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水受热以后》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受热以后》教学反思《水受热以后》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四课时。
通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水的基本特征,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
《水受热以后》让学生认识水的三种形态,并且知道其中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产生融化现象。
而当温度持续升高时,水会沸腾。
本课时承接上一课时,继续探究水的形态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起水遇冷以后,出现“凝结”和“结冰”的现象。
经过本单元前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准确测量水的温度,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知道水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出现融化的现象。
本课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凝结”和“结冰”的概念。
四年级学生经过低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我以实验为主线,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水遇冷以后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凝结”和“结冰”概念的理解。
首先我让学生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热水降温先快后慢的特点。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结冰”实验中我采用了“给水降温”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器材使试管内的水结冰。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知道了水遇冷会结冰的现象还知道了结冰时体积会膨胀的事实。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水遇冷以后的变化过程。
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让学生思考自然界中露水的形成原因以及露水对植物的作用等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科学课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身边的实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水的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的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3课时)一、教材分析:蒸馏和萃取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海水淡化问题是目前解决全球淡水日益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为选修《化学与技术》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萃取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它是对溶解性规律的一个应用,其原理也在今后卤族元素和有机物的学习中多次体现,在生活中也有多方面的应用。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复习蒸馏的原理,掌握实验室规范的蒸馏装置。
这部分内容只作复习和简单的扩充;(二)、介绍萃取的原理和装置,特别是实验操作中的细节。
这部分知识为新知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蒸馏和萃取是高中阶段的两个基本实验操作,学生对于相关内容及部分仪器还比较陌生,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蒸馏和萃取的操作及过程,学习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进一步丰富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难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四、学情分析:(1)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简易的蒸馏操作方法,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对规范装置和实验原理做深入的探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已经初步了解了粗盐提纯的方法,蒸馏的简易装置。
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
(2)萃取的引入采用学生回家做西红柿汤并进行观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加热和冷却设计和反思
《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做加热糖或蜡烛的实验,观察糖或蜡烛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铜球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铜球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2、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纸、固体热胀演示器、烧杯、吸管、气球、水槽、冷热水、红墨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出示糖画):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喜欢吗?”2、''谁知道糖画是怎样制作的?〃3、“可是我们这里没有制作糖画的工具,不过我们可以用(板书:蜡烛)蜡烛代替糖来尝试糖画的制作方法!〃二、了解加热和冷却蜡烛形态的变化。
1、''请大家拿起蜡烛,点燃,用火焰给蜡烛加热,看谁能用蜡烛在纸上作画。
〃2、''请大家想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3、教师引导:”蜡烛原来是什么状态?〃''蜡烛原来是固体〃(板书:固体)“被火焰加热(板书:加热、箭头)后变成了什么状态?〃''加热后变成了液体〃(板书:液体)“由于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做画。
流到纸上的蜡烛后来又变成了什么状态?“流到纸上的蜡烛又变成了固体〃(板书:箭头)''为什么会凝固?〃''因为蜡烛冷了〃(板书:冷却)4、''加热使蜡烛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又使液体凝固为固体。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板书:加热和冷却)〃5、加热和冷却使蜡烛的状态改变了。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2)教案与反思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车前学校陈道锋【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霜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霜、雾的形成原因,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2.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雨、霜、雾的成因,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3.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做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1.提问:水是生命之源,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水。
