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五-七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五-七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政治学》被誉为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

《政治学》一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论述,成为了古代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五至七为主要阅读对象,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入的读书笔记和探讨。

一、卷五:政体问题的探讨1.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类型的划分卷五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关于政体问题的章节,在这一部分,他对政体的类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划分。

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寡头政治、寡头民主政治和纯粹民主政治等几种类型,并从每种政体的利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我们理解古希腊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对不同政体类型的评价在卷五中,亚里士多德对于各种政体类型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他指出寡头政治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发挥精英人物的才能和智慧,但缺点是容易引发专制和压迫;而民主政体则能够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但容易陷入贫富悬殊和无序的困境。

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既客观又深刻,为我们理解不同政体类型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二、卷六:政体的演变和变革1. 政体的演变规律在卷六中,亚里士多德从政治制度的演变角度出发,探讨了政体变革的规律和原因。

他指出政体的演变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政治制度的变革规律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政体变革的可能途径卷六中,亚里士多德还对政体变革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他认为政体变革有两种可能的途径,即和平途径和暴力途径。

亚里士多德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他对政治变革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三、卷七:政治家的职责和素质要求1. 政治家的职责和使命卷七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关于政治家的职责和使命的探讨章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家应当以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重,秉持公正和智慧,为国家发展和民众福祉而努力。

他将政治家视为智慧的化身,是领导国家的重要人物。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读后感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读后感
第五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他首先提出了“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基本观点,然后通过对不同政治制度的分析,阐述了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他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论证方式,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亚里士多德的结构安排让我对他的观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全新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将《政治学》视为一部探讨人类社会和政治制度如何实现和谐共生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试图解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寻找一种平衡,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写作风格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文笔清晰、逻辑严密。他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比较,使得抽象的政治理念变得具体而有趣。他的论证过程条理清晰,让人容易理解他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写作风格让我深感他的严谨和智慧,也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读书笔记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著作中,第三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卷主要讨论了政治、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以及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在这一卷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理论,对我们理解政治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政治和公民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治的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而公民则是政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事务。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公民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式。

3. 政府和政治组织亚里士多德对政府和政治组织的讨论也非常深刻。

他认为政府应该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存在的,是一种管理和统治社会的组织形式。

政府的合法性应该建立在公民的共识和支持之上。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等不同政治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4. 总结与回顾通过阅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我深刻理解了政治、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政治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每个公民都应当关心和参与的事务。

政府应该是公民的代表和服务者,而不是统治者。

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为我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对政治学的理解有了全面和深刻的提升。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以期能够对政治和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三卷提供了对政治、政府和公民的深入思考,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政治和政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公民参与政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以促进现代政治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在理解政治和公民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醒着我们,政治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更应该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政治应当是民主的、包容的,而不是少数人的私利。

公民是政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应该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事务。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

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对政治现象的洞察,让我深受启发。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指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

他认为人类具有合群的本性,只有在群体中,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对政治的狭隘理解,将其与人类的本质需求紧密相连。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城邦是自然的产物,是由家庭、村落逐步发展而来。

城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应该以促进人民的幸福和美好生活为导向。

亚里士多德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的政体形式。

他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他认为每种政体都有其优点和缺陷,而且政体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是否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例如,君主政体如果统治者公正贤明,能够为民众谋福祉,那就是好的政体;反之,如果统治者只为自己的私利,就会沦为僭主政体。

这种对政体的分类和评价,为我们思考政治制度的优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论述政治权力的分配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中产阶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产阶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能够平衡贫富两端的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如何培育和壮大中产阶级,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对于法治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是一种没有感情、不会偏私的准则,能够保证公正和公平。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的基石。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关注到了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城邦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通过教育,公民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积极参与到城邦的政治生活中。

这使我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探讨了城邦的本质。

他认为城邦是出于自然的产物,是人类为了实现优良生活而形成的共同体。

城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种美好生活包括物质的富足、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愉悦。

亚里士多德强调,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只有在城邦中,个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对于政体的分类和分析十分详尽。

