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关于针对高考地理复习中试题的变式训练124
专题13 区域发展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
专题13 区域发展(2024·浙江1月)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与该区域的降水量和面积成正相关。
下表为2022年我国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状况,下图为甲、乙用水量的构成。
完成下面小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调节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可采取( )A .增加甲的降水量B .减少乙生活用水量C .甲乙间产业转移D .甲乙间跨区域调水 2.(区域发展差异)两省(区市)相比( )A .甲的人口数量更多B .乙第一二产业比例更高C .甲水环境压力更小D .乙的地下水回灌量更大【答案】1.D 2.B【解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甲地水资源总量小于用水量,水资源短缺;乙地水资源总量大于用水量,水资源盈余。
可以通过甲乙之间跨区域调水的形式,调节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D正确;甲地区降水量较少,说明其位于北方,由于其本身降水量较少,加上降水受大气环流影响,难以通过人工降雨等形式增加降水量,A错误;减少生活用水量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应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B错误;读图可知,甲地水资源短缺,但工业耗水量少,故产业转移对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关系不大,C错误。
所以选D。
2.甲人口数量=40亿立方米÷183立方米≈2200万人,乙地人口数量=353.1亿立方米÷605立方米≈5800万人,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量远大于甲,第一二产业比例更高,B正确;甲地水资源总量小于用水量,水环境压力更大,C错误;乙地水资源充足,地下水开采量较小,地下水回灌量较小,D错误。
所以选B。
(2024·浙江1月)总部位于深圳的某企业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商。
近年来,该企业为珠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制造等部门向珠三角其他城市扩散。
完成下面小题。
3.(产业转移对去区域发展的影响)珠三角地区被改造企业的变化是()A.二三产业融合B.生产的多元化C.工作岗位增加D.产品种类改变4.(产业转移对去区域发展的影响)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给珠三角地区带来的影响是()①强化城市的特色功能②促进同类产业分散分布③缓解城市间交通压力④增强城市间的产业联系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3.A 4.C【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商对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进行改造,使得其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能够促进二三产业融合,A正确;对于企业生产多元化、工作岗位以及产品种类影响较小,BCD错误。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乡村和城镇》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乡村和城镇》(2024·湖南)山西省新绛县西庄村附近盛产青石,自宋代以来形成了以石雕加工为主的传统手工业。
为保持行业的家族垄断优势,当地主要采取子承父业的技艺传承方式。
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下,西庄村规划建设了石雕工业园。
如图示意农耕时代西庄村石雕生产的空间次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乡村空间结构)西庄村形成图示空间次序,是因为()A.地形地势B.河流分布C.生产流程D.宗族关系【答案】1.C【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庄村在聚落空间层面,以生产流程为导向,形成一系列不同功能的场所空间,呈现出系统的生产空间链条,石雕制作经过采选石材—构图绘画—制坯—粗雕—精雕—打磨—抛光—做旧等多道极为复杂的工艺,形成了:马首山(采石)—西庄坡村(转运)—石雕场(选材、切割)—水池(清洗)—村里空地(粗雕、打磨)—庭院(创作、精雕、传授)系列生产空间序列,C正确;地形地势是影响聚落选址的区位因素,但不是影响空间次序的主要因素,A错误;河流分布、宗族关系不是影响空间次序的主要因素,BD错误。
所以选C。
(2024·山东)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
如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
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城市功能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A.交通方式较为单一B.生活服务设施不足C.生态环境质量较差D.居民消费能力较弱3.(合理规划城市)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A.扩大新城空间范围B.增加休闲娱乐场所C.促进就业本地化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合理规划城市)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A.平均出行距离增加B.工作出行次数减少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答案】2.B 3.C 4.D【解析】2.根据题干和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图分析可知,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超市、公园、医院、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居民需到新城外或者社区进行消费等生活活动,与交通方式是否单一关系不大,B正确,A错误;新城选址时应该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质量,且居民居住在新城,生态环境质量应该能满足需求,C错误;新城居民有非工作活动,而且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说明居民消费需求较多,消费能力较高,D错误。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洋流
洋流(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通过世界洋流模式图和分布图,能够识别洋流类型及名称,并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结合具体案例,能够解释某一大陆东西岸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备知识梳理1.概念: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________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影响因素:盛行风、密度差异、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
3.分类依据类型成因____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____流由于各个海区的水温、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性质(水温状况)暖流从水温______的海区流向水温______的海区的洋流寒流从水温______的海区流向水温______的海区的洋流[知识链接](1)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大西洋的海水比地中海盐度低,密度小,水面高,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下图)。
(2)补偿流秘鲁寒流受东南信风吹送,秘鲁沿岸表层海水离岸而去,下层海水上升到海面,来补偿流去的海水,形成上升补偿流。
4.洋流分布(1)世界主要洋流及分布①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写出下列序号代表的洋流名称。
