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合集下载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 能够正确辨别和使用实词、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通过复习,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辨别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 采用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1. 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举例。

4. 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5. 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讲解:结合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

3. 互动: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实词、虚词的用法,组织讨论,加深理解。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练习:1. 请举例说明下列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a. 动词b. 形容词c. 副词d. 介词e. 连词f. 助词2. 请辨别下列句子中实词、虚词的使用是否正确,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a. 他很努力学习。

b. 我和她一起去商场买东西。

c.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d. 他们两个人很相似。

3. 请用所学实词、虚词造句,要求句子意思完整、通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实词、虚词概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后练习、课堂讨论、提问回答。

3. 评价内容:实词、虚词的概念记忆、用法辨析、句子构造。

4. 评价时间:课后、课堂。

七、教学拓展1. 实词、虚词在古汉语中的应用。

2. 对比分析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差异。

3.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

11.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初中语文现代汉语词性知识考点精讲与集训

11.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初中语文现代汉语词性知识考点精讲与集训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一、正确使用实词我们学习词类,关键在于运用词类各自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特点,进行遣词造句为文章服务。

弄清楚词的用法,对我们组词构句与作文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地说,我们常遇到的一些病句,大多是由于未能掌握好实词的用法造成的。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频率最高,在我们日常语言中数量也最多、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般的句子,大都离不开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并予以回答:名词说到底是从某种意义上给人和事物进行命名。

而动词、形容词与名词不同,它们重在反映人和事物所产生或发出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或性质状态。

1.名词被误用的情况。

例如:①这些贪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祸害人民群众。

这个句子里的“祸害”一词为名词。

名词一般不能作谓语,更不能带宾语。

所以,这个句子的错误是名词被误用为动词,必须把“祸害”这个词改为“危害”,因为“祸害”是名词,而“危害”是动词,这样原句便通顺了。

②汪老师很兴致地说:“那么,请你谈谈想法。

”这个句子里的“兴致”是名词,被误用为形容词了。

我们把原句中的“很”删除,然后在“兴致”这个词后加上“勃勃”,这样词性变了,原句也就没语病了。

2.动词被误用的情况。

例如:①那些人散布种种捏造,妄图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句子里的“捏造”是个动词,被误用为名词了。

并且,主语和谓语“散布”也不相匹配,必须把“捏造”这个动词改为名词,如“谣言”、“谬论”或“言论”才行。

②那是一个多么感动的报告啊!这个句子里的“感动”是动词,被误用为形容词了,必须把它改为形容词才行,可以改为“动人”,这样原句就通顺了。

3.形容词被误用的情况。

例如:①作家莫言身上充沛着可贵的乡土激情。

这个句子里的“充沛”是个形容词,被误用为动词了。

而且,形容词后面一般不能带宾语。

我们把“充沛”改为动词“充满”就可以带宾语了。

②我们初三(1)班被评为市优秀班级,同学们都感到无比高兴和荣誉。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PPT学习教案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PPT学习教案

“品位”是名词,“品味”是动词
,形容词后应跟名词,所以选“品位
”。
第29页/共76页
再如:
阻碍(动词):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发展。 障碍(名词):排除一切障碍。 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的
理想。 壮大(动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 反应(名词):他的反应十分强烈。 反映(动词):把情况反映到学校。
和书面语。
第25页/共76页
(2004年高考 辽宁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
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①岫岩古称大宁镇,其采玉的历史可以_____
到汉代以前。
②如果不彻底转变旧观念,没有一种创新精
神,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我们就迈
不开前进的

