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技术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
hl )
静校正前
地面 V0
低速带底面 V
反射界面
第一步:井深校正后
V0 V
地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二步:地形校正后
V0 V
基准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三步:低速带校正后
基准面
反射界面
小结
1、符号约定:剥去地层时间为负,即减去静校正 量为负号;填充地层时间为正,即加上静校正量为 正号。 2、最终基准面校正量计算公式为
近地表沉积的介质相对深层而言,沉积年代
相对较短,长年的风化作用使近地表沉积的介质 疏松,无胶结或半胶结,地层中含水与不含水, 含水量的多少都会引起地球物理特征的变化。
近地表厚度和速度的各向异性、地表高程起
伏都会对地震波场造成不等量的延迟,延迟的大 小与近地表地层的物性有关,这种延迟时若不校 正,将会影响到叠加成像和构造形态的可靠性。
ESW—炮点处风化层高 程 EGW—检波点处风化层 高程 ESR—炮点处参考基准 面高程
EGR—检波点处参考基 准面高程
Hs —— 井深
炮点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S
TSW
- TSR
ES
- E SW vW
hs
ESW ESR VR
检波点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G
TGW
- TGR
EG - EGW v
(1)基准面校正;CMP叠加参考面校正;低降速 带底面校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 法等建立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 找到对应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 地表高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 等数据库)。
物探克浪软件培训
KLSEIS培训
为什么用初至波作静校正
4、初至波的x-t曲线是一种线性变化关系,用它来 研究表层地球物理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更加简单 、方便。 5、初至波来源于生产记录,与大炮同时施工,客观 反映了野外生产情况; 6、较表层调查资料而言,初至具有较高的覆盖次数 和较大的观测范围,能反映每个炮点和检波点的 信息,有利于静校正精度的提高。
之 后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速度值。
• 广义互换法(GRM)
——可以消除地形起伏影响
东方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
KLSEIS培训
浅层折射波解释方法
• 交互解释方法
——手工定义拐点,直线拟合速度值
• 手工解释方法
——完全人工解释,对特殊点具有 更 强的适应性
东方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
KLSEIS培训
表层调查的现状
东方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
KLSEIS培训
折射基本方程
A B
V1
VR
覆盖每个炮检点
东方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
KLSEIS培训
折射基本方程
A B
相似系数
一般地区由于近代沉积的连续性和继 承性,地表与界面、界面与界面之间存在 着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利用这种相似性和 表层调查控制点内插控制点间的表层模型
,最后根据模型计算静校正量。
东方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
KLSEIS培训
相似系数的选择范围:-1—1 相似系数:-1 相似系数:0
相似系数:1
东方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
东方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
KLSEIS培训
井中接收测井检波器系统
东方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
KLSEIS培训
地表
检波器(机械臂) 工作示意图
静校正技术培训材料
第一章基本理论与方法1静校正基础知识1.1静校正概念及特点对于表层而言,常规叠加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地表水平和均匀水平层状介质,只有这样在地表接收到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才是双曲线,才能在应用常规动校正后,保证同相叠加。
但当存在地表起伏或近地表地层厚度和速度横向变化时,就会引起反射波双曲线畸变,进而影响叠加效果,降低资料品质;为了减少近地表介质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校正,这种校正我们称之为静校正。
为了实现这个校正,通常需要定义一个参考面,我们称之为基准面。
因此,静校正的作用是消除地表高程、风化层厚度以及风化层速度变化对地震资料的影响,把资料校到一个指定的基准面上。
其目的就是要获得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
我们之所以将消除表层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直传播的,应用时是对整个地震道进行简单时移,并且对于不同炮检距的炮点或检波点其校正量是唯一的。
也就是说,静校正量不随着反射层埋深和炮检距的变化而变化。
但我们知道,地震波在近地表介质中传播的射线路径是随着地层埋深和炮检距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上面假设严格讲是不正确的。
通过图1-1的模型可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静校正将炮点S和检波点R分别校正到S'和R',而使反射波的射线路径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反射波时距曲线形态。
当射线在风化层中的射线路径越接近垂直(风化层与高速层速度差异越大时),并且基准面越接近风化层的底界面时,这种路径的差异就越小,对反射波时距曲线地影响也越小。
1.2风化层和高速层注:实线为实际反射波传播路径,虚线上面谈到静校正有消除风化层厚度和速度变化的作用,在地质学中经常谈到风化层的概念,但对于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来讲,风化层的概念是不同的,应区分为地震风化层或地质风化层。
地质风化层表现为岩石的原地剥蚀与分解;地震风化层通常是指由空气而不是水充填岩石或非固化土层孔隙的区域,术语LVL (低速层)通常用于地震风化层。
