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汤应用经验

合集下载

二仙汤临床应用举隅

二仙汤临床应用举隅
中老年 疾病 ,凡 肾阴阳俱虚 而又有 虚火之症用二仙 汤辨证 治疗效果 良好 。 【 关键词 】 二仙汤 ;术后外 阴及 阴道疼痛;尿路感 染;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盗 汗;辨证施 治
[ src] Obet e T ute eerh tecii lapia o f eE xa eot n Me o s T eapi t n ea pe Ab tat jc v : ofr rrsac l c p l t n o rind c c o . t d: h p l a o x m l i h h na ci h t i h ci
e p an t e r l n f c c fte t g u e u d t e sd f t e o a i co z d p so e ai e v l a v g n lp i ,ma e c i a t rc x li oe a d e h i a y o r a i t r s a i e o v re t mie o t p r t u v , a i a an n n h h v l l ce i m s n r me c r n c u i a y ta t i f ci n a d n g t s a.Re u t:Di e e ta e t n a e g o fe t Dic s i n: h mm o tl y do , h o i rn r c n e t i h we t r o n sl s f r n ilt a me th v o d e c . s u so T e I r ra s d c c o p o ii c t e Zi i p l d g n o e i l n o sy wa m u o y o d a d n tsa n t n W e y n , i e s e c , e o t n a h d sa y n s i e u p wd r s i r h l mu t e u l r b tn td ,c l o t g a i , n a g k 血 y e s n e a r n o

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药方解析

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药方解析

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药方解析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方剂名:二仙汤二仙汤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9克、当归9克、巴戟天9克、黄柏4.5克、知母4.5克。

二仙汤功效与作用: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

二仙汤主治:主治妇女月经将绝未绝。

周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头眩耳鸣,腰酸乏力,两足欠温,时或怕冷,时或轰热,舌质淡,脉沉细者。

现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肾阴、肾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

妇女绝经前后诸证,头目昏眩,胸闷心烦,少寐多梦,烘热汗出,焦虑抑郁,腰酸膝软等。

也用于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二仙汤用法:水煎服。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天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并注意调畅情志。

二仙汤方解:方中知母、黄柏养阴清火,仙灵脾、仙茅、巴戟天温补肾阳,当归温润养血而调冲任。

全方共用,则补肾阳而泻相火,调理冲任。

二仙汤由三类药物组成,一以巴戟天、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二以知母、黄柏清热坚阴;三以当归补血润燥。

其组方补阴而无熟地、枸杞类滋腻养阴药,而是通过知柏苦寒坚阴间接达到补阴的目的;用二仙峻补肾阳,恐其燥热过度而加入当归,一以养血,一以润燥。

主要搭配,使本方具有育阴助阳、调和阴阳的功效,临床上可用来治疗阴阳失调,阴阳两虚,阴虚阳亢的多种疾病。

本证病位在肾,可涉及其他四脏。

病机为肾之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

二仙汤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温补肾阳;当归、山茱萸滋补肾阴;知母、黄柏滋阴而清肾火。

诸药相伍,共奏阴阳双补之功而直中病机。

二仙汤辨证要点:本方以时而烘热汗出、时而畏寒、头晕耳鸣、腰酸无力、舌嫩苔薄、脉细为辨证要点。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风后遗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抑郁症、精液异常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尿崩症、不孕症、不育症、脱发、白塞综合征等。

如见崩漏者,加阿胶、仙鹤草、旱莲草;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熟地;两胁胀痛、胸心闷烦者,加枳壳、柴胡、白芍;尿崩症者,加肉桂、牡蛎、淮山药、益智仁;阳瘘不育症,加雄蚕蛾、阳起石、熟地;白塞综合征,合异赤消;脏躁、悲伤欲哭者,合甘麦大枣汤。

二仙汤治疗疑难杂症的应用体会(附5例报告)_0

二仙汤治疗疑难杂症的应用体会(附5例报告)_0

二仙汤治疗疑难杂症的应用体会(附5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二仙汤对缺乏理化检查依据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筛选5种典型病种及病例的临床资料在辨证基础上加味应用,观察其症状变化。

结果:5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

结论:二仙汤通过调节肾中阴阳、调理冲任、补充天癸,对疑难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二仙汤疑难症二仙汤出自上海曙光医院经验方,其药物组成为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知母、黄柏、当归,其功效为温肾阳、益肾阴、泻相火,调冲任。

