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四讲:群体行为特征及管理[2013-03]
组合起来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
人的本性, 总之:团队动力来自于价值观、宗教、政治利益、
生活方式、婚姻、工作、权威等等。
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时代或许已经成为历史!
2016/4/24
9
一 则 短 信
团结能人做大事;
团结好人做实事; 团结坏人不坏事。
2016/4/24
10
思考2:什么样的是好团队?
我的团队共同工作,我们共同就一件事达成一致,否则
我们不会进行。我知道,4-5个聪明的人在一起,能够 打败任何一个人。
如何保证团队的一致:要对成功有一致的定义。如原来
大陆航空公司说“我们要成为成本最低的航空公司”, 这不是唯一的事情。就像球场上不是不是射门次数最多 的球员得到奖赏一样。
同时,团队成员要及时了解团队的情况。
2016/4/24
29
周恩来与蒋介石的十大相似之处
2016/4/24
30
二、高绩效团队的构建
都爱穿中山装。
2016/4/24
31
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国民党?
不仅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而且团队成员都有高度承诺
2016/4/24 32
二、高绩效团队的构建
1.5 建立实现愿景的工作目标 愿景的作用时限:15——30年;
2016/4/24
44
群体沟通与决策案例
有部件共同工作时才有意义。任何部件失灵都会导致整块 手表失去价值。
2016/4/24 13
一、群体与团队的基本概念
我们不是跨职能的团队,而是多职能的团队,因此大
家必须彼此配合。许多人失败是因为没有对这个团队 的每一个成员给予足够尊重。
如果你不重视某个人,不把他看得和其他人同样重要,
大学群体行为其管理论文
大学中的群体行为及其管理摘要:大学群体为背景研究。
认为大学群体分为“合作”“竞争”“冲突”三种模式。
在三种模式一下,做了比较分析。
并对大学群体管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大学;群体行为;管理;成员一、概念界定群体,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由若干人所组成的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人群组合体。
其特点就是有共同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行为规范,相互关系的动态性。
大学群体,有着一个共同目标——学习大学知识而聚集在一起的集合体。
二、群体的三种模式一个大学群体的群体行为与发展无外乎“合作”“竞争”“冲突”三个方面。
下面文章将逐一分析这三个方面。
(一)“合作”。
在大学群体中,合作存在于一个群体部分人选或者部分工作量无法自己全部完成,或群体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成员的情感大都符合群体定向时一般存在的模式。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分工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行为。
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要承接一个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大型项目,或者在同一个系别或者几个类似集体评选优秀的时候,通常会出现这种状况。
这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定向,而且非自己所能完成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
这个时候通常是一个班级比较协调的时候。
在寝室中,如果以寝室为单位与相似类型的寝室相比较的时候,就会发现,通常这时候寝室的关系比较不错。
无论是班级还是寝室,这时候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都会尽量与别人合作,减少摩擦,为了利益从而维系这种合作关系。
在“合作”关系下的大学管理有着一种以外忧抵内患的倾向。
这种模式下的管理应该侧重于鼓励群体的士气,对于过于简单单独成员便可完成的任务则不应该采取合作模式,对于个人倾向比较严重的成员,也不甚适用。
作为管理者应该鼓励群体,辨别不同性格的人分配不同的任务。
而不是盲目的追随,每个人的任务也应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合作”下成员有着利益的追求,所以对于各自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想法,避免以私心造成的内部干扰。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与管理(三)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与管理(三)(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际关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政治法律关系B 血缘心理关系C 经济生产关系D 道德**关系分值: 1答案:C[解析] 人际关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血缘、心理等等关系。
其中经济生产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2.人际心理关系的重要特点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以人们的直接的感情相互作用为基础而产生形成的B 以人们的直接的血缘为纽带作基础而产生形成的C 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为基础而产生形成的D 以人们的政治法律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分值: 1答案:A[解析] 人际关系、人际心理关系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以人们的直接的感情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而产生和形成的。
3.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______SSS_SINGLE_SELA 合作关系B 工作关系C 交往关系D 心理关系分值: 1答案:D[解析]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特别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
4.群体凝聚力的基础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共同的目标B 同质群体C 良好的人际关系D 同样的价值观分值: 1答案:C[解析]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的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第三,它还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
