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

合集下载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举隅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举隅
脾胃消化,食 滞 中 焦,故 见 胃 脘 不 适、口 臭、便 黏 之 症;
胃不和则 寐 不 安,心 神 浮 越,不 能 收 敛,故 见 寐 差. 治
疗该病当
理 脾 胃,Reserved.
兼 疏 肝 敛 心. 吉 学 群 教 授 选 用 任
.
All 调
Rights
应秋驱寇饮加减治疗,方 中 山 楂、白 芍、陈 皮、白 豆 蔻 消
而不拘泥于方,将其广泛用于治疗临床不同疾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选取验案 4 则,介绍孙玉信教授 运 用 三 仁
汤的临证经验.
【关键词】 三仁汤;
异病同治;孙玉信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9621/
cnk
i
11

3555/r
2020
1711
j
孙 玉 信 教 授 是 河 南 省 名 中 医,善 于 治 疗 各 种 内 科
既能顺肝之疏泄之性,又 能 疏 散 脾 土 之 气,使 脾 土 不 致
晕,时感胀痛、夜甚,胃脘不适,不食易饥,食则胀满,晨起
壅滞,脾土 得 散,中 气 乃 生. 李 东 垣 认 为 “风 药 升 阳 ”,
口苦,口气重,自汗,动则尤甚,易烦躁,纳差,夜寐 差,小
少量风药 可 助 脾 阳 升 清 之 功. 龙 骨、牡 蛎 既 能 抑 制 肝
疑难杂病. 临 证 时 擅 长 运 用 经 方 化 裁,同 时 重 视 时 方
的妙用.三仁汤是孙 玉 信 教 授 临 床 常 用 方 剂 之 一. 笔
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 匪 浅,现 将 孙 玉 信 教 授 运 用 三 仁
通信作者:孙玉信,
E
Gma
i

孙玉信教授运用延年半夏汤辨治胃脘痛经验

孙玉信教授运用延年半夏汤辨治胃脘痛经验
止 痛 ;槟 榔 性 如 铁 石 ,可 疏 肝 破 气 ;鳖 甲平 肝 除 痞 ;前 胡 降 气 化 痰 :党 参 补 中益 气 ,健 脾 和 中 ;上 药 合 用 ,共 奏 散 寒 温 中 , 理气止痛之功效 。
时贪凉喜冷 ,1 0余年 前开始发病 ,进食生冷后 胃痛诱发 ,绞痛 难忍 ,呕吐后痛缓 ,伴食后 胃脘胀满 ,畏寒肢冷 ,大便干 结, 2 ~3日一 行,舌质淡红苔 白, 脉细 。药用:半夏 l O g ,干姜 6 g , 吴茱萸 6 g ,枳 实 1 5 g ,桔梗 l O g ,鳖 甲 1 5 g ,槟榔 1 0 g ,前胡
延 年半夏汤出 自 《 古今录验 》 ,载于 《 外 台秘 要 》 ,原 文 指 出 :“ 主 腹 内 左 肋 痃 癖 硬 急 ,气 满 不 能 食 ,胸 背 痛 者 。 ”方 由半 痰 湿 内生 ,脾 之 清 气 不 能 上蒸 于 口, 胃 中浊 气 上 逆 ,则 见 口淡 乏 味 ,舌 苔 白腻 。若 用 健 脾 理 气 之 剂 ,不 能 解 决 胃 中寒 邪 ,而
C J C M 中医 临床 研 究 2 0 1 5年 第 7卷 第 2 3期汤 辨 治 胃 脘 痛 经 验
T h e e x p e i r e n c e o f P r o f e s s o r S u n Y u x i n f o r t r e a t i n g e p i g a s t r i c p a i n wi t h t h e
1 0 g ,党 参 1 0 g ,甘 松 1 0 g ,炒 卜 子 l O g ,甘草 6 g 。7剂 ,水 煎 服 ,1  ̄ l j / d 。4月 1 4 日复诊 ,服 药 后 胃脘痛 愈 ,偶 有 胃脘 不 适 , 畏 寒 肢 冷 ,双 膝 关 节 麻 木 发 凉 , 口稍 淡 ,舌 质 淡 红 苔 薄 白,脉

三仁汤治验录

三仁汤治验录

三仁汤治验录三仁汤是临床常用的方剂,适用于湿大于热的湿热病治疗。

现将三仁汤的治验资料整理如下。

《温病条辨》湿温、寒湿: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化湿醒脾畅中;薏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

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

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

原方适用于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出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但是如果善于抓住组方的宣畅气机和清利湿热的功效,适当加减药物,可以治疗其他杂症。

分享一则陈瑞春老先生用三仁汤止汗的案例。

1998年夏天,7月20日。

一患者因为咳嗽、低热,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服5剂低热除,咳嗽止,惟汗出甚多。

继之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服5剂出汗减轻,但背部汗出仍多,几乎是汗流浃背。

三诊,视其诸恙平息,惟汗出如故,且有蒸蒸之势。

又视其舌苔白腻,便溏,溺黄,脉不紧不数,缓而偏软。

疏方三仁汤加藿香,嘱进5剂。

药后来诊,诉服上药后,汗出已止,一切正常。

无不适者,遂以此方调理。

诊毕反思,前者一诊用柴葛剂透热疏散,起到退热作用;后者二诊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旨在调和营卫以补益固表。

二者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对湿邪置之不顾。

既未透湿于外,亦未渗湿于下,故湿遏热伏,汗出如蒸。

背为阳,湿遏阳伏,故背部出汗甚多。

然用三仁汤宣上透达肺气,运中醒悦脾胃,渗下通调水道,三焦通畅,气机舒展,故不止汗而汗自止。

三仁汤治疗眼病举隅

三仁汤治疗眼病举隅

三仁汤治疗眼病举隅关键词三仁汤急性视神经视乳头炎角膜溃疡急性虹睫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半夏、厚朴、滑石、通草、竹叶八味中药组成,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

近年来,笔者运用本方治疗感受湿热之邪的眼科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举隅如下。

1 急性视神经视乳头炎(暴盲)李某,男,33岁。

于2006年6月13日初诊。

患者于3天前左眼觉视物模糊,并很快加重。

伴脘满纳差,身重胸闷,查视力左眼0.04,右眼1.0,检眼镜查:左眼视乳头充血,边界模糊,少许放射状出血,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

诊断:急性视神经视乳头炎。

此为外感湿热,上泛于目,肝气被郁,疏泄失常,壅闭空窍,致目系受损,视力骤降而发病。

治以清利湿热,疏肝导滞,三仁汤合丹栀逍遥散出入:杏仁、白蔻仁、石菖蒲、丹皮、竹叶、焦栀子各10g,薏苡仁、滑石(包煎)各18g,半夏、厚朴、柴胡、当归、白术、白芍各12g,通草6g。

7剂。

二诊:全身明显减轻,左眼视力0.2,视乳头充血、水肿减轻,原方再进5剂。

三诊:左眼视力达0.6,减杏仁、滑石,加茯苓、炙甘草和胃助运,继服7剂而愈。

按:本病属中医的“暴盲”范畴。

病发于江南闷热之梅雨季节,因1周前外出劳动时感受雨淋,郁而起病。

本案治疗上,以三仁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取三仁汤的驱除外邪,加丹栀逍遥散、菖蒲等,意在养血和营,疏肝开窍以通玄,正合古人的“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之学说。

