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生命]教育是滴灌生命之魂
滴灌式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滴灌式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作者:吕静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0期滴灌式教育是河北大学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创造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
近年来,河北大学运用这一工作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了以往思想道德教育枯燥乏味的问题,收到了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效果。
那么,这一成效是如何取得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滴灌式教育适应了新的形势,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1 滴灌式教育的特点滴灌式教育,重点在于“滴”和“灌”。
所谓“滴”,就是从“小”字出发,从“小”字用力,注意细小环节,坚持常抓不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这里的“滴”字,取自我国成语“滴水穿石”(也作“滴水石穿”、“水滴石穿”)、“滴水成河”(也作“涓滴成河”),表示水滴的意思,强调的是以柔克刚(即力量虽小,只要时间长久,也能取得成效果)。
滴灌式教育中的“灌”,就是指从外部入手,向教育对象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灌输为人处事的原则,灌输正确的知识。
如果说“滴”主要讲的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那么,“灌”注重的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二者结合起来,就在于强调坚持不懈、细水长流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由以上分析还可以总结归纳出滴灌式教育的三个特点,即渗透性、集约性和长效性。
渗透性,指的是思想道德教育不是靠单纯说教,而是靠相关知识的灌输,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接受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在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上,不是直接讲述做人的原则和标准,而是通过对鲜活事实、模范人物的介绍,使他们有学习的榜样和努力方向。
再如,教育大学生热爱祖国,不是直接从为什么爱、爱什么、怎样爱等角度讲解,而是利用一些鲜活事实或生动的资料,让大学生自己理解这些问题,从而变成一种对他人、对人民、对祖国自觉的爱、内心的爱。
集约性,指的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具有较高的集中度,从不同的侧面、利用不同的材料,集中说明同一个问题,使大学生能够从中受到系统的教育。
“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施
“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采取“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施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滴灌式”教育方式的内涵和特点“滴灌式”教育方式是一种注重细节、持之以恒的教育方式。
它倡导通过日常细微的舆论引导、思想熏陶和制度约束,将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接受和遵守这些思想和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滴灌式”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持之以恒。
它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是注重细节。
在“滴灌式”教育中,注重的是细微的、琐碎的、甚至看似不起眼的细节。
三是方式多样。
它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等。
四是普遍适用。
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优秀学生,都需要接受“滴灌式”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滴灌式”教育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过程。
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在这一短暂的时间内,要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困难的。
需要通过“滴灌式”教育方式,以持之以恒的方式,通过细微的、琐碎的、甚至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将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细节。
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在教育中注重细节,才能使教育更加全面、更加有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遍适用的。
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优秀学生,都需要接受“滴灌式”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共同课题,不容忽视。
1.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讲座、制作宣传教育文化产品等多种形式,普及思想政治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立德树人,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
2019/2AB班々永歹卷首语立德树人,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文/于漪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吹响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号角。
到2020年,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在立德树人、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之所以为人,重要的是要有精神支柱,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服务于祖国,造福于人民,精神养料是必不可少的,这精神养料是长期被哺育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教师的任务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谈的就是人精神世界的建设。
一个人能不能气象万千,归根到底取决于思想的高度、情怀的广度以及文化的积淀。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就是要“滴灌生命之魂”。
“生命之魂”是什么?一个是德性,一个是智性,这些是需要靠平时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才能获得的。
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探索,就是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为每个学生树立民族精神之根,铸就爱国主义之魂。
基础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今天的教决定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这个事业是非常神圣的。
