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记录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初中地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课题:《中国地理》——第四课《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师姓名:张老师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1课时5. 日期:2021年10月25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

2.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例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授(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张老师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并解释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的关系。

(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张老师详细讲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包括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等。

(3)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张老师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发布等方面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3. 案例分析张老师以“城市规划”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活动张老师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一张家乡地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参与度高: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 教学目标达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合理:张老师采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改进措施1. 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一、课程概述本次七年级地理课程主要探讨了地球的结构和地貌,以及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

通过课堂讲解、互动讨论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增强了地理意识。

二、课程重点1、地球结构:老师详细讲解了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并使用模型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2、地貌特征:在课堂上,老师对地球的海陆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貌的形成进行了讲解,让学生对地球的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陆地与海洋:老师通过对比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三、课程亮点1、互动讨论:老师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实地考察: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附近的山区和河流,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地貌的特征,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3、多媒体教学: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四、课程反思1、需要加强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讲解,如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以免学生产生困惑。

2、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措施,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

3、应安排更多的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个人感悟通过这次地理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地理知识,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环境保护,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建议与展望1、建议学校增加地理课程的课时,以便教师更全面地讲解地理知识。

2、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实地考察机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3、展望未来,我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地理知识,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环境,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这次七年级地理课程让我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地球的结构和地貌,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疆域》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疆域》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疆域》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及邻国分布,增强对国家版图的空间认知。

2.地理实践力:通过地图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人地协调观:理解中国疆域辽阔的地理特征,增强国家版图意识和海洋权益意识,培养爱国情怀。

二、导入教师行为1.播放视频:播放《航拍中国》片段,展示中国辽阔的疆域和丰富的地理景观。

2.提问引导: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3.引入主题:总结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主题——《从世界看中国:疆域》。

学生活动1.认真观看:学生被视频中的美丽景观吸引,认真观看并思考。

2.积极回答: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分享自己的感受。

过程点评•视频导入直观生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中国的地理位置教师行为1.展示地图:在黑板上或多媒体上展示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2.引导分析:引导学生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

3.归纳总结:总结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学生活动1.观察地图: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寻找中国的位置。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优越性,并派代表发言。

过程点评•通过地图阅读和分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中国的地理位置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中国的疆域范围教师行为1.展示疆域图:展示中国疆域图,指出领土四至点和主要邻国。

2.讲解疆域特征:详细讲解中国疆域辽阔的特点,以及陆上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的长度。

3.互动问答:提问学生关于中国疆域范围的具体问题,如“中国陆地领土面积是多少?”“中国濒临哪些海洋?”等。

学生活动1.观察疆域图:学生仔细观察疆域图,了解中国的疆域范围。

2.回答问题: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
主讲内容:世界的气温
一、教学要求:
1、气温的概念。

2、影响气候的四种要素,
3、了解气温分布的不同规钟。

4、影响气温匹种因素的情况。


二、教学日标
1、认真掌握相解气湿的概念。

2、识记影响气候的四种因素的概念。

3、理解气温由高向低的的形成规律。

4、四种影响气温因素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及年平均气温图了,了解世界气温的。

分不情况:(2)根据地图了解影响气温四种要素的分布情况。

(3)根据示意图理解高伟度,低伟度的概念。

(4)通过实物实验、进一步陆地和海洋爱热和放热的不同情况。

(5)根据示意图进一步理解寒暖流的概念。

(6)理解山地气温殖着海拔的升高而低下的原灭。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气温状况是说明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基本要素。

虽然世
界各地的气温和将水状况相差悬殊,但是它们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及评议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及评议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及评议
地理课堂内容概述
本次地理课堂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及应用
-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和人文地理因素
学生反馈和评议
学生对本节地理课堂的评价和反馈如下:
- 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增进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 教师讲解生动活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气氛较为活跃;
- 课堂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图表和实例的使用使得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具体易懂;
- 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课堂建议和改进
针对本次地理课堂的提高,学生希望以下方面能得到改进:- 增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更具实用性;
- 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地观察,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
- 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 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回应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表示感谢,并承诺在接下来的课堂中
继续努力改进教学。

针对学生的建议,教师将会:
-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入更多实例和案例,让地理知识更贴
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加深理解;
- 通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

