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环境土壤学 绪论(2h)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土壤学》第一章绪论
《土壤学》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任务与土壤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内涵。
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而且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缓冲库)。
(二)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关系二、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1.数量的有限性和固定性地球表面形成1cm厚的土壤,约需要300年或更长时间。
2.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的可更新性)治之得宜,地力常新3.土壤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1.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及生产性;2.对水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固定和解毒作用;4.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作用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四、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土壤圈(Pedosphere)的概念地球表层系统五大要素: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地圈系统(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1.土壤圈涵义(1)永恒的物质与能量交换(2)最活跃与最富生命力的圈层(3)记忆块的功能(4)时空限制特征(5)仅部分为可再生资源2.土壤圈功能(1)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环境土壤学
第一章绪论一、土壤的概念1.土壤具有肥力及净化力,这是土壤的本质特性。
2.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的概念1)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土壤肥力4要素:水、热、气、肥。
2) 土壤净化力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使其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毒性消失的过程二、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土壤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为植物提供水分与养分,支撑植物,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基地。
2.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土壤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
土壤圈的作用: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各种限制因子也对生物起不良的影响对大气圈: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和N2O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对水圈: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
对岩石圈:是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各种外营力的冲击三、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发展及定位引用传统土壤学的方法寻求土壤环境问题解决办法.环境问题出现后在土壤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第一节土壤母质成土母质是能形成土壤的物质,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在地表各种类型的成土母质。
一、土壤母质的来源1.成土的主要矿物(1)矿物: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2)矿物的类型★原生矿物:也叫内生矿物,地下深处呈熔融状态的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矿物,如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次生矿物:也叫外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类矿物(风化、沉积作用)。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二、单项选择题1、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这里是指土壤资源(A)。
A相对不可再生性B数量的有限性C质量的可变性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2、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加之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及退化日趋严重的特点表明了土壤资源的(B)。
A相对不可再生性B数量的有限性C质量的可变性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3、土壤肥力可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但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C)。
A相对不可再素性B数量的有限性C质量的可变性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4、覆盖在地球外表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空中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D)。
A相对不可再素性B数量的有限性C质量的可变性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5、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天然地理环境的五大体素。
其中(D)是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联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接洽的中心环境。
A大气圈B生物圈C岩石圈D土壤圈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答案要点:土壤是人类食品、居住、活动、生产等的基础。
土壤具有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感化;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感化;及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此外元素的功能。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EV362 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 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地理科学、农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前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原理、环境学概论等二、课程简介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是在近代土壤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主要关注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机制、土壤中重要的元素,包括生命必需元素和生命毒性物质的生物、化学性质及其土壤环境行为。
课程内容涉及:土壤质量与生物品质、土壤与水和大气质量的关系;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调节、恢复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了解土壤的形成、发展、退化和恢复的过程及机制,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为培养环境、农业方面的工程人才和科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要求土壤是环境中的一项基本要素,且土壤决定了环境污染物的归趋,是许多重要元素的源和汇,与大气、水体等介质有着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重要的环境介质。
对于环境专业学生来说,了解土壤在环境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行为十分重要。
本课程为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与2017年最新开设的工程类课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形成姊妹篇,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壤这种重要的环境介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为培养专业的治污人才提供足够的科学理论知识储备。
本课程知识点繁多、信息量大,学科交叉融合性极强。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土壤学课件
土壤学
Soil Science
主讲教师:蒲玉琳
采用教材:
黄巧云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教材:
黄昌勇,徐建明主编(3版).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林大仪主编.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孙向阳主编.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四川省农牧厅土壤普查办公室. 四川土壤.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相关期刊:土壤学报、土壤、土壤通报、土壤肥料等 学习网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3、对水圈
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 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 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
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
气圈
Gas-sphere
(三 ) 土 壤 圈 的 地 位
各种气体的交换与平衡
生 物 养 分 物 质 循 环 水 分 循 环 与 平 衡
3、土壤酶活性
4、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固氮作用 5、根际微生物与菌根 6、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7、农业措施对微生物的影响 8、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的污染防治 9、有益微生物的农业应用
(四)土壤生物化学
1、土壤腐殖质形成、特性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
响
2、土壤碳、氮、磷、硫的生物转化(有机碳、 氮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3、土壤酶活性 4、有机生物制剂包括有机农药、杀虫剂、除草 剂的生物降解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等
思考题
1. 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如何理解?
