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一)
从杜甫的题画诗看杜甫与苏轼书画艺术的审美观
维 的诗与画曾云 : “ 味摩诘之诗 , 诗 中有 画。观摩诘 之画 , 画 中有诗 ”[ ] ‘ 前 集 ) 卷 十 五 题 画诗 是 作 者 以诗 歌 的 形式表达 自己对绘画作品的理解 , 作者 的主观倾 向 必定会寄寓其中 , 反映 的是题 画诗作者 的价值判 断
画诗的评价相当高 , 他在《 说诗啐语》 ( 卷下 ) 云: “ 唐 法 艺术 不 达到 相 当的水 平是 根本 不可 能 的。 以前未见题 画诗 , 开此体者 , 老杜也。 ” 沈 氏此论虽并 二、 苏 轼 与杜 甫 的分歧
不尽符合历史事实 , 但是他对杜 甫题 画诗的推崇却
杜 甫 的题 画 诗 主 要 分 成 两 大类 , 一 是 关 于 动 物
孙红玉 , 彭
( 杜甫草堂博物馆 ,四川
燕
成都 6 1 0 0 7 2 )
摘要 : 有唐 一代 , 杜甫 的题 画诗 不仅 数量 多而且质 量也很高 , 其题 画诗《 丹青 引赠曹将 军霸》 对韩 干画马提 出了
批评。宋代蜀人 苏轼 对韩干 画马 的审美观与杜 甫的观 点则针 锋相对 。本文从 杜 甫的题 画诗说起 , 对杜 甫苏轼 二人
一
、
杜甫题 画诗
岁会 作诗 , 九 岁 会 书写 大 字 。成年 后 的 杜 甫 与 当 时
杜甫流传下来 的诗篇中共有题画诗 2 2首 …瑚,
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有来往 , 说 明他 的书法应该是
是整个唐代作题 画诗最多的诗人 。沈德潜对杜甫题 相 当不错 的 。能 够 给 别 人 的 画直 接 者 天 纵诗 才 和 书法
02 信息类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精准突破内容索引:典例诠释技法归纳随堂训练(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赏析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赏析【原诗】高邮陈直躬处士①画雁二首苏轼其一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②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其二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③。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写作背景】这两首诗写于元丰八年(1085年),一说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获释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诏改汝州团练副使,次年五月,除知登州。
元丰九年(1086年)高太后听政,苏轼再度入京。
这两首诗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之后,题咏的是同一幅野雁图【注释】①陈直躬,宋代高邮(今属江苏)人,职业画家。
绘画、人品皆为世人推重。
苏轼曾写信给他,希望得到一幅有关苕溪晓景的画,陈直躬便画了一张以苕溪晨光为背景的野雁图相送。
这两首诗就是题咏此画的。
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②弋(yì)人:猎鸟人。
③苕霅(tiáo zhà):水名,在今浙江境内。
【参考译文】题目:高邮的处士陈直躬画雁其一野外的大雁见到人,还没有起飞时,它的神态先改变了。
你是从什么地方观察到大雁这种在没有人时的神态的呢?恐怕是你站在田野里观察时,屏气凝神,以至身体形同槁木,才使得人鸟两相自在,互不干扰的吧。
画面上,北风吹动着干枯的芦苇,微微的雪花落在芦苇上,使芦苇更加鲜明。
云昏暗,水寒冷,天地一片惨淡景象,只有沙滩上落雪的沙砾看上去还晶莹闪亮。
鸿雁飞起之后,猎鸟人只能怅惘不已,但看到大雁已经飞过渺远的江海,恐怕也会有羡慕之情吧。
其二世间各种禽鸟纷纷从事于各种纷争,而唯独画面上的野雁却闲静高洁。
它悠然放松地漫步,神情悠然自得,有时低头,有时仰头,好像非常有节律。
我遭遇不幸,寄身在远离朝廷的乡野,始终跟官场上的小人为伴。
苏轼《书蒲永升画后》“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书蒲永昇画后》“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蒲永昇画后苏轼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
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
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
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
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
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
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
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
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
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
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
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原文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至以手扪之扪:摸B.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营:规划C.奋袂如风,须臾而成袂:胸襟D.皆不及也及:比得上2.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B.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C.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D.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2)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
4.苏轼在这一篇生动且深刻的画论中,运用了哪些手法阐释了绘画创作上的什么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些道理的?请简要分析。
题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咏)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题画诗,是指画家本人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
狭义的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咏画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