结论
本次地理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了正面评价。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教师也将会继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地理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高一地理听课记录范文(共14篇)

高一地理听课记录范文(共14篇)

教学过程:1、导入,引用林语堂之语。

2、标注序号:朗读全文(默读),学生朗读一遍。

(随堂评议:读音、释义共进)3、逐段读(找学生读错的地方)4、“何为其然也”,“何为”――“为何”(因为什么)5、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渺渺乎予怀”中的“渺渺”何意?6、找出情感的变化。

每一段的情感是不同的。

7、情感因何而来,由何而去?找语句。

8、第一段读出了快乐第二段读出乐与悲第三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挟飞仙以遨游”――渴望――失望9、为何转喜为悲?10、分享:教师30岁,学生15岁,加起来是苏轼写本文的年龄。

11、每个学生选择文本中一两句名言,自己站起来背诵。

过程思索:处处小心,点点如意,环环相扣。

步步为营,符合认知规律。

整体点评:这是一位纯静干练的教师,普通话很好,很标准。

沉着,大气。

本文成功之处有三:一曰读。

默读全文;让几个学生分别读一段,逐段朗诵全文。

二曰理解。

抓住每一段的感情线索逐段理解:愉快---乐;悲伤----高兴。

情感因何而来,因何而去?问学生:你从第一段读出了什么愉快?读“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等。

第二段谈谈乐与悲。

从渴望读出失望:“挟飞仙以遨游-----”。

第三,如何转悲为喜了?人可以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从小人生到大人生。

最后一段:你从文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

这是一节好课。

《雷雨》听课记录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二、预习:自我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我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

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师:还有谁会说?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地理学导论授课教师:李老师上课时间:____年X月X日(星期三)9:00-10:30地点:教学楼xxx教室评议记录:1. 教学目标明确李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这对于我们理解地理学的整体框架和发展历程非常有帮助。

2. 教学内容丰富李老师在这堂课上介绍了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详细解释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并通过多个实例讲解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案例的引入,使我们对地理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3. 教学方法多样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举例、互动等。

她使用图表和实地考察等教学工具,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特别是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提问我们对地理学的认识和理解,积极鼓励我们发表观点,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

4. 讲解清晰易懂李老师在讲解地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她聪明地运用归纳和比较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增加了我们对地理学的认知深度。

5. 教学态度端正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保持了良好的教学态度,认真负责,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

她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合理的评价,积极引导我们思考,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她对待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友善和关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这堂地理学导论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教学设计得非常合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讲解清晰易懂,教学态度端正。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对地理学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对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有了更多的期待。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空间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流向及分布特点,形成对中国河流网络的基本认知。

2.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理解河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吗?它们是从哪里发源,又流向哪里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如“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向渤海”、“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最终注入东海”等。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提问,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河流名称与分布:•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流经省份及注入海洋,引导学生识记。

•组织学生进行“河流接龙”游戏,增强记忆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跟随教师指示在地图上标注河流名称,积极参与“河流接龙”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点评:•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游戏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记忆效果。

2.2 河流的水文特征:•讲解河流的水量、水位、流速、含沙量等水文特征,并结合具体河流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水文特征对河流航运、灌溉、水能开发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2.3 河流与区域发展:•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城市等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河流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
缺点:地球仪太小,不能具体地体现出地球上各地方的全貌。
精心设计开场白,能够更好的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启发和引导)பைடு நூலகம்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利用空间思维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优点:引导合理,循循善诱,方法科学,学生容易接受。
总结问题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智力认识,同时布置的练习应以课堂练习为主,减轻课后学习负担。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姓名
学员单位
观察时间段
观察对象
学生
授课内容
《地球与地球仪》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课: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需要了解地球,但地球太大了,虽然现在可以通过卫星观察地球,但是在课堂上要把握它的全貌很难,也很抽象。怎么办?
优点: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地球,立体的了解地球的形象。
缺点:教具太少,学生只能看演示,缺少个体感性认识。
启发学生空间立体感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
1、找到北极、南极、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和南极圈。
2、找到地球旋转的假想—地轴。
3、演示地球自西东的自转方向,并分别从亲极上空、南极上空观察地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
优点:步骤清晰,组织严密,一环扣一环
缺点:提问过于集中。
多利用ppt资源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
1、通过学生练习题后总结学生存在的认识误差进行点评,指出:主要是个人空间想像力不足,要发挥空间想像。同时力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强化练习题。
2、印发练习,进行课后巩固。

