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合集下载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燕歌行》。

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析、背景分析、意境体会、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体会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分析、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北国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字词、句式、韵律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燕歌行》为题的短诗,分享并交流。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豪放派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意境体会:描绘画面、感受情感6.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2)简述《燕歌行》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 答案:(1)翻译:广阔的沙漠到了秋天,只剩下孤独的云彩;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映照着孤独的飞鸟。

(2)主题:《燕歌行》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赞美。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运用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燕歌行》诗歌,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高适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背景、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领悟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燕歌行》。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作者高适和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情境。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进行讨论交流。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家国情怀。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阅读理解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类似的阅读理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句解析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分析《燕歌行》中的家国情怀。

2. 答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诗句分析,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高适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主题探讨中的家国情怀的领悟。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中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诗歌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理解忠诚、勇敢、团结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典故和寓意。

(2)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示范法:示范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故、意象和情感,深入解读《燕歌行》。

5. 实践环节:示范朗读和背诵《燕歌行》,学生跟读、背诵。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感悟文章质量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分享内容、讨论参与度等。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第二单元《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燕王刘备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

诗中通过描绘燕王刘备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悟诗中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诗中意象的解读,修辞手法的分析,表现手法的领悟。

2. 重点:诗意的理解,诗中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燕王刘备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讲解:(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诗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体会燕王刘备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燕歌行》1. 诗歌背景2. 意象分析3. 修辞手法4. 表现手法5. 爱国情怀6. 英雄气概七、作业设计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3.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燕王刘备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进一步了解燕王刘备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第二单元《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燕王刘备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朗读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引入,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4.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5. 诗句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6. 主题思想探讨: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成果。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唐代4. 生字词解析:示例5.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6. 主题思想:示例7.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出塞》等,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翻译2. 主题思想探讨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业设计一、诗句翻译1. 理解诗句的意象:如“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要让学生理解“大漠”、“穷秋”、“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等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边塞诗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为完整版《燕歌行》。

本诗为唐代诗人高适所作,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表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领悟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3. 掌握古代边塞诗的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雄浑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高适及其创作《燕歌行》的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讨论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7.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燕歌行》2. 板书内容:诗人:高适背景:边塞诗结构:起、承、转、合韵律:平仄、对仗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简述《燕歌行》表达了哪些方面的爱国情怀。

2. 答案:(1)意象:大漠、长云、孤城、燕然等。

作用: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壮美风光,突显将士们艰苦的生活环境。

(2)爱国情怀:对国家的忠诚、对家乡的思念、对敌人的蔑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诗句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燕歌行》。

该诗歌位于教材第四章“边塞之歌”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边塞生活描绘和将士们保家卫国豪情壮志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燕歌行》背景和意义,感受边塞文化独特魅力。

2. 掌握诗歌手法、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文学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生僻词汇、意象和手法。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背景、意境、手法和表达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边塞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边塞壮美,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燕歌行》,初步感受诗歌韵律和情感。

3.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边塞诗产生背景,引导学生解边塞将士生活状态。

4.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诗句中生僻词汇、意象和手法,如“戈壁”、“马蹄”、“霜雪”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进行分析,让学生解边塞诗特点和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边塞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诗歌背景:边塞生活、将士保家卫国3. 重点词汇:戈壁、马蹄、霜雪等4. 诗歌手法:意象、表达技巧5. 课堂小结:边塞诗特点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意境和表达手法,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戈壁”象征边塞艰苦环境,“马蹄”代表将士们英勇奋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歌背景、手法和表达效果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进一步解边塞文化,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诗歌背景介绍,这是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情感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燕歌行》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鉴赏诗歌。

2.正确地看待战争,并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3.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二、资料补充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

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

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歌行: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三、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燕歌yān旌旆石jié塞草腓...jīnɡpèi逶迤..wēiyí碣..féi玉箸北jì.zhù蓟.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以战斗过程为线索,这场战争共分为几个环节?试进行归纳每一环节的主题。

明确:四个环节,第一节(1-8句)写出征,着力烘托气氛;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揭示其原因;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刻画相思之苦;第四节(25-结尾)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师明确:原因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掌握唐代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3.《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4.《燕歌行》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燕歌行》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基本知识。

