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第4-6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思维导图
知觉知觉的一般概念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反映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刺激驱动或数据驱动加工)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由刺激直接引起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依赖于已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信息进行的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从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触摸知觉等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阈上知觉和阈下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对整体的知觉优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形状、大小、明度、颜色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大小恒常性: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不因物体距离的远近所构成的网膜大小而所变化的现象。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04章 知觉
如果感觉能力正常但知觉能力缺失,会怎么样?
知觉使感觉信息变得有意义
人失去感知能力会怎么样?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是其它 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或数据驱动 的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知觉依赖感觉输 入的信息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或概念驱动 的加工(concept-driven processing):知觉者的注意、 期待、兴趣、一般的知识经验等会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 结果。
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它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 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 有重要的意义。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 明度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 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 定的知觉。 模式识别和语音识别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觉恒常性” 的缺少。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 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 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 对象。——知觉选择性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 意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知觉对象的选择,受到主观 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色 彩鲜艳的、具有活动性的刺 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对象的选择受到知觉者 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及 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 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教案(第4章 知觉)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2018年10月 22日授课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20级班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教师徐鹏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普通心理学》第4版(彭聃龄著)
起止章节页码第四章,P149 – P201
讲授题目第四章知觉
计划用学时3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知觉的一般概念
熟悉内容知觉的特性
教学要点:重点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难点错觉
疑点
教学进程: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讲义)
25分钟20分钟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30分钟20分钟30分钟第三节空间知觉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第五节错觉
10分钟小结:复习本章节掌握内容和做习题
教学方法:课堂多媒体讲解式+提问式+讨论式+习题练习
参考资料:
1.《心理学与生活》(美)津巴多等著,王佳艺译 /2008-07-01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业:一、复习本次课所授内容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 感觉知觉记忆
感觉现象之感觉后像
– 定义: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 印象叫感觉后象。 – 分类:正后象与负后象(颜色的负后象是刺激 色的补色,白对黑,红对绿,黄对蓝) ※ – (三)特点:
• 1. 正负可以相互转换 • 2. 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感觉现象之感觉对比
• 定义:多种刺激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感 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 对比。 • 种类
遗忘
四、遗忘及其规律
• (一)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 也不能再认,或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 (二)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
影响遗忘的因素
– 1. 时间的影响-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 2. 识记材料的性质-形象好于抽象,有意义好于无意 义,动作遗忘最慢 – 3. 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材料越多,遗忘越快 – 4. 学习的程度-程度越高,越巩固,遗忘越慢 – 5. 识记方法-有意识记与意义识记比无意识记和机械 识记效果好 – 6.识记器官—多种感觉器官共同作用 – 7. 主观因素-与需要、兴趣、情绪、动机有关系
– 0分贝是可以听到的最轻声音 – 正常环境60分贝 – 长期处于高于85分贝的声音环境中,会使内耳受 损伤; – 达到110分贝时,人感觉不舒服; – 120分贝的摇滚乐会使演员和听众的听力受损; – 130分贝的声音可立刻使人丧失听力。
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
– – – – 1. 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2. 感受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 3. 嗅觉中枢:中央后回 4.失嗅症
△I = 2 g
I = 102 g
?
韦伯(1795-1878)
K= △I/I= 1/51
⊙
差别阈限研究(一)韦伯定律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
刺激以随机方式出现,而不是以递增和递减的方式呈现,由于 这种方法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总呈现次数所 占比例(50%)来计算阈值的,所以也叫次数法。 (三)调整法 这种方式是让被试自己调整刺激强度,从低于阈限值开始, 逐渐增大强度刺激,直到刺激刚能感觉得到为止;或从高于阈 值开始,降低刺激值,直到刺激不能感觉到为止。以被试所作 的多次调整的平均数来确定绝对阈值。调整法也可以用来测定 差别阈限,就是要求被试调整比较刺激值,直到与标准刺激值 相等。 (四)信号检察法 用前述三种经典物理方法测定阈值时,常常会有动机、期 待等非感觉因素,对阈限的估计产生影响。这就难以把测得的 阈值与反应倾向性分开。信号检察法就解决了该问题,信号检 察论将所要检察的刺激和刺激差别叫信号(S),把可能与信号 混淆的刺激叫做噪音(N),信号检察论的基本原理是:当被
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在适当条件下,人的感觉阈 限是很低的。例如,在空气完全透明的条件下,人能看见一 公里远的千分之一的烛光,如果用这个能量将1克水加热1℃, 要花6千万年的时间。人能嗅到一公升空气中所散播的一亿 分之一毫克的人造麝香。当然,不同个体的绝对阈限有相当 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体也会因机体状况和动机水平而发 生变化。 低于绝对感觉阈限的刺激,虽然我们觉察不到,但却能 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 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因此有意识的感觉阈限与生理 上的刺激阈限并不完全等同。一般来说,生理刺激阈限低于 意识到的感觉阈限。因为一个人说“我能感觉到它”之前, 早有一定的生理过程发生了。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刺激量,并不是 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为了引起一个差别感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记忆
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识记谈不上 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 或再认。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而回忆和再认则是识 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
