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 冷和热》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 冷和热》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冷和热》教案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冷热与温度》、《热的传递》、《加热与冷却》这三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一、二、三课,这三课,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这三课涉及到的《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1.4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2.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敢于大胆想像。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2.3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从内容上看,教材通过“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冷热与温度”;通过“认识热传导现象以及学习使用酒精灯”、“认识热对流现象”、“认识热辐射现象”这三部分帮助学生认识“热的传递”;通过“研究冷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研究冷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认识加热与冷却的用途”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加热与冷却”。

从结构上看,这三课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基本上可看作并列关系。

同时,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又是后两课及至整个单元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年级科学 第二单元 冷和热(作业)

四年级科学  第二单元    冷和热(作业)

第二单元冷和热(作业)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一、填空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其温度下降的规律是是(先快后慢,逐渐降低)。

二、简答1、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答(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段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三、根据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完成下面的曲线图热水降温曲线图70 ↑(温度℃)第二课热的传递一、填空二、简答题1.什么叫传导?答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什么叫对流?答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什么叫辐射?答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三、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答(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或打火机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第三课加热和冷却一、填空1、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3、160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出了(空气温度计)。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发明了华氏温标,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了(摄氏温度)用(℃)表示4、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5、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6、很多物体像糖和蜡烛一样受热会融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知识梳理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知识梳理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知识梳理第七课《水受热遇冷会怎样》1.生活中有时会见到这种现象,在壶里加满水后放到灶台上烧,水还没烧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

这是怎么回事儿?答:这是因为壶里的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所以水往外流。

2.准备实验用品,组装一个用于研究水受热遇冷发生变化的实验装置。

观察这个装置,它与生活中常用的哪种仪器相似?答:它与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相似。

3.实验①②①把实验装置轻轻放入热水中,观察实验装置中出现的现象。

答:将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水位上升了,说明水的遇热体积会变大。

②把实验装置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实验装置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将实验装置从热水中取出后再放入冷水中,水位有所下降,说明水的体积缩小了。

4.在上述实验中,玻璃管中的水位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呢?答: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这种变革叫做热胀冷缩。

5.在实验中你还发觉装置放入冷水后,终究水位并没有降到很低,为甚么会比初始水位高?谁来说一说水位的高低和什么有关?答:因为实验②中的玻璃杯中的冷水温度不够低;我以为水位的高低和烧杯中水的温度有关,即使放入冷水中,水温不够低,水位也会比力高,假如放在一杯温度更低的水中,体积还会缩小,水位就还会下降。

(在实验②的冷水中加入冰块,会发觉玻璃管中的水位会连续下降。

)6.拓展与应用——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水是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其他液体如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受热或遇冷,也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吗?答:其他液体受热或遇冷,也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能够用一样的方法举行验证。

)第八课《固体也热胀冷缩吗》1.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们链接紧密呢?答:因为钢轨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当钢轨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如果两钢轨连接紧密,就会被挤变形。

2.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说说我们的观点和理由。

答: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将铜球加热或冷却,它会发生变化吗?怎样观测铜球的变化呢?(1)在一般情况下,铜球能够通过金属环。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一:观察水的变化1. 实验目的: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2. 实验材料:水、烧杯、酒精灯、冷水。

3.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将酒精灯点燃,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4)当水沸腾后,将烧杯从酒精灯上取下,迅速倒入冷水中。

(5)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热,沸腾后迅速冷却,温度逐渐降低。

5. 实验结论:水的状态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二、实验二:研究金属的特性1. 实验目的:研究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 实验材料:金属导线、电源、灯泡、铁钉、铝条、铜片、热水壶。

3. 实验步骤:(1)将金属导线连接电源和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2)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放入热水壶中加热,观察它们的导热性。

(3)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用锤子敲打,观察它们的延展性。

4. 实验结果:金属导线可以使灯泡亮起,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铁钉和铝条在热水壶中加热后变得很热,说明金属具有导热性。

铜片在锤子敲打后没有变形,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

5.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三、实验三:观察土壤中的生物1. 实验目的:观察土壤中的生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实验材料: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土壤样本。

3. 实验步骤:(1)用镊子取一小块土壤样本放在载玻片上。

(2)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3)用放大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土壤中的一些较大生物,如蚯蚓和蜈蚣等。

