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3篇)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存在问题以及实践探索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和实践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 提高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如实验设备、实践基地等,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深入开展。

2.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考核评价体系。

3.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4. 学生实践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实践意识不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1)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2)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客观评价。

2.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1)增加实验设备投入:加大实验设备投入,提高实验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拓展实践基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拓展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3.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1)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实践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3篇)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际工作环境,通过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各种实际问题,需要自己思考、分析和解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项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践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现状分析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但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3.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措施1.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基础化学开放性实验管理模式的探索

基础化学开放性实验管理模式的探索

医药类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为医药行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其教育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及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实验室开放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将“实验室开放”列为一个主要观测点,所以实验室开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大势所趋。

高职高专院校也应该在探究开放性实验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验室开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我校基础化学实验的现状及学生的特点我校是由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而成,2002年2月份成为全国最早独立设置、浙江省唯一一所医药类专科层次高等院校。

学校于2005年6月份成立了实验实训中心,目前中心拥有2幢实验楼和1幢实训楼,总计实验教学面积15000平方及实训面积2800平方。

总中心下设立了6个分中心,中心经过这几年的改造建设形成了具有统一规格的实验室内部环境,还配备了薄层扫描仪、高效液相、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电子显微镜等精密仪器。

化学实验分中心是其中的一个分中心,主要负责基础化学实验、实训等实验科目。

基础化学实验是我校学生的必修实验课程,它包括药用基础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验内容,是我校药物制剂、化学制药、应用生物、药物质量检测、食品质量检测、中药制药等十几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

该实验的学生总数达6100余人。

全校现有基础化学实验室12个,每个实验室能容纳20位学生,实行实验教学小班化,由于实验室的现有规模、实验人数、各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差异,使得实验周期很长,每个班级要两个星期甚至三个星期才轮到一次实验。

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1)实验内容陈旧,基本都是验证性的,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2)实验教学方法落后,以灌输、模拟、验证为主,实验教材编写得很详细,学生只需按规定好的实验步骤与方法“照方抓药”,在整个实验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摘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推进实习实训计划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技术能力和应用能力。

这些途径有助于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并与产业实际接轨。

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计划、创新能力、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求职市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课程、实践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产学研合作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学校还应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内容。

推进实习实训计划也是重要的培养途径,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出新思路,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以上途径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高职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者:张彦芳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18期张彦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21)摘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探索了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深入企业调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校企结合、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校企结合职业技能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95-01我国职业教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内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教育行业中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职业教育是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优秀的人才,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以下就高职教育中加强应用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

1 深入企业调研为了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1)企业数量、规模及区域分布。

(2)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状况、生产水平、生产及设备管理水平、发展前景。

(3)不同工作岗位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等。

企业调研的方式可灵活多样,职业院校可通过企业参观考察,还可邀请企业人员到校座谈,毕业生问卷调查和回校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调研方式[1]。

2 深化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深化教学改革。

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程度是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

目前,高职教育还存在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学校应按照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按照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特点制订培养目标,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后,学校还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坚持以技术实践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倡导“应知应会,技能领先”,文化理论课“必需”、“够用”为度,重在技能培养[2]。

同时,为适应企业生产岗位对技术、工艺与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要不断进行改革教学方法,使高职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角色要求,积极应对职业环境。

构建分类培养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构建分类培养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摘要:基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成都学院主动适应,积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为依据,不断细化人才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分类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

高校怎样应对这种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不同目标定位、不同规格的学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成都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以“近期求就业,远期求发展”为培养原则,尝试分类培养,形成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构建了侧重培养“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三类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社会人才的分类与构建分类培养体系的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社会人才分类是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进行分类,总体上讲分为两大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后者又包括三类: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

一般认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培养研究型、工程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型、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是一个大框架,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自身特点绝不仅仅是单一层次、单一规格的,这就为构建分类培养体系提供了依据。

成都学院在面临当前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以确保学生就业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在行业内的后续发展。

重在培养学生后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工程型和技术型为基础,同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细化人才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细化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1.分类培养目标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就业对人才的需求,成都学院细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将我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为三种类型:技术型、工程型和研究型。

校城融合全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都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校城融合全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都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Modem Special Education (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20年第22期22nd Issue 2020校城融合 全程实践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都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彭韵潼*卢悦莫春梅刘颖*彭韵潼,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融合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E-mail =392049718@ o(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成都 610106)[摘要]成都大学是由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成都市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在专业与学科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服务城市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打造方向明确的学术与教学团队,与行业建立协同育人 机制,搭建全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教学改革促发展,以课程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以科研反哺教 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特殊教育人才。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50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是四川省最早开设特殊 教育专业的院系。