海域主要洋流名称共有洋流太平洋D________、E____________、F 加利福尼亚寒流、G 东澳大利亚暖流、H 秘鲁寒流、I____________A 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西洋J 墨西哥湾暖流、K_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M 加那利寒流、N________、P 本格拉寒流印度洋Q 厄加勒斯暖流、R 西澳大利亚寒流②结合主要洋流分布,在下图中绘制大洋环流模式图。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答案在最后)必备知识梳理1.大气运动的原因:________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______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______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________的形式。
3.热力环流基本规律(1)一个过程:用箭头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①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
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1)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气流不一定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气流则由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区。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常见热力环流形成及影响精讲点拨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但是高空不适用于该规律。
1.常见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2.沙漠和森林之间的热力环流①白天,沙漠增温快,温度高,形成低气压;森林增温慢,温度低,形成高气压;白天在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3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3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精讲点拨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之间的海拔,就可以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或(n-1)d<H<(n+1)d,其中n为两点之间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如图中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Δd为等高距,H大为与陡崖交会的等高线的最大值,H小为与陡崖交会的等高线的最小值。
则图中n=4,Δd=100m,H大=400m,H小=100m,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计算公式上图实例陡崖的相对高度(H) (n-1)Δd≤H<(n+1)Δd300m≤H<500m或[300m,500m)陡崖的绝对高度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Δd400m≤H顶<500m或[400m,500m)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Δd<H底≤H小0<H底≤100m或(0m,100m][方法技巧] “十字相差法”求陡崖高度步骤:①找出较高点的海拔取值范围;②找出较低点的海拔取值范围;③作差。
如,求甲(900~1000m)、乙(300~400m)两地的相对高度图解如下:由此可知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介于500~700m之间。
3.局部闭合等高线的计算位于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在没有任何前提条件下,闭合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取其相邻两条等高线中任意一条等高线的值,如下图所示:4.大坝高度及长度的计算图中,A、B、C三处适合建坝的是A处。
坝底位于河床,根据附近等高线数值可知其海拔为150~200米。
坝顶有两种情况:(1)若坝顶的海拔为200米,则坝的相对高度为0~50米;坝长根据比例尺计算,约为0.5千米。
(2)若坝顶的海拔为250米,则坝的相对高度为50~100米;坝长根据比例尺计算,约为2千米。
真题感悟[典例1] [全国卷]如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m,瀑布的落差为72m。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3分,共计18分)1.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3毫米,画在一幅图上长1.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A. 1: 2B. 1: 5C. 5: 1D. 2: 1【答案】C【解析】1.5厘米=15毫米,比例尺=15: 3=5: 1,答:这幅图的比例尺是5: 1.故选:C.2.(1)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2.(2)下列地貌形态中与图中砾石滩成因最为相似的是()A. 下游泥滩B. 中游凸岸C. 上游凹岸D. 入海口处【答案】B【解析】(1)图示砾石景观属于颗粒较大的沉积物景观,常见于流速较快的大河中游凸岸,凸岸是沉积岸,可能有砾石沉积形成,B对。
下游泥滩沉积物颗粒细小,砾石沉积很少,A错。
凹岸是侵蚀岸,没有沉积物堆积,C错。
入海口多是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景观,泥沙沉积物颗粒较细,砾石沉积很少,D错。
故选B。
【答案】C【解析】(2)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形成,A错误;移动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B错误;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图中砾石滩成因是外力沉积作用在河流凸岸形成。
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成因相似,C正确;花岗岩风化球是风化作用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3.(1)白族民居中正房大多坐西向东,厢房在南北,正房对面是照壁。
下面关于民居说法正确的是()3.(2)近年来,不少国内居民“逃离北上广”、“归隐山水间”,成为“大理新移民”,其成因主要是由于()A. 该地主导风向为东南季风,坐西朝东可接受更多水汽B. 苍山与洱海之间,晚上吹较冷的山风,坐西朝东可避风C. 白色照壁在白天可反射太阳光使正房保持凉爽D. 由于该地地势东高西低,房屋可依山傍水而建【答案】B【解析】(1)从图中的风向图可知,该地盛行西南季风;苍山山顶夜晚降温速度快,气温低、高压高,洱海降温速度慢,气温高、气压低。
高考地理地貌主题型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地貌主题型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东南部(图甲)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乙),最大直径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
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形成原因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
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550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供充分的矿物质。
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丙)。
(1)推测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的地质过程。
(2)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机理。
(3)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失,请从自然地理方面为其提供依据。