在临床中常遇到一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很少有理化检查依据式理化结果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以及一些疑难杂症,多按肾中阴阳失济,天癸不足,冲任失调进行辨治,取得较好效果。

现举例如下。

病历资料老年精神抑郁症:患者,女,65岁,3年来无故自悲,少言寡语,不愿与外界及邻居接触,终日呆在家里空坐或干一些家务,出门时不愿见熟人,睡眠差,多梦易醒,饮食及二便正常,2009年3月5日在其女儿陪同下来诊,见其表性呆滞,面色正常,精神差、言语少,舌诊正常,脉弱,诊为肾中阴阳俱虚,处以二仙汤加味,仙茅12g,仙灵脾12g,巴戟天12g,知母12g,黄柏12g,当归12g,龟板12g,生龙牡各12g。

水煎服,日1剂,并嘱其多接触社会,多走亲戚串朋友。

治疗期间精神表现逐渐正常,1个月后自己一个人能乘公交车来诊,又按二仙汤为基础方加减调理半年后一切正常而停藥。

按:肾主藏精,精为神之根,精少则神不足,神不足则无力应酬日常交际。

二仙汤调理阴阳以生精,加龟板、龙牡填精宁神。

此乃治本之法,治本当缓图,故当鼓励患者持久调理。

排卵期红带:患者,女,25岁,2010年3月10日就诊。

患者半年来周期性白带中夹杂血性分泌物,持续1周左右自行消失,每次都出现在2次月经之间,月经史14 3~5/30,2010年3月1日,量中等,颜色鲜红,查舌色嫩红,脉细数,诊为肾阴虚,相火亢盛,处以二仙汤加味:仙茅12g,仙灵脾12g,巴戟天12g,知母12g,黄柏12g,当归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白芍12g。

二仙汤临床应用经验

二仙汤临床应用经验

二仙汤临床应用经验二仙汤临床应用经验谢小兰中国化建巨石九江工厂职工医院(332000)江波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内科(332000)陕西中医2004第25卷第4期二仙汤为著名的方剂之一,为内分泌科、妇科所常用。

其方剂中主药仙茅、仙灵脾刚柔相济,具补肾壮阳,强筋健骨功效。

多用于治疗阳痿、风湿疼痛等症。

笔者以此方剂加减治疗各科诸症,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多发性骨髓瘤陈某,男,63岁。

患者半年前起渐感头昏乏力,心悸,动则气促,畏寒,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不适,晨起时有少量鼻衄。

在当地就诊,查血象示三系减少,WBC2.5×109/L,Hb53g/L,PLT70×109/L.。

初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经过治疗疗效欠佳。

故转某市人民医院就医。

经全面检查并行骨髓穿刺、骨髓象提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病)(临床Ⅲ期)。

予顺铂、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地塞米松联合化疗1疗程。

病情稍有好转。

因肾功能不全(BUN15.3mmol/L,Cr342um mol/L)停止化疗,来院求诊。

入院时,查血象时WBC2.6×109/L,Hb35g/L,PLT60×109/L.。

症见面色苍白,低热,少气懒言,夜难入眠,骨髓疼痛,畏寒纳呆,夜尿频,舌质淡、苔白厚、边见齿痕,脉细数。

方以二仙汤加减。

仙茅9克,熟地、黄柏、补骨脂、银花、自然铜、独活各10克,知母、丹皮各12克,丹参、芙蓉叶、仙灵脾、制首乌、车前子各15克,天龙2条。

水煎服,1d1剂,早晚各1次。

服药半月后感纳增,精神转佳,低热已除。

唯仍感恶寒,腹稍胀。

守原方仙灵脾易30克,加以大腹皮15克,白豆蔻6克。

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服用3月。

复查血象示,WBL3.7×109/L,Hb73g/L,PLT90×109/L.。

肾功能无进行性加重,病情好转出院。

至今仍定期随诊,以巩固疗效。

按:多发性骨髓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虚损有关。

其中以肾虚为主。

二仙汤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二仙汤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二仙汤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此二仙汤不是彼二仙汤,腰腿疼痛、麻痹,萎软,很多人都有此情况。

