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理气剂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一、组成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一两(各30克)、甘草、茯苓去皮、草豆蔻仁、木香各五钱(各15克)、干姜七分(2克)。

二、用法合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忌一切冷物(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姜三片,水煎服)三、歌括1.厚朴温中汤厚朴温中姜陈草,苓蔻木香一齐熬;温中行气兼燥湿,脘腹胀痛服之消。

2.良附丸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齐蠲。

四、功用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五、主治脾胃伤于寒湿。

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息六、方解本方主治脾胃受寒湿所伤而致诸症。

寒性凝滞,湿性粘腻,二者着而不行,气机阻滞,致升降失常,遂成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治当温其中,行其气,祛其寒,燥其湿,使寒湿得除,气滞得行,脾胃复健,则痛胀自解。

方中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为君药。

草豆蔻温中散寒,燥湿除痰,为臣药。

陈皮、木香行气宽中;干姜、生姜温脾暖胃以散寒;茯苓、甘草渗湿健脾以和中;共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成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之功。

本方重点在于温中,对于客寒犯胃,脘痛呕吐者,亦可使用。

七、附方及方论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等分。

上二味须要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立止(现代用法:上二味为细末,作散剂或水丸,每日1~2次,每次6克,开水送下)。

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气或客寒犯胃。

脘痛呕吐,或连胸胁胀痛等症。

本方与厚朴温中汤均能温中行气止痛,但厚朴温中汤逐寒燥湿,脾胃并治;本方则专治胃,兼能疏肝,是二方同中之异。

八、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治牌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等证。

夫寒邪之伤人也,为无形之邪,若无有形之痰血食积互结,则亦不过为痞满为呕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

故以厚朴温中散满者为君;凡人之气,得寒则凝而行迟,故以木香草蔻之芳香辛烈,入脾脏以行诸气;脾恶湿,故用干姜、陈皮以燥之,茯苓以渗之;脾欲缓,故以甘草缓之;加生姜者,取其温中散逆、除呕也。

2019年第十版方剂学方歌(全)[修正版]

2019年第十版方剂学方歌(全)[修正版]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剂第二节辛凉解表剂9.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17.再造散第二节温下剂25.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金匮方,散寒通便止痛良,1.麻黄汤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三味同煎服,功去温下妙非常。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10.麻杏甘石汤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8.麻黄细辛附子汤26.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2.大青龙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俩法彰,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3.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11.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20.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27 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炼蜜丸,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12.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栆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21.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第三节润下剂28.麻子仁丸麻子仁丸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胃热津亏解便难,润肠通便脾约济。

5.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13.升麻葛根汤《局方》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第一节寒下剂五仁柏子杏仁桃,松子陈皮郁李饶,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效力高。

中医方剂顺口溜-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

中医方剂顺口溜-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

中医方剂顺‎口溜目录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附子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香苏散(香苏葱歧汤‎)大青龙汤(越婢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二、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十二‎甘草石膏汤‎升麻葛根汤‎三、扶正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人参败毒散‎(银翘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加减葳蕤汤‎(于金葳蕤汤‎)升阳散火汤‎第二章清热剂一、清气分热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羚犀白虎汤‎,化斑汤) 二、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三、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仙方活命饮‎(真人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四、升散解热升降散五、清脏腑热导赤散(升麻清胃汤‎)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清胃散泻黄散泻白散苇茎汤玉女煎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味白头翁汤‎)黄芩汤(黄芩芍药汤‎。