(4)某游客欲在摩拉基海滩用手机尽可能多且清晰地拍摄圆石,请指出其应考虑的拍摄条件。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七百弄乡位于广西西北部,远看是一片浩瀚无边的石峰海洋,近看奇峰林立,峰丛环抱着一个个洼地。
洼底常见一组组人为开发的同心圆梯田,当地人称为“龙卷地”。
此地区是生态环境特别脆弱、人类生存最艰难的地区之一。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带领农民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道路。
图甲为七百弄峰丛洼地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为七百弄位置示意图及“龙卷地”景观图。
(1)说明七百弄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
(2)分析该地区“湿润气候下的特殊干旱现象”的成因。
(3)分析当地人工开发“龙卷地”的原因。
(4)推测当地为实现脱贫致富可能采取的措施。
3.(2019·山东师大附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的风沙堆积地貌(下图)。
青海湖区西岸沙漠广布,北岸几条大河形成河口三角洲,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沙丘的东部为南北走向的山地。
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湖岸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
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高考复习中关于地理学习迁移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高考复习中关于地理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摘要: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问题情境的设置,而且入题的视角比较新颖,突出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这样势必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提高。
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则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地理教学;知识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把已学到的技能在学习其他类似新技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得知识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可见学习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基本问题。
那么,在高三复习中如果突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呢?一、建构知识和技能框架,形成知识迁移的基础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牢固,就越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效果也越显著。
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技能框架,使学生获得高度概括化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比较注重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机械记忆,而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形成却相对薄弱,而这一点恰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熟悉、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增强授课的目的性,并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依照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程知识,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理解清楚,并建立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以便于记忆。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在面对相类似的、新的问题情境时,就能进行知识迁移,进而解决新的问题。
如:对区域的学习,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如何来分析一种区域,即通过地形、地理位置、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等在内的自然条件,再依次分析包括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政策、金融、科技等在内的人文条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填图训练
第一部分世界区域常考地图集中呈现核心区域系统盘点变式填图重点训练目录陆地和海洋 (2)世界地理分区 (4)世界的气候 (5)亚洲 (7)东亚 (8)日本 (9)中亚 (10)东南亚 (11)南亚 (12)中东—西亚 (13)非洲 (14)欧洲西部 (15)德国 (16)俄罗斯 (17)北美 (18)美国 (19)拉丁美洲 (20)巴西 (21)大洋洲 (22)澳大利亚 (22)极地地区 (23)陆地和海洋填绘要求:①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②填出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③填绘各大洲的分界线。
④填出沟通四大洋的海峡名称。
变式填绘:1.在下面三幅地图中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填绘各大洲的分界线、填出沟通四大洋的海峡名称。
2.按要求填图。
(1)填出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岛屿(半岛)、海峡等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2)填出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大洲名称。
A ;B ;C ;D ;E ;F ;G ;(3)填出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大洋名称。
甲;乙;丙;丁;世界地理分区填绘要求:填写世界地理各分区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世界的气候填绘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代表不同的气候类型,将该气候类型在世界分布的各个区域涂上相应的颜色,图上表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变式填充:亚洲填绘要求:①填出亚洲濒临的海洋。
②填出亚洲主要的半岛、岛屿。
③填出与亚洲相邻的大洲。
④填出亚洲和其他大洲分界线的名称。
东亚填绘要求:①填出东亚濒临的边缘海。
②填出朝鲜海峡和巴士海峡。
③填出东亚的国家及首都名称。
日本填绘要求:①填出日本海、濑户内海和太平洋。
②填出日本四大岛屿的名称及其首都名称。
③填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国家名称。
④填出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名称。
中亚填绘要求:①填出中亚五国及周边国家中国、俄罗斯。
②填出图中主要河湖:阿姆河、锡尔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里海、咸海的名称。
③熟悉本区的经纬度位置。
东南亚填绘要求:①填出太平洋、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
2024年天津实验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卷
2024年天津实验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项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天津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天津港建设的内容指出:“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港口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充分发挥,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500万标准箱。