4. 实验结果:观察到土壤中存在着多种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线虫、蚯蚓和蜈蚣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实验结论: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其中存在着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实验四: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1.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加热和冷却

加热和冷却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会做加热固体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固体的体积变化;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2、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3、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一个固体体胀演示器、12个烧瓶、12个橡胶塞、12个玻璃管、8只气球、8只水槽、4瓶热水、8个大塑料杯、一桶红水。

8张记录表抹布、八根皮管、8只粉笔、洗衣粉、一只酒精灯2、课件、一张四上光盘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1、出示盛满水的烧瓶,问:瓶内有什么?再出示空烧瓶,问:这里面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吗?)2、接下来老师为你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介绍实验器材:这是一个装了小半瓶水的烧瓶,这是一根吸管,插在橡皮塞里,然后把橡皮塞紧紧地塞住烧瓶口,再倒一杯热水,把烧瓶放在热水里,注意观察3、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师:对!我做的就是喷泉的实验,谁能解释水为什么会喷出来?4、能具体猜想一下,是什么加热体积膨胀吗?假设1:水,瓶里除了水,还有什么吗?假设2:空气5、师:我们不妨再作一个大胆的猜测,板书时写上问号水受冷会怎样?空气受冷会怎样?5、师:我们先来研究水(二)、研究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1、多媒体显示:实验1:研究红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师:水加热体积膨胀冷却体积真的会收缩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科学探究,不是靠多数压倒少数,要想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2、师:我们要让水受热和受冷,老师为你们每一组提供一杯热水,一水槽冷水。

我还为你们准备了实验的器材:烧瓶、有孔的橡皮塞、吸管,这些实验材料你可以有选择性的使用。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在小学科学中,水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特别是在水的加热和冷却知识点上,更是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以保证教学效果。

本文就将分享一份小学科学中水的加热和冷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理解温度的变化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2.掌握水从液态到气态以及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液体、固体、气体);2.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3.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模拟水的不同状态、水的热胀冷缩等现象。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体会到不同状态下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水的三种状态及转化(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教师讲解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然后采用示范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水的三种状态转化的过程:将水放在冰箱中冷藏,观察水的变化;将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3.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15分钟)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引入STEM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体会温度对水状态和体积的影响。

4.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15分钟)讲解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如用来制造工艺品、热水器、水管等。

5.课堂练习(10分钟)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或练习题,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研究在家中使用的水管与水龙头等水器,如何防止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了水的不同状态、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点。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这是一节在基本认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之后的一节综合课,是一节结合身边事物进行探究和实验的实践课。

教材安排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2.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难点)【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而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述方法外,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多让学生动脑思、动嘴说、动手做、动眼看,让学生的思维与科学的实验相碰撞。

让学生大胆来设计、来构思、来动手,其实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最好的方法。

所以,教学中以实验为主,充分地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突破难点,探求成因,掌握重点。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 知识梳理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 知识梳理
4.在上述实验中,玻璃管中的水位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呢?
答: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在实验中你还发现装置放入冷水后,最终水位并没有降到很低,为什么会比初始水位高?谁来说一说水位的高低和什么有关?
答:因为实验②中的玻璃杯中的冷水温度不够低;我认为水位的高低和烧杯中水的温度有关,即使放入冷水中,水温不够低,水位也会比较高,如果放在一杯温度更低的水中,体积还会缩小,水位就还会下降。
答:孔明灯和热气球中的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膨胀,会带动孔明灯和热气球上升。
7.不能随处燃放孔明灯,以防发生火灾。
8.相传,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用来传递作战信息,孔明灯能在空气中上升,就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9.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观察实验中香产生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答:蜡烛燃烧的热量使南方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从烟囱排出;南方的空气变少,压力变小,冷空气从左箱子北方的孔流入补充向南方移动,然后有受热上升,使空气水平流动形成了一股小风。
1.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们链接紧密呢?
答:因为钢轨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钢轨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如果两钢轨连接紧密,就会被挤变形。
2.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说说我们的观点和理由。
答: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将铜球加热或冷却,它会发生变化吗?怎样观测铜球的变化呢?
(1)在一般情况下,铜球能够通过金属环。
答: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
(这便构成了海陆风循环 之所以形成海陆风,是因为海洋和陆地的比热不同形成的。由于海洋的比热要比陆地大很多,因此白天,同样接受相同的太阳辐射,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使得地表气温要比海洋表面的高,密度减小,空气出现上升运动,海洋上较冷的空气便流过来补充,形成海风;夜间,同样散失相同的热量,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使得海洋表面气温要比地表的高,密度减小,空气出现上升运动,陆地上较冷的空气便流过来补充,形成陆风)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龙川小学刘小朋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这是一节在基本认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之后的一节综合课,是一节结合身边事物进行探究和实验的实践课。