他将政体分为六种,分别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他认为,好的政体应该是符合正义原则的,能够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如果能够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就是优良的政体;而共和政体则是通过中产阶级的参与和平衡,来实现政治的稳定和公正。

相反,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往往是以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私利为出发点,容易导致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在探讨政治权力的分配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庸之道”的观点。

他认为,政治权力不应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或多数人手中,而应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保持平衡。

中产阶级在政治中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因为他们既不像富人那样贪婪,也不像穷人那样容易冲动。

通过中产阶级的参与和平衡,可以避免政治的极端化,实现政治的和谐与稳定。

亚里士多德还对法律在政治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是实现政治正义的重要手段。

法律应该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权威性,能够约束统治者和公民的行为。

良好的法律应该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同时也要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公民养成守法的习惯和意识。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教育也有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实现优良政体的重要途径。

公民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5篇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5篇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5篇第一篇: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

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

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

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

《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

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

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

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

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

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

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

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代政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一些读书笔记:
1. 政治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追求幸福。

他强调个体的幸福不能与社会的幸福相分离,而国家是实现社会幸福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2. 政体分类: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优越政体和损害政体两大类。

在优越政体中,君主、贵族和立宪政体都可以实现公共利益。

而损害政体中,君主制容易出现暴政,贵族政府容易变得独裁,立宪政体容易导致混乱。

3. 法治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中的法治原则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公正和道德的社会秩序,保护人们的权利,防止暴政的发生。

4. 公民参与: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中的公民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他提出,公众讨论、选举和公众生活都是实现均衡和公正政治的手段。

5. 教育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对于塑造公民品质和推动政治发展非常重要。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美德和理性思维,以实现公民的全面发展。

这些是我在阅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时得出的一些要点。

他的政
治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政治现象、探索公正社会和发展民主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这位古希腊先哲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对政治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为后世的政治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指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

这一观点奠定了他整个政治学理论的基石。

他认为,人类具有合群的天性,只有在群体中,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的。

而政治正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实现共同利益的手段。

在探讨城邦的本质时,亚里士多德强调城邦是为了实现至善的目的而存在。

他将城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协调。

城邦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安全,更是为了让人们过上美好的、有道德的生活。

这种对城邦目的的深刻理解,使他超越了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将道德和伦理纳入到政治的考量之中。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研究。

他认为政体可以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六种。

他并不是简单地对各种政体进行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政体的特点、优劣以及产生和衰落的原因。

他指出,一个良好的政体应当是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时期。

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主张平衡和制约。

他认为,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专制,而权力过于分散则会导致混乱和无序。

因此,他提倡在不同的政治机构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以保证政治的稳定和公正。

对于公民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他认为,公民的品德和素质是城邦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因此,城邦应当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美德,使他们具备参与政治的能力和责任感。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亚里士多德还对法律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法律是正义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的重要手段。

法律应当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并且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学读书笔记1500字

政治学读书笔记1500字

政治学读书笔记1500字【篇一: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2010-10-07 10:33:16)转载标签: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的分类实证研究城邦公民文化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

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

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

全书分为八卷。

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

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

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

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

”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

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

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

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

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

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

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

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

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

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

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

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

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

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

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

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

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

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读书笔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概述: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家,他的《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的开端。

在这部作品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理想城邦的构成、不同类型的政体以及政治领导者的品质。

2. 理想城邦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polis)是由家庭、村庄和其他共同体组成的,它是一个追求至善的共同体。

他强调城邦的目的是实现公民的幸福和繁荣。

3. 政体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根据执政者的人数和目的将政体分为六种: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

其中,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被认为是正宗的政体,而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则是变态的政体。

4. 政治领导者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统治者应该是明智、有德行和能够为公共利益服务的。

他强调领导者的责任是维护城邦的和谐和公正。

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现实意义: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在古希腊的背景下提出的,但他的许多观点仍然对现代政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他对权力滥用和民主制度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领导者和公民责任的研究,都是当代政治哲学讨论的重要话题。

6.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局限性: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具有开创性,但他的某些观点,如对奴隶制的认可和对女性角色的限制,反映了古希腊社会的特定偏见和局限性。