此案在治标的同时,用当归、白芍等护养目系,柴胡引诸药上行,为标本同治法。

2 角膜溃疡(凝脂翳)郑某,男,26岁。

于2005年9月初诊。

患者右眼发红,畏光流泪,视物不清20多天,同时有身重纳差,腹痛泄泻,小便短赤。

他院诊断为“角膜溃疡”,予氧氟沙星滴眼液、青霉素等治疗,未果。

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指数,抱轮红赤,黑睛中央区见4×5mm大小的溃疡,其表面秽浊如有凝脂,分泌物多。

舌质红、苔白腻,脉滑。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孙玉信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张磊主任医师的高徒,熟读《温病条辨》,深领三仁汤方义,临证善于把握三焦辨证论治要领,灵活运用三仁汤治疗内科杂证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汗证????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分自汗、盗汗两类,临床多见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但也有湿热内蒸,津液外泄之汗证,此类患者多见口苦、舌苔黄腻,孙师常用三仁汤加减治疗。

????案例1:患者,男,30岁,2006年8月30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酒,1年来自汗出,稍动则大汗淋漓,心烦、口苦,腰背酸麻,二便正常,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沉弦。

证属湿热内蕴脾胃,外郁肌肤,迫津外泄。

治以宣上畅中利下、分利湿热。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白豆蔻(后下)10g厚朴10g通草6?g,半夏10?g,滑石30?g,冬瓜仁30?g,桃仁10?g,桑叶15?g,萆薜15?g,芦根30?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药后汗出大减,继以上方加减,连服20剂,汗止病愈。

????按:本例患者长期饮酒,内生湿热,蕴于脾胃,郁滞于里,上扰于心,出现口苦心烦;湿热弥漫,阻滞气机,郁于肌肤,腠理开合失度,则自汗;舌质红、苔黄腻乃湿热之象。

以三仁汤宣上畅中利下,加桑叶、芦根宣肺清肺,使肌肤郁热消散,腠理开合有度:萆薜分清泌浊,利下焦膀胱,引湿邪外出;冬瓜仁涤浊化痰,推陈致新。

全方宣通上下、化湿清热之功,不止汗而汗自止。

2??黄疸????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病机关键是湿,《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湿阻中焦,依病体阴阳偏盛之不同,寒化者发为阴黄,热化者发为阳黄,夹毒者发为急黄。

对临床湿郁化热、蕴结肝胆、弥漫三焦之证,孙师多用三仁汤宣畅气机、分利湿热。

??????案例2:患者,男,44岁,2006年9月30日初诊。

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年。

证见目黄,小便黄,口干口苦,右胁痛胀,昼重夜轻,乏力,纳差,食后腹胀欲呕,大便溏,每日2~3次,舌质红,苔腻,脉细。

孙玉信教授治疗胃痛经验采撷

孙玉信教授治疗胃痛经验采撷

・3704・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3期CJGMCM December2020.Vol35.23【薪火传承】孙玉信教授治疗胃痛经验采撷冯良摘要:胃痛是指以上腹胃院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

孙玉信教授长期从事肝胆脾胃临床工作,对胃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C孙教授治疗胃痛时注重抓主症、守病机的原贝9,辨其病机,先分虚实,次分寒热,通过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方式治疗胃痛。

文章从治疗原则、辨证论治、病案等方面阐述总结了孙玉信教授中药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胃痛;中医药疗法;孙玉信;临床经验doi:10.3969/j.issn.1003-8914.2020.23.014文章编号:1003-8914(2020)-23-3704-03Experience of Professor Sun Yuxin in Treating StomachacheFENG Liang(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Zhengzhou450008,China)Abstract:Stomachache refers to the pain in the upper abdomen near the pit of the stomach.Professor Sun Yuxin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clinical work of liver,gall,spleen and stomach for a long time,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stomachache.When treating stomachache,professor sun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focusing on the main symptoms and keeping to the pathogenesis,distinguishing the symptoms from the deficiency and the deficiency,and then dividing the cold and heat.This article expounds and summarizes Professor Sun Yuxin 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tomachach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aspects of treatment principl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medical record.Key words:stomachache;therapy of TCM;Sun Yuxin;clinical experience胃痛,又称胃皖痛,是指以上腹胃脱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包括现代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胃部肿瘤等病[,_31o《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中医名方三仁汤临床运用

中医名方三仁汤临床运用

中医名方三仁汤临床运用【组成】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甘澜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每日服3次,每日1剂。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加减】若热重于湿,症见脘腹满闷,心烦呕恶,身热口渴,或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可酌加连翘、黄芩、黄连、山栀等;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气粗、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等;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石斛、麦冬、天花粉;若夹秽浊,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藿香、佩兰、豆卷、石菖蒲、郁金等以化浊;若卫分症状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香薷以解表邪;有寒热往来者,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热。

【方论】本方所治证属湿温邪留恋气分,气机失宣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以醒脾;薏苡仁益脾渗湿,利下焦之湿热,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三药为主,故名“三仁汤”。

辅以半夏、厚朴以燥湿消痞,行气散满;用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剂,使三焦宣畅,上下分消,湿化热清,诸症自除。

【医论】湿温初起,邪气逗留气分,湿重热轻,症见头痛,身重疼痛,不口渴,面色淡黄,胸中气闷,不觉饥饿,中午后身体发热,舌苔白,脉弦细而濡软,症状好像阴虚发热,这种病一时不能很快痊愈,病名叫湿温。

本病不论是在夏季、秋季、冬季一律以三仁汤来治疗,不要用汗法、下法和养阴法乱治。

因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表证,但伤寒脉浮紧,此脉弦细而濡,这不是伤寒;舌白不渴,面色淡黄,也不是暑邪偏于火热,乃湿郁之象;胸中气闷,不觉饥饿,不是食滞,食滞则嗳气痞胀,是湿邪阻闭气机,清阳之道不通所为;午后身热,很像阴虚发热,但阴虚发热面必赤,此则淡黄,这是因湿为阴邪,旺于阴分,午后阳气渐衰,故身热。

研究三仁汤在湿温病中的临床疗效

研究三仁汤在湿温病中的临床疗效

研究三仁汤在湿温病中的临床疗效在进行这项研究之前,我需要明确三仁汤的组成和作用。

三仁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杏仁、白芷和茯苓三味药材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温病。

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缠绵、症状复杂。

患者常常出现发热、汗出不畅、身体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我观察到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具体的疗效如何,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验证。

为了研究三仁汤在湿温病中的临床疗效,我选择了100名湿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每天接受三仁汤的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密切观察了两组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疗效。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三仁汤治疗后,发热、汗出不畅、身体困重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食欲也逐渐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症状改善并不明显。

通过这项研究,我得出了结论:三仁汤在湿温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它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还能降低体内的湿邪指标。

因此,我认为三仁汤是一种治疗湿温病的有效方剂,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然而,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可能受到影响。