[规律总结][链接高考]1.(2019·北京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③从教:任凭。
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解析:选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
第一首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解析:选A B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一首诗的后两句。
意思是纵使将纯白的梅花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摘要文人画作为中国精英文化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代表精英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内部原因。
而历史文人的规范和倡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这里主要讲在文人画历史地位上有着坐标性人物的代表,苏轼。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自觉;士气;作为知识分子,文人一开始在绘画领域中并不占有话语权地位。
之所以进入绘画领域是历史的一种契合。
这种契合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人身份的转变以及随之而形成的习性。
这为文人进入绘画领域提供了自身的可能性。
文人画图像话语权的实现,是文人在绘画领域进行资本运作的结果。
他们所倡导的文人情怀和文人理想成为文人画确立话语的基本依据。
陈衡恪曾对文人画下了定义:“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推到前面,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开始进入绘画领域的文人所倡导的模式:即为文人画设定等级和规范审美类型,这是文人在规范文人画的一种策略。
而同时图像话语权的定性和被世人承认,从而成为一种公共话语还需要有认证资历和学术资格的人来为这个领域进行文化上的领导。
这些文化领导人所具有的能力在各个方面都具“证书”的作用。
这些人为了进一步纯正文人画中文人性这一“血统”,他们不断提出和规范文人特性,不断在绘画思想和形式方面划定文人领域。
苏轼就是这一规范的首倡导者。
对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人生哲学和文化心态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的“道”,必须同时又成为士大夫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思维的立足点,从而构成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本质。
按照思辩的理解,“道”是哲学的。
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促使了人格力量的自我完善,视“道”为对人生体验的感悟,将人生艺术化。
文人画首先就是这种哲学观念的产物。
如果说文人画的理论自觉意识是整个文人士大夫集团推动的,那么,苏轼的意义就在于他担当了倡导者的角色,以他个人的文化影响,将这种意识提出并放大。
苏轼在诗画研究上的划时代贡献
苏轼在诗画研究上的划时代贡献作者:吴企明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02期苏轼是宋代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他多方面的艺术成就,造就他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大作家,尤其是他在诗画研究、融通诗画艺术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和理论总结,成绩斐然。
本文主要论述他在我国诗画融通史上的划时代贡献。
苏轼善画,又长于作诗。
他一生与当代著名的绘画艺术家多所交游,切磋画艺,又观赏过历史上的和当代的许多名画,写作过很多题画诗。
他观赏了友人王诜所画的《烟江叠嶂图》后,写出一首著名的《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诗: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如,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全诗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全面摹写画面景物,气势如云烟舒卷,读来令人向往。
许认为:“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
……东坡《烟江叠嶂图》一诗,亦差近之。
”(《许彦周诗话》)像这样高水平的题画诗还有许多,说他是杜甫以来题画诗第一人,洵为的评。
苏轼的题画诗,除了描绘画面、再现画境、赞美画家、品评画艺、发抒观感等艺术功能以外,还表述出不少重要画论,如《王维吴道子画》,提出了“扬王”的观点,《虔州八境图》,超越时空限制,补充丰富了孔宗翰《八境图》的画境;《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写到“胸有成竹”的画理;《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阐发绘画形神兼具的美学思想;《郭熙秋山平远二首》,论述山水画“三远”法中的“平远”画境。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原文翻译解释与鉴赏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至于诗亦然。
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
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
'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佑间号能文者。
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
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其家集。
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才,见于墓志详矣,予不复论,独评其诗如此。
〔注〕①黄子思:黄孝先,字子思,宋蒲城人。
②钟、王:晋代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
迹:墨迹。
③颜、柳: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
④微:衰败不振。
⑤苏、李:汉代的苏武、李陵。
过去认为这两人是五言诗的创始者,但他们现存的诗作都是后人的伪托。
⑥曹、刘:三国魏诗人曹植,汉末诗人刘桢。
自得:出于自己的创造而非摹仿。
⑦陶、谢:晋末和南朝宋初诗人陶潜、谢灵运。
⑧作:起,出现。
⑨以上四句的意思,见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原文较详,苏轼把它概括为这四句。