”读下面四幅天津景观图,完成1~2题。
1.关于四处景观,代表天津的河海文化地域特色的有()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以下内容不符合天津港发展的有利条件是()A.天津港是环渤海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B.天津港是优良的天然深水港,成为北方最大的国际集装箱港口C.天津港与多条公路、铁路干线有机相连,对外交通发达D.天津构建“津城”、“滨城”双城格局,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某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中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石炭系—二叠系砂岩、粉砂岩和页岩,侏罗系各类喷出岩。
如图示意该地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
据此完成3~4题。
3.从奥陶纪到石炭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4.图中花岗岩()①切穿了背斜核部②切穿了向斜核部③晚于侏罗纪形成④晚于二叠纪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怀特基急流是出现在赤道印度洋表面的东向急流,仅在部分季节出现。
厄尔尼诺能改变怀特基急流的强度,进而影响东印度洋表层海水盐度。
在厄尔尼诺期间,索马里附近降水增加,水温上升,气压下降。
如图示意不同季节赤道附近印度洋表层环流,据此完成5~6题。
5.怀特基急流主要出现的季节可能是()①春季(4﹣5月)②夏季(6﹣8月)③秋季(10﹣11月)④冬季(12﹣2月)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在厄尔尼诺期间,怀特基急流()A.增强,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上升B.增强,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下降C.减弱,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上升D.减弱,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下降某科考队到我国某山地考察。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4课时大气受热过程
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4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精讲点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分析生产、生活现象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①大小②应用举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西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西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
砂砾层对西瓜生长自然条件具有改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真题感悟[典例] [2020·全国Ⅱ卷]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解题能力培养]第(1)题: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辐射电磁波波长越短。
第(2)题:第(3)题:[答案] (1) (2) (3)变式演练[2024·云南大理模拟]2023年11月26日我国某城市的天气状况为: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4℃和21℃,天气晴朗。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当日该城市气温特点的原因是( )A.①减弱,④增强B.②减弱,③减弱C.①增强,③减弱D.④增强,③增强2.当夜该城市出现的天气现象与下列古诗词描写景象相近的是( )A.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B.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C.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D.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雾凇”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字林》:“寒气结冰,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
2023-2024学年河北人教版高考专题地理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河北人教版高考专题地理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
下图为某地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图。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图示农业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 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B: 为生态混合型农业C: 河西走廊可大面积推广D: 为自给自足型农业(2)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指的是()①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②过度垦荒导致荒漠化加剧③小农经营使得粮食单产降低④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3)下列关于我国发展有机农业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②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③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④科技发达,便于农业技术推广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BDC【解答】(1)由材料可知,有机农业是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因此有机农业属于生态型农业,该地有花卉、农田、猪场、鱼塘、蔬菜等,因此也属于混合型农业,B项正确;蔬菜种植、鱼塘养殖等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A项错误;该地有鱼塘,而河西走廊水资源紧缺,故不可能大面积推广,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花卉、鱼塘、蔬菜等都投入到了市场,说明商品率高,属于商品型农业,D项错误。
故选B。
(2)资源代价主要指农业不合理灌溉;环境代价,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问题等。
故选D。
(3)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之一,②正确;材料中提到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③正确;我国耕地比重小,且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红壤,土壤贫瘠,①错误;由材料可知,有机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技术,而我国目前科技并不是普遍发达,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的知识技术水平仍然较低,④错误。