经络不通则痛,时间就会导致经络痹阻,萎软、麻痹的症状也会产生。

首先我们要把经络疏通,因为病情日久也是需要补益。

通补并用。

经络阻滞多数为一些炎症,也可以说是湿瘀之邪。

祛湿又得活血。

用苍术、薏苡仁、黄柏,丹参之壳乌药这些来化湿、行气化瘀,用这些药也需要考虑脾胃,山药、大枣这两味肯定少不了,前方的用量可以稍大,毕竟湿瘀才是主证。

久病本虚,当然需要补气,和强筋骨,也可以推动药力的运行用仙茅、仙灵脾,(二仙)黄芪、党参、杜仲、牛膝、狗脊、穿山龙等,结合症状加减。

把气补足,筋骨变强,椎体低于疼痛也会变强。

还有就是就是外治了,配合药酒针灸理疗,把里面湿瘀从经络往皮肤表层带出。

这个时候再加上药物的疏通再强筋骨,病症很快就能处理到位。

疼痛就自然减轻了。

单单的外治理疗,是能缓解,但是达不到治根本的作用,毕竟久病导致的体虚一定得及时补虚,身体的强度会提高不少。

二仙汤的临床应用

二仙汤的临床应用

二仙汤的临床应用王淑玲,河北省第一及第二批、全国第四五批师承教育指导老师,08年被评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王老师治病善用古方,但并不泥古。

在临床工作中灵活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尤重“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思维灵活,不泥一法。

对内科杂症,尤其是脑系疾病、消化系统、更年期综合征、发热等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满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淑玲老师治病善用经古,一些现代效方,老师同样喜用且效如桴鼓。

比如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时善用二仙汤加减,辨证精准,疗效确切。

二仙汤出自《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伯讷教授20 世纪50 年代创制,对肾精不足、相火偏旺所致更年期综合征研制的验方。

由仙灵脾、仙茅、巴戟天、黄柏、知母、当归组成,方中仙茅和仙灵脾共为君药,故名二仙汤。

巴戟天为臣,黄柏、知母为佐,当归为使。

其配伍特点是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性温不燥,有补肾壮阳之功;知母、黄柏性寒而入肾经,可以泻相火而坚肾益阴;当归则温润而具补血和血之功。

本方补中有泻、辛温与苦寒共用、壮阳与滋阴并举,温肾阳、补肾精、泻相火、滋肾阴、调理冲任、平衡阴阳。

现将王老师运用二仙汤的经验总结如下:一、高血压刘某,男,58 岁。

主诉:眩晕 3 年,加重7 天。

现病史:患者 3 年前因劳累后出现眩晕,经休息后好转,未引起注意,亦未进行治疗,眩晕间断出现,近7天以来生气后眩晕症状加重,测血压偏高,波动在145 ~ 160/95 ~ 100mmHg。

伴心烦急躁,烘热,自汗,易发脾气,面红赤,咽干舌燥,腰膝酸软。

因不愿服用西药,遂到王老师处就诊,测血压155/98mmHg,查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寸关弦细,尺略沉无力。

中医诊断为:眩晕(肝肾阴亏型)。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治法:滋养肝肾。

处方:二仙汤加味。

仙茅 15g,淫羊藿 15g,熟地黄 30g,黄柏 12g,知母15g,白芍 20g,生牡蛎 30g,三棱 6g,莪术 6g,夏枯草 30g,当归 12g,生杜仲 20g,川牛膝 15g。

最新龟鹿二仙汤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体会

最新龟鹿二仙汤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体会

卵巢早衰(POF)是指卵巢功能衰竭所导致的40岁之前即闭经的现象。

特点是原发或继发闭经伴随血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和雌激素水平降低,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一系列低雌激素症状如:潮热多汗、面部潮红、性欲低下等。

“月经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医学正传·妇人科》郑崇勇老师此次课程主要讲解卵巢早衰的中医调理,从诊断和调理两个方面介绍,重点阐述了卵巢早衰的中医干预调理。

老师的医案和经验分享,对于临床调理卵巢早衰会有全面的认识。

诊断一、阴超或基础彩超二、基础激素测定三、症状:月经少或闭经等调理一、心理调理:按摩耳穴配合逍遥丸二、针灸调理:神阙、关元、八髎、肾俞、大肠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百会、安眠、大椎、肝俞、脾俞等穴位,针灸、按摩、电针结合调理。

鼎灸百会穴、四神聪、安眠穴等。

三、中药调理:肾阴虚:知柏地黄、左归饮为基础方肾阳虚:右归饮为基础方三圣:熟地山药山萸肉二治:女贞子墨旱莲五子:楮实子枸杞子车前子覆盆子五味子四益:枳实芍药柴胡甘草四君: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食同源、调整作息山药煲汤、雪蛤炖木瓜、虫草老鸭汤加枸杞子、玫瑰花、莲子等;治病求因,应该注意调整患者健康作息。