要推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发展,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第一的立场。
播撒做人的良知,讲大道理没有用。
课堂要有情感的注入,情感的震动和激荡是引导孩子重要的切入口,精神世界建设就是靠“水滴石穿”一点一点建设,真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如果有这样一个精神世界的建设,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工作岗位在国内还是国外,走到哪里都有一颗爱国心,知道“这是我的祖国”,知道“根在哪里,走向何方”。
课堂教学应该“德智融合”。
教材本身的内涵是德育的家园,也是进行德育的依据,离开对教材、文本的深入钻研,随意延伸,无限发挥,那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任何一个学科不能见术不见道,更不能见术不见人。
“术”“道”合一的核心是完整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只有德育口号,没有专业能力,学科育人流于空洞;只有专业能力,没有德育融入,学科育人无法实现。
试析“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初中德育管理中的运用
专题研究 2020年第12期 新纪实14 试析“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初中德育管理中的运用周 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江苏常州 213161)摘要:初中正处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受到青春期的影响,同时在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错误价值观,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才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的德育培养,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德育教育与管理的综合质量和实际成效是初中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依托于近年来高校德育教育中形成的“滴灌式”教育方式,围绕初中德育教育进行了实践运用与研究,希望能够对优化初中德育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滴灌式;教育方式;初中教育;德育管理;实践研究“滴灌式”教育是受到农业领域先进的灌输技术影响而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的新展现,在农业灌输技术中,滴灌式具有利用率高、渗透性高、可持续时间长等优势,在开展“滴灌式”教育的过程中,最突出的优势也是强调持续覆盖面和渗透性。
“滴灌式”契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目的在于通过长期的无形影响完成教育任务,通过“滴水成河”的灌输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
那么,如何将“滴灌式”教育应用到初中德育管理中,提高初中德育教育的效果是教师必须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1 “滴灌式”教育方式的特点浅析“滴灌式”教育的重点就是围绕“滴”和“灌”展开,通过从细节出发,将德育教育与管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采用源源不断的灌输方法,进而达到最终的德育教育目标。
通过结合农业灌输技术和高校“滴灌式”教育的特点,笔者分析“滴灌式”德育教育方式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渗透性。
“滴灌式”教育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语言说教的方法,鼓励教师通过相关知识的扩充引导,利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实际的生活案例丰富教育的内涵,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中,达到最终培养目标[2];二是集约性。
于漪“德智融合”教育思想的本质诉求
于漪“德智融合”教育思想的本质诉求作者:范晓峰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2年第01期于漪老师在新世纪提出了“德智融合”的教育思想,明确指出:“教师肩负的千钧重担须聚焦在对学生滴灌生命之魂。
德行和智性是生命之魂。
教其德行,懂得做人道理、报效国家之理;教其智性,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生存、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是人的素质培养。
”“德智融合”教育思想是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的总结提炼,但究其本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改革学科德育实施现状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在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经济快速增长等诸多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导致高素质人才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成为制约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世界各国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根本上就是教育的竞争。
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科技,就是后天的经济。
今日教育的走向影响甚至决定着明日的国民素质,决定着明日的国家综合国力。
中国目前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需要学校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使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明确提出“课程育人”的思想,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强调语文、历史等学科要利用课程中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从整体上看,“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仍是我国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不良倾向。
“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施
“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难。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
本文将探讨“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施。
一、“滴灌式”教育方式的概念“滴灌式”教育方式是一种注重细微、持续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点滴的积累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通过一次性的大量灌输来达到教育目的,而是注重细碎的、持续的教育效果。
1. 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好奇心和独立意识的群体,他们不喜欢被动接受信息,更倾向于自己去探索、去思考。
“滴灌式”教育方式更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是片面的、零散的知识灌输,很难深入学生心灵。
而“滴灌式”教育方式可以通过点滴的灌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知。