2024年新课标卷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12024年新课标卷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2024年人教版高考地理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人教版地理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临太平洋,西接欧洲B、南濒印度洋,北临北冰洋C、东临太平洋,西靠欧洲D、南临印度洋,北接欧洲2、以下关于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位于我国东南部,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B、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西北部,云贵高原位于我国东北部C、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东南部,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D、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东北部,云贵高原位于我国东南部3、下列关于河流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上游通常侵蚀作用强烈,常见V形谷;B、河流中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常见三角洲;C、河流下游流速快,常形成瀑布;D、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强烈。
4、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变暖导致所有地区的农业产量增加;B、降水模式的变化不会影响农作物种植;C、气温升高可能使一些地区作物生长季节延长,但同时也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D、海平面上升对农业生产没有影响。
5、我国四大高原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平均海拔约4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是:A. 黄土高原B. 云贵高原C. 四川盆地D. 青藏高原6、关于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冬季盛行西北风,降水稀少B. 夏季盛行东南风,降水丰富C. 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D. 季风气候区域分布广泛,但影响不大7、关于我国河流特征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 长江因其水量大,被称为“黄金水道”B.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C. 珠江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D. 黑龙江是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8、下列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我国水资源分布均匀,南北差异不大B. 耕地资源丰富,且分布均衡C. 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地区分布不平衡D. 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人均占有量较高9、在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自然地理现象的是()A. 城市绿化B. 沙漠化C. 长江断流D. 互联网普及 10、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A. 黑龙江流域属于北方地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B. 西南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C.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D. 西北地区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11、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形以平原为主B. 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C.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D. 高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12、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主要功能包括:A. 发电与灌溉B. 防洪与供水C. 航运与旅游D. 拦沙与养殖13、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下列哪个现象与地球自转速度无关?A. 昼夜更替B. 海洋潮汐C. 四季更替D. 时差产生14、以下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A. 位于东半球,北半球B. 位于西半球,南半球C. 位于东半球,南半球D. 位于西半球,北半球15、下列关于中国地形特征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高中地理 游荡河道与辫状水系(附高考分析和变式训练)
游荡河道与辫状水系(附高考分析和变式训练)1定义游荡河道是指河槽断面宽浅,江心多沙洲,水流散乱,沙洲迅速移动和变形,主流位置迁徙不定的河道。
该类型的河道平面上呈现水流散乱、形似发辫,因此称为“辫状水系”又称辫流。
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
雅鲁藏布江中游辫状水系2特点辫流的特点是多分支、宽深比大、弯曲度小、散乱无章、变化迅速的河道。
辫流所以有这些特征主要是因为流量不稳定,暴涨暴落,相对于流量而言,含沙量很大,并且不均一。
当洪峰到来时,这种河流迅速拓宽它的河床,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洪峰过后,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这样,到下一次枯水位时就会看到槽道的分布面目全非,有的槽道作了大幅度的迁移,因此这种河道也称为游荡型河道。
3形成辫状河道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流量很不稳定,含沙量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
后者使河岸易被侵蚀,易于崩塌,更增加了河水的含沙量。
这一切都有利于河床的展宽,河水变浅,堆积旺盛,河道迁徙。
辫状河流常出现在冰川末端,由冰川融水构成,或出现在水流不稳定,含沙量大的山区与山前河流上。
黄河下游虽发育在大平原上却为典型的辫状河,那是因为黄河从黄土高原获得了大量泥沙,并且泥沙粒级主要是粉砂、细砂和粗砂,河岸易蚀而不稳定。
黄河易淤易徙易决,自古已然。
由于黄河下游多地上河,从卫星影像图和航空照片上都很容易判读出华北平原上的黄河古河道来。
历史时期黄河曾多次大致以郑州为顶点作大规模的摆动,有时摆到山东以北,有时摆到山东以南,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以河南省境内的黄河下游段及永定河下游等河段为典型。
河道的弯曲系数较小,整体形态较顺直。
横断面十分宽浅,水流散乱,主槽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均很大,河势变化剧烈,特别是在汛期,有时一昼夜来回摆动数公里。
游荡型河流大都处于强烈淤积状态,故河床不断抬高。
地理实践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分析与备考建议
地理实践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分析与备考建议作者:陆士明张逸盈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14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地理实践力素养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的培养手段、表现与评价载体、培育目的。
受制于纸笔测试的考试形式,在高考中难以通过真实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来评价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表现水平。
浙江省2023届学生是首届参与“新高考”的毕业班考生,高考地理试题对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层级的测量与评价引领地理新课程的改革方向,使其备受关注。
一、地理实践力考查的现状1. 地理实践力的备考现状(1)课程资源不足,活动难以设计实施地理实践课程的开发需要结合校园硬件与软件。
一方面,部分学校校园地理园和地理学科教室的配置尚不成熟,能够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数量与形式较少。
