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土壤学课件
土壤肥料学课件-绪论-1
土壤潜在肥力(potential fertility): 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暂不能被 植物利用的那部分肥力。
土壤的生产力
土壤生产力(soil productivity): 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 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
生产力与肥力的关系
土壤肥力是属性,土壤生产力是能力----人 南方、北方;不同的人
第三部分 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
早在夏代以前(公元前 2100 年前),人们就意识 到未开垦的处女地一般是很肥沃的,再加上杂草、 荆棘、小树等烧后的草木灰,土壤就更肥了。所 以,一旦地力衰退现象出现,他们就放弃旧地, 另选新地。
夏、商、西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人 们体会到土壤经过一段时期休闲之后,仍然可以照 常生产。 在地里施入某些物质(灰、粪之类)之后,可以不 必通过休闲阶段,而能在原地上连续种植下去。
肥料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化肥品种不够协调,一直以氮肥为主,磷、钾 及其他元素肥料比例较低,在今后尤其应加强钾素等化 肥的投入; (2)对化肥投入后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未给予高度重视。 (3)肥料的宏观分配不合理,肥料过多地投入到高产地 区,造成沿海各省、城郊、交通沿线、老商品粮基地施 肥过多,而边远地区肥料投入量远远不足; (4)肥料生产、销售、供应存在不稳定性,肥料的销售 与指导部门配合不佳,配方施肥、平衡施肥还有很大潜 力可挖。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2年)时期, 铁制农具的出现,使黄河流域的开拓发展迅速, 并出现了灌溉农业,可以做到深耕、多耕、多锄, 及时因地生产,重视粪灌,生产力明显提高。
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581年) 《汜胜之书》 《四民月令》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可谓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土壤学课件 (2)
土壤学课件介绍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利用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本课件将介绍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等内容。
目录•土壤学概论•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土壤学概论什么是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和性质的科学学科。
它涉及如何评估和改善土壤质量,以及如何利用土壤用于农业、园艺、建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为什么学习土壤学•了解土壤的特性和性质,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掌握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有助于预测土壤的潜力和适应性;•理解土壤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掌握土壤质量评价和改良技术,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的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条件:温度、降水量、湿度等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海拔高度等影响土壤的分布和性质;•岩石和矿物:母质的类型和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性质;•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发育的主要过程土壤发育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岩石风化:岩石与大气、水、植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碎;2.母质形成:经过岩石风化,形成一定深度的母质层;3.堆积和淤积:经过水流、风力等力量的作用,母质逐渐堆积在地表形成土壤层;4.生物作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推动了土壤发育的进程;5.时间积累:土壤在经历了多年的发育过程后,逐渐形成成熟的土壤。
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组成和结构土壤颗粒主要由砂、粉砂、粘土和有机质组成,其中粘土是最小的颗粒。
土壤颗粒的排列形成了土壤的结构,常见的土壤结构包括状砂土壤结构、块状土壤结构和结茎状土壤结构等。
孔隙结构和水分运动土壤中存在不同大小的孔隙,包括大孔隙和小孔隙。
水分在土壤中通过毛细力和重力作用下运动,大孔隙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排水,小孔隙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供应。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1.1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 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
如图1-1所示。
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 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
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
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 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2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
1.3 土壤圈演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 了解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
3. 了解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图1-1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图解
1.1.3 土壤剖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 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
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 (据Botkin Daniel B, 1997)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4. 掌握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
