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燕歌行》学案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燕歌行》。

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析、背景分析、意境体会、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体会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分析、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北国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字词、句式、韵律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燕歌行》为题的短诗,分享并交流。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豪放派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意境体会:描绘画面、感受情感6.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2)简述《燕歌行》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 答案:(1)翻译:广阔的沙漠到了秋天,只剩下孤独的云彩;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映照着孤独的飞鸟。

(2)主题:《燕歌行》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赞美。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运用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OK高适燕歌行教案

OK高适燕歌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OK高适燕歌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全文。

2. 分析并欣赏高适的诗句和意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背景。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诗意和意境。

2. 边塞诗的特点和背景。

教学难点:1. 《燕歌行》的韵律和节奏。

2. 边塞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燕歌行》全文及其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献。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燕歌行》全文。

2.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边塞诗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背景。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燕歌行》全文,注意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2. 教师逐句解析《燕歌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翻译《燕歌行》,并尝试背诵。

2. 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进行背诵展示,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燕歌行》的诗意和意境,以及边塞诗的特点和背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燕歌行》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燕歌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句的音乐美感。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展示其他唐代边塞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欣赏。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边塞诗的喜爱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燕歌行》的韵律和节奏,以及边塞诗的特点和背景。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燕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鉴赏文章。

高适燕歌行教案

高适燕歌行教案

高适燕歌行教案教案标题:高适《燕歌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高适的《燕歌行》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诗歌创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燕山、燕京等与燕国相关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燕歌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理解诗歌背景:2. 介绍《燕歌行》的作者高适,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分享燕国的历史背景,包括燕国的兴起、疆域、文化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地名和历史典故。

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分段解读《燕歌行》,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5.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鉴赏与情感表达:6. 引导学生朗读《燕歌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7.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8.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燕歌行》为灵感,表达自己对家乡、故乡或其他情感的诗意表达。

总结与展示:9.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享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10. 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要点。

教案评估: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包括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感受。

12. 教师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读后感,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燕山、燕京等与燕国相关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2. 《燕歌行》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3.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所需的分组材料。

教案扩展:1. 邀请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高适的其他作品和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2. 探讨《燕歌行》与其他古代诗歌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和表达的热情。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诗歌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理解忠诚、勇敢、团结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典故和寓意。

(2)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示范法:示范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故、意象和情感,深入解读《燕歌行》。

5. 实践环节:示范朗读和背诵《燕歌行》,学生跟读、背诵。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感悟文章质量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分享内容、讨论参与度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燕歌行》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鉴赏诗歌。

2.正确地看待战争,并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3.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二、资料补充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

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

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歌行: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三、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燕歌yān旌旆石jié塞草腓...jīnɡpèi逶迤..wēiyí碣..féi玉箸北jì.zhù蓟.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以战斗过程为线索,这场战争共分为几个环节?试进行归纳每一环节的主题。

明确:四个环节,第一节(1-8句)写出征,着力烘托气氛;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揭示其原因;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刻画相思之苦;第四节(25-结尾)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师明确:原因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

燕歌行 高适教案

燕歌行 高适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案教案标题:《燕歌行》高适教案教案概述:该教案旨在通过对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诗歌形式以及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通过深入分析诗歌内容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和《燕歌行》的创作背景;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结构;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结构。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2.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燕歌行》;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唐代文学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唐代文学有什么了解?你们听说过《燕歌行》吗?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燕歌行》的创作背景;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和结构。

课文分析(15分钟):1. 学生朗读《燕歌行》;2.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3. 分析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

文学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燕歌行》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批判思维训练(10分钟):1. 提问:你认为《燕歌行》中的主人公有何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有何意义?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写作训练(15分钟):1. 提供几个与《燕歌行》相关的写作题目,如:描述你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感受;2. 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并相互交流和评论。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阅读《燕歌行》的作业;2. 布置写作作业: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评论文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诗歌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之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唐代诗歌》的第二节《边塞诗》,详细内容为对《燕歌行》的解读、分析以及诗歌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诗意、背景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将士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意象、背景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典型例题,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创作一首关于边塞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七言古诗4. 诗意解读:边塞风光、将士英勇、离别之情5. 表达技巧: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边塞印象》为题,写一首七言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王昌龄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学案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能力目标: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

(重点)3. 情感目标: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多重主题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学法朗诵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文本研习自主标注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目标:了解边塞诗的一些作家作品;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作品;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诗歌第一、第二部分。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

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

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还有、李颀、、崔颢、王翰等。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完整版)燕歌行 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 教案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
(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课题:燕歌行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二、学习重点:
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三、学习难点:
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导
导入语: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今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鉴赏“第一大篇"——《燕歌行》。
颜色(古)光彩,奖赏 (今)色彩
二、鉴赏探究
1.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人、事、景.)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
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教师扣住“战争”进行引导。)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战争的?
过程、环境、人物(将帅、征人、思妇).主要结合下面问题的要点,可以用“一场的战争”来概括.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掌握唐代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3.《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4.《燕歌行》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燕歌行》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基本知识。