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和评估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大规疗效。

在进行这项研究之前,我需要明确三仁汤的组成和作用。

三仁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杏仁、白芷和茯苓三味药材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温病。

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缠绵、症状复杂。

患者常常出现发热、汗出不畅、身体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我观察到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具体的疗效如何,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验证。

为了研究三仁汤在湿温病中的临床疗效,我选择了100名湿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三仁汤对湿温病的治疗效果

探讨三仁汤对湿温病的治疗效果

探讨三仁汤对湿温病的治疗效果在中医理论中,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和温邪共同侵袭人体所致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缓慢、病势缠绵、症状复杂。

多年来,中医界广泛采用三仁汤这一经典方剂治疗湿温病,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对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疗效进行探讨。

我们来分析三仁汤的组方原理。

三仁汤由杏仁、白豆蔻和薏苡仁三味药材组成,分别具有宣肺利湿、行气和中、健脾利湿的功效。

三药合用,共奏宣肺、健脾、利湿、行气、和中之美誉。

针对湿温病的病机,三仁汤能够有效地消除湿邪和温邪,调整肺、脾、胃三脏的功能,达到治疗湿温病的目的。

1. 湿重于温型:表现为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吐、大便稀溏等症状。

此时,三仁汤能够通过宣肺利湿、健脾和中,有效地减轻湿邪对人体的影响,缓解相关症状。

2. 温重于湿型:表现为发热、微恶寒、口渴、尿黄等症状。

三仁汤通过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有助于消除温邪,改善病情。

3. 湿温并重型:兼具湿重于温型和温重于湿型的症状。

三仁汤综合运用宣肺、健脾、利湿、行气、和中等多种功效,全面调整人体机能,达到治疗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三仁汤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加减。

如湿邪偏盛者,可加泽泻、茯苓等利湿药材;温邪偏盛者,可加黄芩、黄连等清热药材;脾胃虚弱者,可加党参、白术等健脾药材。

从而使三仁汤更加契合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三仁汤并非万能良药,它适用于湿温病的治疗,但并非所有湿温病都适用三仁汤。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分析,恰当选择治疗方案。

湿温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饮食调理、生活作息等方面,以辅助提高治疗效果。

三仁汤作为治疗湿温病的经典方剂,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深入研究其组方原理和现代医学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中医宝藏,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湿温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恰当运用三仁汤并结合现代医学手段,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孙玉信老师用药用方讲座总结

孙玉信老师用药用方讲座总结

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怎样有机结合,怎样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是一个大题,也是一个难题,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大家说,能很好的用中医理论,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因为,中医太深奥、太玄妙了,没有止境,没有尽头,可以说,他既古老,又与时俱进,还很年轻,就我们个人的能力而言,能把课本上学的知识,较好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已经是很不错,很不容易的,现结合我对张老诊治经验的理解,谈一点体会。

一、要衷中1、首先要有正确的中医思想。

中医学是我国宝贵财富之一,是能为人们解除疾苦的。

现在有不少中医工作者瞧不起中医,开口中医不科学、不能治疗急症,治疗中很少开中草药,因为他单纯应用中药治病效果不好,或者无效,就说中医不治病,他就是中医学,他就代表中医(我们中医学院就有这样的中医教授);中医院的部分中医师很少纯用中药治疗,尤其是病房医生,除了客观原因,诸如经济效益、患者要求、病情危重外,还有自己担心只用中药治疗没有把握有效。

这样的结果是,把中药当作调料品,实际上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因为你没有机会应用,更谈不上提高。

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位,才可能用好中医。

2、其次要正确使用中医术语。

从四诊开始,到分析病因病机、诊断、确定治则,都力求用中医术语,不能中西医混用,或用西医术语指导中药应用。

例如:有一高血压病人——血压高、高血脂、冠心病、腔隙性脑梗塞、右侧肢体麻木。

无法开药,细问之,头晕头痛,右侧肢体麻木、心慌胸闷活动后加重,五更泻、舌质淡脉细无力,夜尿多,属于脾肾两虚。

胃脘痛,胃痛胃胀,喜热恶寒,饭后痛重,口淡不渴;若用上腹部疼痛,红斑性胃炎,胃粘膜充血水肿,食道炎。

后者就没法开中药,总不能用清热消炎止痛的药物吧。

再如目前普遍说的乙型肝炎,乙肝大三阳,HBV-DNA阳性,谷丙、谷草增高,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厚,凭此如何处方?中医治疗乙肝不一定都从肝脏论治。

二、要参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与西医学逐渐在交融、相互渗透,但是,中医与西医(现代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他们具有各自独特的医学模式,从认识、方法及实践来讲多不相同,然而,所研究治疗的主体及达到目的是一致的,即人—疾病—痊愈。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实践经验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实践经验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实践经验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较长,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在治疗湿温病时,我始终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而在众多的方剂中,三仁汤是我最常用的一种。

三仁汤由杏仁、白蔻仁、生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宣通三焦、调和脾胃等功效。

在治疗湿温病时,我主要将三仁汤应用于湿重于热的病证。

一是宣畅气机。

湿温病患者往往气机不畅,导致病情缠绵不愈。

三仁汤中的杏仁、白蔻仁、生苡仁等药物具有宣畅气机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二是清利湿热。

湿温病的病因主要是湿邪,而三仁汤中的滑石、通草、竹叶等药物具有清利湿热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消除病因。

三是宣通三焦。

三仁汤能够宣通三焦,促进湿邪的排泄,从而达到治疗湿温病的目的。

四是调和脾胃。

三仁汤中的厚朴、半夏等药物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能够增强患者的食欲,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在应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时,我通常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适当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若患者出现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我会加入黄芩、黄连等药物,以清热解毒;若患者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我会加入柴胡、郁金等药物,以疏肝解郁。

病例一:患者男性,40岁。

病程一个月,主要症状为发热、身重、肢倦、胸闷、纳差。

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属湿温病,湿重于热。

给予三仁汤加减治疗,服药七剂后,患者发热、身重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药治疗,最终痊愈。

病例二:患者女性,50岁。

病程两个月,主要症状为发热、口渴、尿黄、胁痛。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属湿温病,湿热并重。

给予三仁汤加减治疗,服药十四剂后,患者发热、口渴等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服药治疗,最终痊愈。

三仁汤是治疗湿温病的一剂良方,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就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三仁汤的临床应用,为更多的湿温病患者解除痛苦。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验到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的独特魅力。