瑏瑠二十四韵:即《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的论诗著作,内分二十四目,每目用四言韵语十二句写成,故云。
表圣:司空图字。
文章鉴赏本文以书法的历史发展譬喻诗歌的发展变化,着重指出书法艺术同文学艺术都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和规律。
在这里,苏轼认为:萧散超然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后来者在参继古今艺术之妙谛后,也能写出凌跨前代的好作品来。
杜甫题画诗对苏轼题画诗及文人画的影响
杜甫题画诗对苏轼题画诗及文人画的影响摘要:杜甫题画诗承载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于一身,以诗人之心看画,传达文人情感为主,使得这些画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在内容题材与诗学画论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杜甫在题画诗中提出的绘画理论,以诗入画,诗画结合,将文人笔墨情趣导入画中,直抒胸臆,追求画外之诗意境,影响了宋代诗人与画家的思维方式,不仅对宋代题画诗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宋代文人画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杜甫题画诗;宋代题画诗;文人画有唐一代是诗歌与绘画创作的巅峰时期,杜甫是整个唐代作题画诗最多的诗人,流传下来的题画诗有22首,不仅数量多且质量极高。
杜甫之前或同时期的诗人题画时,多以画家角度作诗,但是杜甫所作题画诗是以诗人之心看画,从诗境中引出画境,为画作做了美的点缀,使绘画更具有审美价值,故对宋代题画诗以及文人画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一、杜甫题画诗与宋代题画诗(一)借题画发议论杜甫咏画马、画鹰诗的最大特点是以实物写画中物,并由此引申议论,实物和画中物往往合二为一。
故朱鹤龄说:“咏画鹰而及真鹰,咏画鹘而及真鹘,咏画马而及真马,公诗格往往如是。
”《杜诗详注》云:“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
”其中“不粘画上发论”就是借题发挥,发表自己的议论,甚至还有对时事的评论。
如他的《天育骠骑歌》: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死即休时无王良伯乐。
这首诗写画马之英姿飒爽,生动传神,惜今无识马的王良、伯乐,而良马被埋没。
最后一句饱含议论,引良马为知音,发出如若没有伯乐,这良马也“死即休”,谁会为它咏唱的叹息,尽显讽刺之意。
无独有偶,宋人也经常在题画诗发出这样的议论,如苏轼的题画诗《韩干马十四匹》:“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吴华峰:从三首题画像诗看北宋诗坛对杜甫的接受
从三首题画像诗看北宋诗坛对杜甫的接受摘要:欧阳修、王安石和黄庭坚分别写过三首题杜甫画像诗。
这三首诗作代表了北宋中后期诗坛三代诗人对杜甫的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宋人对杜甫由隐到显、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
宋人从诗歌价值和人格精神两方面确立了杜甫的诗歌史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题画诗;接受引言“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杜甫《赠李白》诗中的名句,也可以视为诗人自我心理的写照。
然而终生潦倒的杜甫身后却不寂寞,至宋代其人其诗就倍受推崇。
宋人创作了不少题杜甫画像诗,以表达对他的敬仰,成为杜甫接受史上的新景观。
较著名的作品有欧阳修《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王安石《杜甫画像》、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杨蟠《观子美画像》、林敏功《书吴熙老醉杜甫像》、王安中《次秦夷行观老杜画像韵》及陆游《题少陵画图像》。
其中尤以欧、王、黄三家之作最具代表性,早在南宋,孙绍远编选的《声画集》即收录了王安石和黄庭坚的诗作,之后三首诗又均被清代陈邦彦编入《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这三首各具特色的诗作,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北宋中后期诗坛尊杜态度的线性流变。
一欧阳修《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是现存宋诗中最早的题杜甫画像诗。
朱弁《风月堂诗话》载北宋皇祐二年(1050)正月,“欧公居颍上,申公吕晦叔作太守,聚星堂燕集。
……又赋壁间画像,公得杜甫。
”①此诗如下: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
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
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
言苟可垂后,士无羞贱贫②。
诗中勾勒了杜甫一生的主要际遇,并高度赞扬了杜诗的成就。
从创作缘起来看,欧阳修并非刻意要为杜甫画像题诗,只是在分题赋诗时抽中了杜甫。
如果没有诗题提示,似乎看不出这是一首题画诗。
由宋迄清,论者一般都认为欧阳修所偏爱的前代诗人是李白与韩愈,如张戒《岁寒堂诗话》中即说:“欧阳公诗学退之,又学李太白。
”③诗学李白,与欧阳修①[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A.袅.袅( niǎo )照浦.( bǔ)褒.贬( bāo)B.灼.灼( zhuó) 亭皋.(gāo)寒砧.( zhàn)C.涔.阳( chén) 言筌.( quán) 万应锭.(dìng)D.窸窣.(sū)迢.远( tiáo) 翩.翩( piān)2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雨势突然增大,组委会不得不了比赛,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
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的。
③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
A.中止留传反映B.终止流传反应C.中止流传反映D.终止留传反应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4 (2020.江苏南京、盐城期末联考)下列各选项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最符合下图文化发展关系的一项是()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峻岩。
D.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5.(2020.江苏南通全真模拟)下列诗句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杏花微雨染春衣,汤沟春酿醉乡愁。
②粉浪幽幽夏至天,荷风缕缕鸟声连。
