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前期作业)立方体空间设计

合集下载

立方体居住空间设计2011

立方体居住空间设计2011

立方体居住空间设计
一、内容:在长、宽、高均为8米的立方体中,构筑居住生活空间。

二、要求:
1.受力构件不得超过8m×8m范围(水平)。

2.二层楼板面积不得小于32 平米,且不能超出8m×8m的范围(水平)。

3.屋顶的高度可不在8m限高范围内(垂直)。

4.上下层内须有楼梯联接,且不能超出8m×8m的范围(水平)。

三、目的:
培养空间意味塑造的能力
通过对功能和流线的组织进一步理解空间的功能性特点以及功能与“行为”的关系
对尺度的把握和理解
四、成果:
1.图纸:
各层平面1:50
四个立面1:50,1:100
两个剖面1:50
2.模型:
五、评判要求:
整体的创新30%
功能的合理性20%
制图与表现技法20%
结构、构造的合理性、可能性10%
模型的制作20%
六、进度:
7~8(9)周收集资料,理解设计内容;
总体构思,空间塑造与功能组织,完成一草
10~11周进一步的空间解析,造型设计,完成二草
12 周完善整个设计,完成三草
13~14周上板,完成设计。

2024年大班数学立方体教案5篇

2024年大班数学立方体教案5篇

2024年大班数学立方体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园大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涉及教材第5章节《立方体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立方体的定义、特征、分类及简单计算。

通过实物展示、互动游戏等形式,使幼儿能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立方体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立方体的定义及特征,能够识别生活中的立方体物体。

2. 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对立方体的理解。

3. 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能够简单计算立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立方体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立方体模型、立方体实物(如魔方、骰子等)、图片、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立方体手工制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立方体实物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立方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2. 立方体定义及特征讲解(10分钟)通过展示立方体模型,讲解立方体的定义及特征,如:六个面都是正方形,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 立方体分类(10分钟)让幼儿根据特征,将立方体实物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计算立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让幼儿了解计算方法,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15分钟)发放练习本,让幼儿完成立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

6. 互动游戏(10分钟)组织“找出立方体”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立方体的定义2. 立方体的特征3. 立方体的分类4. 立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立方体的识别、分类、体积和表面积计算。

2. 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附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立方体物体,并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光与影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E
作业要求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E1 主题
压抑后,豁然开朗的空间感受
……山口潜行始隈墺,山开旷望旋平陆。…… ——王维《桃源行》
选择一句(首)诗或 一段散文,以其所表达的 主旨意境或空间意象作为 立方体空间的主题,并由 此展开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空间语言:句子
多个空间的组织
D
多个空间的组织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D1 集中式
D
多个空间的组织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D2 线式
D
多个空间的组织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D3 组团式
D
多个空间的组织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D4 网格式
E
作业要求
E
作业要求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E1 主题
②、两个物体之间的形态 对比
③、两个物体之间的虚实 对比
C
两个空间的组合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C2 交叠
①、两个空间的地位均等
②、两个空间具有从属关 系
③、产生了新的空间
C
两个空间的组合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C3 邻接
①、对等空间的邻接 邻接界面的变化
②、不对等空间的邻接 大小、高低、错位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立方体》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立方体》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立方体,了解立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幼儿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和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立方体的概念:让幼儿了解立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2. 立方体的特征: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立方体的十二条边和八个角。

3. 立方体的性质:让幼儿探索立方体的展开图,了解立方体的组成。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立方体模型、立方体图片、立方体拼图、正方体卡片等。

2. 材料: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谜语“有几个面,几个角,几条边?”引发幼儿对立方体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立方体的概念、特征和性质,展示立方体模型和图片。

3. 操作:让幼儿分组操作立方体拼图,观察和讨论立方体的特点。

4. 实践:让幼儿动手制作立方体模型,了解立方体的组成。

5. 总结:通过问答环节,巩固幼儿对立方体的认识。

五、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让幼儿画出自己制作的立方体模型,并标注立方体的特征。

2. 作业要求: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画出独特的立方体作品。

3. 作业评价:关注幼儿对立方体特征的掌握程度,鼓励创意表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以及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价幼儿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立方体模型的制作和特征标注的准确性。