2. 土壤圈的概念?
3. 土壤的物质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学 研究土壤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土壤化学反应过 程的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土壤胶体的组成、性质, 及土壤固液界面发生的系列化学反应。为开展土壤 培肥、土壤管理、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学课件第一章绪论2
形成了不同程度费力水平。人们可以定量测定, 也可以直观地描述。“肥土、瘦土”;“好土、坏 土”;“‘粳性土和糯性土“;“淀浆”与“起
浆”;“口松” 和 “口紧”;“冷浆”与“热燥”;“暖性土”
和“冷性土”; “轻土”和“重土”;“发小苗,不发老苗”、
“发老苗不
(三)土壤肥力类型:
1.按照肥力因素的有效性分为: (1)有效肥力:(active fertility, Useful fertility):在当季作物生产上能 够表现出来的肥力叫有效肥力。有效肥力已 经产生了经济效益,也有人叫经济肥力。
(一)古代土壤科学发展史 在我国许多古籍中都记载着我国劳动人民对土壤知识的积累,
如战国时期的《禹贡》、秦汉到唐朝时期管仲的《管子.地员 篇》、西汉的《氾胜之书》、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 元、明、清时期的一些农书、如《农桑辑要》、《王祯农书》、 《农政全书》、《授时通考》《陈曹农书》《知本提纲》等。
(三)发生学派 (school of soil genetic)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科学家道库恰耶夫 В.В.Докучаев,1846~1902)在发表的著作《俄罗 斯黑钙土》中,全面地阐述了土壤发生、发展过 程,创立了土壤发生学派。
其主要观点有: 1.土壤形成过程是由矿物和岩石经过风化作用 (weathing)和成土过程(soil formation)所形 成的。 2.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在母质(parent material)、气候(climatic factors)、生物 (biota)、地形(relief)、时间(time)等5大成土因 素的联合作用下形成。土壤分布规律都是受5大成土 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s)作用。为土壤地带 性分布、农业区划奠定了科学基础。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环境土壤学课程名称(英文):Environmental Soil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分:2.5学时:54,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实验)学时:18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授课语言:中文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课程网址:无撰写人:徐启新审定人:杨凯一、课程简介(中文)《环境土壤学》是建立在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的新兴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土壤组成、性质和土壤物质运动过程;土壤发生发育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环境的反馈响应机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土地处理系统与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等调控措施与管理等。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普通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课程简介(英文)Environmental Soil is based on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soil science, borderline betwee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ng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role and influence,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regulation,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il environment.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and the status of soil i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soil composition, properties and soil material movement proces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il; pollutant migration in soil and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oil environment and global change the feedback and response mechanism of soil environment;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land treatment system and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control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etc..This course requires basic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asic skills in general chemistry experiments.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1、掌握土壤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土壤因素有较深入的了解,为构建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2. 掌握土壤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环境土壤学》目录
《环境土壤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环境问题一、环境与环境科学的涵义二、环境的组成与结构三、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壤与土壤圈一、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二、土壤圈的功能第三节土壤质量及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一、土壤质量的含义与类型二、土壤环境质量的概念三、土壤与水质四、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五、土壤与作物品质六、土壤与人体和动物健康第四节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二、研究任务三、相关学科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第一节土壤的形成一、土壤形成因素二、主要成土过程三、土壤剖面分化与特征第二节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一、土壤的矿物组成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颗粒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来源、含量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生态与环境意义。
三、土壤生物类型组成;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及其环境意义。
四、土壤水土壤水的形态;土壤水的能态;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五、土壤空气土壤空气的来源;土壤空气的组成;土壤空气的运动。
六、土壤热量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的热学性质;土壤热量平衡及与环境能量交换。