女性朋友如果在40岁前出现了卵巢功能减退,就可以认为是卵巢早衰。

会给女性朋友一系列的影响和痛苦。

那么,卵巢早衰的中医治疗一般采用生命方法呢?一般临床上多从肝肾入手,兼及气血痰湿,同时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临床常见导致卵巢早衰的病因主要有:1、物理因素。

如化疗、手术、感染等可能导致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缺陷或促性腺激素的受体或受体后缺陷。

2、细胞遗传学因素。

有的女性先天性生殖细胞数少,卵泡闭锁加速,X染色体异常,10%患者会有家族史。

3、特发性卵巢早衰。

患者一般无明确原因,染色体也很正常,性激素测定血中E2(雌激素)低下,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升高,PRL(泌乳素)正常。

患者不仅会有雌激素缺乏,还可能有潜在的卵巢雄激素分泌不足的危险,或肾上腺产生甾体激素能力的轻度缺陷,腹腔镜检查多见小卵巢或萎缩性卵巢。

陈正平运用二仙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经验举隅

陈正平运用二仙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经验举隅

陈正平运用二仙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经验举隅钟平辉(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江阴214432)【摘要】陈正平,无锡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

工作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精准,用药灵活,尤擅长内科、妇科疾病。

陈老认为女子肾中精气充则天癸至、精气亏则天癸竭,另外女子以肝为先天,故肝肾对女子至关重要。

而绝经前后诸证患者多为肝肾阴虚之故,出现阴阳失衡,阴虚而阳旺有内热,此中又以肾阴虚为根本。

验方二仙汤乃补肝肾良方,其效果优于其它补肝肾汤药,主要用于肝肾不足、虚火上炎之证。

二仙汤用之寒热,共济精血,虽温肾但无燥烈、虽柔肝但无滋腻,组方用药严谨,疗效更佳。

【关键字】二仙汤;绝经前后诸证;经验陈正平,无锡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

工作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精准,用药灵活,尤擅长内科、妇科疾病。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

今将老师运用二仙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经验和大家分享。

1.绝经前后诸证文献简述《景岳全书》有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此为肾,乃元阴元阳之根本。

所谓“肾气盛,月经始;肾气衰,月经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当以肾为主导,而它脏亦可并病或合病[1]。

该病在中医古籍中未有专篇描述,“妇人脏燥”、“百合病”、“年老血崩”、“梅核气”等当属范畴之内。

其形成为肾之阴阳虚衰引起,所谓“七七”之年,天癸将竭、冲任已亏。

多数妇女并无特殊症状,此为处于低水平的阴阳平衡之中,而这种平衡并不稳固,很容易被打破,从而导致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生。

由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的特点,绝经前后诸证以肾阴虚为多见,临床多有滋肾养阴之法进行治疗[2]。

《灵枢·寿夭刚柔》有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个人体质存在差异,且病有异同。

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同样如此,但一人一方,治法当随证而治之。

纵观古今文献典籍,均强调情志对绝经前后诸证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的重要性,所谓“百病之生于气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症状得以缓解。

按:该例冠心病患者,患病日久,阴阳两虚是病机根本,瘀血和痰饮则是虚损失运变生的病理产物,故临床治疗上,应以扶阳和阴为主,兼祛痰瘀,通心脉。

故用桂枝汤中桂枝、芍药与甘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育心阴,扶心阳,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以通心脉,黄芪、党参、大枣健脾益气,助陈皮、半夏涤化痰湿。

药证合拍,疗效满意。

4 慢性支气管炎 赵某,男,57岁,农民。

2001年12月5日初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7年余,大多以感冒后或冬季急性发作。

近3年来,冬季急性发作后,用抗菌、消炎、止咳、化痰药物治疗后缓解,但午后潮热,上半身汗出,恶风寒要持续2个月余,结核菌素试验,痰涂阳性试验均阴性,多次测体温,都在正常范围。

该次症状再现,西药无效,求治中医,按脾肾虚进补益之剂,服药5剂,无效,且服药即吐,疑药不对症,遂来求治。

刻诊:面部及上身多汗,纳差,咽干,偶咳少量粘痰,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证属痰热蕴肺,营卫不和。

