营,与桂枝相配伍,以调和营卫;与黄芪相配伍,以滋补气血。
是佐药,用来“蓄积”和“收藏”能量,可以起到滋润和养阴的效果。
芍药内收的作用,可以让体表的津液回到五脏六腑中来,滋养五脏六腑,而且在“收敛”的过程,还能打通人体血脉中的阻滞和“血痹”。
与桂枝合用,通过“向外宣发”和“向内回收”的作用组合,可疏通人体津血向外扩散和“回流”的通道,加强人体津血在身体的循环和流动,加强体表的津血的滋养和强化体表系统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部由凉转温。共服药12剂,诸症痊愈,投疏风再造丸善后。至今未发。
按:寒湿皆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又湿邪困脾,脾运失司,继而产生内湿,内外合邪,
使肢体经脉气滞血壅,津液涩渗而成顽痹。桂枝温经通阳,附子辛温大热,走而不守,有补
火回阳通经散结之功。二药合用为治寒湿痹证之要药。再配以健脾除湿,祛风胜湿之品,恰 中病机,故对屡治不显效之顽痹,6剂症减患部由凉转温,12剂获痊愈之良效。
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肠炎经验
徐书
(tI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徐书诊所,2 14000)
摘要:运用经方乌梅汤,葛根芩连汤,大柴胡汤及朱老的经验方仙桔汤治疗肠炎。
过敏性鼻炎亲身验案
谭湘伟
博罗谭湘伟诊所
经方治疗妇科病验案举隅
刘新敏夏文艳姜羡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经方常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如五苓散常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
4、营血亏虚
若患者营血亏虚,皮肤干燥瘙痒,脉沉迟缓者,治宜养血润燥,可随证选用桂枝新加汤
等加减。
时方养血祛风止痒之法可参考此辨治规律。 临床上皮肤瘙痒症状可见于多种皮肤病,证情纷繁复杂,难于概述,以上所列举诸法及 方不能尽其所见,仅资参考,但相信若能遵循仲景六经辨证之法,辨清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属性,依证选方,做到方证相应,往往可以执简驭繁,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病案举例
例一:赵某,男,57岁1998年7月初诊。右侧臀部及腿上下牵引样抽痛,蜷腿稍舒, 伸腿痛剧,昼轻夜甚,患部冰凉,得热痛减,已二十多天,服消炎痛、强的松等西药无效。
查患者站立受限,患部有压痛,但无肿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有力。诊为风寒湿痹,以 寒邪为甚。方用甘草附予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桂枝、苍术各20克、附子25克、炙甘 草30克、麻黄5克、细辛5克、牛膝15克、炒薏苡仁60克、当归25克、川芎25克、川
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等症;小半夏加茯苓汤常用 于治疗饮停中焦所致的呕吐,胃脘痞满、头晕等症;黄芪建中汤常用于治疗阴阳气血 俱虚所致的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赢瘦,面色无华等症;抵当汤常用于治疗下焦蓄血 所致的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等症,具有立竿见影、效如浮鼓的特点。笔者不拘病因,
紧抓病机,将经方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兹举验案如下与同道共
飨,以抛砖引玉,促进经方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病例1.廖某,女性,32岁,住院号:133884。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作者: 作者单位: 梁伟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671856.aspx
时方祛风除湿、健脾除湿止痒等法可参考此辨治规律。 3、热邪熏蒸 阳明病里热蒸腾可导致瘙痒发生,治疗以清阳明里热为主。若热盛汗多口渴者,可随证 选用白虎加桂枝汤等加减;热盛津亏汗不多者,可随证选用竹叶石膏汤等加减;湿热蕴蒸者, 可随证选用茵陈蒿汤等加减。 时方清热止痒、清热利湿止痒等法可参考此辨治规律。
成。至于热痹,清代尤在泾在《金匮・热痹》中说:“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
现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易化热,则癖痹煽然而闷也。”
可见,风寒湿痹与热痹的成因皆同,只是患者素来体质不同而异。究其形成机理,皆有正气
不足,腠理空虚,荣为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导致气滞血虚,津液涩渗,使组织内水液 积聚,机体得不到正常的气血温养和津液濡润而发生痹证。
效。痹证之因是外为邪侵,内为气虚,因此不可一位攻邪。否则,去者自去,来着复来,终
无愈期。补益之品可杜邪从外入之道,不致复感于邪,不必拘于新病久病,调理体质实属治 痹之关键。方用麻黄意在复阳,不在发表,如过汗伤阳,阴邪何以化之。故症减邪去。诸补 气药中,唯黄芪能助卫阳,散外邪,为补气固表之佳品,余常配以养血祛邪之品美获良效。 例二:王某,女,36岁,1999年12日初诊。上下肢关节窜痛,屈伸不利,有时全身皆 痛伴畏寒肢冷,腰酸乏力,每当阴天加重,已三年。曾在某疗养院疗养三个月无显效。诊见 关节无变形,无压痛,但体质较弱,面色咣白,舌质淡嫩,苔白滑,脉弦细无力。诊为风寒 湿痹。证属表里阳气及肾阳皆虚。方用甘草附子汤加味。炙甘草30克、白术20克、桂枝、 附子、补骨脂、仙灵脾各15克、黄芪、鸡血藤各30克当归、川芎各20克、二活各15克、 制南星15克,炒薏苡仁60克、川革乌各lO克(久煎)。服药三剂诸症不减,二诊时川草 乌各15克(久煎),加秦艽20克,服3剂疼痛明显减轻,守方继服,共18剂,诸症痊愈,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梁伟