5.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报酬及相应的成本,人们寻求报酬大于成本的行为关系,回避成本大于报酬的行为关系,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人际关系理论B 人际反应特质理论C 社会交换理论D 社会比较理论分值: 1答案:C[解析]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报酬及相应的成本,人们寻求报酬大于成本的行为关系,回避成本大于报酬的行为关系。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特征与管理对策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特征与管理对策首先,群体行为特征对于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组织内部,员工通常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比如工作小组、部门、岗位等。
这些群体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目标一致性:群体成员通常都有共同的组织目标和利益。
管理者可以通过强调这一点来增加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合作。
2.角色互补性:群体成员在群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职责,相互之间的能力和知识互补。
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个人特长和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和任务,有效利用每个员工的优势,提高群体绩效。
3.形成偏好:群体内部一般会形成一些共同的偏好、价值观和规范。
管理者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些偏好,合理调整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以便与群体的期望和需求相匹配。
其次,管理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对策来应对群体行为特征所带来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对策:2.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角色:管理者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角色,使得每个群体成员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同时,管理者还应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满意度。
3.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管理者需要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定期召开团队会议等方式,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例如,可以采用个人和团队奖励制度,给予优秀员工一定的奖励和认可,以鼓励他们为组织作出更大的贡献。
5.管理冲突和分歧:在群体行为中,冲突和分歧是难免的。
管理者需要及时发现、处理和解决冲突,避免冲突对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产生负面影响。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调解、培训等,来促进冲突的解决和团队的和谐。
总之,组织行为学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和管理思路来理解和应对群体行为特征。
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和了解群体行为特征,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同时,管理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以应对不同群体行为特征所带来的挑战。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 研究发现: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 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 •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 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 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 和紧迫感而引发的。如果运用群体形成的五阶段 模型的术语,那就是,群体通过其形成和规范化 阶段的结合而开始存在,接着经历一个效率较低 的执行任务阶段,随后是震荡阶段,然后是一个 高绩效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
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
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
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
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 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三)规范的一般类型:
•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这类规范设计员 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组织行为学分类模拟群体行为与管理(二)
组织行为学分类模拟群体行为与管理(二)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提高或降低的倾向被称为______A.群体促进效应B.社会惰化效应C.协同效应D.从众效应答案:A[解答] 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2. 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是______A.社会惰化效应B.责任分摊效应C.群体促进效应D.群体转移效应答案:A[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堕化效应的相关知识点。
一个与群体规模有关的最重要发现是社会堕化。
社会堕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加努力。