③语音也是发展变化的,
,汉字不以
标音为主,因此,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
命题形式 :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 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特别是 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 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4页/共76页
三、近义词的辨析
对近义词(多为实词)的辨析, 要注意辨析的角度:或词义轻重不 同,或范围大小不同,或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不同,或搭配对象不同 ,或语法功能不同等。
B.陵寝 镶嵌 即使 独树一帜
C.墓茔 装饰 固然 独一无二
D . 墓室
装点 尽管 第6页/共76页
举世无双
陵墓:领袖或革命烈士的坟墓,帝王或诸侯 的坟墓。
陵寝:帝王的坟墓及墓地的宫殿建筑物。 墓茔:坟茔。 墓室:坟墓中放棺椁的地方。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
解析:
唱红脸: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 程中充当 友善的或令人喜欢的角色。 用于此恰 当。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难点:正确运用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总结实词、虚词的使用情况。

2. 讲解实词:(1)名词:举例说明名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山”、“水”、“人”、“事”等。

(2)动词:举例说明动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走”、“跑”、“看”、“写”等。

(3)形容词:举例说明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美”、“丑”、“高”、“低”等。

(4)数词:举例说明数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一”、“二”、“三”、“四”等。

(5)量词:举例说明量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个”、“只”、“匹”、“车”等。

(6)副词:举例说明副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乎”、“焉”、“哉”等。

3. 讲解虚词:(1)介词:举例说明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于”、“从”、“自”、“以”等。

(2)连词:举例说明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且”、“而”、“乃”、“则”等。

(3)助词:举例说明助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之”、“乎”、“焉”、“耳”等。

(4)叹词:举例说明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哉”、“矣”、“耶”、“乎”等。

(5)语气词:举例说明语气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矣”、“焉”、“哉”等。

4.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已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

(2)分组讨论,分析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虚词讲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实词、虚词。

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4讲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教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4讲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教案

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4讲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精析精练教学案一、考纲阐释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

“使用”是指考查考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表明词语的具体解释、词性、结构等知识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必须掌握的基础。

具体考查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正确使用。

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

其中不仅包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包含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

本考点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三个方面,本部分重点解析实词和虚词。

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虚词主要指副词、介词、连词。

二、考点透析(一)实词正确使用实词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实词。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能力。

近义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如:“学力”和“学历”,“必须”和“必需”;二是异音近义词,如:“迟缓”和“犹豫”,“称道”和“称奇”。

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高考不变的考查方向。

近义实词的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意义方面辨析(1)辨明范围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如:“事件”和“事情”都表示人类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事件”限于指历史上或社会上的不平常的大事情,适用范围小;“事情”可指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适用的范围广。

又如:“边疆”和“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范围较小。

如果不注意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搭配习惯,就会用错。

(2)把握轻重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指具有具体意义和词义的词语,可以独立存在,用于构成句子
的主要成分。

常见的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和词义的词语,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作为其他
词语的辅助词或虚词,起到连接词语、构成句子结构等作用。

常见的虚词
有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的方法如下:
1.在写作或口语中,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用于表
达具体的人、事、物,而虚词用于表达关系、连接句子成分等。

2.实词可以独立构成一个词组或句子,而虚词不能独立存在,需要和
其他词语一起使用。

3. 在使用介词时,要注意介词的用法和搭配。

例如,使用介词"on"时,可以表示在一些物体上,也可以表示在一些时间上,要根据具体语境
选择正确的意义。

4.助词的使用要根据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进行选择。

例如,在英语中,要根据主谓一致原则选择正确的助动词。

5.在使用连词时,要注意它们的作用和关系。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词组或词汇,起到连接作用,使句子更加连贯。

6.另外,要注意虚词和实词的拼写和用法,避免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

总之,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是书写和表达中的基本要求,需要根据语
境和语法规则进行选择和运用。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PPT课件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PPT课件