3. 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课后访谈或小测试,了解幼儿对立方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立方体的延伸学习:引导幼儿探索立方体的其他形式,如立方体的变形和组合。

2. 立体图形的比较:让幼儿比较立方体与其他立体图形(如圆柱体、锥体)的不同。

3. 数学游戏设计:创造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立方体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次教学的成效,包括幼儿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大班数学活动《数立方体》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数立方体》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数立方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立体的世界》第二节《数立方体》。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立方体,了解立方体的特征;学习数立方体,掌握数立方体的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立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不同的立方体。

2. 学会数立方体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数。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立方体的特征,数立方体的方法。

难点:正确识别立方体,熟练进行数立方体的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立方体模型、图片、卡片等。

2. 学具:立方体积木、计数器、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呈现一个立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立方体的兴趣。

2. 讲解:(1)介绍立方体的特征,如六个面都是正方形,12条棱的长度相等等。

(2)讲解数立方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计数器进行计数。

3. 实践操作:(1)分发立方体积木,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立方体的特征。

(2)引导学生用计数器数立方体,掌握数立方体的方法。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立方体的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班数学活动《数立方体》2. 内容:(1)立方体的特征(2)数立方体的方法(3)例题解析(4)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数一数,下面这些立方体有几个?(2)找出生活中的立方体,并数一数它们的个数。

2. 答案:(1)5个(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立方体和数立方体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立体的特征和计数方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立方体的存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立方体的特征2. 数立方体的方法3. 实践操作环节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立方体的特征1.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立方体,加深对立方体特征的理解。

幼儿园大班数学立方体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立方体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立方体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园大班数学课程标准,涉及教材第3章《空间与图形》中的立方体内容。

具体包括立方体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立方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立方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立方体进行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立方体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难点:立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立方体模型、图片、卡片等。

学具:立方体拼图、七巧板、画纸、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立方体物品,如箱子、魔方等,引导学生发现立方体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讲解立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结与巩固(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立方体的概念和特征。

六、板书设计1. 立方体的定义和特征2. 立方体的分类3. 立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的立方体物品。

(2)用立方体拼图拼出一个立方体。

2. 答案:(1)生活中的立方体物品:冰箱、洗衣机、魔方等。

(2)立方体拼图:自行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立方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用立方体进行创作,如画出立方体组合的图形。

(2)开展“寻找生活中的立方体”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立方体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立方体特征及分类;2. 教学目标中的空间想象力培养;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中的立方体定义和特征;5. 作业设计中的立方体拼图和生活中的立方体物品列举。

幼儿园大班《立方体》数学教案设计意图(

幼儿园大班《立方体》数学教案设计意图(

幼儿园大班《立方体》数学教案设计意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六章《空间的认知和测量》,详细内容为立方体的认识。

立方体是三维空间的基本形状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立方体的基本特征,培养空间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立方体,了解立方体的特征,如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十二条棱的长度相等,八个顶点等。

2. 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立方体,并描述其特点。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能利用立方体进行搭建和组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立方体的特征及其运用。

教学重点:立方体的认识、观察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立方体模型、立方体拼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组一个立方体模型、彩色积木、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神秘的礼物(立方体),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观察和猜测。

2. 新课导入(10分钟)(1)展示立方体,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2)讲解立方体的概念,让幼儿了解立方体的六个面、十二条棱和八个顶点。

(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立方体的不同视角,让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立方体。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利用立方体模型,讲解如何数立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通过立方体拼图,让幼儿亲身体验立方体的特征。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利用彩色积木搭建立方体。

(2)在画纸上画出立方体,并用彩笔进行装饰。

(1)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搭建立方体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引导幼儿思考立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箱子、魔方等。

六、板书设计1. 立方体的概念和特征。

2. 立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3. 立方体的不同视角观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彩色积木搭建一个立方体,并画出其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答案:见附图。