3. 对群体助长现象最早的科学研究是由法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以下哪一年进行的?______A.20世纪20年代末B.20世纪40年代末C.1898年D.1876年答案:C[解答] 对群体助长现象最早的科学研究是由法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1898年进行的。
4. 关于从众行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容易从众B.服从性和受暗示性弱的人容易从众C.自信心强的人容易从众D.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容易从众答案:D[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属于需要识记的内容,请考生熟记此知识点。
5. 影响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不包括______A.智力因素B.自信心C.同情心D.人际关系答案:C[解答] 影响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1)智力因素。
(2)情绪的稳定性。
(3)自信心。
(4)个性特点。
(5)人际关系。
6. 鼓励和支持群体成员行为一致性的群体,比较容易引发______A.群体促进效应B.协同效应C.从众行为D.社会惰化效应答案:C[解答] 鼓励和支持群体成员行为一致性的群体,比较容易引发从众行为;鼓励个性和独立性的群体,不容易引发从众行为。
第5章 如何管理群体行为:社会惰化与从众效应 (《组织行为学实验实训》PPT课件)
● 顺从性思维。 ● 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 盲目乐观情绪。 ● 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 首创精神的假象。
6.群体思维
(3)群体思维的表现
盲目坚持道德标准 全体一致 绝对正确 缺乏自我质疑 压制内部异议 拒绝外部意见
6.群体思维
(4)群体思维产生的条件 ● 群体内部高度团结,凝聚力强。
1. 从众行为 2. 社会惰化 3. 社会助长 4. 群体压力 5. 群体决策 6. 群体思维
1. 从众行为
(1)从众行为的概念
从众行为(conformity)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改变自己的 观点、态度,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 致的意见和行为。
(2)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挂钩。
3.社会助长
(1)社会助长的概念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
率因受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提高的现象。 (2)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 ● 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 ● 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对其工作或心理情绪的帮助。
● 群体与外部隔绝。 ● 群体领导强势。
(5)群体思维的预防 ● 提高决策群体的认知水平,加强心理调适。
● 群体管理者应该提倡决策过程中的合理冲突,促进思想的交流,努力寻 找更好的方案。
● 优化决策过程,让群体决策按照理性的程序进行。 ● 加强人才的流动和交流,从外部寻找新鲜血液,有效利用鲶鱼效应破除
从众行为主要来自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 规范对其成员的影响力。
1. 从众行为
(3)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决定了其成员的行为是否受欢迎。 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密切相关。 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当群体中出现了一个非从众者(特别是反从
第六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5.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 典型的大群体是如阶级群体这样的利益群体。这类群体人数众多,活动方 式和组合形式有的超出了作为实体的群体范围,在其中甚至还可以划分出 许多具有实体形式的群体。 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
一个叫“响尾蛇”,一个叫“雄鹰”。至实验第一阶段结束,群体每个成员 的角色已发生明显分化,并且稳定下来。
实验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之间开展一系列诸如橄榄球、 垒球及其他项目的比赛。竞争的结果,两个小组出现了明显的“我们情感”, “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群体成员分别将自己的群体 看作是内群体,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优越,而将对手看成为外群体,似 乎对方的特点都不合自己的愿望。竞争引起了对于对手群体的敌意。第二 阶段结束时请被试在两个群体中择友,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本组成员 作为朋友的比例,分别达到 92.5%和 93.6%。
3.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 体分类。
资料 6-4: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这两个概念是由萨姆纳 在《民俗论》(1907 年)一书中最先提出的。萨姆纳认为,根据成员对自 己与群体关系密切程度的自我感觉以及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可以将群体分 为内群体和外群体。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与管理(一)_真题-无答案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与管理(一)(总分89,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群体本身决定其成员角色和规范的因素是______A. 资源B. 内部结构C. 工作动机D. 作用模式2. 根据群体五阶段发展模型,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的阶段是______A. 形成阶段B. 震荡阶段C. 规范化阶段D. 终止阶段3. 群体内部冲突阶段是______A. 第一阶段B. 第二阶段C. 第三阶段D. 第四阶段4. 在五阶段模型中,第三阶段具有的特征是______A. 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B. 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C. 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D. 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5. 