2.分析法:通过翻译、注释、讲解和讨论等方式,逐字逐句地解读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对唐诗的发展演变和特点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唐诗创作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互动法: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合作竞赛等互动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举例讲述唐诗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艺术成就。

2.知识讲授环节首先,讲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等。

其次,讲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包括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成就、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讲解《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意象、主旨等。

3.诗歌解读环节首先,进行诗句的逐词逐句解读,分析诗句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修辞、音韵等方面逐步深入,探讨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象描绘方式。

4.交流互动环节设置小组讨论、诗歌朗诵、互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读后感受,展现个性和才华。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高适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燕歌行》。

(3)能够分析并欣赏《燕歌行》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的诗意。

(2)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思考,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燕歌行》的内容及主题。

(2)欣赏《燕歌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和战争氛围。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燕歌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解读《燕歌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高适及《燕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理解诗意,感知诗境。

3.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燕歌行》,引导学生体会韵律美和情感美。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燕歌行》。

5.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突破重点、难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点和技能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3.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与步骤1.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社会文化意义。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与士兵的命运。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

高二语文(燕歌行)学案(1)人教版 学案

高二语文(燕歌行)学案(1)人教版 学案

辽宁省抚顺县高中高二语文《燕歌行》学案(1)人教版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能力目标: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对比。

(重点)3. 情感目标: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多重主题。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目标:了解边塞诗的一些作家作品;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作品;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诗歌第一、第二部分。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

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

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还有、李颀、、崔颢、王翰等。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

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燕歌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进行诵读、解析、鉴赏,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具体章节为《燕歌行》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熟练诵读《燕歌行》,理解并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2. 鉴赏《燕歌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对古代边塞诗歌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燕歌行》所表达的边塞生活及诗人情感;2. 教学重点:《燕歌行》的意境、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边塞风光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燕歌行》。

2. 诵读课文:学生齐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解析诗歌: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燕歌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逐句解读诗歌。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其他名句。

7.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燕歌行》的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意境:边塞风光、戍楼烽火;情感:豪迈、激昂、思乡;艺术特色: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寓意深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示例如下:对仗: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比喻:如“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辽阔之景。

”;拟人: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歌,如《从军行》、《出塞》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边塞诗》中的《燕歌行》。

本诗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作,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教学内容包括:1.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

2. 培养学生朗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3.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鉴赏,以及背景、作者和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边塞戍卒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边塞诗的背景,讲解作者岑参的生平事迹。

4. 诗歌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每一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意象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边塞诗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岑参3. 背景及内容:边塞诗,戍卒的艰苦生活与思乡之情。

4. 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5. 例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3. 作业设计: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的题目。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a. 意象的描绘:描述诗句中的自然景观,分析其特点。

《燕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

《燕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

《燕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燕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1《燕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一、教材分析《燕歌行》是《楚辞》中的一篇辞赋,作者屈原。

全篇共有六个段落,依据内容和文体可以将其分为序言、行吟、断句、节序、寄托和诗歌六个部分。

全文以北上江南,回忆故乡,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和思归之情为主旨。

行吟部分叙述了屈原流亡之路,情感激昂;节序描绘了节日繁盛的盛况,反衬出现实的凄凉;寄托部分表达了屈原游离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以及思归之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悉《燕歌行》的文体、结构、情感和意义。

2. 理解屈原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切爱慕和思念。

3. 了解该篇文章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能力目标:1. 通过阅读和翻译,提高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分析和评析文本结构、语言技巧和思想内涵,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爱护,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学浪漫情怀。

2.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教材讲解主要内容包括《燕歌行》的背景和历史渊源、文体和结构、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讲解和理解。

2. 课外阅读建议学生自行阅读有关《燕歌行》的文献和评论,例如《屈原集传》、《楚辞》和相关的学术论文等,扩展知识面和理解深度。

3. 课堂讲解、探讨和演示通过讲解文本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情感内涵和造诣技巧,进行逐一品读和文本剖析,探讨文本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并根据经典诵读的要求,进行朗读、朗诵和配乐演示等活动。

4. 作文训练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设计有关《燕歌行》的写作任务和作文模式,例如观后感、诗歌创作、故事讲述、评析文本等等。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以讲解和分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述和理解。