7. 个人反思:
-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如何适用于当代社会,以及如何在现代政治环境中实现更好的治理和公民参与。

这些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并思考其理论与现代政治实践之间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我们研习政治学理论的必读之作。

对理想城邦的探究与追求,是亚里士多德的终极政治理想,也是《政治学》一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政治学》一开篇,亚里士多德即将追求“最高而最广的”善业(即“至善”)的目的赋予城邦,这固然与当时政治学研究的重伦理的风气有关,但也凸显了城邦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理论中无可争议的核心地位,更为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城邦的希冀埋下了伏笔。

在随后的篇幅中,亚里士多德虽然将行文内容扩散至对家庭、城邦理论、现世城邦、公民及各种政体的考察,但在全书即将落幕时,却又及时回归了对理想城邦的构建。

在对柏拉图、法勒亚和希朴达摩三位思想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考察之后,亚里士多德开始了对自己理想城邦的构建。

他认为,城邦是若干公民的组合,如果我们要阐明城邦是什么,就得先行研究“公民”的本质。

而一个公民之所以成为“公民”,并不是因为他住所的位置,或是他仅仅有诉讼和请求法律保护的权利,或是他是某些公民的后裔,政治权利才是公民资格的真正条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而“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

公民资格的获得有多种方式,如父母双方都是公民,其后裔就可以成为公民;在一度革命后,有许多人就能够入籍为新公民,等等。

而城邦作为由若干公民集合在一起的一个政治团体,其不同则以政治制度为区分。

如果一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转变为另一种政治制度,这个城邦就不再是原先的那个城邦了。

在对公民进行了讨论之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人们要想明白理想政体的性质,就必须首先论定什么是人类最崇高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将世间的善分为三类:身外诸善、身体诸善、灵魂诸善。

一切应用的事务(包括外物诸善和躯体诸善)都一定有所限制,过量及不足都对物主不利,但灵魂的各种善德却是愈多而愈显见其效益。

有德的生活才是最值得人们选取的生活,而最优秀的政体,则应该使遵从它的人们能够有最善良的行为和最快乐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笔记

亚里士多德笔下的城邦世界—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后的读书笔记《政治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张杨,胡树仁译] 出版地:长沙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1.8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进入雅典的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

一直到20年后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阿卡德米学园到小亚细亚各城邦讲学。

公元前335年,马其顿网腓力去世,亚历山大开始东征,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学园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克昂)命名。

被后世称为“逍遥派”。

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赞誉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代表作有《政治学》、《雅典政制》、《尼各马克伦理学》等。

第一部分城邦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城邦形成于人类趋向城邦生活的动物本性,这种本性使人类天生就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动物。

城邦是人们出于本性或偶然而归属的社会团体。

因为脱离城邦个人将无法正常的生活,只有所有个人聚集在一个城邦中,这样大家的生活需要就可以被满足。

亚里士多德坚信自然生成的城邦优先于个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成分。

在城邦中善良是这个团体的凝合剂,人类共同趋向善良而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巨大的成就。

亚里士多德的笔下城邦中人们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奴关系、男女关系、农民与公民团体的关系、自由人之间的关系、执政人员与平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成立在城邦的政治体系之中。

主奴关系主要出现在君主政体中。

一个完全奴性的社会是无法被称为城邦的,独立自主以及自给自足是城邦的要义,奴隶本性就是无法独立以及自足。

自然奴隶的确定标准是:人们是否拥有自己的理智。

如果只能感应别人的理智,就可成为别人的用品,主奴关系中还有强迫奴隶和法定奴隶。

法定奴隶就是战争中战败者归战胜者所有。

强迫奴役是指一旦成为战俘被卖为奴隶,不管是多么优秀的氏族,他们自身及其子孙就会永远沦为奴隶。

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政治学读书笔记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

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

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

全书分为八卷。

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

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

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

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

”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

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

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

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

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

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

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

“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

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著作,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受益匪浅。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开篇就指出,城邦是人类为了实现自足且优良的生活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他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只有在城邦中,人类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本性和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并非是与我们生活无关的遥远事物,而是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家庭是城邦的基本单位,而城邦则是由多个家庭联合而成的。