二、记忆系统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记忆
现代研究表明,记忆是一个系统。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 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 (声、光、气味、触压等)的瞬时映像,其保持时间不超过1到2 秒钟。在于他人交谈时,由于短时记忆我们才能把别人的话语知 觉成连贯的谈话。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除非积极加以 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消失。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 间极长,从一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一生。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记忆
上节回顾
上一章学习了知觉的相关内容,了解了 知觉的概念、加工过程、种类、个性差异、 一般特征、时间及空间运动知觉以及错觉。
本章主要学习心理过程中认知的第三 个步骤——记忆的相关知识。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记忆
第六章 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什么是记忆(掌握)、记忆的种类(掌握)、记忆 的生理机制(理解)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记忆
记忆的品质主要表现在记忆的速度、准确性和持久性上。有
的人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有的人记得慢、但记得准,记得 牢;有些人记得快,记不准但错误的印象却很久都保持着;有的 人记得慢、记不准,也忘得快。第一类人的记忆最好,对后两种 情况的学生,教师应特别引起注意,分清情况,给予帮助。在记 忆类型上,画家善于视觉形象记忆,哲学家有较强的语言逻辑记 忆,演员富于情绪记忆。运动员善于动作记忆。记忆的个性差异, 一方面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有关,也与人的职业活动有关。
记忆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和被动地留下痕迹的过程,而是一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普通心理学 各章重点
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心理、心理状态、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
(二)思考题: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
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基本概念:神经元、突触、本能、反射、反射弧、反馈、兴奋过程、抑制过程、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二)思考题: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
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考过)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
第三章需要与动机(一)基本概念:需要、动机、内驱力、成就动机、好奇心、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二)思考题: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试对这一理论进行客观的评价。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知识梳理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心理学的基本流派1.构造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学派观点:研究意识,认为人的认识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情感三种元素。
(3)研究方法:实验内省。
(4)评价:使心理学走上独立,被格式塔心理学派称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也被詹姆士认为是“黄铜铁器心理学”。
2.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新行为主义)(2)学派观点:抛弃意识研究,反对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确定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3)研究方法:实验3.格式塔心理学(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2)学派观点: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反对构造心理学。
(3)研究方法:实验(4)评价:在知觉研究方面的贡献极大,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2)主要观点: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反对构造心理学。
心理学应该对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与意识活动进行了解,研究意识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5.精神分析学派(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2)学派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都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
提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次结构。
(3)研究方法:个案法(自由联想、防御机制)(4)评价:注意到早期生活经历的重要性,该理论具有深远影响。
注意的种类(一)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原因: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②人本身的状态。
需要、情感、兴趣等(二)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
影响因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兴趣、活动组织、过去经验、人格的依从性。
(三)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预定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感觉的规律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2.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普通心理学 第4-6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四、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 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一)大小恒常性——尽管观察的事物在视网膜上成像发生变化, 但人对该事物的知觉仍保持不变。 (二)亮度恒常性——尽管照射在物体上的光线强度改变,但人对 该物体知觉的亮度仍保持不变。 (三)形状恒常性——当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的角度发生改变,人 仍然把它知觉为其本身具有的形状。 (四)颜色恒常性——尽管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物体,但人仍把物体 知觉为原有颜色。
二、元记忆测量方法 元记忆是指个体对自己记忆的认知,包括对记忆内 容、功能的认知、对自己记忆状况的评价,以及对自 己记忆过程的监控。测量方法包括独立测量和一致性 测量两大类。 1.独立测量:对个体所具有的各种元记忆知识的测量。 2.一致性测量:对记忆监控的测量,或者说对个体监 控自己记忆过程的能力的评价。
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 的最小差别量。它是衡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 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二者呈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 小;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高。
二、感觉阈限测量
(一)极限法 又称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 最小差异法),是直接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 操作方法:按照大小呈现刺激系列,各刺激间强 度差异微小且间距相等,要求被试对其做出“有”或 “无”的感觉的判断。 (二)平均差误法 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它可以用来测定绝 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操作方法:向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再让被试调 整一个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
(四)信号检测论 主要用于测试人对刺激信息的辨别能力,能把被 试反应的主观因素和感受性两者区分开来。 一般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更适 宜于人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研究。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精品文档
空气透视:透过空气看不同远 近的物体,清晰度大的物体被 知觉为较近,反之亦然。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精品文档
相对高度:在其 它条件相等时, 视野中两个物体 相对位置较高的 那一个,就显得 远些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精品文档
纹理梯度:指视野中
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
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
邻近物体大小 对大小知觉的影 响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精品文档
3、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肌肉线索
单眼线索
双眼线索