③乳鸭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④蒹葭白露早纷纷,上下参差意象分。
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一)
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一)【内容提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文人。
北宋文化吸纳了前此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更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
苏轼的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其二千七百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了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历时性的“清明上河图”。
尤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了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又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典型地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因而,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苏诗还是对北宋文化都不无裨益。
一,苏诗与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欧阳修《镇阳读书》诗云:“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
”1]曾巩“议论古今治乱得失贤不肖,必考诸道,不少贬以合世。
”2]程颐“以天下自任,论议褒贬,无所规避。
”3]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谓“近代诸公”“以议论为诗”。
4]《宋史》卷173《食货志》序论称:“世谓儒者议论多于事功,若宋人之言食货,大率然也。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56载:“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渡河。
”“议论”二字,道出了北宋文化精神至为突出的一大特色。
形成北宋文化这种议论精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层次:一,与北宋政府宽宏的文化政策有关;二,与北宋诸帝文化修养高、尊重优容文士有关;三,与文官政治制度在北宋能得以全面确立有关;四,与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并牵制相权而制定的台谏制度有关;五,与北宋为巩固政权而提倡直谏、鼓励议论和大开言路有关;六,与北宋科举制度废诗赋、试策论的改革有关;七,与北宋时期科举考试提供的更加平等自由的竞争机会有关。
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由北宋文化的核心——宋学发轫,正如陆游所言:“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以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全文翻译鉴赏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全文翻译鉴赏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原文】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1。
故诗至于杜子美2,文至于韩退之3,书至于颜鲁公4,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邪平直,各相乘除5,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6,盖古今一人而已。
予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注释】1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2杜子美: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
3韩退之: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
4颜鲁公:颜真卿,字清臣,封鲁国公,世称颜鲁公,唐代著名书法家。
吴道子画作5乘除:增减。
6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这里用以比喻吴道子手法纯熟。
【译文】聪明的人创造事物,有能力的人来叙述,这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
士人攻读诗书,匠人学习技艺,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汉朝、唐朝,一套体系都很完备了。
因此作诗有了杜甫,写文章出现了韩愈,书法有了颜真卿,而作画则当推吴道子,虽然从古至今有许多审美的不同,但能够超过他们的几乎没有。
吴道子画人物,好似看着灯烛能描绘出影子,笔锋往来自如,笔势不拘一格,横竖笔画互相增减补充,这是得到了自然之法啊。
他的画作传神逼真,在传统的画法中不乏新意,豪放的风格里不乏细腻,手法娴熟,可以称得上是游刃有余,古今只有他可以当此殊荣。
我对于其他人的画作,不能肯定其作者的名字,但对于吴道子的画,一看就知道真伪。
可惜现在存世的赝品太多,像史全叔收藏的这幅真品,我这辈子也不过见过一两次。
【评析】本文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史全叔收藏的吴道子的画写的题跋。
注《东坡诗话》《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注《东坡诗话》《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陈秀明(甲)东坡历仕四十余年,所在仁风惠政。
墨迹才名,震耀天下。
凡存其片纸只字者,无不奉为至宝。
每一游览,所至之处或乞字或求诗纷纷不已。
坡公曾不少辞,皆遂其所请而去。
东坡暮年,在毗陵①养病,门人邵民瞻,具钱五百千,为师置宅。
已择期,而未入屋。
坡公偶尔步月,忽闻一老妇哭声甚哀。
坡公曰:“异哉,此必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心而然也。
”遂推户而入,问其何为?老妇曰:“吾有居屋,相传百年,为子不肖,一旦售之于他人,所以悲耳。
”又问:“所得之价?”答:“已偿债矣。
”问:“屋在何所?”妇言其地,即五百千所售之居。
坡公侧然曰:“吾幸未入室。
原亦不久居此,不须屋也。
”即取券,对老妇焚之。
呼其子,奉母而还。
自是,遂寄居门人之家。
卒之日,阖城士民之相识与不相识者,皆望空设祭,祝公超升。
而杭州尤罢市哭奠三日,爱立坡公祠于湖上,至今犹祭祀不绝云。
坡公晚年,遨游吴会之地,残于毗陵。
(节选自元代陈秀明注《东坡诗话》)(乙)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②宋·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解释)①毗陵:即常州府。