家庭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的自然本能,如繁衍后代和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随着家庭的发展和扩大,逐渐形成了村落,最终发展为城邦。

城邦的本质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比家庭和村落更完善、更自足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发展。

在政治制度方面,亚里士多德对各种政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他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六种类型。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政体应该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稳定与发展的政体。

在他看来,共和政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政体,因为它能够融合不同阶层的利益,实现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是一种理性的、普遍适用的规范,能够避免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情感的影响,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指出,法律应该是良法,即符合正义和公共利益的法律。

只有在良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

在公民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教育是城邦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智慧和实践能力,能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城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通用7篇)政治学读书笔记1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

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古希腊思想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这本书不仅是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是对人类社会秩序和治理的深入思考。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探讨了城邦的本质。

他认为,城邦是出于自然而存在的,是人类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产物。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本性。

城邦不仅仅是人们共同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在论述城邦的起源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家庭—村坊—城邦”的发展脉络。

家庭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组成家庭。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家庭逐渐联合形成村坊。

而村坊的进一步发展和整合,最终形成了城邦。

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累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城邦具有了家庭和村坊所不具备的功能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和分析十分精彩。

他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六种。

他认为,判断一个政体的优劣,不能仅仅看掌权者的人数,更要看其统治的目的和方式。

一个优良的政体应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公正、合理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相反,那些以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为目的的政体则是恶劣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想的政体是结合了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优点的混合政体。

这种政体能够平衡不同阶层的利益,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在某一群体手中,从而实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他强调,政体的选择应当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社会条件来决定,没有一种政体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

亚里士多德还深入探讨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他认为,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应当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城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公民也应当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以维护城邦的秩序和稳定。

他指出,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公民至关重要,通过教育可以使公民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希腊,尽管过去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有着类似于在中国一般的敬意和崇拜,但是这种敬意和崇拜先是随着逐渐平民化的革命从政治上逐渐驱逐,又在被哲学家们寻求智慧和真理的努力所逐渐打破。

苏各拉底的死意义重大的一点是一颗古往今来可能是最伟大的头脑中思想火花之熄灭并非由于专制君主或寡头出于控制思想的需要和对于独立思想者的恐惧,恰恰相反,是出于民众的无知、对真理的恐惧和传统的力量。

柏拉图因此对民主政治不抱好感。

这位理想主义者因此走向了理性主义极端的一个高峰也即追求“类神牧”的或者“哲学王”的统治(另一个高峰显然要等到欧陆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们如卢梭和康德等的出现来补充)。

然而可贵的是,严谨地秉持“中庸”之道的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进行了可贵的背叛。

《尼格马可伦理学》相当完整地论述了一个完整的人在德性和品质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但是,一个人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显然不可能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分开,因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因此亚里士多德开始准备讨论什么是比较理想的政治体制。

第一卷仍然应当视为对展开论述的一个准备工作。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家庭,原因是城邦的基本构成单位就是家庭。

但是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那些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关系由血缘的家庭关系演化而来,因此家长制、宗族关系、大宗权和父权是普遍存在的。

当孔子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我们应当牢记,那是当时的真正政治形态,因为事实上治理“国”的统治者们,正是以管理家族的方式统治的。

但是在希腊这不同。

基于血缘的家族政治链条在一个时期被砍断了。

对此,人们的记忆是,君主制被贵族制取代,贵族制又被民主制取代。

正如古希腊普遍提到的一个古老的政治故事:当一个僭主的妻子抱怨他留给后代的权力被严重削弱之时,僭主答道:“恰恰相反,是加强了,因为权力的被制约使王位的稳固有了保证。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第一篇: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始终有密切关系。

柏拉图认为伦理和政治学研究的都是正义问题,伦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正义,而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正义。

亚里士多德开始把伦理学和政治学分理开来,这一分离完成于马基雅弗利。

《政治学》主要讨论了两大问题:一是政治理论,二是现实政制。

阶级分析的方法实际上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使用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中一般存在三个阶层,即富人、穷人和中间阶层。