另一方面,教师对实践类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仍在逐步完善中。
(2)课堂时空限制,学生难以亲身实践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并从中感受思维发展的过程,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然而传统课堂40分钟的时间,标准化教室的空间,有限的课时,导致较难实施长课时的户外地理实践活动。
(3)考查形式局限,考试难以评测表现在纸笔测试中,学生难以亲历信息的获取、调查过程,命题人倾向于呈现已获取的数据与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4要求中,适合于纸笔测试考查形式的素养要素(表1)。
2. 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方向汤国荣认为命题者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通过三个途径进行[4]:虚拟实践情境,设计行动方案;再现实践情境,分析地理事象;提供考查结果,探究地理问题。
经过对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梳理,发现命题者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多以通过设置地理实践活动情境或者给定地理实践活动资料等方式搭建表现与评价的载体,进而考查学生转化处理信息、分析地理原理与设计实践方案等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方向示例(表2)。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6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的演化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6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的演化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一认识地球圈层结构精讲点拨真题感悟[典例1] [北京卷]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可推断(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解题能力培养][答案]变式演练[2024·浙江宁波调研]从当地时间2022年8月3日开始,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的法格拉达尔火山持续喷发,熔岩从火山周围的地裂缝中流出,喷出的有毒气体严重威胁着附近村庄居民的安全。
如图示意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完成1~3题。
1.火山喷发对当地大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改变大气成分B.改变大气垂直分层C.降低大气密度D.增加大气层厚度2.该火山喷出的有毒气体主要来自( )A.甲层B.乙层C.丙层D.丁层3.乙层以上的部分为( )A.地核B.地幔C.地壳D.岩石圈感悟:能力点二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精讲点拨1.岩石(地层)及化石对古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1)岩石(地层)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特征(2)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特征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断层线晚于被它破坏的岩层,若向上延伸到某一岩层突然消失,则上覆岩石又晚于断层线形成。
(4)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岩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形成岩层的时代地壳下沉。
(2)若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上升。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地壳曾经下沉,形成了该年代的岩层,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真题感悟[典例2] 读某地地层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个地层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⑥⑤D.③④⑤⑥(2)如果在地层⑥发现了侏罗纪的化石,那么,下列对其它地层形成时间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地层形成于白垩纪B.③地层形成于三叠纪C.④地层形成于二叠纪D.⑤地层形成于寒武纪[解题能力培养][答案] (1) (2)变式演练下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
山西省地理高考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2024年山西省地理高考仿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B、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C、地球自转的周期与公转的周期相同D、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变化2、关于我国地势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B、地势分布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类型C、地势起伏较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D、地势分布呈现明显的东西部差异3、下列关于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B.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C.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D. 地球公转产生季节变化4、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所有纬线长度相等B.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C. 纬线指示南北方向D. 经线指示东西方向5、关于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河流源头通常形成河漫滩B. 中游地区常见三角洲地貌C. 下游地区多见峡谷地貌D. 在河流的不同地段,侵蚀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上游以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中下游则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
6、下列哪种现象最能体现地球内部热力作用?A. 海陆风B. 地震的发生C. 河流沉积作用D. 冰川侵蚀作用7、题干: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东部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高原、山地为主B. 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C. 南部地区以高原、丘陵为主,北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D. 东南沿海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西北内陆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8、题干: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类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东部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 西部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 南部地区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D. 北部地区主要为寒带气候9、下列关于河流侵蚀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溯源侵蚀导致河流长度增加。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