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4.小结:云、雾、雨、露、雪、冰、雹以及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问:你知道雨、霜、雾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三、出示导学提纲1.做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把玻璃片立起来有什么现象?2.做霜形成的模拟实验。
易拉罐外是否有霜出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3.做雾形成的模拟实验。
把一支冰棒放在装有温水(不冒热气)的杯口上,有什么现象?4.学习方法:自学、讨论、交流、实验等。
※温馨提示:使用热水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使用温度计、烧杯等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
四、先学1.学生自主读书。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及有关数据。
4.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五、后教1.依据“导学提纲”分组汇报: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2.研讨:雨的成因。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这是一节在基本认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之后的一节综合课,是一节结合身边事物进行探究和实验的实践课。
教材安排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2.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难点)【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而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述方法外,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多让学生动脑思、动嘴说、动手做、动眼看,让学生的思维与科学的实验相碰撞。
让学生大胆来设计、来构思、来动手,其实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最好的方法。
所以,教学中以实验为主,充分地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突破难点,探求成因,掌握重点。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_后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这一课 ,两个班的作用不完全一样 ,因此分开来记。
一个班 ,第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看书中几种不同形态的水 ,我跟他们说 ,虽然这些物体的样子不同 ,但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都属于水。
接着让他们看图片中物体的物体形态 ,即哪些是固体 ,哪些是液体。
第二步看书中造雨霜雾的实验 ,这三个实验中 ,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一、造雨的实验中 ,为什么要用冷玻璃片 ,我的解释是为了我们更好地观察到水珠的形成;二 ,造霜的实验中 ,为什么下面要用湿毛巾 ,有学生解释说是为了让霜形成 ,再追问为什么 ,就不知道了。
我的解释是为了让下面有更多的水蒸汽 ,这样便于霜的快速形成 ,生活中 ,从冰箱冷冻层里取出东西 ,外表很快就有白霜原理也是如此。
三 ,在造雾的实验中 ,为什么要不冒热气的温水。
我的解释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冰棍上冒出的水气 ,而不致于温水的热气混淆 ,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然后总结说 ,这三个实验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 ,即空气中的水蒸汽平时没法看见 ,一旦温度降低 ,就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本课也是这一课的第一大块 ,即谈水蒸汽如何变成水或其他固体。
第二课时 ,首先问学生造雨霜雾三个实验中原理的共同点 ,生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汽降温后形成的 ,然后问相反的问题 ,水在何种情况下变为水蒸汽 ,目的让学生明白 ,水随时都在蒸发 ,然后看书上晾衣服的图片 ,设计三个场景 ,让学生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接下来验证三个实验 ,然后再涂一大一小的两个水圈 ,第三那么是在黑板上画两块相册大小的水块 ,一个用扇子扇 ,另一个那么顺其自然 ,结果第三个实验很顺利 ,第一个蒸发效果不明显 ,第二个根本看不出来。
究其原因 ,是因为黑板上的水滴下来了 ,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应该像书上那样 ,将水摊在一个平面上 ,这样效果会好点。
另一个班:第一课时 ,这一课重点是谈水蒸汽的两个变化 ,第一课时谈水蒸汽变成其他形式的水 ,学生看书上的东西 ,了解物体的来源 ,在三个实验中 ,也体验这方面的特点。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苏教版本节课为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节课重点让学生意识到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形态、体积的影响,知道热胀冷缩这个规律。
导入部分采用情境导入:夏天吃冰淇淋时,如果吃得比较慢,冰淇淋会怎样?学生会说化掉。
教师追问:如果再放进冰箱里会怎样?学生会说又冻起来了但是形状变了。
这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状态和形状的变化,引出“形态”这个概念。
第二部分即是讨论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有了导入部分的讨论,学生能顺利完整地说出除了冰淇淋以外,其他物体的加热和冷却后形态的变化,能举很多例子。
加热和冷却除了影响物体的形态,还会影响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第三部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这里的三个实验都采用演示实验。
先对铜球进行加热,加热前演示铜球能顺利穿过铁圈,预实验时发现加热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明显,所以要向学生解释这个实验的时间比较长,在等待的同时,做加热和冷却液体和气体的实验。
先进行加热气体的实验。
当教师拿出塑料瓶后,提问瓶子里有什么?如果想对瓶子里的空气加热,我们还能用酒精灯吗?学生立即想到不能,瓶子会烧化。
这时引出另一种加热方法:热水浴。
空气的加热和冷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教师只要引出“体积”这个词,学生就能顺利完整地说出空气受热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
液体的加热和冷却实验现象也很明显。
返回加热铜球实验后,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铜球受热体积变大了,而在冷却时要注意扶稳装置,否则水温骤升沸腾容易将装置碰歪碰倒。
通过这三个实验可以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规律。
第四个环节是阅读干冰受热后的变化和温度计的发明。