初中地理课程课堂实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课程课堂实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课程课堂实录第一篇范文在地理课堂上,我们以“地球与地图”为主题展开了教学。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地球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和地图的识别等。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一、导入新课在课程开始之前,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图片,引导他们观察地球的形状。

然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地球是圆的,有的说地球是扁的。

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并告诉他们地球实际上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接下来,我引入了地球仪的概念,并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仪的图片。

他们对于地球仪的形状和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我拿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篮球,让学生们观察地球仪和篮球的形状。

通过对比,学生们能够清楚地看出地球的椭球形状。

接着,我向学生们讲解了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并告诉他们地球仪是用来表示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信息的模型。

三、学习地图的识别在学生们掌握了地球的形状之后,我向他们介绍了地图的基本知识。

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地图,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然后,我教他们如何阅读地图,包括地图的标题、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

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掌握了阅读地图的技巧。

四、课堂练习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首先,我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地球仪,并指出地球仪上的重要地理特征。

然后,我给他们发放了一些地图,让他们根据地图上的信息回答问题。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五、总结与反思在本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们总结了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的内容。

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表示自己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和地图的识别等知识。

最后,我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参与度很高。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地理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地理听课记录

2024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地理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以一段关于中国壮丽山河的短视频作为开场,展示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提问学生:“你们从视频中看到了哪些中国的地理特色?中国地理有哪些独特之处?”•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中国地理的世界,探索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

”1.2 教学过程一、地理概述•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类型等基本地理信息。

•利用地图展示中国的地理分区,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西部高原地区等,并解释各区域的特点。

二、地形地貌•详细介绍中国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等地形类型,并解释它们对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三、气候特征•讲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分析气候对中国农业、工业等经济活动的影响。

四、河流湖泊•列举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并解释它们在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结合实例分析河流的流域特征和湖泊的成因。

五、资源与环境•介绍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强调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六、互动环节•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家乡的地理特色和人文风情。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观点。

1.3 板书设计(提纲式)•中国地理•地理位置与面积•地形地貌•山脉•高原•盆地•平原•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河流湖泊•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1.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并总结今天所学的中国地理知识,形成一份笔记。

•鼓励学生收集关于中国地理的更多资料,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准备。

1.5 课堂小结•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中国地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鼓励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并积极参与讨论,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空间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理解气候与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4.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理解气候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一幅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尝试识别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我看到了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3.1 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师行为:•介绍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范围及基本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的全年高温、降水集中等。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多媒体展示,并做好笔记,记录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

过程点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气候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2 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如何影响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要素,如热带雨林气候下的茂密森林、温带季风气候下的河流季节性变化等。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准备小组汇报。

过程点评:•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交流分享,学生加深了对气候影响自然环境的理解。

3.3 气候与社会经济教师行为:•分析气候对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如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茶叶生长等。

初二地理听课记录范文(必备5篇)

初二地理听课记录范文(必备5篇)

初二地理听课记录范文(必备5篇)时间:10月18日地点:多媒体教室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授课人:听课记录:过渡:不过几天之后,我又受到了她的一封邮件,我的朋友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情境(二)一位中国记者寄自海外的信早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就发明了适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一次性筷子。