3. 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由于“滴灌式”教育方式是持续的、渗透的教育方式,因此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会和体会,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深度。
1.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施“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
比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主题讲座、文艺演出等方式不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 以课程教学为载体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来实施“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通过案例分析、故事讲解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3. 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来实施“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
师者路上,她捧心而来 评话剧《师者之路》
42SHANGHAI THEATRE师者路上,她捧心而来□周 密评话剧《师者之路》中有书,目中有人”。
剧中,通过对三位性格鲜明的学生的刻画,从侧面反映了丁涟教育理念的升华过程。
20世纪60年代,丁涟从历史老师转行做语文老师,在一堂讲述《普通劳动者》公开课上,由于事先没有对学生做足够的了解准备,无意中挑选了有口吃的学生仇立德来朗读课文。
当看到立德倔强又屈辱的泪水后,年轻的丁涟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深深伤害了立德的自尊心。
这时,定点光下的丁涟没有犹豫,俯下身向立德鞠躬道歉。
一系列的戏剧性事件后,立德提出了退学,当面对立德病中父亲的饱含热泪的嘱托“一定要让他在文化上翻身”时,丁涟明白了一个教师的责任,于是她发下了誓言,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登堂入室”成为行家。
70年代,丁涟主动申请带“差班”。
在闹哄哄的教室里,丁涟无意间发现高傲不合群的女学生陈京口北固亭有怀》《腾王阁序》这四篇课文,反映了主人公对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追求。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大幕徐徐拉开。
《师者之路》从主人公丁涟少年时期的一堂课《苏武牧羊》说起,正是这堂课上的家国情怀,使她明白了强国必先强教的道理,点燃了她投身教育事业的愿景。
剧中,主人公以自述的方式回望自己六十年从教之路,在时间空间双重延展中展现出她从一名青涩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人民教育家的心路历程。
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和演员张晶晶分别演绎了丁涟这个角色。
老年丁涟以沉稳的动作和语言循循善诱观众进入规定情景。
青年丁涟和风细雨、温润亲切。
丁涟的从教之路也是她的成长之路。
从初上公开课讲台的紧张,到带差班,再到提教改,她始终在八个字上下功夫——“胸观看中福会儿艺创作演出的《师者之路》,有一股浓烈的师生情谊向我们迎面扑来。
《师者之路》以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为切入口,根据她的事迹进行创作。
剧中没有用于漪老师的真名实姓,而是化身为丁涟,这样更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如何激励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励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布时间:2022-03-01T07:41:37.456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下36期作者:赵玉洋[导读] 所谓的内驱力就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外界的压力逼迫转变为内在向上的能量。
那么,引爆孩子内驱力有哪些方法?河南省洛阳市岳滩镇喂北小学赵玉洋所谓的内驱力就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外界的压力逼迫转变为内在向上的能量。
那么,引爆孩子内驱力有哪些方法?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匮乏是现今孩子缺少的主要方面。
那怎样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去推动孩子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丰富,这是我们目前要考虑的事情。
第一,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现在很多家庭,我们会发现,父母和老师的控制欲都太强了,而这种控制欲不仅会让父母自己感到焦虑,还会让孩子也很容易焦虑。
但是,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反而培养出没有方向和目标,自我管理能力差,丧失“内驱力”的年轻一代。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只有感觉到,自己能够主导生活时,才能产生真正的“自主能动性”。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请父母把掌控权还给孩子,并清楚地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不管你成绩如何,是否完成作业,这些都是你自己要对自己负责的。
因为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选择权,才有内驱力,这个道理,无论是放在孩子身上还是大人身上,其实都是一样的。
该放手的时候舍得放手,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控力,掌控权,然后信任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
让学生从处理事情中体会价值感,掌握获得掌控感,会让学生越来越自信,第二,表扬孩子的努力,让孩子形成成长性心态。
怎样培养他们的终身成长的心态很重要。
自己不断的发展,不要跟别人比。
老师和父母的语言呢,很容易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固定心态的人,激励让孩子成为成长型心态。
要表扬他的努力,而非他很聪明。
只有努力是一个过程,能让孩子获得控制感。
因而促使他们成为成长性心态,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某件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要赞扬孩子身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切实努力和他们想到的各种点子,而不是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浸润,让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更贴近幼儿
◎ 课程与教学 Curriculum and Teaching44 |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1.06【摘要】生活环节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基于幼儿园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和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通过“浸润式”教育,分别从规则浸润、环境浸润、艺术浸润等三方面进行教育实践,力求达到熏陶滋润、逐渐渗透、日积月累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浸润式”教育;幼儿园生活环节;生活活动组织【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6-0044-03【作者简介】许丽萍(1975-),女,江苏张家港人,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正高级教师,硕士。