黄芩半夏生‎姜汤四苓芩‎芍汤芍药汤青蒿鳖甲汤‎(清骨散)第三章散寒剂一、温中祛寒理中汤(桂枝人参汤‎、连理汤,附子理中丸‎,枳实理中丸‎,理中化痰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二、回阳救逆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浆水散) 真武汤(附子汤)黑锡丹三、渴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五‎物汤阳和汤第四章泻下剂一、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三化汤)大黄牡丹汤‎凉膈散二、温下大黄附子汤‎三、逐水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己椒苈黄丸‎四、攻补兼施温脾汤第五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香附旋覆花‎汤二、调和肝脾四逆散(柴胡舒肝散‎)逍遥散(丹栀逍遥散‎,黑逍遥散)化肝煎痛泻要方延年半夏汤‎三、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完带汤四、治疟达原饮清脾饮第六章表里双解剂‎一、表里双解大柴胡汤(复方大柴胡‎汤)二、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三、解表温里五积散(五积交加散‎)第七章祛湿剂一、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藿薷汤,除湿汤)平胃散(金不换正气‎散,和解散,对金饮子,柴平汤,胃苓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三香汤二、清热化湿茵陈蒿汤(茵陈四逆汤‎,栀子柏皮汤‎)蚕矢汤连朴饮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八正散宣痹汤宣清导浊汤‎—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

理气剂、消导剂、治风剂

理气剂、消导剂、治风剂

• 疏肝解郁 逍遥丸(颗粒) 【药物组成】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炙甘草、薄 荷。 【功能主治】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 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方 解】 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和 血,柔肝止痛,共为臣药;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祛湿,益气和中, 扶土抑木,以滋化源,为佐药;薄荷辛凉清轻,助柴胡疏肝散热,为 佐使药。诸药合用,肝脾并治,补疏共施,气血兼顾,共奏舒肝解郁, 清热调经之功。 【临床应用】 1.胁痛 因情志忧郁,肝郁不舒所致两胁串痛或胀痛,脉 弦,舌质淡暗。 2.胃脘痛 因肝郁气滞,肝气犯胃所致胃脘痞满,食后胀痛,嗳气呃逆, 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3.郁证 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而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 喜叹息,胸闷胁痛,腹胀便溏,心烦不寐,舌苔白腻,脉弦细。 4.月经不调 因肝气郁结,冲任失调而致月经周期紊乱,经前烦躁易怒, 乳房胀痛,经期腹痛,腹胀便溏,舌暗,脉弦细。 5.眩晕 因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导致气血失和,脾虚不运, 清阳不升而出现头晕目眩,每遇情绪波动则加重,伴心烦不寐,大便 溏,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 【药理毒理】 本品有保肝、抗抑郁、调节内分泌和抗应激等作用。
• 疏肝和胃 三九胃泰颗粒 【药物组成】 三桠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 茯苓、地黄、白芍。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用于湿 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 恶心呕吐、嘈杂纳减;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 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 解】 方中三桠苦清热燥湿,九里香行气活血,共为 君药。两面针活血消肿,木香行气止痛,为臣药。黄芩清 热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地黄滋阴凉血,白芍养阴柔肝, 缓急止痛,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活 血,柔肝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 1.胃痛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所致胃脘疼 痛,嘈杂纳减,口苦口粘,大便粘滞,舌苔黄腻;慢性胃 炎见上述证候者。 2.痞满 因肝郁气滞,瘀血阻滞所致胃部饱胀,胃痛夜甚, 舌质暗红有瘀点;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方剂学课件:理气剂

中医方剂学课件:理气剂

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 饮食,舌苔白腻,脉沉弦
【组成】 高良姜 香附子
良附丸
《良方集腋》
各等分
良附丸
《良方集腋》
【方解】 高良姜 辛散温通,散寒止痛 香附子 疏肝气,解郁结,止疼痛
两药等分相配,行气疏肝与温中散寒并重
【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 气滞寒凝证
胃脘疼痛,胁肋胀闷,畏寒喜热,以及 妇女痛经等
川楝子十个(15g) 佐使 理气止痛
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 既能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 其苦寒之性
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橘核丸
《济生方》
【主治】 颓疝 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甚
则阴囊肿大,轻者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 【病机】 寒邪客于肝脉,肝经气血郁滞
【方解】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暖肝煎《景岳全书》
主治
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 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 肉桂一二钱(10g)
第一节 行气
越鞠丸《丹溪心法》
方解 香附10g 君 行气解郁(治气郁)
川芎10g
活血祛瘀(治血瘀)