到1990年,日本国产一次性筷子的产量达到了240亿双。

与此同时,由于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大量木材,一些厂商于是将目光转向海外。

现在,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

同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是从中国进口的。

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课上交流:关于一次性筷子1你知道日本和中国森林覆盖率各是多少吗?(日本64%,中国17%)2你知道一棵50年树龄的大树价值是多少吗?它有哪些功能?(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繁养场所??价值万美元)这棵50年树龄的大树可以被制成多少双一次性的筷子?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制成6000---8000双一次性筷子,价值40美元)3你知道日本国内采伐的方式吗?我们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采伐方式?(日本“间伐”方式,及时补种;中国采用“一采光”的方式,后继植树工作乏力,使原本可再生的资源变成了一次性资源)4你家周围的餐馆有没有使用一次性筷子?(普遍使用)你和你的家人使用过吗?(用过)这些餐馆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呢?(大都被当作垃圾倒掉)5你知道日本的一次性筷子用完之后是如何处理的吗?(有专人回收,由于造纸的原料,三双一次性筷子可以造一张明信片或一张复印用的A4纸)总结过度:通过交流,我想我们好多同学也许和我的朋友一样,心情不是很轻松,但是有的同学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多媒体展示:争议(一):有的同学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应有尽有,砍点森林没什么。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3篇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3篇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3篇第一篇: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本次地理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球体,而是一个略扁的椭球体。

接着,老师讲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日夜交替与季节变化的影响。

通过简单的实验,我们看到了地球自转的效果,太阳表面上由此产生的视运动造成了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随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地球公转的实验,并解释了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原理。

通过这堂课,我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

第二篇:气候与气象今天的地理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气候与气象的知识。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气象的研究方法和气象因素的分类。

接着,我们了解了常见的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和降水等。

通过观察气象仪器测量结果和日常天气预报,我们了解到不同气象要素对天气的影响。

同时,老师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即将到来的天气。

通过这堂课,我对气候和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三篇: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我们今天地理课的内容是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地理资源的分类和特点,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

我们了解到地理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老师重点讲解了地理资源的分布规律以及取得和利用地理资源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地理资源,并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地理资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这三堂地理课让我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气候与气象,以及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知识不仅扩充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生活的地球。

通过积极参与地理课堂,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积极推动环境保护的人。

地理听课学习记录(六篇)

地理听课学习记录(六篇)

4、结合完整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3种类型,讲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分析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海陆空三地又有不同圈层,其中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转移;5、指出水循环中的任意环节,请学生回答;6、布置学生在草稿纸上自主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随机点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图7.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5活动8.从活动入手,引导学生归纳水循环的意义3.阅读活动内容,思考P56的4个问题并作答4.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及其后果。

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树立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理解事物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的四、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生理解记忆五、布置练习在PPT上给出习题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习题,没有完成的在课后继续完成,课后还将完成对应的练习册。

巩固提高,学生加强对新知的学习板书设计总体评价: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客观方面:学校教学题材还不够完善,实验操作难度大。

主观方面:学生各自知识储备不一样,所以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师问:梁龙所属的侏罗纪属于什么代?师问:中生代属于什么宙?师问:显生宙与元古、太古、冥古宙有何区别?师:前寒武纪时期距今的时长、动物演化状况、植物演化状况、代表物种和生物事件?播放幻灯片;指导学生将表格空白区域自行补充(三)地质年代的划分依据和地质年代表的记忆师问:“地质年代”的划分有何规律?让学生识记其自行制作的“地史学简表”,并要求学生描述其“地史学简表”的内容从“地史学简表中”归纳出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迅速识记“地史学简表”,并且尝试去描述“地史学简表训练学生分析信息,从信息中寻找规律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记忆规律,即时记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此外,提供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其自身动力与外部压力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三、课堂练习课本第19页的活动题板书设计 3.1地球的历史总体评价:本节内容正是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但是无论培养哪种观念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节内容的特点更是“内容为王”的典型。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空间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区域及其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评估自然灾害风险,提出初步的防御和应对措施。

4.人地协调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应有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年来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台风等)的短视频,引起学生注意。

1.2 提问:“视频中展示了哪些自然灾害?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这些地区容易发生这些灾害?”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记录关键信息。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个人见解。

过程点评:•视频导入直观生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同时初步思考其成因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3.1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师行为:•展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逐一介绍主要自然灾害(洪水、地震、干旱、台风等)的类型、特点及分布区域。

•利用图表和数据说明不同灾害的频发区和影响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在地图上标记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

•记录每种灾害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过程点评:•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征。

•学生动手标记和记录,增强了学习的参与度和记忆效果。

3.2 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如气候因素(降水异常、台风路径)、地质因素(地震带分布、板块运动)、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成因。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