静校正处理-地球物理学习基础
3、以上两种校正留下的残余和其它因素引起的剩余时差校正。
目前我们常用的静校正方法
高程静校正 折射静校正 层析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
高程静校正
高程静校正
解决地形起伏、爆炸井深不一引起的静校正问 题可用高程校正方法解决。该方法利用野外测量成 果和预定的基准面高程以及基准面和地面之间的速 度来计算校正量。
地震波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反映地下反射点的位置,多个反 射点的位置勾画出反射界面的几何分布即地下构造形态。但由 于野外地形的起伏变化,采集时激发和接收点不在一个水平面 上,反射波旅行时间受地形变化的影响,它所反映的地下构造 形态包含有地表起伏的因素。通过静校正处理,将激发和接收 点的位置校正到一个水平面上以去掉地表起伏的影响。
初至时间差随炮检距差的变化如下图。图中星形的位置由该 接收点的初至时间差和炮检距差确定。根据这些星形的位置拟 合成直线(红色虚线),直线的斜率除以2就是V2。
+ 初至时差
_
G4
G2 G1
G3 _
G5 +
偏移距差
2、计算时间延迟项
时间延迟项的计算既可用互换法也可用迭代法
(1)互换法
一个站点的时间延迟需用两个炮点的三个折射波旅行时计算,如图:
3、后续处理的需要
地震资料处理的一些重要步骤是在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的前提下进行的(速度分析、动校正等),但反射波时距曲线 为双曲线的条件是:地表水平、上覆介质速度为常数。为了后 处理的需要,应把反射时间校正到炮点、检波点均在一个水平 面上一样的情况。
地表水平、上覆介质速度为常数时,地震波传播路径如下图:
通过以上方法,把折射波旅行时方程的未知量都求出来了,但这不是目的。我们要
分析各类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条件
分析各类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条件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
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
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
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
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校正问题尤为严重。
目前地震勘探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西部,在这些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本文简单地讨论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分类以及适用条件。
静校正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模型和高程为基础的静校正计算方法。
(1)基准面校正;CMP叠加参考面校正;低降速带底面校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法等建立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找到对应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地表高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等数据库)。
第二类是基于生产炮初至信息为基础。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①斜率、截距时间法,包括单倾斜和多倾斜折射面;②合成延迟时法,包括ABC方法、FARR显示方法、相对延迟时法、绝对折射静校正、合成延迟时法(DRS);③时间深度项法或称为互换法,包括GRM、EGRM、ABCD法、相对折射静校正(RRS)、相遇时间法等;④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方法;⑤迭代反演低降速带厚度法静校正(假设V0已知情况下);⑥折射分析射线反演静校正方法。
(2)基于其它原理的方法:①走时层析反演,包括近地表速度模型约束反演、广义线性反演(GLI)、模型反演、数值等效法等;②初至曲线拟合,包括指数曲线拟合法、光滑曲线拟合法、模型曲线拟合法等;③多域正交迭代;⑤回折波层析成像法静校正;③全差分法。
层析静校正技术
层析静校正技术一级类目:油气勘探二级类目:前陆盆地油藏勘探技术三级类目:前陆盆地地震勘探技术——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技术类型:前沿技术(中试或现场先导试验技术)在地形复杂、老地层出露地区,地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折射界面不能连续识别时,传统的野外高程静校正、初至折射静校正很难解决好静校正问题。
层析静校正技术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在三维静校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从低速层底部折射的波可成功地用于计算和改善野外静校正。
层析静校正包括回转射线层析成像和静校正两部分。
1、层析成像首先利用回转射线层析成像估算近地表速度。
把要成像的介质离散成小矩形单元或格子状的网格,每个单元有一个单一速度(v),输入数据是从单炮记录中人工拾取的折射(初至波)旅行时(t), 震源和检波器都位于地表。
速度估算通过解下面方程组获得=?式中,D是射线段的矩阵(m×n),s是未知慢度的矢量(n×1),t为所观测时间的列向量(m×1)。
解方程?的方法很多,一般是最小二乘法和共轭梯度法。
相应的,不同求解方程?的方法形成不同的层析静校正方法。
使观测(拾取的初至折射)和预测的(根据初始模型进行射线追踪得到的)旅行时差最小。
其过程是一个迭代过程,一般分为5步:(1)拾取初至;(2)通过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射线追踪;(3)射线路径分成小段,使其每个部分包括速度模型的每个网格;(4)对每条射线计算观察和预测的旅行时差;(5)将时差返回到速度模型,并不断地进行修正。
层析成像反演是一个非线形问题。
利用初始模型的一套射线追踪进行线形反演是实际可行的。
好的初始模型一般是根据初至旅行时或区域资料建立的。
当地形变化很严重时,建议用沿着变化的地形初始化的垂向速度梯度建立初始速度模型。
通过反演的速度模型和测井资料对比,回转射线层析成像可以估算比较精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
2、静校正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从地面到下延拓基准面(利用所计算出的近地表速度场)垂直估算静校正值,然后用一常数替代速度,通过整体静态时移,将基准面上延到最后基准面。
初至层析静校正技术在迪那某测线的应用
图 1描 述 了正 态 分 布 的静 校 正 误 差 为
.