苍术10g
燥湿运脾(治湿郁)
栀子10g
清热泻火(治火郁)

神曲10g
消食导滞(治食郁)
功用
行气解郁
主治 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
吞酸,饮食不消等。
越鞠丸《丹溪心法》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主治 小肠疝气。小腹引控睾丸而痛,偏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温经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温经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温经汤(《金匮要略》)一、组成吴茱萸三两(9克)、当归三两(9克)、芍药二两(6克)、川芎二两(6克)、人参二两(克)、桂枝二两(6克)、阿胶二两(9克)、牡丹皮二两,去心(6克)、生姜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半夏半升(6克)、麦冬去心一升(9克)。

二、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1.温经汤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2.艾附暖宫汤艾附暖宫用四物,吴萸官桂加芪续;米醋糊丸醋汤下,专治带多痛在腹。

四、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五、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少腹里急,腹满;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六、方解本方治证皆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经皆起于小腹,与月经关系密切。

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漏下不止,或月经不调,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濡润不足,故口唇干燥,气血凝滞,内阻于里,故少腹里急而腹满;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均属阴血不足所致。

证属虚实寒热挟杂,故非纯用祛瘀之法所宜,当以温经散寒与养血祛瘀并用,使血得温则行,血行瘀消,诸症可愈。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君药。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祛瘀通经,并退虚热,共为臣药。

阿胶、麦冬养阴润燥而清虚热,阿胶还能止血;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血之源,并达统血之用;冲任二脉均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半夏能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生姜温胃气以助生化,共为佐药。

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奏温经通脉,养血祛瘀之用,则瘀血去,新血生,虚热消,月经调而病自解。

本方虽寒热消补并用,但以温养冲任为主,为妇科调经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症,故名“温经”。

七、附方及方论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艾叶大叶者,去枝梗,三两(90克)、香附去毛,六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五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焰干(180克)、吴茱萸去枝梗,三两(90克)、大川芎雀脑者,三两(90克)、白芍药用酒炒,三两(90克)、黄芪取白色软者,三两(90克)、续断去芦,一两五钱(45克)、生地黄生用一两,酒洗焙干(30克)、官桂五钱(15克)、川归酒洗,三两(90克)、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醋汤食远送下。

理气剂名词解释

理气剂名词解释

理气剂名词解释
理气剂是一类中药,其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气机,使气血畅通,舒缓情绪,改善身体状况。

理气剂可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两种。

单味药指的是只含有一种中草药成分的理气剂。

例如香附、青皮、枳壳等都属于单味理气剂。

这些单味药都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如香附能够行气止痛、解郁宽肝;青皮能够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枳壳则具有健脾化湿、行气止泻等功效。

复方药则是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理气剂。

复方理气剂常见的有柴胡加芍药汤、逍遥散等。

柴胡加芍药汤主要用于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抑郁等症状;逍遥散则常用于治疗肝郁脾虚型头晕目眩、失眠等。

使用理气剂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种类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使用理气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等患者慎用。

方剂学复习思考题

方剂学复习思考题

北中医方剂学复习思考190题总论1.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意义何在?2.何谓治则?何谓治法?二者有何区别?你是如何认识的?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理解?4.试述八法的概念、理论根据、治疗作用、适用范围和应用注意事项。

5.何谓七方?你认为“七方”的实质是什么?6.方剂组成的原则是什么?其具体涵义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之。

7.为什么说君药是方剂中不可或少的主药?临证遣药组方时选择和确定君药应注意什么? 8.临证运用方剂为什么要有变化?常用的变化形式有哪些?各种变化的前提是什么?变化对方剂的功用、主治有何影响?9.剂型与治疗有何关系?简述汤、丸(丹)、散、膏、酒等常用剂型的临床特点。