②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除夕夜宿于常州城外。
1.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钱五百千(具体)B.触于心而然也(触动)C.已偿债矣(偿还)D.阖城士民之相识与不相识者(全)2.(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所至之处/或乞字/或求诗纷纷/不已。
B.所至之/处或乞字/或求诗/纷纷不已。
C.所至之处/或乞字/或求诗/纷纷不已。
D.所至之/处或乞字/或求诗纷纷/不已。
3.参照《古代汉语词典》对“遂”字的几种解释,联系全文品析下面两个句子中“遂”字的表达效果。
遂:A.田间水沟,水道。
B。
通达。
C。
成功,顺遂。
D。
称心,如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与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渐暖,鸭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尖,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赏析一】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
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
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
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
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
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赏析二】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第二句中水暖、鸭先知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3~15题。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1]苏轼其一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2]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其二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3]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注释:[1]这两首诗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之后,题咏的是同一幅野雁图。
[2]弋(yi)人:猎鸟人。
[3]苕霄(tiáo zhà):水名,在今浙江境内。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此画抓住了野雁欲飞未飞的瞬间,从静止中画出动来,再现出野雁的精神状态。
B.第一首“北风”以下四句,描写了苕害冬日黄昏的风光,渲染出悲壮的气氛,也衬托了野雁的形象。
C.第二首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徐行”“俯仰"写野雁的动作,“意自得”“若有节”写野雁的神情。
D.第二首五、六句,诗人吐露了仕途遭受打击后的不平心绪,同时寄寓着不甘与小人为伍的磊落情怀。
14.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下列诗句没有体现画面外意趣的一项是(3分)()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B.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C.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
( 徐渭《题风鸢图》)D.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蔡肇《题李世南画扇》)15.这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 分)13. (3分) B 14. (3分) B15. (6分)第一首赞叹画之高绝以及描写画的背景,第二首写野雁闲洁的品质,以及求画雁的本意,评分细则:赞叹画之高绝1分,描绘画的背景1分,任意一处联系了诗句1分;野雁闲洁的品质1分,求画雁的本意(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不同流合污的追求等) 1分,任意一处联系了诗句1分。
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
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摘要宋代的题画诗很发达,这与宋代文人的文化修养都比较高是有原因的。
但其与前代的题画诗也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
苏轼的题画诗与唐代的杜甫的题画诗就有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题画诗中发议论,寄寓个人的人生感慨或是发表他们对画的审美观点,都明显看出苏轼学习杜甫的痕迹。
关键词题画诗;杜甫;苏轼;接受;画艺观题画诗,一般是指画家或观赏者对绘画的题材、内容、思想或风格等等,有所感发而作出来的诗歌。
可以包括脱开画面独立存在的咏画论画评画之作,诗人往往会在题画诗中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或分析画的风格等。
这些题画诗不一定都题在画上。
唐代之前的六朝大概已有题画诗叫,但那时基本上是对画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不体现诗人对此画有何感发,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
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言:“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
”虽然有其道理,但似乎绝对化了。
清代王士祯《蚕尾集》云:“……六朝已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太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
……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
……子美创始之功伟矣。
”这个说法比较科学。
在杜甫之前,有宋之问的《咏省壁画鹤》、陈子昂的《咏主人壁上画鹤》、李白的《求崖山人百丈崖瀑布图》《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等咏画诗,但确实不过是偶一为之。
而杜甫的题画诗则比前代诗人空前增多。
共有20题22首,在唐代可谓是最多的。
明代胡应麟言:“题画诗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说的正是事实。