5.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土壤(soil) 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圈(pedosphere)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聚合体(polypedon)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学基础》PPT
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人为耕作 熟化过程中产生的肥力。
有效肥力:当季作物种植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肥力。
按有效程度可分为:
潜在肥力:当季作物种植过程中没有直接反映出 来的肥力。
第三节 作物的概念及分类
作物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为类 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果树 、林木、观赏植物、药用作物、绿肥、牧草等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其组成和性质发生 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2、土壤质地
土壤机械组成:自然界的任何土壤,都是由许多大小不同 的土粒,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种不同粒级组 合的相对比例或质量百分数,称作土壤机械组成。
土粒分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四大 基本粒级,然后进行细分。
旱田土壤的土体结构
耕作层(Tilth),又称 熟土层,是农业耕作经 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 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 通常厚约15~25cm。
犁底层和半熟化层 心土层(生土层) 底土层。
表土层 0~10cm 覆盖层(0~3cm) 种床层(3~10cm)
稳定层 10~20-30cm 根际层
犁底层 5-10cm 心土层
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壤 类别。
一般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3、不同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
(1)砂质土(热性土): a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
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分解快, 易释放有效养分; b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 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降雨而易淋失; c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 d 松散易耕,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容易沉淀、板 结、闭气。
土壤学—课件-302页
土 2、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利用管理三者的关系 壤 学 “用地养地”
把植物生产的有机收获物用作动物生产所需 的饲料,将植物残体和动物生产废物,通过 微生物的利用、转化及循环培肥土壤,提高 土壤肥力
土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
壤
成部分
学
大气圈
生物圈
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 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
也就是说 土经过人们耕作后,就变成了壤。
土 2、对字型的看法
壤 学
“土”字中的“二”象地之上,地之中,上一横代表表土, 下一横代表底土,“|”是植物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另外也 表示植物从土中生长出来,直立向上的形态。
“壤”是土字的右边加一个“襄”(Xiang),意思是 “助”,助的意思是人工培育。
所以壤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土变成壤由外力协助完成。
➢ 3、土壤矿物中氧、硅、炭、氮的含量增加, 这反映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 物积聚作用
土
二、土壤的矿物组成
壤
学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
主要的来源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
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
的原始成岩矿物,主要分布在土
壤 学 1、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土壤肥力。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 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活 的全部过程中,同时而且不间断地供给 植物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养分及水分的能 力”。
土 沈阳《农业土壤学》:土壤肥力是诸因素营和综养环条境件条
壤 合性状的具体表现。
件各指什
5.2土壤课件(共42张PPT)
(2)这种土壤环境对该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土层薄,土壤贫瘠,限制了农业类型和规模;地表植被少,薪柴来源少。
(3)简述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的角度,当地政府应采取 的具体措施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 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 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 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 和恢复植被。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改良酸性土壤(播撒熟石灰等),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在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适 当开展农业种植
随堂巩固
3.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岩石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4.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 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的是( ) A.岩石 B.地表水 C.土壤 D.生物