初二年级地理自然地貌课堂学习记录

初二年级地理自然地貌课堂学习记录

初二年级地理自然地貌课堂学习记录地理自然地貌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并深入探讨地质力量和自然环境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通过对初二年级地理自然地貌课堂学习的记录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初二年级地理自然地貌课堂学习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首先,我结合多媒体技术,使用地理地貌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教学资源,直观生动地展示不同地貌形态的特点和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地貌形成的过程。

例如,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的河流、山脉和海岸等地貌景观,让他们亲眼目睹地貌的特点和变化。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实验活动,例如在实验室中模拟地质力量对地貌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地貌形成的原理和机制。

在初二年级地理自然地貌课堂学习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我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地貌形成的案例,让他们分析案例中的地质力量和自然环境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对初二年级地理自然地貌课堂学习的记录和分析,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对地貌形态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缺乏对不同地貌形态的准确描述和分类能力。

其次,部分学生在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时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最后,部分学生对地貌形态的发展和变化缺乏清晰的认识,难以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将加强对地貌形态的讲解和描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不同地貌形态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其次,我将组织更多的分析性讨论和案例分析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课堂记录

地理课堂记录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表单课堂观察记录表单(1)课堂观察记录表单(2)课堂观察记录表单(3)课堂观察记录表单(4)前言:上周,我有幸进入了江苏省的省级课堂现场直播网络平台,听了包括特级教师的随堂课,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们对于课堂的观察活动的总结与讨论,居然可以从14:30一直持续到18多,我听到许多新名词,确实,我们该学习呀。

很多人说,要出去才叫开了眼界,但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我们为何不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牺牲点自己的业余时间,一样可以大开眼界的...............我一直在问自己,你何能?何德?可以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不学习的人最终就被边缘化,更谈不上所谓的一个虚名“教学能手”,所以,学习成为我一项很重要的事............再说,我们的听课,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意听课,随意评课。

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我们必须重新调整,提高自己。

很多专家说,善于听课者,进步才可能大。

现在有种新名词,叫课堂观察,那我们就从课堂观察再开始吧............敬请各位老师,认真拜读这篇文章,做好准备吧,我们想尝试在周四运用下面几个表格。

地理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观察,即日常观察。

地理课堂观察是在一般观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使观察者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对地理课堂教学洞察的深度和广度。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一、定量观察定量观察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

定量观察主要运用时间抽样和事件行为抽样,对课堂进行结构的分解,根据分解的类别和因素设计量表,从而收集到属于较少做价值判断的、事实性的量化资料。

定量观察突出的优点是注重科学、客观、系统的方法和程序,强调记录中的少判断,不足之处是在观察前提出问题,具体设计指标系统,只对预定的条目进行记录,忽视其他因素。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空间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其特点。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评估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提出改进建议。

4.人地协调观:增强学生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土地资源图片,如肥沃的农田、荒漠化的土地、城市扩张中的耕地减少等,引起学生注意。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土地资源的不同状态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分享初步观察和思考结果。

过程点评:•图片对比鲜明,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提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变化原因,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3.1 土地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教师行为:•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图,讲解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主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地图进行自主学习,标注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区域。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在地图上标注土地资源的分布。

•小组内交流各自标注的结果,讨论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

过程点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分布更加直观易懂。

•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教师行为:•展示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数据和图表,如耕地面积变化、土地退化情况等。

•分析当前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耕地减少、土地污染、荒漠化等。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数据和图表,记录关键信息。

•小组讨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教学实践记录地理(3篇)

教学实践记录地理(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的重视。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本人在本学期地理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实践的一些记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我国地理环境、地理特点及世界地理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播放地理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地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我国地理环境及特点在讲授我国地理环境及特点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结合地图、图片等,详细介绍了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文地理特征。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2)世界地理知识在讲解世界地理知识时,我选取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通过地图、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分布、特点及各国文化。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国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实践活动(1)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我国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2)世界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有哪些影响?3)如何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地理资源?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2)实地考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我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活动地点为附近的公园,让学生观察公园内的地形、植被、水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公园内的设施、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总结评价在课程结束时,我对本次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表单课堂观察记录表单(1)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2)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3)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4)
前言:上周,我有幸进入了江苏省的省级课堂现场直播网络平台,听了包括特级教师的随堂课,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们对于课堂的观察活动的总结与讨论,居然可以从14:30一直持续到18多,我听到许多新名词,确实,我们该学习呀。