但到了尚文之宋代,绘画艺术极度繁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嗜画爱画之风盛行,工画善画之人比比皆是。
而题画诗应运而生,也极度繁荣起来。
在北宋的诗人中,苏轼的题画诗尤为光彩夺目,数量之多,前无古人,据清代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统计苏轼题画诗共有102题157首,是苏轼之前题画诗总量的五倍还多。
苏轼的题画诗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杜甫的题画诗之影响,而又自有其特色,形成了他们之间同中有异的风格。
苏轼题画诗研究
苏轼题画诗研究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诗歌和绘画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下面是关于苏轼题画诗的一些研究:
诗画相得:苏轼的诗歌和绘画经常相互启发,他的诗歌与绘画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审美统一。
苏轼的绘画创作主要以山水画为主,其画作充满了诗意,而其诗歌也充满了画意,二者相得益彰。
反映时代特征:苏轼的诗画作品,充分反映了宋代文化和社会的特征。
他在创作中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化传统的承续,表现了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追求艺术自由:苏轼在诗画创作中追求艺术的自由,不受束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尤其在画作中更加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规范和技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
彰显个性特色:苏轼的诗画作品,彰显了他个性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文化特征,表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范和人文精神。
总之,苏轼的诗画作品,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其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对后人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题郑防画夹5首(其1)黄庭坚高考诗词阅读答案完整篇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高考诗词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ﻭ[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6分)ﻭ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由。
(5分)【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5分)ﻭ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真。
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简要说明的。
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ﻭ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作者】ﻭ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人。
英宗治平进士。
曾任地方和国史编修。
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
风格奇硬拗涩。
他开创了**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
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百鸟图的题画诗
百鸟图的题画诗————————————————————————————————作者:————————————————————————————————日期:2百鸟图的题画诗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不仅诗词写得精彩,而且还是绘画的高手。
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百鸟归巢图》,广东一位名叫伦文叙的状元,在他的画上题了一首诗:归来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画题既名“百鸟”,而题画诗中却不见“百”字的踪影。
诗人开始好像只是在漫不经心地数数: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数到第八只,诗人再也不耐烦了,突然感慨横生,笔锋一转,大发了一通议论。
诗人借题发挥,辛辣地讽刺了官场之中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的“凤凰”太少,而贪污腐化的“害鸟”则太多,他们巧取豪夺,把老百姓赖以活命的千石、万石粮食侵吞殆尽,使得民不聊生。
究竟苏轼的画中确有100只鸟,还是只有8只鸟呢?请你动动脑筋,先把题画诗中出现的数字,按次序写成一行:1 1 3 4 5 6 7 8然后再在数与数之间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便得到一个算式,运算的结果恰好等于100。
1+1+3×4+5×6+7×8原来诗人是把100巧妙地分成了两个1,三个4,五个6和七个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实了“百鸟图”中的“百”字,可谓匠心独运。
歌剧《刘三姐》中有一段精彩的情节,描写刘三姐与三位秀才对歌。
双方用唱山歌的方式互相问难。
三位秀才自恃有“学问”,在对歌中给刘三姐出了一道难道:罗秀才:小小麻雀莫逞能,三百条狗四下分。
一少三多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清。
刘三姐: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
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狗奴才。
刘三姐毫不费力地把300分成了4个奇数之和:300=99+99+99+3“三条狗奴才”暗指陶、李、罗三位助桀为虐的秀才。
对歌中显出了刘三姐的机智与幽默,唱出了她对秀才们的鄙视和嘲弄。
在伦文叙的题画诗和刘三姐的歌词中,都把一个正整数分成了若干个正整数之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一)
摘要宋代的题画诗很发达,这与宋代文人的文化修养都比较高是有原因的。
但其与前代的题画诗也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
苏轼的题画诗与唐代的杜甫的题画诗就有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题画诗中发议论,寄寓个人的人生感慨或是发表他们对画的审美观点,都明显看出苏轼学习杜甫的痕迹。