浸润,让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更贴近幼儿许丽萍(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江苏 张家港 215600)《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苏教基〔2017〕14号)指出,要研究入园离园、饮水餐点、散步午休、穿衣如厕等各个生活环节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实现生活的教育价值。
生活环节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乔治·福门(George Forman)教授在《儿童经历的寻常时刻》专题报告中指出,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以及成长不是在被命名为“学习”的活动中度过与取得的,而是由一个个细微的生活片段联结而成的,恰恰是这些片段,蕴含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教育契机,最佳的时刻是简单细小的寻常时刻,而不是那些庞大复杂的时刻。
当下,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存在着教师重视度不够、生活活动与教育活动脱节、没有与幼儿的终身发展相衔接、环境创设与规则要求等方面缺少人文精神的关怀[1]等问题。
基于此,我们根据幼儿园生活环节的弥散性和幼儿的学习更适合在生活中进行的特点,提出了幼儿园生活环节的“浸润式”教育。
一、“浸润式”教育的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教育的姿态》读后感《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不过,于漪先生的《教育的姿态》,则可以理解为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
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子,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子。
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一定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
然而,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于漪老师并未进行专门的论述,而是将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由读者在阅读中体悟、在阅读中成长。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敬畏的。
于漪认为,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这里,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仅此3点,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们便很难做到。
更重要的是,于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的核心命题。
她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
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
只有“敬畏学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个“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机械操练。
它是走进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促进学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长。
简洁地说,只有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应当受到尊重与呵护是所有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对他们的生命,对他们发展成长的规律,应胸怀敬畏,认真研究,精准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
”内心深处知晓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长,而不会“拔苗助长”。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乐此不疲地“帮助”学生‘长分’呢?提高学生的分数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要看我们教师的引领方式,我们是否在提高学生的分数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健康?是否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让孩子对学校、对教室充满了畏惧之心?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成长,而且是扼杀了孩子的成长。
“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施
“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多维的、立体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大学生的需求,需要引入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本文将探讨“滴灌式”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施。
一、“滴灌式”教育方式的概念及特点“滴灌式”教育方式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将教育内容分解成微小的部分,逐步滴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吸收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与传统的“注水”式教育相比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个性化教学“滴灌式”教育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教学,将复杂的思想政治知识分解成小部分,逐步灌输给学生。
这样一来,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接受范围内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学生对于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缺乏兴趣,而“滴灌式”教育方式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和互动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参与中接受思想政治知识。
3.注重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滴灌式”教育方式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多元化教学手段“滴灌式”教育方式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等形式进行,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形式更加多样化。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滴灌式”教育方式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知识的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三、“滴灌式”教育方式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教育资源匮乏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保障教育质量。