孙玉信教授从湿论治咳嗽

孙玉信教授从湿论治咳嗽


5 0 . .
C 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3 V o 1 . ( 5 ) No . 1
孙 玉 信 教 授 从 湿 论 治 咳 嗽
P r o f e s s o r S UN Y u — x i n t r e a t s c o u g h i n g f r . O m d a m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0 1 — 0 0 5 0 - 0 2
要 】 孙 玉 信 教 授 认 为 湿邪 是 咳嗽 的重 要 病 因 ,并 将 湿 邪 咳 嗽 主 要 分 为 风 湿 咳 嗽 、湿 热 咳嗽 和 寒 湿 咳嗽 ,临床 治疗 中 多
[ Ke y wo r d s ] D a mp p th a o g e n ; C o u g h ; S U N Y u — x i n
d o i : 1 0 . 3 9 6 9 8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3 . 0 1 . 0 2 7 咳嗽是临床 多发病 ,常见病 。历代医家论述将咳嗽分为外 感和 内伤 两类 ,病 因繁多 ,但鲜 有提 及湿邪所 致咳嗽。导师孙 玉信 教授 认为湿是咳嗽的一个重 要因素,且易与他 邪相 杂,提
出了 “ 湿邪 咳嗽” 。孙 师 在 治 疗 时 注 重 祛 湿 , 调 理 脾 胃 ,取 得 为主要治则 。 病 例 :患 者 乙 , 女 ,2 5岁 ,初 诊 ( 2 0 1 0年 9月 1 0 日 )以
咳嗽 ,咳痰 2月为 主诉 :2月前因淋 雨后 出现 咳嗽,喷嚏,清

每日学一方【三仁汤】

每日学一方【三仁汤】

每日学一方【三仁汤】三仁汤《温病条辨》三仁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组成]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临床应用]1、急性黄疸性肝炎用本方去半夏、厚朴、滑石,加丹参10g,茵陈、虎杖各15g,重症时剂量加倍,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本病72例。

结果:痊愈64例,显效7例,无效1例。

2、胆囊炎以本方为主方,畏寒口苦者加柴胡、黄芩;胁痛者加延胡索、郁金;腹胀呕吐者加藿香、佩兰;黄疸者加茵陈;厌油腻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大便难者加枳实。

水煎服。

治疗本病38例,其中急性胆囊炎18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0例;合并胆管结石7例,合并胆道蛔虫5例。

中医辨证属于湿热中阻,三焦不利者。

结果:痊愈15例,好转23例。

3、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用本方为主(杏仁、竹叶、半夏各10g,白蔻仁、厚朴、通革各6g,滑石、薏苡仁各20g),伴鼻塞者,加麻黄、菖蒲;中耳腔积液较多者,加泽泻、车前子、葶苈子。

水煎服。

治疗本病110例,其中发病年龄最小5岁,最大67岁,以青壮年为多;病程最短3日,最长不超过3个月。

结果:痊愈66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8例。

本组病例服药最少4剂,最多21剂[3]。

4、急性高山反应用本方为主(杏仁10g,飞滑石20g,白蔻仁6g,白通草6g,生苡仁20g,淡竹叶6g,厚朴6g,半夏10g),脉儒数者加北沙参;先感冒而后进入高原者加柴胡、防风各10g;通宵不寐、心动悸不安着加五味子6g,丹参10g,夜交藤20g;衄血严重者去半夏,加白茅根、旱莲草;咳甚者加葶苈子、川贝母;胸闷甚者加瓜蒌。

三仁汤临床经典医案

三仁汤临床经典医案

三仁汤临床经典医案三仁汤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方由杏仁15g、白蔻仁6g、薏苡仁18g、厚朴6g、半夏10g、滑石18g、白通草6g、竹叶6g八味药组成。

方中杏仁苦温宣肺利气,提壶揭盖,通调水道,气化则湿化,宣通上焦;白寇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转枢中焦;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而健脾,配以滑石、通草、竹叶淡渗利湿,清透湿郁所化之热,疏导下焦。

全方宣上、畅中、渗下,升清降浊,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

因苦辛温燥之剂,每易助热化燥;苦寒清燥之品,常致脾伤湿留,惟宜芳香苦辛,淡渗化气利湿并进,能使三焦通畅,湿邪分消,湿去而脾不伤,邪除正安。

本方主治上焦肺气不宜,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

一、难治性尿路感染劳某,女,42岁,1998年9月5日初诊。

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10年余。

曾用多种抗生素、中成药治疗后症状好转,停药后容易复发。

一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有轻咳,痰黏不爽,胃脘不适,恶心,舌红苔略黄腻,脉细弦。

证属三焦失和,湿热下注。

治以宣上、畅中、渗下。

药用三仁汤加桑叶15g、石苇15g、土茯苓15g。

3剂药后复诊,尿路刺激征消失,饮食转好,后继续服用原方1月,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抗生素滥用不容忽视,尿路感染也不例外,目前尿路感染患者长期盲目应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

L-型细菌尿路感染的发病机理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关。

在临床治疗中,常发现急性尿路感染在长期用抗生素治疗后,往往转为慢性或反复发作,其机理可能与部分细菌转变为L-型细菌有关。

如抗生素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杀灭细菌,反而诱导L-型细菌的形成,导致耐药菌的出现,这是临床上尿路感染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

慢性尿路感染应根据细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用药,并按规定疗程用药,直到细菌阴性。

为防止复发而盲目长期用药,或剂量使用不当,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也造成药物浪费,还易产生药物副作用,甚至产生肾毒性等。

三仁汤(《温病条辨》卷1)

三仁汤(《温病条辨》卷1)

三仁汤(《温病条辨》卷1)[组成] 杏仁五钱(12g) 飞滑石六钱(1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6g) 竹叶二钱(6g) 厚Sb--钱(6g) 生薏苡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0g)[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日3 次)。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证。

头痛如裹,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午后身热,口干不渴,或渴不欲饮,痞闷胀满,或胀或痛,纳差泛恶,便溏不爽,小便短赤,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弦细而濡等。

[病机分析] 本方证属湿温初起,湿重热轻,卫气同病之候。

肺主气属卫,卫阳为湿邪阻遏,故现恶寒。

湿郁卫表,清阳被阻,故头痛如裹,即叶桂所谓“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外感温热论》)。

热处湿中,为湿所遏,故虽发热而身热不扬。

湿热交蒸,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遏热伏,阻滞三焦,留恋气分,其发热以午后为甚。

湿性重着,客于肌表,故身重肢倦。

湿浊中阻,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

湿遏气机,中州运化失常,故痞闷腹胀,纳差泛恶,便溏不爽。

湿热内蕴,故小便短赤。

舌苔白腻,脉弦细而濡,均为湿热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为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而设。

吴瑭曾云:“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温病条辨》卷1)。

湿邪伤人,常波及三焦而致上焦肺气不宣,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常,病症繁多,若仅施以苦辛温燥之剂,每易助热化燥,如纯用苦寒清热之品,易致脾伤湿留,惟宜芳香苦辛,轻宣淡渗,宣畅气机,分解湿热。

本方以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苦温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此即开上。

黄元御云:“肺主藏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气逆则胸膈闭阻而生喘咳,脏病而不能降,因此痞塞,经病而不能行,于是肿痛。

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长沙药解》卷3)。

探究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疗效

探究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疗效

探究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疗效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一直在关注着传统中医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湿温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这使得我想起了中医经典中一个著名的方剂——三仁汤。

本篇文章,我将结合临床实践,探究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的临床疗效。

一、湿温病的病因病机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和温邪共同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湿邪是指自然界中的潮湿、阴冷之气,而温邪则是指自然界中的温热之气。

当这两种邪气侵袭人体后,会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二、三仁汤的组成及功效三仁汤是《伤寒论》中的一个经典方剂,由杏仁、白豆蔻、薏苡仁三种药物组成。

