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处理及预防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10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对针刺伤预防知识及安全操作程序行为认知程度不够,在过去的6个月内有88人(273次)发生过针刺伤,人均刺伤3.1次。结论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浅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将护理操作程序规范化、程序化,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建立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01-0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及体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从而有可能被感染的事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护理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其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一种危险因素。大量研究及实践证实[1],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也是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速度正逐年增长,因此造成的由于护士职业暴露而引发的血源性感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提高护士的医疗安全防护意识,纠正个人的不良操作习惯,规范操作行为,强化防护技能,是减少职业暴露导致针刺伤发生的重要措施。作者对我院工作

在临床一线的100名护士的针刺伤现状处理及防护措施进行了调查,形成以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本院工作在临床一线的100名护士,了解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发生德针刺伤的情况及对相关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1.2研究方法对2011年11月——2012年4月护士发生针刺伤事件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采取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针刺伤发生的频率、次数、原因、程度、是否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是否有登记报告制度、防护措施及护士对针刺伤所产生的后果的认识等相关问题。

2结果

2.1针刺伤发生的次数给患者操作前所发生的针刺伤为非感染性针刺伤,操作中及操作后由处置用物所引起的针刺伤均为感染性针刺伤。院内被调查的100名护士中,有88名发生过针刺伤,共计发生针刺伤273次,平均每人被刺伤

3.1次,其中有68人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

2.2针刺伤发生的原因穿刺前由于意外碰撞所发生的针刺伤为20人次,加药过程粗心,抽药后盖针帽所发生的针刺伤为42人次;穿刺未成功之后,回套针帽为88人次,拔针时胶布意外粘连、操作不当等为68人次。注射器毁型处理用物不当如头皮针或采血针投入利器盒时连接管惯性伸展导致针头反弹刺伤为50人次,其他

情况如被躁动的患者刺伤等共5人次。

2.3针刺伤后正确的处理发生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措施为:①立即在针刺伤口处近心端挤压,尽可能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②用流动水冲洗伤口3-5分钟;③用碘伏和医用乙醇对伤口进行反复消毒;

④上报感染管理科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⑤请相关专家评估针刺伤的程度并指导如何处理。本调查中的88名被针刺伤的护士,100%都能按照①-③方法处理伤口,其中有75%的护士处理完伤口报告给感染管理科,但没有请专家进行评估和指导,少部分护士对单位有针刺伤的报告制度不知晓。

2.4护士对针刺伤所产生的危害的认识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90%以上的护士能够认识到发生针刺伤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感染各种血源性传播疾病,但是对被血液、体液等污染过的针头所刺伤后而感染血源性疾病几率的认识尚存在不足,其中有81人认为感染的几率很大,有19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感染几率可能很小。

3讨论

3.1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感染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针刺伤血源性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危险性远远超过其他途径的传播(皮肤、黏膜等)。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护士由于接触医疗锐器物的机会较多,因此发生针刺伤的机会也明显高于同行业的其他医务工作者。据统计,一个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发病原因80%-90%都是由针刺伤引起,而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8%。针刺伤时,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只需0.005ml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

被人类免疫缺陷艾滋病毒(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4%,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hcv 的几率为1.9%。在调查的100名护士中,有88名发生过针刺伤,说明针刺伤在护理人员中的发生率比较高;其中68名护士被污染过的针头刺伤,可见,护士的潜在职业感染的危险系数极高。目前发现已有20余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的途径接种传播,因此,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

3.2通过改善医疗操作环境,规范化操作程序,加强锐器物的管理降低针刺伤发生的频度。加强对护士预防针刺伤的培训的教育,包括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静脉穿刺时被他人碰撞,禁止胶布粘连或不揭胶布直接拔针,禁止用过的针头反弹刺伤皮肤,禁止徒手分离针头与针栓,禁止徒手弯曲针头,与他人协作完成对不合作的病人的治疗[4]。安全的操作环境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伤的次数。

3.3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树立标准的防护理念是预防针刺伤的关键定期的医疗安全培训,严格、全面地执行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发生针刺伤后如果不能及时对感染源进行跟踪随访,将会进一步扩大临床护士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机会。本次调查中,少部分护士不能准确回答针刺伤后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几率,说明临床护士对医疗安全防护知识的掌握不够,需要强化及培训。戴双层手套、按操作程序进行都可大大的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医院管理层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树立标准的防护理念,确

保医疗安全。

3.4完善针刺伤报告制度,加强针刺伤后安全建设感染管理科对医务人员针刺伤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登记,包括发生时间、地点、经过,具体部位和损伤的情况等,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做消毒隔离技术指导和协作相关工作。完善严格的针刺伤上报制度,可以使受伤者及时、有效地判断污染针头是否来源于高危人群,并接受正当的治疗及检测,达到有效的职业安全控制和管理,也可以为护士提供一种心理支持系统[5]。此次调查中有25%的护士未向上级报告,表明医院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各级别医院都应该完善针刺伤的报告制度。

4小结

医疗安全已成为医院及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护士是医疗工作中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应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培训,回避危险行为,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提供安全医疗护理用具,保障医疗安全,为护士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平,周建芹,王艳娜.临床护士针刺伤事件监测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7:20.

[2]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8,18(1):7.

[3]窦昊颖,冯彬,李艳丽.护生针刺伤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