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5.(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答案在最后)必备知识梳理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夜弧(1)划分:晨昏线(圈)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如下图所示:(2)意义昼弧和夜弧的________,反映了该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
昼弧长于夜弧,则________;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昼弧短于夜弧,则________。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________。
(4)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________小时。
[知识链接](1)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①“北进南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推进,极昼范围从北极点向南扩大。
②“南撤北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撤,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缩小。
(2)昼夜长短的空间对称特点①相对于地轴对称的点(A与B、C与D)(即纬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
②相对于赤道对称的点(A与C、B与D)或地心对称的点(A与D、B与C):南北半球昼夜相反(即北半球点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点的夜长)。
(3)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①关于夏至日、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与B、C与D):两地昼长、夜长相等。
②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与C、D与A):一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
二、四季的更替1.成因2.划分(以北半球为例)[知识链接]二十四节气图判读(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基本规律①任意相邻的两个节气,时间上相隔约15天。
②相对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同一纬度。
对任何一地,此两天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均相同。
如芒种与小暑、立冬与立春。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精讲点拨1.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复习中试题的变式训练(附参考答案)例一:图3是“某区域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圈回答6-8题。
(江苏高考题)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a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B.b山脉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C.c地处于世界最大的河流流域D.d所在地形区为东非高原7 流经e海域的洋流(D)A.为西澳大利亚寒流B.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洋流C.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D.由高纬流向低纬8 e海域与f海域的温度(T)、盐度(S)相比(D)A.T e>T f; S e>S f B.T e>T f; S e<S f C.T e<T f; S e>S f D.T e<T f; S e<S f 本题以南美洲南回归线段的剖面图为素材,考察了学生对气候类型、板块运动、河流地形、洋流、海水温度和盐度等知识点,主要是考察了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在高考复习时,可再增加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也可增加经济地理方面的知识可设置下面两道选择题和综合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高原d在每年7月份的时候草木茂盛,降水丰富B c处附近有世界上装机容量居第二的水电站C1月份的时候b山峰的雪线达到一年中最低D a处国家拥有丰富的铁矿,是世界主要铁矿出口国。
2关于d处国家经济的正确叙述是A该国是所在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A)B该国的农业生产类型中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C该国的首都位于东南沿海,是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合二为一的城市D该国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是香蕉综合题:1若地球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则e处的洋流性质为暖流,流向为从低纬流向高纬。
2 d高原上的动物因气候的变化是否进行南北半球之间的迁移?否。
3该大陆的最南端有无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无,为什么?亚寒带针叶林分布于500—700大陆,南美洲在此纬度无大陆分布。
解析:该题考察南美洲在自然带、水电开发、矿产、农业、城市和人口方面的知识,其中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是相反的,很多学生会走入这个误区;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已经次于中国的三峡水电站;b山峰的雪线在7月份也就是当地的冬季应达到一年中最低海拔位臵;a处位于智利,因学生对这里是否是智利还是秘鲁把握得不是很到位,由此考察学生对地图内容的记忆能力。
d高原在南回归线处位于巴西境内,所以第二题主要设臵考察有关巴西的经济地理内容。
若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则全球风带方向发生改变,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变为西南信风,中纬西风变为东北信风,那么,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变为顺时针方向,原秘鲁寒流将变为暖流。
巴西高原的热带稀树草原只分布在南半球,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不会象非洲大陆上的动物在南北半球之间进行迁徙。
例二:图13是“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正常年份位置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29-30题。
