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学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词鉴赏》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诗歌意境的体会、作者情感的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燕歌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朗读、生字词学习和诗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歌曲《燕歌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节奏和韵律。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诗句理解:分析诗句,解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意境体会:讨论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
6. 情感分析:探讨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类似的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作者:高适朝代:唐生字词:若干诗句解析:若干意境:壮美、激昂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300字的鉴赏短文。
2. 答案示例:《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中描绘了边塞战场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将士们的敬意。
意境激昂,情感深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
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高适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掌握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含义。
2.多维读诗,把握诗意。
3.探究诗歌情感,了解边塞诗歌。
【作者介绍】高适(700年—765年,经历开元之治),字达夫、仲武。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课前预习】注音:因而和.焉旌.旆单.于蓟.北飘颻血..纷纷释义:死.节从来岂顾勋(提示:死.国可乎)联想:请写几句边塞诗名句。
【课中探究】探究一通观全诗,汉军战败有哪些原因?探究二从整体看,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探究三全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课后拓展】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少年行王维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诗歌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理解忠诚、勇敢、团结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典故和寓意。
(2)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示范法:示范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故、意象和情感,深入解读《燕歌行》。
5. 实践环节:示范朗读和背诵《燕歌行》,学生跟读、背诵。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感悟文章质量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分享内容、讨论参与度等。
3-7《燕歌行》学案知识讲解
3-7《燕歌行》学案《燕歌行》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3、情感与态度: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二、导读(1)作者生平: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
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2)背景介绍: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3)边塞诗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1.盛唐的边塞诗产生原因: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燕歌行》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鉴赏诗歌。
2.正确地看待战争,并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3.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二、资料补充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
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
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歌行: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三、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燕歌yān旌旆石jié塞草腓...jīnɡpèi逶迤..wēiyí碣..féi玉箸北jì.zhù蓟.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以战斗过程为线索,这场战争共分为几个环节?试进行归纳每一环节的主题。
明确:四个环节,第一节(1-8句)写出征,着力烘托气氛;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揭示其原因;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刻画相思之苦;第四节(25-结尾)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师明确:原因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之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唐代诗歌》的第二节《边塞诗》,详细内容为对《燕歌行》的解读、分析以及诗歌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诗意、背景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将士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意象、背景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典型例题,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创作一首关于边塞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七言古诗4. 诗意解读:边塞风光、将士英勇、离别之情5. 表达技巧: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边塞印象》为题,写一首七言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王昌龄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
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重点、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
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案一、导语:(关于所谓边塞诗)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气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基本没有停过,汉族人口最多,又尽占地利,少数民族多居边地,环境也多恶劣;汉族人的大汉族主义和征服意识,少数民族的利益驱使和自恃勇武,导致边境地区常常血流成河。
二、自主学习(一)有关边塞诗1、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
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①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②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③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④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厌战怨征。
3、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4、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5、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掌握唐代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3.《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4.《燕歌行》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燕歌行》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基本知识。
2.分析法:通过翻译、注释、讲解和讨论等方式,逐字逐句地解读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对唐诗的发展演变和特点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唐诗创作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互动法: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合作竞赛等互动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举例讲述唐诗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艺术成就。
2.知识讲授环节首先,讲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等。
其次,讲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包括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成就、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讲解《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意象、主旨等。
3.诗歌解读环节首先,进行诗句的逐词逐句解读,分析诗句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修辞、音韵等方面逐步深入,探讨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象描绘方式。
4.交流互动环节设置小组讨论、诗歌朗诵、互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读后感受,展现个性和才华。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燕歌行》优秀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盛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
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
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诗歌主旨。
2.掌握《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诗歌情感的深层理解。
四、教学准备1.《燕歌行》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边塞诗吗?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燕歌行》。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
3.分析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欣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精彩句子。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了解高适的生平事迹。
四、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燕歌行》。
2.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鉴赏文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拓展1.讲解《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
三、诗歌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边塞诗。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五、课后作业1.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燕歌行》的理解。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高适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燕歌行》。
(3)能够分析并欣赏《燕歌行》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的诗意。
(2)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思考,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燕歌行》的内容及主题。
(2)欣赏《燕歌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和战争氛围。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燕歌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解读《燕歌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高适及《燕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理解诗意,感知诗境。
3.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燕歌行》,引导学生体会韵律美和情感美。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燕歌行》。
5.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突破重点、难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点和技能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3.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与步骤1.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社会文化意义。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与士兵的命运。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
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学案引言:《燕歌行》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文,以描写秋意浓厚的苏州风景为主题。
它以细腻的笔触将苏州秋景独特的美妙之处展现给读者,引起人们对景色的共鸣。
本学案将以《燕歌行》为核心,提供一系列有关苏州文化、诗歌欣赏和写作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一、背景知识1. 苏州古城介绍:简要介绍苏州古城的位置、历史、文化背景等。
可以使用图表或地图标注。
2. 苏州的秋景:详细描述苏州的秋天风景,如纷飞的黄叶、飘渺的烟雨、朝霞映照的湖泊等。
鼓励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展示。
二、诗歌欣赏1. 情感解读:请学生阅读《燕歌行》,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特点。
指导学生挖掘作者在描写秋景过程中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发表他们对秋季景色的情感表达。
2. 诗句剖析:选取《燕歌行》中的若干诗句进行剖析。