根据间断—平衡模型,决定群体发展方向的是______A. 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B. 第一阶段结束时C. 群体成员的最后一次会议D. 转变阶段6. 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在于它指出了群体具有一个______A. 形成期B. 震荡期C. 变革期D. 冲突期7. 以下不属于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是______A. 组织文化B. 权力结构C. 绩效评估体系D. 正式领导8. 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是______A. 利益型群体B. 任务型群体C. 命令型群体D. 友谊型群体9. 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______A. 正式群体B. 任务群体C. 命令群体D. 非正式群体10. 组织中所存在的亚文化,通常是以何种群体为中心产生的?______A. 正式B. 非正式C. 异质D. 工作11. 小群体与大群体相比,其优势主要在于______A. 完成任务速度快B. 易解决复杂问题C. 绩效水平高D. 凝聚力强12. 以关于群体规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A.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B. 研究表明,成员为偶数的群体似乎比成员为奇数的群体更受欢迎C. 相对而言,5至7人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较有效D. 如果群体的目标是调查事情的真相,那么应该是大群体比小群体更有效13. 在预测群体成员的离职率的问题上,影响最大的变量是______A. 外部环境B. 群体规模C. 群体构成D. 群体任务14. 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______A. 规定B. 看法C. 期望D. 依赖15. 群体规范能起到界定群体成员行为范围的作用,这是群体规范的______A. 标准功能B. 导向功能C. 评价功能D. 动力功能16. 群体规范形成的方式一般有______A. 三种B. 四种C. 五种D. 六种17. 进入群体的任何一个人,首先应建立和适应群体的______A. 规范B. 角色期望C. 角色意识D. 行为模式18. 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是______A. 角色B. 角色知觉C. 角色期待D. 心理契约19. 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是______A. 角色期待B. 角色知觉C. 心理契约D. 角色定式20. 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主要取决于______A. 群体的规模B. 群体的绩效规范C. 群体的压力D. 群体的构成21. 如果一个群体有很高的凝聚力,绩效规范却很低,则群体______A. 仍然能取得很高的生产率B. 生产率通常比较低C. 生产率比凝聚力低的群体高D. 生产率比绩效规范高的群体还要高22. 评价群体凝聚力时,能够比较详细地给出凝聚力的具体表现的方法是______A. 数量分析法B. 问卷调查法C. 定量分析法D. 定性分析法二、多项选择题1. 在组织行为学家看来,群体可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这些需要主要是______A. 安全需要B. 地位需要C. 情感需要D. 权力需要E. 实现目标需要2. 五阶段模型中震荡阶段具有的特点有______A. 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B. 群体成员对群体加给他们的约束仍予以抵制C. 群体成员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争执D. 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E. 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3. 在间断—平衡模型中,第一阶段结束的特征有______A. 以迅速的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B. 迅速的变革C. 抛弃旧的模式D. 采纳新的观点E. 活动速度明显加快4. 以下属于群体的类型的有______A. 正式群体B. 命令型群体C. 任务型群体D. 利益型群体E. 友谊型群体5.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______A. 组织战略B. 权力结构C. 正式规范D. 组织资源E. 人员甄选过程6. 群体可能达到的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成员个人给群体带来的资源。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管理
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对群体心理有重要影响, 如任务复杂度、目标一致性等。
群体结构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这些因素 会影响群体成员的互动和行为。
组织文化和环境
组织文化和环境对群体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包括价值观、规范和期望等。
02
群体行为管理
群体行为的定义
群体行为
指在特定环境下,由两个或以上的个体组合而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相互依赖、互动协作的一种行为 模式。
群体结构
包括群体内部成员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经验等 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影响群体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进而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表现。
群体压力
在特定情境下,群体成员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 压力可能促使成员采取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或者对不符 合期望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整。
群体行为的引导与控制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心理建设
建立共同价值观
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通过培训和引导,帮助组织成员树立共同 的价值观和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鼓励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消除消极情 绪和抱怨,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强化团队沟通