2. 问题导学通过问题、案例和情境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

《燕歌行》优秀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燕歌行》全文及注释,重点解析诗句的韵律、意境及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诗句韵律,理解并背诵全文;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3. 提高学生对作者背景、文化内涵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韵律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燕歌行》的全文背诵,对诗句意境的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燕歌行》,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韵律、对仗,讲解生僻字词。

4. 意境赏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结合诗句,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诗句。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题目。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句韵律分析;3. 意境赏析;4. 作者情感;5. 重点词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燕歌行》;(2)分析诗句意境,简述作者情感;(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答案:(1)《燕歌行》全文;(2)诗句意境分析及作者情感简述;(3)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句韵律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内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韵律的把握;2. 作者情感的理解;3. 课后作业的设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4章节:第一单元《燕歌行》内容: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燕歌行》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领会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

难点:诗中古汉语词语的理解,诗意的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唐代战事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2. 诗文讲解:分析诗的结构、韵律,解读字词的含义,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生活的关注。

4.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探讨其艺术价值。

5. 随堂练习:请学生背诵诗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燕歌行》王昌龄背景:唐代战事主题: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生活情感:对战争的思考对士兵的同情艺术特色: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准确背诵《燕歌行》。

3. 请学生分析《燕歌行》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并解释其作用。

答案:1. 《燕歌行》。

2.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生活的关注。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互动,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有了深入的把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请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不同诗人对战争的表达方式和观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细节1. 创作背景: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盛世,正值边疆战事频繁。

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生活的关注。

《燕歌行》正是以边疆战事为背景,描绘了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

2020年高二语文《燕歌行》学案(1)人教版.doc

2020年高二语文《燕歌行》学案(1)人教版.doc

2020年高二语文《燕歌行》学案(1)人教版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能力目标: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

(重点)3. 情感目标: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多重主题。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目标:了解边塞诗的一些作家作品;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作品;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诗歌第一、第二部分。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

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

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还有、李颀、、崔颢、王翰等。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

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燕歌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基本内容的学习。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诗歌情感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燕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解读古代文化知识。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期终考试:通过期终考试的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整个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相关注释版。

2. 诗歌背景资料及相关历史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分组讨论指南。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学生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燕歌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

(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高适。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燕歌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燕歌行》。

3. 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诵读诗歌,鉴赏诗歌。

1.
2. 正确地看待战争,并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一、导入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今天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二、资料补充
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

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

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歌行: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三、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燕歌yān 旌旆jīnɡpèi 逶迤wēiyí碣石jié塞草腓féi 玉蓟北jì箸zh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以战斗过程为线索,这场战争共分为几个环节?试进行归纳每一环节的主题。

1-8明确:四个环节,第一节(句)写出征,着力烘托气氛;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揭示其原因;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刻画相思之苦;第四25-结尾)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节(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师明确:原因
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
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军的骄傲轻敌导致军队被围困。

将领的骄奢轻敌,--------总结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醉生梦死,不恤士卒;以及军中严重的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

五、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诵读课文,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词句,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描写景物的句子: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景物的特点:凄清、辽远、苍凉、开阔。

作用: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反映战争的惨烈,烘托出士兵战败凄凉的心境。

2.本诗写一次战斗场面,为什么后面又提到了征人思妇,是不是偏离了诗歌主题?这两节是写士兵被围困时的痛苦,其实这是对唐军将领更深的谴责。

同时这两节并不是游离于战争进程外
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四句中一句写征夫,一句写征夫日夜想念的思妇,四句相互交错,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深深的刻画了出来。

二人遥隔万里,何时才能相见呢?更何况身处大漠绝域,环境险恶,看到听到的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不由得会让人想到是谁将他们推到了如此绝境?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更是边关将领的无能轻敌,所以说这两节是深化主旨不可缺少的一段。

3.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分)5种表现手法?(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A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B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当今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E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六.课堂小结全诗虽叙写战争,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诗中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谴责他们的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七.拓展迁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1.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许浑塞下曲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
答:不同。

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八.高考链接
边塞诗标题1.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二)》2.(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3.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

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

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

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4.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
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

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

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边塞诗的时代特点5.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盛唐:(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

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边塞诗艺术风格6.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