杏仁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白豆蔻可芳香化湿、行气止痛;薏苡仁则能健脾利湿、清热排脓。

三药合用,共奏宣肺化湿、健脾和胃、清热解毒之功。

三、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应用1. 病例一:患者,男,45岁。

主诉发热、头痛、身重、咳嗽、胸闷。

检查发现舌苔白腻,脉滑。

诊断:湿温病。

给予三仁汤原方,加减治疗。

患者服药3剂后,发热、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药5剂,诸症消失。

2. 病例二:患者,女,52岁。

主诉身重、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

检查发现舌苔白腻,脉濡。

诊断:湿温病。

给予三仁汤原方,加减治疗。

患者服药5剂后,身重、四肢酸痛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药7剂,诸症消失。

3. 病例三:患者,男,30岁。

主诉发热、汗出不畅、咳嗽、胸闷、口渴。

检查发现舌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湿温病。

给予三仁汤原方,加减治疗。

患者服药4剂后,发热、汗出不畅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药6剂,诸症消失。

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始终对传统中医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的应用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湿温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这让我想起了中医经典中一个著名的方剂——三仁汤。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究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的临床疗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湿温病的病因病机。

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和温邪共同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三仁汤: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三仁汤: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三仁汤:⾆⽩不渴,脉弦细⽽濡,午后⾝热,状若阴虚 三仁汤 出处:《温病条辨》 原⽂:“恶寒,⾝重疼痛,⾆⽩不渴,脉弦细⽽濡,⾯⾊淡黄,胸闷不饥,午后⾝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湿温。

汗之则神昏⽿聋,甚则⽬瞑不欲⾔,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同法,三仁汤主之。

” 原⽂⽅论《温病条辨》卷1:'湿为阴邪,⾃长夏⽽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若寒邪之⼀汗即解,温凉之⼀凉则退,故难速已。

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重疼痛也,以为伤寒⽽汗之,汗伤⼼阳,湿随⾟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聋⽬瞑不⾔。

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下之,误下伤阴,⽽重抑脾阳之升,脾⽓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

见其午后⾝热,以为阴虚⽽⽤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阴相合,同⽓相求,遂有锢结⽽不可解之势。

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盖肺主⼀⾝之⽓,⽓化则湿亦化也。

' 组成:杏仁15克滑⽯18克⽩通草6克⽩蔻仁6克⽵叶6克厚朴6克⽣薏仁18克半夏15克 功效:清热利湿,宣畅湿浊。

主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重疼痛,⾆⽩不渴,脉弦细⽽濡,⾯⾊淡黄,胸闷不饥,午后⾝热,状若阴虚。

⽅解:本⽅为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设。

湿邪伤⼈,常波及三焦⽽致上焦肺⽓不宣,中焦脾⽓不运,下焦肾与膀胱⽓化失常,病症繁多。

本⽅以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苦温宣畅上焦肺⽓,使⽓化则湿亦化,此即开上;⽩蔻仁芳⾹化湿,⾏⽓宽中,宣畅脾胃,此即畅中;薏苡仁利湿清热⽽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便⽽去,此即渗下。

配伍滑⽯、通草、⽵叶⽢寒淡渗,利湿清热,疏导下焦,使湿有出路,三药为⾂药。

半夏燥湿和胃,⽌呕除痞,厚朴⾏⽓化湿,⼆药⼜可使寒凉之品清热⽽不碍湿,共为佐药。

本⽅药性平和,⽆温燥⾟散太过之弊,有宣上畅中渗下、上下分消之功,可使⽓畅湿⾏,暑解热清,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症⾃除。

三仁汤配伍特点是“宣上、畅中、渗下”三法并进。

三仁汤——精选推荐

三仁汤——精选推荐

三仁汤跟师⾼建忠随笔湿热证治各有别 临证处⽅,主⽅的选择⾄关重要。

考试时,我们对⽅与⽅的鉴别烂熟笔下。

但要真正明⽩,还需临证体会。

病案⼀:李某,⼥,56岁,2012年9⽉14⽇就诊。

近⼀周来头蒙,失眠,汗多,晨起⼿⿇。

咽⼲、咽痛,痰多,喜饮⽔。

餐后觉胃酸,⼤便⼲,3~4⽇1⾏。

⾆质淡,⾆苔黄⽩腻,脉弦缓。

辨为湿热证,⽅⽤三仁汤加减:处⽅:炒杏仁12克,⽩蔻仁(后下)6克,⽣薏苡仁15克,姜半夏9克,厚朴9克,滑⽯(包)18克,⽵叶3克,通草3克,桔梗12克,炒莱菔⼦15克,全⽠蒌15克,炒苏⼦15克,鸡内⾦15克,蝉⾐9克。

5剂,⽔煎服,⽇1剂,早晚饭后温服。

药后诸证好转。

9⽉21⽇再诊时,仍有胃酸,餐后胃不舒,⼤便⼲,苔腻减轻。

处以半夏泻⼼汤加减,⾟开苦降调理中焦。

病案⼆:刘某,⼥,24岁,2012年9⽉21⽇就诊。

近⼀年来咽⼲、咽痛反复发作,反复⽣有⼝疮。

近⼏⽇咽⼲、咽痛、⼝疮疼痛,腹不舒,⼤便偏⼲,⼩便不畅。

⾆质暗红,⾆苔黄⽩腻,脉细弦双⼨⼤。

也辨为湿热证,⽅⽤⽢露消毒丹加减:处⽅:藿⾹12克,⽩蔻仁(后下)6克,⽣薏苡仁15克,滑⽯(包)18克,川⽊通3克,⽯菖蒲9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浙贝母12克,射⼲12克,桔梗12克,车前⼦(包)15克,炒莱菔⼦15克。

7剂,⽔煎服,⽇1剂,早晚饭后温服。

药后,诸证愈。

同样辨为湿热证,同样症见咽痛、咽⼲、便⼲、⾆苔腻,为何病案⼀⽤三仁汤,病案⼆却⽤到了⽢露消毒丹?这两张⽅⼦的区别何在? 曾见过这样两个病⼈,都有咽⼲、咽痛,发热,⿐塞,便⼲,⾆苔腻。

所不同者,⼀个低热,伴胸闷、乏⼒,⽼师⽤到了三仁汤;⼀个⾼热、恶寒,⽼师⽤到了⽢露消毒丹。

难道两者的区别仅是热象的不同?从⽅名上理解,⽢露消毒丹治热毒之证,较三仁汤热势较重似乎于理也合。

然上两个病案中,仅从见症并没有典型的热势孰⾼孰低之别,此时⼜当如何? ⽼师说:“这两张⽅⼦都治湿热困阻,但三仁汤偏于治表,⽢露消毒丹偏于治⾥。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下焦, 使 湿热 从小便 而 去 。 三仁 分入 三焦 , 使气 机宣 畅 , 湿 去热 清 。 方 中滑 石 、 通草、 竹 叶三 药共 为 臣药 , 甘寒 淡 渗 , 利 湿 清热 , 疏导 下 焦, 使湿 有 出路 。半 夏燥 湿 和 胃 , 厚 朴行 气化 湿 , 二药 可使 寒 凉之 品清热 而不 碍湿 , 共为 佐药 。本方 药性 平和 , 有 宣上 、 畅中、 渗下 , 上 下分 消之 功 , 可使 气 畅湿 行 , 暑解 热清 , 脾 运复 健 。临床 中采用 三 仁汤 加味 治疗 湿温病 , 每 获满 意疗效 。现 总结 如下 : 病 案举 例 :