很多人说,要出去才叫开了眼界,但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我们为何不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牺牲点自己的业余时间,一样可以大开眼界的...............我一直在问自己,你何能?何德?可以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不学习的人最终就被边缘化,更谈不上所谓的一个虚名“教学能手”,所以,学习成为我一项很重要的事............
再说,我们的听课,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意听课,随意评课。

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我们必须重新调整,提高自己。

很多专家说,善于听课者,进步才可能大。

现在有种新名词,叫课堂观察,那我们就从课堂观察再开始吧............
敬请各位老师,认真拜读这篇文章,做好准备吧,我们想尝试在周四运用下面几个表格。

地理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观察,即日常观察。

地理课堂观察是在一般观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使观察者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对地理课堂教学洞察的深度和广度。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

定量观察主要运用时间抽样和事件行为抽样,对课堂进行结构的分解,根据分解的类别和因素设计量表,从而收集到属于较少做价值判断的、事实性的量化资料。

定量观察突出的优点是注重科学、客观、系统的方法和程序,强调记录中的少判断,不足之处是在观察前提出问题,具体设计指标系统,只对预定的条目进行记录,忽视其他因素。

定量观察主要有以下三种记录方式:
1、编码体系:是指把行为类型进行编码,用编码进行记录。

例如:学生地理课堂学生不正当行为观察表。

地理课堂学生不正当行为观察表
量表类型:编码体系观察对象:学生
研究问题: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如何?
2、记号体系(或项目清单):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课堂上在每一种事件或行为发生时做记号。

这种表作用是核查所要观察的行为有无发生,通过对要观察行为的频次计数,让观察者体会到一个时间段内课堂活动或学生表现的特点。

一般只记录主导活动,很多活动同时发生且分不出主次时,可以如实记下两个或更多。

例如:教师地理课堂理答情况观察表。

教师地理课堂理答情况观察表
量表类型:记号体系观察对象:教师
研究问题: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3、等级量表:观察者在一定时间内对目标进行观察,当观察结束时,在量表上对该期间发生的目标行为评议相应的等级。

等级量表使用数字作为描述观察对象的形式,但这些数字具有高度的推论性,而不是根据短期的时间样本得出的频数计数,因此相比于前两种,等级量表是一种以客观定量的方式处理主观判断的记录方式。

例如,教师教学环节观察表。

教师教学环节观察表
量表类型:等级量表观察对象:教师
研究问题:课堂教学中主要教学环节有哪些?效果如何?
二、定性观察
定性的记录方式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将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课堂观察。

此种地理课堂观察记录,视角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和开放性;过程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资料分析具有“扎根”性;记录具有简便性。

定性观察的优点在于贴近现场、贴近情境、贴近被研究者、贴近事物的真实面貌,所以它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而科学的。

定性观察只能针对小样本,资料处理比较繁琐、耗时,与观察者个人的经验、描述能力和相关的理论水平都有很大的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记录方法
1、描述体系:用文字化、个人化的速记符号,通常还辅以录音、录像等方法,往往抽取较大的事件片段,并对行为进行多方面记录。

因此,这种研究方法要考虑更多的背景因素,即要在具体的情境和条件下考虑行为的意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课堂观察的记录方法。

例如:教师地理课堂评价语言观察表
教师地理课堂评价语言观察表
量表类型:描述体系观察对象:教师
研究问题:教师课堂评价语言
2、叙述体系:属于开放体系,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事先抽取一个较大的事件或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同时还可以加入观察者一些现场或主观评价。

如地理课堂观察记录表。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表
3、图式记录:即用位置、环境图等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

如地理提问的广度课堂观察表。

地理提问的广度观察表
量表类型:图示记录观察对象:学生
研究问题:地理课堂提问广度
4、工艺学记录:即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在地理课堂观察中,监于每种地理课堂观察方法都有优势和不足,一次地理课堂观察往往不局限于一种方法,而应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点面结合,确保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地理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多种,应从地理课堂观察点出发,根据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自己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