学生在阅读时能联想到买月饼时看到过干冰的温度;还能注意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如沸点、大气压、纯水的冰点等,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有深刻认识,并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外,对加热物体的方法有新的认识。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水的加热和冷却后》一课是第二单元《冷和热》的最后一课。
教学本课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水的形态变化的知识综合起来;另一方面要以此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扩展到自然界循环变化的认识。
所以,教学本课时,我课前认真钻研了教材,下面是我的一点小小体会:一、注重知识间的衔接与联系,过渡自然。
我手举一杯清水,问学生:“水,大家熟悉吗?”这样一个普通又简短的问题,立刻亲切自然地把学生拉近,把学生引入课堂。
然后又利用抢答的形式来复习前几课学过的知识,这样既简单,又轻松自如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我还精心组织了过渡语,让本来联系不紧密的内容严密自如的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在教学水的形态变化时,我利用“找家”的游戏,让学生认识水的各种变化属于哪一种形态,各种形态的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再结合前几节课的知识进行综合。
同时,我精心编写游戏规则,准备色彩鲜艳,活泼可爱的表演头饰,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使课堂气氛活跃,游戏表演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在教学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时,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发挥想象。
四、突出科学课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探寻科学奥秘更加积极。
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中我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简化了课堂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验中来,多让学生动脑思、动嘴说、动手做、动眼看,让学生的思维与科学的实验相碰撞。
虽然在开始设计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节课很可能会上得磕磕碰碰,但在几次的构思中我都将学生动手实验这一环节保留了下来,实际操作时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不够放开,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来设计、来构思、来动手,应变能力还是有待于在课堂实践中去摸索提高。
总之,这节课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它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理想的课堂其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准则:是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否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你能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吗?我想,我既然要追求理想的课堂就必须把这些准则作为我课堂设计的出发点。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觉得在课堂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不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设计一些温柔的“陷阱”,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进入一种悬而未结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体现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思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
本节课为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这节课重点让学生模拟造雨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先说一说水在大自然中的各种形态,学生的思维易局限在液态水上,且在说明云、雾的形态上易错认为气态,需再强化概念。
研究雨的成因第一次上课时用的是冷水,时间较长且只能看到小水滴;第二次上课改为热水,效果很好。
在学生分析实验各环节模拟雨的详细过程中,先提问大自然中的水是如何变成雨的,发现学生对水蒸气变为雨的条件不清楚,学生对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蒸发这两个环节分析的较好,冷玻璃的作用学生不易说出,考虑用热玻璃做对比实验的可行性并不高,只能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导。
本节课遗憾的是实验室条件不够,没有冰箱,未能让学生动手在课堂上造霜、造雾,仅能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造霜小实验,造雾小实验只能教给学生制作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回家做。
第二课时的蒸发对于学生来说普遍较难。
第一次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将一滴水滴在手背上想办法让它蒸发得快。
学生在操作后可以总结出手较干燥时水干得快,用手抹开,放在太阳下晒,大致可以说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中的一两点。
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微型课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案例反思《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东青实验学校刘依依作为一名涉世不深的科学教师,我的教学水平很有限,在如何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这方面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加热和冷却》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们认识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当然就得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身去经历,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老师奖励给大家的一块巧克力化了?为什么呢?学生们都认为放在口袋里太热了。
追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就想到了放在冰箱里冰一冰,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巧克力的形状变了。
于是我们开始新课的讲授了。
加热和冷却除了影响物体的形态,还会影响什么呢?为了引出本节课第三部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我们一起做了三个实验。
先对铜球进行加热,加热前演示铜球能顺利穿过铁圈,实验时发现加热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明显,所以要向学生解释这个实验的时间比较长。
加热铜球实验后,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铜球受热体积变大了,不能再穿过铁圈,而在冷却之后,又可以从铁圈中穿过。