调节 辐合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
视
双眼视差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精品文档
对象重叠 (遮挡)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精品文档
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 近,就是线条透视。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精品文档
知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皮层一 级区
感觉皮层二 级区
感觉皮层三 级区
初步分析 和综合
信息整合 的机能
视觉、听 觉、前庭 觉等皮层 部位的重
叠区
额叶在知觉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计划、监督、调节行为 的重要器官。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精品文档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知觉过程的四个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二)知觉的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知觉的理解性(经验的作用) (四)知觉的恒常性
自主运动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精品文档
运动后效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精品文档
第五节 错觉
人类的知觉在某些情况下,会因内部的调节而 产生错误的引导,称为错觉,有时也称恒常性 误用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6章记忆
大脑皮质负责感觉记忆以及感觉间的关联记忆,其中颞下回 皮质的损伤会影响视觉的辨识和联想记忆,颞上回皮质的损 伤会损害听觉识别记忆。
杏仁核与海马组织负责事件、日期、名字等的表象记忆,也 负责情绪记忆。
脑的其他部位,如丘脑、前脑叶基部和前额叶也都与不同种 类的记忆有关。(Desimone,1992)
强大和持续的刺激将导致能持续几周的长期记忆形成。强刺激 可引起信使分子cAMP和蛋白激酶A水平增高,这些信号到达细 胞核,引起突触蛋白质水平的变化。一些蛋白增加了,而另一 些蛋白数量减少。结果是突触的体积变大,使得突触功能持续 增强。与短期记忆不同的是,长期记忆需要生成新的蛋白质。 如果新蛋白的合成受阻,长期记忆将会阻断,而短期记忆却无 影响。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6章记忆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
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 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保持时间 1s左右。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 秒到2分钟。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 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容量相当有限;二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 息经过再编码,容量扩大。
严重的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对 于所经历的事情的记忆只能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对于他来说,经常给他做 检查的医生每天见到似乎都是第一次见到。
中度的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对过去所经历的事情的遗忘): 手术之前三、四天的大多数事情、甚至是11年之前的一些事情都遗忘了,更 早经历的事情能够记得。
内容的记忆;与语义记忆相对应;易受各种因素干扰;需要通过努力进 行提取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如单词、概念、定理、公式、规则等。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 稳定。 情绪记忆:以个人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以个人过去经历的运动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较易提取, 不易遗忘。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一、概述1.心理的本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情绪情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干:维持个体生命延脑:呼吸心跳消化桥脑:对睡眠有调节控制作用大脑皮层: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中脑:视觉与听觉反射中枢网状系统:控制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前脑:脑的最高层部分丘脑:信息输入的中继站,网状结构的一部分边缘系统: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3)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5)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神经系统(1)神经过程的两种基本运动规律之一是相互诱导(2)大脑皮层的两种诱导形式: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或加强周围兴奋引起,如:太认真而对外界“视而不见”负诱导由兴奋过程或加强周围抑制引起,如:小孩睡前太兴奋而“闹觉”(3)继时性诱导:随时间延续而出现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4)大脑表层:额叶——运动区顶叶——感觉区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5)大脑半球:左半球——语言性工作,逻辑思维(计算、时间感、节奏感、运动)右半球——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想象、音乐欣赏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看见部分就知道整体是什么理解性——对同一事物大家看法不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选择性——对象和背景,选择自己想看的,或因其特点而看到它想让自己看到的(两栖)恒常性——形状、明度和颜色不因距离或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太阳是圆的)4.感知觉的应用:强度率——授课时声音的高低差异率——授课时重点部分提高声音、字体写大、划线等等使知觉对象突出活动率——演示实验、幻灯片、视频组合率——相似的组合在一起进行区分七、记忆1.概念: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4章 注 意——第6章 知 觉)【圣才出品】
9.根据感觉特征选择刺激信息,并按“全或无”原则加工处理,在知觉水平上进行认 知分析的注意模型是( )。
A.衰减器模型
5 / 49
8.在下列选项中,对“鸡尾酒会现象”的解释所支持的注意认知理论是( )。 A.衰减器模型 B.反应选择模型 C.过滤器模型 D.资源分配模型 【答案】A 【解析】鸡尾酒会现象指当你在拥挤的室内正和某人交谈,忽略了别人的谈话声和一般 噪音,突然别人谈话中提到了你的名字,马上会引起你的注意。注意的衰减理论可以对这一 现象做出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它不是按“全或无”原则, 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当输入的信息通过过滤器受到衰减时,由于强度减弱,不能被识别, 但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值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识别。
5.听表走动的滴答声,会感到时有时无。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注意现象是(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起伏 【答案】D 【解析】注意的起伏是指人在感知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不变,而是表现为周
3 / 4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 2008 研] A.双耳分听 B.语义启动 C.双任务操作 D.视觉搜索 【答案】A 【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 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 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 中指向性。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主要研究手段。
7.学生上完一节课后,不受该课内容的影响,自觉做好上第二节不同内容课的准备。 这种注意品质是( )。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干货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干货普通心理学中,知觉是常考点,考试的题型涉及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等,是心理学考研中的一个考试热点。
博仁考研送来了福音,这篇文章重点论述了有关知觉这一章节的重难点,而且还补充了陈霖的拓扑实验给大家。
知觉思维导图以下就是书中常考的内容一.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具有相似性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向着相同方向变化或运动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不同图形,方向相同,难以分开。
图形相同,方向不同,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选择性1.定义: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分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例如观看两歧图形时就体现了知觉选择性。
2.影响因素①客观刺激物: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轮廓封闭或趋于封闭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②主观因素: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目的与任务、已有知识经验及刺激物对其意义等。