(2006年江苏高考题)29.关于锋面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有(CD )A.雨带的年内推移使北方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加B.雨带快速通过的地区汛期较长C.雨带的北侧盛行偏北风,南侧盛行偏南风D.雨带的北移由夏季风的强弱决定30.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AC )A.雨带位于a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B.雨带位于d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C.雨带位于f时,东南沿海台风活跃D.雨带位于g时,长江流域干旱少雨本题主要考察我国的锋面雨带的正常移动情况,以及相关地区的旱涝空间分布情况,该题可变式为下面的双选题1关于我国的锋面雨带的正确叙述的有(AB)A我国多锋面雨的主要原因是和我国的纬度位置有关B季风环流的季节变化也是影响我国锋面雨带移动的重要原因C来自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对我国的雨带移动不产生影响D亚速尔高压的势力强弱及位置的变化会对我国的雨带移动起较大的影响2关于锋面雨带的位置移动及相应时间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正确的是A雨带位于a处时,在斯里兰卡附近自东向西航行的轮船逆风逆水(BD)B雨带位于c处时,我国的西双版纳开始进入一年中的雨季C雨带位于e处时,地球的公转速度比较慢D雨带位于f处时,夏威夷海岛附近的海面比周边海洋要低一点解析:我国的雨带移动和时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时间世界各地的气候、气压中心的气压、北印度洋的洋流流向、地球的公转速度以及因气压的变化而导致的海平面的高低都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可考察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如我国处于中纬度地区,容易受北方的冷气团和南北的暖气团活动的影响,锋面活动频繁;而因海陆热力差异原因而形成的东亚季风的活动对雨带移动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每年6、7月份的时候,来自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势力强大的时候也可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北影响到我国的长江流域,叠加在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上,使我国的降水异常偏多;雨带位于a处时,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所以在斯里兰卡附近的自东向西航行的轮船应该是顺风顺水;我国的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5-10月为一年中的雨季;雨带位于e处时,为7月份,地球公转至远日点,公转的速度较慢;雨带位于f处时,北半球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对海面的压力增大,所以海平面相对于周边海洋洋面要低一些。
例三: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4分)(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高原和华北平原。
(6分)(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14分)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
(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
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12 次。
(5分)此高考题主要由沙尘暴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我国地形区的分布、自然带的特点和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由此还可变式为下面的选择题:1沙尘暴属于D导致。
A冷锋B暖锋C快行冷锋D准静止锋2和沙尘暴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是(D)A内蒙古草原的过度放牧B上个世纪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原围垦活动C发菜价格的上涨导致内蒙古草原地区大面积采收发菜D亚洲高压势力较弱解析:沙尘暴的特点是锋前暖气团水汽含量少而形成大风,风速较快,是由于冷锋南下的速度较快,从而使地面表土被风卷入大气并随风南下的结果;是形成沙尘的内因,而地表植被的破坏使得大气与地表的摩擦力减小,植被的防风固沙作用弱化,植被破坏的原因有当地牧民过度放牧,草皮被破坏,围垦活动使地表疏松,浮土增加,因草原地区生长的发菜谐音“发财”,市场需求增加,致使价格上涨,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采收发菜,每采收一千克的发菜,就要破坏一亩的草场,也是诱发沙尘的原因。
发生沙尘的时候,亚洲高压势力强大,使得气压梯度力加大,是和沙尘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例四:(26分)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天津卷)图1(1)请分别说明图中长江、渭河流向不同的原因。
(4分)长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渭河:地势西高东低(2)图中所示长江、黄河河段的下游,已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对嘉陵江、渭河相同的影响有哪些?(4分)流速降低:加快泥沙淤积(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3)分别说明a、b两市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及其影响。
(8分)a城市:地表起伏较大,土地利用难度大;邻近的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
b城市:地形平坦开阔,空间拓展余地较大;邻近的河流水量有限,水源不足。
(4)分别说明两城市辖区内,享誉中外的旅游资源主要属于什么类型?(4分)a城市享誉中外的旅游资源主要为自然景观;b城市旅游资源为人文景观。
(5)说明b城市旅游资源突出的特性和价值。
(6分)a城市:很多文化景观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非凡性更加突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性突出;b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更高。
此题主要通过两个区域地理比较,考查地形、水文、城市、旅游、景观等知识,该题可变式为:1、甲图中长江河段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该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是河谷,剖面形态为V型(U型、V型)。
2、若此长江河段有部分地区岩石为石灰岩,则容易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在旅游景观中属于地质景观;在该景观地区不宜建水库大坝的原因是什么?地下裂隙发育,容易导致水库水体下渗。
3、乙图中山脉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该等温线还经过淮河,同时又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4、乙图中的流域在2003年发生特大水灾,而形成该水灾的降水量并不是历年最大,请分析原因?①秦岭地区植被遭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床淤积抬高,②下游三门峡水库的建成回水使得渭河水位抬升,水流速度减缓,洪水不易下泄。
解析:长江三峡段处于长江上游,流速较快,所以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侵蚀力较强,使河道加深拓宽,形成V型谷;该河段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石灰岩易受溶解侵蚀,从而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属于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景观。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不仅是冬季0℃和暖温带与亚热带的界线,而且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界线。
近几十年来,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渭河成为“悬河”,致使行洪不畅。
河槽变浅,流量锐减,严重的滞洪导致河水漫滩,造成百年难遇的大灾。
据测算,今年1吨洪水中,含沙量竟有486公斤!渭河已变成名副其实的泥河。
所有这些,致使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造成渭河河床淤积抬升、南山支流倒灌;秦岭地区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和三门峡水库高水位运行则是造成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多运用变式训练的方法,可以拓宽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试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主动产生发散思维,提高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