2. 家庭作业:寻找生活中的立方体,并描述其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幼儿对立方体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握的秩序;进行平面分割,以获得一个二维网格系统,作为设计的理性基础。 9×9M的边长,可以划分成1×9,3×3,6×1.5,9×1,10×0.9等等以形成理 性而多样的网格。结合居住空间的基本尺度概念。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的具体要点
高度上最基本分3层,局部酌情可有通高或错层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的具体要点
立方体空间的限定:
A,固定性要素: 界面的虚实——决定着该空间的性质以及与外界的关系; 实墙,实墙上开挖洞口(洞口与实墙面的比例关系), 洞口+不透明玻璃,洞口+透明玻璃;
B,半固定性要素——家具,带来空间划分的灵活性与特殊性 C,非固定性要素——空间的暂时围合,如人的聚集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的具体要点
立方体内部空间相互之间的关系 :
A,二维平面中的构成类型 B,二维剖面中的构成类型 C,三维体块中的构成类型(空间中的空间)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的具体要台,庭院,有屋盖的开敞灰空间,入口的空间化,领域 感,从公共到私有空间的过渡领域感。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的具体要点
体块要求:
9×9×9M,对于作业要求的功能安
排界于宽松与紧凑之间,只有紧凑处理一 些空间,才可以给其他空间留有一定宽松 可变的余地。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的具体要点
借助平面格网建立理性的秩序:
平面秩序的多样性,对于初学者而言,寻求一种比较简单、严谨并且容易掌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准建筑
1、在一个9×9×9米(M)的立方体内进行空间的划分与设计,以提供三 位建筑系学生在其中居住、学习、工作和娱乐;

幼儿园大班数学精品教案有趣的立方体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精品教案有趣的立方体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精品教案有趣立方体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立方体》。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立方体,解立方体特征;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立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立方体,并解立方体特征。

2. 培养幼儿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幼儿能够理解立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立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立方体特征,以及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立方体模型,立方体拆解图,计算器。

2. 学具:彩色立方体模型,剪刀,胶水,立方体绘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神秘立方体礼物,激发幼儿好奇心。

让幼儿猜测礼物是什,引导幼儿观察立方体特征。

2. 例题讲解(1)认识立方体,引导幼儿观察立方体六个面,解立方体特征。

(2)通过立方体拆解图,让幼儿理解立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概念。

(3)以彩色立方体模型为例,讲解立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分发立方体模型,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2)让幼儿分组进行立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知识通过立方体绘画纸,让幼儿动手画出立方体,加深对立方体特征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立方体特征:六个面都是正方形,12条棱,8个顶点。

2. 立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3. 课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你心中立方体。

a. 边长为2厘米立方体。

b. 边长为3厘米立方体。

2. 答案:(1)作业题目一:无标准答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

(2)作业题目二:a. 表面积:24平方厘米,体积:8立方厘米。

b. 表面积:54平方厘米,体积:27立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认识立方体,解其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概念。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1课 基本形体切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美术人教版12六年级上册

《第1课 基本形体切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美术人教版12六年级上册

《基本形体切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学习并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准备材料:学生需准备素描纸、美工刀、铅笔、橡皮等基本美术工具。

2. 观察理解:学生观察提供的几何形体图片(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理解其基本构造。

3. 实践操作:学生在纸上按照提供的步骤,使用美工刀进行素描纸的切挖制作,尝试制作出对应的几何形体。

过程中,学生需注意安全,正确使用美工刀。

4. 反思与调整:作业完成后,学生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调整,思考如何更好地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学生需在第一课时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不得拖延。

2.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家长不得代劳或协助。

3. 整洁美观:作业作品应保持整洁,符合基本的美术审美要求。

4. 安全操作:学生需正确使用美工刀,确保安全。

5. 反馈调整:学生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制作水平。

四、作业评价1. 作品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作品进行评分,并指出优点和不足。

2. 课堂讨论:在第二课时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和技巧。

3. 奖励机制:对于制作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继续提高自己的美术水平。

4. 改进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品,教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可以通过微信、QQ等渠道向教师反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提出对课程的建议。

2.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教学效果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3.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美术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美术发展。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也将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前期作业)立方体空间设计说明书