张凤 茹 滕 以亮
关键 词 : 三仁 汤 ; 临床 应 用
中 图分 类号 : R 2 8 9 . 5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1 1 - 0 0 1 8 一 O 1
畅 上焦肺 气 , 使 气化 则湿 化 ; 白蔻仁 , 芳香 化湿 , 行 气宽 中 , 宣 畅脾 朴 1 2 g , 滑石 1 5 g , 半夏 1 0 g , 竹叶 6 g , 藿香 1 2 g , 佩兰 1 2 g , 黄连 l O g , 胃, 转枢 中焦 , 振复 运化 水湿 之机 ; 薏苡 仁 , 利 湿清 热 而健脾 , 疏 导 甘草 6 g 。3 剂, 高热渐 降 , 已不 恶寒 , 肢 体瘦 痛亦 轻 , 舌 脉未 改 变 ,
已见效 , 故 原方 再服 3 剂, 体 温正 常 , 诸 证渐 平 。 分析 : 湿 温 发热 是感 受 湿温 病 邪所 发 的外 感 热病 , 多发 生 仵 夏秋 之交 。 症候 体征 符合 湿温 发热 特点 。 初 治无 效是 由于辨证 不 够全 面 , 论 治亦 欠完 善 , 一 则误认 为 高热 口f , 汗出, 脉 浮濡 而 数 , 为温 热证 , 故 清 热解 毒 ; 一 则误 认 为倦 怠 乏 力 , 胸脘痞闷, 清凉 无 效, 恐为 劳倦 内伤证 , 故 甘 温 除热 , 忽 略 了虽 口f而 不欲 饮 , 虽 脉 浮数 而见 濡等 细微处 。 《 温病 条辨 》 上 焦篇第 四十三 条 日 : “ 头痛 恶 1 盗 汗 寒, 身重 疼痛 , 舌 白不 渴 , 脉 弦 细而 濡 , 面 色淡 黄 , 胸 闷不 饥 , 午 后 马某 , 男, 4 6岁 , 2 0 1 3 年 8月就 诊 , 感 冒发热 6天 , 经 西 医治 身热 , 状若 阴虚 , 病难 速 已 , 名 日湿温 。……三 仁汤 主之 。 ” 此例 只 疗 热退 。但 头晕 身 困 , 神疲 乏力 , 口干苦 , 夜 间汗 出不 止 , 大便 溏 , 要综 合归 纳 , 便 会发 现用 三仁汤 为正 治 。所 以 3 剂 而热减 , 继服 3 小 便黄 。 舌尖红 苔黄 腻 , 脉 细稍 数 。 他处 就 医以求 止汗 , 以敛 汗方 剂而 热退 。 药, 进 2剂 , 觉 胸 闷烦躁 , 头沉 身重 来诊 , 视所 服 之药 , 乃知 柏 地黄 3 哮 喘 张某 , 女, 4 2 岁 。2 0 1 3年 7月就 诊 。诉 每 遇暑 湿 季节 咳 喘发 汤加麻 黄根 、 五 味子 、 龙骨 、 牡蛎 、 浮小麦 等 滋阴敛 汗之 品 。 而 根据 病史 , 舌 脉和 症状 综 合分 析 , 该 患之 盗 汗并 非 阴虚 内热 而 因湿 热 作 , 咽痒 , 咳嗽 , 喘憋 , 喉 中痰 呜 , 咳吐 白色 泡沫 痰 , 夜 间加重 , 吸人 熏蒸所 致 。 以三 仁汤加 味 : 杏仁 1 0 g , 白蔻 仁 l O g , 薏 苡仁 2 0 g , 厚朴 万托 林症 状缓解 , 伴 脘痞 , 小便 黄 , 大 便黏 腻 。 舌 红苔 白腻 微黄 , 脉 1 2 g , 滑石 1 5 g , 半夏 1 0 g , 竹叶 6 g , 黄芩 l 0 g , 茯苓 1 5 g , 石菖蒲 1 0 g , 滑。 辨证 为痰 湿蕴肺 , 方 用三仁 汤加味 : 杏仁 1 5 g , 白蔻仁 1 0 g , 薏苡 郁金 1 0 g , 青蒿 1 0 g 。 3 剂觉 胸 闷烦躁 轻 , 盗 汗减 。 故 上方 去郁 金再 仁 3 0 g , 厚朴 1 2 g , 滑石 1 5 g , 半夏 l O g , 通草 6 g , 射干 1 0 g , 麻黄 6 g , 桔 服7 剂 后湿 热渐 消 , 盗 汗亦 随之 自止 。 梗l O g , 枳壳 1 0 g , 桑 白皮 1 2 g , 瓜蒌 2 0 g , 黄芩 1 0 g , 鱼腥 草 3 0 g 。 7 剂 分析: 汗症有 虚实 寒热 之分 , 即使 盗汗 , 亦非 唯 阴虚 一途 。虚 咳喘 症状 明显减 轻 。上方 加减 继续 服用半 月后 , 停 用西 药 。 者宜敛 之 , 实者 当审其 因去 其实 则汗 止 。 本病 患者 之盗汗 , 系 因湿 分析 : 哮喘 病 因以痰 为主 , 痰 因肺 脾 肾功 能失 常 , 津 液凝 聚而 热 内蕴 , 熏蒸 而致 汗泻 。 初治 症反 加重 , 未审 汗之 因 , 见 汗止 汗 , 误 成 。该例 哮 喘每 遇暑 湿 季 节发 作 , 咳嗽, 喘憋 胸 闷 , 脘痞 , 大便 黏 用 滋 阴收敛 , 反助 其湿 而 闭其热 。诚如 吴鞠 通所 云 “ 湿气 弥 漫 , 本 腻 。为外邪 干肺 , 肺 失宣 降 , 通 调失 职 , 津 液失 布 , 肺 病 及脾 , 聚湿 无 形质 , 以重浊 滋味之 药治 之 , 愈 治愈 坏 ” 。治宜 化 湿清 热 以清汗 生痰 生浊 , 郁而 化热 , 壅遏 肺气 , 肺气 不利 而致 。 治 以涤浊 化痰 、 宣 源, 故 以三 仁汤 加味 以渗湿 泄热 , 疗效 显著 。 肺醒 脾 。 三 仁汤 芳香 化浊 、 宣通 三焦气 机 , 气畅湿 行 , 暑解 热清 , 脾 2 发 热 运复 健 , 使 痰湿 之邪 上清 、 下泻 、 中化 , 则诸 症缓 解 。 胡某, 男, 3 2岁 , 2 0 1 3 年8 月来 诊 。高热 不 退半 月余 , 体 温持 总之 , 仁 汤所 治之病 均具 有湿 热或 痰湿 证 的共 同特 点 。 以 续在 3 8 . 5 ~ 3 9 . 5 ℃, 午后热 甚 , 恶寒汗 出, 头痛 身重 , 倦 怠乏 力 , 胸 脘 三焦 气 化受 阻 为病 机关 键 , 侧 重于 宣 畅气 机 而解 除 湿热 , 三焦 并 痞闷 , 口干 不欲饮 , 纳呆 , 舌淡 苔 滑腻 , 脉 浮濡 而数 。 先后 曾用 西药 调 , 佐 以淡 渗清 利之 品 , 引湿热 下行 , 则诸 证 自解 。临 床 上以此 方 加减 , 灵 活应 用 , 辨 证施 治 各种 内科杂 症 , 若 辨证 精 准 , 配伍 得 当 青 岛市市 南区人 民医 院( 2 6 6 0 0 0 )