10.煎服方法与方剂的疗效有何关系?扼要叙述方剂用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解表剂11.试述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麻黄汤证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13.麻黄汤中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方中为什么还辅以桂枝,佐用杏仁?14.桂枝汤证的特征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方中桂枝、芍药相配意义何在?15.桂枝汤发汗作用没有麻黄汤强,为什么甘草反较麻黄汤中用量加倍?16.小青龙汤证的特征是什幺?其方药配伍有何特点?临床应用时须注意什么?什么情况下需酌加石膏?17.九味羌活汤主治什么证候?方中为什么配伍生地和黄芩?18.银翘散为辛凉平剂,为什么配伍辛温的荆芥、豆豉?这样配伍应注意什么?19.银翘散与桑菊饮的组成、功用、主治有何不同?20.麻杏甘石汤的功用和主治有何特点?临证调整麻黄与石膏的配伍用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试从理论上作出解释。

21.联系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三方间的主治证和配伍变化,指出麻黄与桂枝,麻黄、桂枝与石膏,麻黄与石膏同用对方剂功用的影响。

22.竹叶柳蒡汤主治麻疹透发不畅,内热郁甚而致的,喘咳、烦闷燥乱、咽喉肿痛等证,为什么方中用辛温燥烈的西河柳为君?本方配伍有何特点?23.败毒散的主证是什么?方中配伍人参的意义何在?其配伍用量应如何掌握?24.败毒散为什么可用治外邪陷里所致之痢疾?何种痢疾不可用?25.为什么阳虚不能作汗?助阳益气解表剂中解表药和助阳益气药应如何配伍?26.再造散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为什么方中不用麻黄,而用桂枝、黄芪?煎加炒芍药一撮的意义何在?27.滋阴解表剂适用于什么证候?应用时需注意什幺?试以加减萎蕤汤为例说明之。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七厘散(《良方集腋》)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七厘散(《良方集腋》)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七厘散(《良方集腋》)
一、组成
血竭一两(30克)、麝香、冰片各一分二厘(各0.4克)、乳香、没药、红花各一钱五分组成(各5克)、朱砂一钱二分(4克)、儿茶二钱四分(7.5克)。

二、用法
上八味,研极细末,收贮瓷瓶,黄蜡封口。

急用干渗,定痛止血,先将此药七厘冲服,冲烧酒服之,后用烧酒调敷(现代用法:共研极细末,密闭贮存备用。

每服0.22~1.5克,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外用适量,以酒调敷伤处)。

三、歌括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匀见长。

四、功用
活血散瘀,止痛止血。

五、主治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

并治一切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

六、方解
跌打损伤,或血瘀气滞,阻壅不通,为肿为痛,或损伤血络,致血流不止。

治当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收敛止血。

方中主以血竭祛瘀止痛,并能收敛止血;辅以红花活血祛瘀,乳香、没药祛
瘀行气,消肿止痛,并配伍气味辛香、走窜通络之麝香、冰片,助诸活血祛瘀药以活血通络,散擦止痛;儿茶味涩性凉,收敛、清热,助血竭以止血、生肌;跌仆受惊,每致气乱心慌,所谓“惊则气乱”,故用朱砂定惊安神。

诸药合用,既可祛瘀行气,消肿止痛,又可收敛清热,生肌止血,是外敷、内服的伤科常用方剂。

不但对外伤瘀血作痛,或血流不止,确有良效;而且对内伤之血瘀疼痛,吐血等证,也有较好疗效。

本方一般每服七厘,不可多服,故名七厘散。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四磨汤(《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四磨汤(《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四磨汤(《济生方》)一、组成人参(3克)、槟榔(9克)、沉香(3克)、天台乌药(9克)。

二、用法四味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1.四磨饮四磨饮治七情侵,人参乌药沉香槟;四味浓磨煎温服,破气降逆喘自平。

2.五磨饮子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理气力非轻。

四、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五、主治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

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六、方解七情所伤,每致肝气郁结,横逆胸膈之间,故为烦闷。

如上犯于肺,则肺气上逆,故见气急而喘;如横犯于胃,则胃失和降,故见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是病之标在肺与胃,病之本则在于肝。