辽宁省盘锦市地处辽宁的西南部,在辽河之西,渤海之东,地势低洼,主产水稻,风寒 湿三气是该地区的主气。因此,痹证是该地的多发病,多年来笔者(我的老师刘占本先生) 运用仲景方辨治痹证每获良效。现就个人体会论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病因病机
痹者,闭也,乃闭塞不通之意。当人体气血为风寒湿邪所闭,滞而不通,以肌肉、筋骨、
湿。余据痹证是由风寒湿邪与正虚之体相合而成之理,对风寒湿痹每以甘草附子汤为主方随 时加减。风偏胜者常选加二活、防风、当归、川芎:寒偏胜者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湿
偏胜者常选加薏苡仁、防己、木瓜等。对热痹以白虎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风偏胜者和桂枝 芍药知母汤加二活、当归、川芎:湿偏胜者合四妙丸加防己、木瓜等。热偏胜者加丹皮、丹 参。健脾加黄芪、白术、茯苓;补肾选加仙灵脾、补骨脂、续断、杜仲、桑寄生、狗脊、地 黄等。上肢常选加川芎、羌活、姜黄、桂枝;下肢常选加独活、牛膝、防己、木瓜:颈项常 选加葛根、羌活:腰脊常选加续断、杜仲、桑寄生、狗脊。活血常选当归、川芎、鸡血藤、 桃仁、红花、土虫等;化痰常选僵蚕、南星、白芥子;通络常选秦艽、忍冬藤、全蝎、蜈蚣、
白花蛇、地龙等。
另外,疼痛是痹证的一个主要症状,是治疗中的关键。川草乌是麻醉止痛之良药,故是
治疗痹证之要药,无论寒、热余必用之。但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佐以等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甘草
以缓其毒,10克以上必先煎60分钟以上,服药期间要忌酒,以免乙醇促进乌头碱引起中毒, 并常配秦艽增强镇痛之功。当归、川芎合用有佛手之称,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兼有活血 与行气双重功效,又兼其祛风止痛之功颇佳,故亦是治疗痹证的必备之品。鸡血藤补血行血, 疏筋活络,有强筋壮骨,祛风止痛之功,故治疗痹证可委以重任。桂枝能温经通脉,开痹涩, 舒筋脉,利关节之壅阻,实为治痹之良药,用量15-20克,无论寒痹、热痹余皆用之。
二、辨证用药
仲景将痹证列在《金匮要略・痉湿喝》篇,论述痹证的有七条共六首方。其症以“疼痛” 为主;病变部位多在机表经络;病邪以“寒湿”为主,尤以湿邪为甚;病理变化以“瘀”为 患;病理机制是“阴邪闭结”;治疗原则以“通”为要。仲景助阳散寒,以辛温或辛热之品; 湿邪在表,宜复阳散寒,令“微似汗出”则以;湿邪在里,宜助阳行湿。对风湿表实证,偏 寒湿的,用麻黄加术汤散寒祛湿;偏风湿的,用麻杏苡甘汤清宣利湿;对汗出表虚不宜重发 汗者,用防己黄芪汤实表行湿:表阳虚而风邪偏胜者,用桂枝附子汤祛风逐湿;表阳虚而湿 邪偏胜者,用白术附子汤逐湿祛寒;风湿表里阳气皆虚者,用甘草附子汤温经助阳,益气祛
关节发生疼痛,麻木、肿痛 重着、届伸不利等证候时称之为痹证。临床可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类。对风寒湿痹的
成因《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 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进一步明确说:“皆因体虚,腠理 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说明痹证的发生有两大因素,即风寒湿邪与正虚之体相合而
至今未发。
按:疼痛产生的机理有“不通”和“不荣”两类。前者多为实痛,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急
252
性期。后者多为虚痛,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该患已三年,病理性质正虚邪恋,故攻邪 不可太过,扶正不可过急。况且,痹多顽疾,难取速效。守法守方,坚持治疗,是取得成功 的关键所在。 例三:金某,女,37岁,1998年8月初诊。两腿酸痛,沉重,麻木,关节屈伸不利, 以左腿为甚,抬腿或用力痛甚,有时肩背亦痛,喜热畏寒,阴雨天加重。伴体倦乏力,脘闷 纳呆,一年多,屡治无显效。诊见体质较胖,面色咣白而虚浮,行走艰难,上楼看病需要他 人搀扶。但关节无变形,无压痛。舌质黪滞,苔白腻,脉弦细而缓。诊为风寒湿痹,以寒湿 为甚。治用温阳通痹,健脾除湿法。方以甘草附子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桂枝、附子、自术 各20克、炙甘草30克、炒薏苡仁60克、防己15克、黄芪30克、牛膝15克、羌活、独活 各15克,鸡血藤30克、木瓜20克、川草乌各15克(久煎)。服6剂后,酸痛重胀皆减,
草乌各15克久煎,全蝎、乌梢蛇各10克(二药共研细面每次1.5克每日2次冲服)。服药
3剂后痛减,服6剂后疼痛大减,去麻黄、细辛、全蝎、乌梢蛇、苍术改用白术,加黄芪、
仙灵脾各20克,鸡血藤30克,共服药15剂诸症消失至今未发。 按:《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本患突出症状是抽痛或剧痛,乃 因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不得通,使气机收敛,腠里、经络、筋脉收缩挛急,故抽痛或 剧痛。甘草附子汤含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既温经助阳以扶正,又散寒祛邪以治标,故或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