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荆轲刺秦王》文本本身叙述的故事主要是荆轲肩负燕太子丹乃至燕国的使命,通过敬献图头,接近秦王开展刺杀行动的完整过程,既有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极力刻画不同人的性格、行为,成功塑造了荆轲这个“失败英雄”。本篇课文选自《战国策·燕策》,是战国策比较有代表的一篇文章。同时,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也花费了很大笔墨介绍荆轲的事迹,其“荆轲刺秦王”的部分直接引用自《战国策》,因此,通过《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可以深入领会《战国策》的叙事特色。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学生对故事性的文章往往比较感兴趣,增强教学的故事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疏通文句、文意

(2)能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

(1)能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2)能分析荆轲失败的种种原因,体会人物的悲剧性

四、重点、难点

重点:对情节及不同人物个性的把握,体会文章的叙事风格。

难点:荆轲失败的原因及荆轲的悲剧性色彩。

五、教学方法

问答交流、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张艺谋曾经拍摄的一部很火的电影《英雄》想必很多同学都看过,电影剧本借鉴了“荆轲刺秦”的故事,把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拉回到2000多年的历史,体验那份刺杀的惊心动魄。那今天的语文课,老师将和同学们通过《战国策》中对荆轲刺秦的文字叙述,重新体验2000多年前的

荆轲刺秦的场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学们,荆轲已经准备好了,那你们准备好学习这篇课文了吗?(调动气氛,奠定高昂的学习气氛)(板书:荆轲刺秦战国策)(二)背景介绍

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战国策以及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做一定了解。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

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学们初中学过选自《战国策》中的文章,大家都记得哪些?(《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个同学简要叙述一下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PPT上展示战国七雄争霸地图)

(三)诵读评点,整体感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学们在课前对课文做了预习,为了加深印象,老师再给

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一遍,结合注释,并勾画出自己认为难理解的地方和重要的字、词、句。

老师在PPT上展示字音和疑难杂句。

谒(yè)邑(yì)戮(lù)髓(suǐ)樊於期(wū)

揕(zhenˋ)拊(fǔ)淬(cuì) 濡

(rú)忤(wǔ)

徵(zhǐ) 瞋(c henˉ)陛(bì)夏无且

(jū)箕(jī)踞(jū)

1、请同学们3—4人为一组合作翻译课文,要求组内成员做好分工,翻译过程中划出翻译不通的句子和彼此有争议的句子。

教师点拨:明确翻译要求——实词翻译要准确,虚词翻译要明白,句式翻译要恰当,语气翻译要妥贴;点评学生翻译过程中适时介绍翻译策略——树立一种意识(结合语境),遵循两条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明确三条标准(重视原文、语句通顺、讲究文采),关注四个问题(关键词语、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句子语气),掌握五种方法(调整、增删、切分、对译、保留)。

2、指导诵读,强化理解。

教师点拨:诵读状态。①信心百倍,积极主动;②全神贯注,进入作品;③动脑动心,有感而发;

④速看慢读,由己达人;⑤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3、要求学生采用评点批注法阅读全文。

教师点拨:在评点过程中关注欣赏处、动情处、深思处、疑难处。

4、学生交流评点结果。

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既然是整体感知课文,大家都思考一下文章该如何划分层次?文章都写了哪几部分内容?(提示: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教师点拨: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准备诀

别刺秦

①准备:(1~6)

②诀别:(7~9)

③刺秦:(10~18)

(四)文本细读,思考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