治宜行气疏肝,降逆平喘为主,兼以益气扶正。

方中乌药行气疏肝以解郁;沉香顺气降逆以平喘;槟榔行气化滞以除满。

互相配合,顺气破结,可使烦闷解,逆气平,满亦除。

然而气为人身之宝,破气之品每易耗损正气,故又用人参益气扶正,使郁结之气散而正气不伤,诸证平而无遗患。

本方原书名四磨汤,至《成方便读》改称四磨饮,方药不变。

方用磨汁煎服,亦有深意,正如《时方歌括》引王又原说:“四品气味俱厚,磨则取其味之全,煎则取其气之达,气味齐到,效如桴鼓矣。

”所以用“四磨”名方,正是点明其意。

七、附方及方论五磨饮子(《医便》):木香(6克)、乌角沉香(6克)、槟榔(9克)、枳实(9克)、台乌药(9克)各等分,以白酒磨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行气降逆。

主治:大怒暴厥,或七情郁结等。

心腹胀痛,或走注攻痛。

四磨饮与本方同能行气降逆,主治气滞气逆之证,但四磨饮兼以益气扶正,治实防虚,邪正兼顾;本方则全用行气破结之品,力猛势峻,仅宜于体壮气实而气结较甚之证。

两者同中有异,应用须加辨别。

八、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大抵此方所治,皆为忧愁思怒得之者多。

因思则气结,怒则气上,忧愁不已,气多厥逆,故为上气喘急,妨闷不食等证。

然气之所逆者,实也。

实者泻之,故以槟榔、沉香之破气快膈、峻利之品,可升可降者,以之为君。

理气剂(方剂学)

理气剂(方剂学)

【方歌】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 芎苍香附兼梔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柴胡疏肝散
《证治准绳》
【组成】
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各6g)川芎枳壳萩炒芍药各一钱半(各 4.5g)甘草炙,五分(1.5g)香附一钱半(4.5g)
【用法】
水一盅半,煎八分(2.5g),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方解】
方以香附为君,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功善行 气活血,以解血郁;苍术燥湿运脾,以解湿郁;梔子清热泻火, 以解火郁;神曲消食和胃,以解食郁,四药皆为臣佐之品。诸药 合用,行气解郁,气行血活,湿祛热清,食化脾健,气、血、湿、 火、食五郁自解。至于痰郁,或因气滞湿聚而生,或因饮食积滞 而致,或因火邪炼液而成,今五郁得解,则痰郁自消。
理气剂
内容
概述 行气剂 降气剂
概述
学习目标
01.
掌握:理气剂的适用范围及应 用注意事项
02.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及分类
案例导入
朱某,男,26岁。夏季来诊,数年来常感胃脘部胀 痛不适,食纳差,嗳气吞酸,舌苔厚腻,左关脉小 弦,余部均缓。
该患者为何证?应如何治疗?
凡以行气或降气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气 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本 类方剂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逸者 行之”“高者抑之”的原则立法,属于 “八法”中的消法。
复习思考
1.何为理气剂?其适用范围有哪些? 2.使用理气剂应注意哪些事项?
行气剂
学习目标
01.
掌握: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白酒汤。
02.
熟悉: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 散
案例导入
徐某,男,40岁。症见胸满而痛,有时胸痛会放射 至背部,喘息咳唾,倚息难卧,舌苔腻,脉沉弦或 紧。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气滞和气逆病证。

气滞证以脾胃气滞和肝气郁滞者为主,气逆证以胃气上逆与肺气上逆者居多。

应用注意事项辛燥伤津耗气,勿使过剂。

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应慎之行气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组成】苍术川芎神曲香附栀子【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趣记:越鞠神父治凶猪对照:越鞠神附栀芎术【组方原理】本方所主六郁,但以气郁为主。

香附:治气郁川芎:治血郁栀子:治火郁苍术:治湿郁神曲:治食郁方中唯不设针对痰郁之品。

【加减变化】若气郁明显者,加厚朴、枳实,以行气解郁;若血瘀明显者,加当归、丹参,以活血散瘀止痛;若火热内盛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泻火;若饮食积滞明显者,加麦芽、莱菔子,以消食和胃;若湿盛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若痰盛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化痰。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组成】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组方原理】苏叶芳香疏散,开郁散结,并引药上行,为使药。