解析:
唱红脸: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
于此恰
友善的或令人喜欢的角色。用
当。
故里:故乡,老家。“故里”不能进行修复。
及其: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表示后者对
于前者有从属关系(其:代指 “及”前
面的人或事物)。用于此处不当, 应
删掉“其”。
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论用兵策略,比喻不
(10年天津卷)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
独树一帜:单独的竖起一面旗帜,比喻 自成一家。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或可以相比的。形容十 分稀少。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含褒义。
(10年四川卷)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
当的一句是 A
A.传统的“严父慈母”在一些三口之 家中逐渐演变为“慈父严母”,以前严厉的父亲 如今在这些家庭中扮演着唱红脸的角色。
高考实例
(10年湖北卷)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
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君主沙贾汗为 其宠妃蒙泰姬修建的_____ 。这是一座 _____着宝石的伊斯兰建筑。后来,泰姬陵成 为世界文化遗产。 _____ 在今天的众多的世 界文化遗产中,它也是_____ 的。
A.陵墓 仅有
点缀
虽然
绝无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 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 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 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 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解析:
A.“释怀”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 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此处应改为 “难以忘怀”。
(10年山东卷)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即使:表假设的让步。 固然:①表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尽管:①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
②表示姑且承认某事实,下文往往有 表示转折的正确使连用实词词和虚与词 它呼应。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 常少有。
独树一帜:单独的竖起一面旗帜,比喻 自成一家。
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 劳动力和气候来___收益了。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 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有 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 的快速_____,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 技进步、资金投入、法制保障等因素_____ 。
A.决定 即使 提升 息息相关 B.决定 虽然 提高 休戚相关 C.确定 即使 提升 休戚相关 D.确定 虽然 提高 息息相关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二、考点分析
• 命题点 :“辨析” 。包括“近义词 辨析”“虚词辨析”“熟语(成语) 的辨析”等,以近义词辨析为重中之 重。
• 命题形式 :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 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特别是 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 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1、“决定”强调的是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
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确定”强调的是明确肯 定。联系语境可知,传统种花的收益取决于劳动力 和气候,故应用“决定”。
2、“即使”既可表示让步关系,也可以表示 假设关系;“虽然”只能表示让步关系,不表示假 设关系。由句中“如果”可知,应用表示假设关系 的“即使”。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汉语中的虚词和实词的使用技巧

汉语中的虚词和实词的使用技巧

虚词是汉语中一类重要的词类,虚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或者修饰的作用。

与之相对的是实词,实词则可以独立使用并且有自己的词义。

虽然虚词在语言中起到的作用较为抽象,但是正确地运用虚词可以使句子更加流畅,表达更加准确。

本文将探讨汉语中的虚词和实词的使用技巧。

首先,关于虚词的使用,我们需要注意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介词的作用是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如“在”、“向”、“到”等。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句子或者短语,如“而且”、“但是”、“因为”等。

助词则起到修饰句子中实词的作用,如“的”、“得”、“地”等。

在运用虚词时,我们需要注意虚词的位置是否准确,并根据虚词的作用来确定其后面的词汇。

其次,对于虚词的使用,我们需要注意虚词与实词的搭配。

虚词和实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是固定的,掌握好这种搭配关系对于语言的准确表达非常重要。

比如,“对”是一个常用的介词,它表示方向或者目标,常与动词“说”、“看”、“听”等搭配使用,例如“对他说”、“对这件事情很感兴趣”。

另外,助词的正确使用也需要特别注意。

助词可以帮助修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但是不同的实词后面需要加入的助词也是不同的。

例如,“一本书”、“看电影”、“好吃”的助词分别是“的”、“电影的”、“好吃的”。

了解虚词与实词的搭配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加地道。

最后,虚词的使用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和搭配。

在汉语中,一部分虚词可以充当实词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其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例如,“和”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表示并列关系,也可以作为名词使用,表示和谐、友善的关系。

此外,虚词的搭配也可以有一些固定的用法,例如“不仅……而且”、“因为……所以”等。

熟练掌握这些特殊的用法和搭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虚词,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且富有变化。

总之,虚词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地使用虚词可以使句子更加流畅、准确。

我们需要注意虚词的位置和作用,在使用虚词时要注意虚词与实词的搭配关系,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语文 正确使用词语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高考语文 正确使用词语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一、教学要点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二、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题型及解题示例:[试题1].(2005年高考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