.
± 1
波层 析反 演与静校正 技术 能够详 细 反 演
每
一
校正
…
。
根 据 静校 正 对 数 据 的影 响
,
一
,
般
时 对 高 频 信 息 的压 制 作 用 表 1 描 述 了 不
同静校误 差 的截频 作 用
。
观 测 位 置 上 的速 度 信 息
,
.
不 存 在控
有长 短 波 长 之 分 地 形 和 低 降 速 带 的 厚
、
长 波长 静 校 变
制 点与 非 控 制 点 问题
正 的精度
。
,
从 而 保 证 了静 校
度 变 化 引 起 的 静 校 正 量 变 化 通 常剧 烈
主 要 是 短 波长 的静 校 正 量 从 地 质 角度 来 看
;
.
化 不 影 响反 射 波 的聚 焦 而 能产 生 地 震
;
近 地 表模 型 是 由
一
层
.
用高 度 密集 单元 划分可 以描述 更 为 复 杂
或 多层 岩 石 所 构 成 的 接 近 地 表 的 地 质 体 并 具 有 明 显 的速 度 厚 度 变 化 大 及 各
, 、
初至 走时层析静校正 初 至 走 时层 析反 演利 用直 达 波 折
、 、
的速 度 场 增 加 了初 至 信息 的利 用 率 同
,
由此 可 见 初 至 波 层 析 反 演 用
, ,
而 潜水面起
。
剖 面 中的假 构 造 异 常 影 响 构 造 解 释 和
,
于 估 算 表 层 速 度 借 此 解 决 静 校 正 问题
6.静校正
5.3初至折射静校正
A D G
加减法折射静校正
加减法折射静校正示意图
θc
B C H E F
图中有三个炮点检波点对,分别是 A → D 、 D → G 和 A → G ,现在定义 两个时间变量 t+ 和 t− 。
t+ = t ABCD + t DEFG − t ABFG
t+ = 2( zw z tan θ c CD CH ) = 2( ) − − w vw vb vw cos θ c vb v sin θ c = w vb
∆T= B ⋅ ∆M
= ∆M ( B B) B ∆T
T T
−1
5.4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基本概念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是在应用了野外静校正或者折射静 校正以后进行的。 由于多种因素,CMP道集中的各个地震道经过上面的两种静 校正之后仍然存在着高频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影响CMP叠加的 质量。因此在CMP叠加之前,还要对剩余静校正量进行估算和校 正,实现CMP道集的同相叠加。 计算剩余静校正量的方法较多,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有两类: (1)基于地表一致性时差分解的方法 (2)基于互相关(或称叠加能量最大)的剩余静校正方法。
5.1静校正相关概念
为了使地表一致性条件成立, 又入另外一个假设条件:地震 波在震源处沿垂直方向入射, 在检波点处沿垂直方向出射。 上述条件如果成立,需要 假设地表有风化层覆盖。由于 风化层的速度比下伏地层的速 度低得多,按照斯涅耳定律, 地震波在风化层中可以近似认 为沿垂直方向传播。
基本概念
5.1静校正相关概念
z x − 2 zw tan θ c zw + + t =w vw cos θ c vb vw cos θ c
3地震处理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3速度分析和静校正概述 正常时差 平反射层的正常时差 水平层状介质的正常时差 四阶时差 动校拉伸 倾斜反射界面的正常时差 任意倾角多层的正常时差 动校速度与叠加速度 速度分析 速度谱 一致性测量 影响速度估算的因素 交互速度分析 沿层速度分析 相干属性叠加 剩余静校正 利用旅行时分解法的剩余静校正估计 利用叠加能量最大法剩余静校正估计 旅行时分解法的应用 最大允许时移量 相关窗口 其他条件 叠加能量最大值法的应用 折射静校正 初至波 野外静校正 平折射界面 倾斜折射界面 加减法 广义相遇法 最小平方法 静校正的处理流程 模型试验 野外实例 习题 附录C :时差和静校正 时移双曲线 动校拉伸 倾斜反射界面方程 对剩余静校正量估算的旅行时分解法 由折射初至波估算深度 倾斜折射界面方程 加减法 折射初至波的广义线性反演 折射旅行时层析成像 L 1模折射静校正 参考文献3.0 概述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其速度是深度的函数,声波测井记录表示直接的速度测量;另一方面,地震资料则给出了间接的速度测量。
基于这两种类型的信息,勘探地震学家推导出许多不同的速度,例如层速度、视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rms )、瞬时速度、相速度、群速度、动校(NMO )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
然而,从地震资料中得出的速度是能产生最好叠加效果的速度。
假设层状介质中,叠加速度与NMO 速度有关。
而又它与均方根速度有关,平均速度和层速度均由均方根速度求得。
层速度为两个反射界面之间的平均速度。
具有一定岩性组成的岩层的层速度的几个影响因素有:图3.0-1 含微裂隙的Bedford 石灰岩中在干的和水饱和时,纵波和横波速度因围压变化而变化,流体体积在测量中保持为常数。
这里,S 为饱和的,D 为干燥的,V p 为纵波速度,V s 为横波速度(引自Nur ,1981)速度(k m /s )围压图3.0-2 有圆形孔隙的Berca 砂岩样本,纵波和横波速度随围压的变化。
地震勘探中不同基准面对静校正结果的影响分析
地震勘探中不同基准面对静校正结果的影响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如何做好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我国有相当多的煤炭资源埋藏于西北部及中部。
这些区域的煤层埋藏深度比较浅,虽然这些区域的煤层埋藏深度比较浅,但是这些地区地形起伏大,地表比较复杂,这些地形的高程变化严重影响到基准面的选取。
为了最大程度进行这些负面影响的降低,需要做好地震静校正处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基准面的选择。
文章就水平基准面的基本选择方法进行分析,进行模型的计算,进行其优缺点的分析,以此提升静校正结果的质量。
标签:煤田地震勘探;地震刨面;基准面选取;静校正前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大提升了煤炭资源的开采规模。