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组成】乌药茴香高良姜木香槟榔青橘皮楝实巴豆【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

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

亦治妇女痛经、瘕聚。

【组方原理】方中乌药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为君药。

青皮疏肝行气,木香理气止痛;茴香暖肝散寒,良姜散寒止痛。

四药合用,增君药行气散寒之力,俱为臣药。

槟榔下气导滞,能直达下焦而破坚;川楝子理气止痛,虽其性苦寒,但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则寒性减,而行气散结之力增,为佐药。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 9g) 茯苓四两(12g) 生姜五两( 15g) 苏叶二两(6g)
【方歌】半夏厚朴与紫苏, 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聚成梅核, 降逆化痰气自舒。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
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 ,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 脉弦缓或弦滑。
• 六郁皆治
• 气郁:胸脘痞闷→香附—行气开郁
• 血郁:胸肋刺痛→川芎—活血祛瘀
• 火郁:嘈杂吞酸→栀子—清热泻火
•影•脾


• 食郁:饮食不化→神曲—消食导滞
• 湿郁:脘痞泄泻→苍术—燥湿健脾
• 痰郁:见症不一→诸郁解痰郁自消
• 脾失健运
• 寒湿不 适
• 饮食不 节
【配伍特点】以五种药治六种郁证 ,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 痰气郁结证
• 情志不遂
• 情志 • 不遂
• 肝气 • 郁结 •
• 津凝 成痰
• 搏结 咽喉
• 肺胃失 降
喉中有物 吐之不出 咽之不下
• 胸中 满闷
• 或咳 或呕
• 君半夏
• 化痰 散结
• 降逆 • 臣 厚 朴—下气和除胃满
• 茯 苓—渗湿化
痰 • 佐 • 生 姜—和胃止
呕 • 芳香 行气
三、分类
气病成因很多,情志失常,饮食失调,寒温不适,劳倦过 度等均可导致气病,气病范围广泛,病变复杂,但归纳起 来,不外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方面。气虚当补, 气陷宜升,气滞当行,气逆当降,故理气剂可分为补气、 升举、行气、降气等类。补气升举已于补益剂中述及,本 章主要讨论行气与降气两类。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
理气剂概述
一、定义(理气药、理气、气分实证)
”。
二、立法:《内经》:“结者散之”;“高者抑之
三、作用*理气
行气—疏肝解郁,行脾和中。
降气—降肺平喘,降胃止逆。
气滞证 气逆证
四、适应证—气分实证
五、分类:
1、行气剂:气机郁滞 脾胃气滞 、肝气郁滞 胀痛。
作用:行气疏肝、理脾和胃。 配伍:疏肝药配调血药,理脾药配健运药; 代表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 2、降气剂:气机上逆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呃逆、咳喘。 作用:降肺胃气逆。 配伍:降肺药配化痰药,降胃药配补益药;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呕吐、
辨证: 治法:
选方:
辨证: 梅核气 治法: 行气开郁,降气化痰 用方: 半夏厚朴汤加味
用药: 半夏10克, 厚朴10克, 茯苓12克, 生 姜4片, 紫苏叶10克, 大枣12枚, 栝蒌20克, 枳实20克, 川芎12克, 水煎服。
复诊: 服上方3剂后, 诸症消失, 又投2剂 以巩固疗效。
专病专方------随证加减
水煎服
二诊:服药三剂,痰嗽均减,胸中较舒,胃纳 也增,按上方加桑皮6克、生牡蛎9克。水煎服, 服药五剂,完全缓解。
讨论:天台乌药散中为什么川楝子与巴豆
同炒?再去巴豆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局方》 《摄生众妙方》
一、共性:
1、组方—苏子、半夏 2、作用—降肺、化痰、平喘 3、主治—痰气壅肺之喘
二、区别:
1、作用 苏—降气而温化寒痰(苏子、半夏、厚朴)
兼温补下元(当归、肉桂、枣、草) 生姜、苏叶散寒宣肺,前胡助祛痰 A、温化寒痰 B、温补下元 C、上下肺肾同治
补,主治胃有虚热,气逆不
降之证。症见呃逆或干呕,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一、组成天台乌药(12克)、木香 ( 6克)、小茴香 (6克) 、青皮(6克)、高良姜 (9克)各半两、槟榔二个(9克)、川楝子(12克)十个、巴豆七十粒。