2.分析法:通过翻译、注释、讲解和讨论等方式,逐字逐句地解读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对唐诗的发展演变和特点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唐诗创作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互动法: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合作竞赛等互动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举例讲述唐诗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艺术成就。

2.知识讲授环节首先,讲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等。

其次,讲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包括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成就、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讲解《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意象、主旨等。

3.诗歌解读环节首先,进行诗句的逐词逐句解读,分析诗句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修辞、音韵等方面逐步深入,探讨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象描绘方式。

4.交流互动环节设置小组讨论、诗歌朗诵、互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读后感受,展现个性和才华。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高适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燕歌行》。

(3)能够分析并欣赏《燕歌行》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的诗意。

(2)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思考,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燕歌行》的内容及主题。

(2)欣赏《燕歌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和战争氛围。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燕歌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解读《燕歌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高适及《燕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理解诗意,感知诗境。

3.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燕歌行》,引导学生体会韵律美和情感美。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燕歌行》。

5.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突破重点、难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点和技能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3.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与步骤1.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社会文化意义。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与士兵的命运。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这首诗。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背诵《燕歌行》这首诗。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故事,引入《燕歌行》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和内容(10 分钟)- 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诗歌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15 分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体会诗人的情感(10 分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诗人情感的语句。

- 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5. 总结(5 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

6. 布置作业(5 分钟)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从《燕歌行》中体会到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这首诗,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学案引言:《燕歌行》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文,以描写秋意浓厚的苏州风景为主题。

它以细腻的笔触将苏州秋景独特的美妙之处展现给读者,引起人们对景色的共鸣。

本学案将以《燕歌行》为核心,提供一系列有关苏州文化、诗歌欣赏和写作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一、背景知识1. 苏州古城介绍:简要介绍苏州古城的位置、历史、文化背景等。

可以使用图表或地图标注。

2. 苏州的秋景:详细描述苏州的秋天风景,如纷飞的黄叶、飘渺的烟雨、朝霞映照的湖泊等。

鼓励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展示。

二、诗歌欣赏1. 情感解读:请学生阅读《燕歌行》,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特点。

指导学生挖掘作者在描写秋景过程中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发表他们对秋季景色的情感表达。

2. 诗句剖析:选取《燕歌行》中的若干诗句进行剖析。

提供诗句的背景知识,解释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通过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牧描绘苏州秋景的独特之处。

三、创作与表达1. 仿写《燕歌行》:以《燕歌行》为蓝本,指导学生仿写苏州秋景的文学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对苏州景色的描绘。

2. 苏州之行:组织学生参观苏州的名胜古迹,如拙政园、虎丘、留园等。

要求学生以观察、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建立自己的苏州印象,并记录下来。

回到教室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心理感受,撰写一篇游记或日记,分享自己的苏州之行。

四、学科拓展1. 苏州文化:介绍苏州的传统文化特色,如吴派绘画、园林艺术、丝绸等。

可以使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以图文形式制作展板或小册子。

2. 古代文人墨客:介绍唐代文学和文人墨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杜牧在唐代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唐代文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展示。

结语:通过对《燕歌行》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领略苏州秋天的美丽,并通过诗歌欣赏和创作,表达自己对秋季景色的独特感受。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燕歌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基本内容的学习。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诗歌情感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燕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解读古代文化知识。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期终考试:通过期终考试的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整个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相关注释版。

2. 诗歌背景资料及相关历史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分组讨论指南。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学生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的第三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意象解析、韵律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生平,培养他们的文学常识。

2. 通过对诗歌的解析,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韵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象解析和韵律分析。

重点:《燕歌行》的背景、内容解析和情感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进而引入《燕歌行》的学习。

2. 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生平。

3. 诗歌解析:详细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意象解析:挑选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意图。

5.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6.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背景及作者简介3. 诗歌内容解析4. 意象解析5. 韵律分析6. 重点知识标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燕歌行》中意象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古诗文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燕歌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

(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高适。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燕歌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燕歌行》。

3. 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互动。

燕歌行好的教案

燕歌行好的教案

燕歌行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战士们的心理状态。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

2、难点(1)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

(2)把握诗歌在结构和韵律上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重点词句和艺术特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高适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燕歌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3、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典故。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开头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点明了战争的起因,中间部分详细描绘了战争的过程和战士们的遭遇,结尾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是歌颂战士的英勇还是批判战争的残酷?(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战争的复杂态度,既有对战士们的同情,又有对将领无能的批判。

6、艺术特色分析(1)对比手法:分析诗歌中战士们的艰苦作战与将领们的纵情享乐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战争的不公平和战士们的悲哀。

(2)用典:讲解诗歌中运用的典故,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中的“羽书”和“猎火”,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