随堂巩固
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 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回答5~6题。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 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 殖质层厚30-100cm ,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 条件下形成的。
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 灰表聚明显。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 区,深居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 陆性气候。
●气候对土壤分布规律的影响Influence of climate on soil distribution
土壤 课件(26张PPT)
土 壤
山 区
土壤垂直分化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自 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 同构成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要素和土壤的关系
成土母质
生物
稳定
地貌
土壤
气候
活跃
1.成土母质 概念:岩石的风化产物能逐渐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发 育的物质基础。 对土壤的影响: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例如 如发育在颗粒较细的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 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等等 2.生物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 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 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 重,不易耕作。
(3)剖面结构 ①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枯枝落叶层 部分分解的 有机碎屑层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 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 黑色。
黑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 力高,土质疏松。
东北地区
黄土
土壤空隙大,土层深厚, 不利于保水保肥,较为贫瘠。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
红壤
土质比较粘重,有机质 少。
江南丘陵地区
紫色土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 和各种微量元素。
四川盆地
青色土(水稻土)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较肥 沃,多呈青灰色。
南方地区
(2)质地 ①概念: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等)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 为土壤质地。
土壤学课件第一章绪论2
形成了不同程度费力水平。人们可以定量测定, 也可以直观地描述。“肥土、瘦土”;“好土、坏 土”;“‘粳性土和糯性土“;“淀浆”与“起
浆”;“口松” 和 “口紧”;“冷浆”与“热燥”;“暖性土”
和“冷性土”; “轻土”和“重土”;“发小苗,不发老苗”、
“发老苗不
(三)土壤肥力类型:
1.按照肥力因素的有效性分为: (1)有效肥力:(active fertility, Useful fertility):在当季作物生产上能 够表现出来的肥力叫有效肥力。有效肥力已 经产生了经济效益,也有人叫经济肥力。
(一)古代土壤科学发展史 在我国许多古籍中都记载着我国劳动人民对土壤知识的积累,
如战国时期的《禹贡》、秦汉到唐朝时期管仲的《管子.地员 篇》、西汉的《氾胜之书》、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 元、明、清时期的一些农书、如《农桑辑要》、《王祯农书》、 《农政全书》、《授时通考》《陈曹农书》《知本提纲》等。
(三)发生学派 (school of soil genetic)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科学家道库恰耶夫 В.В.Докучаев,1846~1902)在发表的著作《俄罗 斯黑钙土》中,全面地阐述了土壤发生、发展过 程,创立了土壤发生学派。
其主要观点有: 1.土壤形成过程是由矿物和岩石经过风化作用 (weathing)和成土过程(soil formation)所形 成的。 2.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在母质(parent material)、气候(climatic factors)、生物 (biota)、地形(relief)、时间(time)等5大成土因 素的联合作用下形成。土壤分布规律都是受5大成土 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s)作用。为土壤地带 性分布、农业区划奠定了科学基础。
土壤学课件第三章土壤基本性质(共58张PPT)
一、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根据C.A察哈罗夫的建议,按长、宽、高三轴开展(kāizhǎn) 情况分为四大类:
1、块状和核状结构
2、柱状和棱柱状结构 3(j、iég片ò状u) 结构
4、团粒状和粒状结构
团粒:指的是近似球形的较疏松的多孔小土团,直径(zhíjìng) 约为 0.25~10 mm。粒径在 0.25mm 以下的那么为微团粒。
2、土壤容重 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干土重。
干土重 容重= 土壤体积
干土重 比重= 土壤固体体积
〔包括土壤孔隙〕
〔不包括土壤孔隙〕 6
第六页,共58页。
影响土壤(tǔrǎng)容重的因
素:
1、土壤质地
2、土壤有机质含量
3、土壤结构状况(zhuàngkuàng) 4、土
粒排列情况
容重在生产(shēngchǎn)上的 应用:
水解性酸:用强碱弱酸盐〔pH8.2NaAc溶液) 浸提出来的酸。
32
第三十二页,共58页。
用氯化钠提取:
-H+
胶核
-Al3+ +5KCl
-H+
AlCl3 +3H2O
用醋酸钠提取(tíqǔ):
胶核
-2K+
-2K+
-K+
+2HCl +AlCl3
Al(OH)3 +3HCl
NaAc +H2O
NaOH + HAc
1、调节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2、协调养分的积累和消耗 3、稳定土温,调节热状况 4、改善土壤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18
第十八页,共58页。
四、土壤结构的管理(guǎnlǐ)
土壤学-国家级课程课件
土壤质地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01
02
03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砂、粉、粘 粒的含量和比例,它对土壤的通 透性、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 具有重要影响。