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答案】A【解析】“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

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X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

“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

“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

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

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试题2](2005年高考某某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 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 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选用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如何正确运用虚词与实词

如何正确运用虚词与实词

如何正确运用虚词与实词运用虚词与实词是汉语表达中的重要技巧,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的基础。

虚词相对抽象,通常用来表示语法关系、修饰语义或者作为辅助用语;实词则是具体的、有实际意义的词语,用来传递具体的信息。

正确运用虚词与实词,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能使文章更富有逻辑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语法角度和语义角度分别介绍如何正确运用虚词与实词。

一、语法运用在语法运用中,正确的虚词使用可以使句子结构清晰、语序合理,从而使文章表达更加准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使用技巧:1. 虚化语气:适当使用虚化语气的虚词,可以增加表达的委婉度和语气的缓和。

例如,在正式场合中,我们可以使用“请问”、“是否”等虚词,使表达更加礼貌客气。

2. 连词的应用:使用适当的连词可以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加连贯。

例如,使用“并且”、“而且”等连词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使用“因此”、“所以”等连词可以表示因果关系。

3. 动词的填充:在构建句子结构时,可以使用一些虚词填充,使语义更加完整。

例如,“他喜欢唱歌、跳舞和听音乐。

”中的“和”就起到了连词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二、语义运用在语义运用中,正确的实词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体、生动,增强读者的感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词使用技巧:1. 选择准确的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具体、准确的形容词和副词可以使文章更具描绘力。

例如,使用“明亮的”、“悲伤地”等词语可以准确地描述对象的特征或者行为方式。

2. 使用具体的名词:选择具体的名词可以使表达更加具体、形象。

例如,“他拿起了一本书。

”中的“书”就比“物品”更具体和生动。

3. 确保主谓宾的完整性:在构建句子时,要确保主谓宾的完整性,使主语、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明确。

例如,“他吃了。

”就不如“他吃了一个苹果。

”表达得具体和明确。

综上所述,虚词和实词在语言表达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中,要根据语法和语义的要求,合理运用虚词与实词,以使文章表达准确、生动。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符合语境
使用词语时要注意上下文语境,确 保词语与整个文本或对话的氛围、 风格等相协调。
避免歧义与混淆
明确词义
尽量选择含义明确、不易引起歧 义的词语。
避免多义词
避免使用有多重含义或可能引起 歧义的词语。
清晰表达
在表达时尽量做到清晰、简洁, 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规范用法
01
04
实词与虚词的区分与辨析
定义与特点
实词
表示实际意义的词,包括名词、 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具有实 际意义和具体指代。
虚词
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主要起语法 作用,包括介词、连词、助词、 叹词等,没有实际指代和具体意 义。
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实词使用
辨析方法
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表达实际意 义和概念,需注意准确性和具体性。
形容词的分类:描述 性形容词和限定性形 容词。
副词
副词定义:修饰动词、形容词 或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 方式、程度等概念的词。
副词的分类:时间副词、地点 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等。
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表示 程度或大小。
03
虚词的使用
介词
01
02
03
定义
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或代 词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关 系的词。
词语分类概述
• 词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际意义的概念,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虚词则不表示实际意义的概念, 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02
实词的使用
名词
01
名词定义:表示人、事 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 名称的词。
02
03
04
名词的分类:专有名词 和普通名词。