(二)知觉整体性1.定义: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如“主观轮廓”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2.影响因素①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分或关键特征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②个体的知识经验。
3.作用①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②整体知觉会抑制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1.定义: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ppt课件
(2)区别
感觉
知觉
产生的性质
介于生理和心理之 纯粹的心理活动,
间,相同的刺激引 不同人对同一刺激
起相似的感觉
可能产生不同知觉
反映的内容 个别属性
整体
生理机制
单一分析器活动的 多种分析器协同活
结果
动的结果
44
感觉和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
81
A
B
C
D
82
闭合原则
83
闭合原则:客观缺失的东西主观上进行补充
84
知觉的选择性:对客观刺激物有 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 表现为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分出对象的过 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 转换。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更容易被 知觉。
85
双关图形:知觉对象和背景相互转换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面 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棒, 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A
B
C
52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一 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直 (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现, 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也不 尽相同。
70
错 觉 的 巧 用
71
三、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 高低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 量的临界值。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例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知觉的组织
心理学把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的组织。其中最 主要的组织原则有四种。 一、相似原则 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 二、接近原则 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 三、闭合原则 个体运用经验补充或删减刺激物线索以获得有意义或合乎逻辑的 知觉经验。如图4-5 四、连续原则 指心理上的连续,如图4-6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 (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者刺激变化的强度,或 者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它是测量人的感 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 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 二者呈反比关系:值越低(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
第五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与兴趣,对某些有意义的刺激物进行选 择加工的过程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被选择进行加工的刺激信息,称为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其他刺激信息称为知觉背景。
(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强度大,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2.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尤指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知 觉组织原则的客观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3.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 对象。 4.维度变化多的客观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反映。
(二)感觉的特点 1.感觉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不是对过去的或间接的事 物的反映。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四)信号检测论 主要用于测试人对刺激信息的辨别能力,能把被 试反应的主观因素和感受性两者区分开来。 一般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更适 宜于人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研究。
第三节
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 种。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同时对比 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二)继时对比 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三)恒定刺激法 又称固定刺激法、正误法、次数法。不仅可 用于测定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阈限,还可以用于 确定其他心理量。 操作方法:通过预实验,先选定若干个刺 激,,其中最大刺激强度为几乎95%的次数都 能被感觉到,最小刺激为几乎5%的次数能被感 觉到。此范围内选择5~7个强度等距的刺激。每 个刺激随机呈现多次(50~200次)。根据被试 报告次数的整体分布来测定感觉阈限。
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 的最小差别量。它是衡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 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二者呈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 小;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高。
二、感觉阈限测量
(一)极限法 又称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 最小差异法),是直接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 操作方法:按照大小呈现刺激系列,各刺激间强 度差异微小且间距相等,要求被试对其做出“有”或 “无”的感觉的判断。 (二)平均差误法 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它可以用来测定绝 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操作方法:向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再让被试调 整一个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
(二)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愿望与要求、目的与任务、兴趣与爱好、已 有知识经验等等,都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重要主观条件。 二、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不同属性、不 同部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的过程。客观事物只有部分或个别 属性作用于感官,但人对它们的知觉是完整的。 三、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 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 知觉的理解性。 它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 有关。
(三)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有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 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由有机体内部的刺激引起、反映有机体自 身状态的感觉。 内部感觉的含义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 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 映。 (二)知觉的分类 1.视知觉、听知觉等 根据知觉过程中感受器的不同,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 嗅知觉、味知觉和触摸知觉等类型。 2.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依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1.反映的对象相同——都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 2.依赖的物质基础相同——都是人脑的活动。 (二)感觉和知觉的差异 1. 产生的来源不同 感觉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及其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 理活动过程。 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 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3.生理机制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