砂质土壤松散,通透性好,但保 水能力差,养分易流失;粘质土 壤粘重,通透性差,但保水能力 强,养分不易流失。
选择适宜的土壤质地种植相应的 植物,有利于提高植物的生长效 果和产量。
况进行合理施肥。
土壤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酸碱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 素之一,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 应性不同。
调节土壤酸碱度是促进植物生长的重 要措施,可以通过施用酸性或碱性肥 料来调节土壤酸碱度,以满足不同植 物的需求。
在酸性土壤中,植物容易遭受铝毒害 和磷、钾元素的固定;在碱性土壤中 ,植物容易遭受钠毒害和硼、钼等元 素的缺乏。
生长。
土壤温度和热量对土壤中化学 反应的速率和微生物活动具有 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养分
的转化和有效性。
03
土壤分类与分布
土壤分类的方法与标准
土壤分类的定义
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的属性、形成过程和发生特点,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土壤归为同一类,将具有不同特征的土壤归为 不同类。
土壤分类的方法
土壤分类的方法包括发生学分类、系统分类和景观分类等。其中,发生学分类主要依据土壤的发生和发育过程,系统 分类主要依据土壤的属性,景观分类则主要依据土壤的景观特征。
土壤学主要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化 学性质、生物性质以及土壤形成、演 变、分类等,同时还包括对土壤资源 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土壤学的重要性与应用领域
总结词
土壤学是农业、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 ,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土壤学课件第1章绪论
2、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植物生产—太阳辐射能--(光合作用)--生物化学能 “初级生产”
动物生产—以植物产品为饲料
“次级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3、土壤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面临问题: ➢ 人均耕地面积少; ➢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快; ➢ 土壤质量下降:砂化,侵蚀,盐碱化,
污染,肥力退化。
表 1.2 中国土壤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及其与世界和部分国家比较
(摘自“土壤学”,黄昌勇主编)
土地类型
中国的总 占有量(%) 世界
人均占有量 中国 美国 巴西
印度
中国人均占有量与世 界人均量比率(%)
土地总面积(hm2)
2.77 0.91 3.92 6.28 0.43
32.9
耕地与园地面积(hm2)
6.8
0.31 0.10 0.80 0.56 0.22
32.3
永久草地面积(hm2)
9.0
0.66 0.27 1.01 1.22 0.02
40.9
森林和林地面积(hm2)
0.84 0.13 1.11 4.15 0.09
15.5
SOS
SAVE OUR SOILS !!!
第二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
简明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
陆地表层—位置;
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
疏松—物理状态;
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
能产生植物收获—土壤的本质。
合物。
是植物的自然生境,有它独特的运动形式和规律; 有它自身独特的发生、发展的历史、组织和结构; 同动物、植物、矿物一样,是历史自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定义: 土壤是兼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肥的类生物体;土壤不像泥巴,泥巴是死的,而土 壤是活的,像生物一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
土壤的时空特性
空间上: 必须分布在地球的陆地表面。 时间上: 必须能够生长绿色植物。
2、查清了资源,摸清了家底,
作出了土壤区划,改良了一批
中低产田土。
3、通过普查,形成了一批完
善的土壤资料,具体表现在, 每个县都形成了《三图一书》
紫色土的农 业利用
三图:《××县土壤类型分布图》 《××县土壤利用现状图》 《××县土壤养分分布图》
一书: 《××县土壤》
三图一书:是生产中掌握该县土壤性状的主要材 料。
土
壤
西 昌
学 学
院 农 学 系
土壤学包括两大部分:
基础土壤学:
研究土壤怎样形成、怎样发展?土壤组成? 基本性质?肥力特点?如何改良利用。
土壤地理学:
研究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区域性土壤的性质? 肥力特点?区域性土壤改良利用。
人类对土壤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深化 的过程:
A.《说文解字》: 土者,吐也,能够生万物; 壤者,让也,即松软无块而宜于耕作之土。
a、地形地貌的构成比例不良:
(2)矿质营养学说:
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西 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推翻了水营养 学说,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中心含义是:植物依靠吸收土 壤中的矿质养料而生长,土壤是植 物的养料库,收获植物后,应将其 带走的养分如数 的归还土壤。
养分归还
(3)土壤发生学说:
1890年由原俄国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 道库恰耶夫以宏观的观点研究土壤,发现了土壤的成带性分布规律: 即纬度相近的区域,土壤类型大体相似;纬度不同的区域,土壤类型带 状更替。 带状分布是由于土壤受到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这5个因素综 合作用而产生的。 土壤发生学说:土壤是在上述5因素的作用下独立发生发展的历史自 然体。
发展变化规律,肥力特点,理化性质和改良利用的 一门科学。
2、学科性质: 土壤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门基础壤学是土壤调查、利用、规划、管理的一门基 础学科。是为土地管理服务的。
3、学科内涵:发展为一门综合学科
A、现代科学在土壤学中的运用:
土壤地理学 土壤环境学 土壤微生物学 土壤化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生态学等分支科学
“土壤” 与“土地”的区别
土壤: 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次。 土地:
是地球表层的陆地及其附属部分。 它包括:地球表层的河流、湖泊、沙漠、 裸岩、居民点占地、交通占地、工矿占地 等。 两者关系:土地中包含着土壤,而土壤仅 是土地中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部分。
土壤 土地
二、什么是土壤学?