二、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温酒送下(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冲入适量黄酒服)。

三、歌括1.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楝茴香,良姜巴豆与槟榔;青皮木香共研末,寒滞疝痛酒调尝。

2.三层茴香丸三层茴香制为丸,沙参川楝木香攒;再加槟拨成二料,三料更把苓附搬;寒疝阴囊见肿胀,气行寒消胀肿散。

3.导气汤导气汤有吴茱萸,木香小茴川楝齐;寒凝气滞连煎服,小肠疝痛自可愈。

四、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五、主治寒凝气滞。

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

六、方解足厥阴肝经络于阴器,上抵少腹,故张子和说:“治疝皆归肝经”,张景岳亦有“治疝必先治气”之说,故治疝之法总不离乎理气疏肝。

本方所治之小肠疝气,由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

因此,本方以行气散寒为法。

方中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

配入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一派辛温芳香之品,行气散结,祛寒除湿,以加强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力,共为臣药。

更以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而破坚;以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功,共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络和调,则疝痛自愈。

七、附方及方论1.三层茴香丸(录自《景岳全书》):第一料舶上茴香用盐半两同炒焦黄和盐称用一两30克)、沙参洗、川楝子炮,去核、木香各一两(各30克),共为细末,米糊为小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服,日服三次。

小病一料可安;病深者,一料服尽,便可用第二料。

第二料如前方加荜茇一两(30克)、槟榔五钱(15克)、上六味共重五两半(165克),依前糊丸,服如前。

中医方剂学 (7)

中医方剂学 (7)

中医方剂学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朱砂安神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B) [单选题] *A.栀子B.黄连(正确答案)C.石膏D.竹叶E.知母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方剂学-第十一章安神剂-第二节重镇安神剂-朱砂安神丸组成药物的知识点。

(2)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组成: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

ACDE错误,B正确。

2.天王补心丹中敛心气而安神的药物是。

() [单选题] *A.丹参、五味子B.茯苓、五味子C.远志、五味子D.人参、五味子E.酸枣仁、五味子(正确答案)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方剂学-第十一章安神剂-第三节滋养安神剂-天王补心丹配伍特点的知识点。

(2)天王补心丹中敛心气而安神的药物有酸枣仁、五味子。

酸枣仁的作用是养肝、宁心、安神、敛汗,五味子的作用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滋阴补血以治本,养心安神以治标,标本兼治,心肾两顾,以补心治本为主。

ABCD错误,E正确。

3.适宜用开窍剂治疗的证候是。

() [单选题] *A.阳明腑实,神昏谵语B.阴虚风动,神倦瘛瘲C.痰热扰神,谵语如狂D.热陷心包,窍闭神昏(正确答案)E.火毒扰神,错语不眠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方剂学-第十二章开窍剂-第一节概述-开窍剂的适用范围的知识点。

(2)开窍剂适用于窍闭神昏证。

多由邪气壅盛蒙蔽心窍所致。

其中因温热邪毒内陷心包,痰热蒙蔽心窍所致者,称为热闭;因寒湿痰浊之邪或秽浊之气蒙闭心窍所致者,称为寒闭,均是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ABCE错误,D正确。

4.症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而色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宜首选方剂是:() [单选题] *A.理中丸B.小建中汤(正确答案)C.吴茱萸汤D.大建中汤E.当归四逆汤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方剂学-第七单元温里剂-第二节温中祛寒剂-小建中汤主治的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理气剂
概念: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的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适应范围:气机逆乱或阻滞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证。