2007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 专科生;2010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被四川省教育厅授牌确定为“四川省特殊教育师资培 训中心”;2020年,在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点下增设特 殊教育领域,并将于2021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逐步实现了人才培养层次从专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升级。

经过13年的发展,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上一步一 个脚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专业建设“专业”,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中国、前苏联等国家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⑴; 潘懋元教授在其《高等教育学》中将专业定义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闵。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对社 会需求的反映,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以城市与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不断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师资队 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搭建、加强国际交流等多种渠道,不断强化专业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3篇)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我国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高校一、引言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岗位技能,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完成项目。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同时,实践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能够促使高校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同时,实践教学还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4. 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为高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我国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但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3.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叶树江:需求导向,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_20140508114747_4928

叶树江:需求导向,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_20140508114747_4928
需求导向,合作育人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Demand and Cooperation-oriented Education and Culture of High Quality Personnel Geared to Applied Engineering
黑龙江工程学院 叶树江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e Shu-jiang 河南· 驻马店
Heilongjiang Province(Industrial base) • upgrade of industry • developing higher-end industries • developing tertiary industry
哈 尔 滨 市 产 业 布 局
实践
Practice
实践
Practice
实践
Practice
1952-2014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年3月
Heilongjia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Harbin Engineering College
“大交通、大测绘” 行业特色
macro-communications and macro-surveying and mapping
认识
Cognition
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参加“双元制” 项目融入企业;
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
发,服务于企业; 学校通过成立“跨学科的能力中心”,将全校的科研实力
和服务能力整合起来,面向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
政府则通过不同的资助项目或政策推动校企合作。 服务区域经济,注重校企合作,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一方 面使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地方产业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为 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人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突出 并强化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实践教学(3篇)

生产性服务业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实践教学成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实践教学的意义、内容、方法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生产性服务业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生产性服务业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产性服务业实践教学涵盖了多个领域,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4.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生产性服务业实践教学的内容1. 市场营销实践教学(1)市场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及潜在客户。

(2)营销策划: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包括产品定位、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

(3)销售技巧:教授学生销售技巧,如电话销售、面对面销售等。

2.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1)招聘与选拔:指导学生进行招聘广告设计、简历筛选、面试技巧等。

(2)培训与开发:培养学生进行员工培训、绩效评估、职业发展规划等。

(3)薪酬与福利管理:教授学生薪酬设计、福利管理、绩效考核等。

3.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1)财务报表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状况。

(2)成本控制:培养学生进行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

(3)预算编制与执行:教授学生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等。

4.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1)物流规划:指导学生进行物流网络设计、运输方式选择、仓储管理等。

(2)供应链管理:培养学生进行供应链设计、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等。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训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训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对于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压力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训。

首先,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更为重要。

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安排,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准确、高效地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注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越来越快,一个人只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不够的。

因此,应用型技能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这种综合能力,培训课程应设计成多学科交叉的形式,引入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员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还应注重实践案例的引入。

实践案例是培养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

通过引入实践案例,学员可以了解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实践案例还可以帮助学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因此,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案例的运用。

此外,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还要注重个性化培养。

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兴趣都不同,因此,培训过程应根据学员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通过了解学员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根据学员的特点和优势,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帮助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的效果。

个性化培养能够更好地满足学员的需求,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总之,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生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生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视角出发 ,深入讨论学生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


发 展型 学 生工 作 模式 的特 点 及 内容
理” 向 “ 开放式管理”、 由 “ 问题式管理” 向 “ 发
我 国高校 学生工作 依 次经历 了灌输 型 、管束 展式管理”的转变 ;沟通 方式要求完成从传统沟通
( 一)应用型人才的分类 根 据 联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第 2 届 大 会通 过 的 9
义 的课程理论为依据 。工作方法要实现四个转变 :
教 育方法要求完成 由 “ 灌输 式”向 “ 启发式”、由 “ 说教式”向 “ 体验式” 的转变 ;管理方法要求完
成 由 “ 性 管理 ” 向 “ 性 管 理 ” 、 由 “ 闭式管 刚 柔 封
国际教 育标准分类法 (n en t n lS a d r I tr a i a tn a d o
C a sf aino d c t n,I C D) ,教育计 ls ic t f u ai i o E o S E 划的方 向分为学术方向 ( e r t al r n e ) t oei l oi td h c y e 与应用方向 (r ci l r n e )。根据这一分 p a t al o i td c y e
知识 的广度和深度及设计 、规划、决策技术创新能 识 、实践锻炼能力 。由于素质是人 内在的、相对稳
力。 ( )应 用 型人 才 的培 养 三
定 的身 心特征及其结构 ,所 以,素质的提 高相对于 知识 的学 习和能力 的培养是相对缓慢 的、滞 后的, 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消化吸收、 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 重点在于知识 的学 习、 能力的培养和坚持 。

