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
摘要:后现代管理研究是国外管理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的核心之一。来自管理咨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都进行了精深的究。然而,国内研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却至于少数几人,未如对于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那样蔚为壮观。本文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起源入手,对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主要理论观点及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后现代管理;后工业社会;非理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69-02
后现代管理研究是国外管理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的核心之一。来自管理咨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都进行了精深的究。然而,国内研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却至于少数几人,未如对于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那样蔚为壮观。本文将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起源入手,对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主要理论观点及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后现代管理的兴起的背景
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是后现代管理兴起的主要社会背景。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贝尔提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我们将看到我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的出现……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将是21世纪美国、日本、苏联和西欧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首先涉及社会结
构方面的变化,就是经济改造和职业体制改组的方式,而且也涉及理论与经验,特别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后现代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将是一个知识社会,其最主要特征就是知识管理将在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认为“知识成了关键资源,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这一改变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后现代管理兴起的主要哲学背景。追溯理性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现代主义的启蒙哲学把人的理性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的现代管理理论也是建立在对于管理者理性推崇的基础之上的。汤姆·彼得斯(1982)首先批判了以泰罗主义为代表的理性管理范式所具有的局限性。查尔斯·汉迪(handy,1989)认为,一个“非理性时代”已经到来,其两大特征概括为“非理性’,(unreason)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我们要与这个“非理性”,“不确定性”的环境相处,就要进行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二、后现代企业与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德鲁克(drucker,1957)在《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中,率先使用了“后现代”概念,这是管理学界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正在转型的时代,一个前后时代相互交错的时代。此时,昨日的旧‘现代’虽然继续充当表达思想的媒介、期望的标准及传达命令的工具,但己经不再行之有效地运作了;而正在发展的‘后现代’尚缺乏定义、表现方式和手段,但是它己经有效地控制了我们的行动及决定这些行动有
哪些影响力。”
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卓越》等一系列著作中,为我们描绘了后现代管理的种种面孔,但他却未对后现代管理进行理论整合,也没有提出后现代管理的具体概念。
澳大利亚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托马斯·克拉克和毕马威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国际变革管理集团董事伊莱恩·孟克豪斯(2001)合著的《企业再思考——未来企业模式》一书中,对“后现代公司”进行过简单描述。
clegg(1990)认为从字面上看,后现代性是现代性之后而出现的。他提出分化(differentiation)是现代社会的标志,现代性以分化的过程为前提,任务的分化意味着职务的分化。如果现代性的特征是分化,那么后现代性的特征是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baudrillard(1987),robert cooper和gibson burrell(1988),best & kellner(1991),toulmin(1990),rosenau(1992),boje(1993)等人也先后提出了后现代组织或后现代企业的概念。
中国经济学家张曙光(1996)提出后现代企业概念,用以指称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完全不同的企业模式。中国学者东方赢(2000)在《超速模式》中对“后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过可贵的开创性阐述,但未对后现代管理和后现代企业进行界定。罗珉(2002)认为,“后现代管理”相对“现代管理”而言,有两重不同而又相关的内涵。一是就组织和管理进程与时代特征而言,现代管理指西方近代以来发展资本主义造就的现代组织,及其价值观、组织目标、组织结构、
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确立的以人为主体中心的理性主义与个体主义、集权主义等基本价值,这就是现代性。就此意义而言,后现代管理与后现代性是指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状态、管理实践、管理机制与组织文化在当代有重大变迁、转折。二是就管理形态而言,现代管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出现的反抗近代资本主义传统因袭式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的思想,它具有深远影响,如泰罗的科学管理、亨利·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等。后现代管理对这种现代管理理论既有承袭,也有批判、更新。(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
三、后现代管理研究的主要观点与争议
德鲁克(1988)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应该被称为信息型企业。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信息型企业出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企业需要冒险和创新、雇员队伍的重心转向知识型员工。
daft和lewin(1993)认为,后现代组织的特征是:放弃等级制度;分散决定权;对野心和抱负给予更多的宽容;可渗透的内外组织边界;员工的自主权;更新的能力;自组织单元;自我合作与协调机制;领导权从理性控制转变为没有控制。
詹姆斯·布莱恩·奎恩等人(1996)认为,在后工业时代,企业成功与否更多地依赖于它的智能水平和系统能力,而不仅仅是有形资产。专业智能在新经济中是大部分价值的创造源泉。在组织结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