关键词题画诗;杜甫;苏轼;接受;画艺观
题画诗,一般是指画家或观赏者对绘画的题材、内容、思想或风格等等,有所感发而作出来的诗歌。
可以包括脱开画面独立存在的咏画论画评画之作,诗人往往会在题画诗中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或分析画的风格等。
这些题画诗不一定都题在画上。
唐代之前的六朝大概已有题画诗叫,但那时基本上是对画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不体现诗人对此画有何感发,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
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言:“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
”虽然有其道理,但似乎绝对化了。
清代王士祯《蚕尾集》云:“……六朝已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太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
……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
……子美创始之功伟矣。
”这个说法比较科学。
在杜甫之前,有宋之问的《咏省壁画鹤》、陈子昂的《咏主人壁上画鹤》、李白的《求崖山人百丈崖瀑布图》《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等咏画诗,但确实不过是偶一为之。
而杜甫的题画诗则比前代诗人空前增多。
共有20题22首,在唐代可谓是最多的。
明代胡应麟言:“题画诗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说的正是事实。
但到了尚文之宋代,绘画艺术极度繁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嗜画爱画之风盛行,工画善画之人比比皆是。
而题画诗应运而生,也极度繁荣起来。
在北宋的诗人中,苏轼的题画诗尤为光彩夺目,数量之多,前无古人,据清代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统计苏轼题画诗共有102题157首,是苏轼之前题画诗总量的五倍还多。
苏轼的题画诗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杜甫的题画诗之影响,而又自有其特色,形成了他们之间同中有异的风格。
下面分而论之。
一、借题画发议论
杜甫题画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
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粘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
所谓“不粘画上发论”,实际上就是借题发挥,发出自己的见解、评价,甚至还有对时事的评论。
如他的《天育骠图歌》: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图画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骚裹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诗的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之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
最后一句却包含议论,引自己为良马之知音。
要是没有自己这个“伯乐”,这马死即休,又有谁会替它咏唱呢?
无独有偶,苏轼也在题画诗中发出这样的议论。
看他的《韩干马十四匹》: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骏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诗歌最后发出“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的议论,也是感叹韩干画马少知音,自己才是他的知音,与杜甫可谓异代之同调,都是对人才被埋没的现实状况的反思。
另外,杜甫不少题画诗的议论还包含了对国事时政的议论,如《丹青引》: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涂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壤缠其身。
诗前半部分写了曹霸画之好,当年盛名不已,画出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得了无数赏赐,而今天落魄不已,反遭俗人眼白,正如明代杨慎言:“皆借以寄其情”,对安史之乱对人才的摧残进行了充分的揭露。
又如他的《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诗前半部分写鹰之能干,而后面却说:“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崔嶂。
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鞴上。
”鹰本是帮助人抓捕猎物的,可是在战火连天的时节,谁有空暇有心情去打猎呢?再能干的鹰,也只有埋没了。
正如仇兆鳌评“写一画鹰,而世之治乱,身之用舍,俱在其中”,对时局的议论也蕴涵其中。
而苏轼题画诗发出对时政议论的更多,而且更明显。
如《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之一: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我是朱陈旧使臣,劝耕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这幅图是名手按白居易的《朱陈村诗》的内容绘成的。
原诗云朱陈村在徐州古丰县,离县远而官事少,无苛重的赋税和徭役,山中民俗淳朴,两姓世为婚姻。
诗人慨叹自己宦游艰辛,深羡村民安居乐业。
而苏轼则从古时农村的安定富裕,联想到当前奇征重敛,日夜催迫,农村萧条破残。
实际上就包含了诗人对时政的讽刺与议论。
从借题画发议论说,苏轼的题画诗确实与杜诗一脉相承。
二、借题画寓个人感慨
人生有很多感慨,诗人往往会触机而发之,借题画诗来发个人感慨也是一个方式。
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诗歌由刘少府画的山水之美而想到隐居,说:“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这衬托了画之逼真与吸引人,其实也是“见画而思托身世外”(仇兆鳌语),这就是寄寓个人对人生的感慨。
又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云:
近时冯绍正,能画鸷鸟样。
明公出此图,无乃传其状。
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
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当时无凡材,百中皆用壮……明代王嗣夷评:“此诗盖因才志不展,而发兴于鹰扬者。
”鹰的命运如诗人,不管年青时如何“气敌万人将”,而世间是“百中皆用壮”,自己是老而无用了,这就是诗人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