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教学中动手操作
数学课上 , 动手操作的作用
数学课上,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往往在课堂上也不能好好的约束自己。
但是如果老师能巧妙的引导他们动出智慧来,他们在课堂上一定也能大放异彩。
皮亚杰也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尖上的。
”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好动的需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拆一拆、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创新思维。
下面就简要谈谈动手操作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二、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数学又是抽象的。
很多时候学生光借助想象是很难理解数学问题的,这时候动手操作就能帮助孩子直观的理解题意,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探索着未知,动手实践活动也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动手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动手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幼儿来说,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往往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一直是数学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动手操作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究动手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它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
1. 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通过实物、教具等具体物品向幼儿展示数学概念,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幼儿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形状的积木、颜色球、算盘等教具,让幼儿通过观察、摸索、操纵等动手操作,感知形状、颜色、数量等数学概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幼儿园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数学游戏,让他们通过操作教具、布置物品等活动,锻炼他们的数学技能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拼图、数学实验等,可以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发现和理解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幼儿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动手操作法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1. 提高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法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操作教具、参与数学活动等方式,幼儿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实践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初中生而言,动手操作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具体意义和应用场景,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感知。
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实践技能。
数学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纸上谈论,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种实践中蕴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
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动手操作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延伸和巩固,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1. 设计生动活泼的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生动活泼的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感受和认识数学知识。
在教学“平移”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移动操作,通过自己的操作来理解平移的概念。
2. 利用教学工具和装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和装备,比如几何工具、计算器、图形绘制软件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工具的操作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拓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数学建模比赛、数学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巩固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角色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下。
”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生疏的问题变熟悉,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体验。
个别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认识模糊、理解偏颇,以至于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动手操作的真正效能。
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运用动手操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更有意义。
一、动手操作——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总是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数学思维更是建立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
例如:在学习正方形的特征时,学生们通过测量很快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结论。
当学生提出用上下对折、左右对折的方法时,我反问道:“这能证明什么?” 生答:“能证明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
”我又问道:“这只能证明对边相等。
那要怎样折才能一眼看出四条边相等?”于是,孩子们又开始进行动手折纸。
经过交流,全班同学都明白了第一次对角线对折、再沿此线的高第二次对就会发现四条边完全重合。
可是这一环节并没有完,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他们又提出不少不同的折法:“先沿对角线1对折说明上边长=左边长右边长=下边长,再沿对角线2对折说明上边长=右边长,所以四条边都相等。
”“先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说明对边相等,再沿对角线1对折,说明左右边分别等于上下边,所以四条边也相等。
”“更简单,只要上下对折,再沿对角线对折”……就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不断地发现新的方法,然后又饶有兴趣地动手实践、讨论、验证。
尽管其中有一些折法并不能严密地证明四条边相等的结论,但是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在多种感官参与中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课的魅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学科知识传递职责,而且还需要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科素养水平的培养。
小学生身心处于快速成长期,其思维也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思维模式为其学好数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期间内,注重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通过本文分析,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期间内,注重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科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对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学科成长与发展,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教学发展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意义内容在于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动手操作活动中对数学定义、公式进行更好的理解,将生硬、枯燥无味的文字语言内容转变为直观生动的物体形象,极大地提升了数学教学效率;第二,基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相应的数学学科问题,基于数学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可以自行动手验证数学问题的解决答案;第三,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空间形态,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涉及很多有关空间观念的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的开展,对空间形态有更为生动直观的认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1、学校要准备好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动手操作的过程比较轻松,对课堂的知识吸收的也比较快,但是由于许多学生准备不好操作所需要的教具,因此很多动手操作的任务就很难完成,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案例,探讨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图形拼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常常会涉及到图形的认知和拼凑。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纸板剪刀将一张矩形剪成两个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观察其性质和关系。
通过拼凑图形的过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2. 进行尺寸测量数学中的尺寸概念是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教学尺寸测量时,可以设计一系列手工制作的测量工具,如纸尺、直尺等。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对各种物体的长度、面积等进行测量,培养他们的测量技能和准确度。
同时,动手操作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尺寸的概念,比如通过比较两个长度不同的物体来理解“长短”的概念。
3. 使用教具进行数学运算教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
通过使用教具,学生能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运算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可以使用十分位、百分位的碟子或珠子,让学生亲自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操作教具来加深对小数运算的理解。
4. 制作数学模型制作数学模型是一种很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分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纸板和颜料等材料制作分数模型,将一个圆形纸板分成若干等分,然后上色标记,通过制作模型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总结起来,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图形拼凑、尺寸测量、使用教具进行数学运算以及制作数学模型等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动手操作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具和操作方式,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浅议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浅议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能力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浅议,希望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动手操作能力的定义动手操作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手的动作,能够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包括手工操作、体育运动、电子技能等多个方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本知识往往是抽象的,生动直观的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比如通过手工制作几何图形、使用小学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数学实践等。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1. 制定合理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设计一些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比如用纸板制作几何图形、通过游戏进行算术运算等。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问题,数学老师应该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加强课外拓展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拓展活动,比如校园数学竞赛、数学园游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增强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
4. 设置合理的动手操作课堂环境。
在课堂中,数学老师应该打造一个良好的动手操作环境,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动手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一、设置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度,用尺子或者卷尺去测量,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引入教具和实物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教具和实物,帮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加减运算时,可以使用颜色不同的瓶子和水果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通过实物的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和运算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者完成一个数学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相互协作,通过动手操作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多样化、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可以采用一些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设计一道小组合作的数学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呈现出解题过程和结果。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五、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最后,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要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教室中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动手操作区域或者实验台,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学生的操作切实有效,学生才会动而不乱,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操作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
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
首先强调让学生经历公式、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是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
小学几何公式的推导很多是建立在学生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这些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教学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谈一谈我的点滴做法。
一.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
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 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
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