《育德——滴灌生命之魂》读后感
《育德——滴灌生命之魂》读后感《育德——滴灌生命之魂》读后感1500字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育德——滴灌生命之魂》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育德——滴灌生命之魂》是于漪老师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已经进入了关注教师发展的新阶段。
不是因为课程改革已陷入制度性疲倦,不是因为评价改革终将受制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不是我们拥有超过千万的中小幼教师队伍,每年有数十万计的青年人正在进入这个领域。
课程也好,评价也罢,根本上他们都内在于教师。
拥抱“教师的年代”,不在于讨论有多少以教职为生计的人,而在于如何拥有师者的内在品质,使自己从一位教者成长为一位真正的师者。
这段话是这本书的第一段话,看到这里,我想到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立德树人”不就是这样么?我们现在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成为一名“立德树人”的师者。
习主席说得好,“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学生做人是第一位的,引导与教育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做人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做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牢牢把握做人的底线,应该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给我的启示就是: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从小打下扎实的基础,人就难以为“人”。
教学,“德育为先”。
这本书从“当前德育面临的困境、德育的作用及如何进行德育”三方面展开。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用育德滴灌生命之魂,其中足以看出于漪老师对学科德育的看重,将德育与生命之魂相连,德育关乎学生安身立命之根本。
初读这本书,映入眼帘的就是“滴灌”二字。
滴灌原本是农业上采用的一种灌溉法,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地、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灌水形式。
这样的灌水方式较之于其他的方式来得缓慢,但是来得均匀,来得持久,来得更有针对性。
于漪: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
于漪: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中学语文同步教学”——语文人专属教学特助!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并置顶后,可随时后台编辑发送课文名称获取名优教学设计及名师课展。
随时随地,获你所需!提及中国基础教育思想的变革,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不断演变,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于漪。
在67年从教时间里,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其中,全国首届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在这次表彰中,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
于漪简介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育?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来看看于漪老师是如何理解的“写错一个字,影响一大片”22岁毕业后刚开始当老师,她给学生讲解“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她对学生说,“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而阳春白雪是高雅的。
”后来于漪读宋玉《答楚王问》,才发现自己教的不准确。
“有客到楚国都城郢唱《下里》、《巴人》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数千人;唱到《阳春》、《白雪》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属而和者数人而已,因此曲弥高和弥寡……”时至今日,于漪还记得当年的“治学不精”,她用这件事情来告诫自己,基础教育是不能有半点差错的,因为它是伴随人的终生的。
《人民教育》专访于漪老师:“教育就是要彰显人内心的美德”
A名师讲坛•提索《人民教育》专访于漪老师:“教育就是要彰显人内心的美德,,在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于漪老师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她被誉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和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那么,于老师如何看待教育和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系呢?今天,让我们关注来自《人民教育》对于漪老师的深度采访。
11月22日,初冬的上海。
《人民教育》记者来到于漪老师家中,就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一些话题,请教这位中国基础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先生”。
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更是事业,于漪老师“一辈子”为此孜孜以求。
她却自谦,“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虽年近九旬,但于漪老师一直关心时代的发展变化,关切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她对于当下教育的思考理解睿智而深邃,对于当下教育问题的分析、认识宜抵本质,洞若观火。
3个小时的访谈,于漪老师思路清晰流畅,精神头儿也很好,我们则仿佛沐浴在融融的初冬暖阳里。
因采访内容较长,我们将与于老师的对话分成五篇发出,以飨读者。
以下是第二篇:《“教育就是要彰显人内心的美德”》。
《人民教育》:一直以来,您都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现在的学生面临着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复杂环境,以及升学就业的压力,您认为教育应该如何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于漪:我之所以一直强调“精神成长”,是因为我们培养的孩子一定要身心健康,不管他做什么工作,他应该以这个工作为快乐、为幸福。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物质的、生理的。
每个孩子生命力都很旺盛,做教师这么多年不难发现,小孩子每个月都是不一样的,大一个月小一个月差别很大。
小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就那么一点点,到小学毕业时长高了;高一进来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比较矮,坐在第一排,一米五几,但到高三的时候,我要仰着头跟他说话,已经长到一米七几啦。
人的可贵就在于,有这种我们看得到的生命力。
于漪老师,我心中的偶像!
于漪老师,我心中的偶像!于漪是谁?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从呼吁“教文育人”到倡导“弘扬人文”,从培养学生到培养老师,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教育是滴灌生命之魂。
老师教历史风云、天地人事,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应对考试,而是唤醒他们的生命自觉,点亮生命之火。
”于漪老师说。
在教师领域,她的名字无人不知,她是我心中的偶像。