这时候需要教师引出“体积”这个词,学生就能顺利完整地说出铜球受热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做加热和冷却液体和气体的实验。
先进行加热气体的实验。
我拿出塑料瓶后,提问瓶子里有什么?如果想对瓶子里的空气加热,我们还能用火吗?学生立即想到不能,瓶子会烧化。
这时引出另一种加热方法:热水浴。
空气的加热和冷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教师只要引出“体积”这个词,学生就能顺利完整地说出空气受热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
液体的加热和冷却实验现象也很明显。
返回通过这三个实验可以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规律。
科学课是非常有趣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很重要,善于总结的思维也是提高科学成绩的关键,设计精巧的科学实验使学生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反思龙川小学刘小朋本课有两个概念:蒸发和凝结的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证据的根本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设计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事实形成概念呢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服务较好的策略是: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的同时渗透核心概念;指导探究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揭示核心概念,汇报交流;形成科学概念游戏活动,加深概念理解。
本课一开始通过电磁炉烧水演示实验,就让学生来理解蒸发,水加热后由有形变为无形,用观察和讨论加上猜想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蒸发概念,然后进行后面的教学。
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用恰当的设计组织教学,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有多少技能训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还有小组合作。
科学课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目标:宁愿少学一点,但扎实一些;阐述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多展开一点。
这样,学得也扎实一点,印象深刻一点;学生兴趣也大一点,自信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多一点。
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
这节课,有哪些技能培养首先是实验,本课安排了演示实验:烧水;分组实验:造雾雨,造霜,应该说在实验方法上,学生还只是入门,表现在不会动,不敢做,“等”“靠”的现象很明显,实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第二是观察:观察贯串课的始终,但是怎么观察,观察目的交代不到位,指导不足。
第三是讨论,应该说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但是说不到点子上,需要其他课程与科学课良好的整合。
另外还有交流、假设预测、解释、小组合作等。
只是学生质疑的培养是欠缺的,如“造雨”实验,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实验材料准备不合适的影响,实验效果不理想,没能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欲望,指导不够。
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小学科学《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第1篇:小学科学《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第一课时上下来感觉一般,因为纪律比较好所以能较顺利地完成,但也存在问题。
没有能完全完成目标。
本节课学生主要有两个活动:做糖画及做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在本课中,两个实验能较顺利地完成。
但是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仅仅知道了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可以使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
没有介绍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导致理论没有与实际相联系,学生可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
实验*作的时候,学生完全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实验,第一步应该怎样,第二步应该怎样……没有自主参与的成分,完全在教师的“摆布”之下,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奋点。
况且我只是在自己的经验下告诉学生*作的步骤,对学生先前的经验认识不清,常常高估他们。
比如说,做糖画时,我对学生说:“当你们觉得糖被加热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把它倒在纸上,用筷子作画了。
”什么叫“差不多”的时候?所以,有好几个小组在作画时糖并没有完全熔化,还是呈现出固体状态。
实验时通过我的指导,由两个小组做的较好,其他小组则不尽如人意。
说到“干*“时也没能联系实际,好的同学可能会记得干*是个啥东西,但大多数学生可能不过一会儿就忘了。
说到干*时可以加上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给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了。
实验之前的要求要明确,各小组要分工好,不应该出现小组里由学生没事干的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第一课时上下来感觉一般,因为纪律比较好所以能较顺利地完成,但也存在问题。
没有能完全完成目标。
本节课学生主要有两个活动:做糖画及做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在本课中,两个实验能较顺利地完成。
但是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仅仅知道了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可以使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
没有介绍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导致理论没有与实际相联系,学生可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
实验*作的时候,学生完全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实验,第一步应该怎样,第二步应该怎样……没有自主参与的成分,完全在教师的“摆布”之下,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奋点。
【K12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外,也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动手实践。
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3、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学准备: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实验记录表、水槽、湿抹布、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冷水,热水,红墨水、烧杯20个、酒精、暖壶(内装热水)。