孙玉信教授临床运用四逆散经验

孙玉信教授临床运用四逆散经验

( 本 文 承 蒙石 鹤 峰 教 授 指 导 , 特此谢忱 ! ) 通信 作者 : 石鹤峰 , 教授 , 主任 中 医师 , h e f s h i @a l i y u n . t o m
贵, 而 且不 良反 应 明显 , 病 情容 易反 复 。 中医药 治疗
慢性 前 列腺 炎 的优 势在 于 因人 制宜 , 重 视整 体观 念 ,
孙玉 信教 授 系河南 省 名 中医 、 硕士 研究 生 导师 ,
之证 。惟 气不 宣通 , 是 以逆 冷 。故 以柴 胡凉 表 , 芍药
清 中 。此 本 肝 胆 之 剂 , 而 少 阴用 之 者 , 为 水 木 同 源 也 。医研 究
2 0 1 7年 1月 第3 0卷 第 1期
T C M R e s . J a n u a r y 2 0 1 7 V o 1 . 3 0 N o . 1
公英 1 5 g , 夏枯草 1 5 g , 猫爪草 1 0 g , 桂枝 1 0 g , 桔梗
通, 而 四逆 可 痊 矣 。 ” 2 临 床 运 用 思 路
从 事 中医 教学 和 临 床 多 年 , 医术 精 湛 , 学验俱丰 , 深 究 各家 学说 , 尤 对 仲景 学 说 研 究 颇 多 。笔 者 有 幸 跟
收 稿 日期 : 2 0 1 6—1 1— 2 3 ; 修 回 日期 : 2 0 1 6—1 2—1 4
( 缡辑 颜 冬 )
文章编号 : 1 0 0 1 — 6 9 1 0 ( 2 0 1 7 ) 0 l一 0 0 4 7— 0 3

名 师 高徒

孙 玉信 教 授 临床 运 用 四逆 散 经 验
滑石 2 0 g , 以利 尿通淋 、 分 清 化浊 。继 服 l 5剂 , 诸 症 悉 除 。再 服 1个月 , 以巩 固疗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孙玉信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张磊主任医师的高徒,熟读《温病条辨》,深领三仁汤方义,临证善于把握三焦辨证论治要领,灵活运用三仁汤治疗内科杂证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汗证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分自汗、盗汗两类,临床多见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但也有湿热内蒸,津液外泄之汗证,此类患者多见口苦、舌苔黄腻,孙师常用三仁汤加减治疗。

案例1:患者,男,30岁,2006年8月30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酒,1年来自汗出,稍动则大汗淋漓,心烦、口苦,腰背酸麻,二便正常,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沉弦。

证属湿热内蕴脾胃,外郁肌肤,迫津外泄。

治以宣上畅中利下、分利湿热。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g厚朴10g通草6 g,半夏10 g,滑石30 g,冬瓜仁30 g,桃仁10 g,桑叶15 g,萆薜15 g,芦根30 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药后汗出大减,继以上方加减,连服20剂,汗止病愈。

按:本例患者长期饮酒,内生湿热,蕴于脾胃,郁滞于里,上扰于心,出现口苦心烦;湿热弥漫,阻滞气机,郁于肌肤,腠理开合失度,则自汗;舌质红、苔黄腻乃湿热之象。

以三仁汤宣上畅中利下,加桑叶、芦根宣肺清肺,使肌肤郁热消散,腠理开合有度:萆薜分清泌浊,利下焦膀胱,引湿邪外出;冬瓜仁涤浊化痰,推陈致新。

全方宣通上下、化湿清热之功,不止汗而汗自止。

2 黄疸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病机关键是湿,《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湿阻中焦,依病体阴阳偏盛之不同,寒化者发为阴黄,热化者发为阳黄,夹毒者发为急黄。

对临床湿郁化热、蕴结肝胆、弥漫三焦之证,孙师多用三仁汤宣畅气机、分利湿热。

案例2:患者,男,44岁,2006年9月30日初诊。

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年。

证见目黄,小便黄,口干口苦,右胁痛胀,昼重夜轻,乏力,纳差,食后腹胀欲呕,大便溏,每日2~3次,舌质红,苔腻,脉细。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210 u/L,谷草转氨酶(AsT)186 U/L,总胆红素(T-BIL)67.5 μmol几,直接胆红素(D—BIL)39.6 μmol/L,总蛋白(TP)75 g/L,白蛋白(ALB)40 g/L。

诊断为黄疸,证属湿热蕴结肝胆脾胃,弥漫三焦。

治以清热利湿、通利三焦。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厚朴10 g,通草6 g,半夏10g,苍术lO g,茵陈30 g,茯苓30 g,猪苓15 g,陈皮15g,甘草6 g。

水煎服,每日1剂。

5剂后,呕恶、纳差好转,上方加减,再进30剂,黄疸渐退。

肝功能复查示:ALT 62 u/L,AST 47 U/L,T—BIL19.4 μmol/L,D-BIL 9.6 μmol/L,TP 69 g/L,ALB 42 g/L。

按:本案患者感受湿热疫毒之邪,由表入里,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得通利而弥漫三焦,出现目黄、小便黄、口干口苦、右胁痛胀。

若以苦寒清利湿热之法,易伤脾败胃,致纳差、腹胀、便溏加重;以苦温燥湿,则助热伤肝。

故以三仁汤化湿清热、通利三焦为主,加苍术、陈皮、甘草以燥湿和中;加茵陈、猪苓、茯苓以利湿退黄。

诸药配合,可使三焦宣畅、湿热得泄、黄疸得除,诸症获愈。

3 眩晕眩晕的发病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

《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指出“治痰为先”;《景岳全书•眩晕》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

尽管本病临床常见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4类证型,但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当今社会,湿浊郁阻型眩晕则更多见。

案例3:患者,女,36岁,2006年6月12日以反复眩晕1年余初诊。

证见头重如蒙,手足心汗出,不思饮食,心烦,身燥热,舌质淡黯,苔黄腻,脉滑。

中医辨证:湿浊郁阻,上蒙清窍。

治以化湿涤浊。

方用三仁汤加味。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lO g,厚朴10 g,半夏10 g,通草6 g,滑石30 g,竹叶6 g,郁金10 g,桃仁lO g,冬瓜仁30 g,甘草6 g。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3剂后复诊,眩晕明显好转,上方加荷叶30 g,再服5剂,眩晕愈。