1、概念: 研究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形成、发生,研究其
改良中、低产田土
(2)防止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 土壤退化:指土壤肥力急剧衰退或土壤生产力
急剧下降的一种现象,主要有北方土壤的沙化、盐碱 化和南方土壤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土壤污染:
大、中城市周围和大型厂矿周围有生活废料和工业三 废的污染,这些污染若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土壤也将 丧失生产能力,并加剧环境污染。
土壤成带性分布
国内土壤学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我国人民早
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农业耕土栽培活动,积累了 丰富的识土、用土改土的经验。
很多古典著作如《齐民 要术》、《吕氏春秋》、《史 记》、《左传》等,都记录了 丰富的土壤学知识,但都是经 验的积累,没有理论的归纳和 阐述。
我国的土壤学研究正式开展于 1930年:解放前,主要受欧美土壤 学界的影响,在江浙一带开展了小 范围的土壤调查与制图工作。
工业污染使土壤丧失生产力
(3)合理开垦新耕地:
我国人多地少,开垦新耕地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一个重要 手段。
开垦新耕地是一个涉及气候、地质、植被、及整个生态环 境的系统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引起地表气象异常,从 而,引起大面积的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问题。
土壤学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不合理的土地开垦
解放后: 1958年~1960年,开展了
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普查面积 44亿亩,其中农耕地14亿亩。
农耕地14亿亩
土壤调查:剖面观察
1978年~1990年,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 查,对全国土壤、土地进行了一次总体调查,普 查面积10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耕地24亿亩。
这次普查有这样几个特点:
1、规模大、时间长、耗费多;
2、土壤是发展动物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
食物链关系:
发展动物生产
首先发展植物
生产
必须培肥土壤。
如:我国内蒙古草原,土壤大面积沙化,草场载畜
力下降,每亩草地仅能产肉240克,产奶260克,不到
世界平均水平的30%。
草地沙化
3、我国的土地资源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的质量问题:
总体上是不良的,主要有三个特点:
B、土壤学与大农业相结合:
森林土壤学 草原土壤学 农业土壤学
4、学科任务:
(1)提高土壤肥力,以获取高额农业产量: a、保持现有高产土壤的生产力,合理用地,用养结合,
维持地力。
保持高产土壤生产力
b、改良中、低产田土,我国约有1/2~2/3的土壤属 于中、低产田土,包括北方大面积的盐碱地、漠土 和南方大面积的红黄壤、陡坡地。要改良这些土壤, 使之转变为高产稳产农田。
5、土壤学的发展简史:
国外土壤学的发展 (1)水营养学说:
1820年,德国学者海尔蒙特通过柳树的营养试验提出的。
海尔蒙特用一个陶土盆,装土200磅,再栽上一株5磅重 的柳条,盖上一块带孔的马口铁皮,每天用蒸馏水或雨水浇 灌,5年后称重,柳条和根系长到了169磅,而盆中土壤只少 了2两。
结论:柳树只靠水营养。
三、土壤学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 地位:
1、土壤是发展植物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植物生产需要:
光、热、气、水、肥 这五个因素是同等重要,缺一 不可的, 哪个因素最弱,植物生长即受该因素的 制约。
光、热、气:宇宙因子 气、水、肥:土壤因子 所以,培肥土壤,才能提高作物 产量。
贫瘠的土壤
较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