(教材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2.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够做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3.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难点)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述方法外,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多让学生动脑思、动嘴说、动手做、动眼看,让学生的思维与科学的实验相碰撞。

让学生大胆来设计、来构思、来动手,其实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最好的方法。

所以,教学中以实验为主,充分地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突破难点,探求成因,掌握重点。

具体的教学程序: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二、模拟雨、雾、冰雪实验(一)、看图片,了解自然界的水1、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2、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图片,和水有关吗?你认为哪些是水?冰、霜、雪是水吗?它们和水只是什么不同?(形态不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检测题_含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检测题_含答案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小学科学苏教版四上一、填空题1、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3、(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都是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

4、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

5、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6、水和沙子相比,(沙)吸热和散热的速度快。

7、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8、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9、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10、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11、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12、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

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13、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14、(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15、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16、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17、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8、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19、(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20、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浇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21、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2、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凝结)。

23、(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二、判断并改错1、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改: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龙川小学刘小朋教学目标:1.会做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2.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3.研究蒸发现象,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5.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6.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笔、温度计、试管、易拉罐、冰块、盐、湿毛巾。

酒精灯、火柴、烧杯、热水、玻璃片,2.烧杯、温水、冰块,3.温度计、试管、易拉罐、冰块、盐、湿毛巾,4.(材料超市)同样的布条、铁架台、台灯、扇子、电吹风。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交流:你在哪儿见过水?2.教师出示课件,组织学生欣赏各种美丽的水体。

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3.导入:这些多姿多彩的水被加热或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二、设计实验,制造雨、霜、露1.研究雨的形成(1)谈话: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你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如果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你准备怎么做实验?提示:怎样制造水蒸气?怎样让水蒸气冷却下来?(2)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3)学生说说在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事项:正确使用酒精灯,实验材料要轻拿轻放,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

(5)交流实验现象。

(6)小结: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升到高空后遇冷变成了小水珠,许多小水珠聚集到一起,就会降落下来,便形成了雨。

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研究雾的形成(1)谈话:有雾的天气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便?你知道雾是怎样形成的吗?(2)学生交流。

(3)思考:如果让你造出雾来,你打算怎样设计这个实验?(4)小组讨论后交流。

(5)学生分组实验。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6)交流实验现象。

(7)小结: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温度较低的灰尘,就会在灰尘上凝结成小水珠,便形成了雾。

3.研究霜的形成(1)激趣:用毛笔蘸水在黑板上写下“山行”,师生朗诵《山行》,霜是怎么形成的呢?(2)指名说一说。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最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最新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第1课时
第( 二 )单元 第_7课
课题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
作课时间
11月8日
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
2.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课时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具
学具
烧杯、水、石棉网、酒精灯、盘子、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温度计、冰块、盐
(2)学生实验、交流。
3.研究雾的成因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讨论:杯中的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什么?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
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教学反思
用实验说明我们见到的自然现象,学生学得兴致很高。提出了很多相关的自然问题,老师又让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这些问题,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提出问题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本课的一特色。
(2)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问题。
(3)自然界你还见过哪些水的变态形式。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
1.研究雨的成因。
(1)雨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做适当解释,并放多媒体。
(3)学生了解了雨的形成。
(4)制作模拟雨的形成过程。
(5)学生讨论、交流
(6)学生实验
2.研究霜的成因
(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
板书
设计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
水→气态云雾雨露霜雪冰
液态
固态
作业
设计
1.举例说明我们见过自然界哪些形态的水?