“双主体”、“双导师”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主体”、“双导师”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主体”、“双导师”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姜倩倩李媛媛曹慧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6期姜倩倩,李媛媛,曹慧(潍坊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摘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依据潍坊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企业资源,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探索和实践了“双主体、双导师”制的改革思路,以期推动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实施应用。

关键词:双主体;双导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1-0140-02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已不再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而是人才质量的竞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依据潍坊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学科特点,在充分利用我院教师资源、企业资源的基础上,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我们在山东省经信委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的立项上,探索和实践了“双主体、双导师”制的改革思路,以推动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发展。

1 实施“双主体”理论教学,打破灌输式教学模式“双主体”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平等互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设施园艺学》等主干课程进行了“双主体”理论教学方式改革。

“双主体”理论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开展启发式、互动讨论式、研究式和科研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1]。

以《植物生理学》为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启发式教学。

在讲授植物生殖生理章节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引种栽培的方案,使学生真正理解春化作用与光周期现象的实际应用,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培养探讨

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培养探讨

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培养探讨[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主体,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提出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应是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构成的层次素质结构,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和基础素质与职业素质双主线并重培养的总体思路,并对人才培养过程给予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基础素质与职业素质培养对策应用型人才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1]。

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应用型教育的主体,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和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培养这样的人。

一、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其就业质量却相当低,主要表现在岗位迁移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离职率较高等方面[2]。

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实现顺利就业,而且还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成就自己的事业。

同时,高校人才培养还可能存在“实践性缺失”和“应用能力差”的问题。

存在上述问题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出现偏差,因此,有必要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岗位任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本科层次的人才尤其如此。

为使人才培养过程具有较强操作性,我们可以用模块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来描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说,人才的素质由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依次递进的结构组成,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才全面发展的整体。

知识是形成能力、培养素质的基础,教育活动正是根据人才素质要求,通过知识的传递,以各种途径的教学活动开启智慧和心灵,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实践和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促进培养对象形成能力、养成素质。

简论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_张慧研

简论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_张慧研

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学校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以 得国家级立项,学校成为黑龙江省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
需求为导向,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标准为引 创业计划实施高校,申报的 50 个学生项目全部进入立项
导,以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阶段。通过致用(虚拟)平台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创新
实践探索
学校重新梳理了“通识式基础教育、递进式专业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一方面大学生就业 开放式综合教育”三大平台教育内容。在基础教育平台中,
难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要的人 整体规划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了通选课
才,出现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说 程模块和课程门类,增设了专业导论课程,丰富了工程文化
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吻合度为目标,构建了 题的应用技术人才。
“交通运输”等七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坚持把测绘科学与技
学校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投入专项经费,构建了致用
术、交通运输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做大、做强,另一方面, (虚拟)学院。致用学院由“研究及竞赛、创业园地、对外交
学校从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学科生态体系, 流”三个平台,学生依托“研究及竞赛、创业园地”平台,参
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的 体艺术、社会实践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此
要求提高,岗位胜任力要求提高。这些变化都要求我们做 外,各专业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真实生产技术和生产流
出改革调整,更好地适应需求。
程构建知识体系,厘清了课程之间的关系,整合了专业主干
(一)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归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_张立纯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_张立纯

中国旅游报/2011年/11月/2日/第010版院校·人力资源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试点“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张立纯新闻背景:10月25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与中国全聚德集团合作开办的餐饮管理专业“订单班”在全聚德和平门店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该校被确立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院校之后,进行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的首个项目。

作为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该班对于探索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尤其是对于推动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班的举办受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国全聚德集团的高度重视。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孙善学,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徐永利、副校长兼旅游学院院长黄先开、副校长古红梅,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曹长兴、副院长王美萍,北京首旅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李中根,中国全聚德集团党委书记云程、总经理邢颖等出席了开学典礼。

内容北京试点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开学典礼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孙善学指出,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是北京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时期,北京将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交通等18个专业开展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其目标是将原来“镶嵌”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体系之中的职业教育分离出来,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加以梳理和重构,其目的在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北京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就是将现行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设置为1级至5+级,建立一套新的职业教育制度。

其中1级和2级大致相当于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3级和4级相当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或大学专科教育;5级相当于目前的大学本科教育;5+级则相当于目前的研究生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探讨并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发展方面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德州学院拟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为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开辟道路:一是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二是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平台,切实提升课程建设;三是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动力,大力增强实践教学;四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培养空间。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方面不够明确,导致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攀高现象。

许多地方性高校追慕部属重点院校的办学方向,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上不断向高层次大学看齐,丧失了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从2003年全面启动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调高校要切实把握好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走多样化之路。