20世纪80年代,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
事后,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谈及当年盛况,说一位同事出差回上海,问及上海最近有什么动静,这位教授说,都在看《海燕》直播呢。
这在现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这位老师教过的学生,十几年后再来看望她,还能把她在课堂上讲过的话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有的还能记起当时她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说:“你怎么讲的,我们都记得。
”这位老师曾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这样的话,她说,“学生的天就是我的天下,学生都是我的儿女。
”而她在教学工作的60余年里,用切身行动证明着她这话无半点虚假。
这位老师踏踏实实地,将自己的岁月奉献给三尺讲台,她的人生教学,是在用生命唱歌,用上课的质量来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她告诉世人如何“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这位老师会为了一堂完美的语文课,用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前行,以致一位青年老师从1976年开始,听了3000节于老师的课,都没有发现她上课有过任何重复的内容,哪怕是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重样。
于漪老师是教育界的“明星”,她家三代六口全部是教育工作者,于漪老师的一生,从来没有间断过和艰难困苦作斗争,旁人说她有一种忍辱负重、举重若轻的本事,于漪自己解释道,那是因为她想自己少一点,想学生想他人多一点,她说:“做老师,要走进学生心里。
”于漪老师说她这辈子,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学生,没有挖苦过任何一个学生,做老师,必须有宽广的心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这个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走到学生的心里头,与他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体会他的想法。
关于青年教师成长心得体会文本
关于青年老师成长心得体会文本用教书育人丈量生命的长度。
正如于漪先生说的那样:“什么叫上课,上课就是滴灌生命之魂。
什么叫教课,教课就是用生命歌唱”。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年老师成长心得体会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青年老师成长心得体会范本【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几年的师范专业学习和讨论生学习生涯,让自己慢慢走近了教育,慢慢明白了怎样去做一名老师,怎样去做好一名老师,但是我也清楚的知道这些理论知识要更好的发挥作用必须要回归到教学实践中去。
从走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要做到“爱课堂,爱教育,爱学生”,一年的从教阅历使我明白,做到“爱课堂,爱教育,爱学生”只是一种起码的教育情怀,对于一个渴望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青年老师来说,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就我们青年老师而言,要想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就必须学习,学然后知不足。
我们要向老老师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貌,刻苦的工作风格,精湛的教学技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博大的爱生情怀。
同时,学习还包括我们自己内功的修炼。
众所周知,老师应该读书,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作为青年老师就更需要读书,但是,有一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思考:青年老师应读哪些书?有人认为,老师应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
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不论读什么,只要读就行了。
亦或是如一些学者所说,老师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读书不能完全凭爱好,随心所欲,而应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即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大量优秀老师的成长案例表明,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所能达到的高度,真正的优秀老师一般应具备3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也许都将限制老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最终决定老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读书“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预备”。
对于我们青年老师来说,假如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势必会造成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出现大片的知识空白,使教育教学成为一门“孤立绝缘的学问”:在知识容量上没有做好足够的“预备”,在思维方法上便没有受到应有的“训练”。
教育与人生的名言名句
教育与人生的名言名句1.教育是点燃人生烛火的火炬。
2.学无止境,教师是指引人生道路的明灯。
3.教育是一种播种,收获则是幸福与智慧。
4.教育是人生的阶梯,让我们登上知识的巅峰。
5.教育的力量,是改变人生的关键。
6.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翅膀,让他们飞向未来。
7.教育是甘露,滋润着每一个灵魂的成长。
8.教育是给予孩子未来的礼物。
9.孩子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10.教育是经验之火,点燃智慧的火花。
11.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造福社会的根基。
12.教育是人生的长廊,点亮心灵的明灯。
13.教育是塑造未来的重要桥梁。
14.教育是培育希望的花园,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
15.教育是种子,滋养孩子心灵的土壤。
16.教育是人生舞台上最重要的剧本。
17.教育是光明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
18.教育是航行的罗盘,引导人们勇敢探索。
19.教育是人们心灵的清泉,滋养着智慧的花朵。
20.教育是生命的福音,给人带来无限的可能。
2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东平23.教育是人类进步的灵魂。
——爱因斯坦24.教育是种植树木的行动,收获的却是世界。
——西班牙谚语25.教育是人类心灵的长城。
——高尔基26.教育是爱的细雨滋润干燥的心田。
——史铁生27.教育是一切改革的基础。
——毛泽东28.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威廉·巴特勒·叶芝29.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为精神做准备。
——德鲁克30.教育不是填满桶,而是点燃灯塔。
——威廉·巴特勒·叶芝3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的人。
——胡适32.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东平33.教育不是你拿来,而是你拿去。