正确使用词语(实、虚)用

正确使用词语(实、虚)用

写作练习
造句练习
通过造句练习来掌握实词和虚词 的正确用法,可以尝试使用不同 的实词和虚词组合,以锻炼自己
的语言表达能力。
段落写作
在段落写作中注重实词和虚词的 使用,注意句子的逻辑性和连贯
性,使文章更加流畅自然。
修改作文
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修改,检 查实词和虚词的使用是否得当, 通过不断修正提高自己的语言水
05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的练习与建议
阅读练习
总结文章主旨
对比不同文本
在阅读文章时,尝试总结文章的主题 和要点,以锻炼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和运用。
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如小说、新闻、 学术论文等,观察不同文本中实词和 虚词的使用特点,提高自己的语言敏 感度。
寻找关键词
注意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尤其是那 些对理解文章起到关键作用的词,通 过寻找这些关键词来加深对文章的理 解。
介词与动词的混淆
总结词
介词和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不同,介词用于表示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而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
详细描述
介词如“在”、“对于”等,通常紧跟在名词后面,用于表示该名词与动词之间 的关系;动词如“跑”、“看”等,通常用作谓语,表示动作或状态。在混淆时 ,可能导致句子意义不明确或语法错误。
03
虚词的正确使用
介词
01
02
03
定义
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 与句子其他部分之间的关 系。
常见介词
在、于、从、至、向、 在...之间等。
用法
介词通常用于描述时间、 地点、方式等,如“在早 上”、“从北京到上海” 。
连词
定义
连词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或从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常见连词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方 法 点拨
例4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 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解析
句中的介宾短语“对于 ……现象”不能 作主语,应删去“对于”。
8
摩托车驾照考试 /mtc/ 2016年摩托车 理论考试题 教练员从业资格证考试 /jly/ 客运从业资格考试 /keyun/ 货运从业资格考试 /huoyun/ 最新考试题 在线模拟考试 错题分析 试题解答
方 法 点拨
(2)滥用连词 关联词是用来表达句意关系的,如果没 有某种关联,却使用关联词,或者多用了关 联词,就是滥用了连词。
10
方 法 点拨
例5 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不感兴趣,所以对 数学很喜欢。
解析
“由于……所以……”表因果关系,而上 述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应去掉。
11
方 法 点拨
例6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 坏的影响外……
27
解析
应在句首加上“从”。
14
方 法 点拨
②该用甲介词的用成了乙介词
例8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 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 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解析
“ 在 …… 中 ” 用 来 表 示 时 间 或 空 间, “ 从 …… 中 ” 表 示 来 源 或 由 来, 应 将 “在……中”的“在”改为“从”。 15
25
方 法 点拨
例17 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 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 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 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毕竟 究竟)
26
方 法 点拨
解析
“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 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究竟”,副 词,一般用在问句中。这是一个陈述句, 所以应选“毕竟”。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语气助词
如“吗”、“呢”、“吧”等,用于 表达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
叹词的分类和用法
感叹词
如“啊”、“哦”、“哼”等,用于表达强烈的情 感或感受。
招呼语
如“喂”、“嘿”、“你好”等,用于引起别人的 注意或问候。
慰问语
如“哎呀”、“天哪”、“糟糕”等,用于表达同 情或关切。
04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的方法
注意语境和搭配
总结词
选择合适的实词虚词,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使用不当。
详细描述
在语言使用中,实词和虚词都有其特定的用法和含义。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实词虚词,能够使语言更加准确、生 动。例如,在描述景物时,选用形容词来描绘景物的特点;在叙述事件时,选用动词来表达事件的发展过程。同 时,要注意实词虚词的搭配,避免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指特定的人、地方、事物等, 如“中国”、“北京”、“长 城”。
普通名词
指一般概念的人、事物、概念 等,如“人”、“树”、“学 校”。
可数名词
指可以计数的事物,有单数和 复数形式,如“一个苹果”、 “三个苹果”。
不可数名词
指无法计数的事物,没有单数 和复数形式,如“水”、“牛 奶”。
动词的分类和用法
连词的分类和用法
并列连词
如“and”、“or”、“but” 等,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 的单词、短语或从句。
从属连词
如“that”、“which”、 “who”等,用于引导从句, 表明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
转折连词
如“however”、 “nevertheless”、 “otherwise”等,用于表示意 思的转折或对比。
详细描述
例如,“这本书非常漂亮地放 在桌子上”,这里“漂亮”是 形容词,但误用为副词,应该 改为“这本书被漂亮地放在桌 子上”。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3. 能够正确辨别和使用实词、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实词、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难点: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词、虚词的案例及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分类,引导学生关注实词、虚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2. 知识梳理:讲解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