在此趋势下,社会对于地震勘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静校正环节是地震勘探质量影响的关键因素,只有解决好地震勘探技术的关键环节,才能实现矿产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引起相关施工人员的重视。
1 地震基准面的具体应用概念(1)社会的不断发展,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煤炭开采企业对于地震勘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需要地震勘探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做好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等工作,以此提升地震勘探质量。
在这些环节中,资源数据的处理深刻影响到静校正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基准面选取等问题。
下文将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解决地震勘探过程的相关问题。
在地震数据处理环节中,基准面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地震时间及其速度和基准面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参考面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将相关数据调整到基准面上,可以降低该地的表层地形的影响,检波点及其激发点都处于这个基准面上。
在实际操作中,影响基准面选择的因素是非常多的,需要考虑到一般情况下静校正的基准面,该基准面是等速度面。
在地震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通过对基准面的应用,可以进行原始地震记录的静校正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对基准面叠加速度的估算。
如果基准面的选取不合理,就会出现基准面校正的偏差问题,很可能导致其校正后的反射时间域双曲线关系的偏离,从而影响到叠加速度的计算。
静校正
第四节静校正静校正是消除地震波到达时间误差的办法。
研究由于地形起伏、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横向变化,引起地震波到达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校正的技术。
静校正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至今仍未彻底解决好的技术。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迪克斯教授生前曾说,解决好了静校正问题就等于解决好了地震勘探中几乎一半的问题,静校正的难度可见一斑。
在观测面是水平的,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地震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
实际上,沿着测线的方向,地表高程、地表低降速带的厚度和速度的变化,也就是介质的不均匀,导致地震波到达时间的误差,所得到地震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畸变了的双曲线。
地表的变化越大,导致地震波到达时间的误差就越大,也就是静校正问题越突出。
地震波的激发、接收、传输系统也能引起少量的到达时间误差。
1.静校正概述静校正是提高叠加剖面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的一项关键技术。
静校正方法有野外静校正和室内静校正,或者野外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目前,对地表复杂的地震资料,联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静校正效果。
(1)地表模型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对于一致性的地表模型,上地层的速度与下地层的速度差异明显(由低到高),根据斯奈尔定律,同共接收点道集的所有地震波经过低降速带时,几乎沿着同一条路径、同一个方向(近似垂直地面)到达同一个接收点。
在共接收点道集内,接收点引起的各道的静校正量大小基本相同;在共激发点道集内,激发点引起的各道的静校正量大小也基本相同。
一个地震道的静校正与一个激发点和一个接收点有关,它的静校正量是激发点的静校正量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的总和。
对于非一致性的地表模型,道集各道的地震波传播路径有差异,接收点或激发点引起的静校正量不相同,引发了静校正不“静”的问题。
(2)野外静校正与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至关重要,当野外的静校正到位时,叠加剖面不仅信噪比高,构造形态比较真实,而且能提供高质量的模型道,使反射波法静校正(一种剩余静校正)与速度分析相结合的多次迭代过程能够收到真实果。
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t
t
t0
1 V
x2 4h2 2h V
或t
x2 V2
t02
t0
式中t0=
2h V
代表M点的自激自收时间。
这个精确公式有时讨论问题不够直观。在一定的条件下, 用二项式展开可得简单的近似公式,以后讨论某些问题 时经常用到。
1
t
2h
1
V
x2
4h 2 V2
V
2
2
t0 t t
动校正 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
通常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这种校正不随时间而变,只与炮点和检波点的位 置有关,因此也称之为静校正。
(1)井深校正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源O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Oj 其方法有二:
• 在井口埋置一井口检波器,记录直达波由O传至地
面Oj的时间Δτj,即井深校正值,又称为井口时间。
• 用已知的表层参数及井深数据,按下式计算井深校
那么,界面倾斜的情况下又如何呢? 这时怎样做 动校正? 会出现什么问题?