——拉罗什富科34.教育不在伟大的建筑物,而在人类的灵魂中。
——卡耐基35.教育就是让一个不完善的人慢慢变得完善。
——爱默生36.教育是人类每个转折点的晴雨表。
2022年师德师风学习《人民家于漪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2022年师德师风学习《人民家于漪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022年7月9日,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在会议室,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学习教育,学校领导组织学习了师德优秀典型——人民教育家于漪先进事迹,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更使我深深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
于漪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源于思想的魅力。
她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没有教师,人就不能成才;没有教育,社会就会一片黑暗。
”于漪指出,教师的崇高职责就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
她特别强调,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教师职业是继承人类传统和面向未来的职业,关系国家的千秋万代,关系千家万户。
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
教师的智力生活一刻也不能停滞。
她主张,教师要学一点哲学,要有文化判断力。
她还说,没有一个职业像教师那样意义非凡,教师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没有一个工作像教师那样对人的一辈子起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不可能是“零”,不是正面作用就是负面作用。
教师首先在人格上要“表里俱澄澈”,做到在学生看来是个里里外外通透的、可敬的、高尚的人。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们要学习于老师的教育精神,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有爱才有责任。
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表到达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我们的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因此,我们要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从而实现个人的教育梦,圆更大的中国梦。
2019高考作文素材改革先锋于漪做老师要走进学生心里
2019高考作文素材改革先锋于漪做老师要走进学生心里素材提示:学为人师,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作为成人,虽然身体长成了,但是精神要一直处于成长的过程。
精神成长了,你的课,你的专业发展就会进入新的高度。
这是从教一辈子的语文特级老师于漪对所有从教者的忠告。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王沪宁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
决定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于漪,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于漪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时隔四个月,在冬日微雨的早晨再次走进于漪的家。
书柜前放着一张简易书桌,打开的笔记本上记着培养青年教师的心得体会。
面对改革开放、理想、育人这些话题,于漪兴致盎然,不知疲倦。
“困难的时候想到‘一切为民族’的校训,个人的挫折痛苦都可以不在乎了。
我的理想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于漪是谁?在基础教育领域,她的名字无人不知,并非因为轰轰烈烈,更多源于踏踏实实——她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于漪的少年时代在艰难中度过。
日本侵略中国,她亲眼看到邻居的房子被炸毁,人也因此殒命,哀哀无告。
她往乡下逃难中不慎一脚跌倒,下巴磕出血,留下终身的疤痕。
抗战胜利后,于漪在镇江中学读高中,宿舍是以前的养马场,简易的木板当床,点的是油灯。
尽管条件艰苦,她的心中已埋下理想的种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于漪遇到过许多挫折,“一切为民族”的理想却不曾动摇。
动乱年代,于漪被陌生初中学生打伤腿,两年才好。
她亲眼看到学生拿皮带抽老师,还破坏门窗、烧地板。
十年“文革”中,于漪却没有趴下,她心里想的是,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彰显善良的人性,驱赶内心的兽性。
精准滴灌警示教育理念
精准滴灌——警示教育的理念警示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给予个体以直接、生动的警示体验,以期引起个体对一定行为后果的认识和警醒,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不良行为的目的。
精准滴灌是指在警示教育中,根据个体特点及具体需求,精确给予警示教育,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和影响力。
精准滴灌警示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理各类不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精准滴灌能够更准确地切入个体的需求。
不同个体在警示教育面前,由于认知水平、经历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种警示教育方式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接受程度和效果。
通过精准滴灌,能够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采用更贴近个体实际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针对个体的适应性。
这样,个体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潜在后果,从而形成自我警醒。
其次,精准滴灌能够更有效地引发个体的情感共鸣。
警示教育不仅仅是向个体传达某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发个体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其对不良行为的强烈反感和厌恶。
通过精准滴灌,可以在教育中更加贴近个体的情感诉求,激发其内心深处对伤害和痛苦的回忆,进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不仅能增加个体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刻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增强其对不良行为的厌恶和拒绝。
再次,精准滴灌能够更细化个体的思维过程。
个体在对待不良行为时,常常存在认知偏差和思维短视的情况,难以全面地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风险和后果。
通过精准滴灌,可以深入剖析个体的思维,揭示其思维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错误,并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帮助个体重新思考,修正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这样,能够引导个体在面对不良行为时更加客观理性地思考,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最后,精准滴灌能够更深入地影响个体的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往往源于个体形成的习惯和惯性思维。