3.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辨别和运用实词、虚词。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 课堂讨论:选取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分析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实词、虚词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积累和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实词、虚词的知识,提高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取:挑选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误用例子,如“他的成绩非常的好”、“我昨天吃了一碗大大的米饭”。

2.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

3. 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词、虚词的正确用法,提醒学生在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注意避免类似错误。

七、实词、虚词辨析练习1. 练习设计:编写一些实词、虚词辨析的练习题,如“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好好、美好、好好地”。

2. 练习解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后给予讲解和反馈。

3. 错题分析:针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错题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 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毛泽东《实践论》)
• 哥白尼的学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拥护者,以至罗马的 教会在拟订历法改革方案时,都不能不 利用哥白尼的数据。
02 考点·透析
考点分解二 近义虚词辨析
2 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
需要用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2012·四川卷)( )
答答 案案

“无论”,连词,不论。表假设条件关系,表示条件
解显 不同而结果不变。
析隐
02 考点·透析
考点分解二 近义虚词辨析
【真题探究】 请判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4月以来的多次强降水使鄱阳湖水体面
(10年山东卷)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
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 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 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 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 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解析 ①处根据下文的“但是”可知,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因此填“尽管”,②处根据下文“就”可知应填“既然”, ③处根据句意可知与前文是因果关系,故填“因而”。
答案 ①尽管 ②既然 ③因而
高考实例
(10年湖北卷)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
语,恰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组是 B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君主沙贾汗为其宠 妃蒙泰姬修建的_____ 。这是一座 _____着 宝石的伊斯兰建筑。后来,泰姬陵成为世界 文化遗产。 _____ 在今天的众多的世界文化 遗产中,它也是_____ 的。
专题四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语文(安中版)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现代汉语实词的正确使用; (2)现代汉语虚词的正确使用; (3)熟语(包括成语)的正确使用。
(本专题主要讲解实词和虚词的运用)
附:实词与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 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象声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方房价还
1
没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 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空。(2012·浙江卷)( )
答答 案案
×
“对于”应改为“对”,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事物
解显 之间的对待关系时,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析隐
一项对大学毕业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表明,无论他们在
积由668平方公里扩至2370平方公里,以
3 致极大地改善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生
存环境。(2012·安徽卷)( )
答 × “以致”,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
案 显
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
隐 望出现的结局,是“以至”的误用。
以至,有两种用法
①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在时间、数量、范围、 程度等方面的延伸,一般表示从小到大, 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从低到高,有时也 用于相反的方向,有“直到”“直至”的 意思。 他们所谈的内容很广,自人类社会以至 天地、宇宙,无所不包。
A.陵墓 点缀 虽然 绝无仅有
B.陵寝 镶嵌 即使 独树一帜
C.墓茔 装饰 固然 独一无二
D . 墓室 装点 尽管 举世无双
陵墓:领袖或革命烈士的坟墓,帝王或诸侯 的坟墓。
陵寝:帝王的坟墓及墓地的宫殿建筑物。 墓茔:坟茔。 墓室:坟墓中放棺椁的地方。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
他垂询了有关科幻创作的问题。
(2012·四川卷)(
)
答案/显隐
02 考点·透析
考点分解一 近义实词辨析
【真题探究】 请判断划线词语使用的正误。
(3)
我曾见过母亲那件放在箱底珍藏 多年的旗袍,无论是面料还是花色还 是那奇妙的盘花扣,都漂亮得令人歆 羡。(2012·重庆卷)( )
答案/显隐
(4)
那些在黑暗中蹲伏的峰峦,和天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 常少有。
独树一帜:单独的竖起一面旗帜,比喻 自成一家。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或可以相比的。形容十 分稀少。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含褒义。