培养领导力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鼓励成员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
提升各级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和领导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管理团队。
04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因目标、价值观、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差异而产 生的对立状态。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类。建设性冲突有助于促进群体 内部的创新和改进,而破坏性冲突则可能导致群体分裂、资源浪费和目标难以 实现。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式。
这些群体行为的出现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这些心理因素与群体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与特点群体行为是指由一群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群体行为常常具有情绪性和冲动性。
在群体内,个体的情绪和冲动可以相互传递和加强,导致集体行动的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在足球比赛或政治集会等群体活动中,个体往往容易受到集体情绪的影响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其次,群体行为往往会出现群体偏见和集体思维的现象。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倾向于随大流,容易受到他人观点和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思维的同质化。
这种现象在集体决策和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人们常常会在网上跟随热门话题或跟风某种观点。
最后,群体行为常常会表现出合作和竞争的双重性。
在合作的一面,群体成员会相互协作、交流和支持,形成群体的凝聚力。
而在竞争的一面,群体中个体也会互相竞争,争夺资源和地位,导致群体内部的紧张和分裂,并在特定情境下出现集体动荡。
二、社会身份理论与群体行为社会身份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群体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的身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
首先是内群体认同。
当个体与某个群体产生认同感时,他们会更倾向于支持和服从群体的决策,不论这是否符合他们个人的利益。
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一些组织中,个体常常会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其次是外群体对立。
个体往往会将自己所在的群体视为“我们”,而将其他群体视为“他们”。
这种对立心理可以导致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进一步加深了群体行为的复杂性。
三、群体思维与决策群体思维是指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偏向于追随主流观点和意见,而忽视个体的独立思考。
这种思维模式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决策过程中,个体往往会出现“集体智慧”的现象。
群体思维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课件第5章群体行为与公共组织管理
5.2.4 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所谓群体凝聚力,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其愿意留在 群体内的力量。群体凝聚力是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个体与 群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的反映。它既包括群体对其成员 的吸引力,又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高的群 体,群体成员相互吸引,沟通良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自觉维护群体利益和荣誉,共同接受群体的目标,并相互 帮助,以实现群体目标。凝聚力低的群体犹如一盘散沙, 成员之间钩心斗角,互不信任,这对于实现群体目标是极 为不利的。
11
2.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规范形成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Sherif)于1963年做了一个经典的群体规范的形成实验,揭示了 群体规范形成的过程。实验中,他让被试独自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盯着一个固定 的光点看。由于视错觉的作用,这个光点看起来像在轻轻地移动。然后,被试被要求 报告他们所估计的光点的移动距离。这样每个被试都建立了自己的估计值。下一步, 把这些被试全部集中到这个暗室中,让他们重新估计光点的移动距离。这一次,成员 可以互相讨论。一段时间后,被试的估计开始向一个外显的群体规范集中,群体的规 范代替了每个人的个人意见。最后,每个被试又一次被单独测试,这时被试都没有坚 持原来的估计,也没有建立新的估计,而是一致保持群体规范。
群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存在。如果把组织看作一个系统, 那么群体就是构成这个系统的一个个子系统,个体则是群体或组织的最基本构成要素。 假如组织是一个完整的人体,那么群体就是人体的各个器官或系统,个体便是细胞了。 因此,对于群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同个体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一样,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群体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影响群体活动效率的因素已成为公共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掌握群体的含义、分类 ●了解群体的构成和发展阶段 ●掌握群体规范的含义及其形成 ●了解群体压力的含义及其形成与发展 ●掌握从众行为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掌握群体凝聚力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掌握团队的含义及其建设 ●了解团队的类型