首先,S点接收到的反射 经动校正后应算哪一点? 这时从x/2处的M点向 界面作垂线与界面交于 R',而真正反射点在R, 这两者是有偏移的(见 右图)。
但当φ不大,界面较深,x较小时,RR' 很小,生产中近似地认为R与R'相差很小, 可忽略。若倾角较大,此问题就不能忽略。
h
j
(1 V0
1) V
在检波点处的校正量为:
'i
hi
(1 V0
1) V
故此道(第j 炮第i道)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i
' j 'i
(hj
hi
SAGA综合模型法静校正用户操作手册
恒泰艾普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2/31
综合模型法静校正用户操作手册
LD-SAGATM solution V1.0
1 概述
复杂近地表地震静校正成败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精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如果这个问题 能够解决,那么静校正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1.1 地表模型与静校正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意义
在实际的地震数据处理中,尽管非常重视对近地表模型的研究,但大多把近地表模型 和静校正的处理当成了纯数学的计算,而实际处理中也以简单的时移作为表征。从地质角 度来看,近地表模型是由一层或多层岩石所构成的接近地表的地质体。该地质体具有明显 的地质特征,如速度不均,厚度变化大,孔隙一般比较发育,孔隙中一般充填气体,各向 异性特征比较明显等。从地球物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将近地表模型看成是从地表开始向下 的一层或多层介质,速度和厚度一般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变化,可以引起地震波传播路径 的改变和地震波场的畸变,从而改变从地表接收到的来自深部地层的反射波的波场特征, 其表征为地震波旅行时间、频率、振幅和相位等的变化。 相应地,从地质角度来看,静校正是对近地表地质体特征及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结果的 一种数学描述,虽然实际应用中其表征和最终的结果是计算出并加以应用的静校正量,但 静校正量的求得是建立在对近地表地质体描述的基础上的。从地球物理的角度来看,静校 正是对由近地表地质体引起的地震波场传播畸变的一种校正,虽然这种畸变包含了各种地 震波场特征的一些变化,但从目前传统的静校正处理来看,所考虑的仅仅是对传播时间改 变的校正,其他的改变则利用振幅补偿、地震波衰减补偿等处理手段进行校正。在传统的 数据处理中,由近地表模型所引起的静校正量仅考虑了由近地表地层的厚度、速度、高程 等计算所得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量,中短波长静校正量由剩余静校正来解决,但实际情况远 非如此。由近地表模型计算所得到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量仅仅是对真实近地表模型的一种近 似, 因为近地表地层中传播的地震射线并非垂直, 特别是近地表地层的速度存在横向变化, 或近地表地层的各向异性较强时,这种计算就更加不准确。而往往这种各向异性和射线路 径所引起的误差是中短波长的静校正,尽管地震波在深部地层的传播过程中也会伴有微小 的传播时间上的变化,但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短波长静校正量也大多是由于近地表模型所 造成的。因此,仅仅由中长波长的静校正量来描述近地表模型是不准确的。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的这种不准确性可以通过剩余静校正的计算进行纯数学上的校正, 但是,正像中长波长静校正量的计算一样,这种计算是把纯粹的地震波场传播问题简化为
静校正方法
上面列举的一些静校正方法,基本反映了当前这项 技术的发展状况。我们面临的任务是:一方面是继续研 究和发展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是作业人员如 何根据作业现场千变万化的地表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组织有效的静校正处理流程,追求较好的应用效果。近
几年随着勘探战场的转移,进入复杂地区工作,静校正 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成果和适应各 种不同条件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应用技术就更 加需要和更加现实。
底面与地形面之间是不平行的。
低降速带底面是实际存在的一个面。野外进行小折射测
量,就是追踪这个面,室内处理也希望能解释出这个面的准 确位置,但实际应用中困难较多。不少的静校正处理方法是 针对这一点而设计的。
二、基准面 基准面是用户在一个工区内所选用的参考面。 当地表高程变化不大时,基准面采用水平面,如华
这个误差由自动剩余静校正程序进行进一步校正处理。
基准面的深度直接影响反射波的自激自收时间to值, 对速度分析和动校正都有较大的影响,为了减小这种 影响,所选基准面越接近地表越好。另外,基准面的 选择对构造偏移位置也有影响,这是因为静校正的应 用改变了偏移的起始点。
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法等建立 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找到对应 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地表高 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等数据库)。
第二类是基于生产炮初至信息为基础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
、动校正、叠加等,都与双曲线的定义有关,只有地