相变锅炉原理

相变锅炉原理

相变锅炉原理相变锅炉原理简介•相变锅炉是一种利用物质的相变过程来实现加热或换热的装置。

•相变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由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态的过程,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原理1.水的相变•水在加热过程中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吸收了大量的热量,称为蒸发。

•水在冷却过程中从气态转变为液态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称为凝结。

2.相变锅炉的工作原理•相变锅炉通过加热水使其蒸发,将水蒸汽送入加热介质中与其交换热量。

•在传热过程中,水蒸汽冷却后凝结成液态水,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冷却后的液态水再次被加热,继续蒸发,循环往复,实现加热或换热的目的。

优势•相变锅炉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相变锅炉在加热或换热过程中热损失较小。

•相变锅炉的结构简单、体积小,易于安装和维护。

应用领域•制药工业:相变锅炉广泛应用于制药过程中的加热和蒸发操作。

•化工工业:相变锅炉可用于化工工业中的换热操作。

•食品工业:相变锅炉可用于食品工业中的熟化和加热操作。

结论•相变锅炉利用物质的相变过程实现加热或换热,具有高效、低能耗的特点。

•在各个领域中,相变锅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受到广泛应用。

相变锅炉的工作原理详解1.相变热的原理•相变热是指在物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前面提到的蒸发和凝结过程中,水分子在液态和气态之间进行转换,这个过程需要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

2.锅炉中的水循环•相变锅炉中的水通过管道循环流动,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

•首先,水被加热,变成蒸汽并送入加热介质中。

•在加热介质中,蒸汽和介质之间进行换热,蒸汽冷却后凝结成液态水,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冷却后的液态水再次被加热,继续蒸发,循环往复,形成稳定的加热或换热过程。

3.加热介质的选择•相变锅炉中的加热介质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物质,比如水、乙醇等。

•加热介质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环境条件来确定。

•一般来说,选择一种易于蒸发和凝结的物质作为加热介质,可以提高相变锅炉的热效率。

4.优势与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探讨•相变锅炉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因为在相变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相变热。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及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1、造云(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通过模拟云和雾的形成,可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云和雾形成的道理。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变化。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教案)

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教案)

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教案)教案: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在加热后会发生的变化;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水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的变化;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获取知识;3. 学生学会合作并分享实验结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滚烫的水和冷水、水杯、温度计、计时器、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模板;2. 学生准备:笔、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分成小组进行,每组需要用手指着水杯表面感受温度,猜测水杯里面的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通过感受和猜测,学生可以引发对水的加热和冷却现象的讨论。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水的加热冷却现象。

让学生了解水加热后的温度会增加,水变热;当水冷却后,温度会降低,水变冷。

3. 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份实验材料。

每组从水龙头里获得冷水和开水,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种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随后,借助计时器,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当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时,停止测量。

学生们可以用实验记录表的形式记录温度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整理(15分钟):学生将实验记录整理成图表,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他们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水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学生可以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哪一种水加热速度更快?哪种水冷却速度更快?5. 实验报告(1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

报告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数据分析、实验心得等等。

六、巩固与拓展(1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水的加热和冷却相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我们在冬天的时候喜欢喝热水?为什么我们在夏天的时候愿意喝冷饮?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讨论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实验2:涂水


涂同样大小的水迹,只对着①一处用扇子扇,哪处的水先干?说明什么?


现象: ① 处先干
, ②处后干。
说明:水迹干得快慢与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
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 蒸发面积有关
2 空气流动有关态? 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 相互转化?
加热 加热
云、雾、雨、露、 霜、雪都是由空气 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云、雨、雪形成过程

小水滴小冰晶 小水滴小冰 晶
遇 凝 冷 结
水蒸气
受 蒸 热 发



实验探究: 水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蒸发面积有关 周围温度有关

现象: ① 处先干

, ②处后干。
说明:水迹干的快慢与水的面积、当时温度、„„有关。
实验中的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 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中是云, 低空是雾。
由于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液 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如:雨、雾 的形成过程就是凝结!
衣服上的水 跑到哪里去了?
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气 体 液 体
蒸 发
凝 结
气 体 液 体
蒸发: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
凝结: 水蒸气遇冷后变成液体形态的水。
2、云、雾、雨、雪都是由空气 中的 水蒸气 变成的。
3、水蒸发的快慢
与 蒸发面积、 温度高低 、
空气的流动 等因素有关。
4、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 成 气体 形态的 水蒸气, 这种现象叫 蒸发 。 5、水蒸气遇 冷 后 ,从 气体变成液体 ,这种现 象叫 凝结 。
判断:
1、云和雾就是水蒸气。(× ) 2、霜、露、雪都是由空气中 √ 的水蒸气变成的。( ) 3、云、雾、霜、冰是大自然 中水的化身。 (√ )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水众所周知,水对人们既有害又利,生命离不开水。