3、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4、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实验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过我们学校综合楼前面美丽的喷泉吧?那你有没有见过自己制造的小喷泉?想不想亲自看看?(想)好!那我就为大家做个“小喷泉”,用一个烧瓶,里面装一些水,为了便于观察,我把水染成了红色,现在我往这个烧瓶上倒热水,请大家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喷泉实验”:水从塑料管中喷出来,形成一个小喷泉)师: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生:水是怎样出来的?可能和什么有关?生:……师:是呀,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小喷泉”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
看看加热和冷却除了像我们上节课研究的,可以影响物体的形态以外,还会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
大班科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教案及反思
水的三态变化活动目标: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2.那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3.用多种感觉和体验水的变化的有趣和好奇。
活动准备:电热水壶一个、2人一块冰活动过程:*小实验:水→蒸气:在孩子共同关注下,观察烧开水,水和蒸气互变现象,看看电热水壶口往外冒气时,把一个盘子放在壶口上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蒸气凝成的小水珠。
蒸气→水:看看盘子上有什么,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触摸蒸气感受手的潮湿。
*让孩子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冰块,感知冰的特性,说一说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你能拿冰块多久,看看冰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小朋友很喜欢冰块,这些冰块被小朋友玩到融化了,你们回家可以做许多式样的冰块:彩色冰块、豆豆冰块、模型冰块……活动延伸:*孩子非常喜爱冰棍,由此引导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奥秘,既能染孩子进一步了解、感知冰的特征,有能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家园互动。
*小朋友回家做冰块玩。
活动过程的对话:孩子们看到老师准备电热水壶,又打了水,都围起来看。
荣一郎说:“水是软软的。
”小实验开始了,插电加热,很快水开了。
陈新说:“水壶唱歌了。
”张俊骞说:“水壶的嘴巴冒气了”。
老师说:“水壶的嘴巴冒气了,这个现象我们叫它什么?”有小朋友说冒烟、有小朋友说烧开水,蓝钧说是小乌龟,与水联系上了。
思考过程的观察记录黄劲说:“水蒸气。
”在孩子共同关注下,观察烧开水,水和蒸气互变现象,看看电热水壶口往外冒气时。
黄晨把手放进蒸气上:“我的手湿湿的。
”有几个小朋友好奇也来试试,老师把一个盘子放在壶口上发生什么现象?看看盘子上有什么,盘里有许多水珠。
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触摸蒸气,感受水的变化。
老师打开窗,水蒸气出去了,去哪儿?变成什么?有小朋友说,找它的好朋友玩。
只要黄劲说到天空变成白云了。
潘子健说怎么会变成冰呢?感受冰块的冰冷:孩子每2人一块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冰块,感知冰的特性,说一说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你能拿冰块多久,小手冻得受不了,一个个做鬼脸。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苏教版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苏教版整节课以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能较好地进行探究。
这些活动按照逐级递进、由表及里的顺序展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得到锻炼之余,思维得到了发展和训练。
通过对这节课的设计、准备、执教,我以下几点认识:1.合理的选择教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科学课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这个建议语言简炼,寓义深刻。
但在教学实践中想真正做到创新的使用教材不是一件易事。
教材的实验设计是理想化的,不一定符合教学实际情况。
我们要用教材教,遵循教材的教学设计理念,但是不能够教教材,教材中不合理的实验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大胆修改与创新。
根据实际,对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对活动设计加以完善和改造。
教材的活动设计反映了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
我们要根据《课标》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活动过程的设计加以完善和改造,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生动有趣、安全、高效,操作性强,有一定创造性。
在《在加热和冷却》一课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与修改,教材中观察蜡烛的变化,我改成了自制一个蜡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使实验效果更加的直观和明显。
教材中对于物体热胀冷缩的研究顺序是:固体——液体——气体,我就教材进行了分析,先从现象明显的液体入手,再研究借助物体来判断热胀冷缩的固体,最后是完全借助以重复使用。
(2)材料巧妙搭配单一的材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不利于学生归纳和概括概念,多样的材料会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也会使学生盲目的使用材料,让学生无从下手。
所以,材料要进行巧妙地搭配,变成有结构的材料。
蜡块和模具的搭配,能让学生体会自制蜡烛的过程,小玻璃瓶和细吸管的搭配既能研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又是提供给学生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材料,小平底烧瓶和气球的搭配,针筒和蜡烛油的搭配也是给学生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的材料。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水众所周知,水对人们既有害又利,生命离不开水。
学生对水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
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的各种姿态在大自然中的展示。
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科学实验室,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同学们通过欣赏教学图片,看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水,想象出: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尚在山间的涓涓细流凝聚在荷叶上闪闪的露珠,悬挂在枝条上晶莹雾松……都是水多姿多彩的化身。