面水平,并且低降速带没有横向变化,共深度点时距 曲线才可近似地认为是一条双曲线。为此,我们必须 在一个或相邻几个CMP道集的炮点和接收点所涉及的 范围内,确定一个时间地形平均面。
静校正
第一节概述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校正问题尤为严重。
目前地震勘探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西部, 在这些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我们在推导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时,假设观测面是一个水平面,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观测面不是一个水平面,通常是起伏不平的,地下传播介质通常也不是均匀的,其表层还存在着低降速带的横向变化。
因此野外观测得到的反射波到达时间,不满足教科书中给出的双曲线方程,而是一条畸变了的双曲线。
静校正就是研究由于地形起伏、地表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并进行校正。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迪克斯教授生前曾说过,解决好静校正就等于解决了地震勘探中几乎一半的问题。
可见静校正工作的重要性。
静校正是实现CMP(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剖面的垂向分辨率,同时又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量信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从野外直接观测数据进行整理换算,如地面高程数据、井口检波器记录时间、微测井数据、小折射数据等;二是从地震记录中,根据地下反射波信息或者是初至波记录信息来求取校正量。
一般来说,前者称为基准面校正或野外静校正,后者称为反射波剩余静校正(不包括初至折射波法)。
对于多数地区这两种静校正工作都需要,后者在前者完成以后进行。
一个地震道对应一个炮点和一个接收点,就一个地震道而言,它的校正量应是炮点校正量和接收点校正量的和。
对于地表一致性模型来说,一个道的静校正量是一个时间常量。
这实际上是假定到达同一接收点的所有射线,当它们接近到达地面前,其传播路径均与地面近于垂直。
为此要求表层速度与下伏地层速度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低到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斯奈尔定律,使浅、中、深层反射经过低降速带时,几乎遵循着同一路径,因此它们的静校正量才大致相同。
江苏油田分公司静校正处理技术现状评述
探 反 射波 时距 曲线是 一 条双 曲线 , 这是 由于在推 导
反射 波 时距方 程 时 , 假设 观测 面是 一一条 直线 上 , 地下 介质 是 均匀 的 。但 在 且
野外 实 际观测 时 , 测 面 通 常 起伏 不 平 , 观 地下 介 质 也是 非 均匀 的 。特别是 在 我 国陆上探 区 , 不仅 有地
表 面的高 程 变化 , 且 还 有 近 地 表 的沙 丘 、 而 风成 沉 积、 地下 河道 、 下冰川 冲蚀 坑 、 久冻 土 、 发岩 、 地 永 蒸 易 变潜 水面 、 滤 带 和火 山岩 等 地 质 现象 的存 在 , 溶 这些 都会 导 致近 地 表低 降速 带 的速 度 和 厚 度 的横 向变化 。这 时观 测 到 的 时距 曲线 是 一 条 畸 变 的 曲 线 而非 双 曲线 , 能 正 确地 反 映地 下 的构 造 形 态 。 不
况 , 个校 正过 程就 是传 统 意义上 的静 校 正. 。 这 1 ]
随着 时 间的推 移 , 们 对静 校正 问题 的认 识更 人
加深 入 , 对基 于几 何地 震学 静校 正概 念 的 阐述 已不 能满 足研 究 的需 要 , 因此 国 内外 地球 物理 勘探 研究 人 员开 始 应 用 物 理 地 震 学 理 论 来 诠 释 静 校 正 问
题 _ 。如 图 1所示 , O表 示 具 有 高 程 起 伏 的 地 2 ] L 表面 , S为炮 点 位 置 , 为检 波 点 位 置 ; 是 速 度 R L 为 的 低 速 带底 界 ; z 表 速 度 为 的 降 速 带 L 代
静校正新方法
2.
3.
总之,是永远算法要求资料信噪比较高并且反射界面最好水平。
延迟时差法方法原理
转换波检波点延迟时等于转换波与纵波初至时差和纵波检 波点延迟时的和。 波点延迟时的和。
从激发点A到接收点D的纵波 与转换波初至时间差为:
∆t =[TAB +TBE +TED]−[TAB +TBC +TCD] = TCE +TED −TCD
∆ t = TED − TEF + TEF + TCE − TCD = (TED − TEF ) − (TCD − TCF )
d p = TCD − TCF , d s = TED − TEF
p
d
s
= ∆t + d
spΒιβλιοθήκη 根据延迟时定义可知:d 为纵波延迟时,类似地把 d 定义为转换波 延迟时; 为转换波与纵波的初至时差。 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转换波检波点延迟时等于转换波与纵波初 至时差和纵波检波点延迟时的和。
6.什么是静校正?为什么要作静校正?这种校正为什么叫“静” 校正? 7.静校正和动校正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8.静校正的基本假设条件是什么?如不满足会出现什么现象? *试举1~2例说明实际生产中可能发生的不满足基本假设条件的 情况。 9.什么是剩余静校正?为什么要进行剩余静校正? 10.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和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的分类依据是 什么?它们分别会给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1.如何求取CDP道集中各道的相对剩余静校正量?它使用的是 什么记录?为什么互相关法只能求取相对剩余静校正量?