(前期作业)立方体空间设计说明书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D 多个空间的组织
D4 网格式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E
作业要求
E 作业要求
E2 操作要求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范围 在16㎝×16㎝×16㎝的三维空间网格中进行一系列 空间的组织。
方法 可以采用空间切割和空间积聚的方法来组织空间。
成果 制作1:1模型。
进度
6月3日 讲课,布置作业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限定空间边缘 确定空间中心
A 空间的限定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②、柱子在空间中的不同位 置,对空间产生的不同 影响
A 空间的限定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③、两个柱子形成面(视觉 的张力),柱列加强面 的感觉 三个柱子形成体,柱子 按规律地增加,加强体 的感觉
①、对角线的空间特征 柱子加强对角 转角的变化
A 空间的限定
A3.3 L形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②、对角的变化
A 空间的限定
A3.3 L形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③、L形垂直面的组合
A 空间的限定
A3.4 平行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两端敞开,强烈的方向 感
②、两个垂直面之间距离的 变化,带来空间感受的 变化
A 空间的限定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④、空间中的柱 再次限定空间 柱和墙的关系 柱网
A 空间的限定
A3.2 独立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分隔空间 大小(长度,高度) 分隔程度
②与其他要素的配合 基面、顶面、柱子…

立方体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立方体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立方体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立方体的定义与特征:让学生了解立方体的定义,掌握立方体的基本特征,如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等。

2. 立方体的组成:引导学生认识立方体的组成,了解立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面组成的,每个面都有四个角和四条边。

3. 立体空间感知: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感受立方体的立体空间,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立方体的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立方体。

2. 培养学生对立方体的组成有深入理解,能简单描述立方体的组成。

3. 提高学生对立体空间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立方体的基本特征、组成和立体空间感知。

难点:立方体的立体空间感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立方体模型、立方体图片、立方体拼图。

学具:每人一个立方体模型、立方体拼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立方体物体,如积木、魔方等,引导他们发现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

2. 知识讲解:通过展示立方体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立方体的基本特征,如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等。

3. 组成讲解:让学生观察立方体模型,了解立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面组成的,每个面都有四个角和四条边。

4. 立体空间感知:通过观察和操作立方体模型,让学生感受立方体的立体空间,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5.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关于立方体的例题,如“找出不同的立方体”、“立方体的拼图”等,让学生解答并解释答案。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立方体拼图比赛,看哪组拼出的立方体最多、最快。

六、板书设计立方体的基本特征: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立方体的组成:六个正方形面每个面:四个角、四条边立体空间感知:观察和操作立方体模型培养空间想象力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立方体模型拼出一个大的立方体,并画出拼图的过程。

答案:略2. 题目:找出生活中的立方体物体,描述它们的特征和组成。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立方体的基本特征、组成和立体空间感知。

大班数学立方体教案5篇

大班数学立方体教案5篇

大班数学立方体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大班数学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幼儿立体图形认知》第3章立方体的内容,详细教授立方体的基本概念、性质、特征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立方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其是三维空间中的一种基本立体图形。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方式,认识立方体的性质和特征。

3. 培养学生运用立方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立方体的性质和特征的理解,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立方体的概念,以及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方式认识立方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立方体模型、立方体拆解图、生活用品中的立方体实例等。

2. 学具:立方体拼图、彩色立方体积木、画纸、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立方体实例,如箱子、魔方等,引导学生发现立方体的存在,激发学生对立方体的兴趣。

2. 教学立方体概念(10分钟)利用立方体模型,讲解立方体的定义,让学生触摸、观察立方体,理解其三个维度:长、宽、高。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立方体拆解图,讲解立方体的性质和特征,如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利用彩色立方体积木进行拼图,巩固立方体的性质和特征。

5. 创新实践(10分钟)分组让学生利用画纸、画笔,设计并绘制一个立方体,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1. 立方体的定义2. 立方体的性质和特征3. 立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立方体,并描述其性质和特征。

答案:如冰箱、洗衣机、魔方等,描述其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等性质和特征。

2.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立方体,并计算出其体积。

答案:设计的立方体边长为2cm,体积为2×2×2=8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立方体的概念、性质和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最新(前期作业)立方体空间设计