分类:1、气滞(气机郁滞)——肝气郁滞(胁肋胀痛、善太息)脾胃气滞(腹胀食少呐呆)——行气——越鞠丸
2、气逆(气机逆乱,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胃气上逆(呕吐、呃逆)肺气上逆(咳嗽、喘促)——降气——苏子降气汤
使用注意:1、辨别病情虚实:勿犯虚虚之戒。

若气滞,当需行气,误用补气则气滞更甚;气虚当补气,误用行气,则易伤正而气更虚。

2、理气药多属性味辛温香燥之品,易伤易阴耗气,故应中病即止。

3、单纯气虚或阴虚火旺之人忘用,孕妇慎用。

(气行则血行)
第一节行气
越鞠丸《丹溪心法》
〖命名〗越,发越。

鞠,聚集,郁结。

本方可发越郁结之气——使郁结之气慢慢发越、解散,故名越鞠丸。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六郁:气郁→血、痰、火、湿、食
病机:温热邪毒内陷心包,痰热蒙蔽清窍。

邪闭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兼夹痰浊上蒙清窍——加重神昏热闭气机——舌蹇不语热甚厥深——手足厥冷方解:香附:行气开郁以治气郁。

——君
川芎:行气活血以治血郁。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

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

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郁。

——臣佐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因其产生病因不同,故临床表现亦不完全相同。

以胸膈痞闷,脘腹刺痛或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临床应视何郁为主,调整其君药并加味相应药物。

偏重于气郁,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

偏重于血郁,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

偏重于湿郁,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

偏重于火郁,重用栀子,酌加黄芩、黄连。

偏重于痰郁,酌加半夏、瓜蒌。

偏重于气郁,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

第二节降气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刻局方》
〖组成〗紫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用法〗加姜,枣,苏叶同煎〖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

症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方解;紫苏子:降逆止咳定喘。

——君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

前胡:降逆化痰。

(去性取用)
厚朴: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臣
肉桂:①温肾纳气。

②温阳化气行水。

当归:①治咳嗽气逆。

②养血补虚,与肉桂配伍,温补下元。

③润各药之燥性,防止辛燥药伤阴耗气。

——佐
生姜、苏叶:和胃散寒,降逆去痰。

大枣:和胃健脾。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运用;辨证要点:本方为上实下虚喘咳证的常用方。

以喘咳痰多而稀白,胸膈满闷,呼多吸少,苔白滑,脉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痰多喘甚:加泻肺平喘药、葶苈子、桑白皮喘不能平卧或动则气短难续:加纳气平喘药,胡桃肉、沉香、诃子肾阳虚明显:加温肾助阳药,附子、补骨脂水肿、小便不利:加利尿药
现代运用: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属痰涎壅盛,肾气不足者可参照本方。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组成〗白果、麻黄、款冬、半夏、桑白皮、苏子、黄芩、甘草、杏仁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症见:咳嗽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麻黄:宣肺散邪平喘。

白果:敛肺定喘,止咳化痰。

——君
苏子、半夏、杏仁、款冬:降气平喘,止咳化痰。

——臣
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运用;辨证要点:本方为降气平喘的常用方。

由于素体痰多,复感风寒,致肺气壅闭。

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表证者,减少麻黄用量。

痰多者,加瓜蒌、胆南星。

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鱼腥草。

使用注意:内无痰热及肺阴虚者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属痰热壅肺者。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方解:旋覆花:降逆止嗳,下气消痰——君
代赭石:镇胃气之上逆。

——臣
半夏:降逆化痰。

生姜:①和胃止呕②制约代赭石寒凉之性,使之不伤胃。

③宣散水气助祛痰。

——臣
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健脾。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佐使
运用:辨证要点:呕吐或嗳气频作,或呃逆,兼心下痞硬,苔白腻,脉缓或滑。

加减变化:胃气不虚,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

痰多,加茯苓、陈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