宜清热化痰,调和营卫。

方以桂枝汤加味:桂枝、冬花、知母、黄芩各10g,白芍、鱼腥草各20g,杏仁12g,胆南星6g,玄参15g,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6g,服药2剂,潮热汗出大减,共服6剂,诸症除。

按:该例慢支患者,用西药抗菌消炎后好转,但潮热汗出恶风寒等症状不去,中医辨证属痰热蕴肺日久,未能彻底清除,肺气宣肃功能不复,所主腠理不密,营卫不和,营阴外泄,故有汗出,非风邪所致也。

阴虚痰热交结,故有潮热。

用桂枝汤化气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助肺气之宣肃,除上半身多汗之苦。

加知母、玄参,助芍药滋阴清热,杏仁、冬花、胆南星化痰止咳,黄芩、鱼腥草清肺热,痰热清,肺气肃,腠理臻密,营卫调和而病愈。

5 人工荨麻疹 王某,女,48岁,教师。

1999年11月初诊。

患者3年多来反复发作皮肤瘙痒症,搔抓后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开始发作时间短,可自行缓解,多由风寒诱发。

以后渐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必服抗组胺药方退,但不久又起。

亦曾延中医治疗(服药不详)效不佳。

观其患者,畏寒怕风,舌淡,苔白,脉弦细,遍身散布红白相间大小不等之风团。

证属邪郁肌表,营卫不和。

治以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白芷各15g,甘草6g,黄芪、当归、白藓皮各20g,防风12g,水煎服,1d1剂。

共服6剂,搔痒缓解,效不更方,继服10剂,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人体肌表,营卫司职,风寒湿邪侵袭肌表,不得透发,营卫被郁,滞而不和,而致皮肤瘙痒,搔抓后风团涌现之象,即人工荨麻疹。

此亦宣解和表,开郁滞。

该案例反复发作,且常以风寒诱发,宜显见肺气虚,肌表不固,宜兼补肺气,实腠理。

故用桂枝汤化气调营卫,透邪外达开郁闭,加黄芪、当归益气活血,固肌表,谐营卫,合防风、白芷、白藓皮祛风寒,病邪去、营卫调而搔痒除。

体 会 以上病案,虽病症异,同主用桂枝汤加减施治,均获佳效,究其病机均为阴阳失和所致。

笔者认为,桂枝汤用于调和人体阴阳不调之病证,治疗范围广泛,只要辨证准确,随症加减,就会获得良效。

(收稿2004201220;修回2004202202) 二仙汤临床应用经验谢小兰 中国化建巨石九江工厂职工医院(332000)汪 波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内科(332000) 二仙汤为著名的方剂之一,为内分泌科、妇科所常用。

其方中主药仙茅、仙灵脾刚柔相济,具补肾壮阳,强筋健骨功效。

多用于治疗阳痿、风湿疼痛等症。

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各科诸病,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多发性骨髓瘤 陈某,男,63岁。

患者半年前起渐感头昏乏力,心悸,动则气促,畏寒,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不适,晨起时有少量鼻衄。

在当地就诊,查血象示三系减少,W BC2.5×109 L,H b 53g L,PL T70×109 L。

初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经治疗疗效欠佳。

故转某市人民医院就医。

经全面检查并行骨髓穿刺、骨髓象提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病)(临床 期)。

予顺铂、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地塞米松联合化疗1疗程。

病情稍有好转。

因肾功能不全(BU N15.3mm o l L,C r342umm o l L)停止化疗,来院求诊。

入院时,查血象示W BC2.6×109 L,H b35g L,PL T60×109 L。

症见面色苍白,低热,少气懒言,夜难入眠,骨骼疼痛,畏寒纳呆,夜尿频,舌质淡、苔白厚、边见齿痕,脉细数。

方以二仙汤加减。

仙茅9g,熟地、黄柏、补骨脂、银花、自然铜、独活各10g,知母、丹皮各12g,丹参、芙蓉叶、仙灵脾、制首乌、车前子各15g,天龙2条。

水煎服,1d1剂早晚各1次。

服药半月后感纳增,精神转佳,低热已除。

唯仍感恶寒,腹稍胀。

守原方仙灵脾易30g,加以大腹皮15g,白豆蔻6g。

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服用3月。

复查血象示,W BL3.7×109 L,H b73g L,PL T90×109 L,肾功能无进行性加重,病情好转出院。

至今仍定期随诊,以巩固疗效。

按:多发性骨髓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虚损有关。

其中以肾虚为主。

因肾主骨生髓,由于肾气不足,骨无所养,骨枯髓虚,易招外邪,而成本病。

肾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因肝肾同源,肾病及肝,而致肝脏阴血不足而成肝肾两虚。

总之,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可因外邪入侵,而成本虚标实、错综复杂的病症,总体治疗以补肾祛邪为治则。