通过精准滴灌,可以深入剖析个体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并通过激活个体内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逐步打破个体的不良行为习惯。
这样,个体在面对同类情境时更容易产生警醒和拒绝,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滴灌生命]教育是滴灌生命之魂
为什么选择兰州?一方面是因为她的独特,“丝绸之路”造就了她的神秘,“黄河母亲”孕育了她的温情;另一方面,这里的德育经验让人耳目一新,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智慧灵光。
多年前,如果从空中俯瞰兰州,你会发现,方圆几百公里内,除了兰州市区有一些绿色和水泥灰色,城市之外的地方都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山丘。
如今,光秃秃的山上有了一道道绿色的“绸带”,浮想中的蔽日黄尘也不见了踪影。
从机场到市区,沿途皆山,有的还是荒山秃岭,有的已是满山绿意。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如何才能保证林木的生长?同路的兰州人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就是滴灌,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林木深层根系的生理需水,提高林木生长率20%以上。
走进兰州的中小学校,我们看到,多数校园的面积并不大——当地教育者自嘲为“袖珍型”——然而所到之处皆“生”意盎然,因为学校的诸多坚持与创意,就像滴灌一样,让生命的根扎进泥土,不断向下,汲取生长的力量。
爱,抵达最边缘
“杨文涛是初二年级某班的一个男生,杨文涛几乎不学习,杨文涛的作业本上就写两个字——我行。
只有杨文涛‘敢’随便乱翻校长办公桌上的文件。
杨文涛是第一个上课时可以在校园里‘自由’走
动的学生,杨文涛是自觉捡拾地上垃圾的七中学子,杨文涛是一个始终微笑且十分好奇的孩子……”
在这篇随笔《七中名人杨文涛》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从未因作
业郁闷,未曾为分数发愁的男生,他生活的“宗旨”就是自由而快乐。
缘何?“小时候发高烧落了病,他连基本的加减法都不会”。
__一
个特殊的孩子,在七中度过了快乐的三年,毕业时成为同学们争相合影的名人。
随笔的作者高国君是兰州七中政教处副主任,他说:“七中的文化就两个字——乐成!我们也因为杨文涛的快乐而快乐。
”
古往今来,教育之所以神圣,便在于教育者始终以大爱指引人
向上、向善,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如今,兰州要求办好每一所学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用全纳教育的思想,关注流动人口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学生的发展。
七中副校长史宏杰平日里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留意,他经常叮嘱班主任老师:“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我们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
教育要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把面向全体学生变成面向每一
个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灵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求知,发展
每一个学生的心志。
倘若孩子们每天带着兴奋和期待去上学,那么学校一定会是学生成功与幸福的出发点。
星期一是一周的开始,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这一天受到领导的批评,那么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可能都无法提起工作兴趣,甚至会经常受到低落情绪的“骚扰”,成功与幸福怎会到来?
为了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舒展,四年前,七中创造性地设立了“星期一无批评日”。
最开始是要求校领导不能在星期一批评教师,后来逐渐将这一要求延伸到教师群体,并列入班主任考核条款中,具体要做到“学生发言有误,教师不责备,要修正加鼓励;学生听课违规,教师不训斥,要提醒加劝告;学生练习出错,教师不打‘X’,要问号加批语;学生主动质疑,教师不回避,要肯定加赞扬”,如此一来,既尊重孩子的人格,又给孩子留下反思纠错的空间,让孩子快乐地进入学习状态。
xx年12月21日,在兰州市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局长何泳忠坚定地说:“今后十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努力追求不让一个孩子厌学,力争做到每个孩子乐学,也就是让孩子把上学作为最期待的事情,把课堂作为最快乐的场所,把教师作为最喜欢的长者。
”
__使理想变为现实?兰州找到了一条适切的路径——爱心教育,显然,七中已经走在前头。
美,从内心生长出来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在何泳忠看来,衡量教育的质量,不是看中小学生现在的学业成绩,而是要看二十年,甚至几十年后,我们培养的这一代人具备了什么,以后干什么,干成了什么,在追求着什么样的价值。
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所以,教育既要为学生的眼前负责,更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正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策略。
以“爱心润莘”为核心理念的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性学校,xx年被确立为 __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实验校,一直提倡创建“微笑班级”,打造“微笑课堂”。
这一创意因何而起?校长张忠苍笑呵呵地解释道:“这个世界的逻辑就是镜子的逻辑,你笑,他就笑!微笑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
”细细琢磨,语中颇有几分寓意,一如他的管理心得“只有爱生,才能生爱”。
男教师儒雅、女教师优雅、学生文雅是四十九中倡导的“三雅”文化,教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校园有书香气是四十九中涵养的气质。
为了鼓励师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四十九中每年都给教师发放购书卡,举办教师“学习月”活动;成立校园文学社,孔子圣像前的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还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做到草木劝学,砖瓦育人,把学校打造成洁净祥和、书香盈门、儒雅文明、生机勃勃的精神家园。
育人先育心,学校德育工作是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引领,兰州
七中的树牌文化、悦读文化,兰州十九中每天15分钟的读报时间,
都是为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更要让学生“做到”。
心若顺畅,行必畅达。
畅家巷小学将学校文化的主题涵盖在一
个“畅”字之中,鼓励师生“畅育心灵、畅达生命”,其追求的“畅文化”已升华为学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
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坚持“以情义畅心”,教室里设立“畅美时空”回音壁,把墙壁分为“赞”“我”“爱”三个板块。
“赞”,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美、欣赏身边美、表达身边美,学生拿着“放大镜”寻找身边伙伴的亮点、优点,随时发现随时表扬,形成见贤思齐的教育氛围。
“爱”,是双向互动的板块,师生共同领悟“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双方都把心中的爱表达出来,互相赞赏,彼此感念……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