7、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强调诗歌所传达的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燕歌行》学案《燕歌行》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3、情感与态度: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二、导读(1)作者生平: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

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2)背景介绍: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3)边塞诗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1.盛唐的边塞诗产生原因: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三、导思1、本诗中写士兵的痛苦是为了说明什么?2、前两联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在高适笔下,边塞风光和战争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诗句、字词并分析、讨论。

4、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5、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6.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7、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四、导练【跟踪试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高适是唐朝著名的_____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__________,_______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__________。

此外,著名的同期同类诗人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芙蓉楼送辛渐》、《登鹳雀楼》。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 )歌摐.( )金伐鼓旌.( )旆.( ) 逶.( )迤.()单.()于碣.()石塞草腓.( ) 校.( )尉戍.( )守玉箸.()蓟.()北功勋.()三、解释加点的词。

(一)实虚词①作燕歌行以示.()适②山川萧条极.()边土③胡骑凭陵..()杂风雨④身当恩遇恒.()轻敌⑤边庭飘摇..( )那可渡⑥死.()节从来岂顾勋(二)古今异义①男儿本自重横行....②天子非常赐颜色(三)多义词伐:①伐薪烧炭南山中②十年春齐师伐我:③故上兵伐谋④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穷: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②固将愁苦而终穷③所识穷者得我欤④接天莲叶无穷碧⑤复前行,欲穷其林四、选择题(1)对前八句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向和性质,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B.“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描绘了唐军出征前威风凛凛、声势浩大的阵容,预示战争的重大。

C.前四句描写战争在东北边境爆发后,天子派遣将领率军抗敌,并为出征将士壮行的场面。

D.后面四句描写出征军队赴边进军的情形及战前边境的危急形势。

(2)对后八句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征肃杀的气氛,交代了战争地形的特点。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通过严酷的事实的对比,反映了唐军中将军与战士的矛盾,暗示了唐军必败的原因。

C.“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力歇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衰败景象,烘托出残军败卒心境的凄凉。

D.“身当恩遇常轻敌”是说唐军主将蒙受皇帝的恩宠而委以重任,在这危急时刻,理应沉着冷静,藐视敌人以缓解严峻形势。

【提高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题。

营州①歌高适营州少年厌②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鍾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注】①营州:古地名,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②厌:同“餍”,饱。

这里是饱经、习惯于的意思。

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营州少年”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作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铁门关楼岑参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注】铁门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北。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表示这首诗以铁门关楼为题材。

B.“极目”写出诗人用尽目力远望的神态,“少行客”表现出铁门关的荒凉。

C.“终日”是整天的意思,“终日对石壁”,写出铁门关小吏的执着与坚忍。

D.第五、六句用工整的对仗句,写出铁门关前道路的高险、弯曲和狭窄。

E.岑参,著名边塞诗人,此诗体现了其诗气势宏伟、苍凉悲慨的风格。

4.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主要运用什么秀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导思答案1. 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2.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3(1)边塞风光: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特点:开阔、荒凉、辽远(2)战争:敌人的凶猛,战争激烈——“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军情的紧急——校尉羽书“飞”瀚海战争生活艰苦、历时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失利——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4.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呈现辽远、开阔、荒凉特点。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其他对比如:①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苦乐不均对比。

③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士兵辛苦久战——将领临战失职对比。

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征人思妇相互思念对比。

⑤摐金伐鼓下榆关——孤城落日斗兵稀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

⑥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渴望良将。

5.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6.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7.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导练答案【跟踪试题】一.边塞七言古诗《燕歌行》《高常侍集》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二.yān chuānɡjīnɡpèi wēiyíchán jiéféi xiào sh ùjìzhùxūn三.(一)给……看尽仗势侵犯常动荡不安为节气而死即为国牺牲,为动用法。

(二)①(古)恣意驰骋(今)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②(古)特别(今)程度副词,十分(古)光彩,奖赏(今)色彩(三) ①夸耀进攻挫败砍伐②困窘不得志生活困难尽走到尽头四、(1)B (描写的应是唐军出征前皇帝的重视和将士的志向。

)(2)D (“身当恩遇常轻敌”是该诏军之将蒙受皇帝的恩宠而委以重任,轻敌冒进,视士兵生命为儿戏。

)【提高试题】1本诗描绘了自幼受到牧猎骑射风气的熏陶、好酒习饮、身穿狐裘、纵马驰骋的勇武剽悍的营州少年形象。

2“狐裘蒙茸”,表现了可爱之态;“千鍾不醉”,写出了豪放之性;“十岁能骑马”,写出了其勇敢剽悍之状。

整首诗,通过骑马打猎的活动,展现了营州少年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

3.(A项中“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理解错误题目中的“题”是“书写”的意思:C项,“执着与坚忍”错,应是“孤独寂寞”4.诗人登楼远眺,为展现在眼前的奇危险峭、惊心动魄的景象所触动.头发都要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