2 慢性乙肝 李某,34岁,自幼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肝功能多次检查正常,无不适。

1年前因过度劳累“感冒”一次,后感乏力,纳呆。

症状进行性加重,巩膜微黄,小便茶色,往医院就诊,查乙肝三对示大三阳,肝功能异常,总胆红素45umm o l L,AL T176u L,A ST142u L,GGT85u L,诊为黄疸性肝炎。

经护肝抗病毒治疗后黄疸消退,唯转氨酶长期波动,来院求诊,症见乏力,纳呆,畏寒,低热,双下肢沉重,舌质暗、苔白腻,中央略黄,边是齿痕,脉弦细。

方药如下:柴胡、郁金、羌活、黄柏、仙茅各9g,苍术、猪苓、田基黄各10g,太子参、炒白术各12g,仙灵脾、生山楂各15g,茯苓、鸡骨草各30g,服用10余日,感双下脚沉重感减轻,夜尿改善,纳增,饮食知味,守上方加以鸡血藤20g,车前子15g。

去羌活10g,服药1月后,复查肝功能已正常。

嘱其守原方续服巩固疗效。

近期多次查肝功能正常,服药9月后乙肝三对已转为HB s A G+、HB c A b+、HBV—DNA阴转。

按: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多为湿热症型,当属正邪相争之时。

至疾病后期,黄疸消退,多见乏力,纳呆,苔腻等正虚湿恋之象。

故迁延期当以扶正祛邪。

仙茅、仙灵脾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诱导人体内干扰素产生,茯苓、猪苓含多糖类物质,有很好的护肝作用。

持之以恒,必获良效。

3 更年期综合证 赵某,女性,50岁,绝经已近1年。

近期感头晕乏力,心悸易怒,手足心热,夜有汗出。

腰酸膝软,测B P20 12kPa,诊为更年期综合症。

服安定,谷维素症状无改善。

外院中药多以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加减,症状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又起。

就诊时见头晕,心悸易怒,腰酸手足心热,舌质苔薄。

予二仙汤加减:生甘草6g,仙茅9g,柴胡、枸杞子、菊花、淡豆豉、山栀各10g,淮小麦、知母各12g,仙灵脾、黄柏、当归各15g,生龙骨30g,10剂后复诊,诸症减轻。

唯夜间稍感燥热,去仙茅易仙灵脾30g。

续服半月病愈。

按: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衰。

天癸渐竭。

如不能适应,阴阳不得平衡,脏腑之气不相协调,因而出现一系列症候。

本病以肾虚为主,若命门大衰,不能温煦脾阳,或劳倦过度,耗损脾阳,也可出现脾肾阳虚证候。

4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黄某,32岁。

患有胃病史数年。

近2年来病情稳定。

1周前因饮食无度,加之夜半方卧,胃痛较剧,进食后稍可缓解,喜温喜按,面色淡,舌淡苔白,二便平。

脉沉细。

查胃镜回报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1.5×2c m大小溃疡,上覆白苔,边缘粘膜充血水肿,自服硫糖铝丙谷胺无良效。

改投中药诊治。

症属脾肾阳虚。

药如下:制附片、藿苏梗、广木香各6g,乌贼骨8g,乌药、仙茅各9g,炒白术、芙蓉叶、黄柏、煅瓦楞、当归10g,太子参、蒲公英、仙灵脾、白芨各15g,服用7剂,感胃痛大减,纳增,饮食知味,腹中顺畅。

以此方加减服用2月。

复查胃镜示,溃疡面已消失,见红色瘢痕。

病全愈。

溃疡病现代医学研究多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在中医属脾胃病。

脾与胃有不同病理生理特点。

脾为阴脏,喜温恶湿,虚在太阴,宜温则健。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当为太阴脾病。

其特点多为饥饿感,得食痛缓,喜温喜按,遇凉易发,喜食辛辣,且可伴见畏寒,舌淡胖,苔腻,脉缓等。

故治疗当以温脾为治则。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阳根于肾阳”,所以只有同时温补脾肾阳气,佐以活血生肌解毒之品,方获良效。

(收稿2003212210;修回200420220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