就以9+3=12为例:(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一个数里拿出多少与另一个数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几得多少",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强化了知识,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而使其易于接受。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这就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小学生只有在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取数学知识,而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起到了很好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作用,同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不断地积累理性材料,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不可改变的特征。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动一动。
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如果一切以教师的讲解为准则,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
”俗话说:“你听到的,你将很快忘掉;你看到的,你将记住;你做过的,你将学会。
”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
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课堂上应给学生多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谈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谈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被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肯定。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讨论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引导和借鉴。
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他们喜欢运动和玩耍,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参与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纸板、剪刀等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通过亲身制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动手操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和实践,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比较和加减练习,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参与度。
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亲身实践和体验数学知识,这样能够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观察,更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容和特点,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纸板、方块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面积的概念,加深记忆和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学生动手操作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型的数学实验来巩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对于“加减乘除”这一基本的运算概念,可以利用一些物品来进行模拟运算,让学生掌握其本质。
在这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进行精心设计实验针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方式来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做出结论来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模型制作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三角形的几何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采用团体活动还可以采用个体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长,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一些学生的弱点从而加强素质的增长。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团体活动,交流他们的专业与兴趣,从而扩展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边界。
而通过个体活动,则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讲的知识。
四、通过示范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将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性思考,得到有效的培养。
通过实际示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们应当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巧及方法。
笔者相信,当教师们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能真正提升小学数学教育的数学素养和质量。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
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
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
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
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三角形时,教师从红领巾、小队旗的形状等引入新课后,请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出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通过画,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好3厘米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
先请学生用8厘米的小棒去搭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小棒太短了。
“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搭吗?”学生们互相讨论,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对培养思维的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对培养思维的作用:G626.5:A:ISSN1672-6715(2019)07-138-01动手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可以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表象,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
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这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能够切实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把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凭借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操作,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以引导思维感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积极地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和思考的方法。
如教学“湊十法”:由于一年级学生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算理,我决定采用摆圆片的方式来辅助教学,例题是“9+2”,这对于学生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学生刚学过10加几的加法,我让学生先拿出9个白色的小圆片,再拿出2个红色的,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呢?摆摆看!于是学生便积极的摆弄起来,很快就有同学说出了“十”的方法,他将1个红色的小圆片移动到白色的圆片中湊成十个,一下就看出共有11个小圆片了。
这种方法既直观又好掌握,便于学生理解,学生的思维也自然而然地得以引导。
然后我又出示类似的題目加以推广和巩固,加深学生对“湊十法”的印象,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思维和具体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米,使概念具体化,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所以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在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先用现实生活的的树叶和课本图片举例,通过动画小蚂蚁的运动路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周长,接着让学生动手描绘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并提问学生该如何描线,需要注意些什么细节,这些老师不用示范,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猜想,描完后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和课本,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周长,通过触觉感受什么是周长,并让学生寻找身边事物哪些有周长,也动手摸一摸,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可把数学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动手操作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中,在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测量方法?可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合作进行测量,探究如何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测量方法,不断探究讨论,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阶段。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概念和定理的表达方式常常给学生带来困扰和抵触情绪,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用感官去感受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将纸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需要动脑筋的学科,而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和策略1.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动手操作环节。
在布置任务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实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证明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设计解题步骤和操作流程。
2.提供实物模型和教具。
实物模型和教具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工具。
例如,利用平面模型和立体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的概念和定理。
利用计算器和几何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操作。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动手解决问题,相互合作、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4.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图表、实时操作等教学工具,通过呈现直观的图像、视频和动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名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设计有趣的数学实物实物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纸板立体图形、使用积木拼图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数学实物,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和奥妙。
2、体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设计一些拼图游戏、数学运算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操作,锻炼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实践课外数学数学知识不仅存在于教科书和课堂上,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课外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度量衡活动、时间计算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要求,探索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1、注重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几何图形的折纸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几何知识,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课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摘要】在数学课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
使反应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转化为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动手操作
新的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看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小。
适应这个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数学教学,我认为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的参与能力。
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这无疑是新课改中的新问题之一。
一、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可以化难为易
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枯燥。
要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利用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请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和这个图形的什么有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就可以化难为易,弄清楚这些问题。
在教学前可以复习看图,用数方格的方法回答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每个小方块表示1平方厘米
(1)有的同学会一块块的数出这些图形的面积。
(2)图一,有的同学会用4乘以3等于12平方厘米得出结果。
图二,有的同学把
中间一排向左推一格。
有的同学把多余的一块剪下来,拼过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面积还是12平方厘米。
图三,在图形中划出一个正方形,面积还是9平方厘米,再把两边的三角形拼在一起,面积是3平方厘米,一共是12平方厘米。
小结出刚才我们得出图二、图三的面积时用了割补的方法得出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想办法,看看怎么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通过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
请同学们拿出各自所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动手剪剪拼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以上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剪剪拼拼,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三角形面积”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操作的,先让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然后摆、拼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拼一拼,看能否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从学生拼出的各种图形中我们选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用多媒体上课件展示图形。
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通过交流,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刚好是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
再引导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刚好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然后分别让学生用各自的两个完全相等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一拼、议一议。
“智慧出在手指间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刚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三角形的面积是拼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
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后面学习梯形的推导时,他们就能主动、清晰、有序地摆、拼、发现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
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进行验证,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体验了学习成功的愉悦,更重要的是提炼出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可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