上节要点
1、折射静校正的目的是什么? 2、折射静校正和野外一次静校正的关系是什么? 3、延迟时(时间深度)的定义? 4、如何求取延迟时? 5、目前静校正方法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静校正质量控制
静校正质量控制一、前言静校正是将原始零件按设计要求调整好位置,并用夹具固定在定位基准面上,对刀后加工出符合图样或技术条件要求的工件。
经过静校正后,可以提高工件装配时的定位精度,降低对刀误差,减少废品率。
加工前对各类刀具进行修磨,能大大提高刀具使用寿命和机床的加工效率。
二、主要内容根据图纸编制加工工艺路线,明确各道工序的加工内容和技术要求。
认真研究产品图纸,明确产品工艺规程的目的与要求,特别要搞清楚各道工序所应达到的技术指标,为制定切削用量和工序余量提供依据。
根据产品结构和尺寸精度要求,合理选择刀具材料和热处理方法。
对刀具进行精心的修磨,特别是刀具的刃口部分必须重点加以修磨,以提高刀具的耐用度。
对切削用量的选择要通盘考虑,既要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机床的潜力。
在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由于夹紧、测量和对刀等工作不当,造成刀具损坏或加工表面质量不良等问题,影响了加工精度。
因此,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把这些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1、刀具的选择。
刀具选择的好坏,对加工质量影响很大。
根据不同材料及加工工件形状、尺寸等选择适当的刀具,能改善刀具的切削性能,提高加工质量。
对车床刀具的选择,一般从生产率、材料利用率、加工表面质量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对于长径比大,切削厚度大,材料硬而脆的工件,可选用立铣刀、球头铣刀和平底立铣刀;车削淬硬材料或含合金成分较多的硬度高的工件时,宜选用车刀片或端面车刀;当工件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时,应选用砂轮越程槽加工,其最小齿数为6,如果粗车和半精车时还需用到切削刃锋利的阶齿钻头。
2、工件夹持方式的选择。
工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与工件的夹持方式密切相关。
工件的夹持方式有三种: 1)支承夹紧; 2)自定心夹紧; 3)悬臂夹紧。
1、合理地进行刀具选择,尽可能选用优质的车刀和铣刀;2、减少装夹次数,尽量一次装夹定位;3、夹紧要牢靠、可靠;4、采用合理的对刀和找正方法,以免反复对刀和校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地表 高速顶
高速顶
理想的中间参考面
下移后的面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1800
圆滑半径900米高程曲线
1700
1600
地表高程曲线
1500
1400
圆滑半径1200米高程曲线
1300
圆滑半径2500米高程曲线
1200 537100 537200 537300 537400 537500 537600 537700 537800
测 线 中 北 山 地 区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JX01-1
测 线 中 部 山 地 区
高 程 校 正 中 间 参 考 面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JX01-5 山地区
静 校 正 效 果 分 析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的现场处理剖面(模型法)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的现场处理剖面(初至)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层 析 反 演
岩 性 分 区
各段剖面效果无差异
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酒 东 三 维 表 层 调 查 的 高 速 层 速 度
1000m平滑的中间参考面校正速度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祁 连 地 区 初 至 分 析 的 速 度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方法一:用A和B 点的层析速度的平 均值求高速层到中 间参考面之间的速 度值。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技术
冯泽元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技术支持部
2003年1月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的概念
顾名思义,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就是 在高速层顶界面与最终基准面之间增加了一 个中间参考面。即作完低降速带静校正后,
再从高速层顶界面校正到中间参考面,最后
从中间参考面校正到统一基准面。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技术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第三部分——基准面校正
基准面校正就是从中间参考面到 统一基准面之间的校正,它只与校正 速度有关。 因为中间参考面本身是一个非常 圆滑的面了,因此校正速度对叠加效 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校正速度 的选取也就变的不那么严格了。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高 程 校 正 的 剖 面 中 间 参 考 面 的 剖 面
A
B
方法二:从A到B 各网格内的层析速 度累加后求平均值 得到高速层到中间 参考面之间的速度 值。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131101 750 131182 131263 131344 131425 131506 131587 131668 131749 131830 131911 6考面静校正方法
0 500 1000
戈壁区中 间参考面 校正速度 2500m/s 的 初叠剖面 戈壁区中 间参考面 校正速度 4000m/s 的 初叠剖面
1500
0
500
1000 1500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4500 4000
JX01-5测线中间参考面校正速度曲线
3500
3000
2500
2000 380
地表
高速层顶界面
窟窿山地区某测线的表层模型剖面图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地表高程
高速层顶界面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中间参考面把静校正分成三个部分
低降速带校正、中间参考面校正、基准面校正
统一基准面
地表
高速层顶界面 中间参考面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第一部分——低降速带校正