最新(前期作业)立方体空间设计

B 空间的特点
B2 围合程度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面的增减 ②、面的完整度 ③、转角
B 空间的特点
B3 洞口与光
①、洞口带来光 光带来空间 光带来时间的纬度
②、洞口的位置及形式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5
19
C
空间语言:词组
两个空间的组合
C 两个空间的组合
C1 包含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②、对角的变化
A 空间的限定
A3.3 L形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③、L形垂直面的组合
A 空间的限定
A3.4 平行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两端敞开,强烈的方向 感
②、两个垂直面之间距离的 变化,带来空间感受的 变化
③、两个平行垂直面与其它 要素的组合
④、垂直面本身性质的变化 带来空间感受的变化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②、柱子在空间中的不同位 置,对空间产生的不同 影响
A 空间的限定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③、两个柱子形成面(视觉 的张力),柱列加强面 的感觉 三个柱子形成体,柱子 按规律地增加,加强体 的感觉
A 空间的限定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④、空间中的柱 再次限定空间 柱和墙的关系 柱网
A 空间的限定
A3.5 U形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一端打开,较强的封闭 感和方向感
②、长宽方向比例的改变带 来的空间感受
A 空间的限定
A3.5 U形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③、转角的变化 ④、打开端的变化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文档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文档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一,概述设计一个9×9×9M的立方体,以提供三位建筑系学生在其中居住、学习、工作和娱乐;二~三层;可以理解为在上次设计的抽象立方体空间中加载了一定的生活功能,其性质为一个准建筑。

二,训练目的:1,从空间上来说,是从抽象的概念性立方体空间训练到真实的建筑空间训练的一个过渡性环节;2,从功能上来说,选择了居住类型——一种最基本的建筑类型,提供人们最基本的人工生存环境,作为上一个小住宅分析作业的延续;3,体会建筑空间与现实生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关系;理解设计并非是空中楼阁,它将始终根植于现实生活。

三,关于生活1,生活是由一件件活生生的具体的事件构成,正是这些无穷的生活事件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了我们美丽或者忧伤的记忆,积淀为我们丰富的人生经历;2,生活的抽象区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3,物质生活:从城市生活的角度而言,Le corbusier曾经抽象区分出四大类:居住,交通,工作,休闲,作为城市规划的依据。

对于一般性居住建筑(公寓或者别墅)而言,基本包括起居(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储藏室,车库等。

4,精神生活:宗教,哲学,艺术审美,情感……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华。

5,一切艺术创作都源于生活,文学,电影,建筑都是如此;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福楼拜(法);上帝存在与细部之中——密斯(德);电影:《四月物语》,《天堂电影院》等细节片断。

6,建筑中的细节举例。

7,民居:“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完全凭借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创造出许多朴实动人的建筑空间与形态,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四,生活与建筑空间1,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密切:不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建筑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构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我们在建筑中生、爱与死,我们在建筑中工作、娱乐、学习、教育、礼拜、思考或制造物品;在建筑中我们进行买卖、组织、商谈国事、审判罪犯、发明创造等等。

我们大多数人早晨在某一幢建筑中醒来后,将去另一幢或若干幢建筑中度过一天,而晚上又回到一幢建筑中去睡觉。

幼儿园大班《立方体》数学教案设计意图

幼儿园大班《立方体》数学教案设计意图

幼儿园大班《立方体》数学教案设计意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空间与图形》第三节《立方体》。

内容主要包括:立方体的定义、特征和实际应用;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幼儿能够理解立方体的概念,并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立方体物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立方体的定义和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的立方体物品。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操作、表达和合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立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立方体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立方体模型、积木、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一套积木、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立方体物品,如:立方体玩具、箱子等。

(2)引导幼儿讨论: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例题讲解(1)讲解立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通过立方体模型和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观察和理解立方体的每个面。

3. 随堂练习(1)分发积木,让幼儿自己动手拼搭立方体。

(2)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自己拼搭的立方体。

4. 小组合作(1)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合作完成一个立方体作品。

(2)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作品。

(1)邀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立方体》2. 内容:(1)立方体的定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

(2)立方体的特征:每个角都是直角,每条边都相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找出家里的立方体物品,并描述其特征。