为落实教育部这一有关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德州学院在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开始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从育人为本理念出发,本着“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多项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在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法,对全校47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2007级部分专业学生和2008级全部专业学生中推行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动力。

全校各个专业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主动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了更进一步把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持续引向深入,我们需要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一个专业只有在具备了合适的教师资源、教学投入、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实践基地等各种办学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切实落实好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各种设想和要求,也才能够真正实施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根据对学校现有专业的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上遇到了办学条件和资源方面的困难,同时在专业规划、管理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措施,还有的在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缺乏力度、不够扎实,有的在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思路陈旧、步伐缓慢,有的在适应社会需求开拓培养空间方面不够积极主动、观望等待。

应该说,这些都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决定启动校内专业评估,力图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摸清、排查各个专业的详细情况以及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营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专业评估是学校全面了解专业办学状态,正确确定专业办学思路和方向,实事求是推进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做好专业评估工作的前提是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有关专业建设的指示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专业评估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思路,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周密论证,学校责成教务处制定了这样一套专业评估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

这套方案的评估对象是我校全日制教育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本科专业,新办专业在有三届毕业生后开始接受本评估。

本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由5项一级指标和25项二级指标构成,其中重要二级指标12项,一般指标13项,主要观测点共计42个。

该方案在充分重视实绩定量评估指标的同时,对部分不宜定量评估而又重要的指标,采取定性描述、模糊判断的评估方法。

各指标力求内涵明确,观测点重点突出,利于操作。

评估开展的步骤:专业自评、上报自评报告和申评意见、学校专家组进入评估、专家组出具评估报告、学校确定评估结论。

评估的结果将作为今后本科专业建设、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

根据评估结果,学校将针对每个专业确定具体的建设目标、规划和措施,并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对不同水平专业采取不同的政策。

对于人才需求量大、办学条件好、就业形势好、专业评估优秀的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条件上给予大力扶持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疏于建设和管理、社会需求量小、就业情况不好、专业评估成绩一般的专业,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限期进行整改和建设,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实行隔年招生;对于办学条件差、学生就业困难、专业评估成绩差的专业,将停止该专业招生。

对未经过专业评估的本科专业,不能作为学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同时也不能参加省级及国家级专业建设申报。

二、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平台,切实提升课程建设在原有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平台上,增设职业教育、实践教育两个平台。

课程体系由五个模块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

在搭建这样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空间,适当压缩理论知识课程的课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二是加强专业方向课、任选课的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弹性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三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具有不同职业趋向的专业方向,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根据专业方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培养。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对课程体系的改革适应了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和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符合了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选择性就业与自主性创业。

目前,按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制定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运行良好,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实践印证。

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我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亮点。

但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毕竟只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适宜的平台,要真正能够落实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还应该扎实地做好相应的课程建设的工作。

在这方面,我们今后的工作设想是:其一,认真做好课程建设规范化工作。

要求所有可开课程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标准,从建设规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辅导材料、习题及答案、考试大纲、试题库等方面进行细化建设,所有资料实行规范化的归档管理,使它们逐步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

其二,强化推进必修课程、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一方面要从本科教育的规律出发,强调不断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密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注意不断把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大力倡导研究型教学;另一方面要结合地方性高校的实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尽量减少一般性理论教学的内容,努力增加与生产、社会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与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研究。

其三,扎实抓好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努力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其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要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引进校外精品课程资源,大力推行校内优秀课程上网,建立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动力,大力增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一是改革了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突出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增加学生实际动脑、动手的实验时间,创造条件增设开放性实验和模拟生产、模拟科研等实验,为学生提供自发设计实验内容的条件,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是改革了传统的实训、实习方式,减少观摩式、浏览式、帮工式的实训、实习增加具有实际操作作用的顶岗实训、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方式,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

三是改革了原有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命题、完成和考核方式,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命题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基础,理工科的题目要同已有的实验课题、实验教学相结合,要有相关的实验材料为支撑,文科的题目要同已有的社会实践调查、学术资源调查相结合,要有相关的调查材料为依据。

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不能离开相应的实验、实践过程,避免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或剽窃、挪用他人成果的现象。

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要出具相关的实验、实践材料与数据,答辩要有必要的实验、实践环节的验证。

以上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角度看,这些改革只是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如何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进而使这些实践意识、创新精神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是摆在我们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前的一项更重要、更迫切的任务。

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对学生自觉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全面开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工作,鼓励大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自我培养意识,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团队的建设,打造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集体,建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营造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长的氛围与环境。

其二,改革实践教学的原有模式,在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利用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辟多种形式的“假期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积极开展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训等。

其三,各教学单位、各专业要注意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群众,使他们从真实社会中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民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获得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促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磨砺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