按:本例属湿浊郁阻,遏而化热,上蒙清窍则头晕,中阻脾胃则不思饮食,热扰心神则心烦、手足心汗出。

湿浊与痰浊相似,但其病性不尽相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

针对湿浊郁阻之眩晕,应以三仁汤加桃仁、冬瓜仁等,芳香苦辛,轻宣淡渗,化湿涤浊,清气得升,浊邪得除,则眩晕可愈。

4 咳嗽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分外感和内伤两类,二者均可见湿浊壅肺证。

前者多因外邪干肺,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津液失布,聚湿生痰生浊,阻塞气道出现咳嗽,吐痰粘稠不爽;后者多因肺脾虚弱,久咳不愈,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酿湿生痰生浊,壅遏肺气,肺气不利而咳嗽。

案例4:患者,女,57岁,2006年6月15日初诊。

1个月前因天气变化,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屡用中西药物未效。

证见:咳声重浊,痰多色白兼黄,胸闷脘痞,口干,纳少,大便溏,每日2~3次,舌淡红,苔白腻微黄,脉滑。

中医辨证:湿浊蕴肺,郁而化热。

治以宣肺止咳、涤浊化痰。

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0 g,厚朴10 g,通草6 g,桑白皮10 g,桔梗15函冬瓜仁30 g,麻黄6 g,甘草6 g。

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

6剂后即愈。

按:该例为感受外邪,肺病及脾,水津失布失运,生湿生痰生浊,痰湿浊邪蕴于肺脾,郁而化热,出现咳嗽,吐痰粘稠不爽,胸闷脘痞,苔白腻微黄。

治以三仁汤涤浊化痰、宣肺醒脾。

方中加麻黄、桔梗宣肺化痰:桑白皮清泻肺热。

诸药配合,使痰湿浊热上清、下泻、中化,则咳嗽可愈。

临证湿浊咳嗽,若兼见中焦和(或)下焦湿热之证者,选用三仁汤更为适宜。

5 遗精遗精总由肾气不能固摄,而导致肾气不固的原因颇多,其中由于醇酒厚味,湿浊内生,蕴而生热,扰动精室者甚为多见。

明代龚信《古今医鉴•遗精》说:“夫梦遗滑精者,世人多作肾虚治……殊不知,此证多属脾胃,饮食厚味,痰火湿热之人多有之。

孙师认为,湿热下注之遗精,病位虽在下焦,但病之根本在中焦脾胃,故多用三仁汤加减。

案例5:患者,男,29岁,2006年8月25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酒,3年来遗精频作,每2~3日即遗精1次,咽干,脘痞,口中多涎,小便频,大便干,2日一行,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

证属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治以化湿清热、涩精止遗。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g,生薏苡仁2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2g,通草6 g,竹叶6 g,滑石15 g,厚朴花10 g,金樱子10 g,芡实15 g,白果6 g,生龙牡各18 g,甘草6 g。

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

6剂后,尿频、遗精减轻。

上方加葛根15 g、枳棋子15 g,连服20余剂,诸证悉除。

按:本例遗精由于长期饮酒,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蕴而生热,流注于下,扰动精室而致。

久遗损伤肾气,湿热浊邪在中下二焦,故用三仁汤清热利湿,加金樱子、芡实、白果、生龙牡固护肾气、涩精止遗。

全方合用,使湿浊得化、热邪得清、肾气得固,病情痊愈。

6 便秘便秘为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之一。

多由素体阳盛,肠胃积热;或情志失和,气机郁滞;或气血不足,下元亏损;或阳虚体弱,阴寒内生等引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多以冷饮解渴或常以水果代餐,或长期在低温空调下工作,易致湿邪伤阳,损害脾胃,使脾胃运化升降失常,大肠传导阻滞而便秘,此类便秘之病机关键是湿滞。

案例6:患者,女,31岁,2006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近半年来排便困难,常觉腹胀隐痛,频有便意,便时努挣,大便溏垢,每日2~3次,曾服中西药物,但疗效欠佳。

证见口干口苦,纳差,舌淡红,舌体胖大,苔白厚腻、根部稍黄,脉缓。

证属脾虚湿滞。

治以健脾化湿、行气通便。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O g,厚朴10 g,芦根30 g,桔梗10 g,生山药30 g,太子参15 g。

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

上方加减连服15剂,大便通畅,诸证愈。

按:本例为脾虚生湿,湿滞肠腑,大肠传导阻滞而便秘,其病机为脾虚湿滞,故治以健脾化湿、宣畅气机通便为法。

用三仁汤化湿并宣畅三焦气机。

方中芦根易滑石、通草、竹叶,以防利水过甚,使便干难下,并增强生津润肠之功;加桔梗配杏仁增强轻展上焦气机,润肠通便之力;山药助生薏苡仁健脾渗湿;太子参补脾肺之气,以增健运水湿、传导之功。

诸药配合,使脾气健运、肺气宣展、清肃下降,大肠传导得以恢复,则大便畅通。

7 结语三仁汤方载于《温病条辨》,为清代医家吴塘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

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孙师遵其法,总结临证应用三仁汤关键把握3点:①病邪为湿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恣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越来越多,体内容易生湿生浊,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使脏腑功能失调,诸病丛生,属湿浊之证者居多。

②病位较弥散,两焦同病,或上中下三焦俱病,或表里内外俱病。

因湿浊为患,内可损害五脏六腑,外可浸淫四肢百骸,均能阻滞气机,瘀阻经络,故非化湿涤浊不能使气机调达、经脉通畅。

三仁汤乃宣上畅中利下、化湿涤浊之良方,若能灵活加减,取效桴鼓。

③舌质淡红或红,苔白腻或黄腻。

舌苔腻是湿浊证的重要指征,偏寒偏热,兼虚夹实,应注意兼证。

临床凡具备上述特点者,以三仁汤加减治疗,多获良效。

方剂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互结,留恋三焦,及暑湿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口不渴或渴不欲饮之湿重于热者。

现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肾盂肾炎,及伤寒、副伤寒之属于湿热为患者。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湿温邪在中焦,亦照顾上下两焦。

湿温初起,湿热互结,而湿重于热者。

湿温初起,邪留气分,未曾化燥,湿胜热微,及暑温挟湿。

方剂功效宣化畅中,清热利湿。

芳香化浊,通阳利湿。

用药禁忌若湿已化燥者,不宜使用。

临床应用1.湿温:张某某,男,35岁,工人。

身热,午后尤甚,时有汗出,身困无力,胸闷纳呆,心烦少寐,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湿热交阻,治以芳香化湿,佐以清热,投三仁汤加减:杏仁12g,白蔻仁10g、生薏仁15g、滑石30g、半夏12g、竹叶15g、香薷10g、银柴胡12g、连翘20g、车前草20g,陈皮12g,6剂而愈。

2.伤寒、副伤寒:以三仁汤加减治疗伤寒31例,副伤寒6例。

其中初期13例,极期22例,缓解期1例,并发肠穿孔中转手术者1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