(2)用积木拼搭一个立方体,并画出其三视图。

2. 答案:(1)立方体物品示例:冰箱、洗衣机、魔方等。

(2)三视图示例: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让幼儿理解和掌握了立方体的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空间的限定
A1 基面
下沉深度的变化-空间的分离性 高程的渐变-形成空间的过渡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③、基面下沉: 空间的内向性或保护性 负空间,包容感 可见的边缘-垂直面
A 空间的限定
A1 基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④、抬升与下沉的相对性 参考点
A 空间的限定
A2 顶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5
19
C
空间语言:词组
两个空间的组合
C 两个空间的组合
C1 包含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两个物体之间的体量 对比
②、两个物体之间的形态 对比
③、两个物体之间的虚实 对比
C 两个空间的组合
C2 交叠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两个空间的地位均等 ②、两个空间具有从属关 系 ③、产生了新的空间
A 空间的限定
A3.6 四个面的围合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封闭 完整的空间 内向
A 空间的限定
A3.6 四个面的围合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②、空间形态的变化 转角的变化 面的打破
A 空间的限定
A4 空间限定要素表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B
空间语言:词性
空间的特点
B 空间的特点
B1 围合物的属性,空间的特征
①、对角线的空间特征 柱子加强对角 转角的变化
A 空间的限定
A3.3 L形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②、对角的变化
A 空间的限定
A3.3 L形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③、L形垂直面的组合
A 空间的限定
A3.4 平行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两端敞开,强烈的方向 感
②、两个垂直面之间距离的 变化,带来空间感受的 变化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D 多个空间的组织
D4 网格式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E
作业要求
E 作业要求
E2 操作要求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范围 在16㎝×16㎝×16㎝的三维空间网格中进行一系列 空间的组织。
方法 可以采用空间切割和空间积聚的方法来组织空间。
成果 制作1:1模型。
进度
6月3日 讲课,布置作业
A
空间的限定要素
基面、顶面、垂直面 空间语言:单词
A 空间的限定
A1 基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以二维方式限定空间: 草地上的一块毯子-色
彩或质感上有可以感知的变 化。
A 空间的限定
A1 基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②、基面抬升: 空间的外向性或重要性 空间的边缘强化
抬升高度的变化
空间的独立性 基座、高台
①、形状、尺寸、高度 顶面离开基面高度的变
化带来的空间感受的变化 顶面的形态变化-二维
到三维
A 空间的限定
A2 顶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②、顶面的支撑 垂直面与顶面的配合
③、基面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相应-加强 错位-丰富
A 空间的限定
A3 垂直面
创造丰富空间的Βιβλιοθήκη 要因素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A 空间的限定
(前期作业)立方体空间设计
空间语言
引子
引子
教学目的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课题12 平面积聚图形的升起 1、在选定的平面图形上进行三维操作 2、设定较为严格的规则 3、初步体会空间
课题13 立方体空间设计 1、在给定的空间网格上进行三维操作 2、相对自由,主动塑造空间 3、学习以空间语言表达意图
A 空间的限定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④、空间中的柱 再次限定空间 柱和墙的关系 柱网
A 空间的限定
A3.2 独立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分隔空间 大小(长度,高度) 分隔程度
②与其他要素的配合 基面、顶面、柱子…
A 空间的限定
A3.3 L形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C 两个空间的组合
C3 邻接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对等空间的邻接 邻接界面的变化
②、不对等空间的邻接 大小、高低、错位
D
空间语言:句子
多个空间的组织
D 多个空间的组织
D1 集中式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D 多个空间的组织
D2 线式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D 多个空间的组织
D3 组团式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限定空间边缘 确定空间中心
A 空间的限定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②、柱子在空间中的不同位 置,对空间产生的不同 影响
A 空间的限定
A3.1 线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③、两个柱子形成面(视觉 的张力),柱列加强面 的感觉 三个柱子形成体,柱子 按规律地增加,加强体 的感觉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量度
形状 造型 表面
边缘 洞口
比例 尺度 形式 界限 色彩 质感 图案 围合物 光 景观
B 空间的特点
B2 围合程度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面的增减 ②、面的完整度 ③、转角
B 空间的特点
B3 洞口与光
①、洞口带来光 光带来空间 光带来时间的纬度
②、洞口的位置及形式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6月7日 确定主题,提出概念
6月10日 初步设计,草模型
6月14日 深入设计,修改
6月17日 定稿
6月21日 交作业
F
作业案例
③、两个平行垂直面与其它 要素的组合
④、垂直面本身性质的变化 带来空间感受的变化
A 空间的限定
A3.5 U形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①、一端打开,较强的封闭 感和方向感
②、长宽方向比例的改变带 来的空间感受
A 空间的限定
A3.5 U形垂直面
课题13:立方体空间设计
③、转角的变化 ④、打开端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