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
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A什么是群体行为科学家认为群体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他们为了研究群体的属性和特点就对群体进行了分类:A1假设群体和真实群体。
假设群体是统计学意义的划分方法。
他把人按照年龄阶段、性别、文化程度、籍贯、政治面貌、宗教信仰、职业、经济收入的状况等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真实群体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A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A3健康的群体和不健康的群体。
健康和不健康主要看社会影响和自身凝聚力的程度。
B群体在管理中的作用行为科学家认为,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主要有三种:B1归属作用。
人有一个弱点就是害怕孤独。
他们总是愿意归属与某个群体,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个人才能发挥需要、社会地位需要。
这样心理才会踏实。
当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他以自己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感到自豪、有责任感和安全感。
在群体获得荣誉或受到外部压力时,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就会增强。
我们在管理工作中,通过对群体成员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和忧患意识的教育,都能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
B2认同作用。
人在群体中生活,也就形成了群体意识。
他们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或处理问题的原则往往看法比较一致,甚至采取统一的行动。
这就是认同的结果。
群体一旦形成了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它又反过来影响群体中每个成员。
这样每个群体成员的言行才能的到群体其他成员的赞赏、承认与同情。
对于一些有才能的成员,也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群体的支持和社会承认,在管理工作中,群体的认同作用,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B3支持作用。
群体成员自觉遵守群体的行为规则,他的行为就得到群体的支持。
因此,他会感到自己的存在和行动都不是孤立的。
有群体做自己强大的后盾提高了信心、勇气和力量。
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
(组织行为学)专题5群体行为及其管理-严鸣
群体决策
决策(Decision-making)是从多个方案中选择 其中一个方案的过程。
企业中的群体决策是指对企业中的重大问题, 在领导主持下通过集体充分讨论而做出合理 决定的过程。
群体决策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差异比较
决策方 式
速度
个人决策
快
群体决策
慢
准确 性 创造 性
效率
较差
较高,适用于工作结构不明
皮尔尼克(S.Pilnick)的规范分析方法
明确规范内容。了解群体已形成的规范模式,特别要了解起消极作用 的规范、习惯,听取改革意见,如分别负责任而非联合负责任,彼此 攻击而非互相支持等负面行为。
制定规范刨面图。进行影响企业经营的规范分类,如图、表。每类定 出理想的给分点,这种理想的给分点与实际评分的差距,称为规范差 距。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
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
上梁山 留学生会 志愿者组织 党派 上学 名流俱乐部
需要、价值观的冲突
群体内行为
角色问题的解决原则
明确角色行为 对角色进行选择 使实际行为与角色行为或期望相一致 增强对角色的适应能力
群体内行为
角色 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预期的
一系列行为模式 角色相关概念
1、角色认同 2、角色知觉 3、角色期待 4、心理契约 5、群体内的角色
安全需要 情感需要 尊重和认同需要 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需要 地位需要
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与管理(二)_真题-无答案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与管理(二)(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提高或降低的倾向被称为______A. 群体促进效应B. 社会惰化效应C. 协同效应D. 从众效应2. 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是______A. 社会惰化效应B. 责任分摊效应C. 群体促进效应D. 群体转移效应3. 对群体助长现象最早的科学研究是由法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以下哪一年进行的?______A. 20世纪20年代末B. 20世纪40年代末C. 1898年D. 1876年4. 关于从众行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 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容易从众B. 服从性和受暗示性弱的人容易从众C. 自信心强的人容易从众D. 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容易从众5. 影响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不包括______A. 智力因素B. 自信心C. 同情心D. 人际关系6. 鼓励和支持群体成员行为一致性的群体,比较容易引发______A. 群体促进效应B. 协同效应C. 从众行为D. 社会惰化效应7. 沟通过程包括几个部分?______A. 六个B. 七个C. 八个D. .九8. 沟通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______A. 编码B. 接受者C. 信息D. 反馈9. 传送信息的媒介物是______A. 通道B. 反馈C. 沟通D. 合作10. 确定信息通道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沟通要素是______A. 信息源B. 接受者C. 编码D. 载体11. 信息指向的客体是______A. 信息源B. 信息C. 通道D. 接受者12. 依据组织的结构特征,信息沟通可分为______A.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B. 言语性沟通与非言语性沟通C. 