低降速带校正可以采取以前讲过的
任何方法,如层间关系系数法、时深关
JX01-2测线(联络测线)
中间参考面现场处理剖面(模型法)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的剖面(初至)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柴达木盆地红柳泉三维现场处理剖面
高程校正
地 表 高 程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窟窿山三维第16束线现场处理
未用中间参考面
采用中间基准面
430
480
530
580
630
680
730
780
830
880
930
980
1030 1080 1130 1180 1230
3700 3600 3500 3400 3300 3200 3100 3000 380
JX01-2测线中间参考面校正速度曲线
430 480 530 580 630 680 730 780 830 880 930 980 1030 1080 1130 1180 1230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JX01-9
JX01-7 JX01-2 JX01-1 JX01-3 JX01-5
窟 窿 山 地 区 卫 星 照 片 地 形 图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JX01-1
测 线 北 部 戈 壁 区
高 程 校 正
中 间 参 考 面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高 程 校 正 中 间 参 考 面
系曲线法、绝对折射静校正方法、相对
时差静校正方法、绿山折射静校正方法
等。总之,在不同地区要寻找一个能较
好控制低降速带高频静校正变化的方法
;确定这个方法一般需要试验。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鸭线 老表 南层 地调 区查 第静 十校 四正 束法 鸭线 老时 南深 地关 区 第系 十曲 四线 束法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第15束选用的不同圆滑半径圆滑高速顶对应的高程曲线图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900米平滑半径
1500米平滑半径
2500米平滑半径
第15束不同圆滑高速度顶对应的静校正剖面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合理中间参考面的生成方法
——用地表或高速层顶界面低洼点高程连线 平滑,适当下移得到中间参考面。
低洼点连线
地表或高速层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针对目的选择中间参考面?
中 间 基 准 面 的 应 用
消除界面起伏造成的静校正误差 消除速度变化引起的静校正误差
保证最终基准面校正速度的一致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选择中间参考面的原则
a) 对于一个探区(盆地)最好是统一的;
b) 原则上越平越好,实际实施时一般要求 不存在中、短波长成分;
为什么要增加一个中间参考面哪?
水平基准面 低降速带
高速层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技术
3500 3400 3300 3200 3100 3000 2900 2800 2700 2600 2500 2400 2300 2200 2100 131101 131182 131263 131344 131425 131506 131587 131668 131749 131830 131911
柳表 北层 地调 区查 第静 五校 束正 线法 柳时 北深 地关 区 系 第 五曲 束线 线法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模 型 校 正
酒泉盆地窟窿山三维
初 至 校 正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第二部分——中间参考面校正
为什么叫中间参考面?
中间参考面是一个虚拟的深度面,它不 是一个实际的地质界面。实际的地质界面可 能没有或者是埋藏很深,我们没必要去追踪 它,只要选择的这个面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即 可。因为选择的这个面是个虚拟的面,所以 称之为中间参考面。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酒 泉 盆 地 六 块 三 维 中 间 参 考 面
3200 3100 3000 2900 2800 2700 2600 2500 2400 2300 2200 2100 2000 1900 1800 1700 1600 1500 1400 1300 1200 1100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c) 中间参考面在高速层顶界面之下并尽量 接近高速层。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为什么要求中间参考面尽量接近高速层?
高速层顶界面
中间参考面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生成中间参考面的方法
以往生成中间参考面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用地表高程数据圆滑生成; ——用高速层顶界面高程数据圆滑生成。 这两种生成方法会造成圆滑和深度之间的 矛盾。如圆滑半径小,中间参考面不够平缓; 圆滑半径大,下移后地形平坦地段太深,而地 形起伏较大地段相对较高,中间参考面起伏不 合理。
350
250
150
50
-50
V2000
V2500
V3000
V3500
V4000
V4500
不同中间基准面校正速度计算的静校正量曲线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0
500
1000
山地段中间 参考面校正 速度2500m/s 的初叠剖面 山地段中间 参考面校正 速度4000m/s 的初叠剖面
1500
0
500
1000 1500
不同剥去速度对应的静校正量对比图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中间参考面校正速度的选取
1500m/s 2000m/s 2500m/s
3000m/s
3500m/s
不同剥去速度静校正效果对比图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中间参考面校正速度 常速校正
表 层 调 查 剖 面 对 比 表 层 调 查
变速校正
速 度 扫 描
初 至 分 析
窟 窿 山 三 维 中 间 参 考 面
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方法
300
剥去速度3500米/秒
250
剥去速度3000米/秒
200
实际应用的剥去速度V1米/秒
150
剥去速度2000米/秒
100
剥去速度1500米/秒
50
剥去速度2500米/秒
V1代表实际剥去速度
0 921150 921250 921350 921450 921550 921650 92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