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步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美日工业化比较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美日工业化比较研究

高德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

有两种工业化模式,即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出口替代工业化。前者是采取保护措施,发展国内制造品生产,减少对进口的依赖,逐步实现国产化。后者是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增加出口,推动工业发展,不断使出口产品结构高级化。上述模式包括两重含义:一是一个国家如何发展自己的工业,二是如何发展对外贸易。两方面综合起来看,就是如何通过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由于这两种工业化模式,一是强调面向国内市场为主的发展,一是强调面向国外市场为主的发展,因此又被称为内向发展(次级内向)和外向发展(次级外向)。上述两种模式自第二次大战后被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阐发、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付诸实践以来,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就上述模式对美日工业化进行比较研究。

一、美日工业化历史考察

美国和日本是两个较为典型的国家。工业化开始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农业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及其它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条件极为不利,存在巨额贸易逆差,而、且两国工业化都是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提出的。但在如何解决工业化过程中日益增加的进口需求和工业品销售市场问题上,两国却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美国为此建立起高额关税壁垒,限制国外竞争,同时注意开拓国内市场使工业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成长,不断满足国内需要,并逐步取代进口;而出口长期以农产品为主要支柱。美国的工业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820-1860),首先建立了棉纺织、毛每丈纺织、生铁冶炼、机器制造和其他日用品制造工业,开始替代进口的过程。但由于国内需求巨大,直到南北战争前替代进口效应仍不明显。主要工业品尤其是生铁、棉布等进口仍是巨大的。1821-1860年,进口产品中制造品进口比例只有较小的变化,从67%降到60%以下。1补第二阶段(1860-1910),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建立和发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钢铁、电力、石油采炼、汽车制造等,同时原有产业也得到发展,大部分产业都完成了替代进口,并且转为净出口,出现向替代出口转换的迹象。1866-1914年,制成品与半成品进口额比重从58%下降为47%,而制成品与半成品出口比重从16%上升为48%。2第三阶段(1919-1946)以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工业增长迅速,但国内市场饱和,出口由于旧发展模式而受阻,终于酿成危机。以后美国削减关税扩大出口,到四十年代,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重工业品出口,大大超过农产品出口和初级产品出口,完成出口替代。1940年,美国出口中制成品占59.2%,加上半制品共82.1%。3从各单项产品看,列在出口品前列的是机器、钢铁制品、石油和石油制品、汽车和汽车零件等。

日本是在与西方进行不平等的“自由贸易”情况下开始工业化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本通过一系列提高竞争力、鼓励出口的措施,很快排挤了外国进口品、并打人国际市场,用日益增加的工业品出口支付大规模的工业原料、燃料和资本品的进口。

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70-1906),通过引进技术建立了棉纺织业,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替代进口并转为出口。同时,生丝业一开始就作为出口产业为

1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页。

2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

3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统计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第125页。

出口换汇作出贡献。1868-1905年,制成品进口比例由60.6%降为26.8%,同期制成品出口由1.2%上升为32%。第二阶段(1907-1945),一方面继续扩大轻纺工业品出口,使棉纺织品尤其是棉布出口达到高潮;另方面,日本出于军事目的实行一系列鼓励政策,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到二战前,主要重工业产品如钢铁、造船、机床等都完成了替代进口。1944年,日本出口制成品比例达到75%,进口制成品比例下降到7.1%。4第三阶段(1945-1975),依靠引进外国资本与技术,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把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战后,纺织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由1951-1955年间的39.8%下降到1966-1970年间的15.2%,而同期重工业品比重则由41.9%上升为72%。5

可见,在历史上美国和日本是分别以替代进口为主和以替代出口为主的方式实现工业化的。

二、工业化模式选择和相应策略

既然美国和日本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工业化,并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工业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从而是一切国家都必须遵循的模式,不论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都是可行的,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当的模式,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那么,应根据什么选择工业化模式呢?从美日工业化过程看,其主要因素是国内外市场状况、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农业的出口能力以及劳动力状况等。

美国国内市场广阔,并且在19世纪以前一直处于迅速扩张状态;自然资源丰富,只有个别的矿产品依赖进口;有辽阔的可耕地,大量低成本的农产品可供出口;尽管移民不断涌入,但相对于资源仍感到劳动力缺乏,因此,美国以替代进口为主的方式完成工业化。日本的情况正相反,她国土狭小,工业化开始前没有经历过一个发生于西方的商业革命,国内商品货币关系很不发达;人均收人极低,购买力有限;加上外国竞争使国内市场更显狭窄。同时,日本资源贫乏,大部分依赖进口,而农业落后又无法支持巨量的资源进口,因此日本工业化的首要问题是迅速把工业品打入国际市场。另方面,日本地理条件是开放的,有漫长的海岸线,利用廉价的海上运输发展对外贸易有天然有利条件,加上日本人口密度高、并且始终存在过剩劳动力,这就使日本适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这些情况决定日本的工业化必然采取出口替代模式。

不论美国和日本的经验都证明,保护关税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直到罗斯福新政以前,一直保持着高额关税,日本在其重化工业品实行国产化阶段,也保持着较高的关税。但保护关税往往造成效率低下问题,并阻碍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保护关税要注意适度并及时转换。另外,保护关税与对一外开放并不矛盾。任何国家要实行工业化都离不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

在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以前,进口冲动一般大于出口冲动,容易造成外贸逆差。因此、如何发展出口,解决外汇约束一直是工业化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建立有力的出口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这里,美国主要依靠农产品出口解决工业化所需的大量外汇,而日本一开始就力图把工业品打出去。日本资金短缺、劳动力丰富,所以首先发展了轻纺工业作为出口产业,到战后又出口了钢铁、船舶、汽车等。日本政府在推动工业品出口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帮助出口企业组成同业公会,实行出口补贴、出口免税、汇兑贬值、出口质量检查等。

不同的工业化模式,对产业结构及其演进会发生不同影响。进口替代工业化要求各部门较为平衡地发展,因此,美国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原料采掘、运输、粗制、直到加工装配的完整工业体系。而出口替代工业化则允许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偏差,这可以说明为什么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统计集》,第408-409页。

5Kazushiohkawa:《日本经济发展模式》,英文版,13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