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D.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13. 体现组织有序特征的沟通是______A. 正式沟通B. 非正式沟通C. 下行沟通D. 上行沟通14. 在组织中更大众化的沟通形式是______A. 上行沟通B. 下行沟通C. 平行沟通D. 非正式沟通15. 沟通速度快而准确,容易出现领导核心,信息传递比较集中,但是信息的丰富、饱和性较差,这种正式沟通网络形式是______A. 轮式B. Y式C. 圆式D. 链式16. 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是______A. 轮式B. Y式C. 链式D. 全方位式17. 组织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沟通形式是______A. 轮式沟通B. 全方位式沟通C. Y式沟通D. 链式沟通18. 集中表现组织结构特征,强调沟通的集中性和层次性,但同时会出现更多信息失真的沟通形式是______A. 轮式B. Y式C. 圆式D. 链式19. 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认为,在非正式沟通网络中,把信息有选择地转达给自己的朋友或相关的人,这种沟通形式是______A. 偶然式B. 集束式C. 流言式D. 单线式20. 最为民主、最为畅通的沟通形式是______A. 轮式沟通B. Y式沟通C. 链式沟通D. 全方位沟通21. 圆式沟通的最大特点是沟通网络中成员的______A. 集中属性B. 层次属性C. 平等属性D. 分散属性22. 戴维斯认为,在小道消息的传播方式中,一个人主动把小道消息传播给其他人,这种传播方式是______A. 单线式B. 流言式C. 偶然式D. 集束式23. 以下不是小道消息的特点的是______A. 不受管理者控制B. 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自身利益C. 对管理工作不利D. 被大多数人认为比正式沟通渠道更可信24. 下列不属于群体决策缺点的是______A. 决策的可接受性B. 从众压力C. 少数人控制D. 责任不明确25. 群体决策究竟是转移到更保守还是更冒险,取决于群体成员个人在讨论前的______A. 倾向B. 计划C. 意思表示D. 行为26. 利用观念产生过程,创造一种决策程序,允许群体成员畅所欲言、不许评论他人观念的群体决策技术是______A. 命名小组技术B. 德尔斐技术C. 脑力激荡法D. 电子会议27. 允许群体成员聚集在一起,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思维的群体决策技术是______A. 脑力激荡法B. 命名小组技术C. 德尔斐技术D. 电子会议28. 不需要群体成员相互见面,又可以使地理位置分散的群体成员参与到一个决策中的群体决策方法是______A. 命名小组技术B. 德尔斐技术C. 脑力激荡法D. 电子会议29. 匿名、可靠、迅速的群体决策技术是______A. 脑力激荡法B. 命名小组技术C. 德尔斐技术D. 电子会议30. 群体决策有多种方法,其中决策速度最慢的决策方法是______A. 头脑风暴法B. 命名小组法C. 德尔斐法D. 电子会议法二、多项选择题1. 参照性群体的特点有______A. 个体了解群体中的其他人B. 个体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或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C. 个体感到群体中的成员对自己很重要D. 群体的成员能够感到参照性群体的从众压力E. 个体认为参照性群体很重要2. 影响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______A. 智力因素B. 情绪的稳定性C. 自信心D. 个性特点E. 人际关系3. 以下属影响从众行为的环境因素的有______A. 群体的气氛B. 群体的竞争性C. 群体凝聚力D. 群体目标E. 群体的规模4. 在______情况下,个体容易产生与群体保持一直的从众行为倾向。
组织行为学分类模拟群体行为与管理(四)
组织行为学分类模拟群体行为与管理(四)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在苹果电脑公司中,零件购买部与零件组装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A.顺序式相互依赖关系B.互惠式相互依赖关系C.联营式相互依赖关系D.协作式相互依赖关系答案:A[解答] 相互依赖性是影响群体间协作的重要因素,在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中有三种主要类型:联营式、顺序式和互惠式。
以苹果电脑公司为例,其零件购买部与零件组装部之间的关系是顺序式相互依赖关系。
即一个群体(零件组装部)依赖于另一个群体(购买部)的投入,但这种依赖性是单向的。
2. 一般认为冲突大约要经历的阶段是______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答案:C[解答] 我们可以将冲突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潜在的对立或失调,认知与个性化,行为意向,行为及结果。
3. 群体互动的基础是______A.群体B.群体凝聚力C.某种群体关系D.群体中的个人答案:C[解答]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群体互动是以某种群体关系为基础的,它是连接两个不同组织群体的桥梁。
4. 下列四种形式中,不属于相互依赖性的类型的是______A.联营式B.顺序式C.互惠式D.协作式答案:D[解答] 在相互依赖关系中有三种主要的类型:联营式、顺序式和互惠式。
5. 在群体相互依赖关系中群体相互作用程度最低的是______A.联营式B.顺序式C.互惠式D.独立式答案:A[解答] 在相互依赖关系中有三种主要的类型:联营式、顺序式和互惠式。
三种类型所要求的群体相互作用程度是逐步提高的。
因此,在群体相互依赖关系中群体相互作用程度最低的就是联营式。
6. 如果两个群体的功能相对独立,但它们共同的产品是为组织的总体目标作出贡献,那么这两个群体间的互动关系属于______A.顺序式相互依赖关系B.互惠式相互依赖关系C.协作式相互依赖关系D.联营式相互依赖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较为复杂 , 不能 片面地认为凝聚力越强,生产率就越高。 1)如果群体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较高 ,且群体凝聚 力也高,则易产生较高的生产率; 2)如果群体与组织的目标高度一致,即使这时的群 体凝聚力低,也可能出现高的生产率; 3)当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群体的态度就不 会支持组织的目标 , 如果这时的群体凝聚力高 , 产 生的破坏性就大,生产效率就低; 4)如果这时的群体凝聚力低,则不会对生产率产 生太大的影响。
2.凝聚力过高造成的问题:小团体意识 • 当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过强时,从众倾向会很明显。在决 策过程中,这种倾向表现为片面和过分地追求一致而忽 视决策的质量,或者在表面一致的现象下强行通过不正 确的决策。这种不合理地、过分地追求一致的现象和倾 向被称为小团体意识(groupthinking)。当小团体意识发 生时,成员们更关心的是小组内部的团结和成员之间的 友谊,而不是小组决策的质量。 • 西方学者还将历史上很多例政府的错误决策归因于在制 定高层决策的组织中小团体意识的存在。其中包括美国 人对侵略古巴猪湾的决策以及约翰逊政府时期对越南战 争的持续。 • 1986年发射挑战者号的灾难性决策也可作为小团体意识 的一个例证。前几年,英国政府对疯牛病不会传染给人 类的宣称很可能也来源于小团体意识。