学生对水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

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的各种姿态在大自然中的展示。

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科学实验室,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同学们通过欣赏教学图片,看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水,想象出: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尚在山间的涓涓细流凝聚在荷叶上闪闪的露珠,悬挂在枝条上晶莹雾松……都是水多姿多彩的化身。

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对水充满了好奇。

那么如何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呢?本节课我把握好三个步骤,一个难点(造雨.造霜.造雾),一个重点(水蒸发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在大自然中水可以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云.雾.雨.露.霜.雪.冰都是水的化身。

它们是由空气中的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在加热和冷却后呈现出的形态变化。

指导学生“造雨.造霜.造雾”的实验过程中,把握好这一教学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学生真切地看到水的多姿多彩的变化。

进一步认识了水的蒸发和凝结从中得出结论。

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当学生好奇地提出:空气中的水来自哪里是时。

我例举了人们晾晒衣服.河水蒸发等事例,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水的蒸发现象。

学生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

我把握这一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做好实验。

再根据日常生活中以往经验,发挥想象。

学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程度及周围的温度高低有关。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开阔了学生眼界,观察了水的变化和流动。

认识到在自然界中的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特别是水的变化。

总之,这堂课收获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加油。

第 1 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1 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1 苏教版

《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教学目标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能做造雾、雨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做造雨、造雾的实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集气瓶、玻璃片、开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在黑板用抹布板书(水)。

2.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朋友,你们见过哪些形态的水呢?3.课件演示:欣赏各种形态的水4.小结:水在大自然中存在形态有三种:液态、固态、气态。

水在加热和受冷后,会变成云雾雨露霜雪冰等各种形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新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5.老师讲述:学生给云雾雨露霜等分类。

(板书)二、了解云的形成1.师讲述:美丽的云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它究竟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

你们能说说吗?2.引导学生分析:老师刚才写的水字到哪里去了,空气中有很多的水蒸气,它是什么形态呢?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板书)3.水蒸气一直停留在那里不动吗?学生观看视频(云的形成)。

4.明确云是液态。

三、模拟雨、雾、霜的形成(一)模拟雨的形成1.学生游戏:完成任务—不移动烧杯,利用老师提供的工具从一杯开水中取到一滴水。

2.分组实验。

3.老师根据学生实验评价,共同分析雨的形成原因。

4.小结: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回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二)观看录像:造霜思考:水结冰是多少度?为什么会有霜出现?讨论后,小结:霜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气态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三)实验:造雾1.在学生的杯子里面倒上温水,先组织学生观察杯口上能看到什么,然后在杯口放上冰块,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讨论白气是怎么产生的。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白气总是产生在冰块的周围,这样学生就会认为冰块是产生白气的根源)2.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白气是什么吗?是怎么形成的?3.思考:我们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过类似的情况,这种现象和云雾有什么联系?师生共同小结: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在空气中凝结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3、(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4、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5、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第二单元
冷和热
一、冷热与温度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
答:深色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浅色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为什么冰箱后面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
答:因为深色物体散热性好。
4、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答:因为白色衣服吸热性差,宽大的衣服中可以形成气体对流,感到凉快。
5、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答:海水和沙滩的吸热性能不同,沙吸热性好,升温快,散热也快;海水吸热性差,升温慢,散热也慢,所以海水中凉快;海滩温度高。
3、你能设计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吗?
答:把气球套在饮料瓶上,先放进热水中,发现气球鼓起来了;再放进冷水中,气球又瘪下
去了。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
答:利用加热和冷却可以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可以加热玻璃管,弯曲玻璃管、可以炼钢、铁轨要预留缝隙、电线冬天紧绷、夏天松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讨论实验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10
活动四: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提前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时
2
日期
9月24日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4.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5.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并实验。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独立思考
独立体验
小组讨论实验
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
3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怎样转化?
2.作业: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小组讨论
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
小组汇报
全班交流
汇报实验结果
5
活动三:
设计实验,制造霜
1.造霜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
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
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时间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2
导入: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
5




活动一:
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小组
讨论
各小组代表交流
15
活动二:
设计实验,制造雨、霜、雾
1.造雾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雾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小组合作交流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