七、土壤养分土壤大量元素(氮、磷、钾)特点及与环境关系;中量元素(硫、钙和镁)特点及与环境关系;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特点及与环境关系。
第三节土壤性质一、土壤质地二、土壤孔性三、土壤结构四、土壤通气性五、土壤胶体特性及吸附性六、土壤酸碱性七、土壤氧化复原性八、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九、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动物特性十、土壤酶特性第三章土壤退化第一节土壤退化概述一、土壤退化的概念二、土壤退化的原因三、土壤退化的类型四、土壤退化的危害第二节土壤退化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一、土壤退化的评价理论二、评价指标体系三、评价方法与步骤第三节土壤退化的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一、土壤退化的综合防治措施二、主要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
2、原位修复、异位修复。
第四章土壤中碳、氮、磷物质循环第一节土壤碳循环一、土壤有机碳库二、土壤有机碳形态与活性三、土壤有机碳的合成与转化四、土壤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二节土壤氮循环一、土壤氮的形态二、土壤氮的迁移转化三、土壤氮素的管理与环境质量第三节土壤磷循环一、土壤磷的形态二、磷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固定三、土壤磷素的管理与水体富营养化第五章土壤背景值与环境容量第一节土壤背景值第二节土壤背景值的调查方法一、土壤背景值调查布点二、土样的采集与室内分析三、数据处理四、土壤背景值与环境质量五、土壤环境容量第六章土壤污染与修复第一节土壤环境污染概述一、土壤污染的概念二、污染物和污染源概念及类型三、土壤污染的特点四、土壤污染主要判定指标五、影响土壤自净作用的因素六、影响土壤缓冲性能的因素第二节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一、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二、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第三节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方法一、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的概念及内涵二、土壤修复效果评定方法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的研究展望第七章土壤有机物污染及修复第一节土壤农药污染及修复一、农药类型二、农药污染的危害三、去除土壤中残留农药的技术措施第二节土壤石油污染及修复一、石油污染概念、二、石油在土壤中的转化途径三、石油污染的修复技术第三节土壤有毒有机物污染一、土壤有毒有机物污染概念、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挥发三、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四、对生物的影响与农产品质量平安影响五、土壤有毒有机物污染的控制技术。
土壤学课件第1章绪论
2、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植物生产—太阳辐射能--(光合作用)--生物化学能 “初级生产”
动物生产—以植物产品为饲料
“次级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3、土壤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面临问题: ➢ 人均耕地面积少; ➢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快; ➢ 土壤质量下降:砂化,侵蚀,盐碱化,
污染,肥力退化。
表 1.2 中国土壤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及其与世界和部分国家比较
(摘自“土壤学”,黄昌勇主编)
土地类型
中国的总 占有量(%) 世界
人均占有量 中国 美国 巴西
印度
中国人均占有量与世 界人均量比率(%)
土地总面积(hm2)
2.77 0.91 3.92 6.28 0.43
32.9
耕地与园地面积(hm2)
6.8
0.31 0.10 0.80 0.56 0.22
32.3
永久草地面积(hm2)
9.0
0.66 0.27 1.01 1.22 0.02
40.9
森林和林地面积(hm2)
0.84 0.13 1.11 4.15 0.09
15.5
SOS
SAVE OUR SOILS !!!
第二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
简明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
陆地表层—位置;
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
疏松—物理状态;
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
能产生植物收获—土壤的本质。
合物。
是植物的自然生境,有它独特的运动形式和规律; 有它自身独特的发生、发展的历史、组织和结构; 同动物、植物、矿物一样,是历史自然体
土壤学最新完整大全重点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绪论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5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净化力即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地质地貌学基础按成因将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1)压固作用(2)胶结作用(3)重结晶作用变质岩原生矿物:指火成岩中在岩石最初凝固(结晶)期间所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是在较晚的时期通过风化和热液蚀变等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长石类矿物(二)云母类(三)角闪石与辉石类矿物(四)石英矿物(五)氧化铁类矿物(六)磷酸盐类矿物(七)方解石(CaCO3)(八)褐铁矿(Fe2O3-3H2O)原生矿物是指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矿物,如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次生二氧化硅、粘土矿物以及碳酸盐等。
第三章土壤的形成与功能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1.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1)热力风化—温差作用引起(2)冻融作用—冰劈作用(3)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2. 化学风化(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氧化作用(4)碳酸盐化作用(5)水解作用3. 生物风化作用影响风化的因素1. 环境条件(1)气候(2)地形2. 岩石的性质(1)岩石的矿物成分(2)岩石的结构与构造(3)岩石节理状况影响因素:(一)土壤母质(二)气候(三)地形(四)生物(五)时间(六)人为活动问题为什么形成土壤的多样性?气水温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1土壤的淋滤作用,是指土壤物质随水流由上部土层向下部土层或侧向移动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土壤的重要性
•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 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的 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 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
9.0 0.66
森林和林地面积
(hm2)
0.84
人均占有量 中国 美国 巴西 0.91 3.92 6.28 0.10 0.80 0.56
0.27 1.01 1.22
0.13 1.11 4.15
中国人均占有量与
世界人均量比率
印度
(%)
0.43
32.9
0.22
32.3
0.02
40.9
0.09
15.5
(摘自《土壤学》,黄昌勇主编)
z 20世纪土壤学科的迅速发展
)土壤学科发展的驱动力
)前60年: 作物生产----独轮驱动
60年代后: 作物生产和环境质量保护 ---- 双轮驱动
世界土壤学科的大融合--国际土壤学会ISSS(1924,罗马)
历次国际土壤学会会议的举办时间、举办国以及学术论文
历次 时间
国家 或 地区
Ⅰ
Ⅱ
各专业委员会学术论文* ⅢⅣⅤⅥ
粮食供应压力加大!