提供诗句的背景知识,解释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通过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牧描绘苏州秋景的独特之处。
三、创作与表达1. 仿写《燕歌行》:以《燕歌行》为蓝本,指导学生仿写苏州秋景的文学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对苏州景色的描绘。
2. 苏州之行:组织学生参观苏州的名胜古迹,如拙政园、虎丘、留园等。
要求学生以观察、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建立自己的苏州印象,并记录下来。
回到教室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心理感受,撰写一篇游记或日记,分享自己的苏州之行。
四、学科拓展1. 苏州文化:介绍苏州的传统文化特色,如吴派绘画、园林艺术、丝绸等。
可以使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以图文形式制作展板或小册子。
2. 古代文人墨客:介绍唐代文学和文人墨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杜牧在唐代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唐代文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展示。
结语:通过对《燕歌行》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领略苏州秋天的美丽,并通过诗歌欣赏和创作,表达自己对秋季景色的独特感受。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燕歌行教案一等奖燕歌行教案一等奖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
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
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
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燕歌行》全诗;(2)理解《燕歌行》的诗意、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3)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2)体会诗歌中所展现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3)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倡导和平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2)理解《燕歌行》的诗意、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3)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的意象与意境;(2)分析《燕歌行》的修辞手法;(3)深入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高适及《燕歌行》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圈点批注,概括诗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燕歌行》的意象、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燕歌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分析《燕歌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3)阐述《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及价值。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2)感悟诗歌中所展现的爱国情怀;(3)倡导和平思想,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2. 分析《燕歌行》的意象与意境,写一篇短文;3. 深入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2. 适用年级:高中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目标:(1)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品味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问:《燕歌行》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实践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燕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课堂讲解(1)深入剖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2)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
3. 小组活动(1)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尝试模仿《燕歌行》的风格。
(2)展示成果,互相评价。
4.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燕歌行》的深入思考。
三、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诗意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等。
2. 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提高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第三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燕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以及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完整版)燕歌行导学案
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号:补: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将领:(5)一场正义的战争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多重主题:四、总结诗歌艺术特色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五、总结全文(朗读)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通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随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燕歌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基本内容的学习。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诗歌情感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燕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解读古代文化知识。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期终考试:通过期终考试的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整个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相关注释版。
2. 诗歌背景资料及相关历史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分组讨论指南。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学生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学案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能力目标: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
(重点)3. 情感目标: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多重主题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学法朗诵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文本研习自主标注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目标:了解边塞诗的一些作家作品;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作品;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诗歌第一、第二部分。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
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
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还有、李颀、、崔颢、王翰等。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
他早先家境贫困。
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欢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迹于一些赌徒中间。
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
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
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
2.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燕歌行3.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
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三)朗读诗歌,划分诗节: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1)2)3)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层八句写,着力;第二层八句写,揭示;第三层八句写,刻画;第四层四句写,突出。
二、课堂训练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一)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这一场景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手法的作用。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分别写哪种人?手法?感情?结构作用?5.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三、课堂小结(方法总结)四、反思质疑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通过关键字词赏读诗文;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一、课堂训练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课文第三、第四部分。
(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怨”,体会征人内心之苦)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四)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二、艺术特色归纳:(一)思想内容: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在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二)艺术特色:1.善于描写,渲染;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 运用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汉将:将军:四组对比:唐军—,士兵—,征人—,古将军—4.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句式整散相间,语言铿锵有力,形成音调之美。
(三)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三、课堂小结四、课外练习(一)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
1.本诗的主旨是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
2.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②身当恩遇常轻敌③边庭飘摇那可度④死节从来岂顾勋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_ ,。
”“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营州歌唐高适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1.试分析诗中少年的形象。
2.诗中“狐裘蒙茸”见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千钟不醉”见其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岁能骑”见其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8分)(文科班)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qióng):蟋蟀。
1.下列各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1分)()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词中说的“心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来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3分)答:五、反思质疑《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学案岑参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1.作者: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
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
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
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
”(《沧浪诗话》)2.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
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
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
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二.赏析诗文:出征的自然环境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出征的原因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出征行军的情况将军金甲夜不脱..面如割..。
...,风头如刀...,半夜军行戈相拨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
2.这部分细节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对于塑造唐军将士的形象有何作用?预祝出征告捷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阐述诗人预祝胜利的理由。
三.艺术特色(总结)1.艺术技巧:2.课后练习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色非常突出。
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杜甫在《溪陂行》中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
”这种好奇的诗心使岑参发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美学意义,而且使他选择了“三句连韵”这种非常适宜军事题材的独特的诗歌样式。
这样,诗句的内韵犹如音乐中的“三连音”,愈见急促和奇峭,使得作品通体散发出激越、酣畅的行军气势和战斗精神!(了解)4.风格:雄浑豪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