2.群体对个体的作用 (1) 群体是满足成员个体需 要的基本手段 (2) 群体是人们产生 、加强 和巩固认同感以维护自尊 的基本手段 (3) 群体是确立和检验社会 现实的基本手段 (4) 群体是减弱人们不安 、 焦虑和软弱感的基本手段 (5) 群体是其成员用来解决 问题 , 完成任务的一种途 径
4.2.2.群体凝聚力
2.沟通的过程 • 沟通过程如图4.3所示。 •
4.3.2
沟的分类
1. 按沟通的组织系统 , 可以分为正向沟通和非正向 沟通 2. 按沟通的方向 , 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 行沟通 3. 按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的位置是否变换 , 可分为 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4. 按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否需要第三者的加入 , 可分 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5. 按信息沟通时所凭借的媒介 , 可分为口头沟通和 书面沟通 6.按信息沟通时发送人与接受人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 可分为主动沟通和被动沟通
•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 , 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 力。它是群体使成员在群体内部参与活动并拒绝离开群 体的吸引力。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法 • 一般说来,“专制型”或“放任型”的领导方法都不利于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 (2)成员的共同性 • 共同目标、利益、兴趣爱好 (3)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4)群体对外的地位(知名度) (5)外部的影响因素(与外部的关系:相对隔离则高) • 应当注意的是 ,群体成员获得其他群体个别信息 ,特别是 更利于满足个体需要的况下,群体凝聚力可能降低。
(1)小组领导必须让成员轮流承担批判性评价者的 角色。 (2〉具有影响力的成员不应该在达成最后方案之前 就预先指定某些方案或方法。 (3)领导者可以在整个工作小组作出决策之前让各 个分小组先制订自己的决策。 (4)休息期间可以由外界专家为尚未决策的小组提 供指导意见。 (5)当一些竞争组织成为工作小组决策的中心时,决 策会议必须全面考察预警信号和这些组织可能的 反竞争策略。 (6)在工作小组作出了某项决策后,应该召开能提供 修改机会的第二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给成员们 提供质疑的机会。
• 可能产生小团体意识并使其得到发展的原 因: (1)群体的凝聚力过高。 (2)群体与外界隔离。 (3)群体的领导推行他所倾向的方案。 • 要完全消除小团体意识还没有很好的方法, 但它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一些防范措施降 到最小。下面这些防范措施主要是针对小 组领导者的角色及其对小团体意识的影响 而言的。
第4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本章重点: 1、群体的内涵(群体的作用和凝聚力); 2、沟通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原则; 3、群体对行为的影响、群体规范与冲突; 4、团队管理; 5、平衡理论。 本章难点: 1、沟通实际运用; 2、群体规范与冲突。
讨论之一: • 如何与陌生人建立关系? 讨论之二: • 怎样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仇 恨? 讨论之三: • 你的寝室、班里的规范是什么?
第4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4.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4.1.1 定义与特征 1.定义 • 所谓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 由若干人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群组 合体。 2.特征 1)有共同目标; 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有行为规范; 4)相互关系的动态性。
4.1.2
群体分类
1.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及行为分工清 晰、成员地位及角色明确、群体规范相对完善的群体。 • 非正式群体是指建立在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一种没有 明文规定的群体。 2.按群体的规模大小分: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3.按群体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分:松散群体、联 合群体(协会)和集体 4.按群体的社会影响及作用分:参照群体和非参照群体 • 参照群体又称为标准群体和榜样群体。 5.按群体是否存在分: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4.2 群体的作用和凝聚力
4.2.1 群体的作用 1.群体对组织的作用 (1) 群体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 现的中坚力量 (2) 群体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源动 力 (3) 群体是组织职能部门相互联 系的纽带 (4) 群体是解决组织问题的一种 有效办法 (5) 群体能够推动复杂决策的完 成 (6) 群体是促使成员社会化或对 其进行培训的媒介 (7) 群体是组织社会形象的传播 工具
4.3
群体的沟通
4.3.1 沟通的概念 1.沟通的概念及其功能 • 沟通也称意见沟通 , 是联络、通讯的意思。所谓沟通就 是信息的交流。在群体或组织中,沟通主要有4项功能:控 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传递。 1)沟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成员的行为。 2)沟通通过不同的途径激励群体成员。 3) 对很多群体成员来说 , 群体是主要的社交场所 ,个体通过 群体间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满足感或挫折感。 4)沟通的最后一个功能与决策角色有关,它为个体和群体 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使决策者能够确定并评估各种备 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