就是“占有一份适当而充足的财产”的人,他们不会为富不仁,也不会觊觎他人。

因此他提出的治国之道是抑富扶贫,强化中间。

这与孔子的观点不同,孔子的观点有点类似柏拉图,主张贵族统治。

亚里士多德对于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看法倒很类似于孔子,他们都认为个人要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孔子那里,这叫“入世”。

亚里士多德关于公民的定义,也影响深远。

直到18、19世纪,欧洲的民主国家还以财产多寡限制选举权,那些没有财产或财产微薄的人被认为不能享有公民的权利。

马克思对于国家的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这非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都推崇国家,黑格尔更是登峰造极。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社会团体之一种,而且是最高层次的社团。

亚里士多德指出的,人的本性发展要求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共生活,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强调抽象的正义和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社团都是以一种善为目的,那么国家便是以最高的善为目的。

在这一意义上,他认为政治学是最高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还早就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可能类似于孔子,推崇人治,孔子讲“礼治”。

亚里士多德似乎更倾向性恶论,他认为个人有七情六欲,不免会产生不公和腐化,必须以法律来约束所有的人。

卷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特殊的社会团体,是最高、最广的社会团体,即政治社团。

有理智的人应该是统治者,而有体力无理智的人应该是被统治者。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第一篇:《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希腊,尽管过去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有着类似于在中国一般的敬意和崇拜,但是这种敬意和崇拜先是随着逐渐平民化的革命从政治上逐渐驱逐,又在被哲学家们寻求智慧和真理的努力所逐渐打破。

苏各拉底的死意义重大的一点是一颗古往今来可能是最伟大的头脑中思想火花之熄灭并非由于专制君主或寡头出于控制思想的需要和对于独立思想者的恐惧,恰恰相反,是出于民众的无知、对真理的恐惧和传统的力量。

柏拉图因此对民主政治不抱好感。

这位理想主义者因此走向了理性主义极端的一个高峰也即追求“类神牧”的或者“哲学王”的统治(另一个高峰显然要等到欧陆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们如卢梭和康德等的出现来补充)。

然而可贵的是,严谨地秉持“中庸”之道的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进行了可贵的背叛。

《尼格马可伦理学》相当完整地论述了一个完整的人在德性和品质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但是,一个人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显然不可能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分开,因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因此亚里士多德开始准备讨论什么是比较理想的政治体制。

第一卷仍然应当视为对展开论述的一个准备工作。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家庭,原因是城邦的基本构成单位就是家庭。

但是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那些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关系由血缘的家庭关系演化而来,因此家长制、宗族关系、大宗权和父权是普遍存在的。

当孔子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我们应当牢记,那是当时的真正政治形态,因为事实上治理“国”的统治者们,正是以管理家族的方式统治的。

但是在希腊这不同。

基于血缘的家族政治链条在一个时期被砍断了。

对此,人们的记忆是,君主制被贵族制取代,贵族制又被民主制取代。

正如古希腊普遍提到的一个古老的政治故事:当一个僭主的妻子抱怨他留给后代的权力被严重削弱之时,僭主答道:“恰恰相反,是加强了,因为权力的被制约使王位的稳固有了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我们研习政治学理论的必读之作。

对理想城邦的探究与追求,是亚里士多德的终极政治理想,也是《政治学》一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政治学》一开篇,亚里士多德即将追求“最高而最广的”善业(即“至善”)的目的赋予城邦,这固然与当时政治学研究的重伦理的风气有关,但也凸显了城邦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理论中无可争议的核心地位,更为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城邦的希冀埋下了伏笔。

在随后的篇幅中,亚里士多德虽然将行文内容扩散至对家庭、城邦理论、现世城邦、公民及各种政体的考察,但在全书即将落幕时,却又及时回归了对理想城邦的构建。

在对柏拉图、法勒亚和希朴达摩三位思想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考察之后,亚里士多德开始了对自己理想城邦的构建。