(10年四川卷)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
当的一句是 A
A.传统的“严父慈母”在一些三口之家中 逐渐演变为“慈父严母”,以前严厉的父亲如今 在这些家庭中扮演着唱红脸的角色。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 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 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 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 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解析:
A.“释怀”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 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此处应改为 “难以忘怀”。
再如:
陵墓— 坟 碧穹— 天空 兹— 现在 谝闲传—拉闲话
例析:
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声明),与中国建 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决不能和台湾进行官方接 触。
申明:郑重说明、解释理由(一般用于 口语)
声明: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正式
场合书面语)√
我再度 申明 :出版这本书,不是为了
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
象征意蕴,成为传统的审美意象。
(2012·浙江卷)(
)
答案/显隐
答案解析
√ 积淀:①动词,积
累;沉淀;②名词,所 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 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此处是动词。
(2)
2011年8月,科幻作家徐浩受邀
到成都举办讲座,几十位科幻创作爱
好者聆听了他的报告,会后我有幸向
A.决定 即使 提升 息息相关
B.决定 虽然 提高 休戚相关
C.确定 即使 提升 休戚相关
D.确定 虽然 提高 息息相关
解析:
1、“决定”强调的是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 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确定”强调的是明确肯 定。联系语境可知,传统种花的收益取决于劳动力 和气候,故应用“决定”。
2、“即使”既可表示让步关系,也可以表示 假设关系;“虽然”只能表示让步关系,不表示假 设关系。由句中“如果”可知,应用表示假设关系 的“即使”。
大事:大力从事(中)√
大肆:无顾忌(做坏事)
(5)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篡改、窜 改)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 的强烈反对。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
(贬)√
窜改:一般地改动文字,包括成语、 对联等 (中)。
2.区分词的语体色彩
口语:聊天、办法、吓唬、妈妈、生日 书面语:谈话、措施、恐吓、母亲、诞辰 专业术语:1千瓦时 日常生活用语:1度电
的成绩成就,为褒义词;“后果”往往 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为贬义词; “结果”无什么褒贬的意义,为中性词。
再如:
爱护、保护和庇护;称赞和奉承; 团结、联结和勾结;鼓励和唆使;
练习: (1)为了更好地(勾通、沟通)与人民
群众的联系,市政府近日设立了热线电话。
勾通:勾结连通(贬)
沟通:使两方能通连√
近义词的辨析
对近义词(多为实词)的辨析,要 注意辨析的角度:或词义轻重不同, 或范围大小不同,或感情色彩、语 体色彩不同,或搭配对象不同,或 语法功能不同等。
02 考点·透析
考点分解一 近义实词辨析
【真题探究】 请判断划线词语使用的正误。
(1)
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许多物象,
本是无情无知的,但经过历代诗人反
是美观。 装点:装饰点缀。
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 “但”“可 是”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 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即使:表假设的让步。 固然:①表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尽管:①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
②表示姑且承认某事实,下文往往有 表示转折的连词与它呼应。
(10年天津卷)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
动力和气候来___收益了。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
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有再
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
速_____,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
步、资金投入、法制保障等因素_____ 。
解析:
唱红脸: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 友善的或令人喜欢的角色。用于此恰 当。
故里:故乡,老家。“故里”不能进行修复。 及其: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表示后者对
于前者有从属关系(其:代指“及”前 面的人或事物)。用于此处不当,应 删掉“其”。 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论用兵策略,比喻不
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用于此 处不当。
3、“提升”多指提高职位、等级等,“提高” 意思是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 原来高。句中适用对象为花卉“产业”,用“提升” 更妥.
4、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 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 害相关。两者的区别在于:①“休戚相关” 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息息 相关”不含。②“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 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 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 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 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③“休戚 相关”含有褒义色彩,“息息相关”则是 中性的。句中适用对象为花卉产业效益, 故应用“息息相关”。
B.“古稀之年”指人70岁,与前面的82岁矛 盾,可改为“耄耋之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