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对水充满了好奇。
那么如何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呢?本节课我把握好三个步骤,一个难点(造雨.造霜.造雾),一个重点(水蒸发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在大自然中水可以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云.雾.雨.露.霜.雪.冰都是水的化身。
它们是由空气中的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在加热和冷却后呈现出的形态变化。
指导学生“造雨.造霜.造雾”的实验过程中,把握好这一教学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学生真切地看到水的多姿多彩的变化。
进一步认识了水的蒸发和凝结从中得出结论。
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当学生好奇地提出:空气中的水来自哪里是时。
我例举了人们晾晒衣服.河水蒸发等事例,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水的蒸发现象。
学生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
我把握这一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做好实验。
再根据日常生活中以往经验,发挥想象。
学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程度及周围的温度高低有关。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开阔了学生眼界,观察了水的变化和流动。
认识到在自然界中的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特别是水的变化。
总之,这堂课收获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加油。
第 1 页。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物理变化;2. 掌握水的沸腾点和凝固点;3. 能够描述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状态变化。
二、进修内容:1. 水的沸腾点和凝固点;2. 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3. 水的热力学性质。
三、进修重点:1. 水的沸腾点和凝固点的特点;2. 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3. 水的热力学性质的应用。
四、进修难点:1. 理解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2. 掌握水的热力学性质的应用。
五、进修过程:1. 导入新知识:请同砚们回顾一下水的三态及相变过程,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2. 进修新知识:介绍水的沸腾点和凝固点的观点及特点,让学生了解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3. 拓展知识: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状态变化,加深对水的热力学性质的理解。
4.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规律,加深对水的热力学性质的理解。
六、教室练习:1. 请描述水在加热到100摄氏度后会发生什么变化?2. 什么是水的凝固点和沸腾点?它们有何特点?3. 通过实验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状态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水的热力学性质及应用;2. 思考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3.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八、板书设计:1. 水的沸腾点和凝固点;2. 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3. 水的热力学性质。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水的热力学性质也有了初步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水的热力学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
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反思
龙川小学刘小朋
本课有两个概念:蒸发和凝结的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证据的根本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设计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事实形成概念呢?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服务?较好的策略是: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的同时渗透核心概念;指导探究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揭示核心概念,汇报交流;形成科学概念游戏活动,加深概念理解。
本课一开始通过电磁炉烧水演示实验,就让学生来理解蒸发,水加热后由有形变为无形,用观察和讨论加上猜想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蒸发概念,然后进行后面的教学。
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用恰当的设计组织教学,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有多少技能训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还有小组合作。
科学课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目标:宁愿少学一点,但扎实一些;阐述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多展开一点。
这样,学得也扎实一点,印象深刻一点;学生兴趣也大一点,自信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多一点。
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
这节课,有哪些技能培养?首先是实验,本课安排了演示实验:烧水;分组实验:造雾雨,造霜,应该说在实验方法上,学生还只是入门,表现在不会动,不敢做,“等”“靠”的现象很明显,实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第二是观察:观察贯串课的始终,但是怎么观察,观察目的交代不到位,指导不足。
第三是讨论,应该说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但是说不到点子上,需要其他课程与科学课良好的整合。
另外还有交流、假设预测、解释、小组合作等。
只是学生质疑的培养是欠缺的,如“造雨”实验,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实验材料准备不合适的影响,实验效果不理想,没能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欲望,指导不够。
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科学课,教师要完全知道自己要教学生什么,但是不要去灌输,而是要让孩子学得很开心,要鼓动学生主动地来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但又不是让学生去瞎摸。
科学教师有责任在学生心目中传输科学课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让更多的领导和老师认为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