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专题二选择题快练二含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快练二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

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

当代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起码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礼乐教育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庠序。宋元以降,借助话本和曲艺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乐精神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促进人对生活抱理想态度,拥有健康、高尚情操。B.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

C.孔子指出美善差异及美对善的生成与涵养;孟子则正好相反,强调善向美的生成。

D.美介入道德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既立于个体,又面向群体和国家。

答案 D

解析A项“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错,原文第一段只是说“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不能认为“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B项“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错,原文第二段只是呈现中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不同,并没有比较中西方文明的优劣。C项“孟子则正好相反”错,原文第四段在以孟子为例之前,先说“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由此可知,孟子并非“正好相反”,而是既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阐释了美与德的基本关系,再放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具体分析。B.文章引用《论语》《诗经》等文献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C.文章分析美与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相融又有差异的特点时,层次清晰,且具辩证性。D.文章认为审美不是道德,却能孕育并涵养道德,这是论述美与善关系的前提。

答案 B

解析B项原文引用《论语》《诗经》的作用应立足于语境分别分析。由引用《论语》之前有“比如”可知,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由《诗经》所在的语境可以得出,引用《诗经》是为了论证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认识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美是源发意义上人性向善的内部动因,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B.所谓以美储善,是基于美与善的差异而提出的,指通过美来生发、涵养人性中的善。

C.中国传统儒家推行礼乐教育,就是利用了美对人性之善的滋养和化育作用。

D.通过美育达成由美向德的生成,革除国民教育弊端,国家道德建设将行稳致远。

答案 D

解析“革除国民教育弊端”于文无据,也与“国家道德建设将行稳致远”没有必然关系,原文结尾只是说“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网游成瘾者显示出种种被网游加害的人生。重者,导致青少年自杀、他杀、自残、严重损害健康甚至毁掉生命(过度游戏导致多动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脑卒中死亡);轻者,导致青少年走向暴力化、失能化,不能应对现实世界,从而被边缘化。

如何应对游戏成瘾问题?一方面,我国卫生部门需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游戏成瘾这一新疾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内情况进行更多的研究,包括生活研究和临床研究,以推进国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矫正游戏成瘾,包括心理、教育、亲情和行为方式,毕竟游戏成瘾是一种非常复杂和顽固的社会心理问题,不是只有医学这一种方式才能治愈。(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二:

从游戏本身的设计来看,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有关专家指出,游戏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短,而现实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长。人之所以会重复一个行为,是因为在这一行为之下,内心会有一种获得感,也就是“阳性强化”。在游戏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一个奖励,游戏者很容易在这种一个接一个的奖励体验下沉浸其中。

以前段时间最为流行的一款手机游戏为例,游戏者每击杀对方控制的角色一次,都会获得大量的金钱和经验值,这些金钱和经验值可以用来购买装备,提升等级,从而让自己控制的角色更为强大。通过不断地击杀对方的角色,自己的角色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强大,当双方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摧毁敌方的基地,从而取得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击杀敌方的角色获得经验、金钱,可以视为第一次正面反馈;通过购买装备,提升等级,可以视为第二次正面反馈;装备和等级的提升,又可以为下一次击杀对方的角色奠定基础。这样很容易形成正面反馈的循环,最终在摧毁敌方主基地的时候,正面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