他认为,城邦是若干公民的组合,如果我们要阐明城邦是什么,就得先行研究“公民”的本质。

而一个公民之所以成为“公民”,并不是因为他住所的位置,或是他仅仅有诉讼和请求法律保护的权利,或是他是某些公民的后裔,政治
权利才是公民资格的真正条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而“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

公民资格的获得有多种方式,如父母双方都是公民,其后裔就可以成为公民;在一度革命后,有许多人就能够入籍为新公民,等等。

而城邦作为由若干公民集合在一起的一个政治团体,其不同则以政治制度为区分。

如果一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转变为另一种政治制度,这个城邦就不再是原先的那个城邦了。

在对公民进行了讨论之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人们要想明白理想政体的性质,就必须首先论定什么是人类最崇高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将世间的善分为三类:身外诸善、身体诸善、灵魂诸善。

一切应用的事务(包括外物诸善和躯体诸善)都一定有所限制,过量及不足都对物主不利,但灵魂的各种善德却是愈多而愈显见其效益。

有德的生活才是最值得人们选取的生活,而最优秀的政体,则应该使遵从它的人们能够有最善良的行为和最快乐的生活。

个人与城邦的幸福是相同的。

最后,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对于理想城邦的构划,即构成理想城邦的诸条件:人口方面,城邦人数太少则不能自给,太多则又难于维持秩序,适中的人口限度应该是足以达成自给生活所需要而又是观察所能遍及的最大数额;疆域方
面,国境不可太小也不可太大,也当以观察所能周遍又足保证公民们宽裕而不失节制的闲暇生活为度,并应考虑地形与交通因素;海上交通方面,海上往来可以大大地有利于物资供应,在军事上便于攻防,建立适当的海军是必要的,城邦应该坐收海上贸易的好处,而以法律防止其弊端;民族秉性方面,北方各族精神健旺而缺乏理解,亚洲各族多擅长机巧而精神卑弱,惟有希腊各种姓兼备两者的品质,符合理想城邦的公民品质;社会结构方面,理想城邦须有某些“条件”作为经济配备,又有若干组成“部分”,凭以建立军政体系,这些“条件”和“部分”应有六种业务:农业、工艺、防卫、田产管理、祭祀和议事及审判的政治业务,其中农业和工艺由非公民来担负,而防卫、祭祀和政务则分别由公民中的青年、老年和中年负责,田产管理应当是每一位公民的分内业务;会餐及土地分配方面,理想的城邦中应该存在会餐制度,全国的土地分配应以一部分为公田,供给会餐与祭祀之用,其余分归私有,使每一公民各得近城和边远地区两份田亩;城市规划方面,首先应该注重居民的健康,其次则应考虑防御工程、设计碉堡城垣,再次需要考虑政治活动的便利,布置庙宇、商市、住宅,最后则应讲求美观;公民教育方面,公民应该兼受统率与服从两个方面的训练,又人的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人类生活又分为勤劳和闲暇,以及相应的战争与和平两个方面,教育的正道应遍及灵魂的各个部分和
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以理性为主,谋求闲暇与和平,依照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自然顺序,应当先重体育,培养灵魂所寓的身体,使之既健且美,其次则训练灵魂的本能部分,使人人都具有良好的习惯;儿童及青少年教育方面,首先立法家应制定男女的婚嫁年龄,适当锻炼并卫护夫妇的体格,保证国内有健康的婴儿,育婴当注意食料,保护其肢体的发育,并使之习惯于寒暖气候变化,五岁以前不能使儿童有任何学习任务或强制性的劳动,以避免阻碍其身体发育,应使之保持一定的运动,以免其肢体僵滞,对于七岁以下的儿童,应使之远离种种低劣的事务,以正其视听。

青少年教育的科目大致可以分为读写、体育、音乐和绘画四种,其中读写和绘画两门都为人生实用之学,体育则可以养成勇德,音乐的作用则在于操持闲暇。

对儿童的教育,应从体育开始,对于青春期以前的儿童,只应从事轻微的锻炼,并要避免严格的饮食限制和强制性的劳累,青春期到来之后的三年里,应该学习一些其他课程,随后的年龄才适于从事剧烈的运动和接受严格的饮食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