我国要跨进可持续发展的“大门”还需要:30-50年?
SAVE OUR SOILS
!!!
红壤严重流失后形成的红色沙漠
20世纪科学与技术迅速进步, 但“人口―粮 食―资源―环境”仍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 难题,科学工作者责任越来越重大。
“老”问题:21世纪怎么养活16亿中国人??!
答案:土壤和科技!
3. 土壤的组成
§3 现代土壤学科发展与环境土壤学的兴起 现代土壤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z 19世纪土壤学科的诞生
)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德) 李比希(1803-1873) )农业地质土壤学派: (德) 法鲁等 (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发生学派: (俄) 道库恰耶夫(1846-1902)
一门独立的学科--土壤学科的诞生
第一章 绪论
如果没第有一土节,世土界壤将的会重怎么要样性?
如果没有土,明天将会怎么样?
Whasot’isl?t!he
你想过www吗?
what is this soil?
www: where is this soil?
why is this soil? Soil science tell you 3w!
土壤具有肥力及净化力,这是土壤的本质特性。
2. 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的概念
(1)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的本质— 肥力 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
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 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高肥力的土壤应该是能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吃得饱)、 水分(喝得足)、适宜的空气和温度(住得好),同时土壤应 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植物根系的伸展,让植物“站得稳”。
土壤
植物性生产
动物性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2)土壤净化力(soil purification)
土壤净化力,即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 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 程。
土壤具有肥力及净化力,既有土壤本身的内在因 素,包括土壤的物质组成,也有外界的条件,如土 壤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在周围的大气、水体、生物 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 交换。
工程技术人员:土建、水利工程建设中,土壤是 承受重压 的基础,堤坝的材料、水边的围床,因而土壤是一种物质 材料,他们对土壤的认识主要依据土壤的组成、性质,特 别是土壤的力学及物理学性质;
农业技术人员: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是农业 生产的基本资料,其原因是土壤具有肥力;
环境科学工作者:土壤具有肥力,又具有同化和 代谢外界物质的能力,即净化能力。
现在你已经不再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待土壤,你将 成为一个土壤工作者—地球的医生和卫士。
§2 土壤的概念(The conception of soil)
1. 土壤(Soil)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 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 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不同:
• 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 人口的零或负增长(中国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 2. 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中国每年减少土地>300万亩) 3. 生态环境恶化的零或负增长(中国荒漠化速度2620 km2/yr)
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1. 耕地减少不可逆转; 2. 人口增长不可逆转; 3. 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土壤资源的破坏=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土壤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表 1 中国土壤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及其与世界和部分国家比较
中国的总
土地类型
占有量 (%) 世界
土地总面积(hm2)
2.77
耕地与园地面积 (hm2)
6.8 0.31
永久草地面积 (hm2)
5 1954 Leopoldville 18 30 23 20 65 20 - - 0 176
6 1956
法国
53 58 76 68 105 39 - -
0 399
7 1960 Madison 37 46 38 8罗马尼亚 53 54 67 107 114 41 36 - 26 498
Ⅶ
Ⅷ
其它 论文
合计
1 1927
美国
22 44 50 26 58 22 - -
8 230
2 1930 俄罗斯 25 31 58 41 66 29 - - 16 266
3 1935
英国
22 22 18 35 39 18 - -
0 154
4 1950
荷兰
28 71 27 46 99 12 - -
0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